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高频考点解析与突破PPT课件
合集下载
【名师辅导】2015高考语文专题突破课件:语言基础知识 第一章 高频考点三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考点:体验·解读
解析
A 项耳目一新:听到的看到的都换了样子,感到很新鲜。
B 项千篇一律:一千篇文章都一个样。指诗文公式化,泛指事 物只有一种形式,毫无变化。
C 项生机勃勃:形容自然界充满生命力。
D 项活灵活现:形容描述或模仿的人或事物生动逼真。 “活灵活 现”用在这里与该句的陈述主体“野兔”不符,使用对象有误。
考点:体验·解读
5年高考 解析
一挥而就:形容才思敏捷,一动笔就写成。就:成。形容“工作”错。
考点解读
答案
B
考点:体验·解读
5年高考
考点解读
4.(2008· 湖南)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A.教育是打开个人智慧之门的金钥匙,也是改变国家和民族命 运的铺路石,更是人类文明传续 的不竭动力。 .. B.草原上,帐篷像蘑菇一样四处散落,帐篷前篝火点点,军马 安闲地吃着夜草,隐隐的鼾声在大地上沉浮 。 .. C.千百年来,湘江培育 着两岸的乡村和城市,湘江之水不仅流 .. 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也荡漾在他们的梦境中。 D.树立大国风范,涵养 大国心态,让世界看到中国的开放、包 .. 容和自信,看到中国人民的团结、理性和智慧。
C
考点:体验·解读
5年高考
考点解读
3.(2009· 湖南)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A.道德是一切制度运行的社会土壤,道德与法律在一个国家的文明 框架中,唇齿相依 ,缺一不可。 .... B.虽然计算机应用的范围越来越广,但拥有了它并不意味着一切工 作都会那么轻而易举,一挥而就 。 .... C.传统节日是一宗重大而特殊的民族文化遗产,其文化内涵和相关 习俗不应该与现代社会格格不入 。 .... D.将往昔林林总总 的记忆吐露在纸上,我意识到完成了我生活中最 .... 重要的行动,我注定为回忆而生。
考点02:明确行文线索-2024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高频考点课件(全国通用)

考点解读
常见考查形式: ①文章的叙述线索是什么?设置这一线索 有什么作用? ②联系全文,简要分析“×××”在文章 谋篇布局中的作用。 ③本文中“×××”事物在文中多次出现, 有何作用? ④文章选材众多,但不觉凌乱,请分析其 中的原因。 ⑤请补充文中“我”对“×××”的感情 变化。 ⑥本文有多条线索,请说出其中两条。
课文解剖
例2:施耐庵《智取生辰纲》(部编版九上)“思考探 究”三:
小说围绕着生辰纲的争夺,采取了明暗结合的双线结构 。同学之间讨论:明线是什么?暗线是什么?这样安排有什 么好处?
【 答案示例 】 明线是杨志押运生辰纲,写杨志一行的矛 盾冲突;暗线是晁盖、吴用一行智取生辰纲,写团结智取。 明、暗双线交织点在六月初四正午、黄泥冈松树林。两条线 索交织展开故事情节,揭示了护送和智取双方的矛盾冲突, 为人物性格塑造和情节发展服务,更好地表现了主题。
⑦从此以后,唐先生常来花房坐坐,在饱尝冷淡、受尽歧视的他看来,这一片单 纯、温厚、自然而然的人情十分珍贵。
⑧秋风一吹,又是赏菊的好时节。可唐先生却没有到小花房去。半年前,他被落 实了政策,名画家的桂冠重新戴在头上。求画的、求烟斗的,让他忙得不亦乐乎。一 天,家中高朋满座。外边又有人敲门。打开门,不觉双目一亮。面前一大盆光彩照人 的凤尾菊,花后是半年多未见的老范。“哟,老范,是您呀!”矮墩墩的老范笑眯眯 地站在他面前,额上沁出亮闪闪的汗珠,只频频点头。唐先生请老范坐下后,就顾不 上再和他搭腔,老范一声不响地蹲坐在屋角,露出满足的神情。后来他发现了身边陈 列烟斗的玻璃柜。一下子见到这么多雕着花、千奇百怪的烟斗,他看呆了,不禁发出 一声声很特别的赞叹:“美,美,美呀……”没人搭理老范,唐先生感到自己认识这 么一位无知的傻里傻气的怪老头很难为情。
考点04:揣摩人称作用-2024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高频考点课件(全国通用)

技巧解密
例:【2019年湖南娄底中考】《好人》: “我”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参考答案】 ①“我”充当线索贯穿全文,以“我”的所见所闻 结构全文。 ②推动了故事情节向前发展。 ③以第一人称“我”,使小说变得真实可信。 ④同主要人物一起揭示主题“好人”。
技巧解密
例:【2019年四川内江中考】《溜索》: 小说从头到尾没有出现“我”字,但处处通过“我” 的观察和感受来写,分析“我”这个隐形形象在文中所 起的作用。 【参考答案】 ①“我”是这个故事的亲历者,增强故事的真实感。 ②“我”是故事的叙述者,起到了线索作用,用 “我”的见闻感受串联故事,使情节更加集中、简练。 ③“我”是过溜索的参与者,以“我”的表现烘托 环境,反衬马帮首领及众汉子的勇敢无畏。
①使用第一人称,细致地刻画了人物的……心理,亲切 自然,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增强文章的真实性和感染力。
②使用第二人称,起到呼告作用,抒发了作者真挚(深 沉、强烈)的感情,拉近了与读者的心理距离,引起感情上 的共鸣。(用于物,有拟人化的效果)
③使用第三人称,可以更客观灵活地叙事,不受时间、 空间的束缚,叙述的角度灵活自如,能把人和事直接展现在 读者眼前,便于作者对××人物或××事件进行评判。
3.联系上下文,简要分析第⑪段画线句子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⑪这是一种可贵精神,或许它与现实追求早已背道而驰,却让人肃然起敬。 【解析】本题考查揣摩作者感情,这句话属于直接抒情。先要对句子进行切分, 这句话含着两种情感:他也曾短暂离开农村,但最终又回来了,他是落寞的;同时 他又是坚持的,对村庄的坚持,我对大伯的这种精神深怀敬意。 【答案】对农人像扁担一样的命运感到无奈。对农人坚守村庄的执着精神深怀 敬意。
根据“我”在作品中的不同作用,可以分为以下几 种类型:①“我”是故事的主人公。②“我”是故事中 的重要人物。③“我”既是故事的见证人或是穿针引线 式的人物,又是事件的参与者之一,通过“我”的见闻 感受表现或烘托人物形象。
高考语文 信息类文本阅读高频考点 课件(40张PPT)

参考顺序: 按照自己平时的做题顺序
5
选择题 结合笔记看常设错点:
• 偷换概念 • 无中生有 • 曲解文意 • 强加因果 • 关系混淆 • 以偏概全
因果倒置 武断绝对 推理不当 不合常识 混淆时态
6
信息类文本主观题基本题型
(1)论证特点题(题干带有“论证”“思路”“特点”“脉络”等词语) (2)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3)筛选整合题(题干带有“原因”“特点”“依据”“特征”“定义”等词语) (4)评价观点题(题干带有“观点”“合理”“态度”“理由”等词语) (5)文体特征题(题干带有“文体特征”“语言特色”“作用”“语段”等词语) 卷) (6)比较分析题(题干带有“异同”“不同”等词语) (7)对策措施题(题干带有“方法”“措施”“建议”“怎样”等词语)
1. 作答思路
(1) 论证方法多样 (2) 论证思路 (3) 论证结构 (4) 论证语言严谨、准确、精炼 (5) 其他:论点提出的方式等
易错点提示:注意区分答题范围 1.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 2.简要分析材料三的论证结构特点。 3.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分析两者在论证方法上有 何不同。
9
一、论证特点
6、类比论证
把已知事物与跟它有某种相同特点的事物进行比较类推,从而证明论点。
注意不可写成“举例子”“作比较”……
10
11
论证结构
•总分结构 •并列结构 •递进结构 •对比结构
12
论证结构(可单独设问)
(1)总分式(横式结构)
指的是文本各层次之间有总说与分说的关系,论点在各
层次的分论点中体现,而各层次的分论点由总论点统领
19
高考常考题型2:行文脉络
常见设问方式:本材料是如何一步步展开论述的? 答题步骤: 1、首先,作者借现象提出XX论点或XX论题或XX问题; 2、然后,分角度分析问题,从XX等方面论证观点; 3. 接着,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4、最后,重申论点或作总结,得出XX结论 。 注意: 1.最好用上连词:首先,然后,接着,最后。 2.不能只答纲目,要结合文本具体分析。 3. 分点作答
5
选择题 结合笔记看常设错点:
• 偷换概念 • 无中生有 • 曲解文意 • 强加因果 • 关系混淆 • 以偏概全
因果倒置 武断绝对 推理不当 不合常识 混淆时态
6
信息类文本主观题基本题型
(1)论证特点题(题干带有“论证”“思路”“特点”“脉络”等词语) (2)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3)筛选整合题(题干带有“原因”“特点”“依据”“特征”“定义”等词语) (4)评价观点题(题干带有“观点”“合理”“态度”“理由”等词语) (5)文体特征题(题干带有“文体特征”“语言特色”“作用”“语段”等词语) 卷) (6)比较分析题(题干带有“异同”“不同”等词语) (7)对策措施题(题干带有“方法”“措施”“建议”“怎样”等词语)
1. 作答思路
(1) 论证方法多样 (2) 论证思路 (3) 论证结构 (4) 论证语言严谨、准确、精炼 (5) 其他:论点提出的方式等
易错点提示:注意区分答题范围 1.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 2.简要分析材料三的论证结构特点。 3.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分析两者在论证方法上有 何不同。
9
一、论证特点
6、类比论证
把已知事物与跟它有某种相同特点的事物进行比较类推,从而证明论点。
注意不可写成“举例子”“作比较”……
10
11
论证结构
•总分结构 •并列结构 •递进结构 •对比结构
12
论证结构(可单独设问)
(1)总分式(横式结构)
指的是文本各层次之间有总说与分说的关系,论点在各
层次的分论点中体现,而各层次的分论点由总论点统领
19
高考常考题型2:行文脉络
常见设问方式:本材料是如何一步步展开论述的? 答题步骤: 1、首先,作者借现象提出XX论点或XX论题或XX问题; 2、然后,分角度分析问题,从XX等方面论证观点; 3. 接着,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4、最后,重申论点或作总结,得出XX结论 。 注意: 1.最好用上连词:首先,然后,接着,最后。 2.不能只答纲目,要结合文本具体分析。 3. 分点作答
新高考适用2023版高考英语二轮总复习第1部分阅读能力突破篇专题1阅读理解第4讲主旨大意题课件

技法点拨 1.一般文章的标题可根据主题句来判断,但在某些文章中,如记 叙文,没有明确的主题句,需要根据文中的事实细节,查找文章的“主 线”,归纳出文章的主题。 2.所选文章标题须能概括全文的中心内容。标题是文章的点睛之 笔,是文章的灵魂和门面。为吸引读者的注意,标题往往比较醒目。
真题体验 (2022·全国甲卷B) Goffinʼs cockatoos, a kind of small parrot native to Australasia, have been shown to have similar shape-recognition abilities to a human twoyear-old.Though not known to use tools in the wild, the birds have proved skilful at tool use while kept in the cage.In a recent experiment, cockatoos were presented with a box with a nut inside it.The clear front of the box had a “keyhole” in a geometric shape, and the birds were given five differently shaped “keys” to choose from.Inserting the correct “key” would let out the nut.
27.Which can be a suitable title for the text?________ A.Cockatoos: Quick Error Checkers B.Cockatoos: Independent Learners C.Cockatoos: Clever Signal-Readers D.Cockatoos: Skilful Shape-Sorters
现代文阅读I(信息性阅读)(课件)2023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课件(新高考专用)

试题解析
4.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论语》,现已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处理人际关系 和国际关系的黄金准则。请结合材料一对这一现象加以分析。 【答案】4. 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论语》,意思是以对待自身的行为为 参照物来对待他人,在关注自身的同时还要关注他人,体现了理性思辨换位思考的 古代哲学大智慧。②“现已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处理人际关系和国际关系的黄金准 则”体现与时俱进、推陈出新。③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与阐发,使民 族性更符合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的发展,为解决世界性问题提供思路和方法,体现 了特殊到普遍的发展规律。
试题解析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由材料二第二段和第三段“唐代之所以能广泛吸取西域民族、北方民族及佛教的文化,
正因为它拥有一个秦汉以来建立的强大的中华文化传统”“当代新诗不但丢失了本民
族的诗歌传统,而且也失去了对那个传统的记忆和感情” 我们认为,21世纪中国新
人们逐渐意识到对“他文化”吸收力的强弱与自己本民族文化传统的强弱成正比,唐代之所以能广泛 吸取西域民族、北方民族及佛教的文化,正因为它拥有一个秦汉以来建立的强大的中华文化传统,这传 统如一个消化力极强的胃,吸收了四方异域的文化,借以繁荣本民族文化。当代新诗不但丢失了本民族 的诗歌传统,而且也失去了对那个传统的记忆和感情,而中华文化又不同于其他以拉丁语为先祖的各种 西方文化,可以自然地相互吸收,所以必然会发生这种食洋不化的病症,这病症是当代诗歌失去读者的 重要原因。当代诗歌由于时代内容的发展,已无法退回到新诗运动初期的状态。当代社会让世界村的居 民们多少都进入了一个更复杂的感性与知性世界,中国诗歌也相应地在寻找与之相当的艺术形式,主要 是诗歌语言、内在结构、外在形态。这些必须是有本民族实质性的和具有现代性的,单靠移植西方是绝 对不行的。
初中语文中考议论文阅读专题课件PPT

请简要分析选文第⑤段的论证思路。
先用古语作为道理论据,接着用学书、学医两 个事例进行阐释并作为事实论据,论证中心论点; 最后以古谚作精道理论据,再一次论证中心论点。
1、先弄清文章(选段)中心论点或分论点是什么 2、结合文章对论点的具体内容,分析先说了什么,后说
了什么。(即分层次) 3、弄清文章使用了什么(论据)论证方法 4、弄清文章论证角度,是正面论证个还是反面论证 常见的典型思路是:⑴提出……的论点;⑵用……论证
⑶语言简洁。
3、注意语言提示:文中有提示文章论点的词语,提示词语一 般是“总之”、“因此”、“总而言之”、“由此可见” 等。
论据
1、为文中某个观点补写事实论据或道理论据。 2、概括、并分析论据的作用。
练一练
一个人生命价值的高低,是与他可能遇到挫折的大小成 正比的。以《人间喜剧》而名扬天下的法国大作家巴尔扎克, 拥有顽强的精神,具备大无畏的勇气,决不轻言失败,决不向 命运低头。他曾在自己的手杖上刻了这样一句话:“我粉碎每 一个障碍。”这根手杖是坚定人生信念的象征,使他具有直面 每一个挫折的勇气,从而战胜了一次又一次的磨难,铸就了辉 煌的人生。
论据(或……论证方法证明论点);⑶得出……结论。
连词(首先、接着、然后、最后)
+论证方法或论据概括+证明论点
总结归纳
论点题 议 论 文 基 本 答 论据题 题 技 巧
论证题
一看( 标题 ),二看( 开头 ) , 三看( 结尾 ),四看( 提示 ), 五看( 论据 )。
分清( 事实 )和( 道理 ),
该段中用巴尔扎克的事例来论证观点,请你再写出 一个类似的事实论据。
示例:史学家司马迁,惨遭凌辱,忍辱负重,写下了被鲁迅称 为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名传千古。
先用古语作为道理论据,接着用学书、学医两 个事例进行阐释并作为事实论据,论证中心论点; 最后以古谚作精道理论据,再一次论证中心论点。
1、先弄清文章(选段)中心论点或分论点是什么 2、结合文章对论点的具体内容,分析先说了什么,后说
了什么。(即分层次) 3、弄清文章使用了什么(论据)论证方法 4、弄清文章论证角度,是正面论证个还是反面论证 常见的典型思路是:⑴提出……的论点;⑵用……论证
⑶语言简洁。
3、注意语言提示:文中有提示文章论点的词语,提示词语一 般是“总之”、“因此”、“总而言之”、“由此可见” 等。
论据
1、为文中某个观点补写事实论据或道理论据。 2、概括、并分析论据的作用。
练一练
一个人生命价值的高低,是与他可能遇到挫折的大小成 正比的。以《人间喜剧》而名扬天下的法国大作家巴尔扎克, 拥有顽强的精神,具备大无畏的勇气,决不轻言失败,决不向 命运低头。他曾在自己的手杖上刻了这样一句话:“我粉碎每 一个障碍。”这根手杖是坚定人生信念的象征,使他具有直面 每一个挫折的勇气,从而战胜了一次又一次的磨难,铸就了辉 煌的人生。
论据(或……论证方法证明论点);⑶得出……结论。
连词(首先、接着、然后、最后)
+论证方法或论据概括+证明论点
总结归纳
论点题 议 论 文 基 本 答 论据题 题 技 巧
论证题
一看( 标题 ),二看( 开头 ) , 三看( 结尾 ),四看( 提示 ), 五看( 论据 )。
分清( 事实 )和( 道理 ),
该段中用巴尔扎克的事例来论证观点,请你再写出 一个类似的事实论据。
示例:史学家司马迁,惨遭凌辱,忍辱负重,写下了被鲁迅称 为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名传千古。
品析说明语言-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高频考点精讲课件(全国通用)

技巧解密
一、把握说明文语言准确严 密的特点
二、把握说明文语言生动形 象的特点
技巧解密
一、把握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
(一)考查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密常出现的词语: ①表时间的词语。如:当时、迄今为止、正在、将要 、立即、已经、一向、渐渐…… ②表空间的词语。如:有的地方、到处、上方、正中 …… ③表数量的词语。如:多数、绝大部分、全部、少部 分、极少数…… ④表频率的词语。如:屡次、偶尔、常常、往往……
技巧解密
⑤表范围的词语。如:整个、都、大部分、全、仅仅 、只……
⑥表程度的词语。如:极其、挺、比较、几乎、尤其 、相当、很、十分、非常、更、最、稍微、略……
⑦表猜测、估计的词语。如:可能、有可能、大概、 也许、据说、至少、据推测、约、大约、近、上下、左右 ……
⑧表修饰限制的词语。如:之一、一般、主要、唯一 、只(只有)……
(2)“主要”表限定,说明睡眠的作用不只这一个, 体现出说明文语言的严谨性与周密性。
技巧解密
题型二:选文中加点的词语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请 说明理由。
答题思路:①一般是不可以。②解释原词在文中的意思 。③解释供换词语的意思。④说明换后意思有何改变。一般 是不符合实际情况,无法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
技巧解密
例:【2020年辽宁沈阳中考】《为什么巧合无处不在》: 选文第②段中加点词语“通常”为什么不能删去?(3分) 我们知道,一件事的发生通常是有前因后果的,即事件之 间存在某种因果关系。 【解析】本题考查对说明文语言特点的把握,说明文语言 有准确、严密、简明、生动的特点。此处“通常”是指一般情 况,但不排除特殊情况,如果删除了,就指无论什么情况下都 这样,显然不太严谨。这个词语不能删除,正体现了说明文语 言的严密性。 【答案】“通常”指一般情况下,表限制,意思是“一件 事的发生一般情况下是有前因后果的”,不排除特殊情况存在; 去掉表述太绝对;用“通常”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为五月最后统考拼搏,稳做王者看谁与争锋? 9. 我努力,我坚持,我一定能成功!( ) 7 、有了梦想,就应该迅速有力地实施。坐在原地等待机遇,无异于盼天上掉馅饼。毫不犹豫尽快拿出行动,为梦想的实现创造条件,才是梦 想成真的必经之路。
5 、当你感到悲哀痛苦时,最好是去学些什么东西。学习会使你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11 、等青春轻飘的烟雾把少年的欢乐袅袅曳去,之后,我们就能取得一切值得吸取的东西。 ——普希金 6. 只要我们能梦想的,我们就能实现 8 、世界不会在意你的自尊,人们看的只是你的成就。在你没有成就以前,切勿过分强调自尊。 4 、只有自强、自立、自信,你才能付得起人生的账单。 9. 勤学,勤思,勤问,苦钻。 3 、面对命运不妥协,面对困难不退缩,这样才能做自己的英雄。 10 、为明天做准备的最好方法就是集中你所有智慧,所有的热忱,把今天的工作做得尽善尽美。 2 、做对的事情比把事情做对重要。 5. 回忆很美,尽管过程艰辛:也许结果总有遗憾,但我们无愧于心。 9 、不要抱怨,不要总是觉得自己怀才不遇,这种状况大部分是自己造成的。 1. 再苦再累也要学啊!高考桂冠我必摘。 7 、少女的年龄,正是一个人用愉快而得意的梦境来麻醉自己的年龄。她时时刻刻想着爱情,那种浓厚的兴趣与好奇心,要不是因为她愚昧无 知,简直不能不说是无邪的了。 ——佚名 2 、如果你想在这个世界上获得成功,当你进入某个沙龙时,你必须让你的虚荣心向别人的虚荣心致敬。
Hale Waihona Puke
5 、当你感到悲哀痛苦时,最好是去学些什么东西。学习会使你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11 、等青春轻飘的烟雾把少年的欢乐袅袅曳去,之后,我们就能取得一切值得吸取的东西。 ——普希金 6. 只要我们能梦想的,我们就能实现 8 、世界不会在意你的自尊,人们看的只是你的成就。在你没有成就以前,切勿过分强调自尊。 4 、只有自强、自立、自信,你才能付得起人生的账单。 9. 勤学,勤思,勤问,苦钻。 3 、面对命运不妥协,面对困难不退缩,这样才能做自己的英雄。 10 、为明天做准备的最好方法就是集中你所有智慧,所有的热忱,把今天的工作做得尽善尽美。 2 、做对的事情比把事情做对重要。 5. 回忆很美,尽管过程艰辛:也许结果总有遗憾,但我们无愧于心。 9 、不要抱怨,不要总是觉得自己怀才不遇,这种状况大部分是自己造成的。 1. 再苦再累也要学啊!高考桂冠我必摘。 7 、少女的年龄,正是一个人用愉快而得意的梦境来麻醉自己的年龄。她时时刻刻想着爱情,那种浓厚的兴趣与好奇心,要不是因为她愚昧无 知,简直不能不说是无邪的了。 ——佚名 2 、如果你想在这个世界上获得成功,当你进入某个沙龙时,你必须让你的虚荣心向别人的虚荣心致敬。
Hale Waihona Pu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