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4庐山的云雾_语文S版
教学设计2:庐山的云雾

第14课《庐山的云雾》教学设计【教材简析】《庐山的云雾》是语文出版社S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四组的第二篇课文。
本组教材,从内容上来看,课文都是写景物的。
作者抓住不同景物的特点,描绘了一幅幅绚丽多彩的画面。
《庐山的云雾》作者通过对庐山云雾千姿百态、瞬息万变景色的描写,展现了庐山景色的秀丽,抒发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情怀。
【设计理念】以读为本,让学生充分地朗读课文;以读促写,学生通过品读课文,掌握写作方法,产生写作的欲望,做到读写结合。
同时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感,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积累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初步认识总分的构段方式,抓住重点词句读懂段的意思。
3.感受庐山云雾的奇幻美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学习抓住重点词句,读懂课文的读书方法。
【教学难点】发现和体会重点词句的意思,练习写一处景物。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揭题你们听说过庐山吗?它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地处江西九江市,有避暑山庄之美称,说起庐山,不由得使我想起唐代诗人李白的一首诗《望庐山瀑布》(师背)知道它赞美什么?其实,庐山最有特色的是它的云雾,庐山的去雾有什么特点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七课,板书:庐山的去雾(读题)二、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感受庐山的风景、激情[播放录相] [导语]你们看,这就是庐山![放课文录音]学生边看过听。
结束提问:庐山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学生自由发言]三、预习课文要求:1.读准课文后生字字音以及由生了组成的词语。
2.把课文读正确,通顺。
四、检查预习情况1.检查生字词情况(1) 通过预习,你学到了哪些新的字词?(生答师出示)(2) 你利用什么方法,理解了哪些词语?2.检查朗读情况四小节由四个同学朗读。
要求:其余同学认真听,注意有没有添字、漏字、读破句,并作记号。
《庐山的云雾》三年级语文教案 3篇

《庐山的云雾》三年级语文教案篇1【教学目标】1.会认本课的生字新词,运用看图、联系生活实际、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语的意思。
2.引导学生感受庐山云雾的特点,体会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这些特点的。
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及赞美之情。
3.感知总分段结构的特点,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精彩语段。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外扩展阅读【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课件出示庐山风景)教师相机介绍:庐山位于我国江西省的九江市,以雄、奇、险、秀闻名于世,吸引了络绎不绝的游客。
而到了庐山,不能不看的就是那里的云雾。
(板书课题)2.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作者去欣赏庐山的云雾。
(二)整体感知,理解词语1.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画出这课的生字新词,争取把它们都读对,争取把每一句话都能读通顺。
如果遇到不理解的词可以查查字典,也可以请教老师或周围的同学。
2.课件出示词语,先自由读,再开火读词语。
重点指导学习以下几个字:(1)弥漫:注意这个字的声母是“m”。
(2)漂:如果放在句子中还能读对吗?在课文中还有一个“飘”字是风字部,你读读这句话。
【课件:在山上游览,似乎随手就能摸到飘来的云彩。
还没等你完全看清楚,它又变成了漂浮在北冰洋上的一座冰山……】小结:看来,漂浮在水面要用“三点水”的漂,而“随风飘荡”就是“风字部”的飘。
3.同学互相质疑:在这些词语中,有哪个词你不太懂?师生共同解疑。
(三)感情朗读,体会特点1.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思考庐山的云雾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根据学生汇报,教师随机引导学生学习相关的自然段。
2.学习第一自然段(1)庐山的云雾给人留下的印象是“变幻无常的云雾,给庐山增添了神秘的色彩!”学生朗读有关语句。
(2)指导朗读:能通过你的朗读把我们带入这神秘的人间仙境吗?3.学习第二自然段(1)庐山的云雾给人留下的印象是“千姿百态”。
(2)自由读第2自然段,找一找文中都描写了云雾的几种姿态。
(3)选择你最喜欢的一种姿态的云雾,美美地读给你的同桌听,再说说你喜欢它的理由。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4庐山的云雾语文S版

1 庐山的云雾2 山的景色十分秀丽。
[①本文的开头有什么特点?]那里有高峰,有幽(yōu)谷,有瀑布,有溪流,3尤(yóu)其是变幻无常的云雾,更给它增添(tiān)了几分神秘色彩。
[②这句话用了哪种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在山上游览(lǎn),似乎随手就能摸到飘来的云雾。
4[③“随手就能摸到”说明了什么?]漫步山道,常常会有一种腾云驾雾、飘飘悠悠❶的感觉。
[句导读:这一句紧承上句。
因为庐山上云雾很多,似乎随手就能摸到,所以走在山路上会有腾云驾雾的感觉。
]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庐山给读者的总体印象是带有神秘色彩的。
5 山的云雾千姿(zī)百态(tài)。
[④这句话在本段中的作用是什么?]那1 ☜2①开门见山,点题,是本段的中心句,统领全文。
3②精彩句解析:这句话用排比的手法写出了庐山的美,点出庐山“变幻无常”的特点,给庐山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
4 ③说明云雾就在山中,离游客很近。
❶飘飘悠悠:轻缓地飘动;浮动。
5 ④这是本段的中心句,点出了庐山云雾千姿百态的特点。
些笼[lǒng]罩在山头的云雾,像是戴(dài)在山顶上的白色6绒(róng)帽;[⑤这个比喻句好在什么地方?]那些缠绕在半山的云雾,又像是系[jì]在山腰间的一条条玉带。
7[⑥这个比喻句的本体和喻体是什么?]云雾弥(mí)漫山谷时,它像茫茫的大海;[⑦这个比喻句的特点是什么?]云雾遮挡山峰时,它又像巨大的天幕(mù)……[⑧这个比喻句怎样理解?]段导读:这段话用四个并列的比喻句,自上而下,由局部到整体,描写了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
山的云雾瞬(shùn)息万变。
8[⑨这句话在本段中的作用是什么?]眼前的云雾,刚刚还是随风飘荡(dàng)的一缕(lǚ)轻烟,转眼间就变成了一泻千里的九9天银河;[这个比喻句把云雾比作什么?]明明是一匹四蹄(tí)生风的白马,还没等你完全看清楚(chǔ),它又变成了漂浮在北冰洋上的一座冰山……10[这个比喻句又把云雾比作什么?“明明”“还没等你”两个词说明了什么?]段导读:这一自然段写了庐山云雾的变化。
S版三年级语上册教案14 庐山的云雾

14庐山的云雾1.默读课文,抓住重点句子读懂每段的内容。
2.学会本课生字。
掌握“景色、秀丽、尤其”等词语。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喜欢的部分。
4.感受庐山云雾的奇幻美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发现和体会重点句子的意思及其与课文之间的内在关系。
2课时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1.出示照片:同学们喜欢旅游吗?说到旅游,你们不能不去一个地方:庐山。
那里峰奇山秀,四季风景如画。
最神奇的景致要算云雾了,今天就让我们在文字创造的美妙意境中去游一游。
2.板书课题,读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语,指导正确朗读课文1.自学课文,要求:读准生字音;划出文中的新词,查词典或者联系上下文理解这些词语。
2.检查自学情况。
A.指名读生字卡片、词语卡片,及时正音。
增添(zēng tiān)姿态(zītài)遮挡(zhēdǎng)B.指名分小节朗读课文,随机纠正字音,结合课文理解词语。
多音字:系jì系鞋带xì关系笼lǒng笼罩lóng笼子边读边问重点词语的意思,教学生理解词语的方法。
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变幻无常、飘飘欲仙、腾云驾雾、四蹄生风”等词语;通过查词典理解“弥漫、缠绕”等词语;通过查关键字理解“一泻千里、千姿百态”等词语;可以联系上下文理解……三、熟读课文,整体感知几遍读下来,庐山云雾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课文用四个小节来介绍庐山的云雾,每小结分别写了什么?1.总写了庐山云雾的特点。
2.庐山云雾千姿百态。
3.庐山云雾瞬息万变。
4.人们对庐山的云雾流连忘返。
四、日积月累摘抄文中的成语和优美语句。
第二课时一、欣赏佳句,感知美1.欣赏风光绮丽、云雾飘渺的庐山影片,请学生朗读摘录的优美语句。
2.感慨:庐山的云雾真神奇啊!二、走进云雾,读出美1.读出姿态美引领学生走进云雾,感受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
(1)找姿态。
指名读,其他同学听后找出能概括庐山云雾姿态的关键词“千姿百态”并板书。
语文S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庐山的云雾》教学设计之一

语文S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庐山的云雾》教学设计之一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能正确理解课文《庐山的云雾》的含义,口头理解第1—3段描述的山中景物。
•能辨认生词:思忖、层层叠叠、巨匠、静穆、璀璨等,并简单运用。
•能运用所学写一篇形象、生动的山水描写。
2.能力目标•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在阅读中发现一些形象细节,弱化对抽象概念的陌生感,增加对生活的细腻感知和感受。
•提高学生大气磅礴的想象力和严谨的思维训练能力,以便描绘出质感和明细的山水画面。
二、教学重点•阅读参照三年级课本《庐山的云雾》第1—6段,精准理解第1—3段描述的景物,对课文的语言、情节和结构进行分析。
•熟悉并掌握生词的基本含义及用法,增加描述景物的词汇量,准确、生动、质感描绘自然景色。
•练习表达的准确性,并加强对语言表达的细节和形象。
三.教学方法•集中教学、练习训练、合作探究和互相交流等四种教学法相结合。
•集中讲解生词和句型的使用方法,应用情况和作用,通过读例句、理解、仿写等几个环节吸收、巩固和应用。
•针对学生的不同水平和特点,设计各种各样的练习活动,让学生互相交流,多元化练习表达的准确性和有质感的山水描绘。
四、教学过程1. 热身活动 (5分钟)通过问答,画画等多种形式轻松引出主题、激发学生兴趣。
2. 生词讲解和练习(15分钟)2.1 生词教学思谔:思考、考虑,相当于“思索”。
后侧璀璨:前面已经介绍了一个词,璀璨指闪耀、明亮,这里指的是后面的怪石嶙峋,富有质感,镶嵌着迷人的光芒。
#### 2.2 扩展练习借助图片、图表等形式,运用所学单词进行练习。
3. 课文讲解和阅读(20分钟)3.1 课文阅读理解针对第1—3段的语言和情景,集中讲解、分析并呈现课文的语言和情节,让学生真正理解课文,感受到其中的细节和生动性。
#### 3.2 朗读测试进行一定的朗读测试,侧重于表现熟悉的句型和掌握的词汇。
4. 做题互动练习 (20分钟)4.1 翻译句子让学生翻译句子,锻炼衔接和表述能力。
《庐山的云雾》三年级语文教案

《庐山的云雾》三年级语文教案《庐山的云雾》三年级语文教案1一、导入课文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庐山的云雾》,知道了庐山云雾的变幻无常,很神奇,庐山的云雾到底神奇在何处?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篇课文。
二、整体感知,初步体会特点1.请同学们拿起课文纸,轻轻地读课文,找找哪些段落描写了庐山的云雾。
2.默读2、3自然段,找出能概括庐山云雾特点的词语。
3.指名说,齐读。
(板书:千姿百态瞬息万变)三、学习第二自然段。
1、庐山的云雾到底什么样,能给人如此奇妙的感觉?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
并思考,这一段是围绕着哪句话来写的?用———画出来。
生读,师巡) (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
变成红色) (板书:千姿百态)2、“千姿百态”什么意思?就是有很多不同的样子3、庐山的云雾都有哪些样子呢? 一生回答后,老师再与学生接读这几个比喻句:师说前半句,生接后半句。
4、仔细观察图片,思考:哪一幅图对应书上哪一句话,说说你的依据。
A:那些笼罩在山头的云雾,就像是戴在山顶上的白色绒帽。
①山头的云雾②“笼罩”,像笼子似的罩在上面③白色绒帽B:那些缠绕在半山的云雾,又像是系在山腰间的一条条玉带①半山的云雾②缠绕:条状物回旋地束缚在别的物体上③一条条玉带C:云雾弥漫山谷,它是茫茫的大海①山谷②弥漫:充满,布满③茫茫的大海D:云雾遮挡山峰,它又是巨大的天幕①山峰②遮挡:遮蔽拦挡③巨大的天幕5、齐读这一段话师述:大家看,这一段中,作者第一句先总写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第一句是这一段的中心句。
后四句再详细介绍庐山的云雾是怎样千姿百态的!这种写作方法叫做总分写法。
其次,作者在写每一种云雾又运用了恰当的比喻,把云雾写得既生动又具体。
再看,这四句话,虽然都写云雾,但写法又是不一样的。
同学们,在以后的作文中可以试着来用一用这些写作方法。
6、出示填空,试着背诵庐山的云雾( )。
那些( )在( )的云雾,就像是( );那些( )在( )的云雾,又像是( )。
2024年《庐山的云雾》优秀教案

《庐山的云雾》优秀教案《庐山的云雾》优秀教案1教材分析《庐山的云雾》是小学语文s版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2篇课文,整个单元共有四篇课文,《古诗两首》《庐山的云雾》《锡林郭勒大草原》和《赵州桥》。
《庐山的云雾》是这个单元的精读课文,本课文通过对庐山千姿百态、瞬息万变的云雾的描写,赞美了庐山秀丽的景色,从而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喜爱的思想感情。
学情分析我所任教的班级基础知识和能力属于中上水平。
根据中年级的学生还处于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的学习特点。
我在设计教学时主要以直观性、多样性为主,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通过学生的反复朗读以及图片欣赏的辅助作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理解课文知识、培养能力。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默读课文,抓住重点句读懂段的内容。
3、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和瞬息万变,体会__的语言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美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体会遣词造句的优美,体会庐山云雾的奇幻神秘。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同学们,我听说你们荔浦有很多好玩的地方,你们能不能给老师介绍介绍啊?(学生发言)2、谢谢同学们,那今天哪,老师也带大家去旅游,去看看我们美丽庐山的云雾。
(引出课题,齐读课题)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三、精读课文,读中感悟(1)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1、自由朗读课文第二段,然后说说这段主要描写了几幅图。
2、学生举手回答 (共有四幅图,1笼罩在山头的云雾,就像是戴在山顶上的白色绒帽;2那些缠绕在半山的云雾,又像是系在山腰间的一条条玉带;3云雾弥漫山谷,它是茫茫的大海;4云雾遮挡山峰,它又是巨大的天幕)3、通过指名朗读,全班齐读等方式,重点把握“笼罩、缠绕、弥漫、遮挡等词语,帮助学生理解这四幅图4学会用比喻句“……像…….”说话5、学生画图,巩固课文内容6、指出省略号的作用7、幻灯片展示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的图片,加深学生的印象。
《庐山的云雾》教案

《庐山的云雾》教案《庐山的云雾》教案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庐山的云雾》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庐山的云雾》教案1教学目的: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庐山的云雾教案。
2、初步认识总分段式,重点学习第2、3自然段的.写法。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庐山的奇幻美丽,激发学生热爱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初步感受庐山云雾的奇幻美丽。
(1)多媒体课件展示庐山云雾的奇丽风光。
(2)练习说话:庐山的云雾()二、细读课文第一自然段(1)自由读,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想想喜欢的原因。
(2)交流相机给“秀丽”、“尤其”换词。
(3)指导朗读。
(4)小结并板书:多三、细读课文第二自然段1、自由读,画出中心句。
2、哪些句子是具体描写云雾地千姿百态的?(读书回答)3、想想作者为什么能把这些句子写得这么优美?(体会比喻句之妙)4、指导有感情朗读。
5、让学生画出不同位置的云雾。
6、根据板画引背。
7、小结方法。
四、运用学法自学第3自然段1、自由朗读,想想读懂了什么?2、交流。
3、引导学生想象省略号处还可补充些什么。
4、出示填空引背。
五、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六、总结课文。
1、配乐朗读或背诵课文。
2、诵读古诗《望庐山瀑布》《题西林壁》《庐山的云雾》教案2一导入:庐山景色秀丽,山水怡人,庐山的云雾更是奇幻美丽。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庐山的云雾》这篇课文,看看作者是怎样描写的?板书课题二检查预习:1、认读生词:课文中有很多生词,王老师把他们摘录下来了。
谁愿意当小老师领大家读一读?2、检查读文:生词宝宝回到了文章妈妈的怀抱里,同学们还认识他们吗?指四名同学起来读课文。
三赏析课文:(一)作者游完庐山后,在最后一段写道:出示:云遮雾罩的庐山,真令人流连忘返。
释:“流连忘返”是什么意思?(形容十分留恋,忘记了回去)作者游览庐山十分留恋那儿的景色,都忘记回去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4庐山的云雾_语文S
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认识本课的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庐山云雾的奇幻美丽,初步认识总分段式,以及练习写作。
2.过程与方法
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你从哪些具体的语句中读出了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受庐山的秀闻名天下,庐山云雾的神奇令人流连忘返,古今多少文人赞颂庐山,从中领略祖国大好河山的壮丽。
【教学重点】
能正确读写本课的生字及其所组成的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感受庐山的秀闻名天下,庐山云雾的神奇令人流连忘返,古今多少文人赞颂庐山,从中领略祖国大好河山的壮丽。
【教学方法】
讨论法点拨法合作探究法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图片激趣,导入新课
1. 出示一些云雾图片,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
生:白白的云雾,它像茫茫的大海。
生:白白的云雾,它像巨大的白幕。
生:白白的云雾,它像一顶白色的绒帽。
2.出示更多的图片来欣赏庐山云雾
3.同学们想象力真是太丰富了,让我们来读读作家张建恒的《庐山云雾》,看看张建恒是怎样描述的。
4.出示课题:《庐山云雾》。
5.简介庐山。
庐山自古命名的山峰便有171座。
群峰间散布冈岭26座,壑谷20条,岩洞16个,怪石22处。
水流在河谷发育裂点,形成许多急流与瀑布,瀑布22处,溪涧18条,湖潭14处。
最为著名的三叠泉瀑布,落差达155米,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之美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圈出本课生字词。
2.师范读课文,按要求扫除生字、词障碍并指导朗读。
3.用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1)我会读
庐山lú景色jǐng 弥漫mí尤其yóu 千姿zī百态tài 增
zēng添tiān秀丽xiù
飘荡dàng
(2)我会理解
秀丽:清秀优雅,美丽脱俗。
尤其:表示更进一层。
犹更,格外。
景色:是指景物和色彩。
弥漫:布满;到处充斥着。
飘荡:在空中飘浮,飘摆或飞升。
增添:指增加,添加,为原来的事物中增加了元素。
千姿百态:形容姿态多种多样。
(3)我会写
庐景弥尤姿增秀荡
4.同桌互读课文,互相评价,如果他能做到读正确,并比较流利,就奖励红星给他。
5.教师范读,学生拿起课本动情地朗读课文,开展朗读“夺旗”活动。
6. 默读课文,让学生生简要介绍课文,并说一说文章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这篇课文介绍了庐山云雾形态美、变化多。
7.课文是按什么结构来写的?全文共分为几部分?
总分总结构
第1自然段:总写了庐山云雾的多和美
第2-3自然段:分别写了庐山云雾的特点
第4自然段:写人们对庐山的云雾流连忘返。
(三)品读课文,读中感悟
在识字王国里,同学们结识了这些新朋友,让我们与这些朋友手牵手,一起走进课文殿堂。
1.学习第1自然段,了解豌豆。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第1自然段,说说庐山有什么?走在庐山上有什么感觉?
庐山有高峰、幽谷、溪流及云雾
走在庐山上有一种“腾云驾雾、飘飘欲仙”感觉。
老师就出示“腾云驾雾,飘飘欲仙”的图片,并且讲解这两个词语的意思。
2.学习第2自然段,写庐山云雾千姿百态。
(1)本段的中心句是哪句?是按什么顺序描写庐山云雾?
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
山顶—山腰—山谷
(2)飘浮在山间的云雾时刻都在变化,作者是写了云雾的哪些姿态?
同样是云雾,作者为什么一会儿把它比作帽子,一会儿比作玉带……是因为云雾的位置不同,作者看到的云雾的形态也不一样,这就是“千姿百态”。
1.那些笼罩在山头的云雾,就像是戴在山顶上的白色绒帽。
2.那些缠绕在半山的云雾,又像是系在山腰间的一条条玉带。
3.云雾弥漫山谷,它是茫茫的大海。
4.云雾遮挡山峰,它又是巨大的天幕。
3.学习第3自然段,写庐山云雾变化得快。
(1)“瞬息万变”怎样理解?从哪些词语能感受到庐山的云雾变化得非常快?
瞬息万变:在极短的时间内就有很多变化。
形容变化很多很快。
眼前的云雾,刚刚还是随风飘荡的一缕轻烟,转眼间就变成了一泻千里的九天银河;明明是一匹四蹄生风的白马,还没等你完全看清楚,它又变成了漂浮在北冰洋上的一座冰山。
4.学习第4自然段,写人们对庐山云雾流连往返。
庐山这篇课文第四自然段写出人们对云雾笼罩的庐山什么?
写出第四自然段写人们对云遮雾绕的庐山的喜爱与流连忘返。
5.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写庐山云雾的?
全文层次分明,第一自然段总写出了变幻无常的云雾给庐山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第二、三自然段采用了【“总——分”】的构段方式,具体写出了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和瞬息万变的特点.第四自然段写人们对云遮雾绕的庐山的喜爱与流连忘返.文章景物特点鲜明,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把情境的“形态美”和文章的“语言美”结合起来,情境交融,为丰富学生语言积累与情感体验提供了很好的凭借。
(四)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云:水分蒸发,在高空形成小水滴的集结体,形成云。
雾:空气中含水分较大时,如遇到温度突然下降,空气中水蒸气的饱和度下降,在底空形成细小的水滴。
庐山云雾形成的原因是庐山在江西省北部,北临长江,东濒鄱阳湖,处于亚热带季风区,雨量充沛,地处潮湿气候,空气中的水汽饱和度本来就比较高,在清晨时候由于温度低,相对容易形成云雾。
又由于庐山山势崎岖,能够防止风吹散云雾,有利于云雾的积聚,因此形成了特色的庐山云雾。
(五)随堂练习
一、填上合适的词语。
()的云雾()的色彩
()的感觉()的轻烟
()的庐山()的天幕
()的白马()的大海
二、照样子写词语。
千(姿)百(态)千()百()千()百()(六)作业布置
1.抄写课文中生字、生词。
2. 把庐山的风景可以讲给身边的人。
【板书设计】
白色绒帽
条条玉带
千姿百态茫茫大海
巨大天幕
流连忘返
庐山的云雾
刚刚……转眼间……
瞬息万变明明是……还没等……
【教学反思】
在教学时,我用出示云雾的图片的方法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进入学习状态。
然后整体感知,感受庐山的秀闻名天下,庐山云雾的神奇令人流连忘返,古今多少文人赞颂庐山,从中领略祖国大好河山的壮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