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必修一)默写
《烛之武退秦师》默写

夜晚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 去见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 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如果灭掉 郑国对您有好处,那就烦劳您手下的人了。 越过晋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 境,您知道是困难的,您何必要灭掉郑国 而增加邻邦晋国的土地呢?邻邦的国力雄 厚了,您的国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假如放 弃灭郑的打算,而让郑国作为您秦国东道 上的主人,秦国使者往来,郑国可以随时 供给他们所缺乏的东西,对您秦国来说,
通假字
无能为也已(矣) 共其乏困(供) 秦伯说,与郑人盟(悦) 失其所与,不知(智) 何厌之有(餍) 若不阙秦(缺)
古今异义 (古/今)
贰于楚也(从属二主、有二心/数词二的大写) 以为东道主(东方道路上的主人/泛指主人) 行李之往来(出使的人/指外出的人携带的随身物品) 今有急而求子(您,多指男子/儿子) 越国以鄙远(边远的地方/粗鄙、低下) 以烦执事(婉指秦穆公/掌管某事的人) 亦去之(离开/距离) 微夫人之力(那个人/尊称人的妻子)
蔽:损害
所与:所交往的人。所+动
知:通“智” 乱:(军队)散乱
易:交换
武:战时应遵守的道义准 则 其:还是。表商量语气
去:离开 之:句末助词
翻译
(1)本文记叙的主要人物和事件是什么? (2)主要人物(烛之武)是在什么情况 下“出场”的? (3)烛之武为什么起初拒绝又很快接受了任
务? (4)晋文公为什么不愿向秦军进攻呢?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 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 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 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 西封,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 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 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 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 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 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实用文档之烛之武退秦师理解性默写

实用文档之"《烛之武退秦师》理解性默写"1.《烛之武退秦师》中说出了晋国秦国联合围攻郑国的理由是: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烛之武被求着出山时,说了一句隐含着不能早被任用的酸辛和不满的话是: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3.大敌当前,内忧外患,郑伯贵为一国之君却能礼贤下士,诚恳自责: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4. 郑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劝说烛之武,也略略还有点威胁的话是: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5. 烛之武见秦伯时,以退为进,态度谦恭,承认郑亡,迎合对方的骄傲心理的语句是: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6. 烛之武劝说秦伯,貌似谦恭,却极有份量,以一个假设句否定了秦出兵的合理性,也由此掌握了谈话的主动权,以退为进,柔中有刚: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7.烛之武从地理位置说明“亡郑”于秦无益而有害的结果。
当时秦在西,郑在东,晋置于两国之间,秦郑并不接壤,秦欲越晋据郑,绝无可能: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8.烛之武紧紧抓住秦穆公欲吞并天下的心理,联系实际,指点迷津,循循善诱,娓娓说理,动之以情,诱之以利,“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亡郑”、“舍郑”的利害关系一目了然,明智的秦穆公自当怦然心动,坐收渔利。
9.烛之武用雄辩的事实指出晋乃背信弃义、出尔反尔、过河拆桥、忘恩负义之徒的话是: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10.烛之武说晋野心勃勃,贪得无厌的句子是: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11.烛之武阐明了晋对秦的利害关系,希望秦伯能慎重考虑的句子是: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12. 烛之武说退秦军后,晋文公非常气愤。
晋国大夫子犯请求攻打秦军,然而晋文公认为“不可”,他说“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他又说“因人之力而敝之”,这是不仁道的;“失其所与”,这是不明智的;“以乱易整”,这是不符合武德的。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名句默写

益”
词类活用
⑴晋军函陵 名作动,驻扎。 ⑵若亡郑而有益于君。动词使动用法,使......灭亡。 ⑶邻之厚,君之薄也
形容词作动词。变雄厚,变薄弱。
⑷越国以鄙远
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 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地,指郑国
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编年体史 书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日顺序记述史事。《春 秋》,《左传》 《资治通鉴》
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事件。《国语》 是中国第一部国别体史记,《战国策》 《三国志》
纪传体:纪传体史书的突出特点是以大量人物传记为 中心内容,是记言、记事的进一步结合。从体裁的形 式上看,纪传体是本纪、世家、列传、书志、史表和 史论的综合。我国最早的纪传体史书是西汉司马迁编 纂的《史记》。
(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义:那人;今义:一般人的妻子
(4)亦去之
古义:离开;今义:往,到
(5)敢以烦执事 古义:办事的官吏,这里是对对方的敬称; 今义:掌管某项工作的人
(6)共其乏困 古义:指缺乏的东西。 今义:指精神或身体劳累
鄙
①蜀之鄙有二僧。《为学》 边邑,边远的地方 越国以鄙远 把....作为边邑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是: :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
12. 烛之武说退秦军后,晋国大夫子犯请求攻打秦军,然而晋文
公认为“不可”,他说“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 他又说“ “因人之力而敝之””这是,不仁道的; ““失其所与”
”这是不明智“的以;乱“易整”,”,这是不符合武德的。
文学常识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 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理解性默写

(答案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理解性默写1.《烛之武退秦师》中说出了晋国秦国联合围攻郑国的理由是:2.烛之武被求着出山时,说了一句隐含着不能早被任用的酸辛和不满的话是: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3.大敌当前,内忧外患,郑伯贵为一国之君却能礼贤下士,诚恳自责: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4. 郑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劝说烛之武,也略略还有点威胁的话是: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5. 烛之武见秦伯时,开门见山,单刀直入,以退为进,态度谦恭,承认郑亡,迎合对方的骄傲心理的语句是: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6. 烛之武劝说秦伯,貌似谦恭,却极有份量,以一个假设句否定了秦出兵的合理性,也由此掌握了谈话的主动权,以退为进,柔中有刚: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7.烛之武从地理位置说明“亡郑”于秦无益而有害的结果。
当时秦在西,郑在东,晋置于两国之间,秦郑并不接壤,秦欲越晋据郑,绝无可能: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8.烛之武紧紧抓住秦穆公欲吞并天下的心理,联系实际,指点迷津,循循善诱,娓娓说理,动之以情,诱之以利,“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亡郑”、“舍郑”的利害关系一目了然,明智的秦穆公自当怦然心动,坐收渔利。
9.烛之武用雄辩的事实指出晋乃背信弃义、出尔反尔、过河拆桥、忘恩负义之徒的话是: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如果只写三句,就写前面三句。
)10.烛之武说晋野心勃勃,贪得无厌的句子是: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11.烛之武阐明了晋对秦的利害关系,希望秦伯能慎重考虑的句子是: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12. 烛之武说退秦军后,晋文公非常气愤。
晋国大夫子犯请求攻打秦军,然而晋文公认为“不可”,他说“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他又说“因人之力而敝之”,这是不仁道的;“失其所与”,这是不明智的;“以乱易整”,这是不符合武德的。
高中语文理解性默写50题(必修一,必修二)带答案

语文理解性默写50题姓名: . 班级: . 成绩: .一:烛之武退秦师1:晋国和秦国联合攻打郑国的理由是:,,。
2:烛之武推脱的原因是:,,,。
3:烛之武分析灭郑的危害的句子是:,,,4:晋侯之所以不袭击背叛他的秦军的原因是:,;,;,。
二:荆轲刺秦王5:概括燕国形势的语句是:,,,,。
6:太子丹希望荆轲更改主意的原因是:,,,!7:荆轲呵斥太子的话是:,!8:荆轲在易水辞别时所唱的歌词是:,!9:当地图展开露出匕首的句子是:,,。
10:荆轲骂秦王的句子是:,,。
三:鸿门宴11:樊哙说的粗中有细的话是:,。
,,12:由该句引出成语“项庄舞剑”,这句是:,。
13:最能体现樊哙宁死不辞的特点的语句是:,!14:形容秦王残暴的语句是:,。
四:氓15:表现女主人公与男主人公约定婚期的句子是:,。
16:用对比的手法表现见到心上人的性格差异:,。
,。
17:用动物类比警告女主人公不要沉溺于爱情的句子是:,!18:与“青梅竹马”类似的句子是:,。
19:女主人公结婚后辛勤劳作的句子是:,。
,。
20:形象的说明凡事都要有个尺度的句子是:,。
21:表现了女主人公绝断刚强的句子是:,!五:采薇22:采薇里表现士兵因思乡而忧心如焚并饥渴难耐的句子是:,。
23:用对比表现出士兵的思乡之情的是:,。
,。
六:离骚24:表现作者悲叹百姓的疾苦的句子是:,。
25:用香草来比喻作者品德高尚的句子是:,。
26:作者虽遭到不平的待遇,但依然九死不悔的句子是:,。
27:屈原在《离骚》中用比喻的手法,写出自己才能优秀却遭到嫉妒和造谣中伤的句子是:,。
28:表现作者宁愿死也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句子是:,。
29:用圆榫和方卯不和的道理说明道不同不能相合的句子是:,。
30:用荷叶做上衣,用莲花花瓣做下衣,体现作者高尚品德的句子是:,。
31:用加高帽子,加长佩戴表现作者品德高尚的句子是:,。
32:作者宁愿粉身碎骨也不改变本心的句子是:,。
七:孔雀东南飞33:临行前刘兰芝精心打扮的句子是:,。
《烛之武退秦师》理解性默写(学生版+教师版)2

1.烛之武劝说秦伯,貌似谦恭,却极有份量,以一个假设句否定了秦出兵的合理性,也掌握了谈话的主动权,以退为进,柔中有刚:,。
2.郑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劝说烛之武,也略略还有点威胁的话是:,。
3.做不不仅要有智谋,还要有仁义,正如晋文公所说:,;,;,。
4.烛之武说退秦军后,晋国大夫子犯请求攻打秦军,然而晋文公认为“不可”,他说“”。
他又说“”,这是不仁道的;“”,这是不明智的;“”,这是不符合武德的。
于是晋文公对子犯说“”,军队就离开了郑国。
5.烛之武阐明了晋对秦的利害关系,希望秦伯能慎重考虑的句子是:,。
6.烛之武被求着出山时,说了一句隐含着不能早被任用的酸辛和不满的话是:,,,。
7.烛之武用雄辩的事实指出晋乃背信弃义、出尔反尔、过河拆桥、忘恩负义之徒的话是:,,,。
1.烛之武劝说秦伯,貌似谦恭,却极有份量,以一个假设句否定了秦出兵的合理性,也由此掌握了谈话的主动权,以退为进,柔中有刚: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2.郑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劝说烛之武,也略略还有点威胁的话是: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3.做不不仅要有智谋,还要有仁义,正如晋文公所说的: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4.烛之武说退秦军后,晋文公非常气愤。
晋国大夫子犯请求攻打秦军,然而晋文公认为“不可”,他说“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他又说“因人之力而敝之”,这是不仁道的;“失其所与”,这是不明智的;“以乱易整”,这是不符合武德的。
于是晋文公对子犯说“吾其还也”,晋国军队就离开了郑国。
5.烛之武阐明了晋对秦的利害关系,希望秦伯能慎重考虑的句子是: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6.烛之武被求着出山时,说了一句隐含着不能早被任用的酸辛和不满的话是: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7.烛之武用雄辩的事实指出晋乃背信弃义、出尔反尔、过河拆桥、忘恩负义之徒的话是: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烛之武退秦师默写

烛之武退秦师默写解释加点字,翻译划线句。
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氾(fàn)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zhuì)【】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之往来,共.(gōng)【】其乏困,君亦无...【】,行李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fú)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不阙.(juã)【】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yuâ)【】,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páng)孙、杨孙戍(sh ù)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
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zhì)【】;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亦去.【】之。
谏太宗十思疏学案【作品介绍】《谏太宗十思疏》是唐朝著名的谏议大夫魏徵,于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上书唐太宗(李世民)的一篇奏疏。
文章中,魏征紧扣“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这个安邦治国的重要思想作了全面且精辟的论述,提醒唐太宗要想使国家长治久安,必须努力积聚德义。
具体提出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虚心以纳下等十个治国需警醒的要点。
其主要内容是劝谏太宗施仁政、心怀天下、从谏如流、以民为贵、亲贤臣远小人等,去做一个好皇帝。
《烛之武退秦师》高考理解性默写(含答案)

《烛之武退秦师》高考理解性默写五、《烛之武退秦师》《左传》1.《烛之武退秦师》中说出了晋国秦国联合围攻郑国的理由是:,。
2.烛之武被求着出山时,说了一句隐含着不能早被任用的酸辛和不满的话是:,;,。
3.大敌当前,内忧外患,郑伯贵为一国之君却能礼贤下士,诚恳自责:,,。
4. 郑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劝说烛之武,也略略还有点威胁的话是:,。
5. 烛之武见秦伯时,以退为进,态度谦恭,承认郑亡,迎合对方的骄傲心理的语句是:,。
6. 烛之武劝说秦伯,貌似谦恭,却极有份量,以一个假设句否定了秦出兵的合理性,也由此掌握了谈话的主动权,以退为进,柔中有刚:,。
7.烛之武从地理位置说明“亡郑”于秦无益而有害的结果。
当时秦在西,郑在东,晋置于两国之间,秦郑并不接壤,秦欲越晋据郑,绝无可能:,;?,。
8.烛之武紧紧抓住秦穆公欲吞并天下的心理,联系实际,指点迷津,循循善诱,娓娓说理,动之以情,诱之以利,“,,,”。
“亡郑”、“舍郑”的利害关系一目了然,明智的秦穆公自当怦然心动,坐收渔利。
9.烛之武用雄辩的事实指出晋乃背信弃义、出尔反尔、过河拆桥、忘恩负义之徒的话是:,,,。
10.烛之武说晋野心勃勃,贪得无厌的句子是:,,,?11.烛之武阐明了晋对秦的利害关系,希望秦伯能慎重考虑的句子是:,。
”12. 烛之武说退秦军后,晋文公非常气愤。
晋国大夫子犯请求攻打秦军,然而晋文公认为“不可”,他说“”。
他又说“”,这是不仁道的;“”,这是不明智的;“”,这是不符合武德的。
于是晋文公对子犯说“”,晋国军队就离开了郑国。
答案: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3.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4.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5.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6.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7.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8.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9.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烛之武退秦师》(必修一)默写
1.《烛之武退秦师》中说出了晋国秦国联合围攻郑国的理由是: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烛之武被求着出山时,说了一句隐含着不能早被任用的酸辛和不满的话是: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3.大敌当前,内忧外患,郑伯贵为一国之君却能礼贤下士,诚恳自责: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4. 郑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劝说烛之武,也略略还有点威胁的话是: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5. 烛之武见秦伯时,以退为进,态度谦恭,承认郑亡,迎合对方的骄傲心理的语句是: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6. 烛之武劝说秦伯,貌似谦恭,却极有份量,以一个假设句否定了秦出兵的合理性,也由此掌握了谈话的主动权,以退为进,柔中有刚: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7.烛之武从地理位置说明“亡郑”于秦无益而有害的结果。
当时秦在西,郑在东,晋置于两国之间,秦郑并不接壤,秦欲越晋据郑,绝无可能: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8.烛之武紧紧抓住秦穆公欲吞并天下的心理,联系实际,指点迷津,循循善诱,娓娓说理,动之以情,诱之以利,“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亡郑”、“舍郑”的利害关系一目了然,明智的秦穆公自当怦然心动,坐收渔利。
9.烛之武用雄辩的事实指出晋乃背信弃义、出尔反尔、过河拆桥、忘恩负义之徒的话是: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10.烛之武说晋野心勃勃,贪得无厌的句子是: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11.烛之武阐明了晋对秦的利害关系,希望秦伯能慎重考虑的句子是: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12. 烛之武说退秦军后,晋文公非常气愤。
晋国大夫子犯请求攻打秦军,然而晋文公认为“不可”,他说“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他又说“因人之力而敝之”,这是不仁道的;“失其所与”,这是不明智的;“以乱易整”,这是不符合武德的。
于是晋文公对子犯说“吾其还也”,晋国军队就离开了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