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热处理工艺复习思考题

合集下载

钢的热处理复习与思考及答案

钢的热处理复习与思考及答案

.第四章钢的热处理复习与思考一、名词解释1.热处理热处理是采用适当的方式对金属材料或工件进行加热、保温和冷却以获得预期的组织结构与性能的工艺。

2.等温转变等温转变是指工件奥氏体化后,冷却到临界点以下的某一温度区间内等温保持时,过冷奥氏体发生的相变。

3.连续冷却转变连续冷却转变是指工件奥氏体化后以不同冷速连续冷却时过冷奥氏体发生的相变。

4.马氏体马氏体是碳或合金元素在α-Fe 中的过饱和固溶体。

5.退火钢的退火是将工件加热到适当温度,保持一定时间,然后缓慢冷却的热处理工艺。

6.正火正火是指工件加热奥氏体化后在空气中冷却的热处理工艺。

7.淬火钢的淬火是指工件加热奥氏体化后以适当方式冷却获得马氏体或 ( 和) 贝氏体组织的热处理工艺。

8.回火回火是指工件淬硬后,加热到 Ac1以下的某一温度,保温一定时间,然后冷却到室温的热处理工艺。

9.表面热处理表面热处理是为改变工件表面的组织和性能,仅对其表面进行热处理的工艺。

10.渗碳为提高工件表层碳的质量分数并在其中形成一定的碳含量梯度,将工件在渗碳介质中加热、保温,使碳原子渗入的化学热处理工艺称为渗碳。

.在一定温度下于一定介质中, 使氮原子渗入工件表层的化学热处理工艺称为渗氮,又称氮化。

二、填空题1. 整体热处理分为退火 、 正火 、 淬火 和 回火 等。

2. 根据加热方法的不同,表面淬火方法主要有:感应加热 表面淬火、火焰加热 表面淬火、电接触加热表面淬火、电解液加热表面淬火等。

3. 化学热处理方法很多,通常以渗入元素命名,如 渗碳、渗氮、碳氮共渗 和渗硼等。

4. 热处理工艺过程由加热 、 保温 和冷却三个阶段组成。

5. 共析钢在等温转变过程中,其高温转变产物有:P、 S和T 。

6.贝氏体分 上贝氏体和下贝氏体两种。

7. 淬火方法有: 单介质 淬火、 双介质 淬火、 马氏体分级 淬火和贝氏体等温 淬火等。

8.常用的退火方法有: 完全退火 、 球化退火 和 去应力退火 等。

热处理各章思考题

热处理各章思考题

思考题第一章1.什么叫奥氏体?奥氏体的晶体结构,组织形态和性能有何特点?2.奥氏体的形成大致分几个阶段?为何奥氏体核心总是优先在铁素体和渗碳体相界面上形成?奥氏体长大有何特点?3.什么叫奥氏体本质晶粒度?奥氏体晶粒大小怎样表示?影响晶粒大小的主要因素有哪些?第二章1、以共析成分的碳钢为例,说明过冷奥氏体冷却到不同温度时的等温转变产物,简单描述它们的显微形态和硬度变化。

2 C曲线为何出现转变速度的极大值(鼻点)?3.影响C曲线的因素有哪些?4.什么叫淬火临界速度?影响淬火临界速度的因素有哪些?第三章1.珠光体有哪两种形态?影响片状珠光体片层间距的主要因素有哪些?2.何谓相间沉淀?对钢的性能有何影响?3.先共析铁素体的形态有哪些?哪些形态是我们不希望出现的?针状(魏氏组织)铁素体形成的主要条件有哪些?4 珠光体类型组织有哪几种?它们在形成条件、组织形态和性能方面有何不同?5生产热轧低碳钢板,有时因W(C)偏低强度不够而不合标准,为了提高强度,可在热轧后采用吹风甚至喷雾冷却。

试解释其原因。

6试述片间距大小对片状珠光体机械性能的影响。

影响片层间距的主要因素是什么?索氏体、屈氏体在显微组织及性能上的主要差别是什么?实际生产中如何控制珠光体类型?在什么条件下过冷奥氏体易转变为粒状珠光体,什么条件下易转变为片状珠光体?第四章1.什么叫马氏体?2.钢中马氏体的晶体结构特点是什么?3.钢中马氏体的基本形态有哪两种?它们的显微形态特点和亚结构特点是什么?影响马氏体形态的因素有哪些?4.Ms点的物理意义是什么?影响因素有哪些?5.马氏体转变的特点有哪些?6.为什么马氏体转变不能进行到底?影响残余奥氏体量的主要因素是什么?7.什么叫形变诱发马氏体?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8.什么叫奥氏体的热稳定化?产生热稳定化的原因是什么?9.马氏体的性能特点有哪些?为什么会有这些特点?第五章1.贝氏体转变和珠光体转变及马氏体转变相比,有哪些特点?为什么B下的性能比B上好?2.什么叫粒状贝氏体?什么样成分的钢会出现粒贝?3.魏氏组织形成的特点有哪些?对钢的性能有何影响?第六章4.淬火钢在回火过程中发生哪些转变?5.什么叫回火脆性?防止的方法有哪些?6.为什么淬火后的钢总有残余奥氏体存在?残余奥氏体的量和什么因素有关?7.什么叫二次硬化?什么叫二次淬火?产生的条件和产生的原因是什么?8.什么叫淬火时效?什么叫形变时效?产生的原因是否相同?9.什么叫过时效?第七章1.退火的目的有哪些?2.退火的方法有哪些?各种不同退火方法的工艺特点,工艺曲线,达到何种目的?适用什么范围?3.球化退火的原理。

金属热处理工艺学课后习题答案及资料精品文档5页

金属热处理工艺学课后习题答案及资料精品文档5页

1.热处理工艺:通过加热,保温和冷却的方法使金属和合金内部组织结构发生变化,以获得工件使用性能所要求的组织结构,这种技术称为热处理工艺。

2.热处理工艺的分类:(1)普通热处理(退火、正火、回火、淬火)(2)化学热处理(3)表面热处理(3)复合热处理3.由炉内热源把热量传给工件表面的过程,可以借辐射,对流,传导等方式实现,工件表面获得热量以后向内部的传递过程,则靠热传导方式。

4.影响热处理工件加热的因素:(1)加热方式的影响,加热速度按随炉加热、预热加热、到温入炉加热、高温入炉加热的方向依次增大;(2)加热介质及工件放置方式的影响:①加热介质的影响;②工件在炉内排布方式的影响直接影响热量传递的通道;③工件本身的影响:工件的几何形状、表面积与体积之比以及工件材料的物理性质等直接影响工件内部的热量传递及温度场。

5.金属和合金在不同介质中加热时常见的化学反应有氧化,脱碳;物理作用有脱气,合金元素的蒸发等。

6.脱碳:钢在加热时不仅表面发生氧化,形成氧化铁,而且钢中的碳也会和气氛作用,使钢的表面失去一部分碳,含碳量降低,这种现象称为脱碳钢脱碳的过程和脱碳层的组织特点:①钢件表面的碳与炉气发生化学反应(脱碳反应),形成含碳气体逸出表面,使表面碳浓度降低②由于表面碳浓度的降低,工件表面与内部发生浓度差,从而发生内部的碳向表面扩散的过程。

半脱碳层组织特点;自表面到中心组织依次为珠光体加铁素体逐渐过渡到珠光体,再至相当于该钢件未脱碳时的退火组织。

(F+P—P+C—退火组织)全脱碳层组织特点:表面为单一的铁素体区,向里为铁素体加珠光体逐渐过渡到相当于钢原始含碳量缓冷组织在强氧化性气体中加热时,表面脱碳与表面氧化往往同时发生。

在一般情况下,表面脱碳现象比氧化现象更易发生,特别是含碳量高的钢。

7.碳势:即纯铁在一定温度下于加热炉气中加热时达到既不增碳也不脱碳并与炉气保持平衡时表面的含碳量。

8.退火:将组织偏离平衡状态的金属或合金加热到适当的温度,保持一定时间,然后缓慢冷却以达到接近平衡状态组织的热处理工艺称为退火。

热处理习题与思考题

热处理习题与思考题

第一章习题与思考题1.常见的金属晶格类型有哪些?试绘图说明其特征。

2.实际金属中有哪些晶体缺陷?晶体缺陷对金属的性能有何影响?3.什么叫过冷现象、过冷度?过冷度与冷却速度有何关系?4.金属的晶粒大小对力学性能有何影响?控制金属晶粒大小的方法有哪些?5.如果其它条件相同,试比较下列铸造条件下,铸件晶粒的大小:(1)金属型浇注与砂型浇注;(2)浇注温度高与浇注温度低;(3)铸成薄壁件与铸成厚壁件;(4)厚大铸件的表面部分与中心部分;(5)浇注时采用振动与不采用振动。

6.金属铸锭通常由哪几个晶区组成?它们的组织和性能有何特点?7.为什么单晶体具有各向异性,而多晶体在一般情况下不显示各向异性?8.试计算面心立方晶格的致密度。

9.什么是位错?位错密度的大小对金属强度有何影响?10、晶体在结晶时,晶核形成种类有几种?什么是变质处理?11、解释下列名词:结晶、晶格、晶胞、晶体、晶面、晶向、单晶体、多晶体、晶粒、亚晶粒、点缺陷、面缺陷、线缺陷第二章习题与思考题1.置换固溶体中,被置换的溶剂原子哪里去了?2.间隙固溶体和间隙化合物在晶体结构与性能上区别何在?举例说明之。

3.现有A、B两元素组成如图2.1所示的二元匀晶相图,试分析以下几种说法是否正确?为什么?(1)形成二元匀晶相图的A与B两个相元的晶格类型可以不同,但是原子大小一定相等。

(2)K合金结晶过程中,由于固相成分随固相线变化,故已结晶出来的固溶体中含B量总是高于原液相中含B量。

(3)固溶体合金按匀晶相图进行结晶时,由于不同温度下结晶出来的固溶体成分和剩余液相成分都不相同,故在平衡状态下固溶体的成分是不均匀的。

图2.1 题3 图4.共晶部分的Mg-Cu相图如图2.2所示:(1)填入各区域的组织组成物和相组成物。

在各区域中是否会有纯Mg相存在?为什么?(2)求出20%Cu合金冷却到500℃、400℃时各相的成分和重量百分比。

(3)画出20%Cu 合金自液相冷到室温的却曲线,并注明各阶段的相与相变过程。

热处理思考题

热处理思考题

热处理思考题:一.试述罐头食品加工的工艺过程,其关键的工序有哪些?答:其关键工序是排气,密封和杀菌。

排气的目的是降低杀菌时罐内压力,防止变形,裂罐,胀袋;防止好氧的微生物繁殖;减轻罐内壁腐蚀;防止和减轻营养素的破坏及色香味成分的不良变化。

方法有热灌装法,加热排气法,蒸汽喷射排气法和真空排气法等。

密封分为金属罐密封,玻璃瓶密封和复合薄膜袋密封。

金属罐密封是指在封口机械的作用下,罐盖和罐身的边沿分别形成罐盖沟和罐身沟相钩合贴紧。

杀菌主要指杀灭致病菌和腐败菌。

杀菌方法主要有热力杀菌,电加热杀菌和冷杀菌。

常用的热力杀菌包括常压杀菌,高温高压杀菌和超高温瞬时杀菌等。

二.试分析造成罐头腐败变质的原因,生产中应如何防止变质现象的发生?1.胀罐(1)化学性胀罐:酸性或高酸性食品罐壁腐蚀产生H2(2) 物理性胀罐:纯粹由于真空度太小造成(3) 微生物胀罐:产气微生物所致,一般在贮运和销售阶段出现产气,一般为厌氧菌或兼性菌所致。

胀罐原因:杀菌不足(温度或时间不够)2.平盖酸败已腐败的罐头外观正常,但内部已变质,pH值可降至0.1-0.3。

主要由平酸菌产酸(乳酸,甲酸,醋酸等)所致。

原因:(1)杀菌后冷却不及时(2)贮藏温度较高,诱发残留的芽孢生长。

3.致黑或硫臭致黑梭状芽孢杆菌分解含硫蛋白产生H2S,并与Fe2+ →FeS(黑色)原因:杀菌不足(D121℃=20-30min)4.发霉青霉、曲霉、柠檬霉、黄丝衣霉等,会形成明显菌落。

原因:杀菌严重不足或包装物泄漏(D90℃=1-2min)5.产毒和中毒主要是内毒杆菌A、B型产毒素,可引起食物中毒,直至死亡。

原因:杀菌温度不足(D121℃=6-12s),或裂漏,或杀菌前污染严重三.罐头加工过程中排气操作的方法和目的见一四.什么叫罐内真空度,影响罐内真空度的因素有那些?罐内空气压力与大气压之比。

影响真空度的因素主要是以下几项:1.密封时的温度。

密封时温度越高,真空度越高。

热处理工艺复习题及答案

热处理工艺复习题及答案

热处理工艺复习题一、填空题1.钢的热处理工艺由加热、保温、冷却三个阶段所组成。

2.热处理工艺基本参数:强度、硬度、淬火温度、冷却介质、有效面积、淬火后硬度、回火温度、回火后硬度。

3.钢完全退火的正常温度范围是Ac3+20-30℃,它只适应于亚共析钢。

4.球化退火的主要目的是使二次渗碳体及珠光体中的渗碳体球状化,以降低硬度,改善切削加工性能以及获得均匀组织,改善热处理工艺性能,为以后的淬火做组织准备,它主要适用于共析钢、过共析钢和合金工具钢。

5.钢的正常淬火温度范围,对亚共析钢是Ac3+30-50℃,对过共析钢是 Ac1+30-50℃。

6.当钢中发生奥氏体向马氏体的转变时,原奥氏体中碳含量越高,则MS点越低,转变后的残余奥氏体量就越多。

7.改变钢整体组织的热处理工艺有退火、正火、淬火、回火四种。

8.淬火钢进行回火的目的是消除淬火产生的内应力,使不稳定的马氏体和残余奥氏体转变成稳定组织,获得要求的综合机械性能,回火温度越高,钢的强度与硬度越低。

9.化学热处理的基本过程包括介质分解、表面吸收、原子扩散等三个阶段。

10.欲消除过共析钢中大量的网状渗碳体应采用正火,欲消除铸件中枝晶偏析应采用扩散退火。

11.低碳钢为了便于切削,常预先进行正火处理;高碳钢为了便于切削,常预先进行退火处理;12.感应加热表面淬火,按电流频率的不同,可分为高频电子管式加热装置、中频发电机或可控硅中频发生器和工频发电机三种。

而且感应加热电流频率越高,淬硬层越薄。

13.钢的淬透性主要取决于钢的淬火临界冷速大小,马氏体的硬度主要取决于马氏体含碳质量分数,钢的表层淬火,只能改变表层的硬度,而化学热处理既能改变表层的硬度,又能改变表层的化学成分。

14.钢在一定条件下淬火后,获得一定深度的淬透层的能力,称为钢的淬透性。

淬透层通常以零件表面至内部半马氏体区的深度来表示。

15.中温回火主要用于处理弹簧锻模零件,回火后得到回火屈氏体组织。

16.45钢正火后渗碳体呈片状,调质处理后渗碳体呈球状。

热处理课后思考题答案

热处理课后思考题答案

1、判断下列说法正误,并说明原因。

(1)马氏体是硬而脆的相。

(2)过冷奥氏体的冷却速度大于Vk时,则冷速越大,所得马氏体的硬度越高。

(3)钢中的合金元素含量越高,其淬火后的硬度也越高。

(4)本质细晶粒钢的晶粒总是比本质粗晶粒钢的晶粒细。

(5)同种钢材在同样的加热条件下,总是水冷的比油冷的淬透性好,小件的比大件的淬透性好。

2、马氏体组织有哪几种基本类型他们的形成条件、晶体结构、组织形态、性能有何特点?马氏体的硬度与含碳量关系如何?3、说明共析碳钢C曲线各个区、各条线的物理意义并指出影响C曲线形状和位置的主要因素。

4、淬透性与淬硬层深度两者有何联系和区别影响钢淬透性的因素有哪些影响钢制零件淬硬层深度的因素有哪些?5、用20钢进行表面淬火和用45钢进行渗碳处理是否合适?为什么?6、一批45钢零件进行热处理时,不慎将淬火件和调质件弄混,如何区分开?为什么?7、将两个T12钢小试样分别加热到780℃和860℃,保温后以大于临界冷却速度的速度冷却至室温,试回答问题,并说明原因。

(1)哪个温度淬火后马氏体晶粒粗大?(2)哪个温度加热淬火后马氏体含碳量较多?(3)哪个淬火后残余奥氏体量多?(4)哪个淬火后末溶碳化物量多?(5)哪个淬火适合?为什么?8、分别用45钢和15钢制造机床齿轮,要求齿表面具有高的硬度和耐磨性,心部具有良好的韧性.安排工艺路线,热处理工序目的及使用状态下的组织。

5-3、判断下列说法正误,并说明原因。

解:1.马氏体是硬而脆的相。

错,马氏体是硬的相,渗碳体才是脆的相;2.过冷奥氏体的冷却速度大于Vk时,则冷速越大,所得马氏体的硬度越高。

错,马氏体硬度取决于含碳量,与冷却速度无关。

3.钢中的合金元素含碳量越高,其淬火后的硬度也越高。

错,合金元素对淬透性的影响大,但对硬度影响小4.本质细晶粒钢的晶粒总是比本质粗晶粒钢的晶粒细。

错,晶粒的大小与加热温度和保温时间有关.本质细晶粒钢只是加热时长大的趋向比本质粗晶粒钢小,但不代表本身比本质粗晶粒钢的晶粒细。

[精品]热处理原理与工艺复习思考题.docx

[精品]热处理原理与工艺复习思考题.docx

复习思考题解释名词本质晶粒度、临界冷却速度、马氏体、淬透性、淬硬性、调质处理、固溶处理、时效填空丿1.____________________ 钢的热处理工艺由__ 、、三个阶段所组成。

2.钢加热时奥氏体形成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等四个基本过程所组成o3.在过冷奥氏体等温转变产物屮,珠光体与屈氏体的主要相同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同点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用光学显微镜观察,上贝氏体的组织特征呈_______ 状,而下贝氏体则呈__________ 状。

5•钢的淬透性越高,则其C曲线的位置越—,说明临界冷却速度越—o6•钢完全退火的正常温度范围是_____________ ,它只适应于 ______ 钢。

7.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球化退火的主要冃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它主要适用于 ______________ 钢。

8•钢的正常淬火温度范围,对亚共析钢是____________________ ,对过共析钢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o9•马氏体的显微组织形态主要有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 两种。

其中 __________ 的韧性较好。

10.在正常淬火温度下,碳索钢屮共析钢的临界冷却速度比亚共析钢和过共析钢的临界冷却速度都 ________ o1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碳淬火马氏体和回火马氏体在形成条件上的区别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金相显微镜下观察二者的区别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O 12•当钢屮发生奥氏体向马氏体的转变时,原奥氏体屮碳含量越高,则恥点越 ___ ,转变后的残余奥氏体量就越_________ O13•改变钢整体组织的热处理工艺有_____ 、______、_____ 、____ 四利*1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淬火钢进行回火的H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回火温度越高,钢的强度与硬度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热处理工艺复习思考题
一、填空题
1.钢的热处理工艺由、、三个阶段所组成。

2.钢完全退火的正常温度范围是,它只适应于钢。

3.球化退火的主要目的是,它主要适用于钢。

4.钢的正常淬火温度范围,对亚共析钢是,对过共析钢是。


5.当钢中发生奥氏体向马氏体的转变时,原奥氏体中碳含量越高,则M
S 越,转变后的残余奥氏体量就越。

6.改变钢整体组织的热处理工艺有、、、四种。

7.淬火钢进行回火的目的是,回火温度越高,钢的强度与硬度越。

8.化学热处理的基本过程包括、、
等三个阶段。

二、择正确答案
1.钢在淬火后获得的马氏体组织的粗细主要取决于:a.奥氏体的本质晶粒度;
b.奥氏体的实际晶粒度;
c.奥氏体的起始晶粒度。

2.钢经调质处理后获得的组织是:a.回火马氏体;b.回火屈氏体;c.回火索氏
体。

+30—50℃;b.Accm+30—50℃;
3.过共析钢的正常淬火加热温度是:a.Ac
1
+30—50℃.
c.Ac
3
4.影响碳钢淬火后残余奥氏体量的主要因素是:a.钢材本身的碳含量;b.钢中
奥氏体的碳含量;c.钢中碳化物的含量。

5.若合金元素能使C曲线右移,钢的淬透性将:a.降低;b.提高;c.不改变。

6.马氏体的硬度取决于:a.冷却速度;b.转变温度;c.碳含量。

7.对形状复杂,截面变化大的零件进行淬火时,应选用:a.高淬透性钢;b.中
淬透性钢;c.低淬透性钢。

8.对形状复杂,截面变化大的零件进行淬火时,应采用:a.水中淬火;b.油中
淬火c.盐水中淬火。

9.若要提高淬火时淬硬层深度,应采取:a.选择高淬透性钢;b.增大零件的截
面尺寸;c.选用比较缓和的冷却介质。

10.45钢为得到回火索氏体组织,应进行a.淬火+低温回火;b.等温淬火;c.淬
火+高温回火。

11.完全退火主要适用于:a.亚共析钢;b.共析钢;c.过共析钢。

12.扩散退火的目的是:a.消除和改善晶内偏析;b.消除冷塑变形后产生的加工
硬化;C.降低硬度以便于加工。

13.钢的回火处理是在:a.退火后进行;b.正火后进行;c.淬火后进行。

14.钢的渗碳温度范围是:a.600—650℃;b.800—850℃;c.900—950℃。

三、综合分析题
1.共析钢加热到相变点以上,用图1所示的冷却曲线冷却,各应得到什么组织?
各属于何种热处理方法?
图1
2.有四个碳素钢试样进行淬火:(1)Wc=0.3%,加热至Ac1与Ac3之间;(2)
Wc=0.45%,加热至Ac
3以上(30—50℃);(3)Wc=1.2%,加热至Ac
1
以上(20
—30℃);(4)Wc=1.2%,加热至Ac
cm
以上(30—50℃)。

适当保温后水中淬火,哪个试样硬度最高?哪个试样硬度最低?说明其原因。

3.下列零件应选用何种热处理工艺:
(1) Wc=0.2%,要求适当提高硬度,改善切削加工性能。

(2) Wc=1.2%,要求降低硬度,改善切削加工性能。

(3) Wc=1.2%,要求提高硬度和耐磨性。

(4) Wc=0.45%,要求具有好的综合力学性能。

(5) Wc=0.6%,要求具有好的弹性。

(6)钢丝冷拉后硬度高,要求降低硬度,消除内应力。

4.用45钢制造一根Φ10的轴和一根Φ100的轴,用相同淬火工艺淬火,试问两根轴的表面硬度是否相同?淬透层深度是否相同?
5.亚共析钢热处理时快速加热可显著地提高屈服强度和冲击韧性,是何道理?6.热轧空冷的45钢钢材在重新加热到超过临界点后再空冷下来时,组织为什么能细化?
7.淬透性和淬透层深度有何联系与区别?影响钢件淬透层深度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8.分析图2的实验曲线中硬度随碳含量变化的原因。

图中曲线1为亚共析钢加热到A C3以上,过共析钢加热到A CCM以上淬火后,随钢中碳含量增加钢的硬度变化曲线;曲线2为亚共析钢加热到A C3以上,过共析钢加热到A C1以上淬火后,随钢中碳含量增加钢的硬度变化曲线;曲线3表示随碳含量增加,马氏体硬度的变化曲线。

图2 图3
9.T12钢加热到A C1以上,用图3所示的各种方法冷却,分析其所得到的组织。

10.确定下列钢件的退火方法,并指出退火目的及退火后的组织:
1)经冷轧后的15钢钢板,要求降低硬度;
2)ZG35的铸造齿轮;
3)锻造过热的60钢锻坯;
4)改善T12钢的切削加工性能。

11.说明直径为10mm的45钢试样经下列温度加热、保温并在水中冷却得到的
室温组织:700C,760C,840C,1100℃。

12.指出下列工件的淬火及回火温度,并说出回火后获得的组织。

1)45钢小轴(要求综合机械性能好);
2)60钢弹簧;
3)T12钢挫刀。

13.两根45钢制造的轴,直径分别为10mm和100mm,在水中淬火后,横截面上的组织和硬度是如何分布的?
14.用T10钢制造形状简单的车刀,其工艺路线为:锻造一热处理一机加工一热处理一磨加工。

l)写出其中热处理工序的名称及作用。

2)制定最终热处理(即磨加前的热处理)的工艺规范,并指出车刀在使用状态下的显微组织和大致硬度。

15.甲、乙两厂生产同一种零件,均选用45钢,硬度要求220—250HB,甲厂采用正火,乙厂采用调质处理,均能达到硬度要求,试分析甲、乙两厂产品的组织和性能差别。

16.试说明表面淬火、渗碳、氮化处理工艺在选用钢种、性能、应用范围方面的差别。

17.两个45钢工件,一个用电炉加热(加热速度约为0.3℃/S),另一个用高频感应电流加热(加热速度约为400℃/S),问两者淬火温度有何不同?淬火后组织和机械性能有何差别?
18.低碳钢(0.2%C)小件经930℃,5h渗碳后,表面碳含量增至1.0%,试分析经以下处理后表层和心部的组织:
(1)渗碳后慢冷;
(2)渗碳后直接水淬并低温回火;
和Acm),保温后水淬,再低温回火;
(3)由渗碳温度预冷到820℃(>Ar
3
和Acm),保温后水淬,再低(4)渗碳后慢冷至室温,再加热到780℃(<Ar
3
温回火。

19.钢材生产中的热处理多数情况下是哪种热处理工艺?在目的上与机械零件的热处理有何不同?实际生产中应更多地注意什么?
20.根据机械零件的加工工艺路线:下料→锻造→热处理(1)→粗加工→热处理(2)→精加工→热处理(3)→精磨,对下列零件设计出适当的热处理工艺。

(1)在低载荷下工作,要求耐磨性好的齿轮,选用15钢,要求硬度HRC58-63.
(2)高速、中等载荷,要求齿面硬度高的齿轮,选用45钢,要求硬度HRC54-60。

(3)高速、重载荷、形状复杂,要求改性变形小的齿轮,选用38CrMoAl 钢,要求硬度Hv850以上。

(4) C620车床主轴,与滑动轴承配合(要求较好的耐磨性,HRC52-58),承受一定冲击载荷,选用45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