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见青山多妩媚 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合集下载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的意思及全词翻译赏析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的意思及全词翻译赏析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的意思及全词翻译赏析“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是宋词名句,它内蕴丰富,可以引发我们很多的联想与思索。

(附译文:我看青山,秀美可爱;猜想青山看我,也应该是这样的感觉吧。

)请根据你的理解,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理解:“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两句,本来是词人因无物(实指无人)可喜,只好将深情倾注于自然,不仅觉得青山?妩媚?,而且觉得似乎青山也以词人为“妩媚”了。

这与李白《敬亭独坐》“相看两不厌”是同一艺术手法。

讲的是词人观赏青山风景时,景与人合化为一的境界。

词人不仅从青山的俊美中获得了很深很强烈的审美快感体验,还自比风景,料想青山此刻的想法应该和自己一样。

审题:以诗句为材料的作文写作中,诗句是喻体。

因此,考生在写作之前,须从材料推导出本体来,而本体就是文章的大范围,之后再从中确定出自己文章的中心。

这句诗的本体是什么呢?这里涉及主客体之间的关系。

“我”是主体,“青山”是客体。

因此,如果我们正说材料的话,那就是“主体看到客体很美丽,料想客体肯定会以美丽的姿态回报给主体,所以主体也就变得美丽起来”。

一言以蔽之,主体和客体之间存在着一种平等的对话。

例如,有考生说,生活是一面镜子,你对它笑,它也对你笑;你对它哭,它也对你哭。

这就是说,你和生活之间可以存在着平等的对话。

如果我们反说材料的话,就是“我见青山多妩媚,但是青山见我未必如此”,主体在客体面前仅仅是一厢情愿。

比如,有考生说,他看到了牧场中羊妈妈和小羊羔的和谐之美,在自己用相机留下这种美丽的瞬间时,闪光灯惊吓了羊妈妈,结果小羊羔被踩伤。

作者由此看到了人类的自私。

正因此,这句诗的本体就是,主体对客体的态度是怎样的,而客体会不会以这种态度反馈给主体。

客体会包括哪些内容呢?包括自然、社会、他人,还有自我。

例如,就“自我”而言,“主体”我对自我的认知,如果是一种积极态度的话,那么我们可以把这称为“自信”。

青山见我多妩媚 我见青山应如是

青山见我多妩媚 我见青山应如是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译文】我看青山的姿态那样秀美可爱,猜想青山看我也应该是这样吧。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出自南宋辛弃疾的《贺新郎》。

表达了作者超然物外的洒脱,以青山当做知己,体现了他内心渴望知己的心境。

【赏析】“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两句,是全篇警策。

词人因无物(实指无人)可喜,只好将深情倾注于自然,人与青山互观互赏,互猜互解。

不仅觉得青山“妩媚”,而且觉得似乎青山也以词人为“妩媚”了。

词人借此告诫自已要像青山那样忘乎情感,才会跟青山一样宁静祥和、妩媚动人、超然洒脱、充满青春的活力。

剑来中最喜欢的句子

剑来中最喜欢的句子

剑来中最喜欢的句子
摘要:
1.介绍《剑来》这部作品及其作者烽火戏诸侯
2.阐述《剑来》中最喜欢的句子:“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3.分析这句话的文学价值和意义
4.结论:这句话体现了《剑来》作品的主题和人物性格,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正文:
《剑来》是我国当代著名作家烽火戏诸侯创作的一部长篇武侠小说。

这部作品以其独特的故事背景、复杂的人物关系和深刻的主题思想,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喜爱。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丰富的语言表达,刻画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使得读者沉浸在这个武侠世界中。

在这部作品中,我最喜欢的一句话是:“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这句话出自小说的主角白袍儿,是他在一次与敌人的较量中,以自己的精神力量战胜敌人后所说的话。

这句话体现了白袍儿的自信、坚定和无畏,同时也表现了他对自然和世界的热爱。

从文学角度来看,这句话具有很高的价值。

首先,这句话通过拟人化的手法,将青山与白袍儿之间建立了一种情感互动,使得自然与人物相互映衬,形成了一种意境。

其次,这句话以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了白袍儿的内心世界,使得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他的性格和人物形象。

最后,这句话还体现了《剑
来》作品的主题,即在江湖纷争中,如何保持自己的信念和热爱,寻找真正的自我。

综上所述,“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这句话在《剑来》中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VIP专享]辛弃疾之“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VIP专享]辛弃疾之“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辛弃疾之“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贺新郎】甚矣吾衰矣。

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余几。

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

问何物、能令公喜。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情与貌,略相似。

一樽搔首东窗里。

想渊明、停云诗就,此时风味。

江左沈酣求名者,岂识浊醪妙理。

回首叫、云飞风起。

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

知我者,二三子。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历城(今山东历城)人。

这样短短的一句话绝不足以做辛弃疾的人生履历。

我个人以为,在中国古代众多诗家学者中,他最为轰轰烈烈。

自小在金占区,受祖父洗雪国耻之教育,睹民不聊生的社会之苦。

恨战争,却以自己的参战求民族争端之解。

智商极高,情商极低,小人排挤,大人弃用。

难免杯具,如放翁,有志不能伸。

幸而,辛弃疾不但武夫,辟另天地任挥洒。

手握巨笔涂人生。

这首词的上片一开头“甚矣吾衰矣。

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馀几!”即引用了《论语》中的典故。

《论语·述而篇》记孔子说:“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辛弃疾写此词时已五十九岁,又谪居多年。

“甚矣吾衰矣!”若单看这几个字,则不免以为是老者意气衰竭之言,此为全词开头,似乎要一叹到底了。

可是,这是辛弃疾的风格吗?一生耿介悲慨的豪雄之士岂能出此绝望之语?非也。

“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余几?”原来如此,作者感叹的不是自己的日渐老去,而是知交渐少的境遇和落落无为的半生坎坷。

为何缺少共饮的知己,还不是情商太低?不得驰骋疆场,报国建功,作者在对自己的内心进行审视和盘诘。

仔细读来,这种悲观是诗人的悲观,这种寂寞却是英雄的寂寞。

壮士暮年,想起早年怀才不遇的处境,不能不扼腕叹息,悲从中来。

可是,再多的心事也已成过往,人生数十载匆匆若梦,历史已不可能再改写。

该用何种态度去面对?“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

”用李白《秋浦歌》“白发三千丈”,叙自己徒伤老大而一事无成,又找不到称心朋友,写出了世态关系与自己此时的落寞。

辛弃疾《贺新郎》诗意赏析

辛弃疾《贺新郎》诗意赏析

辛弃疾《贺新郎》诗意赏析辛弃疾《贺新郎》诗意赏析《贺新郎》出自南宋词人辛弃疾之手,抒发了词人昂扬激越的豪放情怀,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辛弃疾《贺新郎》诗意赏析,希望有所帮助!辛弃疾《贺新郎》诗意赏析篇1原文贺新郎作者:辛弃疾老大那堪说。

似而今、元龙臭味,孟公瓜葛。

我病君来高歌饮,惊散楼头飞雪。

笑富贵千钧如发。

硬语盘空谁来听?记当时、只有西窗月。

重进酒,换鸣瑟。

事无两样人心别。

问渠侬:神州毕竟,几番离合?汗血盐车无人顾,千里空收骏骨。

正目断关河路绝。

我最怜君中宵舞,道“男儿到死心如铁”。

看试手,补天裂。

诗意赏析正如此词自注所述,辛弃疾的这首《贺新郎》词,乃是仿陶渊明《停云》“思亲友”之意而作,抒写了作者罢职闲居时的寂寞与苦闷的心情。

据邓广铭《稼轩词编年笺注》考证,此词约作于宋宁宗庆元四年(1198)左右。

此时辛弃疾被投闲置散又已四年。

他在信州铅山(今属江西)东期思渡瓢泉旁筑了新居,其中有“停云堂”,即取陶渊明《停云》诗意。

辛弃疾的词,爱用典故,在宋词中别具一格。

这首词的上片一开头“甚矣吾衰矣。

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馀几!”即引用了《论语》中的典故。

《论语·述而篇》记孔子说:“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如果说,孔子慨叹的是其道不行;那么辛弃疾引用它,就有慨叹政治理想无法实现之意。

辛弃疾写此词时已五十九岁,又谪居多年,故交零落,因此发出这样的慨叹也是很自然的。

这里“只今馀几”与结句“知我者,二三子”首尾衔接,用以强调“零落”二字。

接着“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

问何物能令公喜?”数语,又连用李白《秋浦歌》“白发三千丈”和《世说新语·宠礼篇》记郗超、王恂“能令公(指晋大司马桓温)喜”等典故,叙自己徒伤老大而一事无成,又找不到称心朋友,写出了世态关系与自己此时的落寞。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两句,是全篇警策。

词人因无物(实指无人)可喜,只好将深情倾注于自然,不仅觉得青山“妩媚”,而且觉得似乎青山也以词人为“妩媚”了。

我见青山多妩媚 料青山见我应如是的意思

我见青山多妩媚 料青山见我应如是的意思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的意思1.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这就像是我对朋友真诚付出,难道不也期望朋友同样真诚地对待我吗?就像我和小李,我总是真心对他,那他看我不也应该像我看他那般好呀!2. 哎呀,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这不就跟我喜欢那只小狗,那小狗也会对我摇尾巴一样嘛!比如每次我回家,它就兴奋地跑过来。

3. 你们想想,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不就如同我欣赏美丽的花朵,花朵也以它的娇艳来回应我嘛!就像那次我在花园里看到的玫瑰。

4.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这难道不是像我对家人的爱,家人也会给我满满的爱吗?像我对妈妈好,妈妈也无比疼爱我呀!5. 大家理解一下呀,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这不类似于我夸赞别人,别人也会对我有好感嘛!就像我夸小王能干,他对我也特别友好呢。

6.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这不就是我对那本书着迷,那本书也用精彩的内容回馈我呀!就如同我读那本小说时的感受。

7. 好好想想哦,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这跟我对梦想的追求,梦想也会向我招手一样啊!像我一直想当画家,我努力着,感觉梦想也在靠近我呢。

8.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这不就好像我对那个地方充满向往,那个地方也似乎在呼唤我嘛!就像我一直想去的海边。

9.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这不正如同我对老师的尊敬,老师也会对我关怀备至嘛!像我对张老师,他就特别照顾我。

10. 真的是这样呀,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就像我对生活充满热情,生活也会给我很多惊喜呀!比如最近发生的那些美好的小事情。

我的观点是:这句话表达了一种人与外界相互呼应、相互欣赏的美好情感,就如同我们与生活中的各种人和事的互动一样,当我们以真诚和热爱去对待,往往也会收获同样的回应。

辛弃疾《贺新郎·甚矣吾衰矣》练习题答案及赏析

辛弃疾《贺新郎·甚矣吾衰矣》练习题答案及赏析

辛弃疾《贺新郎·甚矣吾衰矣》练习题答案及赏析《贺新郎·甚矣吾衰矣》出自南宋词人辛弃疾之手,全词在一个个典故的层叠中抒发了词人昂扬激越的豪放情怀,表达了罢职闲居时的寂寞与苦闷的心情。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相关资料介绍,欢迎参考。

《贺新郎·甚矣吾衰矣》原文宋代:辛弃疾邑中园亭,仆皆为赋此词。

一日,独坐停云,水声山色,竞来相娱。

意溪山欲援例者,遂作数语,庶几仿佛渊明思亲友之意云。

甚矣吾衰矣。

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馀几!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

问何物、能令公喜?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情与貌,略相似。

一尊搔首东窗里。

想渊明《停云》诗就,此时风味。

江左沉酣求名者,岂识浊醪妙理。

回首叫、云飞风起。

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

知我者,二三子。

《贺新郎·甚矣吾衰矣》练习题(1)辛弃疾词爱用典故,在宋词中别具一格,请列举此词典故涉及到的人物?(3分)(2)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词句“知我者,二三子”的作用(3分)(3)此词中寄托了作者哪些深沉的感情。

(4分)参考答案(1)李白、陶渊明、刘邦、孔子、张融(答对1个得1分,满3分为止)(2)结合全词,简要分析“知我者,二三子”的作用(4分)结构:照应开头(1分)内容:进一步说明自己晚年知音稀少、孤独的处境和寂寞心情(1分),悲凉的气氛中又表现了豪放不羁的风格,引人沉思,意味无穷(1分)。

(3)(4分)悲:年老体衰,知已零落,思亲怀友,孤独愁闷。

1分;虚度岁月,壮志难酬的怨恨与狂放。

(1分)。

喜:青山相伴,寄情山水(1分)。

愤:抨击醉生梦死、沽名钓誉之人,抒发统一国土的豪情壮志(1分)。

《贺新郎·甚矣吾衰矣》赏析正如此词自注所述,辛弃疾的这首《贺新郎》词,乃是仿陶渊明《停云》“思亲友”之意而作,抒写了作者罢职闲居时的寂寞与苦闷的心情。

据邓广铭《稼轩词编年笺注》考证,此词约作于宋宁宗庆元四年(1198)左右。

辛弃疾宋词《贺新郎·甚矣吾衰矣》原文译文及鉴赏

辛弃疾宋词《贺新郎·甚矣吾衰矣》原文译文及鉴赏

辛弃疾宋词《贺新郎·甚矣吾衰矣》原文译文及鉴赏《贺新郎·甚矣吾衰矣》宋代:辛弃疾邑中园亭,仆皆为赋此词。

一日,独坐停云,水声山色,竞来相娱。

意溪山欲援例者,遂作数语,庶几仿佛渊明思亲友之意云。

甚矣吾衰矣。

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余几!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

问何物、能令公喜?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情与貌,略相似。

一尊搔首东窗里。

想渊明《停云》诗就,此时风味。

江左沉酣求名者,岂识浊醪妙理。

回首叫、云飞风起。

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

知我者,二三子。

【译文】我已经很衰老了。

平生曾经一同出游的朋友零落四方,如今还剩下多少?真令人惆怅。

这么多年只是白白老去而已,功名未竟,对世间万事也慢慢淡泊了。

还有什么能真正让我感到快乐?我看那青山潇洒多姿,想必青山看我也是一样。

不论情怀还是外貌,都非常相似。

把酒一尊,在窗前吟诗,怡然自得。

想来当年陶渊明写成《停云》之时也是这样的感觉吧。

江南那些醉中都渴求功名的人,又怎能体会到饮酒的真谛?在酒酣之际,回头朗吟长啸,云气会翻飞,狂风会骤起。

不恨我不能见到疏狂的前人,只恨前人不能见到我的疏狂而已。

了解我的,还是那几个朋友。

【注释】贺新郎:后人创调,又名《金缕曲》、《乳燕飞》、《貂裘换酒》。

传作以《东坡乐府》所收为最早,惟句豆平仄,与诸家颇多不合。

因以《稼轩长短句》为准。

一百十六字,前后片各六仄韵。

大抵用入声部韵者较激壮,用上、去声部韵者较凄郁,贵能各适物宜耳。

邑:指铅山县。

辛弃疾在江西铅山期思渡建有别墅,带湖居所失火后举家迁之。

仆:自称。

停云:停云堂,在瓢泉别墅。

甚矣吾衰矣:这是孔丘慨叹自己“道不行”的话(梦见周公,欲行其道)。

作者借此感叹自己的壮志难酬。

问何物、能令公喜:还有什么东西能让我感到快乐。

妩媚:潇洒多姿。

搔首东窗:借指陶潜《停云》诗就,自得之意。

江左:原指江苏南部一带,此指南朝之东晋。

浊醪(láo):浊酒。

知我者,二三子:引《论语》的典故:“二三子以我为隐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师大版(2004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表达.交流”综合实践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趣”教学设计【教学设想】本单元主题为“天人合一”,表达人对大自然的欣赏、赞美与融合,所选的都是与大自然有关的写景诗文。

这些诗文都是具有“情趣之美”的写景文章。

为上“情趣”表达•交流综合实践课奠定了基础。

“情趣”是抽象的,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先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从描写春、秋、山、水等诗词文章入手,在表达交流中实现文本、作者、读者间的对话,让学生了解什么是“情趣”;结合第四单元所学诗文让学生总结如何使“景物图像”变成“心灵的肖像”;再结合课本中“层林尽染”的图文,在比较中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情趣”之文的写作方法;在“寻找自己的敬亭山”环节,准备春、夏、秋、冬四季图片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去观察和感受“情趣”,减轻写作的难度。

【相关课程标准】本节课主要渗透以下课程标准:“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整体的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

“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和创造能力”。

“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

”【学习目标】1.了解情趣及情趣之文。

2.品味情趣之文,学习写作方法。

3.运用情景交融的方法,写情趣之文【设计意图】1.初步了解什么是情趣、什么是情趣之文。

2.懂得面对同一景物,不同的人,因情感不同,从中感受到的情趣也是不同的。

3.明了作者在感受景物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感受自我,与其说是要观察、贴近生活、事物,不如说是阅览、洞悉自我的心灵。

【教学过程】一、看图赏景,引出“情趣”之题。

教师出示PPt2,展示春、秋、山、水四幅图片,让学生说出与此有关的诗句、作者及对这些诗句的理解,并以此引出课题。

导入语:同学们,美丽的风景不仅可以供欣赏,更能陶冶人的性情。

人们将欣赏景物的感受写下来,就是一篇具有自己独特情趣的文章。

那么,什么是情趣,什么样的文章是情趣之文,怎样才能写出具有情趣之美的文章?这节课我们就解决这些问题。

板书:情趣请同学们看这节课的目标。

教师出示PPt3〔学习目标〕,学生读目标,识记目标。

过渡语:同学们有没有信心完成这3个目标?好,让我们来完成第一个目标。

二、读文悟意,感受“情趣”之旨。

【一说】——“情趣”之我见指导语:请同学们把书本翻到161页,读有关“读、写、说互动”文字(161页—162页),谈谈你对情趣的理解。

〔教师出示PPt4〕学生活动:默读短文,独立思考,然后举手回答。

教师活动:巡视全班,结合交流,板书学生回答的关键词。

板书:情感、兴趣、情绪、趣味过渡语:〔教师出示PPt5〕同学们说得不错,情趣是作者独特的感受。

生活处处有情趣,情趣是多种多样的。

春山淡怡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

不仅同一景物不同季节给人感觉不同,而且同一时间,同一种景物,不同的人,因情感不同,从中感受的情趣也不同。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文字,观赏图画,引导学生学生对情趣有初步的了解和体会。

板书关键词加深学生对情趣的印象。

【二说】——“情趣”之独特指导语:请同学们读课本162-163页的两篇短文:《生机勃勃的森林早晨》和《恬静的小林》两文,独立思考:面对同一幅作品,不同的人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情趣?〔3分钟〕学生交流自己的分析理解。

教师小结: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同样是写树林和小溪,不同的人,表达的情趣也不一样。

这种情趣的独特性是怎样产生的呢?下面我们再来看两篇文章。

〔教师出示PPt6〕【三说】——“情趣”之感受教师指导:情趣不仅源于对客观存在的观察,更是对客观景物的感受。

例如,1980年10月,艾青夫妇应邀访问美国时,观赏了驰名的爱荷华秋景,艾青的妻子高瑛,在书简里对这迷人的景色作了异常详尽的描述:丰富多彩的秋叶,有深红的、浅红的、鲜红的、杏红的、紫红的、玫瑰红的。

红得透明,红得有光泽,红得有水分……有的满树红似火;有的艳丽而辉煌,像一顶巨大的凤冠;有的树红黄绿三色为一体。

颜色的层次很多,从浅到深,从简到繁……同样面对这一景色,在场艾青从满城红叶中得到触发,随即写下了《爱荷华的红叶》这首小诗:秋天了爱荷华的树叶红了红得像桃花红得像彩霞红得像鲜血红得像火海在阳光照耀下整个爱荷华都燃烧起来了师:面对同一景色,高瑛和艾青在作品中的表现有何不同?学生活动:默读课件短文,独立思考,然后举手回答。

教师小结:同学们分析很好,第一段,主要运用的是观察,给我们展现了生活的图画。

第二段主要是景物给作者的主观感受。

是诗人心灵中的图画。

这就使文章具备了特有的情趣。

所以情趣之文,都少不了作者的主观感受。

教师指导:通过对以上文章的比较阅读,我们知道了什么样的文章是具有情趣之美的文章。

请同学们回忆下我们学过哪些具有情趣之美的文章?学生活动:独立思考,然后举手回答。

教师小结:由此可见,凡是在写景中融会了人的情趣的文章都是情趣之文。

我们学过的情趣之文,更是不胜枚举。

也就说做到情景交融是表现自已独特情趣的最基本的方法。

板书:情景交融过度语:怎样在写景的同时融会独特的情趣,使文章具有感染力呢?我们以大家非常喜爱的情趣朱自清的《春》为例一起探讨情趣美文的表现手法。

〔教师出示PPt7〕【设计意图】通过问题探究,学生对情趣之文有初步的了解和体会。

再通过比较阅读情趣短文,体会面对同一景物,不同的人,因情感不同,从中感受到的情趣也是不同的。

加深对情趣之文的认识。

比生硬的说硬的说理容易接受。

明白情趣之文并不陌生,许多具有情趣的文章都是自己熟悉的。

〔完成目标1,用时大约10分钟〕三、访花探草,叩问“情趣”之道。

【一品】——品《春》之美景指导语:请同学们和我一起回忆朱自清的《春》。

〔教师出示PPt8〕让我们齐声朗诵“春草图”和“春花图”。

小草偷偷地从土地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

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

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花里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的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二探】——探情趣之道教师引导:朱自清的这篇散文在描绘花卉争荣、生机勃勃的春天景象的同时,表现出了新鲜的格调和欢乐的情绪。

是我们学习“情趣美文”的典范。

大家对它也很熟悉。

请从文中找出体现作者情趣的短语、句子。

分析这些句子使用哪些表现手法?学生活动:采用分组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

选代表回答问题。

在班级交流中,仔细听,并记好笔记。

教师活动:教师分组点拨,班级展示时给予适当的补充。

例如在学生罗列修辞手法时,就可以提醒学生,写作时也可用到其他修辞。

也可板书出来。

学生讨论成果展示:生1:“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用了拟人的修辞。

描绘了花朵竟相开放、生机勃勃的景象生2:“嫩嫩的,绿绿的,轻悄悄的,软绵绵的。

”运用了大量的叠词,增强了语言的韵味和节奏感。

生3:“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花里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这两句除了使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还使用了虚实结合的写法。

桃花、杏花、梨花是实写,桃儿、杏儿、梨儿是虚写。

生4:“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的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这两句除了用了拟人手法以外,还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

花是静的,蜜蜂和蝴蝶是动的。

写出了春天的繁华和热闹。

生5:“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是从视觉的角度去写。

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是从听觉和触觉的角度来写的。

花里带着甜味;是从嗅觉的角度来写的。

板书:多种修辞表现手法各种感官动静结合虚实相生教师小结:同学们分析的很细致,表达自己对大自然的独特感受。

过度语:现在我们明白了情趣美文的写法,其实并不陌生,这就是我们在写景作文中常用的手法。

可见写情趣之文并不难。

那就让我们来试试吧。

〔教师出示PPt9〕【设计意图】朱自清的《春》是写景抒情散文中的精品,选择有代表性的学生能够朗诵的文章来探讨写作手法。

学生既容易分析,又感到信服。

〔完成目标2,用时大约10分钟〕四、挥毫润文,呈现“情趣”之美。

【三写】文思泉涌,一气呵成指导语:〔教师出示PPt10〕请选择让自己最有感触的景色写成片段短文(200字左右),写出自己眼中与众不同的景色,体现自己独特的情趣。

时间10分钟〔教师出示PPt11〕温新提示:1.调动五大感官抓住景物特征;2.学会聚焦,选一个独特的角度,抓住一景一物作具体的描绘。

3.运用实写和虚写来拓展写景的宽度。

4.使用丰富优美的词汇和多种修辞增添文彩。

教师活动:巡视全班,对不能下笔的同学稍作点拔。

五、叩问心灵,探寻“情趣”之源【四评】你写我评,佳作共享活动步骤:〔1〕组内评选。

全班共四组,各组推选出一篇最好的片段,在班级内交流。

〔2〕其他同学认真听,指出文章中有哪些写作的优点值得你学习?还有哪些不足之处,或者是不如你的地方。

点评方法指导:1.文章使用了哪些写作技巧。

2.文章是否选一个独特的角度,抓住春天的一景一物作具体的描绘。

3.文中有哪些词用的好。

4.文章表现出的感受是否独特,是否是独有的生命体验。

〔听读后,选两篇情趣有明显区别的习作投影,以便学生点评。

〕【五改】自我斧正,探寻情趣〔教师出示PPt12〕指导语:请同学们有感情朗读自己笔下的初春,看看这些景物的色调是冷的还是暖的,你对早春的倾向是褒还是贬。

然后想一想,你观察春景或描写春景时的心境怎样,这种心境对你描写的春景有无影响。

并修改自己的短文。

小提示:〔教师出示PPt13〕请同学们用3分钟时间修改你的文章,试着让它表达一种情感,或体现自己的一种感慨、志趣,表达自己的一种认识。

情趣是受情绪、情感和性格的影响的。

学生活动:有感情朗读自己的短文,然后独立审视、修改短文。

教师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可以看出要想写好一篇具有情趣之美的文章,还要做到这两点。

〔教师出示PPt14〕写法指导:1.要有明确的写作目的,所写景物要与自身情感一致。

2.应该根据感情表达的需要,围绕主题选择写景材料。

【设计意图】《课标》要求教师应引导学生‚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能抓住事物的特征,有自己的感受和认识,表达力求有创意。

【三写】【四评】两个环节,通过小组互评活动,自我审视情趣,学生进一步掌握写作情趣作文的技巧,明白‚情趣的独特性;【五改】让学生立足文章实际,自我反思,自我提高,改中感悟,改中提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