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平凹作品分析 (1)
贾平凹小说《秦腔》意象解读

贾平凹小说《秦腔》意象解读摘要贾平凹是新时期文学以来中国文坛最重要的作家之一。
长篇小说《秦腔》是对清风街日常生活琐事的描写,呈现出传统意义的农民在城市化进程中的生存状态和以“秦腔”为灵魂的传统文化在社会转型期的发展;作品中潜藏着作者浓浓的“秦地”情结和孤独地始终坚守的民间立场。
鉴于此,本文通过对“秦腔”和“七里沟”两个重要意象的解读,研究在特定的时代背景和生存环境下乡村乡民的生存状况、乡村传统道德伦理和人性的变化、新世纪转型时期现代文明的碰撞对传统文化的影响以及作者面对这种现状表现出的一种忧思。
关键词:贾平凹;秦腔;七里沟;文化内涵;忧思AbstractJia Pingwa china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writers in the new period literature.Since the novel 《Shanxi Opera》is Shanxi in Qingfeng street daily life description, showing the traditional sense of the farmer in the city in the process of the survival state and the “Shanxi opera”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oul of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in the period of social transformation; hidden works the thick“Qin”complex and lonely always adhere to the folk standpoint. In views of this, this article through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two important image of opera”and “seven ditch”, the survival status of the countryside village people in a specific historical background and living environment, changes of rural traditional ethics and human nature the new century, the collision during the transition period of modern civilization influence on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the author in the face of a show.Key Word:Jia Pingwa;Shanxi Opera;Seven Mile Gully;Cultural Connotation;Be thoughtful with anxiety目录摘要IAbstract II目录III前言1一、《秦腔》意象的象征性1(一)“秦腔”意象解读11、秦腔承载着秦文化的厚重12、现代文明冲击下传统文化的式微2(二)“七里沟”意象内蕴51、城市化中逐渐被忽略的存在52、失根之痛与乡土气息的消失6二、小说《秦腔》的意象内涵与作者生命体验8(一)展示了农村现实的命运8(二)表现出乡村伦理秩序的消亡8结论10参考文献11谢辞12前言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长时期受儒家传统文化影响的乡土中国已经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贾平凹之作品分析

• 自然化生:论贾平凹长篇小说的情节模式 黄世权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版) 2012-09-15 期刊
• 贾平凹小说神秘化现象探析 韩琳琅 商 洛学院学报 2010-10-20 期刊
2.小说题材研究
• 说家园乡情,谈国族身份:试论贾平凹乡土 小说 王一燕 当代作家评论 2003-0325 期刊
问题
• 1.对文中所描述的女性角色,印象最深的 哪一位?
主题意义
• 废:荒芜,衰败 • 《废都》的书名都有着明显的寓意。废都
西京是荒败了的皇城,是已经被取代了的 权力中心。在这种城市里,失去了令人神 往的威严与秩序,只有盲目混乱、空虚荒 芜的欲望。“废都”象征了秩序,权力和 文化的颓败。 • 从盛到衰的复合式人生历程
贾平凹
代表作品:《鬼城》 《二月杏》《废都》 《满月儿》《秦腔》 《古炉》
·贾平凹
原名贾平娃,1952年2 月21日生于陕西省商洛市丹 凤县棣花镇,是当代著名的 作家。 1974年开始发表作品。 1975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 系。 毕业后从事过几年文学编辑 工作,任陕西人民出版社文 艺编辑、《长安》文学月刊 编辑。
• 以“废都”为检索词检索篇名共有 354 条 记录。
研究现状分析
小说研究
贾
平 凹
散文研究
研
究
现
贾平凹本身
状
其他研究
1.对贾平凹小说创作的研究
• 创作心态研究 • 创作中的问题意识 • 创作中的神秘主义色彩 • 创作视角
• 贾平凹创作中的文化焦虑 黄秀生 华东 师范大学 2006-09-01 硕士
1997年贾平凹凭《废都》获得法 国著名的费米娜文学奖。
贾平凹新作《带灯》赏析

贾平凹新作《带灯》赏析贾平凹新作《带灯》赏析贾平凹是我国当代文坛屈指可数的文学奇才,被誉为“鬼才”。
贾平凹作品既传统又现代,既写实又高远,语言朴拙、憨厚,内心却波澜万丈。
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贾平凹新作《带灯》赏析,希望大家喜欢!《带灯》是贾平凹现实主义小说的又一力作,集中表现乡土情怀。
《带灯》,贾平凹乡土小说的代表作之一,以乡镇女干部――“带灯”的视角与生活经历,为观众展示了中国改革开放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巨大变化,以及在此过程中农民对此的抵制与改变。
“带灯”,指萤火虫在黑暗中发出亮闪闪的光,以显示改革开放的巨大作用和巨大影响。
贾平凹在此部作品的创作过程中,以精准锐利的眼神直击农村现状,以敏锐准确的观察力映射农村社会管理的真实性,突出反映乡土中国向城市转型过程中的历史剧变。
一、独特的女性角度贾平凹的乡土作品《带灯》采取文学史上极少应用的从女性视角出发的写作方法,以女性角色――“带灯”作为主人公,从其视角出发,深入细致地观察她的周围所发生的一切,可以说,“带灯”这个人物集中体现了贾平凹的思想和思考。
带灯,秦岭樱镇镇综合治理办主任,工作兢兢业业,身体力行,不仅为患肺病的农民讨取赔偿,而且为失业人员积极联系工作;不仅为农民解决鸡毛蒜皮的繁琐小事,而且很懂得工作充分利用每个人的力量,不仅会利用曹老八的权威管理公会,而且懂得元黑眼与镇长的利益关系借抽水机;不仅机智地解决了组长的上访问题,而且有效地缓解了农民社会的矛盾现状。
但是,这终究不是女人的社会,她对安静生活的向往,她对自然的喜爱,她的小女生的情怀都与周围的环境格格不入,她的性格与整个官场背道而驰,她的精神世界是充实的,她的性格是中庸的,她的思想是现代的,但这正是整个社会所鞭挞的。
贾平凹深入地挖掘人心,深入了解乡村生活,以女性的全新角度带给读者深刻的思考。
二、真实的农村现状在《带灯》整部作品中,贾平凹对当下乡土中国农村进行了真实而深刻的反映。
我们可以看到,《带灯》中,贾平凹对当代农民与基层干部的把握是极为精准的。
贾平凹小说语言风格分析

贾平凹小说语言风格分析贾平凹小说语言风格分析贾平凹作为当代文坛不可忽视的一位作家,其语言风格独特,带有浓重的地域性特征。
当代作家中,贾平凹作品语言独特,蕴含极大的本土性和民族性特色,北大陈晓明教授称其写作为“中国当代汉语言文学的奇观”。
《秦腔》和《废都》代表了贾平凹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学探索――一个回归农村、农民,一个描写城市、知识分子。
其中《秦腔》以细腻的笔触将零散的细节紧密连接,近乎写意的语言将日常生活的场景一一再现,全篇无处不在的方言土语更是当代文学作品语言的一次成功革新。
《废都》受明清世情小说语言风格影响的痕迹很重,采用大量文言,进行有意识的语言颠覆,这其中蕴含了他惯常使用的商洛方言土语,使得古典和现代汉语语言较好地结合,形成极为个性化的语言风格。
本文将这两部作品结合、对比,以求更全面地凸显贾平凹的语言风格。
一、神秘荒诞主义的渗透神秘荒诞主义对贾平凹的语言风格影响极大,在他的多部作品中我们皆可以看到神秘荒诞主义的影子,我们有理由相信这并非作者的个人喜好,或纯粹为了自己的写作服务。
一位作家语言风格的形成是深受其所接受的文化影响和熏陶的,这是一种深入骨髓里的东西,或许连作者本身都是无意识的。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乡音”尚且难改,更何况是文化,那是一种深深沉积在骨子里的东西。
贾平凹生在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棣花镇,一直长到十九岁,可以说在农村度过了整个童年和少年时期,算得上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在农村盛行的神秘荒诞主义的一些传统文化与思想便不可避免地渗透到他整个文化背景中。
就连贾平凹也曾经提到:“我一直是病包儿,却从来没进过医院,不是喝姜汤捂汗,就是拔火罐或用磁片割破眉心放血,久久不能治愈的病那都是‘撞了鬼’,就请神作法。
”这种我们看来有些封建迷信的文化恰恰是农村传统文化中最不可或缺也无法回避的一部分,所谓的“鬼神”也一再在他的作品中出现,成为他写作语言中独特而又极度现实的一道风景线。
曾经试图要把“农民皮剥了”的贾平凹后来承认说:“做起城里人了,我才发现,我的本性依旧是农民,如乌鸡一样,那是乌在了骨头里的。
贾平凹先生作品的特点

贾平凹先生作品的特点1、小说的特点历史感强,能够以细微的社会现象体现大的历史变迁;具有浓厚的西北地方风情,能够体现出西北地区(关中地区)语言、风俗、人群性格等特点;具有很强的批判性,对于国民性的披露、讽刺非常深刻,有很强的现实性;在结构布局上,有明显受中国传统章回体小说影响的痕迹,擅长以点带面,不断扩大故事的脉络。
2、散文的特点(1)小说式写法,充满童心,酿造意境童心和意境,都是贾平凹刻意的追求。
《丑石》是贾平凹写得较为成功的一篇儿童文学散文,这篇散文,被选进平凹散文的多种选本和中学教材中,充满童心,语言单纯,用的是口语。
文章用儿童的、世俗的眼光写对一块“丑石”的认识过程,“丑石”已经存在几百年,它极不规则,不能垒墙,不能铺台阶,不能制石磨,大家都咒骂它嫌弃它,它很“丑”。
然而有一天,来了一位天文学家,方知道它是一块曾经补天,发过热和光的极为有用的石头,被天文学家车走。
由“大丑”而变成“大美”。
作家欲扬先抑,写美丽的月亮,反衬丑石之丑。
那种“丑”,是世俗眼光看来的“丑”,不是真“丑”,是人们眼睛中误认的“丑”,而它的美,是脱俗的美,是大“美”,超脱世俗眼光才能看到的美。
作家由形象出发,阐发哲理: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
作家用第一人称视角叙述,意脉贯串着童心,写法是小说式的。
这篇散文,显然受了许地山的《落花生》的影响。
《月迹》写孩子们观赏“月亮”,寻找“月亮”,谈论“月亮”的事情,表现了孩子们爱美、求美的童心。
“月亮”既是具体的物象,又是一切美好事物的象征。
文章展示生活的哲理:“一切美好事物,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
这篇散文,也是儿童散文,小说化的叙事描写,充满童心,单纯中寓丰满,实中求虚,扬溢着雅淡的诗美。
由上可见,贾平凹的散文,往往通过小说化的情节、细节的描写、编织,组成渗透着感情的疏淡的意象群,从而构成有着散淡情味的意境。
(2)留空计白,温淳含蓄。
贾平凹曾经很欣赏唐朝刘禹锡写的《小石潭记》这篇散文,他认为刘禹锡在文中没有提到“水”字,但通过鱼的各种形态的精妙的描写,凸现了水的清、静、多、柔。
贾平凹作品的艺术特色

贾平凹作品的艺术特色作为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一个贯穿性人物,贾平凹有着无可争议的地位与影响。
贾平凹是一个复杂独特的存在,不同文体经他的灵光照射便能异彩顿生,以一人“兼具数美”,实为当代文学创作界的奇才。
其小说创作成就巨大,散文创作也毫不逊色,以广泛宏富的内容、超凡脱俗的形式在当代散文创作中脱颖而出,卓然独立。
青年评论家谢有顺,在评谈平凹散文作品时曾说:散文“为人类一切无法归类的情感和心灵碎片提供了含混的表达方式”,“好的散文一定是心灵的奇迹和语言的意外收获”[1],贾平凹的散文,“说书,说话,说人,说事,说生说死,谈奉承,请客,花钱,谈房子,打扮,玩牌,都是从微小的细节入文,趣味生动,精神也自在,没有陈腐之气,整体上还给人开阔的想象。
我想,散文之大,应该指的就是这种从小而大的大;事是小的,但精神是大的。
……我非常喜欢贾平凹散文里那种实在的、生活化的基础部分。
……众多物质性元素(坚实的细节和经验),支撑起了他散文精神流动的河床和气势。
好的散文是悟出来的……”,贾平凹的散文,“有小说家的实(物质性),又有思想家的悟(精神性)”,他就成了一个善于悟的“好的散文家”[2]了。
(一)富有个性的艺术风格《贾平凹散文选集》无论在意境、结构,还是语言艺术上都充分展示了作者富有个性的艺术风格。
1、以真挚的感情拥抱生活在《贾平凹散文选集》里,作者通过笔锋来展现自己所处年代的生活,抒发自己对生活的感受、感悟及讲述自己独特的人生体验。
他追求一种朴实无华、率真自然的生活意境美和意趣美,透过敏锐的观察力来写平常人生的微妙情绪和意趣,他视艺术感受为一种生活的情趣和人生的态度,讲求情操所致,自然为文。
正如他自己所说:“我必须老老实实生活,不是存心去生活中获取素材,也不是弄到将自身艺术化,只能有意无意地,生活的浸润感染,使提笔时自然而然地写出要写的东西。
”①2、自然而成的文章结构贾平凹没有费尽心思地去琢磨文章的结构,大都是按照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来架构的,但又不是千篇一律,而是形式多样,各有各的特色。
贾平凹作品分析 (1)分解PPT文档共39页

贾平凹作品分析 (1)分解
•
6、黄金时代是在我们的前面,而不在 我们的 后面。
•
7、心急吃不了热汤圆。
•
8、你可以很有个性为成功找方法,不为失败找借口 (蹩脚 的工人 总是说 工具不 好)。
•
10、只要下定决心克服恐惧,便几乎 能克服 任何恐 惧。因 为,请 记住, 除了在 脑海中 ,恐惧 无处藏 身。-- 戴尔. 卡耐基 。
6、最大的骄傲于最大的自卑都表示心灵的最软弱无力。——斯宾诺莎 7、自知之明是最难得的知识。——西班牙 8、勇气通往天堂,怯懦通往地狱。——塞内加 9、有时候读书是一种巧妙地避开思考的方法。——赫尔普斯 10、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的人谈话。——笛卡儿
论贾平凹的《废都》

论贾平凹的《废都》贾平凹是中国当代文坛上备受推崇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以独特的文风和深刻的思考内容而广受读者喜爱。
其中,《废都》无疑是他创作中的一部经典之作,该小说借助虚构的废墟城市形象,展示了人性的各种弱点和不幸命运,以对当代社会现实的深刻探讨和反思。
本文将从文化、精神和艺术等多个方面对贾平凹的《废都》进行分析和研究。
一、文化价值《废都》的文化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对当代社会的批判性思考。
该小说中废墟城市的形象是虚构的,但其背后所展现的却是当代社会现实的真实写照。
作者通过废都的生存状态,揭示了社会中诸多问题,如生存困境、道德沦丧、权力傲慢等现象,让读者对社会现实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和认识。
(2)对历史和文化的重构。
废都不仅是一个虚构的城市,它也具有着深刻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作者通过废都的历史沉淀和文化积淀,重构了中国历史和文化的某些片段,并将其与小说的情节艺术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3)对人性和生命价值的思考。
《废都》不仅是一部社会现实小说,更是一部探讨人性和生命的作品。
小说中的人物个性鲜明,生命意义深刻,每个人物都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生命的珍贵。
作者通过描写这些人物,让读者深刻感受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二、精神内涵《废都》的精神内涵主要可以总结为以下方面:(1)对毁灭和重生的思考。
废都的最终命运是毁灭,但废都的毁灭并不是终结,而是代表着一种新的开始。
作者通过废都的命运,探讨了毁灭和重生的关系,反思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同时对于新的转型期变革注入了信仰和力量。
(2)对生命本质的思考。
小说中的每个人物都独具特色,他们各自的生命都展现了生命的本质。
作者通过描写这些人物的生命经历,表现了生命的珍贵和可贵,同时对于理解生命的概念和价值注入了思考的力量。
(3)对人性本质的思考。
小说中的人物几乎都拥有着一些更深层次的特质,这些特质展现了西方的文化背景和中国文化背景,同时也赋予了小说深刻的思考性。
三、艺术表现《废都》的艺术表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小说结构上的创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民间立场及其价值诉求——贾平凹《古炉》 的一种解读 张继红 小说评论 201107-20 期刊
6.小说人物形象的研究
• 农民:贾平凹小说中农民人物形象研究 柴莉 华中师范大学 2012-10-01 硕士
1997年贾平凹凭《废都》获得 法国著名的费米娜文学奖。
被禁16年之后,《废都》2009 年再度出版,并与《浮躁》、 《秦腔》组成《贾平凹三部》。
主要内容
·《废都》以历史文化悠久的古都西安当代 ·生活为背景,记叙“闲散文人”作家庄之 蝶、 ·书法家龚靖元、画家汪希眠及艺术家阮知 ·非“四大名人”的起居生活,展现了浓缩 的西京城形形色色“废都”景观。
贾平凹
代表作品:《鬼城》 《二月杏》《废都》 《满月儿》《秦腔》 《古炉》
·贾平凹
原名贾平娃,1952年2 月21日生于陕西省商洛市丹 凤县棣花镇,是当代著名的 作家。 1974年开始发表作品。 1975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 系。 毕业后从事过几年文学编辑 工作,任陕西人民出版社文 艺编辑、《长安》文学月刊 编辑。
• 隐喻 • 白描 • 俚语
写作手法
评论概述
• 文学巨匠贾平凹 ——陕西文化网 • 此书将来会成为当代文学的精神符号和经
典。——季羡林
• 贾平凹小说的特色,就在一个“土”字,原汁原 味的乡村小说、乡土小说,正因为如此,我才爱 看他的小说。贾氏小说看得多了,就觉得自己好 像也成了贾平凹 笔下的一只陶罐、一个塤,不着 任何一丝彩色、素面朝天、原汁原味的泥巴作物, 很想把自己放回闲适和谐自然宁静的乡村里去。 又觉得自己几乎成了贾氏笔下的一 个农民,穿鸡 窝鞋,把鼻涕往板凳腿上抹,或者往布鞋后跟、 鞋帮上抹,上完茅厕,随便捡拾个土垡子揩屁股, 或者就在茅厕口的树干上蹭干净屁股。
• 女性:论贾平凹作品中女性形象的变迁 康新慧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 版) 2013-01-30 期刊
• 论贾平凹创作中的女性“自残”现象 张 晓倩 商洛学院学报 2013-10-20 期刊
• 其他:论贾平凹小说中的另类人物形象 张芸 小说评论 2012-05-20 期刊
7.贾平凹其人的研究
总结
• 综上所述:对于贾平凹的研究涉及了其小 说的创作、叙事、内容、意象、人物形象、 题材、成因、序跋、后记等,涉及了其散 文,涉及了其本人的文化背景、价值观念 等,还涉及了其本人与其他作家的对比, 如莫言。
• 其中对其小说研究最多,《废都》、《高 兴》、《古炉》、《带灯》、《浮躁》、 《秦腔》等出现频率甚高
8.对其小说序跋、后记的研究
• 序跋:试论贾平凹长篇小说序跋及其价值 马作柱 西南大学 2011-04-15 硕士
• 后记:贾平凹作品后记研究 李英 西北 大学 2014-06-30 硕士
9.贾平凹散文研究
• 贾平凹散文的魅力与局限 王兆胜 当代 作家评论 2007-08-15 期刊
• 浅议贾平凹九十年代前期散文的特点 徐 蕊 文学教育(上) 2014-06-05 期刊
——余继聪《土得掉渣的贾平凹》(中国文学网)
研究现状
• 1980开始,1980-1992年研究较少,自1993 年开始较多。
研究现状
• 在中国知网上以“贾平凹”为检索词检索 全文共有6,684 条记录。其中1980—1992 年共有784条记录,从2000—2014年共有 2946条记录。检索篇名共有1,910 条记录。
• 论贾平凹文学创作中的农民视角 王俊虎 小说评论 2013-05-20 期刊
• 自然化生:论贾平凹长篇小说的情节模式 黄世权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版) 2012-09-15 期刊
• 贾平凹小说神秘化现象探析 韩琳琅 商 洛学院学报 2010-10-20 期刊
2.小说题材研究
• 说家园乡情,谈国族身份:试论贾平凹乡土 小说 王一燕 当代作家评论 2003-0325 期刊
• 但对其中篇小说、自传体长篇和散文研究 较少,对比研究较少。
• 未涉及方向:贾平凹创作风格及成因,其 不同阶段作品的对比及其风格转变历程, 其作品在国内外的传播与接受的对比,其 作品中相似人物的对比(如《废都》中的 庄之蝶与其他几个文化名人的对比)。
!忠告:对于贾平凹的研究已经趋于饱和, 不到万不得已尽量另选他题。可以另辟蹊 径,但很难找到突破口。
• 贾平凹乡土小说的家园意识 李伟 重庆 社会科学 2013-05-15 期刊
3.小说叙事的研究
论《带灯》及贾平凹中国式文学叙事 韩鲁 华 小说评论
• 贾平凹长篇小说的叙事特色 费团结 陕 西师范大学 2005-04-01 硕士
• 回到生活原点的写作——贾平凹《秦腔》 的叙事形态 张学昕 当代作家评论 2006-05-25 期刊
中短篇小说集:《山地笔记》《小月前本》《腊月·正月》 《天狗》《黑氏》《饺子馆》《兵娃》等。
散文集:《月迹》《心迹》《爱的踪迹》《走山东》 《商州三录》《说话》《坐佛》等。
诗 集:《空白》以及《平凹文论集》《太阳路》等。
1.初期:追求“有自己声音” 《满月儿》、《果林里》
2.徘徊、蕴积期(1982—1984年) 《鬼城》、《二月杏》
·1982年后从事专业创作。贾平凹是我国当代文坛屈 指可数的文学奇才,被誉为“鬼才”。
1978年,贾平凹在创作中。
年轻时期的贾平凹
·感情经历
贾平凹与前妻俊芳(右一)
贾平凹和夫人郭梅
·字画作品
长篇小说:《商州》《妊娠》《逛山》《油月亮》《浮躁》 《废都》《白夜》《土门》《病相报告》 《怀念狼》《秦腔》《高兴》《古炉》等。
10.其他研究
• 城乡文化冲突——以贾平凹创作为个案 穆 罕默德·阿里 复旦大学 2010-04-23 博 士
• 论贾平凹对城市文化的文学叙述 储兆文; 韩鲁华 小说评论 2013-05-20 期刊
• 贾平凹艺术追求的文化反思 刘宇凡; 刘建 辉 河北学刊 2012-07-01 期刊
• 对于贾平凹小说创作艺术追求的解读 许欣; 高雅丽 语文建设 2013-09-20 期刊
• 以“废都”为检索词检索篇名共有 354 条 记录。
研究现状分析
小说研究
贾
平
散文研究
凹
研
究
现
贾平凹本身
状
其他研究
1.对贾平凹小说创作的研究
• 创作心态研究 • 创作中的问题意识 • 创作中的神秘主义色彩 • 创作视角
• 贾平凹创作中的文化焦虑 黄秀生 华东 师范大学 2006-09-01 硕士
• 贾平凹的乡土叙事——长安文化视域下的 长篇小说考察 鲁晓娟 陕西师范大学 2012-05-01 硕士
4.小说意象研究
• 贾平凹长篇小说意象论 费团结 陕西理 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5-20 期刊
5.小说内容研究
• 贾平凹小说《秦腔》方言土语研究 李时 薇 首都师范大学 2008-05-15 硕士
庄之蝶
• 名利双收的高知识分子。
• 庄之蝶是一个表意符号,在某种程度上反 映了知识分子这一阶层崩溃过程。
人物分析
• 牛月清:庄之蝶之妻,是一位恪守传统道德 的东方淑女。
• 唐宛儿:介于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女性
隐晦的结尾
• “西京奇闻” • 为何会出现汪希眠的老婆? • 庄之蝶死了吗? • 汪希眠的老婆为什么没有名字?
3.80年代中期以后,拓展与深化的崭新时 期。
4.90年代,贾平凹的小说创作开始从对社 会政治、历史文化层面的关注2.吸收古典文学的特色,儒道佛思想的影响 3.语言风格:古朴、含蓄 4.叙事方式集合多种技巧
——《废都》
《废都》是贾平凹最著名的争议 小说,由于大量的性描写在国内 遭禁16年,却在外国赢得声誉,
• 本土、文化与阉割美学——评从《废都》到 《秦腔》的贾平凹 陈晓明 当代作家评论 2006-05-25 期刊
• 论贾平凹的商州情结 赵娜 现代交际 2013-05-23 期刊
• 论贾平凹的“都市情怀” 胡少山 安康学 院学报 2013-10-20 期刊
• 论贾平凹文学创作对老庄美学思想的接受 蒋正治; 贾三强 求索 2012-06-30 期刊
问题
• 1.对文中所描述的女性角色,印象最深的 哪一位?
主题意义
• 废:荒芜,衰败 • 《废都》的书名都有着明显的寓意。废都
西京是荒败了的皇城,是已经被取代了的 权力中心。在这种城市里,失去了令人神 往的威严与秩序,只有盲目混乱、空虚荒 芜的欲望。“废都”象征了秩序,权力和 文化的颓败。 • 从盛到衰的复合式人生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