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素材一材多用(2017.3.1)
作文一材多用

一材多用
近几年,一些材料连续多年频繁地出现在众 多高考佳作中。如兵败乌江的项羽、归隐园田 的陶潜、以月为伴的李白、赋诗赤壁的苏轼、 精忠报国的岳飞、怀沙投江的屈子……
其实“材不在多,会用则灵”。同一材料从不 同的角度分析会得出不同的结论,这不仅能使 枯燥的材料变得多姿多彩,富有生气,同时也 可以摆脱“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局面。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只要善于 捕捉,勤于思索,手头的有限素材也可以多次 使用,写入不同的话题,让你快速成文。只要 用得好,同样能收到极佳的效果。
躺在一叶扁舟上,任由小船随着江流飘飘荡荡、沉沉
浮浮。苏轼瞑目沉吟:忘了吧,你看那三国周郎,何等风 流倜傥,意气风发,一代名将啊!如今,还不是随着这长 江滚滚东流,消失在历史的洪流中?”想到这儿,苏轼笑 了,好,就让我忘记这郁郁不得志的愁怀,托遗响于悲风, 取山间之色,听江上清风。就让我铭记那曾经有过的豪情 壮志,凝成诗篇,然后让后人铭记。日落的余晖,映照在 江面上,江面一片灿烂。
东坡啊,自然,你就是那雄鹰.
[全国甲卷片段㈠] 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 )
雨渐渐小了一些,苏轼看看脚下的芒鞋,看看手中的竹杖, 这一霎那,他忽然觉得它们比朝靴比官印更可贵。
白天过去是黑夜,晴朗之后遭风雨。无论你怎样左躲右 闪都无可避免地要与它们相遇,也许,这就是人生的一种必 然吧?既然如此,扬起脸,面对风雨,唱一句:“谁怕?一 蓑烟雨任平生”吧!那么,黑夜过去是白天,风雨之后见阳 光,也就是另一种人生的必然了。
之四: 人生的主流应是百折不挠的执著。一旦目标确定,就义
无反顾毫不迟疑地勇往直前,不因暂时的成功而骄傲不前, 也不因暂时的逆境不思进取,只是抱定一颗丹心努力不辍, 这样的人生才会诞生大河奔流的气度与风范。
一材多用作文范例

一材多用作文范例滋味味觉上最香的滋味,是儿时常吃的那道菜肴,是妈妈为我做的红烧鱼;而精神大餐最可口的滋味,来源于书籍。
一次次品读,品出的是酸甜苦辣的滋味,品出的,是百味俱全的人生本真。
小时候,书的滋味,甜中夹着微辣。
那本《十万个为什么》,如今想起,仍然回味无穷。
记得那天,我读到人类的文明起源于阳光为大地带来的火焰,便兴冲冲跑下楼,用放大镜对着太阳,将小小的光斑投射在白纸上。
直到青烟袅袅飘出,带着几丝火的香气。
阳光点亮了白纸,一本小书,激起了我的味蕾。
那书页中的滋味,懵懂的我不曾完全咀嚼清楚,但那淡淡的辣味,“尝”一口,便迫不及待地想再尝。
那一道道菜肴,有的叫“四季的轮回”,有的叫“月亮的阴晴圆缺”,有的叫“盘古开天地”,有的叫“人猿的进化”……它们带给我的是收获知识的甜,是诱人刺激的辣。
慢慢地,年龄的增长让我不再满足于儿童读物。
青稚一点点淡去,总想试着品尝名著的滋味,而那本《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恰合我的口味。
读着一个出生19个月就又聋又盲女孩的真情告白,泪水一次又一次顺着面颊留过,留进嘴里,咸咸的,又有些苦涩。
我试图想读懂份苦,不禁想起了自己曾经的一段经历。
记得庆祝建国60周年国庆阅兵式上,我被选为人民英雄纪念碑基座护卫国旗的少先队员代表之一。
整个暑假,我们每天都要在烈日下练上三个多小时。
虽然我十分认真,可就在暑假最后一天训练时,我的脚不慎扭伤了,被宣布为替补队员。
那一刻,心中充满了失望,真想找到老师申请退出,而海伦的经历冲淡了我心中的那份苦涩。
我忽然明白,连失明失聪的人都有机会成为演讲家,这样一个小小的挫折又算得了什么呢。
我暗自下定决心,一定要继续坚持下去。
开学后,训练更苦了,面对其他学校替补队员的训练时漫不经心打闹嬉戏,我不屑一顾,咬着牙忍着痛,站在队伍后面,与正式队员一起训练,并为他们认真做场记。
休息之余,还会请教练指导敬队礼的姿势。
国庆节终于到了,当天一位同学突然身体不适,不能上场了,需要找人替补。
一材多用作文指导及优秀范文

一材多用作文指导及优秀范文【材料一】袁隆平1、突破圆的枷锁,让智慧的光芒四射(福建卷话题"圆形与星形")"圆",裸露身躯,怒目圆睁,向世人宣布:我最大,我是万物的中心,是不可违背的原则,不可忤逆的绝对的真理......他的声音震慑了天宇,震慑了大地。
懦弱者匍匐在这位圣人者脚下,他们双目低垂,不敢正视前方,沿着这位圣人厘定"圈"亦步亦趋、循规蹈矩。
于是空气凝固了,世界停止了脚步。
勇者无畏,智者无疆。
清醒的智勇者,走出了"圆"的苑囿,用自己的双眼看世界、用自己的头脑辨是非,于是世界变得多姿多彩。
赵武灵王是个智勇者,他冲破了"传统的不可变更"的习俗的圆,用犀利的目光看到自身民族屡战屡败的缘由,大胆地突破了贵族们极力维护的传统,宣布"胡服骑射",从此富国强兵,战胜了匈奴。
商鞅是个智勇者,他冲破了"祖宗之法不可变"这宗法的圆,大胆进行改革,强盛了一个秦国。
布鲁诺是个智勇者,他冲破了"教会的地心学说"这个宗教的圆,大胆地提出了日心学说。
李四光是个智勇者,他冲破了"地质学的权威定论"这个学术的圈。
大胆去探索,经过几年的艰苦努力,相继发现了大庆油田、胜利油田、大港油田...彻底地粉碎了西方而得中国无油贫油学说。
袁隆平是个智勇者,他冲破了"关于自花授粉水稻杂交无优势"的经典理论这个科研的圈,经过多年不断探索研究,终于开发出被誉为中华民族奉献给人类的第五大发明的杂交水稻。
这一项惠泽世界人民的发明使人类远离了饥饿,给世界带来福音。
邓小平是个智勇者,他冲破了"两个凡是"迷信的圈,提出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理论,从而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不仅如此他冲破了"社会主义农村集体所有制、和计划经济这个圈",大胆推行土地承包制,市场经济,走改革开放的道路,使中国走向富强。
作文素材一材多用(2017.3.1)

●一、多角度使用素材●指出下列材料,可以用于证明哪些观点。
● 2008年6月27日比尔·盖茨正式宣布从微软退休,他捐出财产,全身心投入慈善事业。
因为他意识到,人生在世的价值不在于拥有多少而在于留下多少。
在告别会上,他说:“我不能再挡道了,我离开后,会有人填补我留下的空白。
”谈及微软的未来,他说:“如果我们不求改变,不吸引优秀人才,这对我们将是一件十分危险的事情。
”●这段新闻内涵丰富,请你分析。
● 1)比尔·盖茨退休一事,可以论证:“人生需要放下”,开辟生活的新空问等话题●2)他说:“我不能再挡道了,我离开后,会有人填补我留下的空白”可以用来论述:“人才的更新交替”,长江后浪推前浪等●3)他捐出财产,从事慈善事业,可以论述:可以论述“如何正确看待金钱财富”,也可以论述“从‘留下’什么,看人生的价值”等话题●4)他对微软未来的看法,可以用来论证可以用来论及“创新求变”的重要性等●多角度解读《陈情表》相关人物——李密、祖母相关事件——童年孤苦,勤奋读书;官路坎坷,正直不屈;乡村授业,活出价值;事亲祖母,至孝美德。
(1)习惯认识:忠孝不能两全。
历史上有“读李密《陈情表》不流泪者不孝”之说,所以这则材料,我们常用来作为“”的素材。
(典型但不新颖)孝道2)深层挖掘:表面看,是李密的忠孝不能两全,事亲至孝感动晋武帝司马炎,不再调他到朝中任职,但实际是,晋灭蜀汉,司马炎任用蜀汉旧朝官员,看似宽宏大量,实则为了收罗控制他们,一个不慎,便可能招来杀身之祸。
李密这么做,有其看清时局的理性智慧,没有被太子冼马这看似荣光的职位迷惑,因为嵇康被杀,阮籍装傻,便是明证。
所以这则材料,我们可以用(来作为“理性”“智慧”等的素材。
(常见但新颖)(1)李密的苦难童年。
从李密的角度:父亡母嫁,体弱多病,伶仃孤苦,坚强懂事,勤奋好学,不辍学业。
所以李密的童年生活苦难但仍勤奋读书这则材料,可以作为等话题的素材。
“坚强”“逆境成才”“勤奋”(2)从祖母的角度:老年丧子、丧夫,家道中落,年老多病,但细心抚育孙子,坚持让李密读书。
作文素材一材多用

作文素材一材多用作文素材一材多用一、一例多用与最佳角度的运用任何事例都包含多方面的意义,“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同一个事例,可以在不同的视角、表述、侧重点下,表达出不同的思想意义或观点。
正因为事例有多种的使用角度,在事例积累有限的情况下,可以对同一事例作不同的裁剪,从多种角度充分利用同一事例。
例1:有一则寓言故事:蚂蚁每天不辞劳苦地建筑房舍,储备粮食,而蟋蟀却忙于张大喉咙唱歌。
寒冬来临,蚂蚁躲在温暖的家里,幸福地享受着美味,而可怜的蟋蟀却饥寒交迫,最后终于一命呜呼。
这则故事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用来证明不同的观点:(a)要做勤劳的蚂蚁,每天坚持不懈地劳作。
千万不要学蟋蟀,就只会短暂地玩乐,最终却一事无成走向死亡。
(b)蚂蚁一生不辞辛苦的奔波,最终的追求只不过是填满它们芝麻大的肚皮,而蟋蟀虽只有短暂的一生,却自始至终在快乐的歌唱。
例2:同样是一个人伏在书本上睡着了。
可以这么说:你看,这么懒!这哪是读书的料,一见书本就打瞌睡。
也可以这么说:你看,多用功啊,读书都读累了,撑不住睡了。
例3:《梦溪笔谈》和《唐宋八大家丛话》中,都记载了“黄犬奔马”的故事。
沈括的《梦溪笔谈》里写的是穆修、张景一同上朝,适见“有奔马践死一犬”,两人便各记其事,以比较优劣。
穆修说:“马逸,有黄犬遇蹄而毙。
”张景说;“有犬死奔马之下”。
《唐宋八家丛话》中写的是欧阳修和同事一同出游,见“有奔马毙犬于道。
”同事说:“有犬卧通衢,逸马蹄而死之。
”欧阳修嫌同事说得太啰嗦,说:“逸马杀犬于道。
”这样,同一个故事就有了六种不同的说法。
以上这三个事例,说明了由于立场观点的不同,视角的不同,侧重点的不同,表述也就不同,语言的表述具有倾向性,是随着侧重点的变化而变化的。
而表述的不同,又显示出事物的不同角度和侧面。
那么,我们在不同的文章中,使用同一个事例,也不是不可以的,一例多用,就能充分利用有限的素材资源。
正因为同一事例包含着多方面的意义、多种的使用角度,那么,我们在分析事例、运用事例时,就要选准最佳的角度,注意寻找适合主题需要,能深刻地揭示事物本质,典型地表现主题的角度,或独特新颖的角度,从素材中挖掘出一般人没有看到的内涵或哲理,力求观点的论证精巧到位。
一材多用作文

想念那段温暖的时光 岁月匆匆流逝,而今为了追 寻心中的梦想,我背着行囊离开了 母亲。回想过去与母亲在一起的温 暖时光,十分想念。 俗话说,有妈的孩子像块宝。 与母亲在一起时我无需考虑吃饱穿 暖,每逢需要时母亲总会站在我的 后面。
想念母亲为我倒牛奶的温暖时光。夜晚学习很晚, 我伏案埋头,沉思苦想,渐渐身体有些劳累。每 至此时,母亲总是蹑手蹑脚进来,轻轻在我手边 放杯牛奶。牛奶杯是圆圆的,牛奶静静的躺在里 面。我慢慢用双手圈住牛奶杯,因为我的摇晃, 牛奶原本圆润而平静的面波光一样荡漾起来。我 小口小口抿着,牛奶杯口留下唇印一样的奶渍, 杯中生成一圈圈涟漪。母亲在旁边微笑地看着我, 橘黄色的灯光下十分可亲。那滑滑的液体直流进 我的心田,我的困意瞬间便无影无踪。不一会, 圆圆的牛奶杯变得空荡荡的。母亲又小心翼翼的 端起它,轻轻摸摸我的头,离开了。这幅温暖的 画面时时在我的脑海里出现。
想念母亲为我织红毛衣的温暖时光。冬天的风似乎 总是那么无情,没有遗留一点秋风的忧愁,似乎决 心让你畏惧。我怕冷,于是母亲总在秋天便开始为 我准备过冬的毛衣。我坐在小小的床上,看着母亲 的手不停的转动,微微翘起的小拇指像一朵向上的 百合的花瓣。记忆中的红色毛衣鲜艳又温暖,像冬 日的暖阳。摸上去十分柔软,我喜欢用手轻轻抚过 每一处针脚,感受工艺品般的细密滑软。我盯着母 亲不断转动的手,那细细的针像两只魔法棒,又像 指挥家的指挥棒,谱写出了扣人心扉的温暖的乐谱。 不一会,红毛衣的基本形态就出来了。只见那火焰 般的团团越卷越大,原本只是球形的,后来像是空 中有只无形的手拉扯它成型。最后它便穿在欢喜的 我的身上。向母亲道谢她总一脸温柔。我想念那红 毛衣,那温暖的时光。
母亲知我冬日畏寒,便会在秋风萧瑟时织毛衣。 它是红色的,温暖的如同冬天的暖阳。细细摸去, 便会体会到细细的毛线,紧凑的针脚。脑中不禁 想起母亲拿着细长的织针,手指灵巧的转动,已 完成半面的红红的毛衣搭在母亲膝上。是了,是 母亲用织针为我织出心中那一抹最温暖的彩霞, 那么绚丽。我总会在冬天穿着红红的毛衣在飘扬 的雪花中肆意玩耍。我忘不了母亲那为我所织的 火红色的毛衣,它代表着母亲在我成长路上的陪 伴以及对我浓浓的爱意。
【图文】作文素材,一材多用

四、经典素材,一材多用作文题目 3.有人说,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就成了路;也有人说,世界上本来有路,走人多了,反而没有了路;有人说……请以“人与路”为题,写一篇作文。
运用示范:天生一材,必有一用。
天无绝人之路。
文王被拘,仲尼困顿,屈原放逐,左丘失明,孙子膑脚,当此之时,可谓人生绝境,他们似乎已无路可走!但历史证明,他们最后都走出了一条辉煌的人生之路!路,是人自己走出来的。
心有多远,路,就有多远。
孙子无脚可走,但他走出了一条兵法之圣的非凡之路;左丘又目失明,但他却看到了历史的最深处。
2015/10/21 11
四、经典素材,一材多用作文题目 4.题目:《留给明天》时间之矢不可逆转,生命难免“终有竟时”。
创造人生的,是今天;而今天是否有价值,关键在于为明天留下什么。
文王被拘,他留给明天的是《周易》;孔子落难,他留给明天的是《春秋》;屈原放逐,他留给明天的是《离骚》。
圣贤也是人,他们终究也是要死的;然而,他们都为明天留下了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从而让自己永垂不朽。
的确,明天尚未到来,但明天终会到来。
明天将如何到来,取决于我们今天留给明天一些什么。
今天为明天留下一颗美好的种子,明天就会拥有一棵参天2015/10/21 12 大树。
作文材料三一材多用

7
8
9
10
11
12
抱树而死
介子推不肯受赏,曾赋诗一首,“有龙于飞,周遍天 下。五蛇从之,为之丞辅。龙反其乡,得其处所。四 蛇从之,得其露雨。一蛇羞之,死于中野。”邻居解 张为子推不平,夜里写了封书信挂到城门上。
注意点:忌“以引代认真审题; 2.紧扣观点,用心选材; 3.扣关键词,进行分析; 4.忌“引言堆砌” ; 5.忌“以引代议”; 6.引用要准确。
22
课堂活动三:牛刀小试
用引证法论证下面的观点, 150字以上。
拒绝冷漠
23
课后活动
“出格”,意为超出一般,与众不同; 又可理解为越出常规,做得过分。
4
5
6
辞官不言禄
十九年的逃亡生涯结束后,重耳由逃亡者变成了晋文公, 时值周室内乱,“未尽行赏”,便出兵勤王,“是以赏从亡者 未至隐者介子推”。对此,介子推没有像壶叔(一名陶叔狐) 那样,主动请赏。他说,晋文公返国,实为天意,介子推认为 忠君的行为发乎自然,没必要得到奖赏,并以接受奖赏为耻辱, 认为狐偃等“以为己力”,无异于“窃人之财”的盗贼,故 “难于处矣”。
注意点: 紧扣观点,用心选材。
③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每个人来说只有一 次,我们要珍惜生命。泰戈尔说过:“聪明的人警告 我说,生命只是荷叶上的一颗露珠。” 因此,我们 更应珍惜,珍惜生命的存在,珍惜生命此时绽放的光 彩,不能虚度,让人生黯然失色了。
问题: 没有分析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堂训练
观点:以退为进—双赢的智慧 材料:陈情表
以退为进是一种双赢的智慧。蜀汉后主
刘禅的郎官李密在成为亡国奴之后,屡被新
朝征召。侍奉新君,焉知祸福,逆君美意,
横祸将至,李密面临着两难选择。他聪明地
选择了以退为进的方法,上《陈情表》一文
,陈述与祖母相依为命的苦况及孝顺祖母的
哀哀衷情,终于感动武帝而不再勉强。如果
例3:《老子》有云:“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 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材料句)……‖可见,大小、高矮、多少、远近 等等都是辩证统一的。(观点)
例3:《老子.道德经》有云:“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 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材料 句)‖“合抱之木”,不可谓不“大”;“九层之台”,不 可谓不“高”;“千里之行”,不可谓不“远”。然而, 这“大”“高”“远”中分别包含着“小”“矮”“近”, “小”“矮”“近”中则分别孕育着“大”“高”“远”; 矛盾的双方既对立又统一,互为前提,相互依存,相辅相 成,交错共生。(正面阐释)没有“大”,也就无所谓 “小”;没有“矮”,也就无所谓“高”;没有“远”, 也就无所谓“近”……(反面阐释)(分析句)‖可见, 大小、高矮、多少、远近等等都是辩证统一的。(结论句)
(4)从整体角度思考,适用“补钙”、“镜 子”(反思当今孝文化的缺失)。
《陈情表》是李密向晋武帝申述自己 不能应召出仕理由的一封奏章。全 文情真意挚,情理交融,令人动容 。晋武帝读完后,非但没有追究他 的怠慢之责,反而赞赏他的孝心
“语言的艺术”、 “情与理”、 “真诚的力量”
选取素材时应注意哪几个标准? 主题标准 真实标准 典型标准 新颖标准
二、学会观点 和材料的巧妙 结合
例1:《老子》有云:“合抱之木,生于毫 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 于足下。”(材料句)‖可见,一切贵在“ 始”。(结论句)
例2 :《老子》有云:“合抱之木,生于 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材料句)‖可见,成功贵在 “积累”。(结论句)
3、评议:咬紧观点深化说理
课堂练笔:
示例:《烛之武退秦师》 1.以“责任”为话题; 2.以“换个角度看问题”为话题; 3.以“知错能改”为话题; 4.以“屈与伸”为话题。 提示:思维的关键是通过联想和创意,找到素
材与主题之间的契合点。
1.以“责任”为话题
国危矣,烛之武带着“然郑亡,子亦有不利 焉”的责任夜縋而出,在秦伯面前慷慨陈词 ,最终使秦伯退师。这是什么力量使一个弱 小的烛之武敢去见郑伯呢?这就是责任的力 量。正是责任,才使他放下了与郑伯之间的 怨恨;正是责任,才使他敢于冒着危险夜縋 而出;也正是责任,才使他敢于去面对并说 服强大的秦王。
例1:《老子》有云:“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 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材料句)‖“合抱之木”,不可谓不“大”; “九层之台”,不可谓不“高”;“千里之行”, 不可谓不“远”。然而,这“大”“高”“远”, 都是从“毫末”“累土”“足下”开始的。(正 面分析)不自“毫末”,何来“合抱”?不起 “累土”,哪来“九层”?不始“足下”,何以
4.以“屈与伸”为话题
秦晋围郑,郑无力招架。郑伯紧急召见大臣 ,佚之狐推荐了烛之武,但烛之武以年龄太 大为由推脱了。但郑伯为了郑国的利益,不 惜放下君王的脸面与威严,在烛之武面前承 认了自己的过错,言辞恳切。烛之武被他的 诚心打动了,最终出使郑国化解了危机。
李白至少还可以给我们这些启示:
提示: 1.遭遇挫折与放大痛苦; 2.乐观与悲观; 3.位置与价值; 4.淡泊。
罗控制他们,一个不慎,便可能招来杀身之祸。
李密这么做,有其看清时局的理性智慧,没有
被太子冼马这看似荣光的职位迷惑,因为嵇康
被杀,阮籍装傻,便是明证。所以这则材料, 我们可以用来作为 “理性 ”智“慧 ”等的素
材。
(常见但新颖)
(1)李密的苦难童年。
从李密的角度: 父亡母嫁,体弱多病,伶仃
孤苦, 坚强懂事,勤奋好学,不辍学业。
问题:素材的描述和中心不符合。
➢“一材多旨”写作 指导
“一材多旨”,是能揣摩出一个素 材的 多个精神内涵(即材料旨意)。
【教学目标】
1.多角度使用课内外素材。 2.搭建“一材多用”的桥梁, 学会观点和材料的巧妙结合。
一、多角度使 用素材
指出下列材料,可以用于证明哪些观 点。
2008年6月27日比尔·盖茨正式宣布从微软退 休,他捐出财产,全身心投入慈善事业。因为他 意识到,人生在世的价值不在于拥有多少而在于 留下多少。在告别会上,他说:“我不能再挡道 了,我离开后,会有人填补我留下的空白。”谈 及微软的未来,他说:“如果我们不求改变,不 吸引优秀人才,这对我们将是一件十分危险的事 情。”
多角度解读《陈情表》
一材多用方法指引:
多角度审察同一则材料——
一般说来: ◆一个故事中有几类人物,可能就有几个使用 角度; ◆有几种言论,可能就有几个使用角度; ◆有几个发展阶段,可能就有几个使用角度。
多角度思路解读
相关人物——李密、祖母
相关事件——童年孤苦,勤奋读书; 官路坎坷,正直不屈; 乡村授业,活出价值; 事亲祖母,至孝美德。
3.以“知错能改”为话题
秦晋围郑,郑国存亡旦夕之间。佚之狐向郑王 推荐烛之武。郑伯立即召见烛之武,当烛之 武拒绝出使的时候,郑伯没有大发雷霆,而 是深情地道歉,说“吾不能早用子,是寡人 之过也。”如果没有这样深情地道歉,怎能 没有郑国的灭亡?一个为国者需要的是大度 量,更需要知错能改的品德,这样才能造福 于人民。
所以李密的童年生活苦难但仍勤奋读书这则材 料,可以作为 “坚强”“逆境成才”“勤奋” 等话题的素材。
从祖母的角度:老年丧子、丧夫,家道中落,
年老多病,但细心抚育孙子,坚持让李密读书。
所以李密祖母在艰难环境中仍细心抚育孙子并
让其读书的材料,可以作为 “教育”“责任”“高远
等话题的素材。
”“爱心”“亲情”
2. 以“换个角度看问题”为话题
国危矣,烛之武在说服秦伯时,以退为进,他不去 陈说郑国的安危,而是替秦国考虑,从秦国的角度 出发来考虑一切,他的陈述让秦王不得不接受。换 个角度看问题,不仅显示了烛之武机智的外交才华 ,也使之凭三寸不烂之舌保存了郑国。如果他当时 不换个角度去劝说秦王,他能成功吗?秦王能派杞 子、逢孙等帮助郑国守卫吗?晋师又何以能退?换 个角度看问题,有如黑暗中的明灯,有如迷雾中的 灯塔。
整体解读
(1)习惯认识:忠孝不能两全。历史上有“读李密 《陈情表》不流泪者不孝”之说,所以这则材料,我
们常用来作为“孝道 ”的素材。(典型但不新颖)
(2)深层挖掘:表面看,是李密的忠孝不能 两全,事亲至孝感动晋武帝司马炎,不再调他
到朝中任职,但实际是,晋灭蜀汉,司马炎任
用蜀汉旧朝官员,看似宽宏大量,实则为了收
项羽至少还可以给我们这些启示: :
1.忘记与铭记; 2.遭遇挫折与放大
规律方法总结:
总结引述材料的要点: 1.叙述时对素材适当取舍,筛选保留与话题
、观点相关的情节内容(特别是细节); 2.叙述时做到角度吻合,突出与观点有实质
性联系和契合的内容; 3.要简明扼要。一般字数控制在50-100字较
佳。
材不在多,会用则灵。
2)他说:“我不能再挡道了,我离开后, 会有人填补我留下的空白” 可以用来论述 :“人才的更新交替”,长江后浪推前浪 等
3)他捐出财产,从事慈善事业,可以论述 :可以论述“如何正确看待金钱财富”, 也可以论述“从‘留下’什么,看人生的 价值”等话题
4)他对微软未来的看法,可以用来论证可 以用来论及“创新求变”的重要性等
例2 :《老子》有云:“合抱之木,生于 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材料句)……‖可见,成 功贵在“积累”。(观点)
例2:《老子》有云:“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 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材料句)‖“合抱之木”,不可谓不“大”; “九层之台”,不可谓不“高”;“千里之行”, 不可谓不“远”。然而,这“大”“高”“远”, 都是由“毫末”“累土”“足下”一点点累积而 成的。(正面分析)没有“毫末”之积,何来 “合抱”之大?没有“累土”之积,哪来“九层” 之高?没有“足下”之积,怎至“千里”之远? (反面阐释)(分析句)‖可见,成功贵在“积
这段新闻内涵丰富,请你分析。
(1)就“比尔·盖茨退休”一事,可 论述
(2) “我不能再挡道了,我离开后, 会有人填补我留下的空白” 可论述:
(3)他捐出财产,从事慈善事业,可 论述:
(4)比尔·盖茨对微软未来的看法, 可论述:
1)比尔·盖茨退休一事,可以论证:“人生 需要放下”,开辟生活的新空问等话题
例3:《老子》有云:“合抱之木,生于毫 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 于足下。”(材料句)‖可见,大小、高矮 、多少、远近等等都是辩证统一的。(结 论句)
例1:《老子》有云:“合抱之木,生于毫 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 于足下。”(材料句)……‖可见,一切 贵在“始”。(观点)
新课导入:赏析论证“聪明”的两个 语段,谈谈存在的问题。
1.挑战自我的人是聪明的。屈原于正道直行, 纵身汨罗江,死得其所,留下千古美誉。他 聪明的为自己赢得了尊严。
2.勇于创新,挑战自我的人是聪明的。乔布斯 一生都在发明创造,勇于创新。他曾这样评 价自己:“我不是个好上司,不是个好父亲 ,不是个好丈夫,但我可以负责的说,我是 个好员工。”
小结:论点与材料契合的思路 1.搭起观点与材料的桥梁——共
通处
2.叙例:强化材料中契合观点的 部分
3.评议:咬紧观点深化说理
课堂训练
观点:语言与沟通 材料:陈情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