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公园游憩空间开发要点【湿地公园景观打造、湿地旅游项目案例分析】
湿地公园案例研究分析——经典

奥林匹克公园北部森林公园湿地建 设工程
规划在奥运湖西北侧建设生态自然净化系统,也就是人工湿地,面积约10公顷。 规划在清河污水厂内建设8万t/d的再生水处理厂,采用膜处理工艺,其出水水质基 本可达到Ⅳ类水体标准(总氮指标达不到Ⅳ类水体标准),大部分常规指标接近Ⅲ 类水体标准要求。该部分再生水通过市政再生水管道向南通过清河后沿白庙村路入 奥运公园生态自然净化系统净化,补入奥运湖。
三场九园、步道网络编织交通体系
设计以一环九纵多路径的交通路网和三场九园的休憩场所共同形成场地的交通网络。一环九纵多路径的交通路网,既确保了场 地与外界的便捷联系,又保证了场地内部便利的可达性,很好的解决了世博期间人流的分流问题。三场九园的休憩场所, 在形成不同文明景观体验空间的同时,提供了世博期间人流等候、疏散的场地。
设计特色:
一条蓝带串起的四种文明,并对与6大问题做滩地区发展的时间脉络、空间背景和场地禀赋作为线索,将湿地公园分为湿地生态景观层、农耕文明景观层、工业文明遗 存层和后工业文明体验层4个功能层次,由此叠加形成场地的总体功能布局。
蓝带:三带一区建构湿地基底
设计以“双滩谐生”为结构特征建立湿地体系,共有滨江芦荻带、内河净化湿地带、梯地禾田带和原生湿地保护区4个部分组 成。其中滨江芦荻带和原生湿地保护区主要指与黄浦江直接相邻的外水滩地,而内河净化湿地带主要是指场地中部的人 工湿地系统。外水滩地和内河净化湿地带之间通过潮水涨落、无动力的自然渗滤进行联系,它们息息相关,一同营造着 具有地域特征、能够可持续发展的后滩湿地生态系统。
图1
人工湿地工艺流程
图2
人工湿地剖面图
• 北京“奥林匹克公园北部森林公园湿地建设 工程”即将动工。这个位于京城中轴线北端 的奥林匹克公园,总用地约1135公顷,是举 办2008年奥运会的重要区域。北区以自然生 态绿色景观为主,面积约300公顷。奥林匹 克森林公园在满足2008年奥运会比赛和绿色 生态带的需要同时,还将作为一个污水处理 系统,使清河再生水厂提供的中水经过湿地 的处理,达到森林公园用水的标准。
湿地公园优秀设计案例

湿地公园优秀设计案例湿地公园是城市绿地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生态保护、文化展示、休闲娱乐等多重功能。
优秀的湿地公园设计能够充分发挥其生态、景观和社会功能,为城市居民提供优美的环境和丰富的休闲活动空间。
下面我们将介绍一个湿地公园优秀设计案例,以期为相关领域的设计工作提供借鉴和启发。
该案例位于某市郊区,占地面积约为100公顷,设计围绕着当地的湿地资源展开,充分利用湿地生态环境,打造了一个集生态保护、科普教育、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公园。
设计方案突出了以下几个特点:首先,充分保护湿地生态。
在规划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了湿地生态系统的特点,尊重并保护了湿地原有的生态环境。
通过合理的布局和植被配置,最大限度地还原和保护了湿地生态系统,为湿地中的各类动植物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
其次,注重科普教育功能。
设计中设置了生态科普展示区、湿地生态保护区、环境教育中心等功能区域,通过展示馆、信息栏、标识牌等形式,向游客介绍湿地生态环境、湿地保护知识等相关内容,提升了公众对湿地保护的认识和理解。
再次,丰富多彩的休闲娱乐设施。
公园内设置了湿地步道、观景平台、休闲广场、儿童游乐区等休闲设施,为游客提供了丰富多样的休闲娱乐方式。
同时,公园还定期举办各类文化活动、主题展览等,丰富了公园的文化内涵,吸引了更多的游客前来参观游玩。
最后,合理的管理运营模式。
公园采取了专业的管理团队,建立了科学的管理制度和规范的服务流程,保障了公园的良好运营。
同时,注重与当地社区的合作,积极开展志愿者服务和社区活动,形成了良好的社会共治氛围。
综上所述,这个湿地公园设计案例充分体现了生态保护、科普教育和休闲娱乐相结合的理念,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一个优美的休闲场所,展示了湿地公园在城市绿地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希望此案例能够为相关领域的设计工作提供借鉴和启发,推动湿地公园建设朝着更加生态、美丽、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湿地公园文旅综合体打造案例

湿地公园文旅综合体打造案例分析1. 案例背景湿地公园是指以湿地为核心景观要素,结合自然生态与人文历史的公园。
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保护和休闲旅游需求的增加,湿地公园逐渐成为一个热门的旅游目的地。
为了进一步提升湿地公园的吸引力和综合利用效益,许多地方政府和企业开始探索将湿地公园打造成文旅综合体。
本案例分析将以某个具体的湿地公园文旅综合体项目为例,探讨其背景、过程和结果,并总结出相关经验和启示。
2. 案例过程2.1 背景介绍本案例所涉及的湿地公园位于某省会城市郊区,拥有丰富的自然湿地资源,但由于管理不善和缺乏有效开发利用手段,长期以来未能充分发挥其潜力。
为了提升该湿地公园的知名度和吸引力,并实现可持续发展,当地政府决定将其打造成一个综合性的文旅综合体。
2.2 规划与设计阶段在规划与设计阶段,政府组织了专业的团队进行详细的调研和规划工作。
首先,团队对湿地公园的自然环境、生态资源、文化遗产等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和评估。
同时,还考虑了周边交通、酒店、商业配套等因素。
最终,团队制定了一个全面而可行的规划方案。
规划方案包括以下几个重点内容: - 生态保护与修复:加强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工作,建设湿地公园生态中心,并推行科学管理措施。
- 旅游设施建设:修建游客中心、观景台、步道等旅游设施,并提供相应服务。
- 文化展示与体验:利用湿地公园所在地区的文化资源,打造传统手工艺展示区、民俗表演区等。
-娱乐休闲项目:引入水上运动项目、露天剧场等娱乐休闲设施。
2.3 建设与运营阶段根据规划方案,政府进行了湿地公园的建设工作。
建设过程中,政府与专业公司合作,确保工程质量和进度。
同时,为了吸引更多的游客和投资者,政府还积极开展宣传推广活动,并邀请知名旅游企业参与投资和运营。
湿地公园建设完成后,政府与专业运营团队合作,开展日常管理和运营工作。
运营团队负责景区门票销售、导游服务、餐饮住宿等方面的工作,并定期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和主题推广活动。
湿地公园案例分析

明西岛沙湿地公园班级:姓名: 学号:老师:上 海 崇湿地公园案例分析上海崇明岛西沙湿地公园湿地公园是湿地与公园的复合体, 体现了“在保护中利用, 在利用中保护”的生态思想,其中植物景观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在湿地公园的设计中,对湿地植物的选择也尤其重要。
上海崇明西沙湿地公园,是一个以自然保护为主的主体性公园,其保留了大部份的水生植物和湿生植物的构建模式, 在保留层面有很大的优势,但同时也体现出一定的不足,希翼通过对其优劣势的分析,对今后的湿地植物景观设计有更多的借鉴。
1湿地公园(Wetland Park)本质是在城市或者城市附近利用现有或者已退化的湿地, 通过人工总平面图恢复或者重建湿地生态系统,按照生态学的规律来改造、规划和建设, 使其成为城市绿地系统的一部份, 突出主题性、自然性和生态性三大特点,集生态保护、生态观光休闲、生态科普教育、湿地研究等多种功能的生态型主题公园。
湿地公园兼具有物种及其栖息地保护、生态旅游和生态教育功能的湿地景观区域, 体现“在保护中利用, 在利用中保护”的一个综合体系,是湿地与公园的复合体。
国内湿地公园的研究刚开始, 主要集中在湿地公园概念功能研究、生态湿地栖息地的修复、城市湿地景观建设、人工湿地的水处理、景观价值的评价等,这其中不乏成功的案例, 如杭州西溪湿地,镜湖国家湿地公园、香港湿地公园、北京中关村高科技园区等。
2湿地公园的建设有两个主要的目的:其一是通过湿地公园的规划设计, 改善湿地生物的生长条件, 为其创造适宜的生存、繁衍空间, 从而保护和恢复已遭受破坏的湿地生态结构;其二是在湿地不受破坏的前提下, 为参观者提供游憩和近距离观察湿地野生生物的场所, 体现湿地文化。
生态规划设计的原则:如何开辟并保护城市湿地的生态景观, 充分发挥湿地潜能, 体现湿地景观特色是整个湿地公园规划设计的关键所在。
在对湿地进行开辟设计时, 应根据湿地公园的规划目标, 在整个规划设计中以生态规划设计的思想为根本, 以保护性设计、恢复性设计等先进的规划设计理论为指导, 合理利用和保护湿地的自然资源, 以蜿蜒有致、动态连接的水系及生态廊道构成完整的生态景观体系, 以至少化的人为干扰充分发挥湿地的自然潜能,展示湿地自然的景观能动性。
湿地公园案例

湿地公园案例湿地公园是一个集生态保护、科普教育和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特色公园,其设计建设需要考虑湿地生态的保护和修复、游客体验、文化传承等综合因素。
以下是一个湿地公园案例的简要介绍。
该湿地公园位于城市郊区,占地面积较大,周边环境自然环境较好,有一片较为欠发展的湿地。
设计团队在规划时将湿地生态保护作为首要任务,并结合湿地生态特点和本地区的文化背景,打造了一个具有独特特色和文化内涵的湿地公园。
首先,湿地公园的设计以保护和修复湿地生态为主线。
在湿地公园内设置了众多湿地植被,如芦苇、蒲草等,以及植物园和水生动物展示区,以展示湿地的自然景观和生物多样性。
公园内设置了生态保护区,禁止游客入内,确保湿地内的生态系统得以恢复和生态环境得以保护。
其次,湿地公园注重科普教育。
公园内设置了湿地生态展示馆和科普教育中心,向游客介绍湿地生态的重要性和价值,让游客了解湿地的生态系统、植物和动物,以及湿地对生态环境和人类的影响。
公园还定期举办生态讲座和研讨会,吸引学校和社区组织参与,增强公众对湿地保护的意识和科学素养。
此外,湿地公园还将游客体验融入设计中。
公园内设置了多条生态步道和观景台,游客可以沿着步道欣赏自然景观,观察湿地植物和水生动物,领略湿地的美景。
公园还设有湿地体验区,提供钓鱼、划船等活动,让游客亲身感受湿地的魅力。
此外,公园还设置了休闲娱乐设施,如户外健身区、儿童游乐区等,满足不同游客群体的需求。
最后,湿地公园注重文化传承。
在公园内设置了文化展示区,展示本地区的传统文化和历史遗迹。
公园还举办文化活动,如传统音乐会、民俗表演等,让游客感受当地的文化底蕴。
公园还合作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开展传统手工艺制作和展示,提供给游客学习和体验的机会。
总的来说,湿地公园案例是一个兼顾生态保护、科普教育、游客体验和文化传承的综合规划。
通过保护湿地生态,向公众传递湿地保护的重要性,提供多样化的娱乐活动,同时展示本地的文化遗产,湿地公园在满足人们对自然环境的需求的同时,也实现了当地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湿地景观的应用分析

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湿地景观的应用分析一、湿地景观的特点1. 生态环境功能显著。
湿地景观可以净化水质、调节气候、保持生物多样性、保护稀有濒危物种等,具有显著的生态环境功能。
2. 观赏价值丰富。
湿地景观以其独特的地形、植被和生物多样性成为园林设计中的观赏亮点,能够吸引人们观赏和游憩。
3. 资源利用效益高。
湿地景观能够有效利用水资源,提高土壤肥力,增加土地的生产力,对于资源利用效益具有显著的优势。
1. 城市公园湿地景观设计城市公园是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居民休闲游憩的主要场所。
湿地景观在城市公园设计中的应用,不仅能够提高公园的生态环境效益,还能够丰富公园的景观特色,增强公园的观赏性和游憩价值。
在公园中设置人工湿地景观,利用湿地植被和水生动物,打造出一个具有自然生态特色的水景区,让市民能够在其中享受自然的美好。
湿地景观还可以用于雨水的收集和处理,起到净化环境、保护水资源的作用。
在现代居住区的园林景观设计中,湿地景观的应用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设置人工湿地或水系景观,不仅能够提升居住区的生活品质,还能够改善居住环境,增加自然元素的渗透,提高居住区的生态效益。
在现代居住区中,湿地景观不仅可以用于雨水收集和处理,还能够打造出多样化的自然景致,吸引居民休闲游憩,改善居住环境,提升居住乐趣。
3. 商业综合体湿地景观设计三、湿地景观设计中需要注意的问题1. 生态环境保护问题。
在运用湿地景观进行园林设计时,需要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的保护,注重湿地生物多样性的维护和保护,尽可能避免对当地生态环境的破坏。
2. 空间规划和景观结构问题。
在湿地景观的设计中,需要合理规划景观空间,合理布局景观元素,使其与园林环境的整体结构相协调,创造出更加和谐的园林景观。
3. 水资源利用和管理问题。
在湿地景观的设计中,需要考虑到水资源的利用和管理问题,合理利用雨水资源,并对湿地水体进行定期保养和管理,以保证湿地景观的健康生长和永续发展。
贵州六盘水明湖湿地公园案例分析

六盘水明湖湿地公园 明湖国家湿地公园位于六盘水市中心城区西部,澄澈的湖水和西侧的自然山体相连。
公园控制范围为1200亩,建设面积474亩,其中人工湖占319亩。
项目将河道生态改造、城市开放空间的系统整合与城市滨水用地价值的提升有机结合在一起,充分发挥 了河道景观做为城市生态基础设施综合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3、恢复生态的同时,尊重场地、传承文脉;
4、美化环境的同时,增加市民的游憩空间,使生态恢复、观光休闲并举; 4、提升城市滨水用地的价值,改善城市用地环境;
第一页,编辑于星期六:十四点 四十六分。
现状图
第二页,编辑于星期六:十四点 四十六分。
平面图
第三页,编辑于星期六:十四点 四十六分。
贵州六盘水明湖湿地公园优点总结: 1、增加水域面积,增强河道的蓄水功能,根据水流方向布置岛屿,增加植物、水、土壤的接 触面积,提升生态弄能;
第四页,编辑于星期六:十四点 四十六分。
重新规划水域
第五页,编辑于星期六:十四点 四十六分。
将 农 田 改 为 水 体 净 化 池
第六页,编辑于星期六:十四点 四十六分。
பைடு நூலகம்
第七页,编辑于星期六:十四点 四十六分。
第八页,编辑于星期六:十四点 四十六分。
现状:场地内多为农田、工业废弃地、部分农村自建房屋和田埂路。水城河从场地内穿过, 河道收到城市发展的影响已经失去了原有的功能,成为市区的泄污通道。
需要解决的问题: 1、恢复河道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完善城市生态基础建设; 2、场地南北高,中间低,北面临近城市道路,处理好农田、河流、城郊废弃地、城市建成区 的关系;
2、利用高差,将农田改造为具有净水功能的梯田。不但增加了有赏线路,而且对水体具有一定的净化功 能;
湿地公园景观设计方案(精选)(二)

湿地公园景观设计方案(精选)(二)引言概述湿地公园景观设计方案的全面规划能够提供丰富多样的自然景观和生物多样性,以满足市民休闲娱乐和教育需求。
本文将就湿地公园景观设计方案的五个主要大点进行详细阐述,包括湖泊景观设计、植物景观设计、动物景观设计、游园路径设计和设施配套设计。
正文一、湖泊景观设计1. 设计多个大小不同的湖泊,形成错综有致的水系网络。
2. 增加湖泊边缘的湿地植被,提供栖息地给水生植物和鸟类。
3. 布置景观岛屿和人工小半岛,增加景观层次和观赏性。
4. 设计湖上的小型游船码头,提供市民游玩的机会。
5. 在湖泊周围设置游步道,方便市民观赏湖景和生态环境。
二、植物景观设计1. 采用湿地适应性植物种植,如芦苇、香蒲等,形成湿地特有的植被景观。
2. 设置花坛和草坪,增加植物的多样性和视觉效果。
3. 设计观景台和休憩亭,提供市民休息和观赏植物的场所。
4. 布置花廊和藤蔓植物,美化路径和景观空间。
5. 在指定区域种植果树和草药植物,增加公园的实用性。
三、动物景观设计1. 设计鸟类观察点和观鸟塔,方便市民观赏丰富的湿地鸟类。
2. 布置小型动物园区,展示湿地及其周边地区的常见野生动物。
3. 设计人工栖息地吸引蝴蝶、蜜蜂等昆虫类动物。
4. 布置水生动物孵化区,呈现湿地生态系统中的水生生物。
5. 增设野生动物保护区,提供安全的栖息地给湿地野生动物。
四、游园路径设计1. 设计主干路径和分支路径,将湿地公园的各个景点连接起来。
2. 使用自然材料,如木质板材和沙石铺地,增加自然的观感。
3. 布置景观桥梁和栈道,增添游园的趣味性和景观性。
4. 设置凉亭和休息区,方便市民休息和观赏。
5. 安排信息牌和导览图,提供游客导引和信息介绍。
五、设施配套设计1. 设计入口广场和停车场,方便市民进入和停车。
2. 布置公共卫生间和便利设施,满足市民的基本需求。
3. 设计露天剧场和活动广场,用于举办各种文艺演出和活动。
4. 安排儿童游乐区和运动设施,满足不同年龄段市民的需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湿地公园游憩空间构造
一、湿地旅游概述
根据湿地开发的目的,湿地与旅游相结合的方式目前主要分为保护型湿地旅游、城市型湿地旅游和功能型湿地旅游。
由于湿地公园的特殊性,其功能主要归结为三个方面,分别是生态维护、物质生产和社会京津三大功能。
其中,湿地生态维护是构成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基础;保护历史文化、发展科普教育、休闲游览是湿地公园的主要功能之一。
二、游憩空间打造要点
1.生态系统的恢复和保护
进行湿地公园的建设首先必须明确需要恢复和重建的核心生态服务功能,因此在湿地公园的打造中尽可能的保留原有的自然风貌,尽量减少人工痕迹和游客对自然生态系统的破坏。
a.以湿地保护优先的规划布局:知名的香港湿地公园和伦敦湿地中心均设置了生态
保育(封闭)以及湿地内部观光游览(半开放区)的湿地体系,且生态保育面积
过半。
b.生物多样性设置:选择本地苗圃不常见的乡土湿地植物物种以及引进城市不常见
的野生动物,通过土壤实验和水位设置等手法,可以尽可能地模拟自然生境,构
建本地生物系统的稀缺性和多样性是湿地公园吸引游客的手段之一。
c.动静分区的功能设置:兼顾生态保护和科普需求,在尽量减少对湿地核心区人为干
扰的前提下满足游客游览和活动需求,游客活动空间相对组团聚集在远离湿地核
心区的区域或呈线状轻介入的穿插在湿地中,访客中心和公众性较强的参与活动
一般放置入口。
2.步行道路设置
一般湿地公园内采用全步行系统,步道是游客观光的重要动线。
a.生态基本原则:步道贯穿于整个公园,再加上施工建设,势必会对道路周边环境
产生影响,在步道的类型尺度等方面特别重视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因此最好采用
的全木制,如需硬质铺装道路,则设有水流涵洞或排水涵管,在涵洞、管底堆放
中小型碎石,增加动物通过速度和局部隐秘性。
b.步道设计的协调性:游步道的设计应与环境相融合。
湿地公园游步道的环境融合
性主要体现在路面的材质、色彩以及路形等方面,尽量遵循历史条件,仿环境设
计
c.栈道的亲水性:可以通过台地、临水挑台等设计,在保证游客的安全基础上,可
以尽量与水特紧,让游客近距离观察和了解湿地。
d.造型上的多样性:多样化的步道和栈道设计是湿地公园的特色亮点,通过多变的
设计或达到移步换景的观赏效果,巧妙的串联景区的各大节点。
以邛海湿地为例。
其通过在材质和造型上的变化,实现了景观带多元化。
3.建筑设计
建筑的构造强调与自然环境的融合,一般在湿地内部的建筑较少,而在进口处会设置游客中心。
在设计和规划方面,目前较为典型的是香港湿地公园的隐形建筑设计,其凭借其优
秀的建筑设计,获城市土地学会颁发2007年全球卓越奖。
a.屋顶草坪:整个基地约八成以上的用地都覆以草地,尤其是建筑物的草坪屋顶,
为公众提供一处休憩的好地方,同时又能令建筑物在外观上更能融入大自然之中;
b.循环再用建筑物料:①建筑物主要以清水石建成;②可再生木材也广泛地被应用
③从流浮山拾得的蚝壳也被用来建造铁笼墙壁。
④其它建筑物拆卸工程所剩余的
建筑物料;
c.各种细节的环保设计:如①收集雨水冲洗厕所;②建筑依靠自然通风,通过天窗
的巧妙设计使太阳辐射降至最低,减少制冷设备的使用;③木质观鸟屋的双层天
窗设计和芦苇编制的围墙;
4.景观设计
湿地公园的景观是在满足湿地保护和恢复工程的基础上,满足湿地生态服务功能的前提下,利用湿地资源优势,创造出的适宜公众游览的以湿地为主题的游憩空间。
a.原生态:湿地之美,美在自然,美在生物多样性,尽可能的保留湿地原有的自然
风貌,尽量减少人工痕迹、避免形式化。
b.层次感:疏密有致、高低错落、深浅搭配。
c.丰富性:同形态、不同规模、不同颜色的湿地景观。
d.协调性:在周围的建筑群、雕塑等设计上要体现出时代质感和传统意境。
5.生物观察
湿地公园的生物观察主要两个目的:一是生态保护:尽量不打扰湿地生物系统,让多种湿地生物提供最大限度的饲养、栖息和繁殖机会;二是科普教育,参观者在不被破坏湿地价值的前提下、近距离观察野生生物,并在游憩之余学习更多有关的知识。
因此,为了达到以上两个目的,在动物观测时可以:
a.隐蔽观测:观测点尽可能的隐秘,可设置定点观测屋
b.观测方式的多样性:可采用降梯、望远镜、玻璃窗等方式进行观测,在不打扰生
物系统等前提下,可多样化。
c.参与体验: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可以设置少量的体验项目,如打捞生物
活体进行显微镜观测,喂鸟等。
以伦敦湿地中心为例,近距离观察主要有定点观测点、静态观测、动态体验三种形式。
其中定点观察点主要置于湿地的隐秘之处,通过升降梯、望远镜、玻璃窗等形式进行,设有水下观测窗,透过水下摄像头观察沼泽水底生态;另外,设置部分的体验项目,如喂食飞鸟、园艺等。
6.小品打造
湿地公园小品文化体现在小品的材质、造型方面。
在材质上,以生态材料为主,不宜采用混泥土、金属等人工痕迹明显的材料;在造型上,湿地公园的小品空间在造型多生动活波,源于湿地动植物造型。
以香港湿地公园为例,香港湿地公园处于高楼大厦的包围中,因此湿地公园内部的小品大多都与周边分为相一致。
大部分的小品都采用了钢材、玻璃与石材、木质的组合,这样的组合形式及具备现代化也具备乡土气息,同时在材料选择上遵循环保优先、可持续、和谐共生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