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平凹先生作品的特点

合集下载

贾平凹作品特点

贾平凹作品特点

贾平凹作品具有地域特点地域文化,也称区域文化。

地域文化散文是指作者从地域文化的视角进行的散文创作?一个散文作家生活在特定地域,必然自觉不自觉地将自己所受的特定地域文化的熏染、体验、感受和领悟潜存心中,当他创作散文时,他的主体意识就自然落脚于特定地域文化的根基上,把特定地域的文化结构、自然景观、风土人情、信仰习惯、价值观念等贯注其中并恰切地展示出来。

丹纳在《艺术哲学》中指出:“精神文明的产物和动植物界的产物一样,只能用各自的环境来解释。

”鲁迅先生说:“现在的文学也一样,有地方色彩的倒容易为世界的,即为别国注意。

”茅盾先生也曾说过:“如果一个作家把他的故事地点指定在自造的想象世界或乌托邦,那么,他只要对自己负责任;如果不然,他的地点是世界上实有的地方,则他该对于实在的地方负责任。

他应该把他小说的某地写成正确的某地。

人物有个性,地方也有个性。

”并且着重强调:“一个作家先须用极大的努力去认明他所要写的地方色彩。

”散文中的地域文化特色或地域文化风情,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来自描写对象;一是来自作家。

正如马克思所说:“人创造环境,同时环境也创造人。

”从描写对象来说,包括特殊地域的环境、人物、风格、方言、行为、文化传统等。

比如环境,在美学家丹纳看来它与种族、时代并列为文学三要素之一。

他认为自然的地域环境是通过对人的影响而影响文学艺术的。

他在《艺术哲学》中明确提出:“作品的产生取决于时代精神和周围的风俗”。

而这正好直接关乎创作主体文化心理的形成。

地域文化因素作为人物活动的外部环境进入散文作品,大体包括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两部分。

在散文中,它们主要展示为一种独特的、气韵生动的人物画面与场景画面,给人以直观之感,或勾画出一种情调,一种氛围,让读者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以增强逼真的审美效应。

当然,体现于散文作品中的地域文化特色,无论是环境,还是人物以及其他因素,都是经过作家体验、选择、加工、提炼的结果。

地域风情永远与人的生命存在着交织现象。

贾平凹长篇小说的叙事特点

贾平凹长篇小说的叙事特点

贾平凹长篇小说的叙事特点贾平凹长篇小说的叙事特点贾平凹他的长篇小说有着独特的叙事技巧和特色,不仅营造了丰富的意象世界,流淌着着浓厚的家园意识,而且蕴含着一丝神秘色彩,深刻的展现了社会历史变迁和人物命运沉浮。

一、前言贾平凹是当今文坛一个独特的存在,他出生于陕西一个农村家庭,与农民有着天然的、不可分割的关系。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贾平凹开始进入文坛,1987年出版了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商州》,引起文学界的广泛关注。

自此他笔耕不辍,在三十多年的创作生涯内,他创造出大量、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文学作品,他不仅是位高产的作家,而且创作态度严谨,作品往往数易其稿,修改多次才予以发表,每部作品都有着较高的文学价值,尤其是他的长篇小说更是引入瞩目,从《商州》开始,到《废都》、《白夜》、《秦腔》《高老庄》、《怀念狼》等,他的每一部长篇小说的问世都引起文坛的地震,甚至在世界上都引起较大的反响,贾平凹先后获得法国费米娜文学奖、美国美孚飞马文学奖、世界华文长篇小说奖、茅盾文学奖等众多奖项。

同时由于他的创作无门无派、特立独行,经常招致很多争议,他也经常处于文学批评的风口浪尖。

但无论毁誉,他的长篇小说销量一直居高不下,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成为文学传播的奇特现象。

贾平凹长篇小说的成功与炉火纯真的叙事特色有着天然的联系。

贾平凹早期的长篇小说有着较强的故事性,通过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描写了大量社会下层的贩夫走卒、三教九流等小人物,深受人们的喜爱。

后期他的小说的叙事风格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小说中的故事性被日益淡化。

贾平凹本人也曾经说道:描写平常的生活是不需要技巧的,因为生活本身就是由一个个生动的故事组成。

如果一味的讲究故事性,就会被故事情节所牵制,就会失去很多有价值的东西。

因此,我的小说重在写实,行文越实越能写出生活的流动性,才能打动人。

正是基于这样的考量,作者将大量的笔墨用于描写生活小人物的生活,作品中充满了浓浓的生活气息和烟火味,将读者领入了一个个原汁原味、未加修饰的生活场景,给读者更加真实的阅读体验,仿佛能倾听到来自社会下层贫民百姓迷惘的呼声,感受到中国社会几十年来变化和发展的脉络。

贾平凹的小说主要特色

贾平凹的小说主要特色

贾平凹的小说主要特色在文学界中有一位著名的病人,或者说他也是众多患者中一位知名的作家,一直在学术界被大家提起,他就是贾平凹。

贾平凹作品大多描写社会基层中最日常,甚至琐碎的生活流程,由细枝末节入手,于通俗中见真情,表达出现代中国人的真实生活与情绪。

贾平凹的小说特色主要是什么?贾平凹的小说主要特色上个世纪以后,贾平凹作品逐渐向长篇小说转型,先后创作出《浮躁》、《废都》、《秦腔》等享誉盛名的小说,尤其是《废都》风行一时,出版后甚至出现“洛阳纸贵”的局面。

《秦腔》使贾平凹的作品达到了空谷无人的境界,在表现中国农村千百年来巨大变化的同时,写下“中国一等伤心人”的辛酸之情,是一部具史诗性意义的作品,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毋庸讳言,贾平凹的长篇小说思想独到、艺术创新、论述深入,而其作品所存在的局限性及困惑也不容忽视,因此,集中研究其长篇小说叙事特色,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一、追求自然贾平凹曾在对话《土门》中说,他目前运用的写法,是以聊天的形式说话,一言以概之,说明贾平凹在创作长篇小说时追求自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

首先是小说叙述人的隐藏,贾平凹认为,传统的叙述中,叙述者站在人群前或者站在台子上,不免会哗众取宠,拿腔作势。

而让他从台子上下来,站在人群中,就会正常而真诚的说话。

所以,创作中贾平凹巧妙隐藏叙述者,让人感觉不到在“做”,自然无为。

《土门》和《病相报告》中,或采用单一人物视角进行叙述,或转换不同的人物视角,作者在叙述者的强调、选择方面都独具匠心。

《废都》中则选择了隐含的叙述者,如奶牛的思考一段,就可视为作者自己的声音。

到了《白夜》中,这种叙述者基本上实现完全隐形,叙述与人物故事一起自然而然的随意铺开,混沌苍茫,接近“浑圆”,也许并不是十分的光彩夺目,但是你很难找到其中凹凸不平的地方,类似中国园林那样,静立于此,与曲径游廊、亭榭楼阁共同组成一个完美的整体。

贾平凹的作品多是记叙生活琐事,鲜有情节,他认为,生活本身就是故事,过多的设置情节就会直接消灭真实,这种原生态的记叙手法正是写出了真实而流动的生活。

贾平凹文学作品的特点

贾平凹文学作品的特点

贾平凹文学作品的特点一、细腻悠长,令人寻味。

他的笔法如电影镜头,推、摇、拉,一个个镜头将美景逐一展现。

《商州又录》是贾平凹关于商州的系列散文中的一部。

这是一篇带有传统文化韵味的写景散文。

他共分11个段落,这11个段落之间的结构方式散漫、随意,但其笔调细致,就像是由11幅写意的素描画组成的画卷。

如第一部分开头写道:“最耐得寂寞的,是冬天的山,褪了红,褪了绿,清清奇奇的瘦;像是从皇宫里走到民间的女子,沦落或许是沦落了,却还原了本来的面目。

石头裸裸的显露,依稀在草木之间。

”这段中的“红”、“绿”、“瘦”营造了一个画面感极强的意境,不得不让人细细地去品味。

贾平凹善于运用拟人、通感的方式传递感觉,如“路是顽皮的,时断时续,因为没有浮尘,也没有他的脚印”。

他常用轻淡的笔墨,再现现实生活中人们习以为常的又经常忽视的景象,但却能引人入胜的散文,浓的如酒般醇厚绵长,淡的如溪水清纯透明。

在一种古朴而又平淡的氛围中,贾平凹道出他对生命、历史、宇宙的深深思索,使他的散文具有一种深邃的哲思。

《静虚村记》便是他的一篇散文佳作。

回归自然、追求自然与人的和谐是贾平凹这篇散文的一大特色。

为了达到自然与人融合这一境界,贾平凹为我们展现了一幅“人的自然化”和“自然的人化”的带有古典神韵的画面。

静虚村远离“繁华”、“热闹”的城市,是一个“清静”的地方。

与自然的接近使这里人们极易受到道家“知足观”的影响。

他们是山野村人,住着茅屋,却并不觉得“寒酸”;他们喝的是粗茶,吃的是淡饭、一个个却坦然地端着碗“一律集在巷里,就地而蹲”地吃喝。

恬淡超脱、适意自然便是静虚村人最高的人生哲学,他们“厚诚”、“几乎近于傻昧”,其实,这些平凡到极点的山民都是真正的“智者”。

他们的脉搏和着山山水水的心律而跳动,自然,赋予了他们一切,也昭示了一切。

在《静虚村记》中,一草一木,一石一屋,都可见出人的心灵的投射。

二、具有哲理意味,平淡中透漏着大道理极富情致和个性。

贾平凹的大部分散文都闪烁着哲理的火花。

贾平凹先生作品的特点

贾平凹先生作品的特点

贾平凹先生作品的特点1、贾平凹先生作品地域文化特色明显,宛如一曲高亢的秦腔。

2、贾平凹先生的作品人性着眼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

3、贾平凹先生的作品语言质朴。

4、贾平凹先生最擅长在平凡中渗透大道理,闪烁着哲理的光辉。

5、贾平凹先生的作品能让人看到生命的本真,不虚枉,不骄躁西北作家贾平凹,他自觉不自觉地以家乡商州的人文地理、自然风光、历史现实为创作的背景,并且越来越广阔、深入地表现着时代剧变中家乡的民情风俗、社会心理、个人命运的变迁,刻画着乡里人的性格与灵魂。

他散文创作中的地域文化意识,主要是秦汉文化意识。

他的《黄土高原》、《秦腔》、《专三边》、《商州初录》、《商州又录》等散文,从文化的深度揭示了人们的生存世相,在浓郁的文化氛围中表现了商州人生命力的质朴、坚韧、绵长。

《黄土高原》一文,全景式地写出了陕北高啄的风土人情、社会习俗、自然景貌。

它从“绳一般地缠起来”的路,沙质的土,写到人们冬日吃饭的情景,婚丧红白喜事,乃至村头小店等,对它们都写得既概括、跳跃,又具体、内在。

高原的粗犷、开阔,人民的勤劳、淳朴,种种特质皆如诗如画地展现了出来。

从《秦腔》中知道了,这八百里秦川,老孺皆能演唱的秦腔,有着与秦川广漠旷远的地理同构的旋律,内化着秦川公牛的力度,早已与秦川农民的生活融为一体。

待黄昏降临,秦腔在这地平线上激扬起来,相撞开去时,我们会随着作者一道慨叹:“这秦腔原来是秦川的天籁、地籁、人籁的共鸣啊!”通过写秦腔,自然写出了秦川人的懔悍粗犷、单纯而复杂的心境,它弥补了我们由于地域阻隔造成的人文地理和民俗学上的欠缺,拓宽了我们对本民族历史的感性认知视野。

在《走三边》即走定边、靖边、安边,作者抓住沿途奇特的所见所闻,以行踪为线,用纪实性写法,抒发了对陕北“三边”辽阔、富饶、美丽、粗犷的礼赞之情、倾爱之情。

一幅幅独特的动态西北风景画,不仅活画出了黄土高原独特的地域环境色调,而又着力渗透了作家自己的感情氛围,把景色、情感和人物都活灵活现地立在读者的脑际中。

贾平凹先生作品的特点

贾平凹先生作品的特点

贾平凹的作品特点;贾平凹的散文内容宽泛,社会人生的独特体察、个人内;他常用轻淡的笔墨,再现实生活中人们习以为常的又经;贾平凹的作品特点贾平凹的散文内容宽泛,社会人生的独特体察、个人内心的情绪变化、偶然感悟的哲理等等皆可入文。

贾平凹于传统的散文写作中,取了个大突破——凡对社会、人生的独特体察、个人内心情绪(爱与恨),或偶尔感悟到的某些哲理等,都呈现文中。

在他文中,不难发现贾平凹的赤子之心,于现今复杂的社会里的确难寻。

而且,贾平凹对美感的追求,于字里行间清晰易见。

他常用轻淡的笔墨,再现实生活中人们习以为常的又经常忽视的景象,但却能引人入胜。

在他的《丑石》、《静虚村记》、《夜游龙潭记》等篇中,可以清楚地发现这一艺术特质。

他的散文,浓的如酒般醇厚绵长,淡的如溪水清纯透明。

在一种古朴而又平淡的氛围中,贾平凹道出他对生命、历史、宇宙的深深思索,使他散文具有一种深邃的哲思。

贾平凹的大部分散文都闪烁着哲理的火花。

这种哲理多出自作家生活的体验和感悟,而非前人言论的重复,哲理的诠释过程也就是文章的重心,极富情致和个性。

正如他说讲那样:“磁铁只对螺丝帽、铁钉起作用,不对石头、木块起作用,文学也同样。

我从来没有考虑过读者,越考虑,书越卖不动。

”陕西作家,从柳青起,大多寻求一股味道。

可简单概括为:厚实,写实。

这种审美趣味决定了他们难以浪漫,并缺乏想象。

这是一种特征,但同时,也是一种遗憾。

柳青作《创业史》,在长安县一代蹲点十三年。

据说创业史的发生地就在我们学校旁的某一个村庄。

而书中梁生宝的原型,也可循迹。

想来这位前辈在写《创业史》时,也确实怀着一种崇高,一种理想。

不过,时代的翻云覆雨将他局限。

创业史的最后一卷出版于1978年,而这个时候,发生了大家都很熟悉的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这么一来,柳青的地位,《创业史》的地位就变得尴尬起来。

不是前边还信誓旦旦有理有据的说只有走合作化道路才能发家致富么?怎么这会书还没写完,形势就沧海桑田了?这不是柳青的问题,但他也突破不了这个问题。

浅谈贾平凹小说的语言特色

浅谈贾平凹小说的语言特色

浅谈贾平凹小说的语言特色贾平凹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其小说作品以其丰富的人物描写和地域气息深厚而闻名。

贾平凹小说的语言特色是其作品中最为突出的部分之一,其语言风格质朴自然,真实生动,不拘一格,自成一体,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本文将从贾平凹小说的语言特色出发,深入浅出地探讨其对其小说作品的影响,以便更好地理解贾平凹小说的魅力与价值。

贾平凹小说的语言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质朴自然,真实生动。

贾平凹小说的语言风格以其质朴自然著称,他善于用平实的语言表达深刻的思想,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情感真实动人。

例如《废都》中的史念海、《怀素》中的怀素、《秦腔》中的孙丽华等人物形象都栩栩如生,栩栩如生,其言谈举止、心理活动都是真实的、自然的,给人以极为强烈的感受。

二是不拘一格,自成一体。

贾平凹小说的语言风格包罗万象,不拘一格,自成一体,既有自然流畅的散文式语言,也有生动活泼的对话式语言,更有充满地方特色的方言语言,呈现出丰富多样的风貌。

例如《白鹿原》中就有大量运用了传统的白话、俚语、谚语等地方语言,使小说呈现出极为浓郁的地域气息;《秦腔》中更是大量采用了陕西方言,使小说更加贴近生活,更具有真实感。

三是生动形象,生命力十足。

贾平凹小说的语言风格生动形象,充满生命力,使人物、场景、情感等得以更为生动、形象地呈现出来。

他擅长用简练的语言描绘人物的内心世界,以及环境的细微变化,增加了作品的可读性和吸引力。

例如《秦腔》中许多人物形象的描写就十分生动鲜明,使人物的生动形象更加深入人心,让人印象深刻。

贾平凹小说的语言特色对其作品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加强了作品的真实感。

贾平凹小说的语言质朴自然,真实生动,不拘一格,自成一体,使作品更具真实感、生活感和情感共鸣力。

他以浓烈的乡土气息为背景,以质朴自然的语言表达内心的丰富情感,使作品更贴近生活,更具有真实感,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二是增强了作品的地域特色。

贾平凹小说的语言风格充满地方特色,大量采用了地方语言,使作品呈现出浓厚的地域气息和生活气息,增加了作品的鲜明特色和独特魅力。

贾平凹小说特点(总结5篇)

贾平凹小说特点(总结5篇)

贾平凹小说特点(总结5篇)贾平凹小说特点贾平凹小说特点总结(一):贾平凹的小说主要特色毋庸讳言,贾平凹的长篇小说思想独到、艺术创新、论述深入,而其作品所存在的局限性及困惑也不容忽视,因此,集中研究其长篇小说叙事特色,具有重要的学术好处。

上个世纪以后,贾平凹作品逐渐向长篇小说转型,先后创作出《浮躁》、《废都》、《秦腔》等享誉盛名的小说,尤其是《废都》风行一时,出版后甚至出现洛阳纸贵的局面。

《秦腔》使贾平凹的作品到达了空谷无人的境界,在表现中国农村千百年来巨大变化的同时,写下中国一等悲哀人的辛酸之情,是一部具史诗性好处的作品,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一、意象构造贾平凹的作品中意象鲜活、意蕴深刻,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类。

首先是自然意象,作者想象力丰富,选取的自然意象也缤纷多彩,如《废都》中的四个太阳、奇花,《高老庄》中的飞碟,《白夜》中的大蜥蜴及虱子等,在作者主观思想的熏染下具有丰富内涵。

其次是人和事的意象。

如《废都》中庄之蝶,《高老庄》中西夏、高子路,《土门》中梅梅和成义等,这些人物或为平凡人,或具传奇性,或为主角,无论是哪一种,作者在塑造时都寄寓了不同的文化思考。

情节意象不可或缺,如《废都》中的四个太阳使人们感到恐慌;《土门》中球迷骚乱事件,明王演出;《怀念狼》中人狼互变,这些都具有明显的象征好处,深化主题。

最后是民俗意象。

《商州》中民间刺绣、吴氏庙、华山庙会;《废都》中的埙、清虚庵、四合院等,这些意象都具有强烈的民族性及民俗好处,也富含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入思考。

在看到作品表象丰富的同时,对于其中存在的问题也应注意,简言之,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是:碎片连缀的情节结构会消解作品故事性,减弱可读性。

贾平凹也说,需要对小说观念进行必须改造,张扬意象。

二是营造意象时或与人物形象的塑造产生必须矛盾。

《怀念狼》一文中人物基本上成为作者传达理念的载体或符号,笔者认为,一部作品,只有人物形象具有必须的心灵深度,才能更好地理解历史检验,贾平凹认为这是另一路写法,但是尽管如此,意象的营造与人物的塑造之间如何和谐共生,相辅相成,是亟须解决的创作难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贾平凹先生作品的特点
1、小说的特点
历史感强,能够以细微的社会现象体现大的历史变迁;具有浓厚的西北地方风情,能够体现出西北地区(关中地区)语言、风俗、人群性格等特点;具有很强的批判性,对于国民性的披露、讽刺非常深刻,有很强的现实性;在结构布局上,有明显受中国传统章回体小说影响的痕迹,擅长以点带面,不断扩大故事的脉络。

2、散文的特点
(1)小说式写法,充满童心,酿造意境童心和意境,都是贾平凹刻意的追求。

《丑石》是贾平凹写得较为成功的一篇儿童文学散文,这篇散文,被选进平凹散文的多种选本和中学教材中,充满童心,语言单纯,用的是口语。

文章用儿童的、世俗的眼光写对一块“丑石”的认识过程,“丑石”已经存在几百年,它极不规则,不能垒墙,不能铺台阶,不能制石磨,大家都咒骂它嫌弃它,它很“丑”。

然而有一天,来了一位天文学家,方知道它是一块曾经补天,发过热和光的极为有用的石头,被天文学家车走。

由“大丑”而变成“大美”。

作家欲扬先抑,写美丽的月亮,反衬丑石之丑。

那种“丑”,是世俗眼光看来的“丑”,不是真“丑”,是人们眼睛中误认的“丑”,而它的美,是脱俗的美,是大“美”,超脱世俗眼光才能看到的美。

作家由形象出发,阐发哲理: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

作家用第一人称视角叙述,意脉贯串着童心,写法是小说式的。

这篇散文,显然受了许地山的《落花生》的影响。

《月迹》写孩子们观赏“月亮”,寻找“月亮”,谈论“月亮”的事情,表现了孩子们爱美、求美的童心。

“月亮”既是具体的物象,又是一切美好事物的象征。

文章展示生活的哲理:“一切美好事物,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

这篇散文,也是儿童散文,小说化的叙事描写,充满童心,单纯中寓丰满,实中求虚,扬溢着雅淡的诗美。

由上可见,贾平凹的散文,往往通过小说化的情节、细节的描写、编织,组成渗透着感情的疏淡的意象群,从而构成有着散淡情味的意境。

(2)留空计白,温淳含蓄。

贾平凹曾经很欣赏唐朝刘禹锡写的《小石潭记》这篇散文,他认为刘禹锡在文中没有提到“水”字,但通过鱼的各种形态的精妙的描写,凸现了水的清、静、多、柔。

他认为,写散文,文字不要太满,要适当虚写,留下空间,象绘画一样,留下空白,这是不画之画,要计白当黑,运用到散文写作上,就是着眼于不写之写,靠雅淡写来,暗示不写的意味。

《风雨》便是具有这一特色的散文。

这篇散文,通篇不见“风雨”二字,却对风雨中的各种景物作了精细的描写,逼真而生动。

乍一看来,它欠缺感情,也没有哲理,纯粹是对景物的描绘,但实际上它是以动写静,写出了一种心游自然的虚静情绪。

《静》这篇散文,单纯朴素,写作家与妻子在湖中游玩,写景也是精细的,单纯中寓着丰富的虚静之情,这是老庄的情趣,使散文显现着温淳含蓄的美。

但是,我们也同时感到,这种散文,含蓄的都是玄而虚的情绪,是平和稳定的心境,不容易引起情感的激动。

与《丑石》、《月迹》这类含蓄着意味、寄寓哲理的散文相比,其思想、人生却相对平淡、弱小得多了。

《一棵小桃树》表面上写小桃树经历风风雨雨的成长过程,实际上是苦难、贫弱,然而却盼望幸福、追求幸福的生命的象征。

在这里,湿漉漉地散淡渗透着,作家对弱小生命和不幸命运的同情和温情,折射着人性之光。

《云雀》是充满童心的凌云之歌、自由之歌,是对自由、生命的颂赞,这篇散文的主题具有暗示性,鸟儿失去自由,渴望自由,当它再得到自由时,却又依恋那安逸的、丰衣足食的生活,感到失去自由比自由飞翔更好,因为安逸享乐比自由觅食好得多,这是生命的悲歌,人性被扭曲的悲歌。

(3)雅淡自然,讲究气韵。

平凹的散文,除了较少的篇章,一般都不需要那么深刻的生活感受。

他寄情山水,寄雅淡
情绪于景物,寓平和禅趣于山水。

他超然物外,置身事外,显示一种高逸的风采,却与人民的疾苦相脱离,与时代的潮声相隔膜。

他以老庄的“无为”作有为,实际上就是对现实的一种逃避。

比起那些勇于面对现实,直面人生,终生追求“独立人格,自由精神”,把文学当作自己生命的独特存在形式,或把散文当作反映人民呼声和真理的发言的载体的伟大作家,贾平凹当然不能望其项背,要渺小得多。

他早期的散文《初中毕业后》、《我的小学》、《祭父》尚有有对社会苦难的反映,对底层人民的同情,尽管反映的多半还是自身的生活,但与底层相一致、同呼吸,有时代脉搏的跳动。

但自成为职业文人、专业作家后,平凹的散文已没有生活苦难的颤栗,只剩下老庄的情怀,名士的风采了。

即便是《商州又录》那些影响较大,被评论家恭维太多的散文,也只是特定的地域、风俗、人情、景物的记录,缺乏对邪恶的鞭笞,对美好理想的憧憬。

但是,另一方面,不可否认,即便是贾平凹不能算是一个伟大作家,以他扬扬洒洒的散文作品的庞大数量,为雅淡自然这一派的散文的文体的延续和发展,还是立下了汗马功劳。

他的散文,似乎在不明显的雕琢中,透着一种雅淡的气韵,一种虚静的人气,如平和的流水,平平稳稳的流动,没有起伏汹涌,更没有急滩惊雷声,但那种平平静静的气韵,却是一种客观的存在。

(4)语言简朴,多用口语平凹散文的语言,主要是口语。

他的语言,是在说话的基础上形成的,有着一种陕西高原、商州山地的气息,从书面吸收的语词,都融化、渗透进口语里去了,他不象有的语言大师一样,语言的成份、修养、来源是极其广博、芜杂的,他是简单、朴素、单纯的,明显的以口语作文。

这跟贾平凹起初写儿童文学大有干系,以致于连小说也是使用了这种语言。

这种语言,通俗、明快,成文也快,因而促成了贾平凹惊人的写作数量,他比较注重在描摹事物情状时,动词的运用,甚至连形容词也明显地有了动词的特征,或把形容词活用成动词。

他的动词,准确、丰富地状物、写人,描绘精细,传神灵动。

他还很注意重叠词的运用,这些重叠词,有的是约定俗成的,有的是自造的。

试看:
例1、那个春天的早晨,奶奶打扫院子,突然发现角落的地方,拱出一个嫩绿儿。

例2、它(小桃树)长得很委屈,是弯了头,紧抱着身子的。

第二天才舒开身来,瘦瘦儿的,黄黄儿的,似乎一碰,便立即会断了。

——《小桃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