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明理学对儒学的继承和发展以及评价
宋明理学的发展及当代意义

宋明理学的发展及当代意义宋明理学是中国哲学史上的重要派别之一,其诞生于宋代,发展于明代,对人类社会的思想哲学产生了重大影响,被誉为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本文将从宋明理学的历史发展、理论思想以及当代意义三个方面进行介绍。
一、宋明理学的历史发展宋明理学自起源至成熟经历了约两百年的漫长岁月,其始于宋代文治时期,兴盛于宋代政治经济兴旺的时期,至明代曾国藩派得到天下朝廷的支持,成为当权者的政治理念,并在晚明进入了其收尾期。
在宋代,理学主要的代表人物是朱熹,通过一系列的著作和讲义,他对儒学进行了深入的解释和阐述。
在明代,以王阳明为代表的心学兴起,并对理学做出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创新,进一步丰富了儒学的内涵和光彩。
二、宋明理学的理论思想宋明理学贯穿着“理”的思想,将儒家经典中的“道”、“理”等概念进行了深刻的诠释和阐释。
通过对“道”的探究,宋明理学强调了“正道”的重要性,认为一个人只有遵循正确的道路,才能发挥自己的全部潜力。
同时,宋明理学还注重“心”的作用,认为一个人的心境直接关系到其行为和命运的走向。
因此,宋明理学在强调学习的同时,也强调了修养的重要性。
在明代,王阳明提出了心学,强调了一个人对于情感的感知和控制,在理解外部世界的同时,也要理解内部世界,认识自己的内心和情感状态。
在他看来,“心即理”,即人的心境和理的关系密不可分。
他采用“致良知”的思想,强调人要通过自我进化和完善,进一步审视自己、走向道德的境界,达到人生价值的最高境界。
三、宋明理学的当代意义宋明理学对于现实社会的意义在于,它的理论可以深刻地指导人们在现实中的行为和思考。
宋明理学追求的“正道”是指正确的人生选择和道路,这是现代社会非常重要的一点,因为当代社会充满了种种挑战和巨大的压力,如果人们没有正确的人生选择和方向,可能会失去自己的道德价值和生命的意义。
同时,宋明理学注重了人的心理健康,提倡心灵和情感的掌握和表达,这对于当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压力和情感问题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理解自己的情感体验,进一步提升生活的质量。
宋明理学与宋代儒学思想的渊源

宋明理学与宋代儒学思想的渊源宋明理学源流与宋代儒学思想渊源宋明理学是中国儒学发展史上的一个历史时期,也是中国儒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流派。
宋明理学以《周易》、《孟子》、《大学》、《中庸》等经典为蓝本,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学的核心宗旨。
在宋朝儒学发展史上,宋明理学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前人的渊源。
本文从宋明理学源流与宋代儒学思想的渊源两个方面进行阐释,以期更好地理解宋明理学的思想与渊源。
宋明理学源流探析1、官学与杂学舆论之争宋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个重要历史时期,官学是唯一掌握儒学研究与传承的机构,它在儒学传承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但是,由于官学在唯一性传承的过程中,学问局限性比较大,对儒家经典的理解也比较片面,所以不少学者选择离开官学单独研究儒学经典,这些离开官学单独研究儒学经典的学者被称为“杂学家”。
这种“官学与杂学”的舆论之争是宋明理学形成和发展的一种源流。
官学可以说只是儒家思想传统的一种延续,而杂学家为了保证儒学的后继发展,就必须充分挖掘古代经典中未曾深入研究的内容,丰富经典内涵。
因此,杂学家们热衷于开拓新的研究领域,探索儒家经典内涵的更深层次。
2、祖宗和气道论宋代儒学思想在道义伦理方面有着广泛而深刻的探究。
如老子的思想被孔子的儒学所继承,提出了“道”的概念,宋代之后的新儒学才把“道”的思想运用到儒家思想的核心地位。
同时,宋代的一个学派——祖宗家也对儒学思想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祖宗家提出了“祖宗”和“气道”两个重要的思想,认为先祖是最高的道德标准,并且一些道德品质是通过DNA传承的。
这样一来,社会上有过世先祖来进行指导,也使年轻人更容易接受道德规范。
3、一志五经一志五经是宋代儒学的开端。
一志五经指的是对一部志书和五部经书的注疏,即《通典》和《五经正义》。
这两部书可以说是礼、乐、诗、书、易这五部经书的总集和。
因此,一志五经也奠定了宋代儒学的经典地位。
宋代初年儒学家注重官学文化的传承,应对入仕考试所需的经典知识。
宋明理学代表人物与儒学发展教学课件

格物致知
发明本心 “心既理” “致良知” “知行合一”
理学的集大成者, 他的思想成为官 方正统儒学
心学的开创者
建立系统的心学 理论
理学代表人物及地位
代表人物
地位
程颢 程颐 理学的开创者
朱熹
理学的集大成者,建立了严密 的理学体系
陆九渊 王阳明
心学的创立者 心学的集大成者,建立了系统 的心学理论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异同点何在?
• 中国宋代程朱理学的“理”,中国南 宋唯心主义哲学家朱熹,他把这种精 神称为 “理”。
• 主观唯心主义:把个人的某种主观精神如感觉、 经验、心灵、意识、观念、意志等看作是世界上 一切事物产生和存在的根源与基础,而世界上的 一切事物则是由这些主观精神所派生的,是这些 主观精神的显现。
• 因此,在主观唯心主义者看来,主观的精神是本 原的、第一性的,而客观世界的事物则是派生的、 第二性的。实际上就是认为世界上 的一切事物都 只能存在于个人自我的主观精神之中,没有个人 自我的主观精神,也就没有世界上的事物。 例如, 中国宋明时期的陆王学派所谓的“心即理”、 “吾心即是宇宙”、“心外无物”、“心外无 理”。
龙门石窟(河南洛阳) 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凿于北魏至晚唐的四百余年,南 北长约1公里。现存石窟1300多个,窟龛2345个,题记和 碑刻3600余通,佛塔50余座,佛像97000余尊。
道教的产生与传播 道教名山安徽齐云山
东汉顺帝(公元126— 144年)时,张道陵在四川鹤 鸣山创立道教。他自称“太 清玄元”,并用符水咒法为 人治病,奉其道者,须出五 斗米,因此在当时称为五斗 米道。东汉末年,张角创立 太平道。这是道教早期的两 大派别。道教尊老子为教祖, 奉《道德经》等为主要经典。 魏晋时期玄学(一种哲学思 潮)盛行,其代表人物以老 庄解释儒家经文,促成儒、 道融合。
宋明理学

形而上者无影无形,是此理;形而下者有情 有状,是此器(气)。
—《朱子语类》卷九
理是世界的本原(法则、规律)
,
(理学核心思想)
材料一
人伦者,天理也。 —《河南程氏外书》
视听言动,非理不为,即是礼,礼即是理也。 —《河南程氏遗书》
材料二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
天,地得之而为地,……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
宋明理学的影响
消极: 用三纲五常维护封建专制制度,压抑、扼
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强化“三纲五常”,进一步禁锢人们思想,
对封建社会后期的变革起了一定阻 碍作用
积极 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道德;自我 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 使命;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对塑造中华民族 的性格起了积极影响
2、万物各有其理。万物之理终归为一,这就是“太极” 的阴阳变化。
如何才能不违背“理”呢?
“人之一心,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
胜,则天理灭。”
——《朱子语类》
“存天理,灭人欲”
B、修养论:
①区分“小学”和“大学”(格物致知) ②“仁”是爱心及一切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仁者必
然…
③仁者境界不仅追求精神自由,还应有强烈的社会 责任心
程朱理学的影响
消极: 提倡尊卑等级、重男轻女观念等;用三纲五 常维护封建专制制度,压抑、扼杀人们的自 然欲求。
积极 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道德;自我 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 使命;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对塑造中华民族 的性格起了积极影响
理学的发展——心学
1.陆九渊 南心宋学人:,是心学的开创者
王守仁—“阳明心学”(进一步发展)
阳明先生,明代人, 是心学的集大成者
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

3、积极: 重视主观意志,注重气节品德, 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 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 和历史使命。
以史为鉴
2、影响相同: A、都有助于统治者维护专制统治,都压制、扼 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B、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强调人的社会责任 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都起了积极 影响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有什么异同
不同点:
1、对世界本原的具体认识不同:程朱理学 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外在的理,陆王心学认为 世界本原是内在的心,认为本心是理.
为万世开太平。
翻开历史一查……
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 残忍的童年
“酷吏以法杀人, 后儒以理杀人”
“吃人” 。 ──鲁迅
——清人戴震
贞节牌坊群
绣花鞋
三从四德 三从 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 四德 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三、宋明理学的影响
1、实质: 2、消极:
理学是以儒家纲常伦理维护专 制统治的新儒学
董仲舒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和伦理道德观念关系密切.他的 思想在封建社会曾经起到推进历史进程的作用
董仲舒在两千年前就提出了以德治国.现在提出和谐社会的理论, 不光要重视社会的和谐,还要重视内心的和谐,这些在董仲舒的 思想中都有论述;
"仁、义、礼、智、信"在今天这个历史条件下继续发挥他的 好的作用.市场经济不能说没有问题,如制造假冒伪劣产品,诚 信在现实社会的缺失等等,以上问题我们可以挖掘古代一些 传统文化的精华思想用来教育人民.
加深理解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差别
敌机来了
程朱理 学代表
陆王心 学代表
马上爬上书架翻 查飞机种类性能 以及防空方法 .
应该闭目静坐,泰山 崩于前而目不瞬,不 为机声所慑.
程朱理学的影响

程朱理学的影响程朱理学是儒学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适应了封建社会由前期向后期的转变和封建专制主义进一步加强的需要,使儒学成为政治哲学,对儒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推崇理学的观念认为,理学在人格修养上继承了孔孟等先人,并将其发扬光大。
另一种观点认为,宋明理学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统治的最大帮手,是阻止社会进步的力量。
程朱理学的影响 1进步性:1.程朱理学以儒家的社会、民族、伦理、个人生命信仰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观念性、系统性的哲学和信仰体系,形成了理高于权、正统高于治的政治理念,为宋明时期抑制君权、使中国政治走向大众化、民众参政提供了理论支持。
2、也使得逻辑化、抽象化、系统化的伦理道德化的主宰“天理”、“天道”,取代了粗糙的“天命”观和人格神,是中国及世界哲学思想的一次巨大飞越。
消极性:1.保存正义,摧毁人的欲望,把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当成人的欲望,是封建原则和宗教禁欲主义的结合,不利于人性的发展和个性的解放。
2.极大地束缚了人们的思想,不利于文化和科技的发展进步。
后世评价有一种观点认为宋明理学是压制君权的学说。
朱提出理性高于权力,并要求皇帝要真诚。
它是一种高于皇权的理性观念,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一整套思想体系,使权力失去了合理的合法性。
宋明理学是中国哲学的重大突破。
宋明理学是对早期儒学的继承和发展,而不是倒退和否定。
推崇理学的观念认为,理学在人格修养上继承了孔孟等先人,并将其发扬光大。
另外,如英国科学家李约瑟认为,宋明理学是中国古代推动科学进步的关键。
但另一方面,另一种观点认为,宋明理学是中国封建社会集权统治的最大的帮手,是阻止社会进步的力量。
如清代思想家顾炎武等批判宋明理学空谈心性,而受马克思主义影响的哲学家如任继愈则倾向将宋明理学看成科学发展的对立面,另外日本战后著名汉学家如丸山真男和岛田虔次则把宋明理学视为使中国近代化过程遭受“挫折”的主要原因。
朱熹理学成为新的儒学代表

朱熹理学成为新的儒学代表宋代儒学经过宋明两代的发展,出现了相当大的变动,特别是元代以来,由于理学的兴起和发展具有很大的影响,使得一些学者从新儒学出发,主张将理学上升为一种具有独立思想价值意义的学术派别。
南宋时期,由于朱熹和他的弟子陆九渊理学研究的深入和发展,在宋儒思想中产生了重要影响。
特别是元朝以来,由于中国儒家学说本身就是一个矛盾体,因此在继承传统儒家文化思想方面进行了创造性的发挥;随着历史发展和社会变化,儒家思想也不断地进行创新和发展。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的儒学形成了多个流派。
其中理学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影响力和影响深远的一个学术派别。
其中被学者们公认为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有朱子、程颐(号晦庵)三人。
朱熹作为中国早期最杰出的理学家之一(另外两位分别是董仲舒和陆九渊);程颐是朱熹所推崇的“二程”之一;朱子则是继承与发展了“三程”——王阳明学派、朱熹学派以及宋明理学。
一、学术思想方面朱熹在学术思想方面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
一是以《四书章句训诂诂》和《大学》的研究为主,提出了“义理”哲学。
另一个方面则是在其著作《朱子语类》中,也就是朱熹所言“天理”,“天无二”的说法,即“无物而无不从天地自然”以及“物性本然”的道理。
并在这里“物”的范围内阐发认识。
在此基础上提出“存天理地同”等哲学思想(“性本然论”“天理”)。
在具体阐发上,朱熹不仅在哲学思想方面多有创新和发展,还提出了许多独特的观点。
他所提出(不完全)属于道家“玄学说”范畴,所以又被称为“玄”或“玄学派”;他认为“万物皆备于我”,而“形上学”是其中一种基本的方式,所以他提出“形而上”(或“天理”)“心性本然”就是“无我”之心;同时他认为又是“无我之体”。
通过无我这一方式去观察万物存在之方式而达到知行合一(即“至诚至敬”)则是朱熹学说中一非常重要的内容。
朱熹认为人要在万物之中求得一生命存在之价值的根源在于“诚意”,并认为只有诚意才能得到天理之所化、万物之理;因此他提出了“良知”这个概念——而良知就是以天地万物及人自身自然生灵为出发点和归宿,因而一切皆空不是物而世界有皆空这样一个世界观与方法论。
儒学的世俗化——宋明理学

2.规范答题——确保答题要点对而全 (1)不同(比较类模板——分点列表,归纳异同)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问题
分层信息
主旨提炼
概括归类
材料
无
孔孟 儒学
所学
孔子:“仁”“为政以德”“有 教无类”;孟子:“仁政”“民
强调仁政、民本
不同:孔 孟强调仁 政、民本;
不
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董仲舒强
同
材料
无
强调大一统、天 调天人感
√C.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
D.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
1234
解析 答案
3.命题点:对宋明理学内涵的理解 (2014·课标全国Ⅰ,26)人性是先秦以来一直讨论的问题。基于对人性的 新认识,宋明理学家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他们认为人性 A.本质是善 B.本质为恶 C.非善非恶
明本心等
发展:宋代儒学重 视孔孟儒学;重视 思辨、强调个人修 养的认识
参考答案 不同之处:孔孟思想是仁政、民本、教化,而汉儒强调天人 感应、君权神授,三纲五常。 发展:更加重视《论语》《孟子》,重视思辨,强调个人的修养与完善。
3.理学思想体现出的中华民族的优良品格 朱熹说:“须知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仁、义、礼、智便是 天理之件数。”朱熹认为当时国之大患根在君王心术已受蒙蔽,应当根 据《大学》之教,以正心诚意作为治国平天下的根本,针对当时朝野上 下普遍信奉佛教禅宗思想,他提出了“格物致知”之旨,即要求人要 “推究事物的原理,以获得知识”。
2.形成过程
(1)创立——“二程”
人伦者,天理也
①哲学观: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把天理与 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
②认识论:提出“格物致知 ”,认为只有深刻探究万物,才能真正得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宋明理学对儒学的继承和发展以及评价摘要:宋明理学是一种以儒学为主干,兼收佛教与道教的思想因子,对三教融会贯通之后建立起来的伦理性的本体论。
理学虽然张扬儒家的人伦礼法的,但却自觉或不自觉地元典时代的儒家精神与佛教、道教相融合,是指具有不同于以前的新的思想内涵,是对儒学的继承和发展。
它塑造了中华民族的主观意志,注重气节道德,发愤图强等性格。
同时应该看到宋明理学中消极因素,即理学家重建礼制的努力也是对人性的斫伤,以及与后世关于“礼教吃人”的指斥和谴责。
关键词:宋明理学;儒学;继承;发展;评价
宋明理学是儒道释三大资源与传统在宋元明时期的新的综合。
它以中、晚唐的儒学复兴为契机,以王通、韩愈、李翱融通儒释的思想为灵媒,经过宋代诸懦的创造性转换,中国传统社会产生了继元典时代之后精致而完备的思想体系——理学。
理学,又叫新儒学。
之所以称之为理学,是因为宋代诸儒所构建的崭新思想体系以“理”为宇宙最高本体,并以之构成哲学思辨的核心范畴。
之所以称之为新儒学,是因为理学虽然张扬儒家的人伦礼法的,但却自觉或不自觉地元典时代的儒家精神与佛教、道教相融合,是指具有不同于以前的新的思想内涵,是对儒学的继承和发展。
尽管理学名目不一,究其本质,它是一种以儒学为主干,兼收佛教与道教的思想因子,对三教融会贯通之后建立起来的伦理性的本体论。
建立了以理气论、心性论为中心的道德形而上学体系。
宋明理学把汉唐以来注疏五经的传统一变而为讲求四书义理,讨论身心性命修养问题的传统,并以民间自由讲学之书院为依托,把传统精英文化进一步世俗化了。
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颢,程颐,对理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是理学发展世上的关键人物,称此五人为北宋五子。
周敦颐从宇宙论出发,融通儒释道德修身哲学。
借之构筑伦理学本体论。
这一认识路径成为后来的理学诸子坚守的哲学方向。
张载是陕西人,故其学派成为关学。
张载在《易传》的基础上提出宇宙发生论,他强调“气”,认为太极就是气。
二程的理论贡献在于,他们提出了“天理”这一理学核心观念。
这里理念显然来自于《易传》的哲学启迪,并参照了张载的“气”以及邵雍的各式挂图。
经
过熔铸之后,二程将“理”置于宇宙本体的位置,认为理是永恒不灭的存在。
在二程眼里,许多哲学范畴如天、命、性、心等,均可统筹于“理”的范畴予以诠释,他们服从于“理”,并体现了“理”的存在。
所谓在天未命,在义为理,在人为性,主于身为心,其实一也……性即是理。
理则自尧舜于途人一也。
毫无疑问,人类认知世界的一切活动都可归结到对“理”的认知上,因为它是社会生活赖以运作的伦理本体。
应该说,二程在建构“理”的思想体系时,也借助了释道的某些思想因子,尤其是禅宗的修炼之道。
例如二程提倡的凝神静气、摒弃杂念,达到内心通透、感悟天理的修养方法,就与禅宗所倡导的如出一辙。
理学发展到南宋,朱熹是集大成者,到朱熹时,理学才最终完成了理论构架,并在认识论上达到了顶峰。
朱熹集中讨论了理气关系与心性关系问题。
人们习惯于将理论学的主流称之为程朱学派,凸显了朱熹对二程思想的传承以及由此导致的朱熹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卓越地位。
朱熹从二程那里承续了“理”的概念,并将它诠释的更为明确。
朱熹的思想集中体现在《朱子语类》中。
他指出:“形而上者,无形无影是此理。
形而下者,有情有状是此器。
”这是《易传》的思想。
不仅理在器上,而且理在物先,即在具体的事物存在之前,已经有理的存在了。
朱熹将“理”推向极致,与“太极”相呼应,表明“太极”是万物之理的总和,是万物之理的最高概括。
他说“事事物物,皆有个极,是道理极至……总天地万物之理,便是太极。
”又说:“在天地言,则天地中油太极;在万物言,则万物中各有太极。
”
为了证明“理”的至高无上,朱熹运用其他这些范畴来建构自己的这些体系。
另如“心”、“性”与“理”的关系,也进入了朱熹的视野之中,朱熹充分肯定二程“性即理也”的观点。
朱熹将性与心区别开来:心是具体的,性是抽象的,心有活动,性则不能。
在朱熹的努力下,一个伦常秩序为哲学本位的新儒家体系得以最终建立。
该体系吸收了释道的宇宙发生论及个体修炼说,孔孟学说被重新诠释并又一次获得了理论权威的神圣地位。
从文化史的长时段看,自秦汉以来多元并存的思乡意识形态经过反复整合,终于进入创造性转换的新阶段。
朱熹也因理学的创造性建构而成为儒学“道统”的旗帜和“礼教”圣人。
理学对中国文化影响深远,他将中国文化重视伦理追求推向极致,又在思辨
的精微方面别开生面,从而产生了复杂的文化效应。
理学的产生导致礼治秩序的重建和“内圣”路线的高扬。
“礼”作为一个宗法遗存的产物,约束了人们的社会关系。
理学的产生使“内圣”的经世路线得以高扬。
在原始儒家那里,内圣外王是真正的儒者应该身体力行的奋斗目标。
从秦汉以将至宋初、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们的赫赫武功盛极一时,相比之下,“内圣”之学偏于晦暗。
然而,历史的事实表明,仅有强权和武功是不够的,长治久安的通知方略包括精神的修炼和培养恪守礼制的顺民,理学家因此负担起教化君王和铸造大众心灵的历史责任。
宋明理学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性格特征:重视主观意志,注重气节道德,自我调节,发愤图强,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凸现人性。
这是理学产生的积极方面。
同时应该看到,理学家重建礼制的努力也是对人性的斫伤。
那种以三常五纲维持专制统治,压制扼杀人的自然欲望和创造性。
适应了统治阶级压制人民的需要,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
以及与后世关于“礼教吃人”的指斥和谴责,宋儒理学中的消极因素大有干系。
参考文献:
1、周菁《中国历史文化通览》,研究出版社,2010年12月第1版
2、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1月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