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bs14典型油藏试井分析方法(双重+垂直裂缝+水平井)
合集下载
3第三章 双重介质油藏现代试井分析方法

第二节
基岩向裂缝的流动为拟稳定流动的模型
由压力拟合得:
Kf h pD 1842 . 10 qB( )拟合 p
3
1842 . 103 q B pD Kf ( )拟合 h p
由时间拟合得:
1 C 7.2 ( t D / CD ) 拟合 t
C CDf m 2 2 (V源自 Ct ) f m hrw第一节 双重孔隙介质油藏的有关概念
第一节 双重孔隙介质油藏的有关概念
第三阶段
P
lgP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lgt lgt
半对数关系曲线
双对数关系曲线
第二节
基岩向裂缝的流动为拟稳定流动的模型
第二节 基岩向裂缝的流动为拟稳定流动的模型
一、数学模型及解
2 pDf pDf pDf 1 pDf (1 ) 2 rD rD tD tD rD
( e2 S )拟合 e2 S
第三节 双重孔隙介质油藏的压力导数解释方法
第三节 双重孔隙介质油藏的压力导数解释方法 一、介质间拟稳定流动模型
第三节 双重孔隙介质油藏的压力导数解释方法
CDf m 实测曲线沿某一条 (1 ) CDf m 然后沿某一条 1
Kfh
然后计算:
第二节
基岩向裂缝的流动为拟稳定流动的模型
曲线拟合得三个曲线拟合值:[(CDe2S)f]拟合、(e-2S)拟合、 [(CDe2S)f+m]拟合,从而可计算:
1 S ln 2
[( CD e2 S ) f m ]拟合 CDf m
2S 2S
[( CD e ) f m ]拟合 [( CD e ) f ]拟合 ( e 2 S )拟合 [( CD e2 S ) f m ]拟合 CDf m
双层油藏垂直井套管外窜流试井解释模型

层状油藏中,由于固井质量差、射孔、开采过程 中管理措施不当、套管腐蚀等[1]原因会造成套管外窜 流。套管外窜流会导致地层堵塞、腐蚀、油井产能降
(1.MOE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of Development & Management of Western Low & Ultra-low Permeability Oilfield, Xi'an Shiyou University, Xi'an, Shaanxi 710065, China; 2.College of Petroleum Engineering of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文献标识码:A
Well test interpretation model about interporosity flow outside casing around vertical well in dual layer reservoir
Su Zezhong1,Li Xiaona1, Li Mengmeng2 and Liu Rui1 and Lin Jiaen1
粘度、油层厚度,窜流系数等影响过渡段和窜流段;②测试层和邻近层相关参数对试井曲线的影响呈相反趋势;③渗透率和测试层表皮因子;④造成套管外窜流的原因是套管外水泥环的破
损程度,并提出了相应的检测方法。
关键词:双层油藏;垂直井;套管外窜流;试井解释模型
中图分类号:TE353
摘要:为了监测和预防套管外窜流,建立了考虑层间半透率和井筒储集效应的双层油藏垂直井套管外窜流试井解释模
型。采用拉普拉斯变换进行求解并绘制典型试井曲线,划分出四个流动段:纯井储段、过渡段、窜流段和系统径向流段。
油藏工程 第三章 8 典型油藏试井分析方法(二)

pwf
pi
1.79q
Lh
B
t
Ct k x
0.046h kxkz
ln
h rw
0.25ln kx kz
ln sin zw
h
1.838 sA
• 起始与结束时间分别为
式中 Dz maxh zw, zw
3.晚期径向流动阶段
• 由于流动的范围越来越大,可近似认为远处的 流体径向流入水平井,地层中又一次出现径向 流动阶段,为晚期径向流动阶段。
(1)均质地层被压开一条裂缝,不考虑地层厚度,裂缝与 井筒对称,半翼缝长为xf。 (2)整条裂缝中压力相同,即沿着裂缝没有压力降产生, 也没有渗流,此时裂缝的渗透率kf为无限大。 (3)不计裂缝宽度,即wf =0,裂缝穿透整个地层。 (4)若油井位于方形地层的中央,裂缝方向与该油藏的一 条不渗透边界相平行。
• 对于水平井常规试井分析来说,正确诊断水平井 的流动形态是十分重要的。
一、均质油藏水平井系统的物理模型和数学模型
1.物理模型 考虑盒状砂岩油藏中一口水平井生产。
假设:
(1)盒状油藏在x,y,z三个方向上的长度分别为xe,ye,h, 所有的六个边界均为封闭边界。
(2)水平井长为L,且平行于x轴;半径为rw ,其中心 坐标为(xw,yw,zw)。
2)无限导流能力
沿水平井井轴压力降处 处相等(均匀分布), 但此时的流量分布并不 均匀
水平井生产时,由于水平井井筒沿程不断有油藏流体流 入井筒中,使水平井井筒流动比常规圆管中流体流动复杂。 油藏流体径向流入井筒改变了水平井井筒主流边界层,因而 水平井井筒摩擦系数不能采用常规管中摩擦系数计算式;另 外,井筒流量是不断增加的,所以需考虑加速度损失的影响。 油藏径向流入量的大小会影响水平井井筒内压力分布及压降 大小,而井筒内压力分布会反过来影响从油藏径向流入井筒 的流量大小,因而油藏内的渗流与水平井筒内的流动还是耦 合的。
双重孔隙介质油藏试井解释课件

t f m
tDf
3.6K f
(VCt ) f rw2
tf
C
CDf m 2 (V Ct ) f m hrw2
C
CDf 2 (VCt ) f hrw2
7
双孔介质油藏试井解释步骤:
与均质油藏情形基本一致。
在进行图版拟合时:
前一阶段实测曲线与某一均质油藏样板曲 线(CDe2S= (CDe2S)f)相拟合;
CDf m
16
霍纳曲线:
双孔介质油藏、拟稳定窜流、第 一阶段未达到径向流动的典型曲线。
K f
2.121103q B
0.00593
mh
m2
S
1.151( p1h m
lg
Kf
(VCt ) f m rw2
0.9077)
3.256
p
10 m
17
§3 基岩向裂缝的流动为不稳定流动的模型
在每一瞬间,基岩内部都存在着压差。
13
拟合值为:
pD
0.7151
p 拟合
tD
/
CD
5.566
t 拟合
CDe2S
f
10
拟合
CDe2S
1
f m 拟合
e2S 拟合 0.0107
14
Kf
1.842
103 h
q
B
(
pD p
)拟合
0.005929m2
C
7.2
Kf
h
(
tD
1
/ t
CD
)拟合
0.4695 m3
半对数曲线是两条相交的直线段其中第一直线段为过渡段即介质间不稳定流动的径向流阶段第二直线段则反映整个系统裂缝系统基岩系统的特性
现代试井第三章双重孔隙介质油藏的试井解释

➢ (1)拟稳态窜流是指基质岩块内部的压力处处相同,窜流
量只和裂缝系统与基岩系统之间的压差有关。
➢ (2)不稳态窜流则是指基岩内的各点压力不相同,基岩内本
身存在着不稳定渗流。
§3-1双重孔隙介质油藏的有关概念 三、
为了进一步研究双重孔隙介质油藏的压力特征,必须掌
➢ 1、裂缝体积比Vf Vf =裂缝系统体积/
§3-4 基岩向裂缝的流动为不稳态流动模型
二、 图版的应用 1、图版拟合方法.
实测压力曲线 lgP~lgt与典型曲线拟合,分三个阶段进行。
➢ 第一阶段(前段)实测曲线与某一条均质油藏典型曲线相
拟合,拟合参数(CDe2S)M=(CDe2S)f,反映裂缝介质的均 质特性;
➢ 第二阶段(中期段)实测曲线与某一条介质间不稳定流动
§3-2 双重孔隙介质油藏试井解释数学模型及其解
一、 为了使推导的方程成立,必须先假定油藏和流体条件: ➢ (1) 流体流动是单向层流(即达西定律有效); ➢ (2) ➢ (3) ➢ (4) ➢ (5) 每种介质(裂缝或基质)的孔隙度与另一种介质 的压力变动无关; ➢ (6) 流体向井筒的流动是经过裂缝的,基质作为源。 ➢(7)开井前各处压力相等,等于原始地层压力,开井后定 产量生产。
一、 渗流模型 二、 压力动态 三、 几个基本概念 四、 无因次量定义
§3-1双重孔隙介质油藏的有关概念 一、 渗流模型
由两种孔隙结构组成:基质岩块系统和裂缝系统 一般:kf>>km, km0 m>f
流体:基岩系统裂缝系统→井筒
§3-1双重孔隙介质油藏的有关概念
二、 在双重孔隙介质油藏中的任何一点应同时引进两个压力
➢ 2、基岩体积比Vm: Vm=基岩系统体积/
量只和裂缝系统与基岩系统之间的压差有关。
➢ (2)不稳态窜流则是指基岩内的各点压力不相同,基岩内本
身存在着不稳定渗流。
§3-1双重孔隙介质油藏的有关概念 三、
为了进一步研究双重孔隙介质油藏的压力特征,必须掌
➢ 1、裂缝体积比Vf Vf =裂缝系统体积/
§3-4 基岩向裂缝的流动为不稳态流动模型
二、 图版的应用 1、图版拟合方法.
实测压力曲线 lgP~lgt与典型曲线拟合,分三个阶段进行。
➢ 第一阶段(前段)实测曲线与某一条均质油藏典型曲线相
拟合,拟合参数(CDe2S)M=(CDe2S)f,反映裂缝介质的均 质特性;
➢ 第二阶段(中期段)实测曲线与某一条介质间不稳定流动
§3-2 双重孔隙介质油藏试井解释数学模型及其解
一、 为了使推导的方程成立,必须先假定油藏和流体条件: ➢ (1) 流体流动是单向层流(即达西定律有效); ➢ (2) ➢ (3) ➢ (4) ➢ (5) 每种介质(裂缝或基质)的孔隙度与另一种介质 的压力变动无关; ➢ (6) 流体向井筒的流动是经过裂缝的,基质作为源。 ➢(7)开井前各处压力相等,等于原始地层压力,开井后定 产量生产。
一、 渗流模型 二、 压力动态 三、 几个基本概念 四、 无因次量定义
§3-1双重孔隙介质油藏的有关概念 一、 渗流模型
由两种孔隙结构组成:基质岩块系统和裂缝系统 一般:kf>>km, km0 m>f
流体:基岩系统裂缝系统→井筒
§3-1双重孔隙介质油藏的有关概念
二、 在双重孔隙介质油藏中的任何一点应同时引进两个压力
➢ 2、基岩体积比Vm: Vm=基岩系统体积/
裂缝性油藏水平井产能计算方法

第2期
程林松等:裂缝性油藏水平井产能计算方法
231
段与水平井段相互干扰, 建立了新的耦合模型 . 1. 1 远井区域渗流模型 远井区域的油藏渗流对于水平井流动的影响是间接通过近井区域的裂缝 和 基 质 渗 流 实 现 的 , 因此可以 近似认为远井区域为一个等效连续均匀介质, 裂隙岩体的等效渗透性等于无裂隙完 整 岩 石 基 质 的 渗 透 性 能 和裂隙系统的渗透性能之和
Δ H fj 为第 k 条裂缝沿缝高方向第 j 段长度( m ) . 第 k 条裂缝在无限大地层中任意点( x ,y ,z ) 所产生的势为
N k2 N k1
Φ fk (
x, y, z)
=
ΣΣ
j=1
fk , ( i, j) + C .
(3)
i=1
N 条裂缝同时生产时在无 与水平生产段相交的 N 条裂缝在 三 维 空 间 上 相 互 干 扰, 根 据 势 的 叠 加 原 理, 限大油藏中的势为
v
图2 Fig. 2
裂缝性油藏裂缝模型
Fracture model of a naturally fractured reservoir
x fk , ( i, j ) = x m0 + Δ L m Σ ( sin θ ms cos α ms ) + δ xk + i Δ L f sin α f k - j Δ H f cos θ f k cos α f k ,
s=1
0 ≤ j ≤ N k2 - 1 ,δ x , y 轴及 z 轴上的投影; θ ms 和 α ms 为水平 式中 0 ≤ i ≤ N k1 - 1 , δ y 和 δ z 为( L m fk - v Δ L m ) 在 x 轴 、 井生产段第 s 微元段的倾斜角和方位角; θ fk 和 α fk 为第 k 裂缝的倾斜角和方位角 . 1. 2. 2 天然裂缝系统在无限大地层中势的分布 q fk , ( i, j) 4 πΔ L fi Δ H fj y, z ) 所产生的势为 第 k 条裂缝第( i ,j ) 个微元在无限大地层中任意点( x , fk , ( i, j) = -
jbs11_典型油藏试井分析方法(均质油藏的试井方法)

压力降落试井
两种条件下进行: 两种条件下进行: •新井开始投产,保持恒定产量; 新井开始投产,保持恒定产量; 新井开始投产 •油井关井时间长,后开井生产; 油井关井时间长,后开井生产; 油井关井时间长
流动阶段(Flow Period): 流动阶段(Flow Period): 流动阶段的概念:流体在地下流动的宏观形式, 流动阶段的概念:流体在地下流动的宏观形式,这里指 的流动阶段是指能够持续一定的时间,取得一定的数据, 的流动阶段是指能够持续一定的时间,取得一定的数据, 能够进行有意义的数据分析。 能够进行有意义的数据分析。 (1)早期段:主要反映井筒流体储存对井底压力的影响,续 (1)早期段:主要反映井筒流体储存对井底压力的影响, 早期段 流阶段,主要地面开关井造成的; 流阶段,主要地面开关井造成的; (2)不稳定流动阶段:地下流体径向流入油井,径向流动阶 (2)不稳定流动阶段:地下流体径向流入油井, 不稳定流动阶段 主要反映测试井周围地层的平均性质; 段,主要反映测试井周围地层的平均性质;
压力恢复试井分析方法
油井继续生产,压力降为: 油井继续生产,压力降为:
2.121× 10−3 qµB k (t p + ∆t) ∆p1 = pi - pwf (t p + ∆t ) = + 0.9077 + 0.8686s lg 2 kh φµCt rw
虚拟注入井,压力降为: 虚拟注入井,压力降为:
pi
2 .121 × 10 − 3 q µ B t p + ∆ t lg (d)求原始地层压力∆ p ws ( ∆ t ) = pi − p ws ( ∆ t ) = (d)求原始地层压力 kh ∆t
m
lg
tP + ∆t ∆t
典型油藏试井分析方法(均质油藏的试井方法)

当油井从一个稳定产 量变到另一个稳定产量之 后,测量瞬时的井底压力 随时间的变化,就完成了 二级流量测试,对其所测 压力数据的分析,同样可 以确定地层参数。
压力恢复试井分析方法
在测试前,油井以定产量q1生产到时间tP ,然后产量由q1 立刻变为q2 ,测试时间为△t,则井底压力公式可由叠加原理 求得:பைடு நூலகம்
2p
r
2
1 r
p r
Ct 3.6o
p t
p t0
pi
p r pi
lim r p qB r0 r 172.8kh
单相:
o
ko o
ct co cR
2p
r
2
1 p r r
Ct 3.6t
p t
1)
lg
k
ct rw2
0.9077 ]
(24)
压力恢复试井分析方法
多数情况下,关井前产量一直保持不变是不可能的,只能 做到关井前的一段时间内产量稳定。生产时间可用折算时间, 它等于相邻两次稳产期的累积产量除以关井前的稳定产量, 即:
tp
qt
q
这样做并不影响试井结果的精度。
压力恢复试井分析方法
三、变产量试井分析方法
在实际生产,常常难以保证产 量为常量,特别是对于新开采的高 产井,保持定产量是不可能的,也 是不实际的。因此,对于这类油井 就需要采用改换油嘴大小来实现多 级产量(或叫变产量)的测试及分 析方法。
右图为变产量生产历史示意图。
实际上,产量变化往往是连续的,将连续变化产量的过程 划分为多个时间段,在每个小段内的产量即可认为是常量,分 段越多,越接近于实际,分析精度也越高。
压力恢复试井分析方法
在测试前,油井以定产量q1生产到时间tP ,然后产量由q1 立刻变为q2 ,测试时间为△t,则井底压力公式可由叠加原理 求得:பைடு நூலகம்
2p
r
2
1 r
p r
Ct 3.6o
p t
p t0
pi
p r pi
lim r p qB r0 r 172.8kh
单相:
o
ko o
ct co cR
2p
r
2
1 p r r
Ct 3.6t
p t
1)
lg
k
ct rw2
0.9077 ]
(24)
压力恢复试井分析方法
多数情况下,关井前产量一直保持不变是不可能的,只能 做到关井前的一段时间内产量稳定。生产时间可用折算时间, 它等于相邻两次稳产期的累积产量除以关井前的稳定产量, 即:
tp
qt
q
这样做并不影响试井结果的精度。
压力恢复试井分析方法
三、变产量试井分析方法
在实际生产,常常难以保证产 量为常量,特别是对于新开采的高 产井,保持定产量是不可能的,也 是不实际的。因此,对于这类油井 就需要采用改换油嘴大小来实现多 级产量(或叫变产量)的测试及分 析方法。
右图为变产量生产历史示意图。
实际上,产量变化往往是连续的,将连续变化产量的过程 划分为多个时间段,在每个小段内的产量即可认为是常量,分 段越多,越接近于实际,分析精度也越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展是逐步由简单向复杂发展的,由线性化逐步发展为非线性化。
垂直裂缝油藏试井分析方法
图1
点源解流动示意图
垂直裂缝油藏试井分析方法
图2
有效井径示意图
垂直裂缝油藏试井分析方法
图 3 单线性流示意图
垂直裂缝油藏试井分析方法
图4
双线性流示意图
垂直裂缝油藏试井分析方法
图5
三线性流示意图
垂直裂缝油藏试井分析方法
式中:
f Cf
f
C f m Cm
m m Cm
Ei x
f Cff
kf
f
m
2 rw
2 rw k m kf
a
1
—幂积分函 数。
双重介质油藏的常规试井分析
弹性储容比:裂缝系统的弹性储容量占整个系统 弹性储容量 的百分数。 窜流系数: 表示基岩向裂缝系统中的窜流难易程度的大 小
Ei at Ei at
双重介质油藏的常规试井分析
双重介质油藏的常规试井分析
t pwf ~lg t p t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初始直线段, 反映了裂缝介质系统的 均质特性。第二条直线 段反映整个裂缝和基岩 作为一个均之系统的流 动
双重介质油藏的常规试井分析
比较式(3-58)和式(3-59),两条直线的斜率相等: 2.121 10 3 qB m1 m2 m kfh
2 rw k m kf
对于压力恢复测试,利用叠加原理则有:
pi pwf t p t qB t Ei a t p t Ei a t p t ln 2 345.6k f h rw
ln
t
2 rw
双重介质油藏的常规试井分析
窜流: 拟稳态窜流
假设基岩系统压力处处相等,即不考虑基岩内 部的流体流动,窜流只与两个系统的压力有关。大多数 窜流属于拟稳态窜流。
不稳态窜流 假设基岩系统压力处处不相等,即考虑基岩内 部的流体流动。一般情况下窜流在早期属于不稳态窜流。
双重介质油藏的常规试井分析
1.双重孔隙介质模型 由于裂缝系统的渗透率比基岩系统的渗透率大得多,认为 原地下流体由基质岩块到裂缝系统,然后由裂缝系统流到井筒, 忽略由基质岩块系统直接流入井筒(如图3-27)所示,即:
双重介质油藏的常规试井分析
Warren-Roots对上面的双重介质模型进行研究,给 出了井底压力的近似解析解为:
p wf t pi qB t ln 2 Ei at Ei at 0.809 345 .6k f h rw
(3-54)
内延伸。
垂直裂缝油藏试井分析方法
水力压裂能够增产增注的渗流力学机理是将这种原来普通完善直井的流体径 向渗流模式改变为线性渗流模式,径向流模式的特点是流线向井高度聚集中,
其井底渗流阻力大,而线性流的特点是流线平行于裂缝壁面,其渗流阻力相
对小得多。垂直裂缝在开发过程中改变近井筒地带流体的渗流方式、增加泄 油面积、提高驱油效率,最终影响油井单井产量和采收率。 水力压裂裂缝有水平裂缝和垂直裂缝之分,通常情况下,除非地层较浅(一 般小于800米),水力压裂一般形成垂直裂缝。 对垂直裂缝井进行研究,曾做出各式各样的理论模型,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 几种情况。 由于采取水力压裂措施而形成的高导流能力垂直裂缝井; 地层中原生的、形成均匀流量的垂直裂缝井; 在水力压裂时,加砂充填且粒度比适当而形成的低导流能力垂直裂缝井。
垂直裂缝油藏试井分析方法
高导流能力裂缝(high-conductivity vertical fractures)通常近 似为无限导流裂缝,高导流能力裂缝渗流的特点是裂缝的导流能力较
大,(一般无因次导流能力CFD>300),沿裂缝渗流的特点是当地层流
体进入裂缝,压力损失可以忽略。 均匀流量裂缝(uniform flux vertical fractures)是指流入裂缝
双重介质油藏的常规试井分析
二、双重介质油藏常规试井分析方法
设水平等厚无限大双孔介质地层中心一口井,以定产 量 q 生产,由于 k f k m ,故可假设
k m 0,基质和
q 裂缝之间的窜流为拟稳态,窜流量
0 pm p f q
由下式确定:
(3-53)
0 —流体的密度;
—流体的粘度; —形状因子。
双重介质油藏的常规试井分析
双重介质渗流的数学模型为:
k f 2 p f p f 1 p f pm p f f r 2 r r 3.6 t p m - pm p f m 3.6 t p f r ,0 pm r ,0 pi qB r p f r 0 r 172 .8k f h p f , t pi
1E-1
λ=0.01 ω =0.01 S=1.0 C FD =20
1E-2 1E-5
1E-3
1E-1
1E+1
1E+3
1E+5 tD
双孔油藏有限导流垂直裂缝井井筒储存影响无量纲压力及压力导数
垂直裂缝油藏试井分析方法
2、垂直裂缝井试井分析流动期分析
当一口井带有垂直裂缝时,可能出现几个典型的 流动期,由各流动期得到的简化解式是垂直裂缝 井常规试井分析的基础。
1E-4
1E-2
1E+0
1E+2
1E+4
1E+6
1E+8 tD
双、三线性流垂直裂缝井无量纲压力及压力导数对比
垂直裂缝油藏试井分析方法
1E+2 P D ,dP D /Ln(t D ) F CD =0.1 =1.0 =10.0 =100.0 =300.0 =500.0
1E+1
1E+0
1E-1
1E-2 1E-5
第三章
油藏动态监测原理与方法
典型油藏试井分析方法(3)
双重介质油藏的常规试井分析
一、双重孔隙介质油藏的有关概念
双重介质油藏是存在天然裂缝的油藏,这种油藏在实际 分析中,常视为由两种孔隙介质组成,即基质岩块介质和 裂缝介质,且两种介质均匀分布,油藏中任何一个体积单 元都存在着这两个系统。 由于两种孔隙介质具有不同的储油性,因此当油井生产 时压力波的扩散和地下流体的渗流规律将与均质油藏完全 不同。在双重介质中的任何一点应同时引进两个压力(即裂 pm pf 缝中的压力 和基质岩块中的压力 )参数,同时 也将存在两个渗流场。另外由于两种孔隙介质中的压力分 布不同,在基岩和裂缝介质之间将产生流体交换,这种现 象称之为介质间的窜流(Crossflow)。
垂直裂缝油藏试井分析方法
(一)垂直裂缝井试井分析基本数学模型
自存在垂直裂缝井以来,人们用以分析垂直裂缝井的理论模型主要有 六种:点源解模型(Point Source Flow Model),有效井径模型 (Efficiency Well Radii Flow Model),单线性流无限导流模型 (Linear Flow Finite-Conductivity Model),双线性流有限导流 模型(Bilinear Infinite-Conductivity Flow Model),三线性流 无 限 导 流 模 型 ( Trilinear Linear Finite-Conductivity Flow Model),椭圆流动模型(Elliptical Flow Model)。这些模型的发
kfh
2.121 10 3 qB m
2.3D p exp m
p1h kf s 1.151 lg 0.9077 2 Ct f m rw m
垂直裂缝油藏试井分析方法
水力压裂技术自1947年在美国堪萨斯州实验成功至今近半个世纪了, 作为油井的主要增产措施正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石油工作者的重视和关 注,对提高位于伤害地层或低渗透地层中生产井的产量来说,水力压 裂是一项应用广泛的技术。由于这一原因,已经投入了大量的工作直 接研究如何优化压裂施工工艺、确定裂缝井的流动状态、分析压力测 试资料、设计裂缝几何特征以及选择压裂方案参数。 水力压裂过程是通过对目的储层泵注高粘度前置液,以高压形成裂缝 并延展,而后泵注混有支撑剂的携砂液,携砂液可继续延展裂缝,同 时携带支撑剂深入裂缝,然后使压裂液破胶降解为低粘度流体流向井 底反排而出,在地层中留下一条高导流能力的通道,以利于油气从远 井地层流向井底。裂缝一般垂直于最小主应力方向裂开,沿最大主应 力方向沿展,裂缝一般在井的两边形成对称的两翼,大体在垂直平面
基岩系统
裂缝系统
井筒
双重介质油藏的常规试井分析
2.双重介质中流体的流动形态 第一阶段:油井一开始生产,由于裂缝系统的渗透率大于 基岩系统的渗透率,裂缝系统中的原油将首先流入油井, 而基质岩块系统仍保持原来的静止状态,此时的井底压力 只反映裂缝系统的特征,裂缝系统的流动阶段。 第二阶段:当油井生产一段时间后,由于裂缝系统中流体 减少,裂缝压力下降,致使基质岩块和裂缝系统之间形成 了压差,基岩内流体开始流向裂缝,这一阶段的压力特征 将反应基岩和裂缝之间的窜流性质,称之为过渡段或窜流 阶段。
面上的各部分的流体每单位面积均相等,但是沿裂缝有微小压力的分
布。高导流能力裂缝常用均匀流量方法处理。对于均匀流量垂直裂缝, 只能表明是高导流能力裂缝,但不是无限导流能力垂直裂缝,因此, 许多现场的数据,应用均匀流量垂直裂缝模型要比无限导流能力垂直 裂缝模型要好的多。 低导流能力裂缝(low-conductivity vertical fractures)一般指 无因次导流能力(CFD<300),沿裂缝渗流的特点是当地层流体进入裂 缝,压力损失不能忽略,因此常称有限导流垂直裂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