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精品课程体质ppt课件
合集下载
最新【中医基础理论】体质ppt课件

现代医家也有不同的分类法:如有四分法、五分 法、六分法、七分法、九分法、十二分法等。
二、常见体质分类及其特征
1、 阴 阳 平 和 质
阴阳平和质是较为协调的体质类型。其特征为:
①身体强壮,胖瘦适度; ②面色与肤色虽有五色 之偏,但都明润含蓄; ③目光有神,性格开朗、随和; ④食量适中,二便通调; ⑤舌红润,脉象缓匀有神; ⑥夜眠安和,精力充沛,反应灵活,思维敏捷,工作 潜力大; ⑦自身调节和对外适应能力强。
二、体质的构成
1、形态结构的差异性
体表形态(外部形态结构):包括体格、体型、 体重、性征、体姿、面色、毛发、舌象、脉象等。
体格:指反映人体生长发育水平、营养状况和锻 炼程度的状态,通过观察和测量身体各部分的大小、 形状、匀称程度、体重、胸围、肩宽、骨盆宽度和皮 肤和皮下组织的状况来判断。
体型:指身体大小形态比例的形态特征,是衡量 体格的重要指标。主要观察形体之肥瘦长短,皮肉之 厚薄坚松,肤色之黑白苍嫩的差异。
然条件下的体质特征。
(八)疾病针药及其他因素
疾病是促使体质改变的一个重要因素。一般来说, 疾病改变体质多是向不利方面变化,如大病、久病之后, 常使体质虚弱;某些慢性疾病(如慢性肾炎等)迁延日 久,患者的体质易表现出一定的特异性。而感染邪气, 罹患某些疾病(如麻疹等)之后,还会使机体具有相应 的免疫力,使患者终生不再罹患此病。
(七)地理因素
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地理特征,这些特征影响着不 同地域人群的饮食结构、居住条件、生活方式、社会民 俗等,从而导致其在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心理行为特 征的差异。同时,人类具有能动的适应性,由于自然环 境条件不同,人类各自形成了与其生存环境条件相协调 的自我调节机制和适应方式,从而产生并形成了不同自
二、常见体质分类及其特征
1、 阴 阳 平 和 质
阴阳平和质是较为协调的体质类型。其特征为:
①身体强壮,胖瘦适度; ②面色与肤色虽有五色 之偏,但都明润含蓄; ③目光有神,性格开朗、随和; ④食量适中,二便通调; ⑤舌红润,脉象缓匀有神; ⑥夜眠安和,精力充沛,反应灵活,思维敏捷,工作 潜力大; ⑦自身调节和对外适应能力强。
二、体质的构成
1、形态结构的差异性
体表形态(外部形态结构):包括体格、体型、 体重、性征、体姿、面色、毛发、舌象、脉象等。
体格:指反映人体生长发育水平、营养状况和锻 炼程度的状态,通过观察和测量身体各部分的大小、 形状、匀称程度、体重、胸围、肩宽、骨盆宽度和皮 肤和皮下组织的状况来判断。
体型:指身体大小形态比例的形态特征,是衡量 体格的重要指标。主要观察形体之肥瘦长短,皮肉之 厚薄坚松,肤色之黑白苍嫩的差异。
然条件下的体质特征。
(八)疾病针药及其他因素
疾病是促使体质改变的一个重要因素。一般来说, 疾病改变体质多是向不利方面变化,如大病、久病之后, 常使体质虚弱;某些慢性疾病(如慢性肾炎等)迁延日 久,患者的体质易表现出一定的特异性。而感染邪气, 罹患某些疾病(如麻疹等)之后,还会使机体具有相应 的免疫力,使患者终生不再罹患此病。
(七)地理因素
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地理特征,这些特征影响着不 同地域人群的饮食结构、居住条件、生活方式、社会民 俗等,从而导致其在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心理行为特 征的差异。同时,人类具有能动的适应性,由于自然环 境条件不同,人类各自形成了与其生存环境条件相协调 的自我调节机制和适应方式,从而产生并形成了不同自
体质_中医基础理论ppt课件

-
12
德国精神病学家克瑞希麦氏从 精神病角度将人群分为矮壮型、 肌肉型、瘦长型三种。这些都 是人类对体质医学研究的早期 成果。但国外对体质学说的研 究往往偏重于心理分析,被称 为“气质学说”。
-
13
前苏联著名科学家巴甫洛夫,依
据神经过程的强度、平衡性、 灵活性,把人分为兴奋型、灵 境对体质的形成与发展 始终起重要的作用。在个体 体质的发展过程中,生活条 件、饮食构成、地理环境、 季节变迁等对体质均产生一 定的制约影响。
胆汁质
黄胆汁占优势,表现为性情急躁,神经系统坚 强。不怕困难,缺乏自制能力,缺乏持久而有 系统进行工作的能力。
黏液质
黏液占优势,表现为性情孤僻,感觉和
行动都是均衡的,表情不显于色,感情
稳定,反应迟钝,难以适应生活条件的
改变,工作埋头苦干。
-
11
古希腊医学家希波克拉底在其所
著的《论人的本性》一书中的这 些论述,都只是直观地对外部表 象和宏观的体貌特征、行为心理 进行的描述分类,从根本上说, 还是属于现象分类,而不能深入 反映事物的本质。
第五章 体质
-
1
引言
在所有的人群中,每个人都不一样, 这个不一样,叫做个体差异。
你就是你,绝对不是另外一个人。你 的个性心理,你的对外生活能力,你 的心态,你的表达,生理现象都是不 一样的。这个就叫做中医体质学,研 究人的个体差异的学问。
-
2
人的个体差异是由先天父母的遗 传决定的;同时,也受后天的影 响而变化。后天影响,包括长大 成人的过程中,饮食,性情,工 作环境等。从而导致了每个人与 众不同的体质特征。
变 “赋禀”
迁
明·张介宾《景岳全书》:“禀赋”、 “气质”
中医基础理论精品课程体质ppt课件

4
第五章 体 质(body constitution)
三、体质学说的形成和发展 第二节 体质的生理学基础 一、体质与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的关系
脏腑经络以及精气血津液是体质形成的生理学基础。 (一)体质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脏腑的形态和机能特点是构成并决定体质差异的最根本的因素。 (二)体质与精气血津液的关系
阴虚阳亢多热化,阳虚阴盛多寒化,津亏多燥化,气虚多湿化。
9
第五章 体 质(body constitution)
(二)体质决定疾病的传变 1.通过影响正气的强弱 2.通过影响病邪的从化 四、指导辨证 (一)体质是辨证的基础,体质决定疾病的证候类型 (二)同病异证、异病同证的体质因素 五、指导治疗
因人制宜的核心就是区别体质治疗。 (一)区别体质特征施治
6
第五章 体 质(body constitution)
第三节 体质的分类 一、体质的分类方法
阴阳含量、五行归属、形态与机能特征、心理特征等分法。 二、常用体质分类及其特征
理想的体质是阴阳平和质。 (一)阴阳平和质 (二)偏阳质 (三)偏阴质
☆接口: 体质的偏阴偏阳等概念与病理状态的阴虚阳虚概念不同。
10
(二)根据体质特征注意针药宜忌
第1.注五意药章物性味体 质(body constitution)
2.注意用药剂量 3.注意针灸宜忌 (三)兼顾体质特征重视善后调理 六、指导养生
11
中医基础理论
The Basic Theory of CM
1
第五章 体 质(body constitution)
第一节 体质学说概述 一、体质学说的概念
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研究正常人体体质的概念、形成、特征、类型、差 异规律,及其对疾病发生、发展、演变过程的影响,并以指导对疾病进行
第五章 体 质(body constitution)
三、体质学说的形成和发展 第二节 体质的生理学基础 一、体质与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的关系
脏腑经络以及精气血津液是体质形成的生理学基础。 (一)体质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脏腑的形态和机能特点是构成并决定体质差异的最根本的因素。 (二)体质与精气血津液的关系
阴虚阳亢多热化,阳虚阴盛多寒化,津亏多燥化,气虚多湿化。
9
第五章 体 质(body constitution)
(二)体质决定疾病的传变 1.通过影响正气的强弱 2.通过影响病邪的从化 四、指导辨证 (一)体质是辨证的基础,体质决定疾病的证候类型 (二)同病异证、异病同证的体质因素 五、指导治疗
因人制宜的核心就是区别体质治疗。 (一)区别体质特征施治
6
第五章 体 质(body constitution)
第三节 体质的分类 一、体质的分类方法
阴阳含量、五行归属、形态与机能特征、心理特征等分法。 二、常用体质分类及其特征
理想的体质是阴阳平和质。 (一)阴阳平和质 (二)偏阳质 (三)偏阴质
☆接口: 体质的偏阴偏阳等概念与病理状态的阴虚阳虚概念不同。
10
(二)根据体质特征注意针药宜忌
第1.注五意药章物性味体 质(body constitution)
2.注意用药剂量 3.注意针灸宜忌 (三)兼顾体质特征重视善后调理 六、指导养生
11
中医基础理论
The Basic Theory of CM
1
第五章 体 质(body constitution)
第一节 体质学说概述 一、体质学说的概念
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研究正常人体体质的概念、形成、特征、类型、差 异规律,及其对疾病发生、发展、演变过程的影响,并以指导对疾病进行
中医基础理论课件体质

中医基础理论
体 质
杨 勇 中医系(5教303室)
体 质
体质的概念
体质的形成
体质的分类
一、体质的概念
体质,是指形成于先天,定性于 后天的个体在形态结构、生理功能 和心理因素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 的特性。
构成体质的三大要素
形态结构
生理功能
心理因素
1.形态结构
体表形态(外部形态结构) 包括体格、体型、体重、性征、体 姿、面色、毛发、舌象、脉象等。
四、现代临床体质分类
5.痰湿质:痰湿凝聚,以形体肥胖、腹部肥满、 口黏苔腻等痰湿表现为主要特征。 6.湿热质:湿热内蕴,以面垢油光、口苦、苔黄 腻等湿热表现为主要特征。 7.血瘀质 :血行不畅,以肤色晦黯、舌质紫黯等 血瘀表现为主要特征。 8.气郁质:气机郁滞,以神情抑郁、忧虑脆弱等 气郁表现为主要特征。 9.特禀质:先天失常,以生理缺陷、过敏反应等 为主要特征。
四、现代临床体质分类
1.平和质:阴阳气血调和,以体态适中、面色红 润、精力充沛等为主要特征。为正常的体质。 2.气虚质 :元气不足,以疲乏、气短、自汗等气 虚表现为主要特征。 3.阳虚质:阳气不足,以畏寒怕冷、手足不温等 虚寒表现为主要特征。 4.阴虚质:阴液亏少,以口燥咽干、手足心热等 虚热表现为主要特征。
人出生前从父母所获得的一切统 称为先天禀赋。 先天禀赋决定个体性情和功能。
2.后天影响
饮食结构、营养状况、居住环境、 生活条件、季节变化等都对体质的 形成有一定影响。 故后天的调养、适度的劳作和体 育锻炼,可补先天不足,增强体质。 性别年龄也可影响体质。
三、体质分类
《灵枢·通天》根据人体阴阳的多 少盛衰,把体质分为太阴、少阴、 太阳、少阳、阴阳平和五种类型。 《灵枢·阴阳二十五人》运用阴阳 五行学说,结合人体的肤色、体形、 禀性、态度等特征,将体质分为木 型、火型、土型、金型、水型五种 类型。
中医基础理论课件-体质ppt课件

第五章 体 质
目的要求:
1.掌握体质的概念、体质学说的应用 2.了解体质学说概述、体质的生理学基础、 体质的分类 研究体质学说的意义 整体把握个体生命特征 分析疾病发生,发展和演变规律 对诊断、治疗、预防、养生、康复有重要意义
1
第一节 体 质 学 说 概 述
体质学说—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研究正常 人体体质内涵及其对疾病过程的影响, 指导诊断和防治的知识。
性等。 ➢ 心理发育水平:智力,情感,行为,个性,意志,性格等。 ➢ 适应能力:对各种环境的适应能力,抗损害能力,
调控能力,修复能力等。
8
2、理想健康体质的标志
1. 身体发育良好,体格健壮,体型匀称,体重适当; 2. 面色红润,双目有神,须发润泽,肌肉皮肤富有弹性; 3. 声音洪亮,牙齿坚固,双耳聪敏,脉象和缓均匀,睡
19
一、说明个体对某些病因的易感性
1 体质因素决定对某些致病因素的易感性 “要知易风为病者,表气素虚;易寒为病者,阳气素弱;易 热为病者,阴气素衰;易伤食者,脾胃必亏,易劳伤者,中 气必损”。
2 体质因素决定发病的倾向性 小儿:脏腑娇嫩,体质未壮,易患咳喘、腹泄、食积等 老人:精气虚弱,体质转弱,易患痰饮、咳喘、眩晕、消渴等 肥人或痰湿内盛者:易患眩晕,中风等; 瘦人或阴虚者:易患痨嗽等
一、 体质与脏腑经络精气血津液的关系
1.脏腑盛衰偏颇决定体质差异:脏腑的形态和 功能特点是影响体质的根本因素
2.经络气血多少影响体质外部形态特征 3.精气血津液是决定体质特征的重要物质基础
12
二、影响体质的因素
1. 先天禀赋:父母生殖之精的质量,胎养 过程。--形体之基
2. 年龄因素:小儿、青壮、老年 3. 性别差异:形态、功能、心理差异;
目的要求:
1.掌握体质的概念、体质学说的应用 2.了解体质学说概述、体质的生理学基础、 体质的分类 研究体质学说的意义 整体把握个体生命特征 分析疾病发生,发展和演变规律 对诊断、治疗、预防、养生、康复有重要意义
1
第一节 体 质 学 说 概 述
体质学说—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研究正常 人体体质内涵及其对疾病过程的影响, 指导诊断和防治的知识。
性等。 ➢ 心理发育水平:智力,情感,行为,个性,意志,性格等。 ➢ 适应能力:对各种环境的适应能力,抗损害能力,
调控能力,修复能力等。
8
2、理想健康体质的标志
1. 身体发育良好,体格健壮,体型匀称,体重适当; 2. 面色红润,双目有神,须发润泽,肌肉皮肤富有弹性; 3. 声音洪亮,牙齿坚固,双耳聪敏,脉象和缓均匀,睡
19
一、说明个体对某些病因的易感性
1 体质因素决定对某些致病因素的易感性 “要知易风为病者,表气素虚;易寒为病者,阳气素弱;易 热为病者,阴气素衰;易伤食者,脾胃必亏,易劳伤者,中 气必损”。
2 体质因素决定发病的倾向性 小儿:脏腑娇嫩,体质未壮,易患咳喘、腹泄、食积等 老人:精气虚弱,体质转弱,易患痰饮、咳喘、眩晕、消渴等 肥人或痰湿内盛者:易患眩晕,中风等; 瘦人或阴虚者:易患痨嗽等
一、 体质与脏腑经络精气血津液的关系
1.脏腑盛衰偏颇决定体质差异:脏腑的形态和 功能特点是影响体质的根本因素
2.经络气血多少影响体质外部形态特征 3.精气血津液是决定体质特征的重要物质基础
12
二、影响体质的因素
1. 先天禀赋:父母生殖之精的质量,胎养 过程。--形体之基
2. 年龄因素:小儿、青壮、老年 3. 性别差异:形态、功能、心理差异;
中医课件-体质ppt

Part
03
体质的成因与调理
体质的成因
先天因素
父母的遗传基因对子女的体质有一定影响,包括身体形态、生理功能 和心理特征。
后天因素
环境、饮食、运动、生活习惯等后天因素也会影响体质,如长期处于 潮湿环境可能导致湿气重,饮食偏油腻可能导致痰湿体质。
情志因素
情绪状态对体质也有一定影响,长期情绪压抑或紧张可能导致气滞或 气虚体质。
THANKS
感谢您的观看
在医生的指导下,根据个人体质 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和保健品进 行调理,如中药汤剂、中成药、
保健茶等。
注意药物和保健品的适应症和禁 忌症,避免不良反应的产生。
不要盲目跟风购买和使用药物和 保健品,以免对身体造成不必要
的侵害。
Part
04
中医体质辨识与养生保健
如何辨识自己的体质
视察自身症状
通过视察自己的身体状态 、精神状态以及常见不适 症状,初步判断自己的体 质类型。
度劳累和熬夜。
案例二:阳虚体质的调理
要点一
总结词
温阳散寒,补益阳气
要点二
详细描写
阳虚体质的人通常表现为畏寒肢冷、大便溏薄、小便清长 等症状。调理阳虚体质应以温阳散寒、补益阳气为主。建 议饮食上多食用温性食物,如姜、葱、蒜等,避免食用生 冷食物。同时,加强体育锻炼,如太极拳、八段锦等,以 增强体质。在药物调理方面,可适当服用温阳散寒的中成 药,如附子理中丸等。
了解家族遗传
了解家族成员的体质特点 ,有助于推断自己的体质 偏向。
寻求专业评估
通过中医望、闻、问、切 等手段,由专业医师进行 体质辨识。
根据体质制定养生保健方案
气虚体质
重视补气养气,适当食用益气食物,如黄芪 、党参等,避免过度劳累。
中医体质基础理论 教学PPT课件

不同。” 8、疾病针药和其他:慢病、长期服偏于某性的药物;
第三节 体质的分类
一、体质的分类方法:
体质的生理学基础是脏腑经络及精气血 津液的盛衰偏颇,实际上是脏腑精气阴阳及 其机能的差异和经络气血之偏颇,所以,着 眼于整体生理功能的高低强弱运用阴阳的分 类方法对体质进行分类是体质分类的基本方 法。
二、常用体质分类及其特征:
三、体质的标志和体质的特点:#
(一)体质的评价指标包括:
4、心理发育水平:包括智力、情感、行为、感知觉、 个性、性格、意志等方面;
5、使应能力:包括对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各种精 神心理环境的适应能力及对病因、疾病损害的抵 抗、调控能力、修复能力。 理想健康体质的标志:从身体发育、面色、声音、
动作、精力、处事态度、应变能力等七个方面来看。
4、饮食因素: 饮食结构和营养状况; 5、劳逸所伤 :
过劳——伤气、伤形 过逸——长期养尊处优,四肢不勤,可使气
血流行不畅,筋肉松弛,脾胃功能减退; 6、情志因素:精神情志,贵在和调; 情志——泛指喜怒忧思悲恐惊等心理活动,是人体对
外界客观事物刺激的正常反应,反映了机体 对自然、社会环境变化的适应调节能力。 7、地理因素:“人禀天地之气而生,故其气体随地而
生理状态下———生理反映 病理状态下的——发病倾向
预测性:偏于某中体质类型者,在初现端倪之
后多具有循着这类体质固有的发展演 变规律缓慢演化的趋势——为治未病 提供依据(及早采取措施 ,防止恶化 于未然)。
体质学说理论源于“内经”,后经历代医家 从 不同对体质问题进行了详尽、细致、正确的研究 ,并有效的将体质理论运用于临床实践中。
第一节 体质学说的概述
一、体质的概念:
体质是指人类个体在生命过程中,由遗传性和获 得性因素所决定的表现在形体结构、生理机能和心理 活动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性。
第三节 体质的分类
一、体质的分类方法:
体质的生理学基础是脏腑经络及精气血 津液的盛衰偏颇,实际上是脏腑精气阴阳及 其机能的差异和经络气血之偏颇,所以,着 眼于整体生理功能的高低强弱运用阴阳的分 类方法对体质进行分类是体质分类的基本方 法。
二、常用体质分类及其特征:
三、体质的标志和体质的特点:#
(一)体质的评价指标包括:
4、心理发育水平:包括智力、情感、行为、感知觉、 个性、性格、意志等方面;
5、使应能力:包括对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各种精 神心理环境的适应能力及对病因、疾病损害的抵 抗、调控能力、修复能力。 理想健康体质的标志:从身体发育、面色、声音、
动作、精力、处事态度、应变能力等七个方面来看。
4、饮食因素: 饮食结构和营养状况; 5、劳逸所伤 :
过劳——伤气、伤形 过逸——长期养尊处优,四肢不勤,可使气
血流行不畅,筋肉松弛,脾胃功能减退; 6、情志因素:精神情志,贵在和调; 情志——泛指喜怒忧思悲恐惊等心理活动,是人体对
外界客观事物刺激的正常反应,反映了机体 对自然、社会环境变化的适应调节能力。 7、地理因素:“人禀天地之气而生,故其气体随地而
生理状态下———生理反映 病理状态下的——发病倾向
预测性:偏于某中体质类型者,在初现端倪之
后多具有循着这类体质固有的发展演 变规律缓慢演化的趋势——为治未病 提供依据(及早采取措施 ,防止恶化 于未然)。
体质学说理论源于“内经”,后经历代医家 从 不同对体质问题进行了详尽、细致、正确的研究 ,并有效的将体质理论运用于临床实践中。
第一节 体质学说的概述
一、体质的概念:
体质是指人类个体在生命过程中,由遗传性和获 得性因素所决定的表现在形体结构、生理机能和心理 活动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性。
中医基础理论-体质

气虚质保健穴
❖ 足三里:位于外膝眼下三寸,胫骨前嵴外1横 指处;
❖ 气海穴:位于前正中线上,脐下1.5寸; ❖ 关元穴:位于前正中线上,脐下3寸; ❖ 神阙穴:位于脐窝中央。
常见体质的判定标准
3.阳虚质 (C型) ❖ 总体特征:阳气不足,以畏寒怕冷、手足不温等虚寒表现为主
要特征。 ❖ 形体特征:肌肉松软不实。 ❖ 常见表现:平素畏冷,手足不温,喜热饮食,精神不振,舌淡
❖ 常见表现:面垢油光,易生痤疮,口苦口干,身重困倦,大便 黏滞不畅或燥结,小便短黄,男性易阴囊潮湿,女性易带下增 多,舌质偏红,苔黄腻,脉滑数。
❖ 心理特征:容易心烦急躁。 ❖ 发病倾向:易患疮疖、黄疸、热淋等病。
❖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对夏末秋初湿热气候的潮湿或气温偏高 环境较难适应。
湿热质饮食
方凹陷处。
常见体质的判定标准
7.血瘀质 (G型) ❖ 总体特征:血行不畅,以肤色晦黯、舌质紫黯等血瘀
表现为主要特征。 ❖ 形体特征:胖瘦均见。 ❖ 常见表现:肤色晦黯,色素沉着,容易出现瘀斑,口
唇黯淡,舌黯或有瘀点,舌下络脉紫黯或增粗,脉涩 。 ❖ 心理特征:易烦,健忘。 ❖ 发病倾向:易患癥瘕及痛证,血证等。 ❖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不耐受寒邪。
,舌红少津,脉细数。 ❖ 心理特征:性情急躁,外向好动,活泼。 ❖ 发病倾向:易患虚劳、失精、不寐等病,感邪易从热化。 ❖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耐冬不耐夏,不耐受暑、热、燥邪。
阴虚质饮食
❖ 多食瘦猪肉、鸭肉、绿豆、冬瓜等甘凉滋润 之品,少食羊肉、韭菜、辣椒、葵花子等性 温燥烈之品。
❖ 食疗方:莲子百合煲瘦肉一一莲子(去芯) 15克,百合20克,猪瘦肉100克,盐适量。 制作:用莲子(去芯)、百合、猪瘦肉,加 水适量同煲,肉熟烂后用盐调味食用。本汤 具有清心润肺、益气荞麦(含致敏物质 荞麦荧光素)、蚕豆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 体 质(body constitution)
③性格:一个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 ④素质:指人的先天解剖生理特点,主要是感觉运动器官和神经系统方 面的特点,是能力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三)体质状况的评价 (四)特质的特点 1.先天遗传性 2.差异多样性 3.形神一体性 4.群类趋同行 5.相对稳定型 6.动态可变性 7.连续可测性 8.后天可调性
☆接口: 体质与人格、气质、性格以及素质概念的区别 ①人格:个体独特的、持久的心理或行为特征的综合。包括人格倾向 (人对社会环境的态度和行为动力特征)、心理特征(指能力、气质、性 格等)、心理调节(自我评价、自我感受、自我控制等)。 ②气质(气禀、气性、禀性):人在进行心理活动时或在行为方式上表 现出来的强度、速度、稳定性、指向性、灵活性等动态的人格心理特征。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新世纪(第二版)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
中医基础理论
The Basic Theory of CM
第五章 体 质(body constitution)
第一节 体质学说概述 一、体质学说的概念
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研究正常人体体质的概念、形成、特征、类型、差 异规律,及其对疾病发生、发展、演变过程的影响,并以指导对疾病进行
精的多少优劣是体质差异的根本。 ☆接口: 脏腑、经络的结构变化和机能盛衰,以及精气血津液的盈亏,是决定 人体体质的重要因素。
第五章 体 质(body constitution)
二、影响体质的因素
(一)先天禀赋:体质形成的基础,体质强弱的前提条件。 (二)年龄因素(生、长、壮、老、已) 1.小儿:纯阳之体,稚阴稚阳,脏腑娇嫩,形气未充,易虚易实,易寒易热。 2.成人:脏腑机能强健,体质稳定。 3.老人:生理性衰退体质。 (三)性别差异 1.男:阳刚,用气。 2.女:阴柔,用血,经、带、胎、产、乳。 (四)饮食因素 (五)劳逸因素 (六)情志因素 (七)地理因素 (八)疾病针药及其它因素
第五章 体 质(body constitution)
第三节 体质的分类 一、体质的分类方法
阴阳含量、五行归属、形态与机能特征、心理特征等分法。 二、常用体质分类及其特征
理想的体质是阴阳平和质。 (一)阴阳平和质 (二)偏阳质 (三)偏阴质
☆接口: 体质的偏阴偏阳等概念与病理状态的阴虚阳虚概念不同。
第四节 体质学说的应用
第一、五说明章个体对体某些病因质的易(b感性ody constitution)
(一)体质因素决定着个体对某些病邪的易感性(耐受性) 偏阳质:易感阳邪(风、暑、热)而耐寒 偏阴质:易感阴邪(寒、湿)而耐热 (二)体质决定发病的倾向性 小儿:易患咳喘、腹泻、食积 年高之人:眩晕、心悸、消渴 肥人:中风、眩晕 瘦人:咳嗽、肺痨
(二)根据体质特征注意针药宜忌
第1.注五意药章物性味体 质(body constitution)
2.注意用药剂量
3.注意针灸宜忌
(三)兼顾体质特征重视善后调理
六、指导养生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
第五章 体 质(body constitution)
三、体质学说的形成和发展 第二节 体质的生理学基础 一、体质与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的关系
脏腑经络以及精气血津液是体质形成的生理学基础。 (一)体质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脏腑的形态和机能特点是构成并决定体质差异的最根本的因素。 (二)体质与精气血津液的关系
诊 断和防治的理论。 二、体质的概念 (一)体质的基本概念
人类个体在生命过程中,由遗传性和获得性因素所决定的在形态结构、 生理机能和心理活动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征。
☆接口: 体质的表现onstitution)
(二)体质的构成 1.形态结构的差异性 2.生理机能的差异性 3.心理特征的差异性
第五章 体 质(body constitution)
二、阐释发病原理:体质强弱决定着发病与否及发病情况。 三、解释病理变化 (一)体质决定病机的从化 1.从化(质化)的概念:病情随体质而变化。 2.质势的概念:不同的体质类型有其潜在的、相对稳定的病理倾向性。 3.病势的概念:不同的致病因素具有不同的病变特点和病理演变趋势。 4.从化(质化)的规律
阴虚阳亢多热化,阳虚阴盛多寒化,津亏多燥化,气虚多湿化。
第五章 体 质(body constitution)
(二)体质决定疾病的传变 1.通过影响正气的强弱 2.通过影响病邪的从化 四、指导辨证 (一)体质是辨证的基础,体质决定疾病的证候类型 (二)同病异证、异病同证的体质因素 五、指导治疗
因人制宜的核心就是区别体质治疗。 (一)区别体质特征施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