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合集下载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课件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课件
战斗不息,生民涂炭,其何故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之计,其道何 如?” 普曰:“……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 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续资治通鉴》 1、赵普分析唐末以来政局动乱的原因是什么?
原因:藩镇太重,君弱臣强(地方权力大,中央势弱)
北宋建立:960年,赵匡胤,定都开封

军事:“杯酒释兵权”; 统调分离;更戍法

的 强化集权 行政 中央:分化事权,削弱相权

地方:文官任知州,知州三

年一换,设通判
财政:将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重文轻武:文臣统兵,压抑武将;改革和发展科举制
王安石变法 背景,内容,评价
课堂练习
1、“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毛泽东这一诗句中的

做铁莫做针。 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
宋太宗:977年,进士109人,诸科200人,


——(宋)谚语 (2)起义军在
的率领下,攻入长安,给唐朝以
的打击。
统调分离:控制对军队的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
经过:(1)755年,节度使
和部将史思明发动叛乱,史称“
”。
王安石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
二、重文轻武政策 评价
材料3:赵宋王朝是被一而再,再而三的外族入侵势力所颠覆, 从王朝内部来说,横亘两宋三百多年始终没有一股政治势力膨 胀到足以威胁赵宋皇位的稳固。
——《浅析宋代文官制度的得失》
(2)政治方面: 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 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转移的情况发生, 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好社会的安定。
宋太祖:最多一次是31人,诸科最多是96人;

(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单元第6课《北宋的政治》精品课件

(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单元第6课《北宋的政治》精品课件

(D) ①秦始皇实行郡县制 ②汉武帝颁布“推恩
令”
③宋太祖派文臣做知州 ④北宋设立转运使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过关训练 12.北宋时,“状元登第,虽将兵数十万,恢 复幽蓟,凯歌而还,献捷太庙,其荣亦不能及 矣。”这反映了当时政府( B ) A.渴望收回幽云地区 B.重文轻武 C.委派文官主持军务 D.崇武抑文
A.秦始皇
B.汉武帝
C.唐太宗
D.宋太祖
首页
末页
过关训练 2.小明是个对联迷,有关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帝 王,他写了许多对联,下列哪一副对联是与赵 匡胤有关的( D ) A.开明君主吸隋训,贞观之治创唐荣 B.武周政治得发展,无字之碑任后评 C.调整政策呈开元,沉淫酒色误王国 D.陈桥兵变成君主,限制武功向文治
周世宗
相关史事
赵匡胤是后周禁 军的统帅,负责防守 京师。960年初,朝廷 派他北上抵抗辽军。 军队行至开封以北的 陈桥驿时,谋士和诸 将拿出预备好的黄龙 袍披到赵匡胤身上, 叩头便拜,口称“万 岁”,赵匡胤就这样 当了皇帝。
陈桥兵变黄袍加身
第6课 北宋的统治
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1、北宋的建立 时间: 960年 建立者:赵匡胤
欧阳修
文臣掌握军政大权
欧阳修,北宋政 治家、文学家,唐宋 八大家之一。在政治 上负有盛名。天圣八 年进士。
宋英宗时,官至 枢密副使、参知政事。
兵权
行政权
第6课 北宋的统治 誊录、糊名
第6课 北宋的统治
宋朝重文轻武的影响
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 期尚文轻武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 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 社会的安定。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优质课件(共19张PPT)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优质课件(共19张PPT)

消极影响:
导致军队战斗力减弱; 办事效率下降;
互相牵制。但是矫枉过正,官员数量的大大增加,既影响办事效率,
又造成机构重叠、人浮于事的现象,形成了“冗官”的弊端。 养兵、养官所需的巨额费用,加上对辽和西夏的战争及高额赔
款,都给宋政府带来沉重的财政负担,形成“冗费 ”。
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支出。 ——部编教材七年级下册教参
北宋的政治•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问题 5:宋太祖是怎样“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 问题 6:这些措施取得了怎样的效果呢? 精兵”的呢?请同学们结合课本第29-30页内容和材料四 、五、六,小组讨论,分析归纳。
材料四:军权的集中。由皇帝直接统辖禁军,收回禁军统帅权, 分割兵权;利用更戍法,使“天下营兵,纵横交互,移换屯驻,不 使常在一处”,以此造成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即兵将分离局面; 实行“守内虚外 ”“内外相维”政策,使全国军队屯驻两半,一 半京师,一半各地,以此均衡京城驻军与外地驻军的兵力配置。 材料五:行政权的集中。在中央,主要是削弱和分割了宰相的 权力,实行军政、民政和财政的三权分立,打破宰相“事无不统” 的局面;在地方,主要是派文臣担任知州,以防武人干政,并设通判 与之相互牵制,从而削减地方权力。 材料六:财权的集中。主要是将各路所属州县财赋,“除支度 给用外,凡缗(min)帛之类,悉辇送京师”,以消除地方对抗中央 的物质基础。 ——部编教材七年级下册教参
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科技文化方面: 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 材料九: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 赵宋之世。 ——《陈寅恪先生文集》 促进了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 材料十:英国学者李约瑟在他的《中国科学技史》中 造就了宋代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 指出:“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到宋朝,已呈现巅峰状态。” 文治局面。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学期历史备课(知识点+练习):第6课 北宋的政治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学期历史备课(知识点+练习):第6课 北宋的政治

第6课北宋的政治知识点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1.北宋建立(1)时间:960年。

(2)建立者:赵匡胤。

(3)过程: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他的部下拥立他当皇帝。

赵匡胤随即回师夺取后周政权,改国号为宋。

(4)都城:开封。

2.统一南北(1)条件:宋朝建立时,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已出现统一的趋势。

(2)过程:宋太祖和他的后继者依照先南后北的统一方针,陆续消灭了南方割据政权,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3.认识陈桥兵变,又称“黄袍加身”,没有喋血宫门,伏尸遍野,更没有烽烟四起,兵连祸结,几乎是“兵不血刃,市不易肆”,就取得了改朝换代的成功,创造了“不流血而建立一个大王朝的奇迹”。

相关链接“杯酒释兵权”是指发生在宋朝初期,宋太祖赵匡胤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同时避免别的将领也“黄袍加身”,篡夺自己的政权,所以赵匡胤通过一次酒宴,以威胁利诱的方式,要求高级军官们交出兵权。

赵匡胤与汉高祖大杀功臣的行为相较,被视为宽和的典范。

“杯酒释兵权”只是宋太祖为加强皇权,巩固统治所采取的一系列政治军事改革措施的开始,其后还在军事制度方面进行了多项改革。

“杯酒释兵权”作为一个成语,逐步引申为泛指轻而易举地解除将领的兵权。

妙招巧记可编写顺口溜,来记忆赵匡胤建立北宋和统一全国的过程。

960年,陈桥驿馆前,一场闹剧演,眨眼变皇颜。

主角赵匡胤,部下拥夺权。

回京建北宋,五代政权完。

4.加强中央集权(1)军事上:宋太祖在进行统一大业的同时,加强中央集权。

他深知唐末以来武将专权的积弊,首先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牢牢地控制了军队。

宋太祖还控制对军队的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

他还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割断将领与士兵和地方的联系,使兵不识将,将不专兵。

(2)政治、经济上:①在中央:宋太祖为防止宰相权力过大,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

宋朝的宰相往往不止一人,在宰相之下又设相当于副宰相的若干人,与宰相共同议政;还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

初中历史人教七年级下册-第6课 [预习导学]北宋的政治

初中历史人教七年级下册-第6课 [预习导学]北宋的政治

第6课北宋的政治
班级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
学习目标
1.知道北宋的建立,列举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了解宋朝重文轻武的特点,分析政治上的重文轻武给北宋带来的影响。

了解王安石变法的背景、主要措施及作用。

2.识读《五代十国形势图(后周时期)》《北宋时期形势图(1111年)》与相关文献,了解北宋统一南方和中原的历程。

通过阅读教材及有关史料,列举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认识北宋政治重文轻武特点的形成及其影响。

3.通过分析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所带来的利与弊,客观认识历史问题,反思历史,吸取历史经验教训。

课前学习任务
阅读教材,梳理科举制度从隋朝创建到唐朝、宋朝不断改革和发展的过程。

课堂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一】梳理北宋建立的相关知识。

建立者
时间
经过
国号
都城
【学习任务二】分析材料,赵普认为五代时期政权更替频繁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他提出了怎样的解决方案?
【学习任务三】梳理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项目目的措施影响军事方面
在中央
在地方
【学习任务四】宋朝重文轻武政策产生了什么影响?
【学习任务五】王安石变法的时间、人物、领域、目的分别是什么?
【学习任务六】归纳宋朝政治的特点。

本课小结
根据本课所学内容,列出关键词或画出思维导图。

课后任务
观看纪录片《中国通史》第53集《宋太祖》。

部编七年历史下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说课稿

部编七年历史下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说课稿

部编七年历史下册第6课《北宋的》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北宋的》这一课,主要介绍了北宋的制度、状况以及特点。

教材从赵匡胤建立宋朝、加强中央集权、实行重文轻武政策等方面,详细阐述了北宋的历史背景、发展过程和主要特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北宋的历史地位,认识北宋的特点,从而提高学生对北宋历史的认识和理解。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了解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对宋朝的建立有一定的认识。

但在具体的制度、状况等方面,学生可能还存在着一定的模糊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详细的讲解和分析,帮助学生建立起对北宋的全面认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北宋的制度、状况和特点,认识北宋的历史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对北宋历史的认识和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弘扬民族精神的品质。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北宋的制度、状况和特点。

2.教学难点:北宋制度的具体内容和实施情况,以及北宋特点的形成原因。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讲解分析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对北宋的认识和理解。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图片、地图等辅助教学,使抽象的历史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回顾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引导学生思考宋朝的建立,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北宋的》。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北宋的制度、状况和特点。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北宋制度的具体内容和实施情况,探讨北宋特点的形成原因。

4.讲解分析: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详细的讲解和分析,帮助学生建立起对北宋的全面认识。

5.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北宋的历史地位和特点。

6.课后作业:布置相关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1.制度:中央集权、重文轻武2.状况:清明、经济繁荣3.特点:加强中央集权、实行重文轻武政策、清明、经济繁荣八. 说教学评价本节课的教学评价主要从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参与度、知识掌握程度等方面进行。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六课《北宋的政治》,主要内容有: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宋太祖实行重文轻武政策、太宗统治、真宗统治等。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北宋的政治状况,认识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影响,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五代十国的历史,对历史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他们对北宋的政治状况及其影响可能还不太了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教材内容,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宋太祖、宋太宗、宋真宗的政治措施,认识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自豪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宋太宗、宋真宗的政治措施。

2.教学难点: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材内容,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

2.合作探讨法: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历史事件,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知识。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2.课件:制作相关课件,辅助教学。

3.教案:编写详细的教学设计。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回顾五代十国的历史,引出北宋的建立。

提问:北宋建立后,政治状况如何?2.呈现(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材内容,了解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宋太宗、宋真宗的政治措施。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分析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影响。

学生可通过讨论、举例等方式进行阐述。

4.巩固(5分钟)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影响有哪些?学生可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阐述。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6课 北宋的政治 课件(共31张PPT 含)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6课 北宋的政治  课件(共31张PPT  含)

精兵,则天下自安 赵普分析唐末以来政局动乱的原因是什么?
矣.
地方权力大,中央势弱
据此,赵普建议怎么做? 设法收回地方政府的权力,集权于中央。
即夺其政治权、经济权、军事权。
原因
唐末五代,藩镇太重, 1 君弱臣2 强(地方权3力大,
中央势弱)
宋朝建立时,全国仍处于 割据状态,要巩固统治, 结束封建割据,必须加强 中央集权
A. 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设通判监督 B. 将地方财政权收归中央 C. 宰相权力被一分为三 D. 在地方上设节度使,掌握经济和军事大权.
2.“自秦以下,文莫盛于宋”出现这种历史现象是由于( D )
A.统一文字 B.独尊儒术 C.创立科举 D.重文轻武
3.“国家用人之法,非进士及第者不得美官”,说明宋官员的主
人教版·七年级下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学习目标
1.知道北宋的建立方式、建立时间、建立者和 都城。 2.掌握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其影响。 3.了解宋朝实行的重文轻武政策及其影响,了 解科举制在宋朝的发展和作用。 4.通过对北宋强化中央集权制度的措施及其影 响的学习,培养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宋太祖赵匡胤(927年-976年), 字元朗。军事家,宋朝开国皇帝。赵 匡胤受柴荣(后周世宗)器重,掌管 殿前禁军。周恭帝即位后不久,赵匡 胤发动陈桥兵变。恭帝被迫禅位,赵 匡胤登基,建立“北宋”。
宋太宗
武将带兵打仗要按照 朝廷授予的“阵图” 行军布阵。(受抑制)
这两位皇帝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
唐朝受西北少数民族的影响,尚武的风气盛行一时, 唐朝中期以来出现了骄兵悍将飞扬跋扈的局面。
北宋科举制的特点
1.程序严格:州试——省试——殿试; 2.提高进士的地位。 3.方法严密:糊名法,防舞弊; 4.录取名额大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 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形成文 臣统兵的格局。
当时的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甚至主持 军务,地位和待遇高于武将。武将受到多方面 的牵制,带兵打仗要按照朝廷预授的“阵图”行 军布阵,这严重束缚了统军的指挥权
(3)宋朝注重发展 文教事业,改革和发 展了科举制度。宋初 是大幅度增加科举取 士名额,提高进士地 位,进士不仅授官从 优,而且升迁迅速。 宋人科举考试图

职能: 地方一切行政和司法事务,需要经过通判署名才能生效。
地方(政权)
在地方,宋太祖为了加强控制,派 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陆续取代原 来藩镇手下的爪牙。为防止知州的权力 过大难以控制,实施三年一换的制度, 频繁调动州县长官;还在各州府设置通 判,以分知州的权力。
探究四:宋太祖是如何控制全国财赋的?
地 方
加强 对地 方的 控制
1、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长 官
2、设置通判分割知州权力 3、设置转运使,收缴地方 财权
加强大了中的央集化权
但造成了机构臃 肿
二、重文轻武的政策
思考:北宋为什么会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
防止武将专权、篡权
(1)宋太祖为防止唐 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 的弊端出现,重用文 臣掌握军政大权。
探究二:在中央,宋太祖如何削弱相权?
加 采用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 权






.
密 使


专掌军事政令, 调动禁军

相宰
参 政 知 事
行政

使三 司
总管四方贡赋和国 家财政
相权
在中央,宋太祖为防止宰相权力 过大,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 权。宋朝的宰相往往不止一人,在宰 相之下又设相当于副宰相的若干人, 与宰相共同议政;还设立多重机构, 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
,,,

,,

钱权
兵权
财权
行政权
目的
措施
影响
军 消除武将专 事 权的弊端
1.解除禁军将领的兵;
轻武 2.控制对军队 的 调动 ;

3.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
换防


政 削弱宰相的权
治 上
力,加强对地 方的控制
地 方
采用分化事权办法, 削弱相权
1.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
重文 2.实行三年一换制度
宋朝把中央集 权强化到前所 未有的程度, 皇权大大加强
探究三:宋太祖是如何控制地方权利的?
讨论:


强 1.派文臣担任地方长官
原因是什么?
中 2.三年一换制度
目的是什么?


3.设置通判,分散知州权利 与削相权的措施有什么相似之处?
(分化事权)

. 《宋史》记载,宋初“始置诸州通判”,“凡 通 政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 判 治可否裁决,与守臣(知州)通签书施行”。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
重文 轻武
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扭转了 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 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 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 和社会的安定。
北宋的政治
建立和统一
军事:控制军权
中央:削弱相权
重文轻武政策
加强中央集权


领军将领


兵 调兵权
兵权
宋太祖在进行统一大业的同时,加 强中央集权。他深知唐末以来武将专权 的积弊,首先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牢 牢地控制了军队。宋太祖还控制对军队 的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 兵之权。他还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 换防,割断将领与士兵和地方的联系, 使兵不识将,将不专兵。
军 事
消除 武将 专权 的积

大 程 到 中 1、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
2、控制军队调动,
加强了对军队
加 度 前 央 统兵权和调兵权分离
3、经常调换军队将
的控制
领,“兵不识将,将 不专兵”
强但 队是 的,削战弱斗所了力军集
中 削弱宰

相的权 力
分割宰相的民政、 军政和财政大权
。加 但强 造皇 权了成皇了未有权机构权强臃肿
3.设通判分割知州的权力。
经 济 控制财赋 上
设转运使,将地方财赋收 归中央
探究一:宋太祖是如何牢牢控制军权的?
加 强
1.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 (效果:牢牢地控制了军队) 2.牢牢控制军队的调动
中 (效果: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
央 3.军队定期换防
集 (效果:兵不识将,将不专兵)
权 .
讨论:赵匡胤加强军权的措施有何领弊兵端权?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1.北宋的建立: ①时间: 960年 ②建立者:赵匡胤(宋太祖) ③都城: 东京(开封) ④事件:陈桥兵变(黄袍加身)
北宋形势图








,
中 原 和




后 难
地 区
宋朝建立时,五代 十国的分裂局面已 出现统一趋势。宋 太祖和他的后继者 依照先南后北的统 一方针,陆续消灭 了南方割据政权, 结束了中原和南方 的分裂割据局面。
科举制度的发展,对宋代社会产生 了深渊的影响,在全国范围营造了 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整个社会 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 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 局面。
《劝学诗》
宋真宗(北宋第3位皇帝)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男儿若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相关史事
宋太祖即位后的一天,与石守信等大将饮酒,酒 兴正浓时,宋太祖说 :“我当上皇帝全靠你们,可 现在我整夜都睡不安宁。”众将忙问其故,宋太祖答 道:“如果有一天,你们也被部下黄袍加身,你们也 会身不由己啊。”众将知道受到猜疑,便请宋太祖指
明一条生路。宋太祖让他 们回家置产,享受清福。 第二天,这些大将纷纷称 病辞职,交出兵权。这就 是“杯酒释兵权”故事的 来历。
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问计赵普
从唐末以来的数十年里,帝王已经换了十个姓氏了, 战争频繁不休,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是什 么原因呢?朕想结束天下的战争,使国家长治久安, 如何才能做到?
宋太祖赵匡胤
安则收制稍巧亦所而君方此
矣天其其夺,无以已弱镇非

。下精钱其惟他治。臣太他
相 赵
自兵谷权 奇之今强重故


强 中
中央


权 转运使
.

地方税收

A地
B地


C地
地方(财权)
宋太祖还下令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 力,除各州留一部分用作地方的必要支 出外,其余一切税收由中央掌控。后来 又陆续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 收归中央。
通过上述措施,宋朝把中央集权强 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
目的
措施
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