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强重点名校高考备考_《学以致其道》(完美整理版)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 《大之道》原文+重点字词、文言现象+翻译+把关题 高二语文文言文知识梳理)

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 《大之道》原文+重点字词、文言现象+翻译+把关题 高二语文文言文知识梳理)
“郡中豪杰”是指郡中的豪杰,中间不应断开,排除CD;
“诸豪杰”作“皆应”的主语,其前应断开,排除B。
故选A。
【2题详解】
此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D.社稷,“社”指谷神,“稷”指土地神,古时君主都祭祀社稷,后来用社稷代指国家。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天祥才华出众。他二十岁时参加进士考试,应对时不打草稿,一挥而就,考中状元,考官王应麟对他大为赞赏。
B.文天祥堪当重任。他任湖南提刑时,与旧相江万里谈及国家大事,江万里为之动容,认为他有治理国家的能力。
D.天祥捧诏涕泣/使陈继周发郡中/豪杰并结溪峒蛮/使方兴召吉州兵/诸豪杰皆应/有众万人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进士,指科举时代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举进士,指参加进士考试。
B.对策,古时就政事、经义等设问,由应试者对答,自汉起为取士考试的一种形式。
C.勤王,尽力于王事,后多指君主的统治受到威胁而动摇时,臣子起兵救援王朝。
(2)不足为外人道也(动词,说)
(3)道芷阳间行(动词,取道)
(4)会天大雨,道不通(名词,道路)
3.修
(1)先修其身(动词,修养)
(2)修守战之具(动词,修理、整治)
(3)邹忌修八尺有余(名词,长,这里指身高)
(四)状语后置
1.在止于至善
2.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高中语文《学以致其道》PPT1

高中语文《学以致其道》PPT1

6·13 1·14 1·7 6·3
6·13 君子儒 是指地位高贵、通晓礼法, 具有理想人格的人;
小人儒 指地位低贱,不通礼仪,
1·14
品格平庸的人。
正 匡正、端正
1·7 贤贤 尊重贤者
6·3 亡 亡:同“无”。
2·16 7·20 19·22 1·10
2·16 斯 也已
7·20 知之者
代词,这 这里用作语气词
89、一个人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走过弯路,犯过错误,并不是坏事,更不是什么耻辱,要在实践中勇于承认和改正错误。—— 爱因斯坦 90、成功并不能用一个人达到什么地位来衡量,而是依据他在迈向成功的过程中,到底克服了多少困难和障碍。—— 布克•华盛顿 名人名言激励励志名言名语名句100句(励志古诗词篇,附出处) 91、理想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而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 —— 托尔斯泰 92、 成功,从失败的土壤中顽强生出。—— 德 国 93、别因为落入了一把牛毛就把一锅奶油泼掉,别因为犯了一点错误就把一生的事业扔掉。—— 蒙 古 94、危险、怀疑和否定之海,围绕着人们小小的岛屿,而信念则鞭策人,使人勇敢面对未知的前途。 —— 泰戈尔 95、论命运如何,人生来就不是野蛮人,也不是乞讨者。人的四周充满真正而高贵的财富—身体与心灵的财富。 —— 霍勒斯•曼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周易》 译:作为君子,应该有坚强的意志,永不止息的奋斗精神,努力加强自我修养,完成并发展自己的学业或事业,能这样做才体现了天的意志,不辜负宇宙给予君子的职责和才能。
2.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三国志》刘备语 译:对任何一件事,不要因为它是很小的、不显眼的坏事就去做;相反,对于一些微小的。却有益于别人的好事,不要因为它意义不大就不去做它。

百强重点名校高考备考_2014年高考备考:论述类阅读自主招生答题技巧及实例(完美整理版)

百强重点名校高考备考_2014年高考备考:论述类阅读自主招生答题技巧及实例(完美整理版)

2014年高考备考:论述类阅读自主招生答题技巧及实例基础知识0325 0658:高考语文论述类阅读自主招生答题技巧及实例解答现代文阅读题的思路方法动笔答题前的准备工作:1、两通读(通读文本、通读试题)2、理清思路,粗知文意、段意。

3、整体感知,把握主旨。

(借助选项)动笔答题时的注意事项:1、看懂试题检测的意图,把握设问点。

2、确定有效的答题区间,把握相关点。

3、筛选整合重要的语句,把握答题点。

4、分析、概括,解释、阐述,均不离主旨。

科技文做题方法:‚找‛:在原文中找出与选项对应的语句。

‚比‛:把选项和原文一一对比,找出差别。

科技文常见六种错误类型①张冠李戴:与原文基本一致,选项无误;所问非所答,与题干不一样。

②无中生有:选项中出项原文没有的东西。

逻辑推断严密,有可能对,反之就错。

③曲解文意:关键词正确,关系不对。

例:A是B的C(原文);选项可能是B是A的C。

④因果不当:强加因果;因果倒臵。

‚使‛也是因果。

有因果的词,错误率高达90%。

⑤混淆时间:已、着、过、了等(或然/未然;可能也许,也算此类)⑥混淆范围:以偏概全,部分与整体。

阅读时要特别注意的词:除了、几乎、部分、有些、一些、可能、大概、也许、将来等;选项中要特别注意的词:一定、全、都、只有、只要、因为、所以、因此、使、既然…就、于是、以致、已经等。

2014新课标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老子其人其书的时代,自司马迁《史记》以来即有异说。

清代学者崇尚考据,对此议论纷纷,如汪中作《老子考异》,力主老子为战国时人,益启争端1A。

钱穆先生说:‚老子伪迹不彰,真相大白,则先秦诸子学术思想之系统条贯始终不明,其源流派别终无可言。

1B‛大家都期待这个问题有新的解决线索。

过去对于古书真伪及年代的讨论,只能以纸上材料证明纸上材料,没有其它的衡量标准,因而难有定论。

用来印证《老子》的古书,大多收到辨伪家的怀疑,年代确不可移的,恐怕要数到《韩非子》、《吕氏春秋》和《淮南子》,但这几本书成书太晚,没有多少作用1C。

重点名校高考语文备考--高考易混字词口诀(精校完美打印版)

重点名校高考语文备考--高考易混字词口诀(精校完美打印版)

高考易混字词口诀高考易混字词口诀一松柏高考易混字词口诀本领能耐用功夫,时间时候用工夫;无序改变用变幻,由此变彼用变换;陈述意愿用反映,引起评论用反应;总括一切用凡是,所有事情用凡事;同意提议用附议,再次讨论用复议;客观情况用现实,目前现在用现时;由此造成用以致,延伸扩大用以至;校对改正用校正,指教改正用教正;具体条文用制订,大政方针用制定;原来意图用本意,本来意义用本义;开始使用用启用,重新任用用起用;具体财物用物资,客观事物用物质;支配管辖用权力,享受权益用权利;总加数量用总和,综合起来用总合;衡量检查用考查,实地观察用考察;彼此响应用相应,互相衬托用相映;超过限度用过度,入下段用过渡;付诸执行用施行,尝试办理用试行;边线分界用界线,事物性质用界限;独到见解用创见,创立建造用创建;和平条约用和约,简单合同用合约;非常急速用急遽,变化迅速用急剧;查实证明用认证,证人证据用人证;全军首领用统帅,统辖率领用统率;欢乐兴奋用欢欣,喜爱心情用欢心;马上立即用及时,到预定时用届时;部下属下用部属,安排布置用部署;启发有悟用启示,公开声明用启事;已得利润用赢利,谋求利润用营利;推卸摆脱用推脱,借故拒绝用推托;违背触犯用违犯,不遵纪律用违反;节约剩余用节余,结余存额用结余;不再进行用停止,受阻不前用停滞;报告来到用报到,新闻宣传用报道;爱护培养用抚育,精心喂养用哺育;含混不清用隐晦,顾忌不说用隐讳;恭敬送上用呈献,显露出来用呈现;简明扼要用简洁,直接了当用简捷;某时形势用时势,一个时代用时世;一定要做用须要,一定要有用需要;到期为止用截止,到何时候用截至;学习经历用学历,学习水平用学力;精神智慧用神智,知觉理智用神志;配合适当用协调,和谐统一用谐调;法律条文用法制,依法治国用法治;精微语言用微言,隐晦批评用微词;想念思念用眷念;留恋不走用眷恋;反复强调用申明;公开表态用声明;同一比较用越发;不同比较用更加;专门技术用技能;技巧手艺用技艺;改变看法用刮目;畏惧害怕用侧目;考虑决定用裁决;法律判决用裁定;调查案情用查访;观察了解用察访;流行习惯用风气;高尚风气用风尚;人地相同用一起;时间相同用一齐;提出主张用建议;提出批评用意见;说人坏话用毁谤;无中生有用诽谤;有利作用用效力;速度成效用效率;主观忍耐用坚苦;客观环境用艰苦;内部含有用包含;请人原谅用包涵;互相衔接用联接;结在一起用联结;不公待遇用委屈;事情底细用委曲;不当谋取用牟取;设法取得用谋取;让其认识用引见;推荐别人用引荐;各方聚集用会聚;由少到多用汇聚;法令条例用颁布;公开发布用公布;无发言权用列席;参加会议用出席;一人一事用专集;某一内容用专辑;超出一般用突出;高于周围用凸出;移交嘱咐用交代;坦白罪行用交待;抽象事物用树立;具体事物用竖立;人事联系用结合;器具物品用接合;容纳不气用接受;收下接纳用接收;毫不动摇用坚忍;毫不间断用坚韧;由此及彼用启发;独立领悟用启示;零碎不整用片断;截取一段用片段;现实世界用尘世;世俗之事用尘事;审阅决定用审定;审阅修订用审订;不以为耻用不耻;不愿提及用不齿;小孩晚辈用抚养;平辈之间用扶养。

百强重点名校高考备考_2014年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4(完美整理版)

百强重点名校高考备考_2014年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4(完美整理版)

2014年高考语文试题汇编——文言文阅读4高考试题汇编0726 1514(10年辽宁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赵良淳,字景程,丞相乳愚曾孙也。

少学于其乡先生饶鲁,知立身大节。

及仕,所至以干治称,而未尝干人荐举。

初以荫为泰宁主簿,三迁至淮西运辖,浮沉冗官二十余年。

考举及格,改知分宁县。

分宁,江西剧邑,俗尚哗讦,良淳治之,不用刑戮,不任吏胥,取民之敦孝,身亲尊礼之,至甚桀骜者,乃绳以法,俗为少革。

咸淳末,除知安吉州。

良淳至,日与僚吏论所以守御之备,悉举行之,时岁饥,民相聚为盗,所在蜂起。

或请以兵击之,良淳曰:“民岂乐为盗哉?时艰岁早,故相率剽掠苟活耳。

”命僚属以义谕之,众皆投兵散归,其不归者众缚以献。

有掠人货财诣其主谢过而还之者。

良淳劝富人出粟振之,尝语人曰:“使太守身可以济民,亦所不惜也。

”其言恳恳,足以动人,人皆倒囤以应之,已而范文虎遣使持书招降,良淳焚书斩其使。

大兵至,军其东西门。

先是,朝廷遣将吴国定援宜兴,宜兴已危,不敢往,乃如安吉见良淳,愿留以为辅。

良淳见国定慷慨大言,意其可用也,请于朝,留戍安吉。

已而国定开南门纳外兵,兵入城呼约:“众散,元帅不杀汝。

”于是众号泣散去,良淳命车归府,兵士止之曰:“事至此,侍郎当为自全计。

”良淳叱去之。

命家人出避,乃闭閤自经。

有兵士解救之,复苏,众罗拜泣曰:“侍郎何自苦?逃之犹可求生。

”良淳叱曰:“我岂逃生者邪?”众犹环守不去,良淳大呼曰:“尔辈为乱邪?”众涕泣出,复投缳而死。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而未尝干人荐举干:请求B.初以荫为泰宁主簿荫:功绩C.分宁,江西剧邑,俗尚哗汗尚:盛行D.取民之敦孝者,身亲尊礼之身:自己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赵良淳关心百姓疾苦的一组是(3分)①民岂乐为盗哉②时艰岁旱,故相率剽掠苟活而③良淳劝富人出栗振之④使太守身可以济民,亦所不惜也⑤其言恳恳,足以动人⑥人皆倒囷以应之A.①②④ B. ①⑤⑥C.②③⑥ D. ③④⑤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赵良淳具有良好的素养和才干。

全国百强名校2025届高三最后一模语文试题含解析

全国百强名校2025届高三最后一模语文试题含解析

全国百强名校2025届高三最后一模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考生要认真填写考场号和座位序号。

2.试题所有答案必须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第一部分必须用2B 铅笔作答;第二部分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作答。

3.考试结束后,考生须将试卷和答题卡放在桌面上,待监考员收回。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网民通过微博、跟帖等介入公共事务、关注政府决策、跟踪名人举动,显示了网络舆论的力量,也使公权部门和名人感到无处不在的约束和监督。

但是也要看到,网络也是谣言、谎言、辱骂等不良话语和负面情绪蔓延的地方。

网民在讨论社会热点时,往往会过度解释、宣泄情绪,这无益于自由讨论的氛围和理性平和心境的构建。

网络传播者动辄刻意追求集中火力的哄骂效应。

一些社会现象在获得真相之前便迅即在网络上引起一片讨伐之声,落井之石铺天盖地。

在炮轰与起哄之后,还原话语真相和语境真实的努力已经变得脆弱无力。

事情缘何发生,在怎样的条件下进展的,矛盾是如何升级的;这话是谁说的,在什么情况下说的,是怎么说的,是怎样传播和扭曲的,这些看似细枝末节的问题实质上关系到批判的意义和价值。

媒体和网络的兴师问罪,放大了负面效应,激化了矛盾冲突。

网络媒体对各种怪现象、各种雷人事件有一种潜在的需求。

苍蝇总是要叮有缝的蛋。

即使稀松平常的事件,媒体也会想办法用哗众取宠的雷人标题吸引眼球。

俗话说,一个巴掌拍不响。

一些急于出名(包括出恶名)的人瞅准了这一点,故意制造雷人话语,以此来吸引公众注意力。

对惊人之语的过度消费是当下媒体和网络之病,也是舆论让乌合之众为之疯狂的圈套和陷阱。

事实上,一些雷人话语确实出自一些素质不高的人之口,但也确实有一些雷人话语有其特定的语境和情绪背景,也有一些雷人话语则是网络推手空穴来风凭空炮制的。

我们如果整日周旋在这些雷人话语之中,势必会影响思想的深刻和社会的宽容,也会白白消耗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资源和情感资源。

有人认为,虽然一些网络事件是人为推动的,但所体现的社会心理却是真实的,譬如对腐败愤怒、对教育现状不满、对贫富差距拉大担忧等等。

学以致其道ppt 苏教版

学以致其道ppt 苏教版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在孔子说到颜回好学时,并 没有说他文学如何了得,历史如何如何了得,语言 如何了得,而是 说他“不迁怒,不贰过”,既不迁怒 于人,又不两次犯同样的错误。 这在我们看来,完全 是品德问题,而不是什么好不好学的问题。这 又一次
说明,在圣人门下,学习决不仅仅是指书本知识、文 化知 识.而是包括“德育”的内容在内的,所谓“进 德修业”,在儒学 里,都是属于“学”的范畴。
着一些不合 理的现象,但我们毕竟是君子,所从事的,
毕竟是精神文明建设 的高尚事业啊。不合理现象需要
得到解决,得到改变,但“君子 忧道不忧贫”,自己
的追求还是不能放弃。这是不是也可以算作对“君子 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 贫”的一种理解呢?
13-4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 (1)。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 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 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2)。夫如是,
收入高,更不用说和做生意的个体户相比了。但我 们的 大学教授和专家学者是不是要为了“谋食”而
放弃教学和科研去 拉人力车,去种蔬菜,或去做生
意呢?

这时,我们就用得着“君 子谋进不谋食”这句话
了。毕竟有社会分工的不同,有所从事的 职业的性质
不同。

从这个意义上说,“君子谋道不谋食”还包含着
一种敬业精神在内。虽然我们的物质生活待遇还存在
段和方式,这就是学习。所以子夏说:“君子学
以致其 道。”不学则一事无成。
说到底,还是劝大家学习。
我们补充一句,就叫做:
“学习,学习,再学习。
14-24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 学者为人。”
• 【读解】 集解孔安国注:“为己,履而行之。 为人,徒能言之。”履而行之,是说古时学者将 其所求的学问拿来自己实行,这是为自己修养而 学。徒能言之,是说今时学者只将他所求的学问 拿来炫示于人,令人知道他非常高明,而他自己 不肯实行,这是为夸耀于人而学。

高二语文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讲义:主题三 第十课 学以致其道 Word版含答案

高二语文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讲义:主题三 第十课 学以致其道 Word版含答案

第十课学以致其道1.颜回前521-前481年,春秋末期鲁国人。

字子渊,亦称颜渊,孔子最得意的弟子。

《雍也》说他“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为人谦逊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他异常尊重老师,对孔子无事不从无言不悦。

以德行著称,孔子称赞他“贤哉,回也”,“回也,其心三月不违反仁”。

不幸早死。

自汉代起,颜回被列为七十二贤之首,孔门十哲之首,有时祭孔时独以颜回配享。

此后历代统治者不断追加谥号:唐太宗尊之为“先师”,唐玄宗尊之为“兖公”,宋真宗加封为“兖国公”,元文宗又尊为“兖国复圣公”。

明嘉靖九年改称“复圣”。

山东曲阜还有“复圣庙”。

2.樊须姓樊名须,字子迟,亦称樊迟,比孔子小三十六岁,齐国人,一说是鲁国人。

他是一个农民,在其未拜孔子为师之前,已在季氏宰冉求处任职。

孔子回鲁后樊拜其为师。

他求知心切,三次向孔子请教“仁”的学说,还问“知”“崇德、修业、辩惑”等,他有谋略,并具有勇武精神,是孔门弟子中的佼佼者。

樊迟是孔子七十二贤弟子内的重要人物,继承孔子兴办私学,在儒家学派广受推崇的各个朝代享有较高礼遇。

唐赠“樊伯”,宋封“益都侯”,明称“先贤樊子”。

其重农重稼思想在历史上具有进步意义。

《论语》中的学习始终以致用为纲,以德行为本。

“学”是为了修身养性而成为“君子”,君子行“仁”而为政。

为了达到学以修身、学以成仁的目的,孔子论述了许多学习之道。

本课主要是关于治学修养方面的论述。

孔子认为,君子学习的终极目的是获得道,而要达到道的境界,就要通过学习这种方式来实现。

孔子认为一个人有没有学问,学问好不好,不在于他的文化知识怎么样,而在于他能不能实践“孝、忠、信”等传统伦理道德。

对待学习,要实事求是,虚心好学,要广泛地学习,踏实地思考。

从《论语》中的记载来看,孔子的弟子很多,其中很多人都有专长,通过学习都能出仕为官,并能把学过的东西用于治理国家,而且很有能力,这都说明孔子学以致用的教育是有成效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以致其道》课件教案0831 0720:《<论语>选读》课课练 *10《学以致其道》【学生版】一、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本字来句子通假字本字句子通假字本字⑴女为君子儒⑶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⑵求之与?⑷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二、写出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活用类型(填代码)并写出活用后的意思A.名作动 B.名作状 C.名作使动 D.名作意动 E.形作名F.形作动 G.形作使动 H.形作意动 I.动词作名词 J.动词作使动句子类型活用后意思句子类型活用后意思⑴则四方之民襁负其⑶贤贤易色子而至矣⑵贤贤易色三、写出下列各句加点词的句中义和今义句子句中义今义句子句中义今义⑴君子学以致其⑶夫子至于是邦也道⑵古之学者为己四、写出下列各句的句式类型,并作口头翻译句子类型句子类型⑴君子学以致其道⑷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⑵唯小人哉,樊须也!⑸而亦何常师之有⑶敏于事而慎于言⑹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五、基础知识巩固性训练1.选出下列各句加点字意义解释都正确的一项()A.百工居肆以成其事(作坊)耕也,馁在其中矣(寒冷)B.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不)敏于事而慎于言(勤快)C.就有道而正焉(走向,到)贤贤易色(轻视)D.事君能致其身(获得)不迁怒,不贰过(同样的错误犯两次)2.选出下列各句加点字意义解释都正确的一项()A.攻乎异端(邪说)文武之道,未坠于地(湮没)B.而亦何常师之有(水平平常的老师)抑与之与(还是)C.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大概)切问而近思(迫切)D.诲女知之乎(教导)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安全)3.选出下列各句加点字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例:君子学以致其道A.百工居肆以成其事 B.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C.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 D.好古,敏以求之者也4.选出下列各句加点字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A.攻乎异端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B.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夫子之求之也C.女为君子儒古之学者为己 D.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虽有粟,吾得而食诸5.选出对下列加点字的意义与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①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②莫不有文武之道焉③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④仲尼焉学?A.①②同,③④同 B.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C.①②同,③④不同D.①②不同,③④同6.选出下列各句加点字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例: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A.敏于事而慎于言 B.就有道而正焉C.我非生而知之者 D.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7.选出下列各句翻译不正确的一项()A.莫不有文武之道焉。

【没有哪个地方不存在文武之道。

】B.求之与,抑与之与?【是他去求他们呢,还是他给他们呢?】C.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先生求知的方法,大概与别人的求法不同吧?】D.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先生何处不学?而且又哪有什么固定不变的老师呢?】8.选出下列各句翻译不正确的一项()A.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古代求学的人学习是为了提高自己,而现在求学的人学习则是为了向别人炫耀。

】B.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皇上喜欢诚信,那么百姓没有谁敢不动用感情。

】C.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

【做事勤快,说话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来匡正自己。

】D.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要惩治那些杂学邪说,这是一种祸害啊。

】六、名句背诵检测⑴百工居肆以成其事,。

⑵古之学者为己,。

⑶耕也,;学也,。

⑷上好礼,;上好义,;上好信,。

⑸君子食无求饱,,,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⑹贤贤易色,,事君能致其身,。

⑺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

⑻贤者识其大者,。

⑼,,仁在其中矣。

⑽,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选读》课课练 *10《学以致其道》【教师版】一、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本字来句子通假字本字句子通假字本字亡无⑴女为君子儒女汝⑶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⑵求之与?与欤⑷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与欤二、写出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活用类型(填代码)并写出活用后的意思A.名作动 B.名作状 C.名作使动 D.名作意动 E.形作名F.形作动 G.形作使动 H.形作意动 I.动词作名词 J.动词作使动句子类型活用后意思句子类型活用后意思⑴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A 用襁褓⑶贤贤易色E贤德⑵贤贤易色H 以…为贤三、写出下列各句加点词的句中义和今义句子句中义今义句子句中义今义⑴君子学以致其道通过…获得从而导致坏结果⑶夫子至于是邦也来到连词,表另提一事⑵古之学者为己求学的人学有所成之人四、写出下列各句的句式类型,并作口头翻译句子类型句子类型⑴君子学以致其道“以”宾前⑷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状后⑵唯小人哉,樊须也!主语后置⑸而亦何常师之有“之”宾前⑶敏于事而慎于言状后⑹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以”宾前五、基础知识巩固性训练1.选出下列各句加点字意义解释都正确的一项()A.百工居肆以成其事(作坊)耕也,馁在其中矣(寒冷)B.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不)敏于事而慎于言(勤快)C.就有道而正焉(走向,到)贤贤易色(轻视)D.事君能致其身(获得)不迁怒,不贰过(同样的错误犯两次)1.C【A馁(饥饿),B莫(没有什么人,没有谁),D致(献出)】2.选出下列各句加点字意义解释都正确的一项()A.攻乎异端(邪说)文武之道,未坠于地(湮没)B.而亦何常师之有(水平平常的老师)抑与之与(还是)C.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大概)切问而近思(迫切)D.诲女知之乎(教导)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安全)2.A【B常师之有(固定不变的老师),C切(切实),D安(舒适)】3.选出下列各句加点字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例:君子学以致其道A.百工居肆以成其事 B.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C.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 D.好古,敏以求之者也3.B【B与例句均是介词,意思是“通过”;B连词,表目的,“而,来”;C 连词,表原因,“因为”;D连词,表修饰,“而,地”】4.选出下列各句加点字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A.攻乎异端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B.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夫子之求之也C.女为君子儒古之学者为己 D.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虽有粟,吾得而食诸4.D【D均是连词,表让步,相当于“即使”;A介词,对于/介词,跟,同;B代词,代知识/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C动词,成为,做/介词,为了】5.选出对下列加点字的意义与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①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②莫不有文武之道焉③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④仲尼焉学?A.①②同,③④同 B.①②不同,③④不同C.①②同,③④不同 D.①②不同,③④同5.C【①②均是句末语气助词,表陈述语气;③句首语气助词,表反问,相当严重“哪里,怎么”;④疑问代词,相当于“何处,哪里”】6.选出下列各句加点字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例: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A.敏于事而慎于言 B.就有道而正焉C.我非生而知之者 D.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6.B【B与例句均是连词,表目的,来;A连词,表并列,相当于“并且”;C 连词,表顺承,相当于“就”;D连词,表递进,相当于“而且”】7.选出下列各句翻译不正确的一项()A.莫不有文武之道焉。

【没有哪个地方不存在文武之道。

】B.求之与,抑与之与?【是他去求他们呢,还是他给他们呢?】C.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先生求知的方法,大概与别人的求法不同吧?】D.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先生何处不学?而且又哪有什么固定不变的老师呢?】7.B【应译为:是他去求来的呢,还是人家主动讲给他听的呢?】8.选出下列各句翻译不正确的一项()A.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古代求学的人学习是为了提高自己,而现在求学的人学习则是为了向别人炫耀。

】B.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皇上喜欢诚信,那么百姓没有谁敢不动用感情。

】C.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

【做事勤快,说话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来匡正自己。

】D.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要惩治那些杂学邪说,这是一种祸害啊。

】8.B【应译为:长官喜好诚信,那么百姓没有谁敢不真心实意。

】六、名句背诵检测⑴百工居肆以成其事,。

君子学以致其道⑵古之学者为己,。

今之学者为人⑶耕也,;学也,。

馁在其中矣/禄在其中矣⑷上好礼,;上好义,;上好信,。

则民莫敢不敬/则民莫敢不服则民莫敢不用情⑸君子食无求饱,,,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⑹贤贤易色,,事君能致其身,。

事父母能竭其力/与朋友交言而有信⑺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

敏以求之者也⑻贤者识其大者,。

不贤者识其小者⑼,,仁在其中矣。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⑽,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知之为知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