第6课 北宋的政治

合集下载

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 北宋的政治

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 北宋的政治
概况
1.原因:①政治风气因循守旧,行政效率低下;②边疆战事中北宋屡战屡败;③财 政入不敷出;④土地兼并剧烈,农民起义此起彼伏。 2.目的:摆脱统治危机,实现富国强兵。 3.概况: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 4.主要措施: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经济);保甲法(军事)等。 5.结果:新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他们强烈反对。宋神宗死后,司 马光任宰相,新法几乎全部被废除。 6.作用:政府的财政收入有所增加;增强了国家的军事力量。
宋 太 祖 赵匡胤
一 、宋太 祖强化 中央集 权
北宋的统一
先南后北
赵匡胤 陈桥驿
开封
宋 太 祖 赵匡胤
意义:陆续消灭了南方割据政权,结束 了中原和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五 代
979

国 局 面
965年
宋 北北 宋宋 东京开封 966
灭后蜀
978

963年
970年
情景提问:假如你是赵匡胤,你当上皇 帝之后,将会怎样加强中央集权?
二、重文轻武的政策
概况
宋太宗一朝,文臣成为政事堂和枢密长官的主要人选,先后 任命的宰相9人,全部为文官。有正副枢密使35人,其中文官21 人。两宋共有枢密使、副枢密使724人,其中文臣659人,约占百 分之九十一。
——《中国封建王朝兴亡史·两宋卷》
“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
宋朝为什么要重文轻武? 原因: 防止武将专权、篡权 宋太祖和宋太宗在重用文官方面,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
盼又国赐家进士立1刻80多解人决,什总么录500多人
宋真宗问:题(继?续增加),如在1000年录取进士
409人,诸科更高达1129人。

第6课-北宋的政治-(共21张ppt)

第6课-北宋的政治-(共21张ppt)

财政
(三司)
行政
军事 枢
(三衙)
卫 马 军 司
中 书 度 盐 户 门 支 铁 部 下
密 侍 殿 侍 院


卫 步 军 司
二、宋太祖的统治措施及影响
在宋代,普遍受到人们尊重的阶层是 A.士人(即 读书人) B.农民 C.武将 D.商人 [ ]
重文轻武政策:
1、 文臣 统兵,抑制武将。
2、发展文教事业,改革 科举制 。如:提 高进士的地位,增加科举录取人数等。
宋太祖 死后,其弟 赵光义登基 为帝,称宋 太宗。 宋太宗 时,灭吴越、 闽南、北汉, 结束了五代 十国的分裂 割据局面, 基本实现了
局部统一。 P28
范仲淹(989年8月29日-1052年5月20 日),字希文,汉族。苏州吴县人。北宋 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 政绩卓著,文学成就突出。他倡导的“先 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和 仁人志士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
二、宋太祖的统治措施及影响 皇帝
强化皇权
中央:以 宰相 为首的百官 削弱 相权 总体方法:分化事权 具体措施:
1、设 参政知事 若干 人,位同副相,与宰相 共执行政权。
2、由 政事堂 、 枢密 院 和 三司使 分割宰 相的行政权、军政权和 财政权。
中央集权
地方:行政权、财权、兵权
皇帝
宋 太 祖 加 强 中 央 集 权
2、设 通判 ,牵制知州。P30“材料研读”
• 制钱谷(财政权):
设 转运使 ,收缴地方财税归 中央 。P30
在 地 方
• 收精兵(兵权): 目的:消除武将专权的积弊 P29
1、“杯酒释兵权”,解除大将的兵权。 2、统兵 权与调兵权分离,在中央设 枢密院掌调兵权。 3、禁军分 内外 驻屯,将领定期换防。

初中历史初一七年级下册第6课 北宋的政治

初中历史初一七年级下册第6课 北宋的政治

有拥兵 取消节度 下派文官做 人事调度
北 之重, 使收税的 知州和通判,权,全部
宋 无调兵 权力,设 掌管民政、 归属中央
之权 置转运使 司法
政权
一 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
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①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牢牢地控制军队
军 ②控制对军队的调动,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无发兵之权 事
③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使兵不识将,将不专兵
B. 陈桥驿兵变
C.靖康之变
D. 澶渊之盟
2.宋朝采取重文轻武政策的原因是 A
A.防止武将专政弊端 B.统治者是文臣出身,因此重视文臣 C.文臣才能突出,堪当大任 D.武将无能
3. 下列与科举有关的措施出现在宋朝的是 C
A.创立考试办法选拔官员
B.开创进士科
C.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
D.增加科举考试科目
国家的军事力量
三 王安石变法
变法结果 失败
变法收到一些成效,但新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强 烈反对。宋神宗死后,新法几乎全部被废除。

保 守 派
治 上 对
改 革 派

司马光
王安石
课堂小结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北宋建立 和统一
时间:960年 人物:赵匡胤 都城:开封 事件:陈桥驿兵变(黄袍加身) 统一方针:先南后北
王安石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王安石
宋神宗1067年即位,次年改元熙宁。1069年


任用王安石变法,故此次变法又称为“熙宁

变法”。
三 王安石变法
变法目的 通过变法,摆脱统治危机,实现富国强兵。 变法范围 涉及经济、军事和教育领域。

初中历史人教七年级下册-第6课 [预习导学]北宋的政治

初中历史人教七年级下册-第6课 [预习导学]北宋的政治

第6课北宋的政治
班级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
学习目标
1.知道北宋的建立,列举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了解宋朝重文轻武的特点,分析政治上的重文轻武给北宋带来的影响。

了解王安石变法的背景、主要措施及作用。

2.识读《五代十国形势图(后周时期)》《北宋时期形势图(1111年)》与相关文献,了解北宋统一南方和中原的历程。

通过阅读教材及有关史料,列举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认识北宋政治重文轻武特点的形成及其影响。

3.通过分析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所带来的利与弊,客观认识历史问题,反思历史,吸取历史经验教训。

课前学习任务
阅读教材,梳理科举制度从隋朝创建到唐朝、宋朝不断改革和发展的过程。

课堂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一】梳理北宋建立的相关知识。

建立者
时间
经过
国号
都城
【学习任务二】分析材料,赵普认为五代时期政权更替频繁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他提出了怎样的解决方案?
【学习任务三】梳理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项目目的措施影响军事方面
在中央
在地方
【学习任务四】宋朝重文轻武政策产生了什么影响?
【学习任务五】王安石变法的时间、人物、领域、目的分别是什么?
【学习任务六】归纳宋朝政治的特点。

本课小结
根据本课所学内容,列出关键词或画出思维导图。

课后任务
观看纪录片《中国通史》第53集《宋太祖》。

第6课北宋的政治

第6课北宋的政治
宋朝建立时,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已出现 统一的趋势。宋太祖和他的后继者依照先南后 北的统一方针,陆续消灭了南方割据政权,结 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北 宋 地 图
3、中央集权的加强
观察五代十国部分政权更迭时间表 思考一下,五代十国的政权特点?
后梁 907-923 吴国 892-937
后唐 923-936 南唐 937-975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重要人物 小提示
陈桥兵变 黄袍加身
赵匡胤作为唐末五代十国
混战局面的终结者和宋朝
的开拓者,是中国历史上
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
他具有完美的人格魅力:
心地清正,嫉恶如仇,宽
仁大度,虚怀若谷,好学
不倦,勤政爱民,严于律
己,不近声色,崇尚节俭,以身作则等等,不仅对改变五代以来
奢靡风气具有极大的示范效应,而且深为后世史学家所津津乐道。
石守信等人听了知道这话中有话,连忙叩头说:“陛下 何出此言,现在天命已定,谁还敢有异心呢?”
宋太祖说:“你们虽然无异心,然而你们部下想
要富贵,一旦把黄袍加在你的身上,你即使不想当皇 帝,到时也身不由己了。”
这些将领知道已经受到猜疑,弄不好还会引来杀
身之祸,一时都惊恐地哭了起来,恳请宋太祖给他们 指明一条“可生之途”。
材料研读
宋初的大将曹翰写下一首《退将诗》,有 “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之句; 当时有谚语曰:“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 ”。
武将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感慨?为什 么当时的人不以从军为荣?
课后活动
1.赵匡胤当皇帝的第二年,大臣赵普针对“方镇太重 ,君弱臣强”的状况,提出:“削夺其权,制其钱谷 、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赵普所说的“权”“钱”“兵”,指的是什 么?宋太祖对此采取了哪些措施?

第6课北宋的政治教案

第6课北宋的政治教案

第6课北宋的政治教案学科:历史年级:高一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北宋政治的背景和特点;2.理解北宋政治中的制度与改革;3.探究北宋政治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教学重点:1.北宋的政治特点;2.北宋政治体制的制度与改革;3.北宋政治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教学难点:1.分析北宋的政治体制与改革;2.探究北宋政治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教学准备:PPT演示文稿、素材图片、课堂小型讨论。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引入北宋政治的相关背景和时代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让学生回想上节课所学的内容,复习北宋的社会经济发展。

二、展示与讲解(25分钟)1.利用PPT展示北宋的政治体制与特点,并向学生解读。

2.讲解北宋政治中的制度与改革的具体过程和内容。

3.通过讲解,重点强调北宋政治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

三、课堂小组讨论(15分钟)1.将学生分为小组,让每个小组就北宋政治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展开讨论。

2.鼓励学生团结合作,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意见。

3.教师适时提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分析。

四、总结与延伸(10分钟)1.在讨论结束后,教师进行总结,概括出北宋政治的特点和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2.引导学生思考,探究北宋政治对现代社会的借鉴意义。

3.布置课后作业:撰写一篇关于北宋政治对社会经济发展影响的短文。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展示与讲解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北宋政治的背景、特点以及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课堂小组讨论环节能够增强学生的合作与思考能力,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和讨论,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课件(共26张PPT)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课件(共26张PPT)

获得功名的人实际也占据了朝中的显要位置。文官制度成功地将大量人才收罗进了政府,同时通过诱人的仕途消除了才俊之士图谋不轨的威胁。1148年至1256年间的进士中,有一半以上三代均为布衣,可见科举制度网罗人才之力了。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这种文官制度的成功,后世再未发生陈桥兵变那样的篡位事件。——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宋太祖的疑惑是什么?目标是什么?
赵普认为唐末以来政治动荡的原因是什么?应该如何处理?
话说宋太祖黄袍加身之后,忽一日把老战友们召进宫来,把酒言欢。半酣之际,太祖从容坦言,担心诸位可能在下属的邪恶引导之下被迫篡权。功臣宿将慌忙请示该怎么办。太祖说:“人生如白驹之过隙,所为好富贵者,不过欲多积金钱,厚自娱乐,使子孙无贫乏耳。尔曹何不释去兵权,出守大藩,择便好田宅市之,为子孙立永远不可动之业,多置歌儿舞女,日饮酒相欢以终其天年。我且与尔曹约为婚姻,君臣之间,两无猜疑,上下相安,不亦善乎!”功臣如蒙大赦,双方成交,皆大欢喜。——赵冬梅《法度与人心》
重文轻武文昌盛
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形成了文臣统兵格局
建立不同于前朝的枢密院制度,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长官为枢密使和枢密副使,主管调动全国军队,分掌军政大权。——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宋太祖为什么要让文官掌握军政大权?
实行了怎样的政策?形成了怎样的局面?
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
宋太祖和他的后继者依照先南后北的统一方针,陆续消灭了南方的格局政权,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宋太祖和他的后继者依照先南后北的统一方针,陆续消灭了南方的格局政权,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强化集权固中央
(宋)太祖既得天下,诛李筠、李重进,召(赵)普曰:“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十姓,兵戈不自,苍生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建长久之计,其道何如?”普曰:“陛下之言及此,为天地神人之福也。唐季以来,战斗不息,国家不安者,其故非他,节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无他奇巧也,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天下自安矣。”——司马光《涑水纪闻》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6课《北宋的》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6课《北宋的》主要讲述了北宋建立、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宋太宗巩固统治、真宗时期辽宋澶渊之盟、宋真宗时的王小波李顺起义、宋仁宗时的状况等内容。

这一课旨在让学生了解北宋的历史背景、主要事件和人物,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课时,可能对历史事件和人物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对一些具体的历史背景和细节不够清楚。

学生可能对北宋的巩固和稳定比较感兴趣,但也可能对一些起义和战争感到困惑。

因此,教师需要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北宋的历史。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北宋的历史背景、主要事件和人物,掌握宋太祖、宋太宗、真宗等皇帝的政策和措施,了解澶渊之盟和李顺起义等历史事件。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阅读教材、观看视频等途径,自主学习历史知识,培养分析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了解北宋的巩固和稳定对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的重要性,认识历史事件和人物对后世的影响,培养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北宋的历史背景、主要事件和人物,宋太祖、宋太宗、真宗等皇帝的政策和措施,澶渊之盟和李顺起义等历史事件。

2.教学难点:学生对一些具体的历史背景和细节的理解,如澶渊之盟的背景和影响,王小波李顺起义的原因和结果等。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案例教学、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视频、图片等教学手段,生动形象地展示北宋的历史背景和事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北宋的历史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对北宋的兴趣。

2.自主学习: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北宋的历史背景、主要事件和人物,掌握宋太祖、宋太宗、真宗等皇帝的政策和措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6课北宋的政治
导学提纲
一、北宋的建立
960年,后周禁军首领 (宋太祖)发动兵变,改国号为宋.定都(今开封),史称北宋。

二、中央集权的加强
1.主观原因:吸取五代政局动荡不止、王朝个个短命的教训,采取了一系列加强的措施。

削夺了朝中大将的兵权。

2.措施:
(1)削弱了朝中大将的兵权
(2)在中央设掌管政务,掌管军务,形成“二府”并立的格局。

设“”掌管财政;三大机构互不相属,分别对皇帝负责。

国家大事都由皇帝决定。

(3)派担任州、县主官。

(4)加强中央军队,禁止地方另行招兵。

(6)设将财政收入的大部分“转运”中央。

3.影响:收回了的行政权、兵权和财政权;但也造成军队战斗力削弱、政府行政效率低下,人民负担加重。

三、重文轻武的时代
1、目的:为防止对中央集权造成威胁。

2、措施:削弱权力、降低其地位,与此同时,文官、文士的地位却明显提高(重文轻武);“二府
三司”(甚至枢密院)主官基本由担任; 制度日趋完备,主要选拔文士,武举科录取人数很少,影响不大。

随堂练习
1.“陈桥兵变”讲的是下列哪一个人的历史故事()
A.宋太祖
B.宋太宗
C.宋真宗
D.宋神宗
2.与右图地点有关的历史事件是()
A.玄武门之变
B.陈桥兵变
C.澶渊之盟
D.郾城大捷
3.“朝廷在故都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又为东南之根柢。

语曰:‘苏湖
熟,天下足’”南宋诗人陆游这段话中的“故都”是指()
A.长安
B.临安C建康 D.东京
4.下列不属于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是()
A.削夺朝中大将兵权
B.设“二府”“三司”
C派文臣担任州、县主官
D.设立强大的边防军
5.宋太祖在位期间,注重国家对经济的控制。

他把地方财赋权收归中央的措施是()
A.设置通判
B.设置转运使
C.控制对军队的调动
D.增加科举取士名额
6.宋朝采取重文轻武政策的原因是()
A.防止武将专政弊端
B.统治者是文臣出身,因此重视文臣
C文臣才能突出,堪当大任 D.武将无能
7.下列人物中采取过重文轻武政策的有()
①宋太祖②宋太宗③唐太宗④唐高祖
A.②③
B.①②
C.③④
D.①④
8.在宋朝重文轻武的表现不包括( )
A.政事堂主官由文官担任,地方官都是清一色的文官
B.主管全国军务的枢密院主官也基本由文官担任
C.遇有战事,由文官担任主帅
D.宋朝科举制日趋完善,武举规模亦超过前代
9.下列有关宋朝科举制说法正确的是()
A.创立考试办法选拔官员
B.开创进士科
C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
D.增加科举考试科目
10.识图题。

毛主席诗词《沁园春•雪》中的诗句“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足见这四位明君在历史上还是很有影响力的,今天我们就探究一下“唐宗宋祖”。

图一图二
(1)图一、图二人物分别是谁?
(2)图一人物的历史事迹有哪些?请简要说说。

(3)图二人物的历史有哪些传奇经历?
(4)两位历史伟人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11.材料解析题。

历史人物传记《武夫仁心:太平天子赵匡胤》近日由重庆出版社出版发行。

该书以纪录片式的方式,深度刻画了赵匡胤波澜壮阔又不甚完美的一生。

作者刘路以《新五代史》、《旧五代史》、《宋史》等正史为基础,秉持历史读物的严谨态度,结合别史、笔记、文集等数百种史料,广泛参考各类学术成果,力图呈现一个全面的赵匡胤:出生禁军世家到成为皇帝,他结束了五代十国的混乱局面,开创了宋代文官治国的新局面。

作者尤为赞许并着力刻画的是赵匡胤通过“杯酒释兵权”“禁军强干弱枝”等手段实现了中央集权,并以符合实际情况的稳定步伐“渐进式”实现变革,由此成就了“唐宗宋祖”的一代风流。

——2016年09月13日中国文化报
⑴赵匡胤结束“五代十国混乩局面”的措施是什么?
(2)赵匡胤“实现了中央集权”的措施有哪些?
(3)“宋代文官治国”体现了统治者实行的什么政策?
12、材料解析题
文人在宋朝的地位得到了空前提升,重文轻武的风气在宋朝达到了极致,“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满朝朱紫贵,尽读书人。

”等俗谚都是出在宋朝。

材料一:这场兵变,没有喋血宫门,伏尸遍野,更没有烽烟四起,兵连祸结,几乎是“兵不血刃,市不易肆”,就取得了改朝换代的成功,创造了“不流血而建立一个大王朝的奇迹”。

一般以为,这不过是兵权与实力威慑的结果,事实上,兵权、实力等等这些絶对的优势,只能保证兵变的最终成功,至于以什么方式成功,则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决策者的谋划水平和政治见识,能够将大事化于无形,翻手为云、覆手为雨,这本身就充分地体现了赵匡胤的政治手段。

(1)“这场兵变”指的是哪一次兵变?发生在哪一年?
材料二:初,太祖谓赵普曰:“自唐季以来数十年帝王,凡十易姓,兵革不息,其故何也?”普曰:“由节镇太重,君弱臣强,今唯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语未毕,上曰,卿勿言,我已谕矣。


(2)结合材料,针对赵普的建议,宋太祖采取了哪些措施?
材料三:很多人说起宋朝,第一反应是宋朝无能的军队。

其实这是一个理解的误区,在建国初期,宋朝军队的战斗力是相当高的,甚至可以与契丹骑兵进行正面较量。

但是仅仅30年之后,宋朝军队的战斗力越来越低。

到了宋朝的中期,甚至只有西北军团还拥有一些战斗力,其余的部队都是花架子。

(3)宋朝中期军队战斗力严重削弱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产生了什么影响?
答案:
1.A
2.B
3.D
4.D
5.B
6.A
7.B
8.D
9.C
10.(1)唐太宗李世民;宋太祖赵匡胤。

(2)唐太宗善用贤能,发展经济,完善科举制,开创了“贞观之治”。

(3)宋太祖经过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登基为帝,统一全国大部分,杯酒释兵权,加强中央集权等。

(4)都是圣贤明君;都善待功臣大将,是有为仁君;都富有军事才能等。

11.(1)建立北宋,并逐步统一南北。

(2)军事:①削夺朝中大将兵权;②设枢密院,主官基本上由文官担任;③遇有战事,一般由文官率兵出征和担任主帅;④加强中央军队,禁止地方另行招兵。

政治:①重用文臣,抑制武将,削夺节度使的行政权、兵权、财权;
②设“二府三司”,三个机构互不相属,分别对皇帝负责,国家大事由皇帝决定。

经济:设转运使,负责将各地财政收入的大部分“转运”中央等。

(3)重文轻武政策。

12.(1)陈桥兵变。

960年。

(2)军事:①削夺朝中大将兵权;②设枢密院,主官基本上由文官担任;③遇有战事,一般由文官率兵出征和担任主帅;④加强中央军队,禁止地方另行招兵。

政治:①重用文臣,抑制武将,削夺节度使的行政权、兵权、财权;
②设“二府三司”,三个机构互不相属,分别对皇帝负责,国家大事由皇帝决定。

经济:设转运使,负责将各地财政收入的大部分“转运”中央等。

(3)宋朝采取重文轻武政策。

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但也造成军队战斗力削弱、政府行政效率低下、人民负担加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