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水区域经济发展模式
丽水市城市总体规划(2013-2030年)

丽水市城市总体规划(2013-2030年)一、指导思想及原则规划坚持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指导思想,围绕“秀山丽水、养生福地、长寿之乡”的区域定位,建立生态、集约、高效的山区中等城市特色新型城市化发展路径,打造国际生态休闲养生旅游城市。
规划以“生态优先、区域整体、城乡统筹、城市特色、紧凑集约”为原则,合理安排城市空间布局,统筹城乡,促进经济、社会、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二、规划期限及范围本次规划期限为:2013年——2030年;近期为:2013——2020年;远期为:2020——2030年。
本次规划形成三个层次:(1)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层次。
范围为丽水市域,面积为1.73万平方千米。
重点提出市域城乡统筹发展战略、城镇空间布局、区域网络梳理、资源环境控制、生态环境功能划分等内容。
(2)市区城乡布局规划层次。
范围为莲都区及青田腊口镇需规划控制协调范围,对丽水中心城市及其城郊土地利用进行体协调布局。
重点考虑机场及空港经济区、瓯江生态旅游景区的纳入,范围内特色城镇(碧湖-大港头、老竹—丽新、雅溪)的打造、美丽乡村建设以及生态空间的保育等,并充分协调中心城市与腊口镇的关系。
(3)中心城市总体规划层次。
用地范围为莲都区白云、万象、紫金、岩泉、南明(富岭、水阁)、联城街道行政区划范围及丽水机场发展需要规控制范围,面积约为392平方千米。
三、市域城镇体系规划(1)围绕“112”城市组团发展体系,结合“小县大城、组团发展”模式,新一轮总体规划提出了“一心两轴四区四级”的市域城镇体系空间结构。
一心:提高中心城市首位度。
两轴:规划充分结合杭闽广轴线和港口—腹地轴线,提出缙丽龙庆城镇发展轴和遂松丽青城镇发展轴,引领区域中心城市和各县市协同发展,与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格局高度契合。
四区:主要包括市域北部的缙云组团集聚区、西北部的松阳-遂昌组团集聚区、东部青田组团集聚区、南部龙泉-庆元组团集聚区,强化组团发展。
四级:注重城乡统筹,构筑丽水中心城市、县市域中心城市、中心镇(卫星镇)、一般镇为层级骨干的城乡聚落体系,打造传统特色村庄。
丽水经济竞争力的路径和政策研究

丽水经济竞争力的路径和政策研究丽水位于中国浙江省西部,是浙江省生态优美、产业结构多元化的城市之一、作为一个地处偏远的山区城市,丽水一直在寻求提高自身经济竞争力的路径和政策,以更好地融入全国经济体系,实现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对丽水的经济现状进行分析,找出其竞争力的关键问题,并提出提升竞争力的路径和政策建议。
一、丽水经济现状分析1.特色产业发展缓慢:丽水地处山区,资源禀赋独特,但特色产业发展相对滞后。
传统产业如农业、林业、畜牧业依然占据主导地位,而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不足,市场竞争力较弱。
2.基础设施滞后:丽水的交通、通讯、能源等基础设施相对滞后,制约了城市的发展速度和质量。
特别是交通便利性不足,限制了外部投资和人才流动。
3.人才培养和吸引难度大:丽水地处偏远,与大城市相比,吸引和留住人才的难度较大。
缺乏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也制约了城市发展的潜力。
二、丽水提升经济竞争力的路径1.发展特色产业:丽水可以根据自身资源禀赋和市场需求,重点发展特色产业。
可以发展生态农业、旅游业、文化创意产业等,打造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2.提升基础设施建设:丽水需要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提升城市的交通、通讯、能源等设施水平。
加强城市内部的交通建设,打通道路,提升交通便利度,吸引更多的外部投资。
3.人才培养和引进:丽水可以通过建立人才培养基地、开展人才培训等措施,加强对人才的引进和培养。
同时可以加大对人才的政策扶持,提供更好的发展环境和薪酬待遇,留住人才。
三、丽水提升经济竞争力的政策建议1.加强政府引导:政府可以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和计划,引导和支持城市的特色产业发展。
加大对重点产业和项目的支持力度,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2.优化营商环境:政府可以简化企业开办、注册、融资等手续,降低企业创业经营成本,优化市场环境,提高市场竞争力。
3.加强创新驱动:政府可以加大对科技创新和人才引进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强技术创新能力,提升企业竞争力。
丽水市水东综合客运枢纽项目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丽水市水东综合客运枢纽项目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摘要:一、引言二、丽水市水东综合客运枢纽项目的基本情况1.项目背景2.项目规模3.项目定位三、社会效益分析1.提升交通运输效率2.促进区域经济发展3.改善城市形象4.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四、经济效益分析1.投资回报2.带动相关产业3.创造就业机会4.促进产业链升级五、项目对丽水市的影响1.优化交通布局2.促进产业结构调整3.提升城市服务水平六、结论正文:一、引言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交通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
为了缓解这一问题,丽水市决定建设水东综合客运枢纽项目。
本文将从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两个方面,详细分析该项目对丽水市的影响。
二、丽水市水东综合客运枢纽项目的基本情况1.项目背景水东综合客运枢纽项目位于丽水市水东新区,是丽水市“十三五”时期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之一。
项目旨在构建一个集公路、铁路、城市公交、出租车等多种交通方式于一体的综合交通枢纽,以满足市民出行需求,提高交通运输效率。
2.项目规模项目总投资约20亿元,占地面积约400亩。
建设内容包括交通枢纽主体工程、配套设施和附属设施等。
3.项目定位水东综合客运枢纽项目定位于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不仅满足丽水市及周边地区的出行需求,还将成为丽水市对外交流的重要窗口。
三、社会效益分析1.提升交通运输效率水东综合客运枢纽项目将各种交通方式紧密联系在一起,实现无缝对接,有效提高交通运输效率,降低市民出行成本。
2.促进区域经济发展项目将提高丽水市及周边地区的交通便捷程度,进一步吸引投资、人才和旅游资源,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活力。
3.改善城市形象水东综合客运枢纽项目的建设将提升丽水市的整体形象,展示现代化城市建设成果,增强城市吸引力。
4.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项目的实施将有助于提升丽水市的综合竞争力,为城市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四、经济效益分析1.投资回报项目投资约20亿元,预计运营后年均收入可达5亿元,回收期约为4年。
丽水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实施意见

丽水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实施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丽水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9.05.31•【字号】丽政发[2009]37号•【施行日期】2009.05.3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发展规划正文丽水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实施意见(丽政发〔2009〕37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直属各单位: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共浙江省委关于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决定》(浙委〔2008〕88号)和《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工业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浙政发〔2008〕80号)精神,加快我市工业转型升级,提高工业综合实力、国际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制定本意见。
一、工业转型升级的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一)总体要求。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省委“两创”总战略和市委“三市并举”发展战略,紧紧围绕《丽水市生态文明建设纲要(2008-2020)》,在扩量中转型,在转型中成型,推动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制造业和服务业互动,实现发展动力从资源消耗为主向创新驱动为主转变,产业结构从一般加工为主向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主转变,产业链重心从制造环节为主向研发设计和市场营销两端延伸转变,产业组织形态从传统产业集群向现代产业集群为主转变,企业经营方式从粗放经营为主向集约经营为主转变,产品层次从低技术含量和低附加值为主向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为主转变,构筑我市工业经济发展的新优势。
(二)主要目标。
突出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工业转型升级,到2012年,初步建立起以先进适用技术和高新技术为支撑,具有较强科技创新和国内外市场竞争能力的生态环保型、技术创新型、规模效益型的工业体系,打造长三角地区特色制造业基地。
力争在2012年全市工业总产值突破1800亿元,其中2010年全市工业总产值突破1300亿元。
丽水市概况及产业现状

日用化工制造基地
以纳爱斯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的洗涤系列产品生产基地为基 础,以天然绿色为方向,加大培育扶持力度,继续发挥品牌效 应,大力发展沐浴系列、洗涤系列、保健系列等日用化工产 品,到2010年实现销售收入120亿元。
特种材料制造基地
充分发挥浙江凯恩特种材料有限公司、浙江寿尔福化学有 限公司、浙江东方工具制造有限公司、青田剑石钼化工有限公 司等企业技术优势,加大技术投入,增强创新能力,不断研制 开发生产工业特种纸、巯基系列产品、特种工模具材料、纳米 应用材料、钼化工产品等特种材料和新材料,在专、精、尖、 特的基础上,做大做强,努力提高制造业研发与创新能力及核 心竞争力,带动我市高新技术的发展。到2010年实现销售收入 50亿元。
丼水市概况及产业现状
五矿产业园杭州办事处
2011年5月30日
丽 水 市 概 况
丽水市位于浙江省西南部、浙闽两省的结合处,总面积1.73万平方公里,总人口252万,是浙西南的政治、 经济、文化中心。辖莲都区、龙泉市及景宁畲族自治县、缙云、青田、遂昌、云和、庆元、松阳七县,是浙 江省面积最大而人口最稀少的地区。本区域内有十一个开发区,分别为:水阁工业园区、丽水市天宁工业区、 丽水市南山工业区、丽水庆元工业区、天宁寺工业区、丽水松阳工业区、丽水市 庆元县会溪工业区 、丽水市 龙泉塔石金岗工业区、丽水市碧湖工业区、缙云新碧工业园区、缙云县壶镇镇左库工业区。
交通枢纽
经济发展
800
600
400
200
0
亿元(RMB)
2008年GDP
2009年GDP
2010年GDP
2010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644.04亿元,年均增长12.9﹪,高出“十一五”规 划目标0.9个百分点,人均生产总值达到4100美元;实现财政总收入76.84亿元, 其中地方财政收入44.94亿元,生态环境质量连续7年居全国前列、全省首位,赢 得了“中国生态第一市”的美誉。综合竞争实力跻身全国地级市百强。
丽水城市定位与产业发展路径选择

丽水城市定位与产业发展路径选择摘要:本文重点介绍丽水城市定位及其产业发展路径选择。
首先,简要回顾了丽水的经济及产业现状,然后分析从发展战略和区域功能上定位丽水角色所需考虑的主要因素,并对丽水产业发展的可行性分析,最后给出了丽水的发展路径选择。
关键词:丽水;定位;产业发展;路径选择正文:丽水是中国一座千年古城,位于浙江省中部,是一座众多文化、教育、旅游及科技资源云集的城市。
近年来,随着古城改造和城市发展,丽水周边及乡镇形成了一条发展线,成为浙江省工业、农业、科技、商贸等产业发展的重要引擎。
因此,丽水城市定位及其产业发展路径选择成为当前关注的重点话题。
首先,从发展战略的角度,丽水城市定位可以分为三大方面:文化城市、旅游城市、教育城市。
从区域功能的角度,丽水应用中心城市的特征,促进丽水与高铁站和周边县镇的协同发展,共同发展地理文明平台,丰富丽水文化旅游。
其次,丽水产业发展既有国家统一部署和地方自主发展,要根据本地实际考虑把握有利发展机遇,把握发展脉络。
针对丽水的产业发展,应以文化创意、科技新产业、生态旅游、工业经济、国际贸易等为重点,并且要把握好产业发展脉络,将科技创新和绿色发展融入产业发展路径设计中。
最后,丽水产业发展路径选择必须以构建新型城镇化社会为目标,以文化创意、科技新产业、生态旅游、产业经济为主要手段,以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为根本出发点,结合当地文化传统,追求低碳生活,实现城市与乡村的共融发展。
丽水市有着良好的投资环境,通过政府主导的、投资者引领的双向选择来实施经济发展,并努力优化营商环境。
首先,丽水市应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仅要投资公路、水利工程、电网建设等基础设施建设,更要关注数字基础设施及新能源建设,保证企业及投资者的网络通信及入网环境。
其次,丽水市应推动优势产业的发展,由县级政府制定相关扶持政策,建立有效的行业协会组织,促进优势明显的高端制造业、新能源、文创产业等的快速发展。
再次,丽水市应加强政府服务,建立有效的政府服务与投资者沟通渠道,建立投资项目便捷运作平台,精简审批流程,减少投资者投资成本。
丽水市信息经济发展规划(2015-2020年)

丽水市信息经济发展规划(2015-2020年)丽水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二〇一五年十二月目录一、前言 (1)二、面临形势和发展现状 (3)(一)面临形势 (3)(二)发展现状与机遇 (5)三、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9)(一)指导思想 (9)(二)基本原则 (10)(三)发展目标 (11)四、主要任务 (13)(一)探索“互联网+”新业态,激发经济活力 (13)(二)完善信息产业化体系,提升发展水平 (15)(三)加强网络经济发展,壮大行业规模 (16)(四)促进产业融合发展,催生转型升级 (18)(五)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提高管理效能 (20)(六)着力信息设施建设,夯实发展基础 (22)五、重点工程 (25)(一)信息经济园区建设工程 (25)(二)大众创业创新工程 (25)(三)信息经济示范工程 (25)(四)数据开放共享及开发应用工程 (26)(五)智慧政务建设工程 (27)(六)信息惠民建设工程 (27)六、空间布局 (27)(一)总体空间架构 (28)(二)具体空间布局 (28)七、保障措施 (31)(一)完善工作机制 (31)(二)加大政策支持 (32)(三)提高资金保障 (33)(四)强化人才支撑 (33)(五)建立评价机制 (33)(六)确保网络安全 (34)前言信息经济是以信息资源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手段,通过研发生产知识密集型的信息技术产品和提供信息技术服务,来促进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劳动就业的一种新型经济形态。
当前,以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带来了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方式的深刻变革。
发展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重要支撑、以信息产业化和产业信息化为主要内容、以发展网络经济和扩大信息消费为重要导向、以信息化与全产业深度融合发展为主要表现形式的信息经济,正成为各地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的战略选择。
丽水是浙江省首个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加快发展信息经济,是我市实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战略指导思想,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趋势,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生态产业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社会转型升级,营造后发优势,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战略举措。
丽水与全省同步实现现代化的路径选择

从 经 济 市 场 化 角 度 看 ,丽 水 的 市 场
发育进程与周边发 达县市 比, 远远滞后 。 从 金融市场融 资看 ,丽水剑 目前 仅有一
家上 市 公 司 而 丽水 经 济 起 动迟 , 本 积 资
升格 的丽水学院 ) 和一所高职 院校 , 培养 能力有 限 ,而在外地求学 的丽水学子学
■文/ 陈子民 陈敬东
“ 一 五 ” 时 期 是 浙 江 经 济 社 会 发 十 6 :3 : 。T 业 整 体 规 模 较 小 , 业 比 .5 .4 5 50 农
展的一个重要转折 时期 ,各地将 由单 纯 考虑 G P增 长 的发 展模 式转 向经 济 社 D 会 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 展。丽水作 为沿
状态之 中。
作 为经 济欠发达 的丽水在与全省 同 步实现 现代化的路径 分析时 ,在认清 区 域优势 与缺 陷的基础上 ,如何充分发挥 本地 区现有 比较 优势 , 过技术创新 、 通 制 度创新 、结构创 新等途径推动 本地区竞 争力 的迅 速提高 ,实 现扬 长避短与优胜
劣 汰 的 有 机 结 合 ,是 值 得 突 思 考 的课
的 。 实 践 巾 , 挥 比较 优 势 意 味 着 强 调 在 发
各 地 区 的产 业 发 展 应 是 “ 长 避 短 ”, 扬 而
别仅 占伞省总 量的 24 1 %.差距 明 - %、. 7
显
动力 资源丰富 、但 丽水形成人 才资源的 能力相 当弱 ,每万人 中大学生 的拥 有量
仅 3 0多 人 。在 丽 水 仅 有 一 所大 学 ( 刚 6 即
重较大 。 长期 主导丽水发展的是 “ 初级 资 源模式”产业 发展 战略。 这一发展战略忽 略相 关 产 业 与全 市 总体 经 济 的协 调 发 展。只强调单 向开发 , 忽视综合利用及技 术的升级换 代 ,其产 品大 多为 自然资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议丽水区域经济发展模式
丽水市是一个地级市,位于浙江省西南部,东南与温州市接壤,北部与金华市交界,东北与台州市相连。
距温州126公里,距金华市122公里,距杭州292公里,上海512公里。
下辖7县1市1区,总面积1。
73万平方公里,人口248万。
在全省11个地级市中,丽水经济属于欠发达地区,据2004年统计数据,
近年来,丽水经济获得了较快的发展,但是,其经济发展的却经历了曲折的道路,总的来说,是走过了三个不同的发展模式。
一、政府的三个经济发展战略的演变进程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以后,全国掀起了改革开放的高潮。
浙江经济出现了浙南和浙北两个不同的发展模式,浙南地区如温州、义乌等地形成了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大潮,浙北地区走的是大力发展乡镇集体经济的“苏南模式”。
尽管浙江经济南北两地不同,但是两在经济都基本完成了原始积累。
然而,丽水走的是完全不同的发展道路。
在1995年,丽水市政府提出了“在山上再造一个丽水”的口号,在农业经济上大做文章。
“在山上再造一个丽水”的战略实施了四五年,尽管扶贫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作为区域整体经济则被发达地区甩出了一大截。
丽水市发展经济过程中是走过弯路的。
对丽水来说,要全面发展经济,走农业立市之路是行不通的,因为我们丽水山多平地少,人均耕地少得可怜,我们缺乏的是最基本的发展规模农业或机械化农业条件。
要走旅游立市也是不现实的,因为我们没有在全国范围内显赫得足以发展致富的旅游资源。
要说商业兴市,我们的商业还没有发展到相当程度,没有工业作支撑,商业兴市成为空中楼阁,成为一句空话。
纵观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历史,人类社会的经济从当初的自然经济发展到当今的发达的商品经济,期间经历了英国工业革命,正是从英国工业革命开始,人类从手工劳动快速发展到机械工业时代,从此,工业的发展已成为经济发展不要逾越的阶段。
工业化的大生产带来了日益繁荣的商品经济。
从绍兴、义乌、金华等地的经济发展实践上看,他们有个共同点,就是十分重视工业化建设,把工业化建设作为发展战略的重中之重,并坚定不移地一以贯之。
其中义乌提出“以商兴工,贸工联动”战略,是基于义乌商业贸易已相当发达为前提条件的,即便如此,该市还是没有把工业置于次要地位,而是着力发展工业,以商业带动工业,贸工联动发展。
可以说,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根据丽水的实际,我们丽水确定“工业立市”战略,走工业化之路已成为必然选择,我们市委市府已为我市经济发展作出了科学的决策,
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