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春七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 北宋的政治(共26张PPT)

注意:北宋的统一只是消除了五代十国分裂割据的状态,不是全国的统一,北 宋的统治区域,只是原来的五代十国的范围,那时,东北还有辽、西北有高昌、 西南有吐番和大理等,呈现的是几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979年,宋太宗消灭最后一个割据政权北汉,结束了五 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太祖问:“天下自唐 季以来,数十年间,帝 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 生民涂炭,其故何也?” 赵普回答:“此非他故, 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 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 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 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三.重文轻武的政策
牛刀小试
1.“陈桥兵变”讲的是下列哪一个人的 历史故事 ( A ) A.宋太祖 B.宋太宗 C.宋真宗 D.宋神宗 2.“朝廷在故都时,实仰东南财赋,而 吴中又为东南之根柢.语曰:‘苏湖熟, 天下足’”南宋诗人陆游这段话中的 “故都”是指( D ) A.长安 B.临安 C.建康 D.东京
效率下降,人民负担加重。
5、影响——书中自有黄金屋(读书风气盛)
科举制
1、隋文帝:初步建立起通过
宋 人 科 举 考 试 图
科,科 举制正式形成 3、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 4、武则天:创立殿试和武举 提高进士地位
5、宋朝:增加科举取士名额,
《励学篇》 ——宋真宗
3.宋朝采取重文轻武政策的原因是( ) A.防止武将专政弊端 B.统治者是文臣出身,因此重视文臣 C.文臣才能突出,堪当大任 D.武将无能 4.人民法院报2016年10月8日文章:宋朝司法中的“情理法 不协”及对判例的影响。下列与科举有关的措施出现在宋 朝的是( ) A.创立考试办法选拔官员 B.开创进士科 C.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 D.增加科举考试科目
五代十国存在的时间图表
结论:五代十国时期,政局动荡不止,王朝个个短命。
2020-2021学年部编版七年级历史第6课 北宋的政治 课件

王安石变法
土地兼并剧烈,农民起义此起彼伏。
2、时间: 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
3、目的: 摆脱统治危机,实现富国强兵
王安石变法
名称
内容
募役法
征收役钱,用来雇人到官府服役。原先不服役的官僚等,也要交纳役钱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天圣八年进 士,修《新唐书》。宋英宗时,官至枢 密副使(兵权)、参知政事(行政权)。
《劝学诗》
宋真宗(北宋第3位皇帝) 富家不用买良田, 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 书中自有黄金屋。 出门莫恨无人随, 书中车马多如簇。 娶妻莫恨无良媒, 书中自有颜如玉。 男儿若遂平生志, 六经勤向窗前读。
加强了对军队的控制, 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
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 军政、财政大权。削弱相权。
1、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长官; 2、设置通判分割知州权力; 3、设置转运使,收缴地方财权。
加强了皇权,但 造成了机构臃肿
宋朝 把中 央集 权强 化到 前所 未有 的程 度, 皇权 大大 加强
重文轻武的政策
措施:2、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
科举取士 宋太祖:最多一次是31人,诸科最多是96人;
宋太宗:977年,进士109人,诸科200人, 又赐进士180多人,总录500多人
宋真宗:(继续增加),如在1000年录取进士 409人,诸科更高达1129人。
科举制度的发展,对宋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全 国范大围幅营度造增了加浓科厚举的取读士书名风额气,,提也高促进进士整地个社会文化 素质位的,提进高士,不造仅就授了官宋从朝优科,技而发且达升,迁文迅化速昌。盛,人才 辈出的文治局面。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优质课件(共19张PPT)

消极影响:
导致军队战斗力减弱; 办事效率下降;
互相牵制。但是矫枉过正,官员数量的大大增加,既影响办事效率,
又造成机构重叠、人浮于事的现象,形成了“冗官”的弊端。 养兵、养官所需的巨额费用,加上对辽和西夏的战争及高额赔
款,都给宋政府带来沉重的财政负担,形成“冗费 ”。
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支出。 ——部编教材七年级下册教参
北宋的政治•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问题 5:宋太祖是怎样“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 问题 6:这些措施取得了怎样的效果呢? 精兵”的呢?请同学们结合课本第29-30页内容和材料四 、五、六,小组讨论,分析归纳。
材料四:军权的集中。由皇帝直接统辖禁军,收回禁军统帅权, 分割兵权;利用更戍法,使“天下营兵,纵横交互,移换屯驻,不 使常在一处”,以此造成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即兵将分离局面; 实行“守内虚外 ”“内外相维”政策,使全国军队屯驻两半,一 半京师,一半各地,以此均衡京城驻军与外地驻军的兵力配置。 材料五:行政权的集中。在中央,主要是削弱和分割了宰相的 权力,实行军政、民政和财政的三权分立,打破宰相“事无不统” 的局面;在地方,主要是派文臣担任知州,以防武人干政,并设通判 与之相互牵制,从而削减地方权力。 材料六:财权的集中。主要是将各路所属州县财赋,“除支度 给用外,凡缗(min)帛之类,悉辇送京师”,以消除地方对抗中央 的物质基础。 ——部编教材七年级下册教参
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科技文化方面: 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 材料九: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 赵宋之世。 ——《陈寅恪先生文集》 促进了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 材料十:英国学者李约瑟在他的《中国科学技史》中 造就了宋代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 指出:“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到宋朝,已呈现巅峰状态。” 文治局面。
初中历史初一七年级下册第6课 北宋的政治

有拥兵 取消节度 下派文官做 人事调度
北 之重, 使收税的 知州和通判,权,全部
宋 无调兵 权力,设 掌管民政、 归属中央
之权 置转运使 司法
政权
一 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
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①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牢牢地控制军队
军 ②控制对军队的调动,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无发兵之权 事
③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使兵不识将,将不专兵
B. 陈桥驿兵变
C.靖康之变
D. 澶渊之盟
2.宋朝采取重文轻武政策的原因是 A
A.防止武将专政弊端 B.统治者是文臣出身,因此重视文臣 C.文臣才能突出,堪当大任 D.武将无能
3. 下列与科举有关的措施出现在宋朝的是 C
A.创立考试办法选拔官员
B.开创进士科
C.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
D.增加科举考试科目
国家的军事力量
三 王安石变法
变法结果 失败
变法收到一些成效,但新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强 烈反对。宋神宗死后,新法几乎全部被废除。
政
保 守 派
治 上 对
改 革 派
立
司马光
王安石
课堂小结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北宋建立 和统一
时间:960年 人物:赵匡胤 都城:开封 事件:陈桥驿兵变(黄袍加身) 统一方针:先南后北
王安石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王安石
宋神宗1067年即位,次年改元熙宁。1069年
宋
神
任用王安石变法,故此次变法又称为“熙宁
宗
变法”。
三 王安石变法
变法目的 通过变法,摆脱统治危机,实现富国强兵。 变法范围 涉及经济、军事和教育领域。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六课《北宋的政治》,主要内容有: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宋太祖实行重文轻武政策、太宗统治、真宗统治等。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北宋的政治状况,认识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影响,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五代十国的历史,对历史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他们对北宋的政治状况及其影响可能还不太了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教材内容,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宋太祖、宋太宗、宋真宗的政治措施,认识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自豪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宋太宗、宋真宗的政治措施。
2.教学难点: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材内容,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
2.合作探讨法: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历史事件,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知识。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2.课件:制作相关课件,辅助教学。
3.教案:编写详细的教学设计。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回顾五代十国的历史,引出北宋的建立。
提问:北宋建立后,政治状况如何?2.呈现(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材内容,了解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宋太宗、宋真宗的政治措施。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分析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影响。
学生可通过讨论、举例等方式进行阐述。
4.巩固(5分钟)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影响有哪些?学生可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阐述。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

大家好
14
相关史事
宋朝重文轻武,主要是为了压抑 武将,防止武将跋扈,但不是轻视武 备乃至军队。事实上,宋朝对军队是 极为重视的,每年的军费开支约占财 政支出的七八成,军队人数最多时达 到120多万。
大家好
15
材料研读
宋初的大将曹翰写下一首《退将诗》, 有“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之 句;当时有谚语曰:“做人莫做军,做铁莫 做针。”。
大家好
19
知识拓展
重文轻武的弊端
宋朝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对政权的稳 固有积极的作用,但也造成了负面的影响。 文臣掌兵,不熟悉军务,而将不专兵,兵无 常帅,导致军队战斗力减弱。文官得到重用 ,逐渐形成以士大夫为主体的官僚集团,但 由于政治机构重叠,相互牵制,官吏冗多, 人浮于事,既导致办事效率下降,又增加了 朝廷的财政支出。
大家好
2
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1.北宋的建立
宋太祖像
960年,后周大
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
动兵变,他的部下拥
立他当皇帝。赵匡胤
随机回师夺取后周政
权,改国号为宋,以
开封为都城,作为都
城,史称北宋。赵匡
胤就是宋太祖。
大家好
3
建立时间: 960年 建立者: 赵匡胤(宋太祖) 都城: 开封
大家好
4
相关史事
赵匡胤是后周禁
军的统帅,负责防守
京师。960年初,朝廷
派他北上抵抗辽军。
军队行至开封以北的
陈桥驿时,谋士和诸
将拿出预备好的黄龙
袍披到赵匡胤身上,
叩头便拜,口称“万
岁”,赵匡胤就这样
陈桥兵变黄袍加身
当了皇帝。
大家好
5
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6课 北宋的政治 课件(共31张PPT 含)

精兵,则天下自安 赵普分析唐末以来政局动乱的原因是什么?
矣.
地方权力大,中央势弱
据此,赵普建议怎么做? 设法收回地方政府的权力,集权于中央。
即夺其政治权、经济权、军事权。
原因
唐末五代,藩镇太重, 1 君弱臣2 强(地方权3力大,
中央势弱)
宋朝建立时,全国仍处于 割据状态,要巩固统治, 结束封建割据,必须加强 中央集权
A. 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设通判监督 B. 将地方财政权收归中央 C. 宰相权力被一分为三 D. 在地方上设节度使,掌握经济和军事大权.
2.“自秦以下,文莫盛于宋”出现这种历史现象是由于( D )
A.统一文字 B.独尊儒术 C.创立科举 D.重文轻武
3.“国家用人之法,非进士及第者不得美官”,说明宋官员的主
人教版·七年级下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学习目标
1.知道北宋的建立方式、建立时间、建立者和 都城。 2.掌握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其影响。 3.了解宋朝实行的重文轻武政策及其影响,了 解科举制在宋朝的发展和作用。 4.通过对北宋强化中央集权制度的措施及其影 响的学习,培养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宋太祖赵匡胤(927年-976年), 字元朗。军事家,宋朝开国皇帝。赵 匡胤受柴荣(后周世宗)器重,掌管 殿前禁军。周恭帝即位后不久,赵匡 胤发动陈桥兵变。恭帝被迫禅位,赵 匡胤登基,建立“北宋”。
宋太宗
武将带兵打仗要按照 朝廷授予的“阵图” 行军布阵。(受抑制)
这两位皇帝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
唐朝受西北少数民族的影响,尚武的风气盛行一时, 唐朝中期以来出现了骄兵悍将飞扬跋扈的局面。
北宋科举制的特点
1.程序严格:州试——省试——殿试; 2.提高进士的地位。 3.方法严密:糊名法,防舞弊; 4.录取名额大增。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教案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课《北宋的政治》是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的一课,主要介绍了北宋的政治制度、政治状况以及北宋时期的著名政治人物。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北宋的建立、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北宋的政治制度、北宋时期的著名政治人物等。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北宋的政治历史,掌握北宋政治制度的特点以及北宋时期的著名政治人物的事迹。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学习了五代十国的历史,对历史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能力。
但是,对于北宋政治制度的细节和北宋时期的著名政治人物的事迹可能了解不多,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进一步拓宽知识面。
三. 教学目标1.了解北宋的政治制度以及北宋时期的著名政治人物。
2.掌握北宋政治制度的特点以及北宋时期的著名政治人物的事迹。
3.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归纳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北宋的政治制度以及北宋时期的著名政治人物。
2.教学难点:北宋政治制度的特点以及北宋时期的著名政治人物的事迹。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使学生了解北宋的政治制度和北宋时期的著名政治人物。
2.案例分析法:教师通过分析具体的案例,使学生掌握北宋政治制度的特点以及北宋时期的著名政治人物的事迹。
3.小组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口头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师需要提前查阅相关资料,熟悉北宋的政治制度和北宋时期的著名政治人物,准备好相关的教学案例。
2.学生准备:学生需要预习教材,了解北宋的政治制度和北宋时期的著名政治人物的基本情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五代十国的历史,进而引出北宋的建立。
教师简要介绍北宋的政治制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北宋政治制度的相关图片和资料,使学生直观地了解北宋的政治制度。
同时,教师讲解北宋政治制度的特点,引导学生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6课北宋的政治
一、选择题
1. 宋太祖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统治,在政治、军事和经济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下列措施中属于经济方面的是
A. 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并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
B. 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采取重文轻武的政策
C. 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政收归中央
D. 在宰相之下设置若干副宰相,与宰相共同议政
2.穿越到北宋,在它的军队中你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兵不识将,将不识兵”。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北宋统治者为了
A. 加强禁军
B. 防止武将专权
C. 提高军队战斗力
D. 提高文人地位
3.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中,不包括
A. 解除朝中大将的兵权
B. 在宰相之下设立相当于副宰相的若干人,与宰相共同议政
C. 由中央派遣文臣担任州县的长官
D. 在中央设三省六部制
4.北宋中央设三大机构,其中掌管政务的机构是
A. 政事堂
B. 枢密院
C. 三司
D. 节度使
5.下列不属于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是
A. 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控制军队
B. 分化事权,削弱相权
C. 派文人出任地方官
D. 实行行省制度
6.960年,北宋建立,定都于
A. 东京
B. 长安
C. 建康
D. 临安
7.宋朝武将受到多方面的牵制,而文臣担任中央和地方要职,体现了宋朝的政策是
A. 休养生息政策
B. 重文轻武政策
C. 重武轻文政策
D. 对外开放政策
8.宋朝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于
A. 宋太祖
B. 宋太宗
C. 宋钦宗
D. 宋徽宗
9.刚上完历史课,小明把一件黄色的夹克衫披在小亮的身上,同学们笑了,说:“你要政变啊!”你能判断出同学们模仿的是哪个历史事件吗?
A. 靖康之难
B. 陈桥兵变
C. 玄武门之变
D. 澶渊之盟
10.“千秋疑案陈桥驿,黄袍一着便罢兵”,其中涉及的历史典故和哪个朝代的建立有关
A. 隋朝
B. 唐朝
C. 北宋
D. 元朝
11.下列对宋朝重文轻武政策影响的表述,不确切的是
A. 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
B. 宋朝的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
C. 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
D. 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12.人物评价是历史学习的重要内容,以下对宋太祖的评价准确的有
①发动“陈桥驿兵变”,建立了北宋王朝②通过“杯酒释兵权”,加强了中央集权
③建立科举考试制度,完善了人才选拔④采取“重文轻武”政策,提高了士人地位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二、材料分析题
1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朝开元末年,出现了长达八年的叛乱……唐朝后期,藩镇割据的态势越来越严重,中央已无力控制藩镇。
907年,一位节度使建立了后梁政权,唐朝灭亡。
材料二:在中央,他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
在地方,他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
为防止知州的权利过大,他还设置官职以分知州的权利,被以后的历代沿用。
材料三:他下令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利,除各州留一部分用作地方的必要支出外,其余一切税收由中央掌控,后来又陆续在地方设置了一个重要官职,把地方财富收归中央。
(1)材料一中的“长达八年的叛乱”指哪一事件?材料“一位节度使”指的是谁?
(2)材料二、三中的“他”都指的是哪位皇帝?他设置了哪一个官职“以分知州的权利”?(3)材料三中的“一个重要官职”指的是什么?
(4)材料二、三中皇帝的做法有何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