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见我应如是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的意思及全词翻译赏析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的意思及全词翻译赏析“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是宋词名句,它内蕴丰富,可以引发我们很多的联想与思索。
(附译文:我看青山,秀美可爱;猜想青山看我,也应该是这样的感觉吧。
)请根据你的理解,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理解:“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两句,本来是词人因无物(实指无人)可喜,只好将深情倾注于自然,不仅觉得青山?妩媚?,而且觉得似乎青山也以词人为“妩媚”了。
这与李白《敬亭独坐》“相看两不厌”是同一艺术手法。
讲的是词人观赏青山风景时,景与人合化为一的境界。
词人不仅从青山的俊美中获得了很深很强烈的审美快感体验,还自比风景,料想青山此刻的想法应该和自己一样。
审题:以诗句为材料的作文写作中,诗句是喻体。
因此,考生在写作之前,须从材料推导出本体来,而本体就是文章的大范围,之后再从中确定出自己文章的中心。
这句诗的本体是什么呢?这里涉及主客体之间的关系。
“我”是主体,“青山”是客体。
因此,如果我们正说材料的话,那就是“主体看到客体很美丽,料想客体肯定会以美丽的姿态回报给主体,所以主体也就变得美丽起来”。
一言以蔽之,主体和客体之间存在着一种平等的对话。
例如,有考生说,生活是一面镜子,你对它笑,它也对你笑;你对它哭,它也对你哭。
这就是说,你和生活之间可以存在着平等的对话。
如果我们反说材料的话,就是“我见青山多妩媚,但是青山见我未必如此”,主体在客体面前仅仅是一厢情愿。
比如,有考生说,他看到了牧场中羊妈妈和小羊羔的和谐之美,在自己用相机留下这种美丽的瞬间时,闪光灯惊吓了羊妈妈,结果小羊羔被踩伤。
作者由此看到了人类的自私。
正因此,这句诗的本体就是,主体对客体的态度是怎样的,而客体会不会以这种态度反馈给主体。
客体会包括哪些内容呢?包括自然、社会、他人,还有自我。
例如,就“自我”而言,“主体”我对自我的认知,如果是一种积极态度的话,那么我们可以把这称为“自信”。
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寄情自然

作家们总能用生花妙笔与四时自然山川万物实现相看两不厌。
老杜万里悲秋常作客,苏子赏秋于清风徐来水波不兴间,郁达夫赶上北平只为饱尝故都清、静、悲凉的秋意浓;贾谊在长沙呜呼哀哉吊屈原,毛泽东独立长沙品万类霜天竞自由。
或不遇于时或为尘网羁绊的自我在观照外部世界的过程中,实现了对现实的超越,对自我的重新获得;他们笔下自然与人文环境也因之被赋予崭新而独到的内涵。
统编教材必修上第七单元给我们提出了寄情自然的散文写作任务——“选择一个节气,观察此时的景物和人们的活动,写一篇散文”“描写校园(村庄或小区等)中‘你未曾留意的小天地’”。
大部分同学都有过绘景状物散文的写作经验,想要写得出色却并非易事:一则,在景物意象化、意象符号化的审美范型下,很难摆脱千篇一律写出常景的不俗;二则,“我”在取景前、观景时、造文后应真实呈现情感的变化,以期发现被自然重塑的自我。
现在让我们从散文写作的取景、道情、造境三个角度来分解写作任务,希望能助力大家实现“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般的写作自由。
一、“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缘情取景1.掌握自然景物的情感语言不同时节因其阴晴冷暖、草败花开的不同物候,总会有类似“刻板印象”的情感言说。
春暖花开,草长莺飞;夏日炎炎,花尽荷香;西风秋凉,蝉嘶菊黄;寒梅冬雪,唯余莽莽。
以“春季”为例,温柔是春,可堪孤馆闭春寒也是春,生机勃发是春,百花争妍还是春……不同空间也如此。
自然有其语言体系,写作前掌握景语常见的情感内涵,便于我们与读者迅速构建起语境的认同。
然而刘勰《文心雕龙·神思》言“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这就告诉我们,用景物言说什么,取决于写作者。
统编版课本同步写作专栏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寄情自然梁颖31作文智慧任务写作2.师法课文的取景匠心本单元的选文在取景上颇具特色。
先看自然景观的选择。
被迫颓唐的郁达夫“赶”秋“尝”秋,正是要挣脱混沌走向爽朗的爱国深情,让他在封锁着更厚重历史的厚重城墙下,“饱尝”到了肃杀的北国之秋里的花底“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的蓝白牵牛花,“饱尝”到了细腻清闲又寂寞的“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饱尝”到了老北京“念错的歧韵”里头的平平仄仄——几位作家都先于取景发现自我的情感状态需要与怎样独特的自然实现和鸣。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作者:马西超来源:《作文通讯·高中版》2012年第08期题目请以“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拟题目,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
②不少于800字。
题目解析以诗句为话题的作文写作中,诗句是喻体;因此,考生在写作之前,须从话题中推导出本体来,而本体就是文章的大范围,之后再从中确定出自己文章的中心。
然而,有相当一部分考生不知道诗句是喻体,仍旧直接用话题作为自己文章的中心。
结果导致中心不明,写作时连自己都不知所云。
那么,这句诗的本体是什么呢?这里涉及主客体之间的关系。
“我”是主体,“青山”是客体。
因此,如果我们正说话题的话,那就是“主体看到客体很美丽,料想客体肯定会以美丽的姿态回报给主体,所以主体也就变得美丽起来”。
一言以蔽之,主体和客体之间存在着一种平等的对话。
例如,有考生说,生活是一面镜子,你对它笑,它也对你笑;你对它哭,它也对你哭。
这就是说,你和生活之间可以存在着平等的对话。
如果我们反说话题的话,就是“我见青山多妩媚,但是青山见我未必如此”,主体在客体面前仅仅是一厢情愿。
比如,有考生说,他看到了牧场中羊妈妈和小羊羔的和谐之美,在自己用相机留下这种美丽的瞬间时,闪光灯惊吓了羊妈妈,结果小羊羔被踩伤。
作者由此看到了人类的自私。
正因此,这句诗的本体就是,主体对客体的态度是怎样的,而客体会不会以这种态度反馈给主体。
客体会包括哪些内容呢?包括自然、社会、他人,还有自我。
例如,就“自我”而言,“主体”我对自我的认知,如果是一种积极态度的话,那么我们可以把这称为“自信”。
但是,为什么有考生的文章是以“自信”来立意的,却被判定为跑题呢?这是因为他通篇文章谈论的是自信,而不是主体“我”对“自我”的认知。
比如说,他的中心论点是“人应该有自信”;而分论点是自信是一种勇气,自信是一种智慧,自信是一种能力。
这就是跑题。
还有考生也知道‘‘青山”是一个喻体,但是根本不知道“青山”的本体可以和主体之间架构一道桥梁。
剑来中最喜欢的句子

剑来中最喜欢的句子
摘要:
1.介绍《剑来》这部作品及其作者烽火戏诸侯
2.阐述《剑来》中最喜欢的句子:“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3.分析这句话的文学价值和意义
4.结论:这句话体现了《剑来》作品的主题和人物性格,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正文:
《剑来》是我国当代著名作家烽火戏诸侯创作的一部长篇武侠小说。
这部作品以其独特的故事背景、复杂的人物关系和深刻的主题思想,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喜爱。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丰富的语言表达,刻画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使得读者沉浸在这个武侠世界中。
在这部作品中,我最喜欢的一句话是:“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这句话出自小说的主角白袍儿,是他在一次与敌人的较量中,以自己的精神力量战胜敌人后所说的话。
这句话体现了白袍儿的自信、坚定和无畏,同时也表现了他对自然和世界的热爱。
从文学角度来看,这句话具有很高的价值。
首先,这句话通过拟人化的手法,将青山与白袍儿之间建立了一种情感互动,使得自然与人物相互映衬,形成了一种意境。
其次,这句话以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了白袍儿的内心世界,使得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他的性格和人物形象。
最后,这句话还体现了《剑
来》作品的主题,即在江湖纷争中,如何保持自己的信念和热爱,寻找真正的自我。
综上所述,“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这句话在《剑来》中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我见青山多妩媚征文诗歌

我见青山多妩媚征文诗歌我见青山多妩媚,青山看我应如是。
你是大地隆起的脊梁,披着四季的华裳。
春天,你着一身嫩绿的纱衣,像是刚睡醒的孩子,充满生机。
那漫山遍野的花朵啊,是你衣上最美的绣饰。
桃花粉嘟嘟的小脸,杏花白莹莹的羞涩,它们在微风里嬉笑打闹,把你的怀抱变成了欢乐的海洋。
夏天,你换上深绿的长袍,沉稳又大气。
茂密的树林是你的仪仗队,那些高大的树木,像一个个忠诚的卫士。
阳光洒下,透过树叶的缝隙,地上就有了一片片金色的钱币。
我躺在你的树荫下,听着蝉鸣阵阵,仿佛在听你讲述古老的故事。
秋天,你像是一位富有的贵族,披上了五彩斑斓的锦缎。
枫叶红得像火,银杏黄得像金。
果实挂满了枝头,那是你丰收的勋章。
松鼠在林间跳跃,忙着收藏过冬的食粮,你就静静地看着,带着一种慈祥的目光。
冬天,你穿上了白色的棉袄,纯洁又宁静。
雪花纷纷扬扬地飘落,给你戴上了一顶顶白帽。
那些没有叶子的树枝,像是你的鹿角,在寒风中展示着坚韧的模样。
我见青山多妩媚,你是大自然的杰作,是诗人笔下的灵感源泉。
你不说话,却有无尽的话语,在风里,在雨里,在阳光里。
我愿永远陪伴着你,看日出日落,云卷云舒,在你的怀抱里,找到心灵的归宿。
赏析:这首诗呢,就像是跟青山在聊天似的。
一开头就用了辛弃疾那句超有名的“我见青山多妩媚,青山看我应如是”,特别有感觉。
然后就开始描述青山在四季里不同的样子,春天像个穿嫩绿衣服的小娃娃,夏天又变成穿深绿长袍的沉稳大人,秋天像个披五彩锦缎的贵族,冬天是穿白色棉袄的安静家伙。
每一个季节的描写都很生动呢,像说到夏天那地上像金色钱币的阳光,多有趣啊。
而且诗里还写了好多小动物,让青山感觉特别有活力。
最后呢,说青山是大自然的杰作,诗人的灵感源泉,还想永远陪着青山,就很能表达出对青山的喜爱和眷恋,就像把青山当成了自己最亲密的朋友一样。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谈谈赏识在教育教学中的魅力

教育管理新课程NEW CURRICULUM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谈谈赏识在教育教学中的魅力张良初(湖北省监利县三洲镇初级中学)一个泄气的皮球,怎么拍也拍不起来;我们拿气筒打几下,让皮球里充满了气体,你再拍,它立即跳了起来。
它在感激你。
一只风筝在没有风的天空,怎么飞也飞不起来;我们选择一个起风的日子,借助风,我们可以把它放飞得很高。
它在回报你。
一盏灯在黑暗里你不点燃它,谁能够看见它的光芒?一旦你点燃它,它就可以把整个黑夜,甚至未来都照亮。
它在报答你。
一朵花在干旱的土地上,悲哀地低垂着头;忽然一阵雨落在她的花蕊,她会开得更鲜艳,更芬芳,更灿烂。
它在酬谢你。
这就是欣赏的魅力。
你欣赏她,她也会欣赏你。
我想起了一个《寒风与太阳》的故事:看到原野上走来一位身着外套的老人,寒风提出要和太阳比赛,看看谁能够让老人身上的外套脱下来。
寒风先开始。
它使劲吹,想把老人身上的外套吹落。
它先把老人身上半掩的外套掀开,然后让外套鼓了起来。
老人打了一个颤抖,立即把外套紧紧捂住,接着就扣外套的纽扣,虽然动作很吃力,但他还是将外套上的纽扣一一扣了起来。
风吹得越使劲,老人的外套捂得越紧。
风终于吹累了,只好停了下来。
轮到太阳了,太阳从云层中缓缓走出来,阳光暖洋洋地照在老人身上。
老人先是擦了擦额头上的汗,接着把外套的纽扣一一解开,没过多久,老人就把外套脱了下来。
太阳与寒风的胜负表明,征服对方的办法,并不在于如何的冷酷、激烈与严厉,相反以欣赏的眼光,以温和与热情的态度往往更具效力。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这是辛弃疾《贺新郎》中的名句。
它表明了“人”与自然中的“青山”相互欣赏,相互依存的美好关系。
只要你以欣赏的眼光看待对方,关注对方,对方在你眼中会愈加“妩媚”。
教育是一种艺术。
作为教育改革风口浪尖上的一线教师,我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与挑战,因为急功近利的思想在头脑里作怪,我们常常以居高临下的姿态抱怨学生太调皮,太顽劣,太无拘无束,太不知天高地厚;抱怨世风日下,抱怨我们的付出得不到理解与尊重,得不到肯定与回报,一味以落后、保守的思想束缚学生思想与创新思维的教育理念要求他们,与他们发生冲突与不快。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辛弃疾《贺新郎》原文、注释、译文、鉴赏、创作背景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辛弃疾《贺新郎》原文、注释、译文、鉴赏、创作背景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出自宋代辛弃疾的《贺新郎·甚矣吾衰矣》邑中园亭,仆皆为赋此词。
一日,独坐停云,水声山色,竞来相娱。
意溪山欲援例者,遂作数语,庶几仿佛渊明思亲友之意云。
甚矣吾衰矣。
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余几!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
问何物、能令公喜?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情与貌,略相似。
一尊搔首东窗里。
想渊明《停云》诗就,此时风味。
江左沉酣求名者,岂识浊醪妙理。
回首叫、云飞风起。
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
知我者,二三子。
译文我已经很衰老了。
平生曾经一同出游的朋友零落四方,如今还剩下多少?真令人惆怅。
这么多年只是白白老去而已,功名未竟,对世间万事也慢慢淡泊了。
还有什么能真正让我感到快乐?我看那青山潇洒多姿,想必青山看我也是一样。
不论情怀还是外貌,都非常相似。
把酒一尊,在窗前吟诗,怡然自得。
想来当年陶渊明写成《停云》之时也是这样的感觉吧。
江南那些醉中都渴求功名的人,又怎能体会到饮酒的真谛?在酒酣之际,回头朗吟长啸,云气会翻飞,狂风会骤起。
不恨我不能见到疏狂的前人,只恨前人不能见到我的疏狂而已。
了解我的,还是那几个朋友。
注释贺新郎:后人创调,又名《金缕曲》、《乳燕飞》、《貂裘换酒》。
传作以《东坡乐府》所收为最早,惟句豆平仄,与诸家颇多不合。
因以《稼轩长短句》为准。
一百十六字,前后片各六仄韵。
大抵用入声部韵者较激壮,用上、去声部韵者较凄郁,贵能各适物宜耳。
邑:指铅山县。
辛弃疾在江西铅山期思渡建有别墅,带湖居所失火后举家迁之。
仆:自称。
停云:停云堂,在瓢泉别墅。
甚矣吾衰矣:这是孔丘慨叹自己“道不行”的话(梦见周公,欲行其道)。
作者借此感叹自己的壮志难酬。
问何物、能令公喜:还有什么东西能让我感到快乐。
妩媚:潇洒多姿。
搔首东窗:借指陶潜《停云》诗就,自得之意。
江左:原指江苏南部一带,此指南朝之东晋。
《我见青山多妩媚》全文带拼音

《我见青山多妩媚》全文带拼音我见青山多妩媚(wǒ jiàn qīng shān duō wǔ mèi)唐李白(táng lǐ bái)我见青山多妩媚,(wǒ jiàn qīng shān duō wǔ mèi)青山见我应如是。
(qīng shān jiàn wǒ yīng rú shì)笑语盈盈暗香里,(xiào yǔ yíng yíng àn xiāng lǐ)宛如昔日桃花时。
(wǎn rú xī rì táo huā shí)落花香死桃花日,(luò huā xiāng sǐ táo huā rì)无人知我此时情。
(wú rén zhī wǒ cǐ shí qíng)随风青草浮流水,(suí fēng qīng cǎo fú liú shuǐ)不恨春光长不归。
(bù hèn chūn guāng cháng bù guī)解析:这首诗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作品,表达了诗人对青山山色的赞美以及自己心情的抒发。
诗人开篇写道:“我见青山多妩媚,青山见我应如是。
”描述了他欣赏到青山的美丽,而这青山也仿佛在欣赏他一样。
这种互相欣赏的情感让诗人感到愉悦和陶醉。
接着,诗人描绘了与青山相映成趣的情景:“笑语盈盈暗香里,宛如昔日桃花时。
”这里用婉约的语言形容了山中的花朵自在地开放,仿佛正处于春花盛开的美好时光。
第二节的写景部分,由“落花香死桃花日,无人知我此时情。
”之行开头,写桃花花落,香气消散的景象。
这里也揭示了诗人内心的境遇,他的心情恍若桃花时期一样,美好而无人知晓。
最后两句,“随风青草浮流水,不恨春光长不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赏析组首奖青山见我应如是新加坡国立大学何璇去秦淮河游玩正是寒食刚过的时节,春日的傍晚,我和友人坐在夫子庙旁边的店里,用勺子拨弄着赤豆元宵。
周围很是吵闹,我不由皱起眉头,真嫌元宵冷得慢。
友人虽投身商科,却雅好诗词,这番来到金陵繁华地,是免不了怀古一番的。
在线路的问题上,我们一拍即合,秦淮河是游玩的重中之重。
甚至我还特地带了余怀描写十里秦淮的《板桥杂记》,在来时的列车上看。
可惜真到了此处,看见的景象却有些令人失望。
“说起来,《金明池》这个词牌,还就只有柳如是那首《咏寒柳》写得最好吧?”友人咬了口玫瑰糕,问我。
我一愣神,柳如是的《金明池·咏寒柳》?那便是这首了:“有怅寒潮,无情残照,正是萧萧南浦。
更吹起,霜条孤影,还记得,旧时飞絮。
况晚来,烟浪斜阳,见行客,特地腰瘦如舞。
总一种凄凉,十分憔悴,尚有燕台佳句。
春日酿成秋日雨。
念畴昔风流,暗伤如许。
纵饶有,绕堤画舸,冷落尽,水云犹故。
忆从前,一点东风,几隔着重帘,眉儿愁苦。
待约个梅魂,黄昏月淡,与伊深怜低语。
”这首词写于柳如是嫁给钱谦益的一两年前,虽然周旋于名士间,152但在她作品的字里行间,仍是不自觉的充盈着孤寂与思念。
崇祯八年(公元1635年),她和陈子龙在南园度过了一春的欢乐时光,随着春夏浓艳色彩的淡去,这段日子也因陈子龙家庭的压力而走到尽头,柳如是被迫离开陈子龙,返回青楼。
四年后,她写下了这首词,有怅的不是寒潮,是她;无情的未必是残照,而是人心。
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江南江北蓼花红,在离人眼中,刺目如血。
江淹有《别赋》,说“送君南浦,伤如之何?”柳如是也有《别赋》,她对陈子龙说:“虽知己而必别,纵暂别其必深。
冀白首而同归,愿心志之固贞。
”坚定而决绝。
柳如是的这番决绝并非没有由来。
她十四岁稚龄之时,被还乡的宰相周道登买为侍妾,因其美慧,专宠于周府,自然蛾眉见嫉,再度被卖入勾栏。
与她相同命运的,另有一个叫鱼玄机的唐代女子。
鱼玄机亦出身娼寮,一度与李亿为妾,因不容于大妇被扫地出门,遂出家于咸宜观。
唐代的道观,不少是风月场所。
鱼玄机惊世骇俗的在门口高悬告示:“鱼玄机诗文候教。
”于是风流才子,纷至沓来。
至于当年为情郎写下“忆君心似西江水,日夜东流无歇时”、“别君何物堪持赠,泪落晴光一首诗”的温婉女子,早已迷失在灯红酒绿里,而当人去楼空之时,她也许会凄然感叹:“易求无价宝,难得有心郎。
”柳如是亦然,公然打出“相府下堂妾”的招牌,以画舫为家,高张艳帜,放浪江湖。
其间,虽与陈子龙有过短暂结合,却被匆匆打断。
然而,没有哪个善怀的女子天性便是浮花浪蕊,不论是“鱼玄机诗文候教”的告示,还是“相府下堂妾”的招牌,都是无声的抗议与残酷的讽刺。
在江淹的南浦上,柳如是一样黯然销魂。
“更吹起,霜条孤影,还记得,旧时飞絮。
”柳丝本细弱无力,又如何承受风霜。
故词中“霜条”二字,已是冷极,再加上“孤影”,更是触目惊心。
背景虽然是残阳斜照的凄凉景象,但也是大幅的暖色,而画面的重心却是一株寒柳,在“无情残照”的衬托下,越发显得孤153绝。
空间上已表现的十分凄冷,时间上,“记得”一句,又将人带到飞絮时节。
古代女子,不论出身贵贱,一切由他人安排,半点不由自己。
即使是名门闺秀,年少时吹花嚼蕊,无忧无虑,婚后也难免忡忡于画眉深浅,或是镇日面对天壤王郎。
何况青楼女子,更是落花身世。
宋代姚宽的《生查子》有句:“郎如陌上尘,妾似堤边絮。
相见两悠扬,踪迹无寻处。
”将薄命女子比喻为飞絮。
柳如是“旧时飞絮”句,一方面是写景,一方面也是身世自况。
飞絮正是她浮家泛宅,周旋于名士间的写照。
周邦彦也写道:“人如风后入江云,情似雨馀粘地絮。
”人的踪迹早已随风而逝,但情并不会因此消失,被回忆的狂风骤雨打落后,湿漉漉沾上现实的泥土,更是触目惊心。
柳如是与陈子龙分开后,几年都未寻觅到意中人,固然她眼光特出,但更是因为“曾经沧海难为水”。
这段如春天一样明媚的感情被埋葬在秋天的寡淡里,偶一凭吊,愈觉凄然。
便如同她词中所写的寒柳,“总一种凄凉,十分憔悴,尚有燕台佳句。
”李商隐的从兄曾在少女柳枝前咏义山诗《燕台四首》,柳枝遂倾慕之。
柳如是“燕台”句即暗指此事。
识得陈子龙前,柳如是便十分钦佩他的才华,之后更是过了一段诗文唱和的神仙生活。
而今虽是双十年华,在他人眼里,自己是风华绝代的秦淮名姬,但笔下的“憔悴”一词,却将柳如是“美人迟暮”的焦虑展露无遗。
虽然沦落万千红尘,柳如是心里应该还记得初见陈子龙文笔的惊艳。
如今想起,大概如柳枝般,做个旁观者才是最好的吧,李商隐的才华在她生命中一闪而过,是颗最璀璨耀目的流星,却从未想过将它摘下,只将一点少女情怀留在义山诗小序的墨香里。
柳如是倾慕陈子龙之才,竟作《男洛神赋》对他展开热烈的追求,然而太过浓烈的感情总难长久,柳如是和陈子龙的故事,如同琴曲弹到最高潮时,琴弦崩然而断,只留下空荡荡的回音。
“尚有”二字,足可看出“燕台佳句”是在这憔悴凋零的心境里,对柳如是唯一的安慰。
然而这安慰仿佛一剂鸦片,五彩幻影过后更是漫无边际的空虚。
柳如是和陈子龙的相恋,正与季节巧合,萌发在草长莺飞的春天,154终结于落木萧萧的秋季。
“春日酿成秋日雨”,“酿”这一动词,是缓慢的,是一点一点积累、变化的过程,作者心情的转换不是瞬间的失落,而是慢慢变苦,最后一个人如同反刍一般的品味,同时这种心情被通感到天气里,绵丽的春日积攒到秋天,便酿成了凄风苦雨。
故而“念畴昔风流,暗伤如许”。
又看向寒柳周围、也是自己眼前的景物——“纵饶有,绕堤画舸,冷落尽,水云犹故。
”当年虽非正室,但丝萝得托乔木,而今貌似春风得意,却是身世飘零。
就如同江边寒柳,画舫游船来来往往,但他们都有自己的生活、自己的轨迹,纵是惊叹于一株柳树的风姿,然而不过是流连片刻,没人会把她当做真正的归宿。
曲终人散之际,陪伴柳树的,只有漠漠的水云。
作者冷眼看去,目之所及的繁华都是假象,而回忆起从前,不由得“眉儿愁苦”。
古诗词向有把女性眉毛比作柳叶的传统,如白居易《长恨歌》说:“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眉儿”是柳叶的喻体,而词中凄迷清空的境界,很容易与雾裹烟封的烟柳之景联系起来,而工愁善病的美人林黛玉的眉毛,便被曹雪芹形容为“罥烟眉”,“眉儿愁苦”仿佛是直抒胸臆的自我描写,脱离了标题“咏寒柳”的本意,但实际上用来比喻柳叶笼烟之景,非细品不得其妙。
《金明池·咏寒柳》的忆旧,满是清冷郁结之气。
最后只好轻叹一声:“待约个梅魂,黄昏月淡,与伊深怜低语。
”《金明池·咏寒柳》颇得姜夔清空疏宕的词风,“梅魂”句更是让人想起姜白石的自度曲《疏影》。
“苔枝缀玉,有翠禽小小,枝上同宿。
”这种清冷却不孤寂的境界,大概才是身处声色繁华中的柳如是真正的追求。
写这首词时,陈子龙是她已消散的“梅魂”,后来她仰慕钱谦益,儒装访半野堂,钱谦益大喜,取佛经“如是我闻”之意,为她建“我闻楼”,楼落成之日,钱谦益作诗“今夕梅魂共谁语?任他疏影蘸寒流。
”满腔欣喜的自称是柳如是的“梅魂”。
钱、柳二人婚后,貌似感情甚笃。
钱谦益始终以正室之遇待柳如是,然而在国破之时,柳如是提出投水殉国,钱谦益竟嫌水冷而不愿。
155柳如是奋身入水,却被钱谦益拉起。
当年以倭刀断琴,与宋征舆决裂的刚烈少女,当年倾尽珠宝,资助义军抗清的明义女子,此刻却没有反抗。
柳如是本姓杨,离开陈子龙后,改姓为柳。
《金明池·咏寒柳》的自况、自怜之意,溢于笔端。
回忆往昔,柳如是在《西湖八绝句》中写道:“垂杨小院绣帘东,莺阁残枝未相逢。
大抵西泠寒食路,桃花得气美人中。
”那时她还不是柳如是,她是杨影怜、杨爱、杨云娟,她还未遇到陈子龙,一切都没有开始。
寒食节,崔护敲开了南庄的门,看到“人面桃花相映红”,柳如是笔下的寒食节,也有美人和桃花,但是桃花借着美人的气韵,才会如此动人。
结句构思奇崛,更妙的是文气错落,能以豪语写闺情。
若怀着点八卦的心情,寻摸周边的章句,则会发现,在她和陈子龙同居的崇祯八年,陈子龙写过这样一组诗:“今年春早试罗衣,二月未尽桃花飞。
应有江南寒食路,美人芳草一行归。
(其一)垂杨小院倚花开,铃阁沉沉人未来。
不及城东年少子,春风齐上斗鸡台。
(其二)”(陈子龙《寒食》三首)柳如是的这首绝句,短短二十八字,满是陈子龙的影子。
当年的垂杨小院,铃阁沉沉,一个是未相逢,一个是人未来,同样是寒食路,一个是花容窈窕,交相辉映,一个是草色流光,美人偕行。
而柳氏此绝,并非简单的翻作,原因就在于末句“桃花得气美人中”,设思奇巧、气韵洒落,洋溢着自信与自赏,大概是因为遥和着陈子龙的诗,便想到了交往时的快乐吧。
柳如是的《西湖八绝句(其一)》与陈子龙的《寒食》堪称情侣作,然而钱谦益激赏柳如是的才华,却是因为在王微之家中看到那句“桃花得气美人中”。
失败感情的纪念,无意中成就了一生的婚姻,究竟是幸运,还是讽刺?“喂喂,问你呢,你还记得有其他写得好的《金明池》吗?”友人颇有些不耐。
156“啊?”我恍然醒来,对面的友人敲着勺子,莫名其妙地看着我。
面前的赤豆元宵,氤氲出缕缕热气,原来我只是一瞬发呆。
吃罢元宵,和好友在宽宽窄窄的巷子里走着,当年的烟柳繁华地,而今开满大小店铺,卖着玻璃“雨花石”和中国所有旅游景点都能买到的“纪念品”。
来到秦淮河畔,却是闪亮的电灯和红得逼人的仿古建筑。
河中密密停着汽艇,船主们大声招徕生意,我苦笑道:“这便是传说中的‘夜泊秦淮近酒家’了么?”趴在石栏上,莫说怀古,连发呆都是奢望。
鼎沸的人声中,河畔几株垂柳,在暮春如酒的晚风里,轻轻舞动。
水面上盈盈的灯光,仿佛眼中的泪欲下未下。
历史的劫灰,早已飘散,何况是历史的罅隙中,最卑微不过的女子呢?然则,柳如是虽为历史中一过客,但她的气韵风华,却为晚明风雨飘摇的末世平添一抹明丽,“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只是,在光鲜的外表下,她的寂寞也永恒如青山。
评语:语文别致精雅,思路委婉有趣-------------傅朗谁说文学赏析要写得正经八百无趣味-------------许齐雄157文学赏析组次奖生存的困境与艺术的越境——陶渊明的生命写作与自我救赎新加坡国立大学黄婉华陶渊明(365——427)是生活在一个失衡失序的时代困境中—魏晋时期。
时代倾斜对其造成的心灵阉割,结成一种精神内伤。
但陶渊明却能在诗意坦然中化解了时代之痛。
在此基础上,本文结合陶渊明的作品,探讨诗意境界对生存困境之超越这一主题,从中说明陶渊明的自然回归的选择与艺术创作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自我的救赎。
他以“诗意化的人生”去实现对困境的反击与超越,目的是实现自我人格价值与对自由的追求,完成生命自救。
这反映出陶渊明在特定社会中形成的压抑而又力求解脱的心态,从中发现苦难体验对于造就陶渊明这一伟大作家的意义。
作品与作家自救心绪的外化一脉相承,正是这种自救获取解脱促成了成功作品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