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汉语语法
中文语言的语法演变和规律

中文是一门古老而丰富的语言,其语法体系的演变可追溯至上古汉语时期。
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中文语法不断演变,形成了独特而复杂的规律体系。
首先,中文语法演变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词序的变化。
在上古汉语时期,词语的顺序较为灵活,主谓宾的顺序并不固定。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中文逐渐形成了严格的主谓宾语序:主语在前,谓语在中间,宾语在后面。
这种固定的词序使得句子的表达更加清晰简洁。
其次,中文语法演变还涉及到词语的变化。
古代汉语的词汇较为复杂,字义多样,与现代汉语相比更具有象形意义。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中文词汇开始逐渐简化,相同音调的字开始代表不同的意思,逐渐形成了丰富的同音异义词。
这一变化使得中文变得更加灵活多样。
此外,中文语法演变还表现在动词的变化上。
古代汉语的动词较为简单,基本上只有一个词义。
然而,随着文化的发展和语言的交流,中文动词逐渐形成了丰富的词义,有时甚至一个动词可以表达多个不同的意思。
这种变化丰富了中文的表达方式,使得对话更具有深度和情感。
同时,在中文语法演变中,虚词的变化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虚词是指语法功能较为明确的词语,如连词、副词和助词等。
古代汉语的虚词较为简单,语义较为明确。
然而,随着社会的变化和文化的交流,中文虚词日渐繁多,语义多样,具有较强的上下文依赖性。
虚词的变化使得中文更具有表现力和逻辑性。
最后,中文语法演变的规律体现在语法结构的变化上。
古代汉语的语法结构相对简单,句子中的成分不太丰富,缺乏复杂的从句和短语结构。
然而,随着历史的演进,中文语法结构逐渐复杂起来,从句和短语结构的使用更加普遍。
这种变化使得中文的表达更加精确明确,同时也增加了语言的灵活性和丰富性。
总的来说,中文语言的语法演变和规律是一个复杂而丰富的过程。
词序、词语、动词、虚词和语法结构都在不同程度上发生了变化,使得中文具有独特的表达能力和魅力。
这一演变的过程是中文文化和历史的一部分,也是中文语言能够充满活力和生机的重要原因。
上古汉语语法概况

甲骨卜辞中的代词情况
人称代词: 甲骨卜辞第一人称代词有“我、余、朕”, 周代又产生了“吾、卬、台、予”四个。 甲骨卜辞中第二人称代词有“女、乃、 尔”,周代又产生了“而、戎、若”。 甲骨卜辞中有一个由指示代词“之”字充 当第三人称代词,周代又借用指示代词 “厥、其、彼”充当第三人称代词。
指示代词:
甲骨卜辞中只有“之、止、兹” 三个指示代词。 周秦时期代词大大丰富: 近指代词:之、兹、此、斯、是、实 远指代词:其、彼、匪、夫 泛指代词:尔、若、然 无定代词:某、或、莫、无 旁指代词:他
特殊指代词:者、所
疑问代词在甲骨卜辞中没有出现,直到周 代才产生。 询问人物:谁、孰、畴 询问事物:何、曷、胡、奚、盍、害 询问处所:安、焉、恶
2、动词
动词是表示行为动作、存在、变化、心理 活动的词,其主要语法功能是做谓语。
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论语·季氏) 子有酒食,何不日鼓瑟?(诗·唐风·山有枢)
爱其母,施及庄公。(左传隐公元年)
上古汉语动词没有时体的区别,动作的 时间由时间名词、副词、语气词来表示。 如: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左传僖公三十年) 齐师伐我,公将战。(左传庄公十年) 既已得之,又恐失之。(荀子· 子道) 故我有善则立誉我,我有过则立毁我。 (管子· 小称)
一、词法
上古汉语的词类: 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 代词、副词、介词、连词、语气词。
1、名词
名词是表示人或事物名词的词。
从甲骨卜辞所反映的商代汉语直到现代汉 语,名词一直是汉语最发达的词类,数量最 多,内容最丰富。
在甲骨卜辞中,名词几乎占整个词类的70%。
上古汉语名词的分类:
汉语语法史

第三部分汉语语法史第一章上古汉语语法的发展第一节从甲骨文看商代语法汉语语法的基本特点是用词序和虚词表现语法范畴、造句规则和句型变化。
这个基本特点早在商代就开始奠定了。
甲骨文反映了这一基本特点,为研究商代语法提供了可靠的材料。
以下从词类、句子成分、基本句型三个方面来认识商代语法。
一、词类甲骨卜辞中的词,按照语法功能和语法意义可以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副词、介词、连词、语气词、叹词等类,各个词类发展不平衡。
1.名词甲骨文中名词是最发达的一类,数量最多,内容最丰富,占整个词汇的70%以上,有:普通名词:天、土、山、木、禾、人、牛,等;方位名词:东、南、西、北、上、下,等;时间名词:岁、年、今、明、旬,等;专有名词,包括人名、族名、地名、干支等。
名词在句中主要作主语、宾语和定语,时间名词常作状语。
如:王入。
(《丙》32.5)方亦侵我西鄙田。
(《菁》2.29.3)壬戌卜,今日王省。
(《合》32954)2.动词甲骨文里的动词几乎都是单音词,没有表示时体的附加成分。
主要作谓语,有的带宾语,有的不带。
如:贞:我不其受年?(《粹》868)王勿渔,其狩。
(《佚存》656)3.形容词甲骨文里形容词有“吉、利、大、小、新、旧、赤、白、敏”等,在句中可作定语、状语或谓语。
如:王其田于昼,禽大豚。
(《甲》3639)王田于鸡,往来亡灾?王占曰:弘吉。
(《佚》347)4.数词、量词甲骨文里已有从“一”到“万”的数字,没有分数和约数,基数和序数形式上没有区别。
如:癸酉贞:帝五玉,其三小(羊)。
(《通》486)隻(获)兔七,隹卅。
(《续》3.18.1)甲骨文中有量词“朋(贝的单位)、丙(车的单位)、升”等。
如:易(赐)贝二朋。
(《南坊》3.81)车二丙。
(《佚存》下915)5.代词甲骨文里有人称代词和指示代词两类。
第一人称代词有“我、余、朕”,第二人称代词有“乃、女”,指示代词有“之、兹”。
6.副词情态副词:又、亦、乃,等。
上古汉语中古汉语和近代汉语的形态表示方法

上古汉语中古汉语和近代汉语的形态表示方法
上古汉语、中古汉语和近代汉语的形态表示方法如下:
1. 上古汉语的形态主要表现在声母和韵母的变化上。
由于单音词在上古汉语中占优势,曲折作用只能在一个单音节范围内发生,即在韵母部分或声母部分发生曲折作用。
2. 中古汉语的形态则表现在声调的变化上。
同一个词由于声调的不同,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会有所差别。
中古汉语主要是通过去声和其它声调的对立来区别意义。
3. 近代汉语的形态则表现在形尾方面。
形尾是放在词的后面,不与其他词相结合构词,但有很大的独立性,仅仅表示语法意义。
例如“着、了、过”等。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建议查阅专业汉语书籍获取更全面和准确的信息。
上古汉语复杂谓语

上古汉语复杂谓语上古汉语复杂谓语,指的是古代汉语中由动词和名词等其他词组成的谓语。
它以某种程度上提高了汉语复杂性,传达更多的意义和精神内涵,令古代汉语完美表达思想和意图。
上古汉语谓语的类型多种多样,以下是其中的几种:一、复合谓语。
这是上古汉语常见的一种谓语,由至少两个词构成,其中有一个为动词,如“敢/怒用之”,“大宰命”,“缝衣裳”,“凿井穿”等等,意思可以表达出“敢用之”的勇气,“大宰命”的权威,“缝衣裳” 的勤劳,“凿井穿”的智慧等,表达更多的意义。
二、合句谓语。
这是一种比较复杂的谓语,多由多个句子组成。
具体来说,如“诸子家心”,“江河横贯”,“历结古今”,“犹如情关”,等等。
这些合句谓语既可以表达出诸子家心的全面性,江河横贯的广阔,历结古今的流变,而又可以表达出犹如情关的重情重义,令古代汉语复苏、心灵才思自由展示,充分展示上古文学的传统美学,传输出更多的文学精髓和生活感悟。
三、复合形容词谓语。
这是以复合形容词形式呈现出来的谓语,如“青幽地”,“红蔷薇”,“北风吹起”,等等。
复合形容词谓语以绝妙的辞藻和精妙的表现力,凝结出一种苍茫悠远、奇伦瑰美的关系:青幽地深似海,红蔷薇可入骨,北风吹起清泠泠,使语言与美景相融合,使上古汉语更加丰富多彩。
四、复合副词谓语。
使用复合副词来表达谓语时,如“勿恋今迷”,“犹言书满”,“诗品高出”,等等。
通过使用复合副词谓语,可以表达出不恋今迷渺的丰富精神,犹言书满意犹未尽的真诚,诗品高出的鉴赏古代文学的精神,传达出的是对真理的执着,对精神的追求,使汉语谓语,更加精致复杂。
综上所述,上古汉语复杂谓语可以表达许多丰富多彩的含义,如勇气,权威,。
上古汉语语法概要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 张富海 zhangfuhai@ 15010895877
一、判断句
• 判断句:以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作谓语、表 示判断的句子。 • 上古汉语判断句的基本格式:A,B也。 • 上古汉语判断句的典型格式:A者,B也。 • 判断句中有时加动词“为”,这个“为” 有人认为是系动词。 桀溺曰:子為誰?曰:為仲由。
九、介词
• 一般的说法:介词的作用是把一个名词介 绍给谓词。教材中把“之”也看成介词, “之”是把一个名词介绍给另一个名词。 • 现代汉语介词很多,古代汉语介词相对较 少,有:以、於(于)、为、与、因、自 、由等等。
以
• 由动词义虚化而来。 • 表示工具、方式,翻译成“用”;表示原 因,翻译成因为。 • 以字结构可以放在动词前或后。 • 以的宾语可以提前,表示强调,也可以承 前省略。 • 固定用法:是以 所以 无以 有以
“者”和“所”
• 特殊的指示代词,或说关系代词。
•者
用法:1、加在形容词、动词或动词词组或 主谓结构后,构成一个名词性的结构,即 转指。 仁者不忧 2、复指,即自指。 仁者,人也; 义者,宜也。
•所
用法:1、加在及物动词前,构成一个名词 性的结构,表示动作的受事,即转指。 见者VS所见
转指施事
转指受事
• 3、连词(指示代词的语法化) 天子焉始乘舟。
三、否定词
• 否定副词:不、弗、無(毋)、勿、未、 否、非(匪) • 否定动词:無(无、毋、亡)、靡、罔、 蔑 • 否定代词:莫
• 重点:有“不”、“毋”、“未”、“莫” 四个否定词的否定句中,代词宾语一般前 置。 • “不”与“弗”用法有别,“弗”一般否 定及物动词,弗=不之 公弗许=公不之许
之
上古汉语语法概况

甲骨卜辞中的代词情况
人称代词: 甲骨卜辞第一人称代词有“我、余、朕”, 周代又产生了“吾、卬、台、予”四个。 甲骨卜辞中第二人称代词有“女、乃、 尔”,周代又产生了“而、戎、若”。 甲骨卜辞中有一个由指示代词“之”字充 当第三人称代词,周代又借用指示代词 “厥、其、彼”充当第三人称代词。
2、动词
动词是表示行为动作、存在、变化、心理 活动的词,其主要语法功能是做谓语。
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论语·季氏) 子有酒食,何不日鼓瑟?(诗·唐风·山有枢)
爱其母,施及庄公。(左传隐公元年)
上古汉语动词没有时体的区别,动作的 时间由时间名词、副词、语气词来表示。 如: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左传僖公三十年) 齐师伐我,公将战。(左传庄公十年) 既已得之,又恐失之。(荀子· 子道) 故我有善则立誉我,我有过则立毁我。 (管子· 小称)
尺地莫非其有也,一民莫非其臣也。(孟子· 公 孙丑上) 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左传僖 公二十三年) 十畝之间兮,桑者闲闲兮。(诗· 魏风· 十畝之间) 九夫为井,四井为邑,四邑为丘。(周礼· 地 官· 小司徒) 齐旧四量:豆,区,釜、锺。四升为豆,各自 其四,以登以釜,釜十则锺。(左传昭公三年)
关于动量词,上古汉语中还未产生,行为 次数的表示法是把数字放在动词的前面, 即“数+动”。 如: 吾日三省吾身。(论语· 学而) 孔子行年六十而六十化。(庄子· 寓言)
6、代词
代词是代替词、词组或句子的词,可分为人称 代词、指示代词和疑问代词。代词的主要功能 是充当主语、宾语和定语。 我未见力不足者。(论语· 里仁)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论语· 子罕) 大任有身,生此文王。(诗· 大雅· 大明) 奚以知其然也?(庄子· 逍遥游) 凡人主必信,信而又信,谁人不亲?(吕氏春 秋· 贵信)
上古汉语语句的形象流块式建构

上古汉语语句的形象流块式建构上古汉语是中国语言发展的重要阶段,同时也是汉字发展史上的重要时期。
在上古汉语语句的形象构造中,流块式建构是其主要特点之一。
本文将从上古汉语的语法结构和词汇特点两个方面展开阐述,并对其形象流块式建构进行深入探讨。
一、上古汉语的语法结构上古汉语语法结构简明、紧凑,整句表达常常以主、谓、宾为中心,具有自然、流畅的语音节奏,善于形成简明有力的表达方式。
在上古汉语的语法中,形象流块式建构表现的最为明显。
1.名词作宾语上古汉语中,名词作为宾语,通常在句子的末尾呈现。
例如:“居人百城,尽献于蜀。
”这句话中,居人、百城、献于等是名词,它们组成了以“居人、百城、献于”为中心的语块,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语义结构。
2.动词作谓语上古汉语中,动词作为谓语,往往放在句子的中间位置,形成以动词为中心的语块。
例如:“黄鹤一去不复返。
”这句话中,“黄鹤一去”是以“去”为中心的语块,表达出了黄鹤离开后不再返回的意思。
3.动词作状语上古汉语中,动词还可以作为状语,放在末尾,修饰前面的动词或名词。
例如:“捕鱼者甚多,而渔翁独钓于溪。
”这句话中,“捕鱼者甚多”是以“甚多”为中心的语块,“独钓于溪”则是以“独钓”为中心的语块。
二、上古汉语的词汇特点除了语法结构上的特点,上古汉语还有一些特殊的词汇特点,这些特点也与其形象流块式建构密不可分。
1.单音节数量大上古汉语的词汇单音节数量非常大,单字的语义相对单一,而且同音词非常多。
这样,就有利于语言形成简洁高效的特点。
2.词汇多义性强上古汉语的词汇多义性强,同一词汇在不同语境中有不同意义。
例如,“人”既可以表示人类,又可以表示男性。
这些多义词汇的存在,使得语言表达更为灵活丰富。
3.使用比喻描写在上古汉语中,使用比喻描写的手法非常普遍。
例如:“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这句话中,“百花成蜜”就是一个比喻,表达出收获的甜美。
三、上古汉语的形象流块式建构综合上述特点,可以看出上古汉语的形象流块式建构是根据语音、语法、词汇,以及比喻等手法,形成的一种具有自然流畅、生动形象、简明清晰的表达方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词类活用
• (一)名词用如动词 晋灵公不君 君哉,舜也 韩愈《原道》:人其人,庐其居,火其书。 • (二)使动用法 1、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 驚姜氏 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 使动用法有时要改变读音。
2、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 食以草具 晋君饮赵盾酒 无生民心 楚兵虽强,天下负之以 不义之名 武丁朝诸侯 欲因此时降武 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 妇 4、名词的使动用法 生死而肉骨
十、句首句中语气词
• 夫,表示发议论。 • 其,表示委婉的语气,又可加重反问语气。 • 惟(唯、维,古文字多作“隹”),文首引出 年月日,表示希望,帮助判断,表示强调。 • 繄,同最后一种“唯”。左隐元:“尔有母 遗,繄我独无”,左襄14:“王室之不坏, 繄伯舅是赖”。 • 盖,发语词,多表示不能确定。论语:“我未 见好仁者……盖有之矣,我未见也。”
二、叙述句
• 叙述句:以动词作谓语、叙述人或事物的 行动变化的句子。 • 一般的结构:主语+谓语[=述语+(宾语)] 主+述:晋文公卒。 主+述+宾:晋侯秦伯围郑。 主+述+间宾+直宾:公赐之食。
• 上古汉语叙述句的特殊之处: 1、可以带双宾语的动词较多。 闭之门 夺之食 立之君 为之所 2、可以将要强调的宾语前置,用“是”、 “之”、“实”、 “焉”复指。 周之东迁,晋郑焉依。(左传隐公六年)
於(于、乎)
• 於,(1)最常见的用法是引进动作行为的 处所、对象、时间,可以翻译成:在、 到、从、向、对于、在……方面等。 • (2)引进比较对象。(3)引进行为的主 动者(被动句中)。 • 于yú、於yū本来不同音,但用法很难区 别,甲骨文、西周金文、《尚书》只用 “于”,春秋晚期才有“於”。 • 乎、於是音近的同义词。
• (三)为动用法 表示主语为宾语发出动作,动词的宾语既 不是受事,也不是施事,而是动作行为的 目的。 邴夏御齐侯 伯夷死名 天生民而立之君
• (四)意动用法 1、形容词的意动 主观上认为具有某种性质或状态。 贵五穀而贱金玉 2、名词的意动 把……当作…… 友风而子雨
• (五)名词作状语 1、表示比喻 豕人立而啼 2、表示对人的态度 虏使其民 NVO 像VN一样VO 3、表示处所或工具 舜勤民而野死 • (六)不及物动词作状语 争割地而赂秦 坐而假寐
“者”和“所”
• 特殊的指示代词,或说关系代词。
•者
用法:1、加在形容词、动词或动词词组或 主谓结构后,构成一个名词性的结构,即 转指。 仁者不忧 2、复指,即自指。 仁者,人也; 义词前,构成一个名词 性的结构,表示动作的受事,即转指。 见者VS所见
转指施事
转指受事
八、连词
• 两种连词:(1)连接两个并列的名词:与 、及、暨、越(《尚书·大诰》:大诰尔 多邦越尔御事) (2)连接两个谓词或分句:而、以、 且、则、故、于是、是故、然、虽、况、 苟、如、若、纵等。可以表示提起、并 列、假设、让步、选择、原因等。
而
• 连接两个谓词(形容词或动词)或分句, 表示两种性质或行为的联系。 • “而”不连接名词,如果连了,那么该名 词在句子中是谓词性的。 • “而”可以用于顺接(前后无转折),逆 接(前后有转折)。 • “而”用在状语和谓语之间,可以翻译成 “地”。
所见者
2、所+V或adj 表示动作发生的处所, 或……的地方(可以是抽象的地方)。 马之所生 文王之所辟风雨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3、所+介词 构成一些固定说法,实质 也是转指,转指介词的宾语。 所以 所从 所由 所为 所与 所以,有时可以省去“以”:欲以所事 孔子事之。 巢非不完也,所繫者然也。
以
• “以”有和“而”一样的用法,即顺接, 但“以”多明确地表示后一个动作行为是 前一个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 • “以”也可以用在状语和谓语之间,同 “而”。
则
• 用在两个分句之间,翻译成“就”,前分 句是条件,后分句是结果。 • 其他用法:(1)表示意料之外;(2)两 个分句并用,表示比较。
九、介词
• 一般的说法:介词的作用是把一个名词介 绍给谓词。教材中把“之”也看成介词, “之”是把一个名词介绍给另一个名词。 • 现代汉语介词很多,古代汉语介词相对较 少,有:以、於(于)、为、与、因、自 、由等等。
以
• 由动词义虚化而来。 • 表示工具、方式,翻译成“用”;表示原 因,翻译成因为。 • 以字结构可以放在动词前或后。 • 以的宾语可以提前,表示强调,也可以承 前省略。 • 固定用法:是以 所以 无以 有以
四、疑问词
• 重点:疑问代词作宾语必须前置。 • 疑问代词、副词:谁、孰、何 奚、胡、曷(害)、安、焉、恶(乌) 固定用法:如何 何如 若何 何若 奈 何 如……何 若……何 奈……何 如 之何其 若之何其 孰与 恶乎
• 疑问语气词:乎(虖) 諸=之乎 與(歟) 邪(耶) 哉 固定用法:其……乎? 無乃……乎?得 無……乎? • 表示反问的三种习惯说法: 1、不亦……乎? 2、何以……为? 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 3、何……之有?
十一、词头、词尾
• 有 (1)名词词头,多用于专有名词前。 (2)形容词词头。(3)动词词头。 (《七月》:有鸣仓庚。) •其 动词或形容词词头。 • 动词词头:言 于 薄 载 诞 式 聿 無 不 (《大雅·文王》:無念爾祖,聿 修厥德。/《生民》:上帝不宁,不康禋 祀。) • 形容词词尾:然 乎 焉 如 爾
六、人称代词
• 第一人称:我 吾 余(予) 我、余出现得早,甲骨文就有;吾,大 概西周末年才有。 《庄子· 齐物论》:今者吾丧我。 又有:朕 卬 台 • 第二人称:女(汝) 爾(尔) 而 若 乃 《康诰》:朕心朕德,唯乃知。
• 第三人称: 其 定语 之 宾语 彼 主语 • 己称代词:己(与人相对,作主语、宾语)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 反身代词:自(作状语) 自知而后知人。
• 3、连词(指示代词的语法化) 天子焉始乘舟。
三、否定词
• 否定副词:不、弗、無(毋)、勿、未、 否、非(匪) • 否定动词:無(无、毋、亡)、靡、罔、 蔑 • 否定代词:莫
• 重点:有“不”、“毋”、“未”、“莫” 四个否定词的否定句中,代词宾语一般前 置。 • “不”与“弗”用法有别,“弗”一般否 定及物动词,弗=不之 公弗许=公不之许
之
• (1)放在定语和名词之间,略等于“的” 。 • (2)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分 成两种情况:a.加在前一个分句的主谓之间, 表示语意未完;b.加在主谓结构之间,使之成 为名词性结构,作句子的主语或宾语。 • {主+之+谓}的结构偶尔可以单独成句,如: 《韩非子·喻老》: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上古汉语语法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 张富海 zhangfuhai@ 15010895877
一、判断句
• 判断句:以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作谓语、表 示判断的句子。 • 上古汉语判断句的基本格式:A,B也。 • 上古汉语判断句的典型格式:A者,B也。 • 判断句中有时加动词“为”,这个“为” 有人认为是系动词。 桀溺曰:子為誰?曰:為仲由。
• 判断句中常出现的一些虚词: • 1、是:代词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乃:副词,加强肯定 吾乃梁人也。 3、惟、维:副词,表示肯定语气 予惟小子。 4、非:副词,表否定,否定整个谓语 是非君子之言也。
“也”的用法
1、句末:(1)表示判断;(2)表示说明原 因;(3)表示深信不疑;(4)表示命令。 2、句中,表示顿宕或标记话题:(1)主语后; (2)时间词后;(3)复句的第一个分句 后。
• 叙述句中的被动句:主语是受事的句子。 1、无标记 2、于字式 3、为字式 4、为……所式 5、见字式 6、被字式
“焉”字的用法
• 1、指示代词,相当于“于是”或“之”: 虢叔死焉//羽毛齿革,则君地生焉 • 2、语气词(指示代词的虚化): 君以为易,其难也将至矣;君以为难,其易也将 至焉。 旃(=之+焉):善人富謂之賞,淫人富謂之殃。 天其殃之也,其將聚而殲旃。(左传襄公二十八 年)
七、指示代词
• 指示代词:起指示(指别)或称代 作用的词。上古汉语的指示代词极 为复杂。 • 近指:此 斯 兹 • 远指:彼 夫 伊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秦 风·蒹葭》)
• 兼指代词(不分遠近):是 之 实(寔) 时 厥 其 爰 焉 若 然 爾 子女玉帛,则君有之(《国语·晋语》) 夙夜在公,寔命不同(《召南·小星》) 汝后稷,播时百穀(《尧典》) 俶载南亩,播厥百穀(《小雅·小田》) 乐土乐土,爰得我所(《魏风·硕鼠》) 制,岩邑也,虢叔死焉 君子哉若人(《論語·憲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