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三峡库区城市街道演变及其建设特点
长江三峡地区的城镇体系建设研究

长江三峡地区的城镇体系建设研究随着三峡工程的建设和国家政策的扶持,长江三峡地区的城镇化建设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
城镇化发展是一个涉及经济、社会、环境等多方面综合问题的系统工程,城镇体系建设是城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就长江三峡地区城镇体系建设进行研究。
长江三峡地区涉及重庆市、湖北省和湖南省的部分地区。
目前,该地区共有城镇129个,其中重庆市占63个,湖北省占41个,湖南省占25个。
城镇化率分别为66.9%、45.5%和39.9%。
在城镇体系结构上,目前该地区的城镇体系结构尚未形成,城镇之间发展差异较大,城市规模结构不平衡,主要集中在重庆市、宜昌市、恩施市等中心城市,小城镇的区域作用较为薄弱,城市群尚未形成。
城市化水平不高,城镇化率低,城市规模较小,人口密度较低,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不够完善,城市发展战略体系尚待完善。
长江三峡地区生态环境独特,土地资源紧缺,传统的依托资源型经济发展模式已经不可持续,城镇体系建设已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途径。
首先,城镇体系建设有助于推进经济转型升级。
长江三峡地区依托三峡水库的水利和水运资源,建立起一条新的内河航运大通道,具有巨大的经济开发和生态保护潜力。
城镇体系的建设有利于建立区域经济增长点,促进当地经济转型升级,推动产业转移。
其次,城镇体系建设有利于推进城市化进程。
城镇体系建设有助于推进城市化进程,促进当地城市与城市之间的联系和互动,优化当地人居环境和生活质量,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
同时,城镇化进程将带动农业现代化和农民素质的提高。
1.优化区域城镇布局,构建城市群长江三峡地区地域辽阔,城镇分布不均,城市规模和发展水平差异较大。
应优化城镇布局,构建城市群,促进城市之间的紧密联系和互动,建立一体化、系统化的城市群发展模式。
2.构建多层次城镇体系在优化城镇布局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多层次城镇体系。
大城市作为区域中心城市,各级小城镇相对独立但相互联系,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和布局,适应不同城市规模和功能的需求,形成不同层次的城镇体系。
三峡库区城镇设计的生态学方法初探

三峡库区城镇设计的生态学方法初探三峡库区传统的城镇形态,因山地、长江的特殊地理环境,既是“山城”,又是“江城”,其空间构成十分独特而美丽,人工建设融于自然,传统文化表现历史发展,建筑组合关系充分反映居民的生活习性,形成了三峡地域富于个性和特色的城镇与建筑空间形态。
三峡工程的建设,使众多传统城镇面临重建,而大规模的新城建设,必然面对大量的城市设计问题。
因此,从生态性、地域性、文化性等方面探讨城镇设计方法,并创造性地应用于实践中,是一件十分有现实和历史意义的工作。
1、城镇整体设计三峡地域传统城镇空间形态的最大特点之一是“簇群”式的整体构成。
这种整体性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①建筑组群自身形成整体;②人工建设与山地、长江的自然环境形成和谐的统一体。
因此“簇群”式的城镇整体设计,是一种尊重环境,结合用地条件的生态设计方法。
将这种方法运用到新城镇设计中,将是发展与运用传统城镇设计方法,延续地方建筑文化的有效途径。
(1)一次性的城镇整体设计。
即充分参照现状用地指标状况与居民生活的需要,吸收传统城镇“簇群”式的整体构成,一次性的建构建筑群体之间有机的秩序,形成城镇的物质与景观印象。
(2)引导性的城镇整体设计。
即遵循城镇发展自然调节作用和建筑活动的再生长性,只做控制性重点设计,留出应有的空间,加以引导,达到所需空间形态。
三峡库区城镇迁建任务重,时间紧,城镇设计很难做到一步到位,因此,在城镇规划设计中,可以考虑用“人为规划”与“自然生长”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
库区城镇对形态构成起主要作用的因素有:地形、岸线、街道、重要建筑、轮廓线等,对其加以控制和把握,进行重点的设计,其它部分在人为的引导与管理下让其相对自然的生长,让居民参与设计,努力使方案更贴近当地文化和生活。
(3)结合气候和地势的城镇整体设计。
由于长江、太阳、高空气流、蒸发、山顶绿化等因素的共同作用,形成了垂直于河岸、掠过坡面、昼夜方向相反的河谷风。
山地传统城镇中连绵不断,级级蔓延的梯道,不但是联系江与城的立体交通,而且是自然之道—风道。
长江三峡地区的城镇体系建设研究

长江三峡地区的城镇体系建设研究长江三峡地区位于中国中部,是中国重要的经济发展区域之一。
城镇体系建设是长江三峡地区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其成效直接影响到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与社会进步程度。
本文从城镇体系的概念、现状与特点、存在问题与对策等方面进行研究,以期为长江三峡地区城镇体系的建设提供参考。
一、城镇体系的概念城镇体系是指城镇在一个地区内的数量、规模、分散程度、空间分布、功能组成和联系等方面所形成的总体组合,是这一地区内城镇数量、规模、分布和依存关系的总体表现。
长江三峡地区城镇体系在数量和规模上相对较小。
三峡大坝建成后,地区的城镇数量增加了一些,但整体来看,城镇分布不均、职能不够齐全、人口集聚程度不高等问题依然存在。
目前,长江三峡地区城镇总数为207个,其中中心城镇18个,具有县级以上行政区划的城市为5个。
长江三峡地区城镇体系的特点是:1)城镇分布不均。
长江三峡地区地形复杂,地区内山区、石岛和水上城镇多,城镇的发展不平衡;2)职能单一。
大多数城镇发展缓慢,城市职能不够齐全,不具备完整的产业链和人才集聚优势;3)人口集聚程度不高。
长江三峡地区人口分布不均,城镇人口规模差异较大,需要加强城市吸纳力度。
三、存在问题与对策1. 城镇分布不均问题解决城镇分布不均问题,可以通过发展集群化城镇建设,加强内部物流联系和协调。
同时,在城市发展规划中,可以对城市定位、布局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积极引导人口向合理布局的城市聚集,提高城市集聚能力,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2. 城市功能单一问题长江三峡地区城市职能不够齐全,需要进一步开发特色优势,完善城市功能。
城市开发中应优先支持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城市人口吸引力和百姓生活便捷性。
在资源利用方面,重点扶持环保新能源、生态农业等项目,并积极开发旅游业。
3. 人口集聚程度不高问题要提高人口集聚程度,需要提高城市吸引力、稠密化人口布局。
可以通过城市规划调整、加大职业教育、强化城市文化软实力等方式,吸引人才集聚。
三峡库区城市(镇)商业步行街空间环境研究的开题报告

三峡库区城市(镇)商业步行街空间环境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与意义三峡库区是中国西南地区的重要水利工程,自从水库建成以来,周边的城市和乡镇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乡镇区域,随着城市化的加快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商业步行街已经成为乡镇中心城区商业布局的核心区域。
商业步行街的建设和管理一直是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需要考虑到众多方面的因素,例如交通流量、人行流量、商家布局、环境质量等等。
因此,在三峡库区进行城市(镇)商业步行街空间环境研究,可以为市政管理部门提供实际的思路和措施,帮助他们更好地管理商业步行街,提高商业步行街的使用率和社会效益。
二、研究内容和目的本次研究旨在通过对三峡库区城市(镇)商业步行街空间环境进行深入调查和研究,进一步了解商业步行街的空间布局、环境质量、交通流量、人行流量等情况,分析商业步行街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并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
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商业步行街的空间布局和环境质量调查研究。
2、商业步行街交通流量、人行流量、行为特征等数据的收集和统计分析。
3、商业步行街的现状问题和面临挑战的分析。
4、对商业步行街进行改进和完善的建议和方案。
三、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1、调查研究法。
对现有商业步行街进行实地调查,收集其空间布局、环境质量和行为特征等数据;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和评价;在不同时间段对交通流量和人行流量进行观测和研究,收集相应数据。
2、数据分析方法。
通过Excel等软件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找出商业步行街存在的问题和原因,从而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3、交通规划技术结合现有的交通组织方案、交通设施的合理规划及区域发展的需要,进行可行性研究,提出科学合理的项目建议及优化方案。
四、研究预期成果1、对三峡库区城市(镇)商业步行街空间环境状况进行深入了解和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2、分析商业步行街的现状问题和面临的挑战,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和改进措施。
3、为市政管理部门提供实际的思路和措施,帮助他们更好地管理商业步行街,提高商业步行街的使用率和社会效益。
三峡库区(重庆段)城镇化空间结构优化的开题报告

三峡库区(重庆段)城镇化空间结构优化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和意义三峡库区位于长江上游,是中国最大的水电工程之一。
工程建成后,对于区域经济发展、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其中,城镇化建设是影响区域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城镇化可以提高地区生产力,促进人口流动和劳动力资源的配置,同时也对环境影响巨大。
针对库区的城镇化建设,优化空间结构是尤为关键。
当前,库区城镇化建设存在着以下问题:城镇化规划不合理、城镇发展不平衡、城市基础设施滞后等。
这些问题都导致了城镇区域的流动性差、劳动力资源配置不均衡等问题,阻碍了库区城镇化进程的顺利实施。
因此,通过优化城镇化空间结构,加快库区城镇化建设的进程,对于促进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科技创新和人才流动等各方面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1.研究对象本研究的对象是三峡库区重庆段。
2.研究内容本文主要通过分析三峡库区现有城镇化空间结构的不足之处,提出针对性的优化措施。
具体内容包括:(1)分析三峡库区现状,探讨库区城镇化空间结构的形成原因和演化过程。
(2)针对当前问题,提出优化城镇化空间结构的措施,包括调整城镇布局、优化城市功能区域、改善交通运输等。
(3)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对优化措施的效果进行评估。
3.研究方法本文主要采用文献调研、实地调查、数据分析和系统评价等方法。
其中,实地调查可以获取一手资料,数据分析可以评估城镇化的水平,系统评价则可以评估措施的有效性。
三、预期结果和创新点通过本文研究,将能够得出针对三峡库区城镇化建设的优化措施,并建立评价体系进行效果评估。
同时,本文的研究结果能够为将来的城市规划提供参考,推进库区城镇化进程,改善库区生态环境,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创新点。
后三峡时期库区城镇沿江风景变迁类型与特征略析

后三峡时期库区城镇沿江风景变迁类型与特征略析作者:罗融融罗丹肖竞来源:《小城镇建设》2020年第09期摘要:三峽库区是中国中西部重要的地理文化单元,其区域景观系统受独特的自然要素和文化结构影响。
沿江城镇依托山水环境组织城市形态与功能,形成独特的峡江城镇风景系统。
三峡工程开建以来,库区自然和社会环境剧变,城镇风景系统也随城市迁建快速演变。
本文分析对比三峡库区城镇迁建方式,归纳风景系统演变与城址迁变之间的关系,梳理了就地后靠、后靠重建和异址迁建三种城镇风景系统的演变类型。
并以重庆市万州、巫山、云阳三区(县)为例,概括不同类型风景系统演变模式,总结了多尺度“江—城—山”结构协同、生态和社会服务功能融合,以及风景内涵“在地性”重建等风景系统变迁的特征,并提出相应展望。
关键词:风景系统;三峡库区;演变类型;万州区;巫山县;云阳县doi:10.3969/j.issn.1009-1483.2020.09.002 中图分类号:TU984.18文章编号:1009-1483(2020)09-0005-07 文献标识码:AA Brief Analysis of the Categori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Rese rvoir Area Towns’ Cityscape Changes along the River in the Post Three Gorges Period: Case Studies of Wanzhou, Wushan and YunyangLUO Rongrong, LUO Dan, XIAO Jing[Abstract]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 is an important geographic and cultural unit in central and western China. Its regional landscape system is affected by unique natural elements and cultural structures. Relying on the structure of mountain and river, towns along the river organize their urban forms and functions, forming a unique landscape system within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 Since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Three Gorges project, the natural and social environment of the reservoir area has changed dramatically, and the urban landscape system has also evolve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volution of landscape system and the change of city site is concluded by analyzing and comparing the ways of urban relocation in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 Taking Wanzhou, Wushan and Yunyang as example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evolution process of three types of landscape system, summarizes the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landscape system,including the ’river-city-mountain’ multi-scale collaborative operation in structure, the integration of ecological and social services in function, and the local scenic connotation reconstruction in culture, and put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prospect.[Keywords] landscape system;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 evolution type; Wanzhou District; Wushan County; Yunyang County引言三峡工程在防洪、航运、能源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中国水利工程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对区域和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乃至世界水利事业的进步都有着重要意义。
长江三峡地区的城镇体系建设研究

长江三峡地区的城镇体系建设研究【摘要】长江三峡地区作为中国著名的风景旅游区和重要的生态屏障,城镇体系建设对于其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通过深入研究长江三峡地区的城镇体系建设,分析了其意义和现状,并对城镇规划与布局、经济结构调整、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和社会治理等方面展开了研究。
在提出了长江三峡地区城镇体系建设发展趋势、重点和方向,以及建议和措施。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为长江三峡地区的城镇体系建设提供参考和指导,促进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
【关键词】长江三峡地区、城镇体系建设、城镇规划、经济结构调整、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建设、社会治理、发展趋势、重点方向、建议措施。
1. 引言1.1 长江三峡地区的城镇体系建设研究意义长江三峡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发展带,也是工业和农业生产的重要区域。
城镇体系建设是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长江三峡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城镇体系建设有利于优化区域空间布局。
通过合理规划和布局城镇,可以有效调节城乡关系,促进城市化进程,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城镇体系建设有利于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
建设完善的城镇体系能够吸引更多人才和资金流入,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提升经济增长速度和质量。
城镇体系建设有利于改善居民生活质量。
城镇建设将带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提升,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
长江三峡地区的城镇体系建设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不仅关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也关乎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
需要深入研究城镇体系建设,提出科学合理的规划和措施,推动长江三峡地区城镇体系建设取得更大成效。
1.2 长江三峡地区的城镇发展现状分析长江三峡地区是中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区,也是中国重要的水利枢纽工程所在地。
长江三峡地区的城镇发展现状在近年来呈现出一些特点和趋势。
在城镇化进程加快的背景下,长江三峡地区的城镇化率不断提高,城镇人口数量逐渐增加。
随着人口不断涌入城镇,城镇建设规模逐渐扩大,城市功能日益完善,城镇化水平得到显著提高。
关于加快重庆三峡库区城镇化进程的探讨

1
1
/ / / / / / (1 9)
16 6
渝西经济走廊
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
合 计
188 .2 8
5 12 . 0 8
82 .4
28 0
39 0
51 8
/ / / /
/ /
1
3
1
1
9
1 7
2 6
16 9
20 9
4 6 5 7 8 (7 )
Vo _ No4 l . 7
Ap . 库 区城 镇 化 进 程 的探 讨
刘 柃 好
( 重庆 师 范大 学 经 济 与 管理 学院 ,重庆 4 0 4 ) 00 7
摘 要 : 镇化 是 重庆 三 峡 库 区农 村 剩 余 劳动 力 向 非 农 产 业 转移 的主 要 途 径 , 是 解 决 移 民 安 置 的 有 效 手 城 也 段 。 受特 定历 史原 因和 社 会 经济 条 件 限制 , 庆 库 区城 镇 化进 程缓 慢 且 具 有 其特 殊性 。 文特 以重 庆 三 峡 库 但 重 本 区城镇 化 进 程 作 为研 究 对 象 . 用 相 关指 标 对 库 区城 镇 化发 展 现 状 及 城 镇 化 进 程 水 平进 行 综 合 评 价 , 运 分析 重庆 三 峡 库 区城 镇 化 进 程 中存在 的 问题 , 并指 出加 快 重 庆 库 区移 民城 镇 化 进 程 的 可 行 性路 径 。
农 村 移 民就 业 和 安 置 还 存 在 限 制 . 整 个 库 区 城 镇 化 使 进 程 受 到 影 响 。 庆 三峡 库 区东 起 三峡 腹 地 巫 山 、 至 重 西 江津市 。 江城镇 呈条状分布 。 峡库 区腹地 的万州 、 沿 三 奉 节 、 阳等 地 由 于 受 地 形 、 通 情 况 的 限 制 , 受 重 云 交 接 庆 经 济 辐 射 的力 度 被 大 大 削 弱 。 城 市 带 大 农 村 的 经 大 济 格 局 十 分 明显 . 区 城 镇 布 局 特 点 主 要 表 现 为 单 体 库 性 和城 镇 之 间 的 协 作 性 不 强 _ 库 区 腹 地 处 于 大 中 型 1 ] 。 城 市 与 国家 级 贫 困 区 的重 叠 地 带 , 镇 产 业 发 展 滞 后 , 城 相 邻 城 镇 间 依 托 性 弱 , 济 联 动 和 辐 射 功 能 没 有 充 分 经 发 挥 出 来 . 库 区 城 镇 没 有 形 成 以 产 业 分 工 为链 条 。 使 以 交通干线为枢纽的完善的城镇群落体系。 重 庆库 区主要 城 镇 沿成 渝 高 速公 路 、 万 高速 和 长 渝 江 水 系等 交 通 干 线 分 布 。 镇 区 域 分 布 呈 西 密 东 疏 态 城 势 . 庆 都 市 发 达 经 济 圈 城 镇 密 度 为 16 /万 平 方公 重 6座 里 . 三 峡 库 区 生 态 经 济 区 则 为5 座 / 平方 公 里 。 而 3 万 除 重 庆 市 主城 都 市 区 以 外 。 庆 库 区 腹 地 的 万 州 区是 城 重 镇 化 水 平 相 对 较 高 的 地 区 。 镇 常 住 人 口达 到 了5 . 城 6 5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置在不同高程上,主要道路之间连接以次
要道路及梯道。以涪陵为例,城市位于长
江与乌江汇合处的坡地上,与长江平行的
主要道路,第一层次为中山路,第二层次
为人民路,两路之间的连接道路为公园路
及几条梯道,整个街道为自由式路网;万
州位于苎溪河入长江河口处,城市位于西
图 5 涪陵旧县城街道格局
门坡、北门坡等长江阶地上,主要道路二
导师、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
-1-
早期三峡地区许多城市为交通便利多临江而建,但考虑防洪因素城市多靠江而不近水,
其建设用地常常是地形相对平坦的丘陵或台地。由于三峡地区江河丰枯水位高差达数十米,
城市与江河的联系常通过码头联系,码头所连接的常常是城市最主要的街道,这直接决定了
辟门 5 座,名大南门、小南门、 路、改造拓宽街道 16 条,总长约 2.5km;1984 年 40 条
西门、依斗门。
街巷长 8.66km,1992 年道路总长 17km。
云
明成
明正德六年建砖城,万历
主要街道以县署为中心,依山顺势而建,并与长江
阳 化 二 十 三 二年修石城,长 1494 丈,高 1.4 平行,形成带状网络。主要街道两条,一条东起小河口,
a、清代奉节治城
b、移民迁建前的奉节县城街道 图 3 奉节县城清代与近现代街道对比
-2-
1.3 历史积淀的影响
三峡地区许多城市前临长江、后依高山,地势险要,在冷兵器时代发生战乱时成为攻守
兼备的城堡,加上坚固高大的城墙、城门,经历了无数次战火的考验及洪灾的洗礼,绝大多
分东、西、南、北四门。
后建宁河、宁河后、顺城西、北门坡等街道,主要通车
道路改为混凝土路面,街道宽 7~10m。
奉
元至
明成化十年建,外以砖石
网格状街道格局,有府前街、前街、中街、后街、
节 元 二 十 一 包砌,清同治九年部分地段改 南街 5 条,清代主要向东北和西坪两翼发展,并在河风
年建。
修石城垣,长 975 丈,高 2.5 丈, 溪至大南门一带河滩之上形成河街;民国时期建中山
长江三峡库区城市,
总体而言可分为两类:一
类是县区域政治、经济、
交通中心,如万州、涪陵、
奉节、巫山等;第二类为
一般工商城镇,如大昌、
西沱、蔺市、李渡等。(图
1)从街道特征看,许多
具有与中国传统城市相
同的共性,街道在满足交 通需要的同时,逐步成为
图 1 三峡地区主要城镇分布
繁华的街市;同时复杂的自然地理环境,造就了三
城门位置,而城门位置又影响了城市街道格局。三峡地区城市街道不拘泥于传统礼制章法,
突出了对地形的巧妙运用,布局灵活、依山就势,这体现在街道系统建设方面,在道路建设
的技术手段与方法方面,如街道宽度、断面构成、建筑材料等,也无不体现自然地理环境的
影响。由于地形地貌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街道类型:以丰都、开县、大昌为代表的用地较
彭溪河流域的一块冲积平原上,三峡工程 移民搬迁前的城市街道,以大南街、十字
图 4 丰都旧县城街道格局
街、环城路为骨架组成网格状路网。丰都县城的街道,两条主要街道和前后各一条环城公路
均呈东北走向,规则式的几条纵向街道则垂直其间,组成城区道路骨架。此外在三峡地区一
些小城市,如大昌古镇,街道也基本上为方格网。由于这些城市所在地地势较低,三峡工程
峡库区街道的山地地域特色,体现在灵活的空间布
局、因山就势的街巷体系,以及与山与水相接的步
行梯道。
1 三峡库区城市街道建设的影响因素
三峡库区的城市街道,同城市发展一样具有悠 久的历史,特殊的自然山水环境,决定了不同于其 他地域的街道特色。由于复杂的山地地形条件,三 峡库区的城市交通 20 世纪中叶前主要依托人力、 畜力运输,机动交通直到建国后才逐渐出现在各地 城市中,尽管机动交通对三峡库区现代城市与交通 结构产生重要影响,但城市整体布局仍多在数百甚 至上千年形成的街巷基础上延续,这种情况一直持 续到三峡工程开工建设前。(图 2)
年建。
丈。
沿上河街、下河街、大东街入大东门,沿东正街、书院
街至县府街、西顺城街,出西门口沿城墙至北门,经北
门顺到西坪至老西门;另一条主街从县政府街至正码
头,穿南门,南门外有正码头街、打铜街、澧州街,西
门外有老西街、陕西街、湖北街、万寿寺街和西坪街等。
1985 年城区道路长 3.5km,1992 年道路长 10km 。
城市周围山体特征 凤山 南山
双桂山 翠屏山 翠屏山、天城山、太白岩 磨盘山、龙脊山、木龙山
南山、大慈山、盛山 三马山、宝塔坪
北山 金子山 矛坪山丘 香溪峡谷低山
1.2 水运与公路交通的影响
三峡地区由于长江航运的原因,交通运输历史上 主要依托水运,陆路交通不发达,这种情况一直延续 到 1980 年代,随着公路交通的逐步发展才有所改变。 建国以来至三峡工程开工建设前的近 50 年统计资料 显示,涪陵、万州等长江沿岸主要城市,每年对外交 通客货运量,长江航运承担了 70%以上,而巫山、奉 节、云阳、巴东、秭归这些陆路交通欠发达的县城, 其对外交通的客货运输几乎 100%依靠长江。沿江城 镇在临江岸线区域,因为水运交通的原因,形成了传 统商业街区,这些街区与码头有方便的联系,往往形 成城镇主要街道,大多数传统城镇商业中心区保留至 三峡工程开工建设前,如丰都衙门口、忠县十字街、 云阳下河口街、涪陵中山路、万州二马路等。三峡工 程开始建设后,由于移民迁建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城 市建设加快,街道逐渐向纵深发展并沿岸线顺公路向 上下游伸延。
与河流的关系 位于长江左岸、长江与龙溪河汇合处 位于长江左岸、长江与乌江交汇处 位于长江左岸、新县城搬迁至长江右岸长江与龙河汇合处 位于长江左岸,长江与甘井沟(黄金河)交汇处 位于长江左岸、长江与苎溪河交汇处 位于长江左岸、长江与汤溪河交汇处,新县城搬迁至长江与彭溪 河交汇处 位于东河、南河入彭溪河交汇处 位于长江左岸、长江与梅溪河交汇处,白帝城位于长江与草塘河 汇合处 位于长江左岸、长江与大宁河交汇处 位于长江右岸 旧城位于长江左岸,新城迁建于右岸茅坪 位于长江支流香溪左岸
2 移民迁建前城市街道的建设特点
2.1 网络
三峡地区城市街道网络,许多具有数
百上千年历史,是适应地形与社会经济发
展的产物,由于长江三峡工程的建设,这
些街道网络多数已被全部或部分淹没,但
对其特征进行总结,仍具有积极意义。(表
3、表 4)
a、网格式路网
以开县、丰都、奉节、忠县旧城为代
表,城市所在地地形比较平坦。开县位于
涪陵 丰都 南宾 临江 南浦 武宁 龙渠 开江
清水 云安 奉节
巫山
大昌
元 巴
丰都 南宾 临江 武宁 开州
云阳 奉节 巫山
明 巴
长寿 涪州 丰都 忠州 万
开
云阳 奉节 巫山 大昌
清 巴
长寿 涪州 丰都 忠州 万县
开
云阳 奉节 巫山
治所今地名2 渝中区 长寿区乐温乡 长寿区邻封镇 长寿区凤城镇 涪陵区 丰都名山镇 丰都县龙河镇 忠县忠州镇 万州区 万州区武陵镇 万州区龙驹镇 开县汉丰镇 开县跳蹬场 开县谭家乡 云阳双江镇 永安镇 奉节安坪乡 巫山巫峡镇 巫山巫峡镇北 巫山大昌镇 巫山县南陵乡 巫山县南
马路、三马路、和平路、白岩路、孙家书院路等与长江平行并在不同的高程上,之间连接道
路为电报路及和平梯道、鸽子沟梯道,城市道路骨架为自由式。三峡工程建设,城市多就地
后靠,旧城路网部分被淹没。(图 5)
c、顺江藤蔓状路网
以云阳、巴东为代表,城市所在地势陡峻,由于地质条件恶劣,城镇发展缺少向后发展
空间,多沿江向上下游发展形成带状,而路网为藤蔓状。三峡工程的建设,这些城镇多异地
长江三峡库区城市街道演变及其建设特点1
李泽新,赵万民2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重庆(400045) 摘 要:三峡库区的街道建设,具有山地城市与移民迁建城市的典型特点。本文主要研究三 峡库区城市街道的演变,从街道建设的影响因素、移民迁建前后街道建设的特征比较等方面 进行分析总结,并结合库区实际提出了街道演变对移民城市建设的现实思考。 关键词:三峡工程 街道 建设 发展
平坦的棋盘型街道类型,以万州、涪陵为代表的自由式街道体系类型;以云阳、巴东、巫山
为代表的顺江带状街道体系类型等。街道的平面转折、高程起伏均较好的结合地形,很少大
挖大填,平时得水运之利,战时凭天堑之险。(表 1)
城市 长寿 涪陵 丰都 忠县 万州 云阳
开县 奉节
巫山 巴东 秭归 兴山
表 1 三峡库区部分城市街道与河流、山体的关系
西魏 垫江
枳
临江 万州
永宁 新浦 巴渠 驹忍 人复 阳口 巫山 北井 泰昌
北周 巴
临江 安乡 武宁
永宁 新浦 万世 云安 民复
巫 北井 泰昌
隋 巴
涪陵
临江 南浦 武宁
盛山 新浦 万世 云安 人复
巫山
大昌
唐 巴 乐温 温山
涪陵 丰都 南宾 临江 南浦 武宁
开江 新浦 万岁 云安 奉节
巫山
大昌
宋 巴 乐温
搬迁,如云阳县城搬迁至上游彭溪河入长江的双江镇,巴东也搬迁于新城。(图 6)
表 3 三峡库区部分城市旧城街道特征1
城 土城建造 石(砖)城建造时间及规模
街道布局特征
市
时间
巫
明成
明正德二年筑石城,万历
街道呈网格状,青石铺面,宽 5 尺,民国时期铺三
山 化七年建。 元年重修,长 757 丈,高 1.8 丈, 合土路面,两旁辟人行道,并以巫山十二峰名命名街道,
也得到证实,县城文化堆积层厚达数米,其中衙署位置、街道走向历代基本相同,十分罕见。
这种情况在奉节、丰都、万州等库区城市也基本相同。(图 3、表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