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下册《第6课 北宋的政治》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下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的第6课《北宋的政治》,主要内容涵盖了北宋的政治制度、宋太祖和宋太宗的统治措施、北宋的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等。
本课是学生对北宋时期的历史知识的深入学习,对于学生掌握我国历史发展的脉络,理解历史发展的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对我国历史的发展有了初步的了解,对唐朝的繁荣和五代十国的混乱有所认识。
但在对北宋的政治制度、宋太祖和宋太宗的统治措施、北宋的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等方面的深入学习上,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深入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北宋的政治制度,掌握宋太祖和宋太宗的统治措施,了解北宋的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历史的认同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北宋的政治制度,宋太祖和宋太宗的统治措施,北宋的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
2.教学难点:北宋政治制度的形成和发展,宋太祖和宋太宗的统治策略,北宋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的原因和意义。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历史故事、图片、视频等,创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积极性。
3.合作探究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探究,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2.课件:制作相关课件,包括图片、视频、动画等。
3.教学资源:收集相关的历史故事、案例、资料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北宋时期的图片,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简要介绍北宋的政治背景,提出本课的学习目标。
2.呈现(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五代十国的混乱局面,引出北宋的建立。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教案(5篇模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教案(5篇模版)第一篇:七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教案第6课《北宋的政治》教案【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北宋建立、杯酒释兵权的史实。
②掌握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影响。
③知道宋朝实行重文轻武政策的原因和表现,知道宋朝科举制发展的史实。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对赵匡胤为什么要实施集权的原因,和具体的措施的分析,培养学生总结归纳、抓住重点的学习能力。
②认识到赵匡胤的举措带来的问题——他的集权措施有失偏颇,导致宋朝的积贫积弱,从而我们做的任何事情,要辩证地、长远的看问题的结论。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①学习北宋结束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使学生认识到这是顺应历史发展趋势、符合人民的愿望。
②通过深人分析、讲解,使学生认识到北宋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社会经济的发展,也给北宋种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教学重点】赵匡胤改革的措施,导致重文轻武的后果【教学难点】赵匡胤集权措施的结果和影响【教学方法】合作、探究、交流【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视频【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黄袍加身”“杯酒释兵权”的典故,都与赵匡胤有关。
他建立北宋后,在政治、军事和经济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集权统治。
北宋的政治有什么突出的特点?宋初的皇帝为什么要采取重文轻武的政策?这些就是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内容。
二、新课学习(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1.北宋的建立(PPT播放宋太祖赵匡胤画像)建立时间:960年建立者:赵匡胤都城:东京(开封)2.黄袍加身(PPT播放黄袍加身视频)公元959年,周世宗柴荣崩,八岁的周恭帝柴宗训即位。
殿前都点检、归德军节度使赵匡胤,与禁军高级将领石守信、王审琦等掌握了军权。
公元960年正月初一,传闻契丹兵将南下攻周,宰相范质等未辨真伪,急遣赵匡胤统率诸军北上御敌。
周军行至陈桥驿,赵匡义和赵普等密谋策划,发动兵变,众将以黄袍加在赵匡胤身上,拥立他为皇帝。
人教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课件(共23张PPT)

皇帝
在中央, 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 削弱相权。
•
财政
三司
行政
政事堂
军事
枢密院
参 度盐 户 知 在地方, 支铁 部 政 文臣任州县长官(即知州) 事 (三司使) 使 三年一换、频繁调动;
枢 密 使
各州设通判,分知州的权力;
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2、措施
制 钱 谷 ︵ 财 政 权 ︶ •
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中央中 控税收
3、一位学生在其研究性学习论文中出现“守内虚外、 强干弱枝、重文轻武、三冗局面”等语句,这典型反 映了哪一王朝的统治状况? [ ] 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宋朝
4、北宋初期的政治改革最终形成了“冗官”、“冗 兵”、“冗费”的局面,从借鉴的视角,当今政府应 [ ] A.加强军队建设 B.重视精兵简政 C.加强民主政治建设 D.大力发展经济
宋太宗一朝,文臣成为政事堂和枢密长官的主 要人选,先后任命的宰相9人,全部为文官, 其中有科举出身的6人。有正副枢密使35人, 其中文官21人。两宋共有枢密使、副枢密使 724人,其中文臣659人,约占百分之九十一。 ——《中国封建王朝兴亡史· 两宋卷》 欧阳修,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在政治上负有盛名。天圣八年进士。 以翰林学士修《新唐书》。 宋英宗时,官至枢密副使、参知 政事。
(3)军事方面:对武将和军队的发展不利。
1、“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毛泽东这一诗句中的“唐宗”“宋祖”分别指的是中 国历史上的哪两位皇帝。 [ ] A.唐高祖、宋太祖 B.唐高宗、宋太宗 C.唐太宗、宋太祖 D.唐太宗、宋真宗 2、《百家姓》是我国影响极深的一种启蒙读书,据考 证,该书前几个姓氏的排列是有讲究,赵是一个朝代 国君的姓,理应为首,请问是哪个朝代?[ ] A.明代 B.元代 C.唐代 D.宋代
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6课《北宋的政治》习题含答案

第6课《北宋的政治》同步测试含答案一、选择题1.“杯酒释兵权”的事反映了北宋建()A. 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B. 与辽长时间保持相对和平的局面C. 加强了皇帝和中央的权力D. 与西夏维持了几十年的和平关系2.如图三个场景描述的是我国古代君臣关系的变化,它主要反映了()A. 大臣决策权的变化B. 官员管理日益规范化C. 内阁制度完全成熟D. 封建君主专制不断强化3.北宋为了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设置()A. 知州B. 通判C. 转运使D. 宰相4.公元964年,赵匡胤下令,将各地每年所收的民租和专卖收入,除地方支用外,一律运往京师,地方不得占留。
为了把地方税收权力转移到中央,宋代在地方设立的机构是( )A. 禁军B. 节度使C. 通判D. 转运使5.宋朝武将受到多方面的牵制,而文臣担任中央和地方要职,体现了宋朝的政策是()A. 休养生息政策B. 重文轻武政策C. 重武轻文政策D. 对外开放政策6.下列不属于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是()A. 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控制军队B. 分化事权,削弱相权C. 派文人出任地方官D. 实行行省制度7.“朕选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即使他们都贪浊,也不及武臣一人为害之大。
”材料中宋太祖这一举措()①造成重武轻文的局面②增强了军队作战能力③导致官僚机构的膨胀④有利于士人受到尊重。
A. ①②B. ①③C. ②④D. ③④8.有位历史老师是个对联迷,他写了许多有关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帝王对联,下列哪一对联是描写宋太祖的()A. 开明君主吸隋训,贞观之治创唐荣B. 武周政治得发展,无字之碑任后评C. 调整政策呈开元,沉淫酒色误王国D. 陈桥兵变成君主,限制武功向文治9.宋太祖为防止宰相权力过大,采取_____的办法,削弱相权()A. 分化事权B. 减少数量C. 限制自由D. 使用亲信10.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北宋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是()A. 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设通判监督B. 设转运使将地方财政权收归中央C. 用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D. 在地方上设节度使,掌握经济和军事大权11.有学者认为,相对于汉唐两个朝代,宋代不是弱,也不是贫,而是无效率。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学期历史备课(知识点+练习):第6课 北宋的政治

第6课北宋的政治知识点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1.北宋建立(1)时间:960年。
(2)建立者:赵匡胤。
(3)过程: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他的部下拥立他当皇帝。
赵匡胤随即回师夺取后周政权,改国号为宋。
(4)都城:开封。
2.统一南北(1)条件:宋朝建立时,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已出现统一的趋势。
(2)过程:宋太祖和他的后继者依照先南后北的统一方针,陆续消灭了南方割据政权,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3.认识陈桥兵变,又称“黄袍加身”,没有喋血宫门,伏尸遍野,更没有烽烟四起,兵连祸结,几乎是“兵不血刃,市不易肆”,就取得了改朝换代的成功,创造了“不流血而建立一个大王朝的奇迹”。
相关链接“杯酒释兵权”是指发生在宋朝初期,宋太祖赵匡胤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同时避免别的将领也“黄袍加身”,篡夺自己的政权,所以赵匡胤通过一次酒宴,以威胁利诱的方式,要求高级军官们交出兵权。
赵匡胤与汉高祖大杀功臣的行为相较,被视为宽和的典范。
“杯酒释兵权”只是宋太祖为加强皇权,巩固统治所采取的一系列政治军事改革措施的开始,其后还在军事制度方面进行了多项改革。
“杯酒释兵权”作为一个成语,逐步引申为泛指轻而易举地解除将领的兵权。
妙招巧记可编写顺口溜,来记忆赵匡胤建立北宋和统一全国的过程。
960年,陈桥驿馆前,一场闹剧演,眨眼变皇颜。
主角赵匡胤,部下拥夺权。
回京建北宋,五代政权完。
4.加强中央集权(1)军事上:宋太祖在进行统一大业的同时,加强中央集权。
他深知唐末以来武将专权的积弊,首先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牢牢地控制了军队。
宋太祖还控制对军队的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
他还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割断将领与士兵和地方的联系,使兵不识将,将不专兵。
(2)政治、经济上:①在中央:宋太祖为防止宰相权力过大,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
宋朝的宰相往往不止一人,在宰相之下又设相当于副宰相的若干人,与宰相共同议政;还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2016)课件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共33张PPT)

中央和地方的矛盾尖锐,中央采取一 定措施,未能完全解决问题,地方势 力的存在影响中央统治。
中央采取措施大力加强中央集权,削 弱地方势力,基本解决地方对中央的 威胁。
“冗兵”的形成
126万
冗兵
116万 为了防范军阀割据、农
91万 民起义,抵御北方民族的南侵,宋
代不断扩充军队的数量,形成了庞
大的军事体系,军费开支几乎占到
王安石讲学处
变法的意义及评价
王安石变法在一定程 度上改善了北宋积贫积弱 的局面,促进了社会经济 的发展和政治军事力量的 壮大;在中国历史发展进 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王安石能够针对北宋 的积弊大刀阔斧进行改 革,这种勇于改革和斗争的精神,值得肯定。王 安石是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和改革家。
变法失败的原因
利: 从根本上解决了自唐末五代十国以来的 地方分权问题,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中国太祖集权措施利弊
利: 从根本上解决了自唐末五代十国以来的 地方分权问题,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中国此后再没出现过大范围的分裂叛乱。 弊: (1)皇权过于集中,行政效率低。 (2)为分化权力,机构臃肿,形成“冗官” (3)军制混乱,形成“冗兵” (4)政府财政开支巨大,形成“冗费”。
①王安石变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
大地主、大官僚的阻挠和破坏是变法失败的主要
原因。 ②在变法过程中,由于用人不当,出现了新 法危害百姓的现象。 ③宋神宗在变法后期的动摇。 ④宋神宗死后,司马光任宰相,废除了新 法。
• (2009上海卷5)在宋代的官员中,有三分 之一以上来自平民家庭,这是因为当时推 行的选官制度是 • A.军功爵制 B.察举制 •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 在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中,触动了官僚贵族 特权,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同时又保障 了农民生产时间的是 • A.青苗法 B.募役法 • C.市易法 D.方田均税法
人教版历史七下第6课知识点全整理

都城 东京(开封)
意义 结束了五代十国以来中原和南方的 分裂割据局面
权并立
影响 加强了对军队的控制, 但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 实现了民、军、权的分 立 ,加强了皇权,但 也造成了官僚机构臃肿 加强了中央集权,也造 成了地方官僚机构臃肿
影响 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发展; 拓宽了社会人士上升流动的渠道; 在与其他民族政权的战争中屡屡失 肿,办事效率下降,又增加了朝廷
在地方
影响 重文轻武政策的实施,1.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发展; 重文轻武的政策 2. 促进了文化的发展;3.拓宽了社会人士上升流动的渠道; 1.增加科举名额;2.提高进 4.导致军队战斗力下降,在与其他民族政权的战争中屡屡失 改善发展科举制度 士地位,授官从优 败;5.造成了官僚机构臃肿,办事效率下降,又增加了朝廷 的财政支出 注:重点地图 1.五代十国形势图(后周部分);2. 北宋形势图(1111年) 其他政策 措施 “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解:削夺地方官员的权力,剥夺地方财政权力,收缴地方精壮兵力, 加强中央集权 易混淆点:宋太祖和宋太宗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民族 基本知识点 汉 建立时间 960年 建立者 赵匡胤(后周大将)
与北方的辽、西北的西夏政权并立
目的 措施
军事方面 政治方面:宋太 祖强化中央集权 在中央
1.解除将领兵权;2.将领经常调换, 控制兵权,消除武 统兵权和调兵权分离;3.在中内设枢 将专权的积弊 密院掌握军队的调动权 分化事权,削弱宰 由政事堂、枢密院和三司使分割宰相 相权力 的行政、军政和财政大权 1.分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并实行轮换 制;2设置通判分割知州权力;3.设 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
方财政权力,收缴地方精壮兵力,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 北宋的政治(共32张PPT)

小结
漕司。转运使除掌握一路或数路财赋外,还兼领考察地方 官吏、维持治安、清点刑狱、举贤荐能等职责。
使地方丧失割据的经济条件
皇帝
强化 君权
中央:以 宰相 为首的百 官
削弱相权
中央 集权
地方:行政权、财权、兵 权
总体方法:分化事 权
具 体 1、设 参知政事 措 若干人,位同副相, 施 与宰相共执行政权。
2、由 政事堂、枢 密院 和三司使 分 割宰相的行政权、 军政权和财政权。
知政事。
2.表现:②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 科举制。
“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
——太祖誓碑
宋初太祖时,取士较严,进士人数最多也没超过31人, 宋太宗即位后,开始突破100大关,有时一科竞达300多 人… …宋代平均每年取士的人数约为唐代的5倍,约为元代 的30倍,约为明代的4倍,约为清朝的3.4倍。
二 、重文轻武的政策
材料:宋太祖曾说:“五代时期藩镇强横残暴, 百姓受苦。我现在选派100多名干练的儒臣分别取治 理各个藩镇,即使他们全部贪污舞弊,也比不上一个
武臣的危害大。”
1.重文轻武政策的目的:
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 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
2.表现:①重用文官
《劝学诗》
宋真宗(北宋第3位皇帝)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 粟。
皇皇帝帝权力分散受制约权力分散受制约宰相宰相百官之首权力过大百官之首权力过大节度使节度使行政权财权兵权集一身行政权财权兵权集一身宋太祖强化集权前后的对比示意图宋太祖强化集权前后的对比示意图皇皇帝帝权力集中权力集中削弱相权强化皇权中央
第6课 北宋的统治
关于宋朝GDP的统计: 一是香港科技大学的刘光临先生,据他的统计与推算,宋朝的人均国民收入 位于历代最高峰,为7.5两白银,远远高于晚明2.88两,要到十九世纪的晚清, 才追上宋代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