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六课
2020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速记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第一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1. 518年,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
杨坚就是隋文帝。
618年,隋朝灭亡,隋炀帝被部下杀死。
2. 589年隋文帝灭陈朝,统一全国。
3. 隋朝统一全国的意义:它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
4. 隋炀帝从605年起,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5、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6、隋朝大运河分为三个点:涿郡、洛阳、余杭。
四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五大河: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大运河开通的目的: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作用:加强了南北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流。
7.隋炀帝开设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度正式确立。
8.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
9.科举制度的积极作用: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参政,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10.对后世的影响: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一直维持了约1300年。
11.隋朝灭亡的原因:隋炀帝的残暴统治,隋末农民起义。
第二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1. 618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
907年,朱温建立后梁,907年唐朝灭亡2. 626年,李世民即位,627年改年号“贞观”,他就是唐太宗。
3. 贞观之治的表现: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历史上称之为当“贞观之治”。
4. 唐太宗统治措施:1)思想上:吸取隋亡的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广纳贤才,知人善任;2)政治上:1完善三省六部制;2制定法律,减省刑罚;3增加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4严格考察各级官吏的政绩。
3)经济上(赋税):减轻农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4)军事上(民族关系):击败东、西突厥,加强了对西域的统治。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素材第6课 北宋的政治记忆歌谣

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历史记忆歌谣潘勇原创,未经授权,违者必究
第六课北宋的政治记忆歌谣
陈桥兵变960,黄袍加身赵匡胤,取代后周建北宋,建都开封改东京,庙号定为宋太祖。
北宋建立正当时,统一趋势已形成,先南后北促统一,中原南方割据除。
北宋建立强集权,知识重要要牢记。
措施首先要掌握;第一强化在军事,解除禁军将领权,控制军队乱调动,将领握兵无发兵,军队将领常调换,定期换防互不识;第二政治要分权,中央地方分又分。
中央分化事务权,宰相权力被削弱,办法主要有两种,一是增加宰相数,多人一起议大政;二是多重机构设,分割宰相军财权;地方文臣州县官,三年一换防专权,各州还要设通判,以分知州专断权;取消节度收税权,设置财赋转运使,地方财赋归中央。
这些措施影响大,中央集权大强化,皇帝权力得加强。
重文轻武宋朝始,防止唐末武将专,主要措施有三项:宋太祖时重文臣,文臣掌握军政权;太宗文臣统军队,文官地位超武将,武将权力多牵制,严重束缚指挥权;注重发展文教事,改革发展科举制。
这些措施影响深,积极消极两面性,积极因素很突出,扭转尚武轻文风,杜绝武将跋扈兵变生,利于政权稳固社会安,读书风气日渐浓,文化素养大提高,科技发达文化昌,人才辈出文治昌。
消极方面也重要,两宋命运与相关,军队战斗能力弱,政府行政效率低,朝廷财政支出大,积贫积弱难振兴。
宋朝科举大发展,科举改革分不开,主要措施有两点:大幅增加取士数;进士地位得提高,授官从优升迁速。
科举改革影响大,全国读书风气浓,文化素养得提高,科技发达文化昌,人才辈出文治昌。
初中历史人教七年级下册-第6课 [预习导学]北宋的政治
![初中历史人教七年级下册-第6课 [预习导学]北宋的政治](https://img.taocdn.com/s3/m/0a6f159e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c3a883b.png)
第6课北宋的政治
班级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
学习目标
1.知道北宋的建立,列举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了解宋朝重文轻武的特点,分析政治上的重文轻武给北宋带来的影响。
了解王安石变法的背景、主要措施及作用。
2.识读《五代十国形势图(后周时期)》《北宋时期形势图(1111年)》与相关文献,了解北宋统一南方和中原的历程。
通过阅读教材及有关史料,列举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认识北宋政治重文轻武特点的形成及其影响。
3.通过分析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所带来的利与弊,客观认识历史问题,反思历史,吸取历史经验教训。
课前学习任务
阅读教材,梳理科举制度从隋朝创建到唐朝、宋朝不断改革和发展的过程。
课堂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一】梳理北宋建立的相关知识。
建立者
时间
经过
国号
都城
【学习任务二】分析材料,赵普认为五代时期政权更替频繁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他提出了怎样的解决方案?
【学习任务三】梳理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项目目的措施影响军事方面
在中央
在地方
【学习任务四】宋朝重文轻武政策产生了什么影响?
【学习任务五】王安石变法的时间、人物、领域、目的分别是什么?
【学习任务六】归纳宋朝政治的特点。
本课小结
根据本课所学内容,列出关键词或画出思维导图。
课后任务
观看纪录片《中国通史》第53集《宋太祖》。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六课《北宋的政治》,主要内容有: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宋太祖实行重文轻武政策、太宗统治、真宗统治等。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北宋的政治状况,认识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影响,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五代十国的历史,对历史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他们对北宋的政治状况及其影响可能还不太了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教材内容,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宋太祖、宋太宗、宋真宗的政治措施,认识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自豪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宋太宗、宋真宗的政治措施。
2.教学难点: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材内容,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
2.合作探讨法: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历史事件,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知识。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2.课件:制作相关课件,辅助教学。
3.教案:编写详细的教学设计。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回顾五代十国的历史,引出北宋的建立。
提问:北宋建立后,政治状况如何?2.呈现(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材内容,了解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宋太宗、宋真宗的政治措施。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分析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影响。
学生可通过讨论、举例等方式进行阐述。
4.巩固(5分钟)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影响有哪些?学生可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阐述。
七年级历史下册人教版第六课北宋政治

第六课《北宋的政治》导学案主备人课时:序号:时间:学习目标:1.知道赵匡胤建立北宋、赵匡胤加强中央集权、重文轻武等基本史实;2.理解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背景、具体的措施和影响。
学习重点:赵匡胤改革的措施;导致重文轻武的后果学习难点:赵匡胤集权措施的结果和影响。
(标注*部分内容是A层同学完成内容,B层同学可以选做)一、自主学习:1 年,后周大将在发动兵变,改国号为宋,定都,史称北宋。
就是宋太祖。
2 加强中央集权措施:①军事上②在中央:采取的办法,削弱相权。
③在地方重文轻武政策。
3、唐朝朝政日趋衰败是在()4、755 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内奸,和部下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唐朝后期,农民起义的领导人是()唐朝灭亡的标志是()5、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了五个政权,第一个政权是()*6(1)唐朝由盛转衰的事件是(2)唐朝灭亡后进入哪一历史时期(3)五代十国时期最后一个朝代是二、自读教材,找出相关的问题,相互交流。
1、找出北宋建立的时间、都城、建立者,说出北宋统一南北的史实。
2、宋太祖在军事上是怎样牢牢的控制军队的?在中央和地方又是怎样加强中央集权的?3、找出宋朝重文轻武的表现及影响。
*问题探究,展示交流探究一:北宋建立的方式与西汉、唐朝有何不同?探究二: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举措有什么背景?主要有哪些举措?这些举措对北宋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五、我的问题与收获:当堂检测:1、北宋的建立者是()A 、杨坚B、朱温C、赵匡胤D、赵构2、北宋的都城是()3、A、长安B、开封C、洛阳D、灵武3、宋朝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开始的封建帝王是()A、宋太祖B、唐太宗C、宋钦宗D、宋高宗4、宋朝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于()A、宋太宗B、宋徽宗C、宋钦宗D、宋高宗5、宋朝武将受到多方面的牵制,而文臣担任中央和地方要职,体现了宋朝的政策是()A、休养生息政策B、重文轻武C、重武轻文D、对外开放6、北宋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A、三省六部制B、科举制C、武将专权制D、宰相制度7、设置进士科、提高进士地位的朝代分别是()A、隋朝北宋B、唐朝北宋C、北宋南宋D、唐朝南宋8、北宋为了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设置()A、知州B、通判C、转运使D、宰相9、为防止知州权力过大难以控制,采取的措施不正确的是()A、废除知州设置,直属中央B、实行三年一换的制度C、在各知州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D、地方设置转运使10、下列不属于宋朝科举制发展的影响的是()A、在宋朝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B、促进了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C、造就了宋朝的文治局面D、促使文人投入诗词创作之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

大家好
14
相关史事
宋朝重文轻武,主要是为了压抑 武将,防止武将跋扈,但不是轻视武 备乃至军队。事实上,宋朝对军队是 极为重视的,每年的军费开支约占财 政支出的七八成,军队人数最多时达 到120多万。
大家好
15
材料研读
宋初的大将曹翰写下一首《退将诗》, 有“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之 句;当时有谚语曰:“做人莫做军,做铁莫 做针。”。
大家好
19
知识拓展
重文轻武的弊端
宋朝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对政权的稳 固有积极的作用,但也造成了负面的影响。 文臣掌兵,不熟悉军务,而将不专兵,兵无 常帅,导致军队战斗力减弱。文官得到重用 ,逐渐形成以士大夫为主体的官僚集团,但 由于政治机构重叠,相互牵制,官吏冗多, 人浮于事,既导致办事效率下降,又增加了 朝廷的财政支出。
大家好
2
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1.北宋的建立
宋太祖像
960年,后周大
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
动兵变,他的部下拥
立他当皇帝。赵匡胤
随机回师夺取后周政
权,改国号为宋,以
开封为都城,作为都
城,史称北宋。赵匡
胤就是宋太祖。
大家好
3
建立时间: 960年 建立者: 赵匡胤(宋太祖) 都城: 开封
大家好
4
相关史事
赵匡胤是后周禁
军的统帅,负责防守
京师。960年初,朝廷
派他北上抵抗辽军。
军队行至开封以北的
陈桥驿时,谋士和诸
将拿出预备好的黄龙
袍披到赵匡胤身上,
叩头便拜,口称“万
岁”,赵匡胤就这样
陈桥兵变黄袍加身
当了皇帝。
大家好
5
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历史绩优学案七年级下册人教版第六课核心突破

历史绩优学案七年级下册人教版第六课核心突破1、92.对以下一组图片的主题及其影响解读准确的是()[单选题] *A.纺织技术的革新,促进经济的发展B.汉字字体的演变,促进文明的发展C.书写材料的进步,促进文化的传播(正确答案)D.文书格式的改进,提高行政的效率2、21.据记载,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不但任用大批各族贵族为官,而且实行并非屈辱而是民族友好的“和亲”政策。
这会带来[单选题] *A.科举制开始走向没落B.各民族和平相处,共同发展(正确答案)C.各民族之间关系紧张D.对唐朝的经济发展造成冲击3、世界上最早把圆周率精确计算到小数点后第7位别的科学家是()。
[单选题] *A.刘徽B.祖冲之(正确答案)C.贾思勰D.郦道元4、奠定了中医治疗学基础的医学著作是(),被后世医学家誉为“众方之宗,万方之祖”。
[单选题] *A.《伤寒杂病论》(正确答案)B.《黄帝内经》C.《千金方》D.《本草纲目》5、由于城市坐落在封建领主的领地上而被领主控制,为此城市居民采取各种方式的斗争来争取自由和自治,常用的手段是( ) [单选题] *A.武力斗争杀死领主B.金钱赎买武力斗争(正确答案)C.政治谈判金钱赎买D.国王支持武力斗争6、27.在抗击新冠肺炎的日本援华物资上有“山川异域,风月同天”的字样。
据考证这与唐朝高僧东渡日本的故事有关。
这位高僧是[单选题] *A.张骞B.玄奘C.鉴真(正确答案)D.晁衡7、“原子是一种最后的不可分割的物质微粒,原子一直存在于宇宙之中,它们不能被从无中创生,也不能被消灭。
任何变化都是它们引起的结合和分离。
”最早提出“原子论”的哲学家是( ) [单选题] *A.亚里士多德B.苏格拉底C.阿基米德D.德谟克利特(正确答案)8、72.“元起朔方,固已崇尚释教(注:佛教),及得西域,世祖以其地广而险远…思有以因其俗而柔其人,乃郡县土番之地,设官分职,而领之于帝师。
”这里的“官”隶属于[单选题] *A.理藩院B.中书省C.宣政院(正确答案)D.行中书省9、建构示意图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
人教版 七年级 历史 第六课

第6课 春秋战国的纷争
1、起止时间:公元前770年——前476年 政治上:号令诸侯:
2、争霸的实质
经济上:迫使各国向霸主贡赋 春秋争霸 东 (相继称霸) 3、著名霸主:齐桓公 晋文公 楚庄王 自然条件:背山面海资源丰富
(1) 齐桓公首成霸业
雄厚实力:管仲改革富国强兵
高明手段:“尊王攘夷”深得民心
小红说:长平之战秦将白起坑杀赵国降 卒四十多万人,真够狠的。 小东说:史书记载未必可靠,坑杀赵国 四十多万降卒,秦将白起手下至少要有 八十多万人,他上哪儿找那么多人?
一、单项选择题
1. 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是 A.齐桓公 B. 宋襄公 C. 晋文公 D. 楚庄王
2.“退避三舍”成语出自以下哪次战役
1.春秋争霸战争是为了掠夺土地、人口和对其他诸侯国的支配 权,战争给人民带来了灾难和痛苦。“春秋无义战”。
2.争霸战争虽有破坏性,但它客观上促进社会进步: A 加速了新旧制度的更替。 B 加快了统一步伐。 C 促进了民族融合。
D、推动了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二、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
判断: 他们谁说的有道理?
一、春秋诸侯争霸
背 景
①王室衰微 ②生产力发展 ③外族入侵
晋
齐
目
的
吴 楚 越
争夺土地人口
1、齐桓公称霸
物质条件
称霸的条件
政治军事条件
正确的策略
北御夷狄 过程: 南制楚蛮
BC7中期 称霸标志: 葵丘会盟
2、晋文公和楚庄王先后称霸
(BC7世纪后期-BC6世纪初)
城濮大战
晋文公称霸
发生于公元前7世纪后期, 它是春秋时期晋、楚两国为 争 夺中原霸权而进行的战略 决战。在这场战争中,楚军 在实力上占优势,但是晋军 采取了 “退避三舍,后发制 人”的方针 ,最终击败了不 可一世的楚军,雄踞中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独行
回 国
¤学习与探究之二
为什么唐朝时对外交往如此 活跃呢?
(结合课本28页《职贡图》从政 治和经济文化、对外政策、交通 等方面思考)
1、唐朝国家安定强盛、经济文化繁荣,对各国 产生强大吸引力。 2、唐政府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唐政府鼓励各 国商人到中国贸易,允许他们长期居住。 3、唐朝海路、陆路交通发达,为中外相互交往 创造了条件。
自学指导一:
看课本P28第一自然段, 结合P29页 《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图》思考:
(1)唐朝海上与陆路交往的国家。 (2)世界各国为什么称中国人为 “唐人”?
看图说出与唐朝交往的国家
有东亚的新罗、日本,中亚的波斯、大食,巴尔干半岛和 小亚细亚的拂菻,印度半岛的天竺以及东南亚各国等。
欧 洲 唐 人 街
唐 装
唐朝与日本的关系
自学指导二:
看课本P29-P30遣唐使和鉴真东渡,思考:
(1)哪些人物对隋唐时期中 日关系发展做出了贡献?
(2)唐朝文化对日本的影响。 (举例说明)
(3)鉴真东渡(时间、次数、贡献)
达定大
。,唐
——
珍国
《 日
国者 也,
本 ,法
书 纪 》
常式 须备
我要说
这两幅图中的日本钱币和唐朝钱 币,有什么相同之处?你还能举 出日本受中国文化影响的一些事 例吗?
学习与探究之一 比较鉴真东渡和玄奘西行
的异同?他们有什么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事内的件容他精身 份们神都目,的有都地顽是强值的途得中毅我遭力遇们和学百习独 还 结折行 是 伴的不。是 回挠否 国
鉴真 僧 日本 东渡 人
六次航行, 五次失败, 结伴 否 历尽磨难。
玄奘 西游
僧 人
天竺
历尽千难万险, 九死一生。
的
关
时间:唐玄宗时期
系
经过:第六次东渡到达日本
鉴真东渡
影响:对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重大
贡献
唐与新罗的关系
自学指导三:
看课本P31,结合小字材料思考:
唐朝与新罗交往中, 唐朝对新罗在人才选拔、 贸易关系、文化交流方面 是怎样的?
唐
朝
1、派遣使节和留学生
与
2、贸易往来:新罗物产
新居唐朝进口首位来自罗3、文化交往:新罗 采用
的
科举制选官、 引入中国 医学、天文、历算等成就
关
系
朝鲜音乐传入中国
玄奘西游
自学指导四
看课本P31,玄奘西游思考: (1) 你能说出玄奘西游的 目的和时间吗?经过怎样? (2)玄奘对唐朝佛教 文化的传播及其撰写 《大唐西域记》的历史贡献?
玄
奘
图
西 游
路
线
那烂陀寺
天竺
长安
贞观初年,从长安出发。 628年,到达天竺西北部。
政治:以唐朝制度为模式,进 行政治改革;
文化:参照汉字创制了日本文 字;
社会生活:在社会生活上至今 还保留着唐朝人的某些风尚(建 筑、服饰、饮食等)
鉴真造舟备粮准备首次东渡 鉴真东渡遇大风浪舟破
鉴真准备第六次东渡
鉴真东渡
唐 招 提 寺
鉴真是唐玄宗时高僧
六次东渡日本终于成功, 设计并修建唐招提寺。
玄奘贡献:
《大唐西域记》一书成为研 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 地区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
对中印文化交流做出贡献。
玄奘西游的目的:
求取佛教精义。
唐 代表:玄奘西游 朝 与 时间:贞观初年 天 影响:对中印文化交流 竺 作出贡献;《大唐西域 的 记》成为研究中亚、印 关 度半岛及我国新疆地区 系 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
课堂小结
一本书
玄奘从天竺回来后,专心翻译佛经,还以亲身
见闻写成__《__大___唐__西__域___记__》_。
两个人物
唐朝时东渡日本的是_鉴__真__,到天竺取经的是 _玄__奘__。
三个国家
本课提及到唐朝与_日___本_、新__罗___、 天___竺__频繁
来往。
课堂总结
时光流逝千百年,盛唐往事仍在目。 遣唐使者四方来,鉴真东渡传文化。 唐招提寺样式美,独具特色为明珠。 玄奘西游往天竺,那烂陀寺取真经。 撰写《大唐西域记》,至今流传千百年。
复习巩固: 1.文成公主入吐蕃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答: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 藏之间的友好关系。
2.连线
吐蕃(今藏族 的祖先)
回鹘(今维 吾尔族的祖
先)
靺鞨(今 满族的祖
先)
游牧于色楞个河流域, 后来,大部分西迁到今
甘肃、新疆等地
云南苍山洱海一带
青藏高原一带
东北松花江、黑龙江流 域
唐太宗时期,文 成公主嫁入吐蕃 ;唐中宗时期, 金城公主嫁入吐
蕃。
唐玄宗封其首领 为怀仁可汗。
唐玄宗封其首 领为渤海郡王
。
唐玄宗封其首 领为云南王。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6课 对外友好往来
武威第二十三中学
学习目标
1、了解隋唐对外交往比较活跃的情况, 包括日本派往中国的遣唐使与唐文化对日 本产生的影响、鉴真和尚东渡日本;隋唐 与新罗的友好往来;玄奘西游取经等史实。 2. 感悟鉴真六次东渡日本、玄奘西游天竺 所体现的奋斗精神; 3.归纳隋唐时期中外频繁友好交往的原因。
讨论后回答,教师指出:
A.二者都是圆形方孔钱 B.钱币上都有汉字 C.唐文化对日本影响巨大
日本平城京
朱 雀 大 街
西
东
市
市
西
东
市朱
市
雀
大
街
中文: 初次见面,请多关照
你知道吗?
日本文字是在唐朝 时由遣唐使根据汉
字创制的哦!
日语: 初めまして,どうぞよろしく
谐音:
(哈记买吗系带, 到早要老系库)
唐朝文化对日本的影响
在日本传播唐朝文化, 传授技术知识,对中日 经济文化交流做出杰出 贡献。
鉴真盲目航东海, 一片精诚照太清。 舍己为人传道艺, 唐风洋溢奈良城。
—郭沫若
学习方式:日本派谴唐使和留学生到中国访问和学习
唐 与 日 本
唐朝对日本 文化的影响
1、仿唐制进行政治改革
2、参考汉字,创制日本文字
3、在社会生活上至今保唐朝人的 某些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