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战争中的三大战役

合集下载

中考历史备考:解放战争三大战役时间

中考历史备考:解放战争三大战役时间

中考历史备考:解放战争三大战役时间辽沈战役时间为1948年9月12日至11月2日,淮海战役时间为1948年11月6日至1949年1月10日,平津战役为1948年11月29日至1949年1月31日。

解放战争三大战役中国人民解放军同中华民国国军实行的战略决战,包括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三个战略性战役。

辽沈战役:1948年9月12日至11月2日在战争爆发前,国共双方的兵力比是3.14:1,而在辽沈战役前已经变成了1.3:1。

所以在1948年9月的时候,*中央决定对国民党实行战略决战,这是解放战争时期第一次战略大决战,也是一次意义重大的决战。

此次战役的具体领导人是*、罗荣桓、刘亚楼等三人,此次战役一共消灭了47.2万余人,一举摧毁了国民党在关外的全部主力部队,解放了东北全境,同时使得东北野战军成为了一支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军队,为之后的解放战争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淮海战役:1948年11月6日至1949年1月10日淮海战役以徐州为中心,解放军投入了60万军队,而国民党则投入了80万,这场战役能够说我军的兵力装备都处于劣势,所以淮海战役的胜利也被称之为中外战争的奇迹,此次战役虽然获得了胜利,但是伤亡同样惨重,同样消灭的敌人也很多,在付出了伤亡13万余人的代价下,消灭了国民党多达55.5万人。

此次战役的具体领导人是刘伯承、陈毅、*、粟裕、谭震林,此次战役虽然战况激烈,伤亡惨重,但是就胜利意义来说还是非常大的,实现了将国民党主力部队尽可能消灭在长江以北的战略部署,这次胜利之后,已经解放了长江以北的华东,而中原地区基本上获得解放。

平津战役:1948年11月29日至1949年1月31日平津战役是解放战争三大战役中的最后战役,此次战役在解放战争三大战役中消灭的敌人数排在第二,一共消灭了52.1万余人,但是这次战役中,我军的伤亡人数是最少的,仅仅伤亡了3.9万人。

在这次战役之后,华北地区除太原、大同、新乡等少数据点及绥远西部一隅之地外,全部获得解放。

中国解放战争

中国解放战争

中国解放战争抗日战争胜利后不久,蒋介石派出大量兵力,对解放区和延安发动多次进攻,结果都被解放军打败了。

解放战争亦称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是1945年8月至1949年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援下,为推翻国民党统治、解放全中国而进行的战争。

解放战争中的三大战役三大战役是辽沈战役,淮河战役和平津战役。

人民解放军经过两年的英勇作战,到1948年秋,敌我力量对比进一步出现了有利于革命而不利于反革命的变化。

首先,敌我双方军事力量的对比发生了变化。

这时,人民解放军已经增加到了280万人,第一线总兵力则超过了敌人。

经过新式整兵运动,全军指战员的政治素质和战斗力也是大大加强了。

此时,国民党军队的全面防御和分区防御都已经破产,为了避免各个被歼,蒋介石决定实行重点防御,实际上已经失去了完整的战线,缺少进行战略机动的兵力。

因此,从军事上来说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

其次,国民党在政治上已经空前孤立,不但国民党统治区的人民群众日益看清蒋介石反革命集团内战、独裁卖国的反革命本质,而且国民党内部也是矛盾重重,陷于分崩离析的困境之中,经济上,国民党统治区也是一片混乱,通货膨胀、物价飞涨,整个经济处于崩溃的边缘。

而这时解放区的政治经济形势却是蒸蒸日上。

当时各主要解放区已经连成一片,面积达到235.5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24.5%,人口有1.68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35.3%。

而且经过土地改革,解放区农民的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空前高涨,解放军的后方进一步巩固这些情况表明,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军队进行战略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

中共中央军委制定了关于第三年的军事计划,决定在东北、华北、西北、华东等地发起攻势,进行几次大的战役,把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

战略作战,需要贯彻分批歼敌的方针。

中共中央决定把第一个歼击目标选择在东北战场。

辽沈战役是1948年9月12日至11月2日之间进行的。

第一阶段东北野战军主力南下,于10月15日打下锦州,歼敌10余万,俘敌东北“剿匪”总司令部副总司令范汉杰。

解放战争中的三大战役汇总

解放战争中的三大战役汇总

解放战争中的三大战役淮海战役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在华东、中原军区及华北军区所属冀鲁豫军区部队配合下,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江苏省海州(今属连云港)、西迄河南省商丘、北至山东省临城(今薛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区域内,同国民党军刘峙集团进行的战略决战性战役。

是解放战争具有决定意义的三大战役之一。

南部战线形势发生有利于人民解放军的深刻变化1948年秋季,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国各个战场上的胜利,特别是在东北战场上举行的第一个战略决战性战役辽沈战役的胜利,使中国的军事形势进入一个新的转折点,战争双方力量对比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

人民解放军的总兵力由战争初期的127万人增至300余万人;国民党军则由430万人下降至290万人。

人民解放军不但在质量上早已占有优势,而且在数量上也已占有优势。

在黄河以南、长江以北的南部战线,人民解放军1947年7月转入战略进攻以后,经过同国民党军1年的激烈较量,至1948年7月,形势发生了有利于人民解放军的深刻变化。

人民解放军力量有很大发展。

由刘伯承任司令员、邓小平任政治委员的中原野战军辖7个步兵纵队15万人;中原军区辖豫西、陕南、豫皖苏、皖西、桐柏、江汉、鄂豫7个军区20余万人;由陈毅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的华东野战军辖15个步兵纵队和1个特种兵纵队36万人;华东军区辖胶东、渤海、鲁中南、苏北、江淮5个军区30余万人。

济南战役胜利后,华东野战军主力位于济南、滕县(今滕州)之间,一部位于山东省临沂、夏庄(今临沭)地区和江苏省宿迁地区休整,积极进行新的作战准备。

中原野战军主力于10月下旬解放郑州、开封,另一部活动于河南省南部、湖北省北部地区。

华东、中原两野战军已能在统一指挥下进行战役上的相互配合,协同作战。

中原、华东解放区空前巩固,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秋粮获得丰收,支援战争的物质力量增强。

在国民党军方面,由白崇禧任总司令的华中"剿匪"总司令部辖第3兵团(司令官张淦)、第12兵团(司令官黄维)、第14兵团(司令官宋希濂)和第5(信阳)、第13(南阳)、第16(咸宁)"绥靖"区,共35万余人,主力分布在以汉口为中心的平汉铁路(今北京-汉口)确山至汉口段和长江北岸宜昌至安庆段。

解放战争中著名的三大战役的名称和发生时间

解放战争中著名的三大战役的名称和发生时间

解放战争中著名的三大战役的名称和发生时间:三大战役是指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军队进行的战略决战,包括辽沈、淮海、平津三个战略性战役。

辽沈战役:辽沈战役是第一个战役。

辽沈战役从9月12日发起,东北野战军先后分路奔袭北宁路。

到10月1日,切断了北宁路,一部分主力进抵锦州城下。

10月10日,由华北国民党军组成的“东进兵团”自锦西向通往锦州的要隘塔山发起猛攻。

东北野战军预先设置在塔山的两个纵队顽强阻击,鏖战6昼夜,打垮国民党军的数十次冲击,成功地阻止了它的东进。

其“西进兵团”出动后,也遭到解放军3个纵队的阻击,进至彰武、新立屯一带后,未敢继续南进。

10月9日起,东北野战军发起对锦州的攻击。

经过激战,于15日攻克该城,全歼守敌10万余人。

随后,被长期围困在长春的国民党第六十军于10月17日起义,新编第七军也放下武器投诚。

21日,长春宣告和平解放。

10月26日至28日,东北野战军主力在新立屯、黑山地区全歼廖耀湘兵团10万人。

11月2日,直下沈阳、营口。

辽沈战役至此胜利结束。

东北全境宣告解放。

在辽沈战役中,人民解放军以伤亡6.9万人的代价歼灭国民党精锐部队47.2万余人。

淮海战役:淮海战役是第二个战役,是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西至商丘、北起临城(今薛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进行的。

淮海战役于11月6日发起,到22日为战役第一阶段。

在这个阶段中,华东野战军在碾庄地区歼灭黄百韬兵团10万人。

中原野战军也完成对徐州的战略包围。

11月23日到12月15日,为淮海战役第二阶段。

在这个阶段中,中原野战军及华东野战军一部,在宿县西南的双堆集地区包围并歼灭黄维兵团11万人。

华东野战军主力在杜聿明指挥的徐州国民党军3个兵团25万人向西突围时,将这股敌人合围于永城东北的陈官庄地区,并歼灭其中的孙元良兵团约4万人。

12月15日到1949年1月10日,为淮海战役第三阶段。

1949年1月,华东野战军发起对杜聿明部的总攻,全歼邱清泉、李弥两个兵团10个军约20万人,淮海战役中,人民解放军经过66天紧张艰苦的战斗,以伤亡11万余人的代价,歼灭国民党军55.5万人,使长江以北的华东、中原地区基本上获得解放。

三大战役

三大战役

平津战役
平津战役是最后一个战役。平津战役在1948 年11月29日发起。从1948年12月22日起, 人民解放军按照中共中央军委先打两头、后取中间的原则,首先攻克西线的新保安、 张家口,在东线,1949年1月15日,全歼天津国民党守军13万余人,解放天津。经过 解放军和中共北平地下党的耐心工作,1月31日,傅作义率部接受改编,北平和平解放, 平津战役胜利结束。平津战役历时64天,人民解放军伤亡3.9万人,国民党军队52万余 人歼灭和改编,使华北地区除太原、大同、新乡等少数据点及绥远西部一隅之地外, 全部获得解放。 平津战役纪念馆 平津战役具体领导人:林彪、罗荣桓、聂荣臻。 平津战役的意义 平津战役是具有决定意义的三大战役之一。平津战役的胜利,使华北地区基本获得解 放。尤其是和平解放北平,进一步打击了国民党的士气,对加速解放战争的进程具有 重要意义。
历史背景
辽沈战役的具体领导人:林彪、罗荣桓、刘亚楼 1946年6月26日,国民党军队向共产党的中原解放区发起进攻,国共大规模内战全面爆发。 1948年7月初,国共双方兵力的对比,已由战争爆发时的3.14:1,变为1.3:1。同年9月, 中共中央在西柏坡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决定抓住有利时机,与国民党进行战略决战,决 战方向首先指向形势于己有利的东北。1948年8月,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已控制了东北 97%的土地和86%的人口 。国民党军队有4个兵团14个军44个师(旅),加上地方保安团 队共约55万人,但被分割、压缩在沈阳、长春、锦州三个互不相连的地区内。由于部分北 宁铁路为人民解放军所控制,长春、沈阳通向山海关内的陆上交通被切断,补给全靠空运, 物资供应匮乏。当时东北是全国唯一一个人民解放军军力超过国民党军队的地区。因此中 国共产党中央军委把决战的第一个战场选在东北。东北地区的重要性在于它既是中国重工 业最发达的地区和最大的产粮区,又是侵华日军最早侵占的地区。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后, 东北即成为国共两党两军争夺的焦点。辽沈战役是第一个战役,也是三大战役中最为关键 的战役。辽沈战役从1948年9月12日发起,东北野战军先后分路奔袭北宁路。到10月1日, 切断了北宁路,一部分主力进抵锦州城下。10月10日,由华北国民党军组成的“东进兵团” 自锦西向通往锦州的要隘塔山发起猛攻。东北野战军预先设置在塔山的两个纵队顽强阻击, 鏖战6昼夜,打垮国民党军的数十次冲击,成功地阻止了它的东进。其“西进兵团”出动 后,也遭到解放军3个纵队的阻击,进至彰武、新立屯一带后,未敢继续南进。10月9日起, 东北野战军发起对锦州的攻击。经过激战,于15日攻克该城,全歼守敌10万余人。随后, 被长期围困在长春的国民党第六十军于10月17日起义,新编第七军也放下武器投诚。21日, 长春宣告和平解放。10月26日至28日,东北野战军主力在新立屯、黑山地区全歼廖耀湘兵 团10万人。11月2日,直下沈阳、营口。辽沈战役至此胜利结束。东北全境宣告解放。在 辽沈战役中,人民解放军以伤亡6.9万人的代价歼灭国民党精锐部队47.2万余人。

解放战争三大战役分别是什么

解放战争三大战役分别是什么

解放战争三大战役分别是什么三大战役是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军队进行的战略决战,包括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三场战略性战役。

解放战争三大战役分别是什么1解放战争三大战役辽沈战役辽沈战役是中国近代史解放战争的“三大战役”之一,1948年9月12日开始,同年11月2日结束,共历时52天。

中国共产党称之为辽沈战役,中国国民党称之为辽西会战,又作”辽沈会战“。

战役结束后,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次在兵力数量方面超越国民党军。

淮海战役淮海战役,国民党称“徐蚌会战”,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中原野战军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连云港),西至商丘,北起临城(今枣庄市薛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的战略性进攻战役。

淮海战役于1948年11月6日开始,1949年1月10日结束,徐州剿匪总司令部刘峙指挥中华民国国军五个兵团、22个军、56个师及一个绥靖区共55.5万人被消灭及改编,解放军总共伤亡13.4万人。

淮海战役是三大战役中的第二个战役,也是解放军牺牲最重,歼敌数量最多,政治影响最大、战争样式最复杂的战役。

平津战役平津战役(中国大陆称作京津战役,台湾称作平津会战)是国共内战“三大战役”之一,1948年11月29日开始,1949年1月31日结束,共64天。

林彪、罗荣桓、聂荣臻、刘亚楼指挥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和华北军区部队共100万大军,以北平、天津为中心,以伤亡3.9万人的代价,消灭及改编中华民国国军3个兵团,13个军50个师共计52.1万人,解放了北平、天津在内的华北大片地区。

平津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具有决定意义的三大战役的最后一个战役。

2解放战争从多少年到多少年解放战争是1945年8月至1949年9月。

解放战争,亦称“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国民党方面称为“动员戡乱”,是1945年8月至1949年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推翻国民党统治、解放全中国而进行的战争,国共内战第二阶段。

解放战争三大战役情况表

解放战争三大战役情况表
最大的决战,基本
上解放了长江以
北的华东和中原
广大地区
平津
1948年11月
至1949年1月
平津
林彪、罗荣桓、
聂荣臻
东北野战
军、华北
解放军
52万
围而不打;隔而
不围;先打两
头,后取中间
基本上解放了华
北全境
三大战役情况表
名称
时间
地点
指挥者
作战部队
歼敌数
作战方针
作用
辽沈
1948年9月至
11月
东北
林彪、罗荣桓
东北野战军
47万
封闭国民党军
队,各个歼灭
东北全境解放
淮海
1948年11月
至1949年1月
徐州为中
心的陇海、
津浦线
刘伯承、陈毅、
邓小平、粟裕、
谭震林
华东野战军、Βιβλιοθήκη 原野战军55.5万
全力作战,以少
胜多
解放战争中规模

关于解放战争三大战役分别是什么

关于解放战争三大战役分别是什么

关于解放战争三大战役分别是什么解放战争三大战役都有什么辽沈战役:1948年9月12日至11月2日在战争爆发前,国共双方的兵力比是3.14:1,而在辽沈战役前已经变成了1.3:1。

因此在1948年9月的时候,中共中央决定对国民党进行战略决战,这是解放战争时期第一次战略大决战,也是一次意义重大的决战。

淮海战役:1948年11月6日至1949年1月10日淮海战役以徐州为中心,解放军投入了60万军队,而国民党则投入了80万,这场战役可以说我军的兵力装备都处于劣势,因此淮海战役的胜利也被称之为中外战争史上的奇迹,此次战役虽然获得了胜利,但是伤亡同样惨重,同样消灭的敌人也不少,在付出了伤亡13万余人的代价下,消灭了国民党多达55.5万人。

平津战役:1948年11月29日至1949年1月31日平津战役是解放战争三大战役中的最后战役,此次战役在解放战争三大战役中消灭的敌人数排在第二,一共消灭了52.1万余人,但是这次战役中,我军的伤亡人数是最少的,仅仅伤亡了3.9万人。

在这次战役之后,华北地区除太原、大同、新乡等少数据点及绥远西部一隅之地外,全部获得解放。

解放战争三大战役哪个难打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三大战役中,规模最大的战役,也是最难打的一场战役。

为什么说淮海战役是三大战役中最难打的战役呢?第一点是兵力上的劣势。

在“平津战役”中,我军的兵力占据绝对的优势,我军的兵力是100万,而国军则是52万相差近一半左右,所以我军在这场战役中轻松取胜。

而“辽沈战役”,我军也是拥有70万兵力,而国民党军是55万,相差15万人。

虽然这一次国军的武器装备比较精良,但由于兵团是临时组建,所以内部协调上出现很多问题,最后我军获胜也在意料之中。

而在“淮海战役”中,国民党军先后投入7个兵团,34个军86个师,飞机高达2957架,共约80万人出动,而我军的兵力则是60万,所以我们从参战人数上就处于劣势。

而第二点则是对方将领的阵容十分强大,在经历了两场战役的失败之后,蒋介石痛心疾首,他深刻的意识到“淮海战役”是内战成败的关键,所以参与这次战役的将领都是精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放战争中的三大战役淮海战役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在华东、中原军区及华北军区所属冀鲁豫军区部队配合下,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江苏省海州(今属连云港)、西迄河南省商丘、北至山东省临城(今薛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区域内,同国民党军刘峙集团进行的战略决战性战役。

是解放战争具有决定意义的三大战役之一。

南部战线形势发生有利于人民解放军的深刻变化1948年秋季,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国各个战场上的胜利,特别是在东北战场上举行的第一个战略决战性战役辽沈战役的胜利,使中国的军事形势进入一个新的转折点,战争双方力量对比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

人民解放军的总兵力由战争初期的127万人增至300余万人;国民党军则由430万人下降至290万人。

人民解放军不但在质量上早已占有优势,而且在数量上也已占有优势。

在黄河以南、长江以北的南部战线,人民解放军1947年7月转入战略进攻以后,经过同国民党军1年的激烈较量,至1948年7月,形势发生了有利于人民解放军的深刻变化。

人民解放军力量有很大发展。

由刘伯承任司令员、邓小平任政治委员的中原野战军辖7个步兵纵队15万人;中原军区辖豫西、陕南、豫皖苏、皖西、桐柏、江汉、鄂豫7个军区20余万人;由陈毅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的华东野战军辖15个步兵纵队和1个特种兵纵队36万人;华东军区辖胶东、渤海、鲁中南、苏北、江淮5个军区30余万人。

济南战役胜利后,华东野战军主力位于济南、滕县(今滕州)之间,一部位于山东省临沂、夏庄(今临沭)地区和江苏省宿迁地区休整,积极进行新的作战准备。

中原野战军主力于10月下旬解放郑州、开封,另一部活动于河南省南部、湖北省北部地区。

华东、中原两野战军已能在统一指挥下进行战役上的相互配合,协同作战。

中原、华东解放区空前巩固,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秋粮获得丰收,支援战争的物质力量增强。

在国民党军方面,由白崇禧任总司令的华中"剿匪"总司令部辖第3兵团(司令官张淦)、第12兵团(司令官黄维)、第14兵团(司令官宋希濂)和第5(信阳)、第13(南阳)、第16(咸宁)"绥靖"区,共35万余人,主力分布在以汉口为中心的平汉铁路(今北京-汉口)确山至汉口段和长江北岸宜昌至安庆段。

由刘峙任总司令的徐州"剿匪"总司令部辖第2兵团(司令官邱清泉)、第7兵团(司令官黄百韬)、第13兵团(司令官李弥)、第16兵团(司令官孙元良)和第1(扬州)、第3(徐州)、第4(商丘)、第9(海州)、第11(青岛)、第12(新乡)"绥靖"区,共60万人。

这是国民党军兵力最多、战斗力最强的一个战略集团,主力集结于以徐州为中心的陇海铁路(今兰州-连云港)商丘至海州段、津浦铁路(天津-浦口)徐州至蚌埠段。

由桂系将领控制的华中"剿总"和由蒋介石嫡系将领控制的徐州"剿总"之间存在矛盾,难以实行统一指挥,协同作战。

刘峙集团虽然装备优良,背靠南京、上海,交通方便,但其后方补给线脆弱,津浦铁路一旦被截断,就将陷于粮弹两缺的困境。

刘峙集团采取战略守势,中共中央军委决定将其歼灭济南战役后,国民党军统帅部对华东、中原两野战军动向作了多种判断,认为在陇海铁路以南联合发起新攻势的可能性较大。

因此决定,徐州"剿总"放弃郑州、开封、菏泽、临沂、海州,缩短战线;将郑州地区的第16兵团东调,撤销第9"绥靖"区,其所属第44军由连云港海运南撤;华中"剿总"的第12兵团改归国防部指挥,由豫西南阳、泌阳东移确山、驻马店,准备转用于徐州、蚌埠地区。

辽沈战役结束后,蒋介石为避免刘峙集团重蹈东北卫立煌集团全军覆灭的覆辙,于11月4日派参谋总长顾祝同到徐州,研究作战方略。

5日,顾祝同、刘峙召集军事会议,确定采取"备战退守"方针,一面向徐州、蚌埠间收缩兵力,准备应战,一面从徐州撤退物资和非战斗人员,以备在形势不利时全军南撤淮河以南。

11月6日蒋介石下达命令,确定"华东战场方面暂取战略守势",并调整部署:将海州第44军西撤新安镇(今新沂),并归黄百韬指挥;第7兵团由新安镇撤至运河以西地区;第3"绥靖"区由临城、枣庄向南退守韩庄、台儿庄地区;第13兵团由陇海铁路碾庄圩、炮车南移灵璧、泗县;第1"绥靖"区防守淮阴、扬州一线;第2兵团由商丘东移砀山、永城;第4"绥靖"区由商丘、马牧集南移固镇、蚌埠;第16兵团由柳河移至蒙城。

徐州"剿总"直接指挥的第107军守备窑湾(今邳州南)以南段运河,第72军加强徐州守备,第96、第66军防守蚌埠、五河、盱眙。

第12兵团由确山东进阜阳、太和。

这样,国民党军在徐州、蚌埠地区的兵力达5个兵团、3个"绥靖"区,连同直属部队、特种部队共29个军约70万人。

蒋介石声称:徐淮会战是政权"存亡最大之关键"。

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曾于1948年7月间提出"冬春夺取徐州"的设想。

济南战役结束时,即9月24日,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员兼代政治委员粟裕(陈毅5月到中原和刘伯承、邓小平一起指挥作战)向中共中央军委建议乘胜举行淮海战役,攻歼淮阴、淮安、宝应、高邮、海州、连云港之敌,为夺取徐州创造条件。

中共中央军委和毛泽东主席于9月25日复电同意华东野战军举行淮海战役,并于10月11日发出关于淮海战役作战方针的指示,指出战役第一阶段的重心是集中兵力歼灭第7兵团,完成中间突破,第二阶段攻歼海州、新浦、连云港等地之敌,第三阶段在淮阴、淮安方向作战。

为了达到歼灭第7兵团的目的,应以一半以上的兵力牵制、阻击可能由徐州东援的第2、第13两兵团。

14日,又指示中原野战军主力夺取郑州、开封,吸引徐州"剿总"分兵西顾;以一部兵力在平汉铁路以西、以南积极活动,牵制白崇禧集团,使之不能调兵东进徐州、蚌埠地区。

遵照上述指示,华东野战军作出部署:以7个纵队及特种兵纵队主力围歼新安镇地区的第7兵团;以3个纵队及2个独立旅歼灭位于邳县(今邳州)地区的第13兵团一部,阻击该兵团东援;以3个纵队直出徐州东北台儿庄、贾汪,促使第3"绥靖"区部队起义,尔后截断徐州以东陇海铁路,阻击徐州之敌东援。

中原野战军的部署是:以4个纵队并指挥华东野战军的2个纵队和冀鲁豫军区2个独立旅,首先歼灭商丘地区的第4"绥靖"区部队,吸引第2兵团西顾,尔后以主力在徐蚌线(徐州-蚌埠)作战,攻占宿县,截断津浦铁路;另以2个纵队及1个旅侧击、尾击由确山东进的第12兵团,迟滞其前进。

此外,原准备渡江南下的华东野战军先遣纵队及桐柏、江汉、豫皖苏、江淮、冀鲁豫等军区部队,被赋予破击平汉、陇海、津浦铁路的任务。

11月7~9日,中共中央军委和毛泽东根据辽沈战役后全国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和中原野战军攻克郑州后迅速东进,正同华东野战军会合等情况,以及刘峙集团有向南撤退的征候,批准前线指挥员的建议,决定扩大淮海战役的原定规模,由华东、中原两野战军共同与这个庞大的集团进行决战,第1步歼灭该集团主力于淮河以北,第2步歼灭其余部于长江以北。

这样,淮海战役就由原来计划歼灭刘峙集团一部的战役企图,发展成为全歼该集团的战略决战性战役。

11月16日,中共中央军委决定,由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及华东野战军副政治委员谭震林5人组成总前委,刘、陈、邓为常委,邓小平为书记,统筹淮海地区作战、支前等一切事宜。

毛泽东指出,淮海战役为南部战线空前大战役,此战胜利,不但长江以北局面大定,即全国局面亦可基本上解决。

他号召中原、华东全军在总前委领导下,争取战役的胜利。

人民解放军歼灭第7兵团,攻占宿县,孤立徐州1948年11月6日晚,华东野战军按预定计划向新安镇地区国民党军第7兵团发起进攻。

7日晨,第7兵团部率第25、第44、第64、第100军由第63军担任翼侧掩护,自新安镇地区沿陇海铁路西撤,经堰头、窑湾西渡运河。

华东野战军查明第7兵团动向后,立即改变部署,展开猛烈追击、截击。

8日,第3"绥靖"区副司令官、中共地下党员何基沣、张克侠率第59军2个师、第77军1个半师共2.3万人在贾汪、台儿庄起义,为人民解放军迅速截断第7兵团的退路创造了有利条件。

华东野战军副政治委员兼山东兵团政治委员谭震林、山东兵团副司令员王建安率第7、第10、第13纵队迅速越过第3"绥靖"区防地,于10日进达徐州以东、大许家以西地区,控制了阻援阵地。

向西追击的第1、第4、第6、第8、第9、第11纵队在野战军参谋长陈士榘指挥下抢渡运河,在第7兵团刚刚到达碾庄圩地区时,即从北、东、南三面逼近。

至11日,将第7兵团部和4个军合围于碾庄圩及其周围约18平方公里的地区内,并在窑湾歼灭其第63军。

华东野战军苏北兵团司令员韦国清、副政治委员吉洛(姬鹏飞)率第2、第12纵队和中原野战军第11纵队经新安镇、宿迁向徐州西南迂回,13日在睢宁西北大王集地区歼灭第107军1个师,争取其军长孙良诚率1个师投诚。

中原野战军在华东野战军一部配合下于11月7日对第4"绥靖"区部队发起攻击。

因该"绥靖"区已向永城、宿县(今宿州)转移,仅在商丘东南张公店地区歼灭其后卫第181师。

11日晚,中原野战军开始徐蚌线作战。

12日,第4纵队在徐州以南夹沟歼灭北调徐州的第16兵团后尾一部,14日在三堡歼灭第3"绥靖"区余部,并同华东野战军第3纵队、两广纵队及冀鲁豫军区两个独立旅,从南面、西南面逼近徐州。

16日凌晨,中原野战军第3纵队在第9纵队一部配合下,攻克宿县。

至此,徐蚌铁路被截断,刘峙集团陷于孤立。

蒋介石得知第7兵团被围,即令该兵团就地修筑工事固守待援;令第2、第13兵团全力由徐州东援;以第16兵团守徐州;以第4"绥靖"区改编为第8兵团,指挥所属3个军;以第9"绥靖"区改编为第6兵团,指挥刚由东北撤至蚌埠的第39、第54军,沿津浦铁路东西两侧向宿县推进;令第12兵团到达阜阳后继向蒙城、宿县进攻。

任命刚从东北逃出的杜聿明为徐州"剿总"副总司令兼前进指挥部主任,协助刘峙指挥作战。

蒋介石如此调兵遣将,主要是为解救被围的第7兵团,并企图在运河以西、徐州以东地区同人民解放军进行决战。

中共中央军委和毛泽东针对上述形势指出:华东野战军的首要任务是阻止第2、第13兵团东进,歼灭第7兵团,然后争取诱歼第2、第13兵团几个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