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基路面说明
路基、路面设计说明(设计院模板)

路基、路⾯设计说明(设计院模板)路基、路⾯设计说明1 ⼀般路基设计1.1 设计原则根据沿线地形、地貌、地质、⽔⽂、⽓象等⾃然条件,结合《⼯可报告》,依据相关规程、规范及有关指导性意见等进⾏设计。
初步设计⽂件编制及组成内容执⾏交通部颁2007年10⽉实施的《公路⼯程基本建设项⽬设计⽂件编制办法》,图表格式参照《公路⼯程基本建设项⽬设计⽂件图表⽰例》。
1.2 路基横断⾯布设及加宽超⾼⽅式1、路基标准横断⾯主线⼀般路段为26m路基标准横断⾯,采⽤平原微丘区双向四车道⼀级公路标准,整体式断⾯,其断⾯组成为:中间带3.5m(其中左侧路缘带2×0.75m,中央分隔带宽2.0m),两侧⾏车道2×3.75m,硬路肩2×3m(含右侧路缘带2×0.5m),⼟路肩2×0.75m。
图1 路基标准横断⾯图2、路基超⾼及加宽根据《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 D20-2006),本项⽬对于平曲线半径⼩于4000m的路段均设置2%超⾼;全线未设置加宽路段。
3、路基边坡、护坡道及边沟填⽅路段:主线填⽅路段H≤6.0m,采⽤1:1.5的边坡坡率,护坡道1.0m。
路基横断⾯各部分线条连接处折点均宜作圆弧处理,形成流畅优美的视觉效果。
挖⽅路段:坡底设5m宽碎落台,碎落台下设置矩形边沟,路堑边坡坡率为1:2。
⼟路肩、边坡坡脚⾄边沟均采⽤圆弧流线形连接。
4、公路⽤地界填⽅路段路基边沟外边缘以外1.0m为公路⽤地界,挖⽅段路堑边坡顶部以外1.5m为公路⽤地界。
沿(压)河、沟、塘路段,河塘边坡防护基础外缘以外0.5m为公路⽤地界;桥梁段落⼀般不设边沟,⽤地界为桥梁正投影。
1.3 路基设计1、路基填料与路基压实根据路基⼟调查成果,项⽬区域5⽶以浅多为低液限黏⼟,局部为低液限粉⼟。
结合本项⽬取⼟条件进⾏分析,路基填筑时主要采⽤以下填料:低~⾼液限粘⼟。
初步填料处理⽅案为:低~⾼液限粘⼟采⽤掺⽯灰处治可以满⾜填料强度要求。
路基路面说明

说明一、路基横断面布置及加宽、超高方案的说明本路段路基宽度为12米,路面宽9米,路面横坡度2%,路肩横坡度3%。
平曲线加宽采用第一类全加宽值,加宽缓和段的设置,采用在相应的缓和曲线全长内按其长度成比例增加的方法。
路基超高值,按一般三级公路山岭重丘区标准取值,超高方式为绕未加宽前的路基边缘旋转。
二、路基设计说明路基参照部颁《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J013-95)》、《公路排水设计规范(JTJ018-97)》进行设计。
路基设计标高为路基边缘标高,路基土石方已扣除路槽部分。
一般路基路堤边坡1:1.5,路堑边坡依据边坡高度、土的密实、岩石性质及风化程度确定边坡度,岩石挖方边坡采用1:0.25~1:0.5,土质挖方边坡,一边采用1:0 5~1:0.75。
大于8米的高路堤依填土性质和高度不同,采用不同的边坡值,一般上部8米以内边坡坡度为1:1.5,超过8米后的边坡坡度为1:1.75。
大于8米的高路堑,依挖方土石性质和高度不同,采用不同的边坡值,边坡坡脚设置1米宽的碎落台。
三、路基压实标准与压实度的说明根据“路基设计规范”要求,路基压实度的检测采用重型击实试验法。
填方路基压实度:路面底面以下0-80cm应大于或等于93%,80cm以下应大于或等于90%。
零填及挖方路基压实度:路面底面以下0-30cm范围内应大于或等于93%。
四、路基、路面排水系统及防护工程设计说明沿线边沟断面采用梯形,土边沟边坡用用1:1,在挖方路段,为了预防自然气候对坡面的侵蚀剥落后对水沟产生堵塞,设置了1米宽的碎落台。
路线穿过较陡山坡或跨沟时,路堤坡脚悬空或坡脚延伸过远需回收坡脚路段,设置了浆砌片石挡土墙,路基挡土墙利用挡土墙设计软件进行设计,设计荷载为汽—20、挂—100,地基容许承载力根据地质情况确定,墙背填料内磨擦角为35度。
在改河和路基压河路段,临河一侧用浆砌片石挡墙防护。
高路堤边坡采用平铺草皮和植树防护。
五、取土、弃土设计方案、环保及节约用地措施路线地处山区,路基土石方工程较大,为使废弃土方堆放规则,避免造成水土流失、损坏农田,根据地形布置弃土场,弃土场一般设在山谷。
青银高速路基路面说明-新

路基路面说明一、路 基(一) 路基设计原则及依据路基设计系根据沿线地形、地貌、地质、水文、气象等自然条件,依据交通部部颁《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J001—97)、《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J013—95)、《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中央分隔带宽3.0 m ,路缘带宽0.75m ,中间带全宽4.5m 。
开口部设臵地点 (1)收费广场两端。
(2)互通式立交、特大桥两端。
(3)正常路段每4~5公里设臵一处(避免设在弯道超高路段)。
4. 路基设计标高以中央分隔带边缘的高度作为设计标高。
5. 超高方式本路段平曲线半径均大于5500米,不设超高。
(三) 公路用地范围1.0米以内3.0米,11.5米。
边坡坡率均采用1:1.5,填土高度大于8.0米,1:1.75。
K74+400-K74+470右侧路段,开挖高度在2.8-4米之间,土质为风积粉1:1.5。
K84+585为滏阳新河分洪区,分洪区内一旦分洪,使地基受水浸泡,使土的工程性质50厘米碎石垫层,并在碎石垫层中设臵土工格栅一层,以提高路基的整体稳定性,防止路基不均匀沉降的发生。
(2) 软土地基软土地基主要分布在K73+000-K90+000之间,呈不边续分布,软土主要表现为淤泥质亚粘土,分布在地表以下3-6米。
设计采用的处治原则及措施,由于软土地基分布较长,只对路基填土高度大于5米、软土层承载力小于100KPa、地下水位较高路段处理,采用水泥搅拌桩处理,同时铺设50cm碎石垫层及土工格栅。
(3) 特殊路基处理根据实验资料,当CBR值不满足设计要求时,对上、下路床进行掺灰处理,掺灰剂量根据实验数据采用3%~5%。
(八) 路基防护沿线路基防护是本着“因地制宜、经济适用、美化景观”的原则,设臵的防护措施主要有植草,砼网格骨架护坡辅以植草,浆砌片石护坡,浆砌片石网格加护脚等。
1. 当填方路基边坡高度小于4.0米时,采用边坡植草防护;2. 当填方路基边坡高度大于4.0米时,采用砼网格骨架护坡辅以植草;3. 浆砌片石护坡、浆砌片石网格加护脚;K74+919-K84+585段位于滏阳新河分洪区内,分洪期间,路基将会受到冲刷,考虑路基左侧(迎水面)、右侧(背水面)受到水的冲刷程度不同,所以路基左侧边坡采用全坡面浆砌片石护坡防护,浆砌片石厚度40cm,下铺设15cm砂砾垫层;右侧采用浆砌片石护脚加浆砌片网格相结合的型式,地表以上1米坡面采用浆砌片石全防护,浆砌片石厚度40cm,下铺设15cm砂砾垫层,1米以上采用砌石网格,浆砌片石厚度40cm, 宽度40cm(九) 取土方案的确定及节约用地的原则路线所经过的地段位于河北平原区,属于重点产粮区,沿线地形平坦,没有突起的山丘和土坎可作为取土场地。
03-1路基路面说明

路基路面设计说明一、强制性条文的执行情况1.1《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04)执行3.3.1条“填料选择”,淤泥、耕作土、泥炭和强膨胀土,不得直接用于填筑路基。
1.2《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G F10—2006)执行4.1.1条“路基施工应做好施工期临时排水总体规划和建设,临时排水设施应与永久性排水设施综合考虑,并与工程影响范围内的自然排水系统相协调”。
执行9.2.1条“路基施工应制订安全预案、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确保施工安全”。
1.3《公路圬工桥涵设计规范》(JTG D61-2005)执行2.0.5条“各种材料及砌体的各项极限强度规定”,来明确材料的极限强度要求。
1.4《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JTJ 034-2000)执行3.1.5条与4.1.5条“混合料施工气温要求”、3.1.7条与4.1.7条及6.1.7条“混合料压实度要求”、3.3.1条与4.3.1条“混合料抗压强度要求”。
二、路基横断面布置、加宽及超高方式2.1 路基横断面布置本项目路基宽度 4.5m,其典型路幅型式从左至右为: 0.5m(路肩)+3.5m (行车道)+0.5m(路肩)。
路基横断面布置详见《路基标准横断面图》。
2.2 加宽按《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 D20-2006)第7.6.1条,当平曲线半径R≤250m时,应设置加宽, 由于本项目为现状路面改造,保持平面线形及路基宽度与现状一致,因此,本次设计仅对有条件的路段进行加宽设计。
2.3 超高方式超高过渡在直线段内完成,其旋转轴为道路中心线(设计中心线),超高过渡按直线渐变。
超高渐变率控制:从+2.0%渐变到-2.0%时,渐变率取1/100。
路基超高方式详见《超高方式图》。
2.4 路拱横坡行车道为双向2.0%。
三、路基设计3.1工程地质根据业主的要求,本路线未进行工程地质勘察,仅做了一般性的工程地质调查。
3.2 地理位置拟建公路位于xx镇xx村内,路线全长1.850698km,支线全长0.394km,为路面改造工程。
公路改建工程--路基、路面及排水设计说明

路基、路面及排水设计说明1设计规范及依据1)《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14)2)《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D20-2017)3)《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15)4)《公路排水设计规范》(JTG∕TD33-2012)5)《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JTGD40-2011)6)《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细则》JTG/TF20-2015;2、路基设计2.1路基设计标准本项目路基宽度6.5米,路面宽度5.5米。
路基设计标高为路中线路面顶标高,路面横坡采用2%双向坡。
2.2平曲线超高、加宽方式平曲线超高为行车道及路肩绕路中线(未加宽前)旋转。
平曲线半径小于90米时均应设置超高,平曲线半径小于250米均应设置加宽(按TG2U1-2019小交通量农村公路工程技术标准中四级公路II类加宽),平曲线超高、加宽缓和段长度等于平曲线缓和曲线长度。
2.3 2.1路基超高方式:路基超高方式采用绕路基中心线旋转,圆曲线半径小于90米均应设置超高,超高渐变率为1/100。
计算超高缓和段时最短应符合渐变率1:15且不小于IOm的要求。
允许将超高、加2.2.2按规范平曲线半径小于或等于250米路面均应加宽,相应路基也进行加宽。
在平曲线内侧进行加宽,加宽缓和段长度采用相应缓和曲线全长按其成比例增加。
不设缓和曲线或超高缓和段时,加宽缓和段长度应按渐变率为1:15且长度不小于IOm的要求设置。
加宽为单侧(曲线内侧)加宽。
加宽过渡段不小于IOn1。
宽缓和段部分插入曲线内。
最大超高4圾路基压实度及填料强度要求表3填方路基与构造物衔接处,路基压实度不小于85乐路堤填料为一般砂粘土(普通土),应符合《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15)3.3.1条要求并符合上表压实度及强度要求。
2.4.2路基边坡坡率(1)路堤:本设计段填方高度较小,边坡坡率均采用1:1.5,路基填料均利用路基开挖上石方以20:80的填料比例进行路基填筑。
路基路面及排水设计说明

路基路面及排水设计说明一、路基设计1.初步设计:初步设计主要包括对道路纵、横断面、几何图形的确定,路基宽度和边坡的确定等。
2.轴线设计:轴线设计是将道路纵、横断面的几何要求与过程地物条件相结合,确定道路轴线位置的一种设计。
需要充分考虑到地理、经济、环境等因素,确保设计满足实际需求。
3.路基宽度设计:路基宽度设计是根据使用要求、地形条件和交通量等因素,确定路基横断面宽度的一种设计。
一般来说,高速公路和重要干线道路的路基宽度较大,而次干线和支线道路的路基宽度较小。
二、路面设计1.路面材料选择:根据交通量、设计速度、地理环境等条件,选择合适的路面材料,包括水泥混凝土、沥青混凝土等。
选择合适的路面材料能够提高路面的耐久性和平整度。
2.路面结构设计:路面结构设计是指确定路面层等级和层厚度的一种设计。
根据交通量、承载能力以及设计速度等要求,合理确定路面结构的组成及层厚度,确保路面的稳定性和耐久性。
3.路面平整度设计:路面平整度会直接影响到行车的舒适性和安全性。
根据设计速度和交通量等要求,确定合适的平整度标准,保证路面的平整度符合设计要求。
三、排水设计1.雷达模拟评估:通过雷达模拟评估,确定道路纵、横断面的泄水要求,包括水流速度、水深等因素。
根据评估结果,确定排水系统的类型和尺寸。
2.排水系统设计:根据排水要求和地形条件,设计合适的排水系统,包括排水沟、排水管道等设施。
3.施工方法选择: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施工方法,如开挖沟槽、铺设管道等。
综上所述,路基、路面及排水设计的质量和设计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道路的使用寿命和安全性。
通过充分考虑地理、经济、环境等因素,并合理选择材料和设计层厚度,确保道路结构的稳定性和耐久性;通过雷达模拟评估和合适的排水系统设计,保证道路排水良好,避免积水和水流横穿的情况的发生。
只有进行科学合理的路基、路面及排水设计,才能保证道路的正常使用和安全行车。
同时,对于路基、路面及排水设计的改进和优化,也需要不断的实践和总结,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改进,以满足不断发展的交通需求和提高道路的安全、舒适性。
华联公路加宽工程--路基路面设计说明

第三篇路基一、设计依据《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14);《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15);《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JTGD40-2011);《公路排水设计规范》(JTG∕TD33-2012):《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GC15-2011);《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GB02-2013);《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公路挡土墙设计及施工技术细则》中交第二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2008.03o二、路基横断面布置及加宽路段路段加宽、超高(一)路基横断面布置本项目原为农村公路,原路基宽4-4.5米,路面宽4-4.5m,路拱为平坡。
根据业主委托意见,除困难路段外,根据实际情况沿单侧加宽0.5-3米。
旨在提高公路的车辆通行能力。
项目设计时,平纵指标拟合原路。
加宽时尽量采用单侧加宽,按规范要求对加宽宽度的路基进行处理后铺筑结构层,全路段采用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涵洞设计荷载采用公路TI级,设计指标符合部颁《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14等现行规范的要求。
(一)加宽路段该项目原有硬化道路段为已通车多年的的农村公路项目,本次设计根据建设单位要求,项目平纵拟合原路,尽量满足当地居民的实际用地需要,减少与工量。
为保证路基压实度,填方路基宜作超填宽度压实后修整边坡。
当左侧与右侧加宽交换路面说明渐变时,两侧均需按路面设计要求进行植筋和钢筋补强加固。
三、路基设计1、一般路基(1)路线通过地段为单斜脊状重丘及梳状冲沟。
根据沿线岩土性质、构造特征、裂状发育程度、水文地质条件等因索•,进行边坡设计。
(2)挖方边坡:挖方路基边坡系根据土实程度、成因类型及生成年代,以及岩石的岩性、构造、风化破碎程度,结合挖方边坡高度、地下水、地表水等因素综合拟定边坡坡度。
(3)填方边坡:填土方时,填高HW8米时为1:1.5,H>8米时为1:1.75,并在8米高处设2.0米宽护坡道,并向路基外侧倾斜2%〜4%的横坡;填石路堤边坡为1:1(填石路堤应由不易风化的较大石块填筑),边坡坡面应选用大于25Cm的石块进行台阶式码砌,码砌厚度为1〜2米,填石路堤高度不应大于20米。
04高速公路路基路面设计说明

路基、路面说明1路基设计1.1设计原则(1)详细研究该地区的公路建设条件,充分借鉴和吸收已建、在建的同类项目勘察设计成功经验及建设精髓,将本项目建设成安全、耐久、节约、和谐的生态公路。
(2)严格按照《公路勘测规范》(JTGC10—2007)的要求进行测设,结合地形、地物、地质、水文、筑路材料等自然条件,通过综合分析,认真进行方案研究。
(3)结合该项目特点,遵循《公路勘察设计典型示范工程咨询示范要点》的原则,加强路基横断面、路基路面排水和防护设计,以增加路容美观,减少路基病害。
(4)应结合具体情况,加强科学研究与试验,积极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
1.2一般路基设计a)路基标准横断面主线为双向四车道,路基宽度28m,其中中央分隔带3.0m,行车道2×2×3.75m,左侧路缘带2×0.75m,右侧硬路肩2×3.5m(含路缘带0.5m),土路肩2×0.75m。
b)路拱横坡采用中央向两侧倾斜的双向路拱坡度,设计标高为中央分隔带中心线标高;行车道、路缘带、硬路肩横坡为2%,主线土路肩横坡为3%。
c)路基超高当平曲线半径采用值小于不设超高最小半径5500m时,设置超高。
路基超高过渡方式采用绕中央分隔带的边缘旋转方式(土路肩横坡保持原有横坡度向外倾斜不变)。
为防止路面滞水,影响行车安全,设置超高应使横坡度由2%过渡到0%路段的超高渐变率不小于1/330。
d)边坡坡率结合路基所在地段的地形、水文及填高情况,根据沿线岩土工程特性,填方路基高度H≤8m时,坡率1:1.5;当8m<H≤20m时,采用折线形边坡,每8m一级,上部8m 坡率1:1.5,下部坡率1:1.75。
路堑边坡设置原则:土质、全风化及强风化岩路堑顶层边坡采用1:0.75~1:1.25坡率;弱风化岩质边坡坡率依岩石风化程度为1:0.3~1:0.75;膨胀土路堑段采用1:1.5。
当挖方H≥8m时,采用阶梯形边坡,每8m一级,并设宽2m边坡平台,平台上设截水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路基路面说明一、道路情况路基路面部分执行情况如下:1. 主行车道沥青路面结构改为:4cm细粒式改性沥青混凝土(AC-13C) +5cm中粒式沥青混凝土(AC-20C)+7cm粗粒式沥青混凝土(AC-25C)+36cm5%水泥稳定碎石+18cm水泥石灰综合稳定土(4:12:84),总厚度70cm。
2. 路缘石尺寸为25×30×99cm、25×38×99cm两种尺寸。
二、路基设计原则、路基横断面布置及加宽、超高方案(一)路基设计原则1. 结合当地自然环境、条件,合理选择路堤填料和边坡坡率。
2. 路基防护工程根据沿线水文情况,工程地质条件及筑路材料来源,选用生态、经济合理、美观实用的工程措施。
3. 路面设计结合沿线地形、土质、水文、气候等自然条件,进行路面综合设计,并遵循因地制宜、合理选材、方便施工、利于养护的原则,使设计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适用。
4.排水工程结合路线设计,在充分调查沿线水文、排灌系统的基础上考虑。
(二)路基横断面布置1. 路基横断面本项目路基为整体式路基,主行车道按双向6车道、辅道按双向2车道一级公路标准设计,路基宽度为52.0m。
横断面布置为: 4.0m(人行道)+4.5m(辅道)+2.0m(侧分带)+0.5m(路缘带)+3.5+2×3.75m(行车道)+0.5m(路缘带)+8m(中央分隔带)+0.5m(路缘带)+2×3.75m+3.5m(行车道)+0.5m(路缘带)+2.0m(侧分带)+4.0m(辅道)+4.5m(人行道)。
2. 路拱横坡主行车道路面、辅道、人行道横坡均采用向内1.5%单向坡。
3. 路基设计标高路基设计标高为中央分隔带边缘处路面标高。
4. 路基设计洪水频率路基设计洪水频率为1/100。
(三)路基超高方案本项目全线1.5%。
三、路基设计(一)一般路基设计1. 公路用地范围路堤坡脚、路堑边坡坡顶线外1m以内的土地为公路用地范围。
2. 路基边坡1)填方边坡路基填方边坡视填土种类,不同的填土高度,参照《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04)中表3.3.4。
本项目全线最大填高不超过7.0m,扣除桥梁段,全线填土高度均不超过 2.5m,故填方路基边坡坡率采用1:1.5。
2)挖方边坡根据沿线地质条件,参照《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04)中表3.4.1。
结合本工程的实际情况,项目最大挖方不超过2.0m,并考虑到远期规划挖方边坡坡率采用1:0.5。
(二)路基设计1. 水塘、鱼塘段路基本项目沿线存在几处鱼塘,路基占压不可避免,鱼塘底部有厚度0.8~1.2m不等的淤泥,且其腐殖质含量较大,压缩性高,土质力学指标差,所以路基填筑前均应对其进行处理。
处理方法采用清除淤泥,换填碎石透水性较好的材料,并对鱼塘处路基边坡进行30cm厚M7.5浆砌片石护砌,护砌高度为鱼塘常水位以上50cm。
2. 新旧路基本项目为老路改建,主要存在新老路土基拼接路段分布众多,在路线纵向填挖交界处及一般斜坡路基横向填挖交界处,很容易出现路基开裂甚至滑移。
而老路经多年运营,其沉降已基本完成,老路加宽最容易出现的病害就是横向错台和新老路结合部纵向开裂。
为增加新旧路基的整体稳定性,避免或减少横向错台和纵向裂缝的发生,在填筑加宽前,先对老路基边坡进行30cm厚的边坡坡面处理,老路路基高度小于等于2m时仅对其边坡处理;老路路基高度大于2m时,在老路基边坡上开挖台阶,台阶底向内倾斜2%,同时自下而上,开挖一阶及时填筑一级,台阶宽度不小于2m,基底及路床底各铺设一层土工格栅,土工格栅伸入新路基部分不小于2m;为保证新建路基压实度,将所有路段老路路基土路肩全部挖除至老路路床顶,再回填至设计路床顶。
具体见设计图纸。
边坡开挖后应加强排水并及时填筑,以免暴雨和行车等影响路基稳定。
3. 路床处理为保证路基稳定,提高路基承载力,本设计对全线路床进行处理。
处理方案为:路基清表后将主路范围全线路床进行处理,然后分层回填5%水泥土。
零填浅挖路段需超挖40cm并采用5%水泥土分层回填压实。
再进行路面结构层施工。
路床下挖坡率按1:2控制。
四、路基压实标准与压实度及填料强度要求(一)路堤填筑1. 路基填料要求满足《路基施工技术规范》。
由于本项目挖方、弃方较多,充分利用开挖的混合料作为填料,减少弃方,少占地。
2. 为保证路基的压实度,路堤两侧应超宽填筑30~50cm,路基填筑完成并稳定后再对边坡进行削坡处理。
3. 路基填筑时应分层摊铺,其分层的最大松铺厚度不应超过30cm。
(二)压实标准及压实度路堤填料的压实采用重型击实标准,路基压实度标准及填料强度要求见表1。
表2 路基压实度、填方材料和最大粒径指标表注:①表列压实度系按《公路土工试验规程》(JTG E40—2007)中重型击实试验法求得的最大干密度的压实度。
(三)地基土的处理1. 对鱼塘、水塘、沟渠路段,应先进行换填处理,常水位+50cm 以下换填碎石透水性较好的材料,以上部分填料同一般路基填料。
换填要求碾压密实无轮迹,压实度≥90%。
2.路基填筑前需清理地表松散耕植土或有机质土、杂草等,清表耕植土、有机质土设临时弃土场堆放,用作后期防护植草或中央分隔带内培土。
清表后对原地基进行碾压,压实度≥90%。
地表有地下水出露影响路基稳定时,应采取临时截排水工程措施。
五、路基、路面排水及防护工程设计(一)路基、路面排水工程机动车道、辅道和人行道的雨水经雨水口排入排水沟,通过排水系统统一排放。
(二)防护工程1. 路堤、路堑边坡防护本项目对沿线景观要求较高且本项目路堤高度较低,扣除桥梁段,填挖高度不超过2.5m,路堤边坡采用1:1.5,路堑边坡采用1:0.5,结合景观设计对路堤、路堑边坡进行植物防护设计。
六、取土、弃土设计方案,环保及节约用地措施由于本项目地处城乡结合区域,除本段土方调配后土方弃方仍然较大,根据节约占地、合理利用土地资源、节约造价的原则。
本段土方可根据实际情况,将部分弃方运至路线前半部分做路基填料,其他弃方,填坑平田,或者根据景观设计,做景观种植土。
七、路面结构设计(一)主要技术指标1. 自然区划:Ⅱ5区2. 设计使用年限:沥青混凝土路面设计使用年限为12年。
3. 标准轴载:双轮组单轴轴载100KN(二)路面结构根据工可交通量分析、及沿线筑路材料分布情况,经计算确定路面结构方案。
1.新建主行车道路面结构(行车道、中央分隔带及侧分带开口)面层:4cm细粒式改性沥青混凝土(AC-13C)5cm中粒式沥青混凝土(AC-20C)7cm粗粒式沥青混凝土(AC-25C)封层:0.6cm改性乳化沥青下封层(不计厚度)基层:18cm5%水泥稳定碎石18cm4.5%水泥稳定碎石底基层:18cm水泥石灰综合稳定土(4:12:84)总厚度70cm2.辅道路面结构(行车道、路缘带路面结构)面层:4cm细粒式改性沥青混凝土(AC-13C)6cm中粒式沥青混凝土(AC-20C)封层:0.6cm改性乳化沥青下封层(不计厚度)基层:15cm5%水泥稳定碎石15cm4.5%水泥稳定碎石底基层:15cm水泥石灰综合稳定土(4:12:84)总厚度55cm3.人行道路面结构面层:6cm人行道面砖基层:2cmM10水泥砂浆底基层:15cm水泥石灰综合稳定土(4:12:84)总厚度23cm(三)路面竣工弯沉路面各结构层竣工验收弯沉值见表2。
表3 沥青路面交工验收弯沉(0.01mm)1. 沥青上面层沥青采用SBS改性沥青,中、下面层混合料的基质沥青可选用符合《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规定的重交通道路石油沥青AH-70,沥青层之间应铺洒粘层,沥青层下铺设下封层,基层顶面铺透层。
粘层、透层采用优质乳化沥青,下封层采用稀浆封层。
2. 水泥水泥应选用强度等级为 32.5或 42.5的普通硅酸盐水泥,并应附有出厂检验合格证。
要满足初凝时间 4小时以上和终凝时间较长(宜在 6小时以上)的要求,严禁使用快硬水泥、早强水泥以及已受潮变质的水泥。
3. 石灰石灰质量应符合《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D50—2006)规定的Ⅲ级以上消石灰或磨细生石灰的技术指标,注意缩短存放期。
石灰技术指标见表3。
表4 石灰技术指标4. 粗集料粗集料应该洁净、干燥、表面粗糙,质量应符合《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表4.8.2的规定,粗集料的粒径规格应符合表4.8.3的规定。
5. 细集料沥青面层所选用的细集料可采用机制砂、优质的天然砂、石屑等,细集料应洁净、干燥、无风化、无杂质,并有适当的颗粒级配,其质量应符合《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表4.9.2的规定。
6. 填料沥青混合料的填料宜采用石灰岩或岩浆岩中的强基性岩石等憎水性石料经磨细得到的矿粉,原石料中的泥土杂质应除净。
矿粉应干燥、洁净,能自由地从矿粉仓流出,其质量应符合《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表4.10.1的要求。
7. 石料与沥青的粘附性上面层石料与沥青的粘附性应不小于5级,中、下面层石料与沥青的粘附性应不小于4级。
当石料与沥青的粘附性达不到上述要求时,宜掺加消石灰、水泥或饱和石灰水对石料处理后使用,必要时可同时在沥青中掺加耐热、耐水、长期性能好的抗剥落剂,使沥青混合料的水稳定性检验达到要求。
8. 沥青混合料(1)细粒式改性沥青混凝土上面层采用AC-13C型,其集料应采用硬质耐磨石料,磨光值需大于40,并满足抗滑技术标准,集中厂拌,摊铺机摊铺。
(2)中、粗粒式沥青混凝土中、下面层采用AC-20C型、AC-25C型,其集料宜选用符合规范的石料,可选用花岗岩或花岗片麻岩等,集中厂拌,摊铺机摊铺。
沥青混合料技术指标应满足《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表5.3.3-1的要求。
9. 水泥稳定碎石上基层水泥稳定碎石所选用的集料其级配应采用《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 D50-2006)表6.1.6-2的基层级配,石料的压碎值不大于30%,压实度不小于98%,7天无侧限抗压强度应不小于4.0Mpa。
10. 水泥稳定碎石下基层水泥稳定碎石所选用的集料其级配应采用《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 D50-2006)表6.1.6-2的基层级配,石料的压碎值不大于30%,推荐配合比为4.5%,压实度不小于98%,7天无侧限抗压强度应不小于3.5Mpa。
11. 水泥石灰稳定土水泥石灰稳定土底基层,单个颗粒的最大粒径不应超过37.5mm。
土的均匀系数宜大于10,土的液限不应超过40%,塑性指数宜小于12,不应超过17。
水泥石灰稳定土底基层7天无侧限抗压强度不小于0.8MPa,底基层压实度不小于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