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数学复习指导:一道几何旋转变换题的变式训练

中考数学复习指导:一道几何旋转变换题的变式训练
中考数学复习指导:一道几何旋转变换题的变式训练

一道几何旋转变换题的变式训练

如图,分别以△ABC的边AB、AC为一边向外作正方形AEDB和正方形ACFG,连结CE、BG。

求证:BG=CE

变式一:条件不变、增加探究结论

(2)观察图形猜想CE与BG之间的位置关系,并证明你的猜想。

(3)图中哪个三角形是由哪个三角形变换得到?请说出是怎样的变换?

变式二:图形旋转,探究原结论

(4)正方形AEDB绕点A逆时针方向旋转,使AE与AG重合时,如图(1)上述两个结论是否成立?(5)继续旋转到如图(2)位置,上述两个结论是否成立?

变式三:图形旋转,探究新结论

(6)如图(2),连结DF ,求CE :BG :DF 的值.

变式四:添加条件,探索新结论

如图,AB =11,AC =7,连结EG ,求2

2

BC EG +的值

变式五:改变图形,探究原结论

把“正方形AEDB 和正方形ACFG ”改为“矩形AEDB 、ACFG (长宽不等)”且AG AC AE

AB

=, 线段CE 、BG

有怎样的关系呢?

如图,分别以△ABC 的边AB 、AC 为一边向外作正三角形ABD 和正三角形ACE ,连结CD 、BE 。 (1)求证:BE =DC

(2)求直线CD 与直线BE 的所夹锐角

变式七:根据结论,探究条件

如图,在△ABC 中,分别以AB ,AC ,BC 为边在BC 的同侧作等边三角形ABD ,ACE ,BCF (1)求证:四边形DAEF 是平行四边形;

(2)探究下列问题

①当△ABC 满足什么条件时,四边形DAEF 是矩形? ②当△ABC 满足什么条件时,四边形DAEF 是菱形?

③当△ABC 满足什么条件时,以D ,A ,E ,F 为顶点的四边形不存在?

(义乌市中考题)如图1,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G是CD边上的一个动点(点G与C、D不重合),以CG为一边在正方形ABCD外作正方形CEFG,连结BG,DE.我们探究下列图中线段BG、线段DE 的长度关系及所在直线的位置关系:

(1)①猜想如图1中线段BG、线段DE的长度关系及所在直线的位置关系;

②将图1中的正方形CEFG绕着点C按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旋转任意角度α,得到如图2、如图3情形.请你通过观察、测量等方法判断①中得到的结论是否仍然成立,并选取图2证明你的判断.

图1 图2 图3

(2)将原题中正方形改为矩形(如图4—6),且AB=a,BC=b,CE=ka,CG=kb (a≠b,k>0),第(1)题①中得到的结论哪些成立,哪些不成立?若成立,以图5为例简要说明理由.

图4 图5

图6

第三章《图形的平移与旋转》专题复习(含答案)

第三章《图形的平移与旋转》专题专练 专题一 图形的平移概念 重点知识回顾 1.平移的概念: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沿着某个方向移动一定的距离,这样的图形变换称为平移. 注意:(1)平移过程中,对应线段可能在一条直线上. (2)平移过程中,对应点所连的线段也可能在一条直线上. 2.平移的两个基本要素: “平移的方向”和“平移的距离”.图形的平移是由它的移动方向和移动距离决定的.当图形平移的方向没有指明时,就需要认真观察图形的形状和位置的变化特征,根据平移的性质先确定平移的方向,再确定对应点、对应线段和对应角. 3.图形的平移是指图形整体的平移,经过平移后的图形,与原图形相比,只改变了位置,而不改变图形的大小,这个特征是得出平移性质的依据. 典型例题剖析 例1 生活中有很多平移的例子,下列物体的运动是平移的是( ) A.水中小鱼的游动 B.天空中划过的流星的运动 C.出膛的子弹沿水平直线的运动 D.小华在跳高时的运动 分析:正确判断物体是否为平移运动关键是理解和掌握平移的概念和特征.看物体是否在同一个平面内运动,是否沿某个方向平行移动一定的距离,而“水中小鱼的游动”、“天空中划过的流星的运动”、“小华在跳高时的运动”显然不符合平移的概念,只有“出膛的子弹沿水平直线的运动”才是平移运动. 点悟:识别平移现象的关键是抓住平移的特征:物体必须在平面内运动,在曲面上运动物体一定不是平移,平移是直线的运动,平移只与物体的位置有关,与速度无关,平移只关注物体的位置变化. 例2 (2008年福建省泉州市)在图1的方格纸中,ABC △向右平移 格后得到111A B C △. 分析:因为△A 1B 1C 1是△ABC 平移后得到的图形,所以点A 1与点 A 、 B 1与B 、 C 1与C 分别是对应点,故只需随便数一数一对对应点之间的格数,即为平移 图1

对一道课本试题的变式

对一道课本习题的变式、推广与思考 波利亚指出:“拿一个有意义又不复杂的题目去帮助学生发掘问题的各个方面,使得通过这个题目就好像通过一道门户,把学生引入一个完整的领域。” 题目:已知ABC ?两个顶点()()0,6,0,6B A -,边BC AC ,所在直线的斜率之积等于9 4-,求顶点C 的轨迹方程。(北师大版数学选修2-1第三章§1椭圆习题3-1A 组第8题) 一、动手实践,掌握方法 解析:设()y x C ,,则直线BC AC ,的斜率分别是()6,66 ,621-≠≠-= +=x x x y k x y k , 根据题意,9 4 21- =?k k ,所以 9 4 362 2-=-x y ,化简,得()6,6116362 2 -≠≠=+x x y x 所以顶点C 的轨迹是椭圆,去掉左右顶点。 评析:(1)典型的用直接法求动点的轨迹方程,注意6,6-≠≠x x ,一方面它保证了直线BC AC ,的斜率的存在性,另一方面符合C 为ABC ?的一个顶点,C B A ,,不能共线。 (2)题目的几何条件包括“两个定点、一个动点、一个定值,两条直线的斜率,一个等量关系”。 (3)轨迹是椭圆,去掉左右顶点。 二、引进参数,化静为动 变式1、已知两个定点()()()00,,0, a a B a A -,动点C 满足直线BC AC ,的斜率之积等于()0≠m m ,试讨论动点C 的轨迹。 分析:首先确定动点C 的轨迹方程,然后依据方程判定它的轨迹。 解析:设()y x C ,,则直线BC AC ,的斜率分别是 a x y k a x y k -=+= 21,,()a x + - ≠,根据题意,m k k =?2 1 , 所以m a x y =-2 22,化简,得动点C 的轨迹方程122 22=-ma y a x ,所以 1、当0 m 时,动点C 的轨迹是焦点在x 轴上的双曲线,去掉它的两个顶点; 2、当0 m 时 (1)若1-=m ,则动点C 的轨迹方程为2 2 2 a y x =+,所以它的轨迹是圆心在原点,半径为a 的圆,去掉 与x 轴的两个交点; (2)当01 m -时,2 2ma a - ,所以动点C 的轨迹是焦点在x 轴上的椭圆,去掉左右顶点; (3)当1- m 时,2 2ma a - ,所以动点C 的轨迹是焦点在 y 轴上的椭圆去掉左右顶点。 评析:引进参数,化静为动,培养学生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注意到变式1并没有改变题目中的几何关系,但是参数值及它的的符号决定了轨迹的不同形式——圆、椭圆、双曲线,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三种曲线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可以想象当参数m 由()+∞→≠→-→∞-001变化时,动点 c 的轨迹由焦点在y 轴上的椭圆,变为圆,再变为焦点在x 轴上椭圆,然后蜕变为焦点在x 轴上的双曲线,

中考数学压轴题专题复习——旋转的综合含详细答案

一、旋转真题与模拟题分类汇编(难题易错题) 1.如图1,在□ABCD中,AB=6,∠B= (60°<≤90°). 点E在BC上,连接AE,把△ABE沿AE折叠,使点B与AD上的点F重合,连接EF. (1)求证:四边形ABEF是菱形; (2)如图2,点M是BC上的动点,连接AM,把线段AM绕点M顺时针旋转得到线段MN,连接FN,求FN的最小值(用含的代数式表示). 【答案】(1)详见解析;(2)FE·sin(-90°) 【解析】 【分析】 (1)由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得AF∥BE,所以∠FAE=∠BEA,由折叠的性质得 ∠BAE=∠FAE,∠BEA=∠FEA,所以∠BAE=∠FEA,故有AB∥FE,因此四边形ABEF是平行四边形,又BE=EF,因此可得结论; (2)根据点M在线段BE上和EC上两种情况证明∠ENG=90°-,利用菱形的性质得到∠FEN=-90°,再根据垂线段最短,求出FN的最小值即可. 【详解】 (1)∵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 ∴AD∥BC, ∴∠FAE=∠BEA, 由折叠的性质得∠BAE=∠FAE,∠BEA=∠FEA, BE=EF, ∴∠BAE=∠FEA, ∴AB∥FE, ∴四边形ABEF是平行四边形, 又BE=EF, ∴四边形ABEF是菱形; (2)①如图1,当点M在线段BE上时,在射线MC上取点G,使MG=AB,连接GN、EN.

∵∠AMN=∠B=,∠AMN+∠2=∠1+∠B ∴∠1=∠2 又AM=NM,AB=MG ∴△ABM≌△MGN ∴∠B=∠3,NG=BM ∵MG=AB=BE ∴EG=AB=NG ∴∠4=∠ENG= (180°-)=90°- 又在菱形ABEF中,AB∥EF ∴∠FEC=∠B= ∴∠FEN=∠FEC-∠4=- (90°-)=-90° ②如图2,当点M在线段EC上时,在BC延长线上截取MG=AB,连接GN、EN. 同理可得:∠FEN=∠FEC-∠4=- (90°-)=-90° 综上所述,∠FEN=-90° ∴当点M在BC上运动时,点N在射线EH上运动(如图3) 当FN⊥EH时,FN最小,其最小值为FE·sin(-90°) 【点睛】 本题考查了菱形的判定与性质以及求最短距离的问题,解题的关键是分类讨论得出∠FEN =-90°,再运用垂线段最短求出FN的最小值. 2.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点A(0,4),B(4,4),点M,N是射线OC上两动点(OM<

旋转平移轴对称作图复习专题

旋转平移轴对称作图专题 一.解答题(共21小题) 1.如图,四边形ABDC的四个顶点都在正方形网格中的小正方形顶点上,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为1. (1)将四边形ABDC先向左平移1个单位,再向上平移4个单位得到四边形A 1B 1 D 1 C 1 , 其中顶点A,B,D,C的对应点分别为点A 1、B 1 、D 1 、C 1 ,请在网格中画出四边形 A 1B 1 D 1 C 1 ; (2)将四边形ABDC沿着直线MN翻折后得到四边形A 2B 2 DC 2 ,连接D 1 A 2 ,并直接写出 线段D 1A 2 的长度. 2.如图,在小正方形组成的网格中,△ABC和△DEF的顶点都在格点上,根据图形解答下列问题: (1)将△ABC向左平移4个单位长度,再向下平移2个单位长度,画出平移后的△ A 1B 1 C 1 ; (2)将△DEF绕D点逆时针旋转90°,画出旋转后的△DE 1F 1. 3.如图,在边长为1个单位长度的小正方形组成的9×9网格中,给出了格点△ABC (顶点是网格线交点),点O在格点上. (1)画出将△ABC向右平移2个单位长度得到△A 1B 1 C 1 . (2)画出将△ABC绕点O顺时针旋转90°得到的△A 2B 2 C 2 . 4.如图,将△ABC平移,可以得到△DFE,点C的对应点为点E,请画出平移后的△DFE. 5.如图,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为1个单位,每个小方格的顶点叫格点. (1)画出△ABC向右平移4个单位后得到的△A 1B 1 C 1 ; (2)图中AC与A 1C 1 的关系是:; (3)画出△ABC的AB边上的高CD;垂足是D; (4)图中△ABC的面积是. 6.画图并填空:如图,方格纸中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都为1,在方格纸中将△ABC 经过一次平移后得到△A′B′C′,图中标出来点A,点B′、点C和它的对应点C′. (1)请画出平移前后的△ABC和△A′B′C′; (2)利用网格画出△ABC中BC边上的中线AD;

2020年中考数学挑战压轴题(含答案)

2020 挑战压轴题中考数学 精讲解读篇 因动点产生的相似三角形问题 1.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将抛物线y=x2的对称轴绕着点P(0,2)顺时针旋转45°后与该抛物线交于A、B两点,点Q是该抛物线上一点. (1)求直线AB的函数表达式; (2)如图①,若点Q在直线AB的下方,求点Q到直线AB的距离的最大值;(3)如图②,若点Q在y轴左侧,且点T(0,t)(t<2)是射线PO上一点,当以P、B、Q为顶点的三角形与△PAT相似时,求所有满足条件的t的值. 2.如图,已知BC是半圆O的直径,BC=8,过线段BO上一动点D,作AD⊥BC 交半圆O于点A,联结AO,过点B作BH⊥AO,垂足为点H,BH的延长线交半圆O于点F. (1)求证:AH=BD; (2)设BD=x,BE?BF=y,求y关于x的函数关系式; (3)如图2,若联结FA并延长交CB的延长线于点G,当△FAE与△FBG相似时,求BD的长度.

3.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直线AB过点A(3,0)、B(0,m)(m>0),tan∠BAO=2. (1)求直线AB的表达式; (2)反比例函数y=的图象与直线AB交于第一象限内的C、D两点(BD<BC),当AD=2DB时,求k1的值; (3)设线段AB的中点为E,过点E作x轴的垂线,垂足为点M,交反比例函数y=的图象于点F,分别联结OE、OF,当△OEF∽△OBE时,请直接写出满足条件的所有k2的值. 4.如图,在Rt△ABC中,∠ACB=90°,AC=1,BC=7,点D是边CA延长线的一点,AE⊥BD,垂足为点E,AE的延长线交CA的平行线BF于点F,连结CE交AB于点G. (1)当点E是BD的中点时,求tan∠AFB的值; (2)CE?AF的值是否随线段AD长度的改变而变化?如果不变,求出CE?AF的值;如果变化,请说明理由; (3)当△BGE和△BAF相似时,求线段AF的长.

历年中考数学压轴题及答案

历年中考数学压轴题及答案(精选) 1.(2011年四川省宜宾市) 已知:如图,抛物线y=-x 2+bx+c 与x 轴、y 轴分别相交于点A (-1,0)、B (0,3)两点,其顶点为D. (1) 求该抛物线的解析式; (2) 若该抛物线与x 轴的另一个交点为E. 求四边形ABDE 的面积; (3) △AOB 与△BDE 是否相似?如果相似,请予以证明;如果不相似,请说明理由. 2. (11浙江衢州)已知直角梯形纸片OABC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位置如图所示,四个顶点的坐标分别为O(0,0),A(10,0),B(8,32),C(0,32),点T 在线段OA 上(不与线段端点重合),将纸片折叠,使点A 落在射线AB 上(记为点A ′),折痕经过点T ,折痕TP 与射线AB 交于点P ,设点T 的横坐标为t ,折叠后纸片重叠部分(图中的阴影部分)的面积为S ; (1)求∠OAB 的度数,并求当点A ′在线段AB 上时,S 关于t 的函数关系式; (2)当纸片重叠部分的图形是四边形时,求t 的取值范围; (3)S 存在最大值吗?若存在,求出这个最大值,并求此时t 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3. (11浙江温州)如图,在Rt ABC △中,90A ∠=,6AB =,8AC =,D E ,分别是边AB AC ,的中点,点P 从点D 出发沿DE 方向运动,过点P 作PQ BC ⊥于Q ,过点Q 作QR BA ∥交AC 于 R ,当点Q 与点C 重合时,点P 停止运动.设BQ x =,QR y =. (1)求点D 到BC 的距离DH 的长; (2)求y 关于x 的函数关系式(不要求写出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3)是否存在点P ,使PQR △为等腰三角形?若存在,请求出所有满足要求的x 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4.(11山东省日照市)在△ABC 中,∠A =90°,AB =4,AC =3,M 是AB 上的动点(不与A ,B 重合),过M 点作MN ∥BC 交AC 于点N .以MN 为直径作⊙O ,并在⊙O 内作内接矩形AMPN .令AM =x . (1)用含x 的代数式表示△MNP 的面积S ; (2)当x 为何值时,⊙O 与直线BC 相切? (3)在动点M 的运动过程中,记△MNP 与梯形BCNM 重合的面积为y ,试求y 关于x 的函数表达式,并求x 为何值时,y 的值最大,最大值是多少? 5、(2007浙江金华)如图1,已知双曲线y=x k (k>0)与直线y=k ′x 交于A ,B 两点,点A 在

如何对几何习题拓展变式

如何对几何习题拓展变式 “变式”原为心理学上的名词,其含义是变换材料的出现形式。在教学中的所谓变式,即是指对数学概念、定义、定理、公式,以及问题背景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情形、不同背景的变化,使其面目不一,而本质特征不变。 在数学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变式,有意识地把教学过程施行为数学思维活动的过程,充分调动和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大胆创新、勇于探索的精神,从而真正把学生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 通过变式练习,可以使学生在全面、深刻的理解和掌握知识的同时,思维品质也获得良好的发展。 通过变式教学,使一题多用,多题重组,常给人以新鲜感,能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而能产生主动参与的动力,保持其参与教学过程的兴趣和热情。 通过变式训练,可以帮助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搞清问题的内涵和外延,提高数学能力。 “变式训练”的实质是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在设计问题的过程中,创设认知和技能的最近发展区,诱发学生通过探索、求异的思维活动,发展能力。 对习题的变式可以从以下几种不同的角度进行: 一、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思、多题一法…… 1、一题多解,培养思维的发散性 一题多解实际上是解题或证明定理、公式的变式,因为它的实质是以不同的论证方式反映条件和结论问的同一必然的本质联系,运用这种变式教学,可以引导学生对同一材料,从不同角度、从不同方位、用各种途径、多种方法思考问题,探求不同的解答方案,这样,既可暴露学生解题的思维过程,增加教学透明度,

又能够拓广学生思路,使学生熟练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使思维向多方向发展,培养思维的发散性。这方面的例子很多,尤其是几何证明题。 例如:已知:点O是等边△ABC内一点, OA=4,OB=5,OC=3 求∠AOC的度数。 练习:把此题适当变式: 在△ABC中,AB=AC,∠BAC=90° OA=4,OB=6,OC=2 求∠AOC的度数。 变式2:如图,点O是等边△ABC内一点,∠AOB=110°, ∠BOC=135° 试问:(1)以OA、OB、OC为边能否构成一个三角形?若能,请求出三角形各内角的度数;若不能,请说明理由. (2)如果∠AOB的大小保持不变,那么当∠BOC等于多少度时, 以OA、OB、OC为 边的三角形是一个直角三角形? 2、一题多变,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一题多变是题目结构的变式,是指变换题目的条件或结论,或者变换题目的 B C A B C O A B C O

2020年版挑战中考数学压轴题详解(115页)

目录 第一部分函数图象中点的存在性问题 1.1 因动点产生的相似三角形问题 例1 上海市中考第24题 例2 苏州市中考第29题 例3 黄冈市中考第25题 例4 义乌市中考第24题 例5 临沂市中考第26题 例6 苏州市中考第29题 1.2 因动点产生的等腰三角形问题 例1 上海市虹口区中考模拟第25题 例2 扬州市中考第27题 例3 临沂市中考第26题 例4 湖州市中考第24题 例5 盐城市中考第28题 例6 南通市中考第27题 例7 江西省中考第25题 1.3 因动点产生的直角三角形问题 例1 山西省中考第26题 例2 广州市中考第24题 例3 杭州市中考第22题 例4 浙江省中考第23题 例5 北京市中考第24题 例6 嘉兴市中考第24题 例7 河南省中考第23题 1.4 因动点产生的平行四边形问题 例1 上海市松江区中考模拟第24题 例2 福州市中考第21题 例3 烟台市中考第26题 例4 上海市中考第24题 例5 江西省中考第24题 例6 山西省中考第26题 例7 江西省中考第24题 1.5 因动点产生的梯形问题 例1 上海市松江中考模拟第24题 例2 衢州市中考第24题 例4 义乌市中考第24题

例5 杭州市中考第24题 例7 广州市中考第25题 1.6 因动点产生的面积问题 例1 苏州市中考第29题 例2 菏泽市中考第21题 例3 河南省中考第23题 例4 南通市中考第28题 例5 广州市中考第25题 例6 扬州市中考第28题 例7 兰州市中考第29题 1.7 因动点产生的相切问题 例1 上海市杨浦区中考模拟第25题 例2 河北省中考第25题 例3 无锡市中考第28题 1.8 因动点产生的线段和差问题 例1 天津市中考第25题 例2 滨州市中考第24题 例3 山西省中考第26题 第二部分图形运动中的函数关系问题 2.1 由比例线段产生的函数关系问题 例1 宁波市中考第26题 例2 上海市徐汇区中考模拟第25题 例3 连云港市中考第26题 例4 上海市中考第25题 2.2 由面积公式产生的函数关系问题 例1 菏泽市中考第21题 例2 广东省中考第22题 例3 河北省中考第26题 例4 淮安市中考第28题 例5 山西省中考第26题 例6 重庆市中考第26题 第三部分图形运动中的计算说理问题 3.1 代数计算及通过代数计算进行说理问题 例1 南京市中考第26题 例2 南昌市中考第25题 3.2几何证明及通过几何计算进行说理问题 例1 上海市黄浦区中考模拟第24题 例2 江西省中考第24题

河北省中考数学压轴题汇总

2010/26.(本小题满分12分) 某公司销售一种新型节能产品,现准备从国内和国外两种销售方案中选择一种进行销售.若只在国内销售,销售 价格y (元/件)与月销量x (件)的函数关系式为y =100 1 - x +150,成本为20元/件,无论销售多少,每月还需支出广告费62500元,设月利润为w 内(元)(利润 = 销售额-成本-广告费).若只在国外销售,销售价格为150元/件,受各种不确定因素影响,成本为a 元/件(a 为常数,10≤a ≤40),当月销量为x (件)时,每月还需缴纳 100 1x 2 元的附加费,设月利润为w 外(元)(利润 = 销售额-成本-附加费). (1)当x = 1000时,y = 元/件,w 内 = 元; (2)分别求出w 内,w 外与x 间的函数关系式(不必写x 的取值范围); (3)当x 为何值时,在国内销售的月利润最大?若在国外销售月利润的最大值与在国内 销售月利润的最大值相同,求a 的值; (4)如果某月要将5000件产品全部销售完,请你通过分析帮公司决策,选择在国内还 是在国外销售才能使所获月利润较大? 参考公式:抛物线的顶点坐标是2 4(,)24b ac b a a --. 2011/26.(本小题满分12分) 如图15,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P 从原点O 出发,沿x 轴向右以每秒1个单位长的速度运动t (t >0) 秒,抛物线y =x 2 +bx +c 经过点O 和点P .已知矩形ABCD 的三个顶点为A (1,0)、B (1,-5)、D (4,0). ⑴求c 、b (用含t 的代数式表示); ⑵当4<t <5时,设抛物线分别与线段AB 、CD 交于点M 、N . ①在点P 的运动过程中,你认为∠AMP 的大小是否会变化?若变化,说明理由;若不变,求出∠AMP 的值; ②求△MPN 的面积S 与t 的函数关系式,并求t 为何值时,S= 21 8 ; ③在矩形ABCD 的内部(不含边界),把横、纵坐标都是整数的点称为“好点”.若抛物线将这些“好点”分成数量相等的两部分,请直接.. 写出t 的取值范围. 2012/26.(12分)如图1和2,在△ABC 中,AB=13,BC=14,cos ∠ABC=. 探究:如图1,AH ⊥BC 于点H ,则AH= ,AC= ,△ABC 的面积S △ABC = ; 拓展:如图2,点D 在AC 上(可与点A ,C 重合),分别过点A 、C 作直线BD 的垂线,垂足为E ,F ,设BD=x ,AE=m ,CF=n (当点D 与点A 重合时,我们认为S △ABD =0)

中考数学压轴题专题旋转的经典综合题含详细答案

一、旋转 真题与模拟题分类汇编(难题易错题) 1.在△ABC 中,AB=AC ,∠BAC=α(?<

(3)∵∠BCD=60°,∠BCE=150°,∴DCE 1506090∠=?-?=?。 又∵∠DEC=45°,∴△DCE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 ∴DC=CE=BC 。 ∵∠BCE=150°,∴(180150) EBC 152 ?-?∠= =?。 而1 EBC 30152 α∠=?-=?。∴30α=?。 (1)∵AB=AC ,∠BAC=α,∴180ABC 2 α ?-∠= 。 ∵将线段BC 绕点B 逆时针旋转60°得到线段BD ,∴DBC 60∠=?。 ∴180ABD ABC DBC 603022 αα ?-∠=∠-∠= -?=?-。 (2)由SSS 证明△ABD ≌△ACD ,由AAS 证明△ABD ≌△EBC ,即可根据有一个角等于60?的等腰三角 形是等边三角形的判定得出结论。 (3)通过证明△DCE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得出(180150) EBC 152 ?-?∠==?,由(1) 1 EBC 302α∠=?-,从 而1 30152 α?-=?,解之即可。 2.已知正方形ABCD 中,E 为对角线BD 上一点,过E 点作EF ⊥BD 交BC 于F ,连接DF ,G 为DF 中点,连接EG ,CG . (1)请问EG 与CG 存在怎样的数量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 (2)将图①中△BEF 绕B 点逆时针旋转45°,如图②所示,取DF 中点G ,连接EG ,CG .问(1)中的结论是否仍然成立?若成立,请给出证明;若不成立,请说明理由. (3)将图①中△BEF 绕B 点旋转任意角度,如图③所示,再连接相应的线段,问(1)中的结论是否仍然成立?(请直接写出结果,不必写出理由) 【答案】(1)证明见解析(2)证明见解析(3)结论仍然成立 【解析】 【分析】 (1)利用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可证出CG =EG . (2)结论仍然成立,连接AG ,过G 点作MN ⊥AD 于M ,与EF 的延长线交于N 点;再证

初中平移旋转作图练习题

图形的平移和旋转作图 1、如图,在边长为1的小正方形组成的网格中,△ AOB的三个顶点均在格点上,点A、B 的坐标分别为A (- 2, 3)、B (- 3, 1). (1) 画出坐标轴,画出△ AOB绕点O顺时针旋转90°后的△ A i OB i;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点A1的坐标为; (3) 四边形AOA1B1的面积为________________ A B L C 1题图2题图 2、△ ABC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位置如图所示,其中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为1个单位长度. (1)将厶ABC向右移平2个单位长度,作出平移后的△ A1B1C1,并写出△ A1B1C1各顶点的坐标; (2)若将△ ABC绕点(0, 0)顺时针旋转180°后得到△ A2B2C2,并写出厶A2B2C2各顶点的坐标; 3、如图,在正方形网格中,△ ABC的三个顶点都在格点上,结合所给的平面直角坐标系解答下列问题: (1 )将厶ABC向右平移5个单位长度,画出平移后的厶A1B1C1; (2)画出△ ABC关于X轴对称的厶A2B2C2 ; (3 )将厶ABC绕原点O旋转180°,画出旋转后的△ A3B3C3; (4)在厶A1B1G、△ A2B2C2、A A3B3C3 中,△ _________________ 与厶 _____________ 成轴对称;△________________ 与厶 _____________ 成中心对称.

4、如图所示,把△ ABC 置于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请你按下列要求分别画图 : (1)画出△ ABC向下平移5个单位长度得到的△ A I B I C I; (2)画出△ ABC绕着原点0逆时针旋转90°得到的△ A2B2C2; 5、如图,已知△ ABC的三个顶点的坐标分别为A (- 2, 3)、B (-6, 0)、C (- 1, 0). (1)请直接写出点A关于Y轴对称的点的坐标; (2)将厶ABC绕坐标原点O逆时针旋转90度.画出图形,直接写出点B的对应点的坐标; (3)请直接写出:以A、B、C 为顶点的平行四边形的第四个顶点D的坐标. 6、如图,已知△ ABC关于直线MN的对称图形是△ A i B i C i,将△ A i BiQ绕点A i逆时针旋转 90。得到△ A i B2C2.请在图中分别画出△ A i B i Ci和厶A i B2C2,并正确标出对应顶点的字母. 7、如上图,在下面的方格图中,将△ABC先向右平移四个单位得到△ A i B i C i,再将△ A i B iCi 绕点A i逆时针旋转90。得到△ A i B2C2,请依次作出△ A i B i C i和厶A i B2C2. 4题图 (3)画出△ ABC关于原点0对称的△ A3B3C3. 5题图

中考数学复习指导:一道几何旋转变换题的变式训练

一道几何旋转变换题的变式训练 如图,分别以△ABC的边AB、AC为一边向外作正方形AEDB和正方形ACFG,连结CE、BG。 求证:BG=CE 变式一:条件不变、增加探究结论 (2)观察图形猜想CE与BG之间的位置关系,并证明你的猜想。 (3)图中哪个三角形是由哪个三角形变换得到?请说出是怎样的变换? 变式二:图形旋转,探究原结论 (4)正方形AEDB绕点A逆时针方向旋转,使AE与AG重合时,如图(1)上述两个结论是否成立?(5)继续旋转到如图(2)位置,上述两个结论是否成立?

变式三:图形旋转,探究新结论 (6)如图(2),连结DF ,求CE :BG :DF 的值. 变式四:添加条件,探索新结论 如图,AB =11,AC =7,连结EG ,求2 2 BC EG +的值 变式五:改变图形,探究原结论 把“正方形AEDB 和正方形ACFG ”改为“矩形AEDB 、ACFG (长宽不等)”且AG AC AE AB =, 线段CE 、BG 有怎样的关系呢?

如图,分别以△ABC 的边AB 、AC 为一边向外作正三角形ABD 和正三角形ACE ,连结CD 、BE 。 (1)求证:BE =DC (2)求直线CD 与直线BE 的所夹锐角 变式七:根据结论,探究条件 如图,在△ABC 中,分别以AB ,AC ,BC 为边在BC 的同侧作等边三角形ABD ,ACE ,BCF (1)求证:四边形DAEF 是平行四边形; (2)探究下列问题 ①当△ABC 满足什么条件时,四边形DAEF 是矩形? ②当△ABC 满足什么条件时,四边形DAEF 是菱形? ③当△ABC 满足什么条件时,以D ,A ,E ,F 为顶点的四边形不存在?

中考数学压轴题解题方法大全及技巧

中考数学压轴题解题技巧 竹溪城关中学明道银 解中考数学压轴题秘诀(一) 数学综合题关键是第24题和25题,我们不妨把它分为函数型综合题和几何型综合题。 (一)函数型综合题:是先给定直角坐标系和几何图形,求(已知)函数的解析式(即在求解前已知函数的类型),然后进行图形的研究,求点的坐标或研究图形的某些性质。初中已知函数有:①一次函数(包括正比例函数)和常值函数,它们所对应的图像是直线;②反比例函数,它所对应的图像是双曲线; ③二次函数,它所对应的图像是抛物线。求已知函数的解析式主要方法是待定系数法,关键是求点的坐标,而求点的坐标基本方法是几何法(图形法)和代数法(解析法)。此类题基本在第24题,满分12分,基本分2-3小题来呈现。 (二)几何型综合题:是先给定几何图形,根据已知条件进行计算,然后有动点(或动线段)运动,对应产生线段、面积等的变化,求对应的(未知)函数的解析式(即在没有求出之前不知道函数解析式的形式是什么)和求函数的定 义域,最后根据所求的函数关系进行探索研究,一般有:在什么条件下图形是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四边形是菱形、梯形等或探索两个三角形满足什么条件相似等或探究线段之间的位置关系等或探索面积之间满足一定关系求x的值等和直线(圆)与圆的相切时求自变量的值等。求未知函数解析式的关键是列出包含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等量关系(即列出含有x、y的方程),变形写成y=f(x)的形式。一般有直接法(直接列出含有x和y的方程)和复合法(列出含有x和y和第三个变量的方程,然后求出第三个变量和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代入消去第三个变量,得到y=f(x)的形式),当然还有参数法,这个已超出初中数学教学要求。找等量关系的途径在初中主要有利用勾股定理、平行线截得比例线段、三角形相似、面积相等方法。求定义域主要是寻找图形的特殊位置(极限位置)和根据解析式求解。而最后的探索问题千变万化,但少不了对图形的分析和研究,用几何和代数的方法求出x的值。几何型综合题基本在第25题做为压轴题出现,满分14分,一般分三小题呈现。 在解数学综合题时我们要做到:数形结合记心头,大题小作来转化,潜在条件不能忘,化动为静多画图,分类讨论要严密,方程函数是工具,计算推理要严谨,创新品质得提高。 解中考数学压轴题秘诀(二) 具有选拔功能的中考压轴题是为考察考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而设计的题目,其特点是知识点多,覆盖面广,条件隐蔽,关系复杂,思路难觅,解法灵活。

中考旋转作图题专题

《中考旋转作图题》专题 班级姓名 【2013?鸡西?第22题?6分】如图,方格纸中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都是1个单位长度,△ABC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位置如图所示. (1)将△ABC向上平移3个单位后,得到△A1B1C1,请画出△A1B1C1,并直接写出点A1的坐标. (2)将△ABC绕点O顺时针旋转90°,请画出旋转后的△A2B2C2,并求点B所经过的路径长(结果保留x) 【2012?鸡西?第22题?6分】顶点在网格交点的多边形叫做格点多边形,如图,在一个9×9的正方形网格中有一个格点△ABC. 设网格中小正方形的边长为1个单位长度. ⑴在网格中画出△ABC向上平移4个单位后得到的△A1B1C1 . ⑵在网格中画出△ABC绕点A逆时针旋转90°后得到的△AB2C2. ⑶在⑴中△ABC向上平移过程中,求边AC所扫过区域的面积. C A B

【2011?鸡西?第22题?6分】如图,每个小方格都是边长为1个单位长度的小正方形. (1)将△ABC向右平移3个单位长度,画出平移后的△A1B1C1. (2)将△ABC绕点O旋转180°,画出旋转后的△A2B2C2. (3)画出一条直线将△AC1A2的面积分成相等的两部分. 【2010?鸡西?第22题?6分】 △ABC在如图所示的平面直角坐标系中. ⑴画出△ABC关于原点对称的△A1B1C1. ⑵画出△A1B1C1关于y轴对称的△A2B2C2. ⑶请直接写出△AB2A1的形状. 【2009?鸡西?第22题?6分】 △ABC在如图所示的平面直角坐标系中. (1)画出△ABC关于y 轴对称的△A1B1C1. (2)画出将△ABC绕点O顺时针旋转90°得到的 △A2B2C2. (3)求∠CC2C1的度数.

一道解析几何题的研究与思考

一道解析几何题的研究与思考 发表时间:2019-07-19T11:45:05.693Z 来源:《中国教师》2019年9月刊作者:李开成 [导读] 解题的正确思路得出后,选择合理的解题方法才能使“思路”迅速、简捷. 训练解题方法的多样化,并从中评选出最佳方案,是提高解题速度、能力的有效方式. 平时应加强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训练。我以一道典型的解析几何题为例,对其进行解法研究和变式思考。李开成浦江职业技术学校 322200 【摘要】解题的正确思路得出后,选择合理的解题方法才能使“思路”迅速、简捷. 训练解题方法的多样化,并从中评选出最佳方案,是提高解题速度、能力的有效方式. 平时应加强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训练。我以一道典型的解析几何题为例,对其进行解法研究和变式思考。【关键词】思维品质;一题多解;一题多变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2051(2019)09-188-02 数学教学大纲在教学目的中提出,数学教学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怎样更好地实现这个目标呢?我在教学中发现,采用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的教学方式是比较有效的途径。所谓一题多解就是对同一问题从不同角度去分析、寻找不同的解题途径。通过一题多解可以沟通各种知识的内在联系,使已学知识形成系统,同时,学生也学会从不同角度去观察思考问题,遇到问题时,能多向联想、随机应变,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和思维能力。所谓一题多变,就是不断变换所提供的材料或问题呈现的形式,使事物的非本质特征时隐时现,而事物的本质特征却保持不变。通过变式练习,可以使学生在全面、深刻的理解和掌握知识的同时,思维品质也获得良好的发展。 下面我以一个典型的解析几何题为例,对其进行解法研究和变式思考。 题目:在椭圆上求一点,使它与两焦点的连线互相垂直。 解法1(向量法)设点,由题设知 为. ∵, 即(1) 又点P在椭圆上,∴(2) 联立(1)、(2),解得点P的坐标为(3,±4),(-3,±4). 解法2(交轨法)设点, ∵,∴P点在以F1F2为直径的圆上,即,以下同解法1. 解法3(应用斜率)设, ∴,∴, 即.以下同解法1. 解法4(应用焦半径公式)设,∵, 则,. ∵,∴, ∴.以下同解法1. 解法5(面积法)设点,则.由椭圆定义知,∴ =180,又,∴, ∴. ∴,,以下同解法1. 解法6(几何法)如图,以坐标原点O为圆心,以|F1F2|为直径画圆与椭圆交于A、B、C、D四点,由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可知:当点P位于A、B、C、D四点时,∠F1PF2为直角,以下同解法2. 比较上述六中解法,笔者认为第六种解法最直观,简洁,易懂,让学生能够很清楚地看到点P在什么位置时是直角,锐角,或者钝角,在下面的变式题目中也有很好的启示作用。对本题的思考还没有结束,接着我们对它尝试着做如下的变式训练: 变式1:椭圆的两个焦点是F1、F2,,点P为它上面一动点,当∠F1PF2为钝角时,点P的横坐标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_。 分析:受原题的启发,无论是钝角还是锐角,都是以直角为参照,该题解法很多,但以几何法最为简洁。当点P位于椭圆上弧AB或弧CD上时,∠F1PF2为钝角;锐角的情况不言而喻,易求点P横坐标的取值范围是。 变式2:双曲线的两个焦点为F1、F2,点P在双曲线上,且PF1⊥PF2,则点P到x轴的距离为_____________。 分析:该题将原题中的椭圆改为双曲线,而点到x轴的距离等于点的纵坐标的绝对值,以|F1F2|为直径作圆与双曲线的交点(即点P)的坐标,易求点P的纵坐标为,故所求距离为。 变式3:已知椭圆的左、右焦点分别为F1、F2,点P在椭圆上,若P、F1、F2为直角三角形的三个顶点,则点P到x轴的距离为() A. B.3 C. D. 分析:该题是将原题中∠为直角改为△为直角三角形,题中没确定哪个角为直角,从而使该题更具有开放性,当∠=90°时,只要找以|F1F2|为直径的圆与椭圆的交点纵坐标,显然以|F1F2|为直径的圆的方程与椭圆无交点,故此种情况无解;当∠=90°或∠=90°时,易求点P到x轴的距离为,故选D。 变式4:已知F1、F2是椭圆C:的两焦点,在C上满足PF1⊥PF2的点P的个数为_____。 分析:该题只将求点的坐标改为判断点的个数,但解法是相同的,只是求以|F1F2|为直径的圆与椭圆的交点个数,显然以|F1F2|为直径的圆方程为,与椭圆C:相切于椭圆短轴端点,故点P的个数为2个。 变式5:设椭圆的两个焦点是F1(-c,0),F2(c,0),c>0,且椭圆上存在点P,使得PF1与PF2垂直,求实数m的取值范围。分析:显然该题在椭圆中引入参数,将求点的坐标改为“求参数的取值范围”的热点问题,解法是相同的,要使椭圆上存在点使

数学中考压轴题大全(含答案、详细解析版)之欧阳语创编

【最新】中考数学压轴题大全 (安徽)按右图所示的流程,输入一个数据x,根据y与x的关系式就输出一个数据y,这样可以将一组数据变换成另一组新的数据,要使任意一组都在20~100(含20和100)之间的数据,变换成一组新数据后能满足下列两个要求:(Ⅰ)新数据都在60~100(含60和100)之间; (Ⅱ)新数据之间的大小关系与原数据之间的大小关系一致,即原数据大的对应的新数据也较大。 (1)若y与x的关系是y=x+p(100-x),请说明:当p=1 2 时,这种变换满足上述两个要求; (2)若按关系式y=a(x-h)2+k (a>0)将数据进行变换,请写出一个满足上述要求的这种关系式。(不要求对关系式符合题意作说明,但要写出关系式得出的主要过程) 【解】(1)当P=1 2时,y=x+() 1 100 2 x -,即 y=150 2 x+。

∴y 随着x 的增大而增大,即P=12 时,满足条件(Ⅱ)……3分 又当x=20时,y= 1 100502 ?+=100。而原数据都在20~ 100之间,所以新数据都在60~100之间,即满足条件(Ⅰ),综上可知,当P=12 时,这种变换满足要求;……6分 (2)本题是开放性问题,答案不唯一。若所给出的关系式满足:(a )h≤20;(b )若x=20,100时,y 的对应值m ,n 能落在60~100之间,则这样的关系式都符合要求。 如取h=20,y=()220a x k -+,……8分 ∵a>0,∴当20≤x≤100时,y 随着x 的增大…10分 令x=20,y=60,得k=60 ① 令x=100,y=100,得a×802+k=100 ② 由①②解得116060 a k ? = ???=?, ∴()2 12060160 y x = -+。………14分 2、(常州)已知(1)A m -, 与(2B m +,是反 比例函数k y x =图象上的两个点. (1)求k 的值; (2)若点(10)C -, ,则在反比例函数k y x =图

旋转作图题训练题

图1 A O 图2 C 1 A 1 A 【前言】 从2013年旋转作图分值为7分,重要性加强了。这个题的特点是:人人都能动手做,得满分的确不多。变化是:加入了尺规作图的相关知识,这是课本上所没有的,要加强训练。 主要考什么:图形的平移、对称、旋转(三大变换)作图,加入点的轨迹,引入计算,常见考察弧长与扇形面积的问题,考察图形的变化规律问题。确保本题满分条件:耐心(慢慢画)+细心(仔细看) 【2013元调】 △AB C为等边三角形,点O是边A B的延长线上一点(如图1),以点O 为中心,将△ABC 按顺时针方向旋转一定角度得到 111A B C (1)若旋转后的图形如图2所示,将 111A B C 以点 O 为中心,按顺时针方向再次旋转同样的角度得到 222A B C ,在图2中用尺规作出222A B C ,请保留作图痕迹,不要求写作法: (2)若将△A BC按顺时针方向旋转到 111A B C 的旋转角度为α (0°<α<360°) 且AC ∥11B C ,直接写出旋转角度α的值为_____________ 分析: (1)关键在于尺规作图得到同样的旋转角度 ①以O 为圆心,OA 为半径作圆; ②以1A 为圆心,1AA 为半径作圆,交圆O 于点2A ,连接2OA ,从而得到了相同的旋转角, 原因是△1AOA ≌△12A OA (SSS); ③以O 为圆心,OB 为半径作圆,与2OA 的交点就是2B ; ④分别以2B 、2A 为圆心,22A B 的长为半径作弧,二弧的交点就是2C (2)很容易得到答案60度,很容易漏掉240度 得到 111A B C 后,构造中心对称,得到222A B C 肯定也是符合条件的。

初中数学变式习题的设计

数学变式习题的设计 习题是训练学生的思维材料,是教师将自己的思想、方法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技能技巧施达于学生的载体。要想不被千变万化的表象所迷惑,抓住本质的东西,变式教学是一种有效的办法。通常可以利用习题变式训练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多变的问题中受到磨练,举一反三,加深理解。如将练习中的条件或结论做等价性变换,变更练习的形式或内容,形成新的练习变式,可有助于学生对问题理解的逐步深化。下面本人结合理论学习和数学课堂教学的实践,谈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进行变式训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利用变式来改变题目的条件或结论,培养学生转化、推理、归纳、探索的思维能力。 (一)、一题多问,通过变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究、概括能力 牛顿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中学生的想象力丰富,因此,可以通过例题所提供的结构特点,鼓励、引导学生大胆地猜想,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发散思维。 例题1.如图(1)已知△ABC中,∠BAC的平分线与边BC和外接圆分别相交于点D和E.求证:△ABD∽△AEC 此题是很简单的证明题,将图形变式,添加切线BF,则可变为: [变式训练]1. 如图(2)已知△ABC中,∠BAC的平分线与边BC和外接圆分别相交于点D和E.过B作⊙O的切线交CE延长线与F点. 求证:CE:BC=BF:CF 本题需证△BEF∽△CBF,若将条件进一步发展,延长AD交BF于N,则有: 2. 如图(3)已知△ABC中,∠BAC的平分线与边BC和外接圆分别相交于点D和 E.过B作⊙O的切线交CE延长线于F点,交AE延长线于N点. 求证:BN·DE=BD·EN 本题需证BE平分∠FBC和△ABD∽△CDE,并借助中间比推证,若再将F为BF、CE交点改为F是由C点作切线BN垂线的垂足,则又变为: 3. 如图(4)已知△ABC中,∠BAC的平分线与边BC和外接圆分别相交于点D和 E.过B作⊙O的切线交AE延长线于N点,作EF⊥BN. 求证:BN·DE=BD·E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