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陆的变迁》详细说课稿荣获荆州市一等奖
教版七年级上册2.2海陆的变迁 说课稿

《海陆的变迁》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主题是《海陆的变迁》。
我将从以下三个环节来说课:教学分析、教学过程和小结。
一、教学分析教学分析主要分为五个部分:(一)教材分析地理教材是地理课程的载体,是地理课程标准的体现,是师生教学活动的信息源泉。
本节选自七年级上册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的第二节。
主要讲述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原因,是承接第一节“大洲和大洋”对地球海陆面貌认识的进一步深化。
本节通过猜想假设-实例解释-科学证明三步骤,帮助学生理解海陆变迁,同时了解和学习科学研究方法。
(二)目标分析知识与技能:了解海陆的变迁及其原因“板块构造学说”,包括板块的分布、运动及影响过程与方法:重在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围绕课本的基本观点,从现象和实例入手,引导学生探究地球“活动论”——“大陆漂移学说”——“板块构造学说”,体现科学的探究思路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海陆变迁的探究与讲解,培养学生以动态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以及对科学知识的探索精神。
(三)重难点分析重点:板块的分布、板块的运动及其影响难点:板块运动的影响(四)学情分析优点:学生通过“地球和地图”、“大洲和大洋”的学习,对地球的形状、大小、海陆分布等有了一定认识和理解,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必要的基础知识2、缺点:本阶段的学生年龄小,活泼好动,部分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空间概念不强、知识迁移能力有限等原因,需要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
(五)教法学法分析新课标倡导“地理学习方式多样化”,现代教育倡导由“教会学生知识”到“教会学生学习”。
本节课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观察、小组讨论、合作探究,让学生理解知识的产生、发展及影响。
二、教学过程主要分为4个方面:新课导入、课程讲解、总结、板书设计(一)新课导入1、通过地图让学生回答七大洲四大洋。
[设计意图] 这样做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复习巩固上节课所学内容。
2、提问:七大洲四大洋自古就是这样分布的吗?有没有听过“沧海桑田”这个词?(二)新课讲解新课的讲解主要包含三个部分:沧海桑田、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板块的运动1、沧海桑田列举三个问题让学生们讨论回答喜马拉雅山的岩石中发现海洋生物的化石说明了什么问题?——过去是海洋现在是陆地我国东部海底发现古河流的遗迹反映了该海域过去是什么状况?——过去是陆地现在是海洋荷兰的国土面积在过去的百年中为什么在不断扩大?——海洋变成了陆地[设计意图] 由于课本上只是列举了实例,在陈述事实,部分孩子看完后不会思考,所以,将其改变成疑问句,更直观的提醒学生们思考。
海陆的变迁说课稿

《海陆的变迁》演示文稿一、自我简介:十几年前我曾在四中实习,一个多月的生活给我留下终生难忘的美好印象。
十几年后的今天,再次走上四中的讲台,看到一张张陌生而熟悉的面孔,仿佛有种回家的感觉。
我如今在方志敏的家乡—弋阳县漆工镇中学工作,我感到非常自豪,因为那是伟人的故乡。
方志敏不仅是我们家乡人民的骄傲,也是整个上饶人民的骄傲。
“爱国、清贫、创造、奉献”的志敏精神是我们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在这堂课上,我希望大家也应该发扬志敏精神:有所创造,有所创新。
二、沧海桑田1、介绍典故“沧海桑田”我国古书《神仙传·麻姑》。
从前有仙人,一个叫王远,一个叫麻姑。
一次,他们相约到蔡经家去饮酒,席间,麻姑对王远说:“自从得了道接受天命以来,我已经亲眼见到东海三次变成桑田,又看到海水比前一时期浅了一半,难道它又要变成陆地了吗?”。
王远叹息道:“是啊,圣人们都说大海的水在下降,不久那里又将扬起尘土了”。
这个神话传说告诉人们陆地可以变成海洋,海洋也可以变成陆地。
但实际上海陆是否会变迁呢?我们不妨来看看地理工作者在考察过程中的几个重大的发现。
2、【阅读第33页课堂活动内容】请解释其原因。
(1)、科学家在喜马拉雅山地区发现大量古老的海洋生物化石,证明什么?【这里曾经是一片汪洋大海,只是后来由于地壳隆起抬升成为高山】(海洋→陆地)(2)、我国东部海域的海底,人们发现古河道遗址,证明了什么?【证明这里曾经是陆地】(陆地→海洋)(3)、荷兰的国土面积在过去的百年中为什么在不断扩大?【围海造陆】(海洋→陆地)3、产生海陆变迁的原因有哪些呢?【阅读32页课文内容,完成填空】现代科学研究表明:(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人类活动),例如“填海造陆”等,也会引起海陆的变化。
4、下列属于人为因素引起海陆变迁的是()A 风蚀B 流水侵蚀C 填海造地D 地壳运动[转承]:海陆变迁客观存在,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是地壳的运动。
七年级海陆的变迁说课稿

七年级《海陆的变迁》说课稿七年级《海陆的变迁》说课稿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海陆的变迁》,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五个方面来阐述。
首先,说教材,我主要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三个方面分析。
《海陆变迁》选自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的第二章《海洋与陆地》,该部分内容属于世界地理模块。
我主要从以下两点对教材进行分析。
1、本节教材内容在整个课程标准和模块的地位和作用。
《海里的变迁》是第二章《海洋与陆地》的第二节。
本节教材是在学生了解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等地球的基本面貌、了解了海陆分布的基础上,对地球表面形态的进一步认识。
本节从动态运动的角度了解地球的海陆分布,是区域地理中有关地形分布、火山、地震等内容教学和学习的理论基础。
2、教材处理:本节教材内容分为三个部分:(1)沧海桑田(海陆变迁的原因)(2)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大陆漂移假说)(3)板块的运动(板块构造学说)首先从海陆变迁的一般现象入手寻求导致海陆变迁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尝试对现在海陆分布格局进行理论解释,向学生介绍具有前后联系的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
这样处理比较符合由现象到本质,由理论到实践的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
由于本课内容理论性强,内容比较抽象,教材列举了较多的实例,配备了较多的图片,旨在加强内容的直观性。
其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运用实例说明海陆的变迁,了解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过程与方法:通过拼图与分析示意图,培养读图能力,想象能力和推理能力。
运用板块运动学说,解释地球便面基本面貌的形成与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大陆漂移――板块构造学说的发展过程对学生进行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养,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
最后,教材重难点:根据《地理课程标准》中相关要求,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海陆变迁的原因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由于七年级学生,首次接触地理,抽象思维能力弱,缺乏空间立体概念,逻辑理解能力不强,一些有关的地理分布知识的记忆缺少方法,针对七年级学生这一认知水平,我将对板块构造学说的理解和应用其观点解释一些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和板块分布的记忆划为本节课的难点。
人教版地理七上第二章第2节《海陆的变迁》说课稿

人教版地理七上第二章第2节《海陆的变迁》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上第二章第2节《海陆的变迁》这一节课,主要介绍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变化。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图表和文字,让学生了解海陆变迁的原因和过程,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于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海陆变迁的原因和过程认识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拓宽知识面,提高观察和思考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海陆变迁的原因和过程,掌握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变化规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图片、图表和文字,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增强学生对地球表面变化的认知,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海陆变迁的原因和过程,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变化规律。
2.教学难点:海陆变迁的机制,地球表面变化的原因分析。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图表等,生动形象地展示海陆变迁的现象和原因。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图,引导学生关注地球表面的变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讲授新课:介绍海陆变迁的原因和过程,分析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变化规律。
3.案例分析:以具体的海洋和陆地变迁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海陆变迁的现象和原因。
4.小组讨论:让学生分小组讨论海陆变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总结提升:归纳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海陆变迁的原因和过程,引导学生思考人类如何应对地球表面的变化。
6.作业布置: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观察周围的地理环境,思考海陆变迁的现象和原因。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清晰、简洁,突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
海陆的变迁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海陆的变迁教案一、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通过让学生了解地球海陆变迁的过程和原因,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察、思辨和探究能力,增强对环境变化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a.了解地球上海洋和陆地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变迁关系;b.了解海陆变迁的常见原因和模式;c.掌握描述海陆变迁的关键词汇和表达方式。
2.能力目标:a.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b.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和思辨能力;c.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行动能力。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a.海陆变迁的概念和关系;b.海陆变迁的原因和模式。
2.教学难点:a.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b.引导学生探究海陆变迁的原因和模式。
四、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a.引入海陆变迁的主题,让学生思考并分享自己对海洋和陆地的认识。
2.概念讲解(10分钟)a.通过示范和解释,向学生介绍海陆变迁的概念和定义。
3.案例分析(15分钟)a.选择一个具体的海陆变迁案例,例如大陆漂泊、冰川退缩等,向学生展示相关图片并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分析。
4.探究活动(30分钟)a.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让每个小组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海陆变迁案例,并通过图书馆或互联网查找相关资料和案例分析,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结论。
5.讨论与总结(15分钟)a.邀请各组代表分享自己的调查结果,并引导学生进行全员讨论,总结海陆变迁的常见原因和模式。
6.展示与评价(15分钟)a.鼓励学生在班级或学校范围内展示他们的探究成果,向其他同学分享自己的发现和观点。
五、教学评价1.形成性评价:通过学生小组的探究活动和展示,评价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表达能力。
2.终结性评价:设计一份试卷,选择性填空、问答和简答题目,以检查学生对海陆变迁的基本概念、原因和模式的掌握情况。
六、教学延伸1.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到海滩、河流、冰川等地,观察地貌变迁和海陆互动的现象。
2.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或教授来学校进行讲座或交流,让学生深入了解和研究海陆变迁的更多知识。
海陆的变迁说课稿

《海陆的变迁》说课稿尊敬的各位专家、评委你们好!我是考生,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的说课题目是《海陆的变迁》,在说课的过程中希望得到专家的批评和指导。
一、说教材本课本节教材包括地表形态变化、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火山与地震四部分内容。
教材首先运用实例揭示地形的沧桑变化,指出地球表面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之中。
接着利用大陆漂移的过程、六大板块示意图及世界火山与地震分布图形象生动地演绎地球的变化。
学好这一节课对学生学好整个初中地理具有重大的作用。
二、说学情我们的学生求知欲强,思维活跃,视野开阔,富有个性。
虽然初一的学生刚接触地理,地理的基本素养还比较薄弱。
但是由于他们渴望学到更多更有趣的地理知识,学习激情也比较高,所以在教学中为学生留出自由发挥的空间,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地理的兴趣。
三、说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情况和教材的要求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的变迁,掌握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2)、了解大陆漂移学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3)、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析教材的示意图,培养学生读图能力、想象能力和推理能力。
(2)、运用板块运动理论解释地球表面基本面貌的形成及火山、地震的发布。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大陆漂移---板块构造学说的发展变化,进行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养。
着重培养学生追求真理的勇气和探究精神。
四、说重难点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基本情况我把本课的重难点确定为:说课稿 2重点: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世界火山地震的分布规律。
难点:大陆漂移,世界火山地震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五、说教学法、学法为了使教学更能贴近学生的实际,更好地实现以上教学目标;在学习本节内容时抓住"指导学生学法,重视学习过程"这个核心来设计整个教学过程。
根据这个标准,我将在这堂课中我将采用:故事导入情景教学法,读图分析法,模拟演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来完成我的教学任务。
【免费下载】海陆变迁 说课稿

姓名:保家浩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海陆变迁》说课稿
指导教师:陈习琼老师 专业:地理科学
班级:20131611
《海陆的变迁》是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第二节的内容,是在学生从静态
角度认识海陆分布的基础上,使学生又从动态方面了解地球表面的海陆格局也
是不断变化的,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科学兴趣和科学精神,初步形成世界海陆不
对全部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在安装过程中以及安装结束后进行高中资料试卷调整试验;通电检查所有设备高中资料电试力卷保相护互装作置用调与试相技互术关,系电,力根通保据过护生管高产线中工敷资艺设料高技试中术卷资,配料不置试仅技卷可术要以是求解指,决机对吊组电顶在气层进设配行备置继进不电行规保空范护载高与中带资负料荷试下卷高问总中题体资,配料而置试且时卷可,调保需控障要试各在验类最;管大对路限设习度备题内进到来行位确调。保整在机使管组其路高在敷中正设资常过料工程试况中卷下,安与要全过加,度强并工看且作护尽下关可都于能可管地以路缩正高小常中故工资障作料高;试中对卷资于连料继接试电管卷保口破护处坏进理范行高围整中,核资或对料者定试对值卷某,弯些审扁异核度常与固高校定中对盒资图位料纸置试,.卷保编工护写况层复进防杂行腐设自跨备动接与处地装理线置,弯高尤曲中其半资要径料避标试免高卷错等调误,试高要方中求案资技,料术编试交写5、卷底重电保。要气护管设设装线备备置敷4高、调动设中电试作技资气高,术料课中并3中试、件资且包卷管中料拒含试路调试绝线验敷试卷动槽方设技作、案技术,管以术来架及避等系免多统不项启必方动要式方高,案中为;资解对料决整试高套卷中启突语动然文过停电程机气中。课高因件中此中资,管料电壁试力薄卷高、电中接气资口设料不备试严进卷等行保问调护题试装,工置合作调理并试利且技用进术管行,线过要敷关求设运电技行力术高保。中护线资装缆料置敷试做设卷到原技准则术确:指灵在导活分。。线对对盒于于处调差,试动当过保不程护同中装电高置压中高回资中路料资交试料叉卷试时技卷,术调应问试采题技用,术金作是属为指隔调发板试电进人机行员一隔,变开需压处要器理在组;事在同前发一掌生线握内槽图部内 纸故,资障强料时电、,回设需路备要须制进同造行时厂外切家部断出电习具源题高高电中中源资资,料料线试试缆卷卷敷试切设验除完报从毕告而,与采要相用进关高行技中检术资查资料和料试检,卷测并主处且要理了保。解护现装场置设。备高中资料试卷布置情况与有关高中资料试卷电气系统接线等情况,然后根据规范与规程规定,制定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方案。
海陆的变迁 说课稿

海陆的变迁老师好,同学们好!我是号选手,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海陆的变迁》。
本课选自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共计两个课时。
下面我将从解读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四个方面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解读教材本课主要包括了沧海桑田、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和板块的运动三个板块的知识。
它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从教材体系来看,本课与之前所学的大洲和大洋的知识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也是今后自然地理学习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从知识特点来看,本节知识涉及内容广且理论性强,其中蕴涵着丰富的非智力教育因素,对学生的发展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从能力培养来看,在对教材的学习中可以有效的渗透对信息的提取分析以及探究能力的培养,是培养学生地理能力的良好载体。
基于教材和“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这一新的课程理念,具体的三维教学目标展示如下: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能够运用实例说明海陆的变迁,了解六大板块的大致位置及板块间的运动方向;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感性材料,如文字、图片和视频资料,以及小组讨论和步步探究的方法,让学生初步了解海陆变迁的基础知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和科学探究的精神。
为了有效的完成这些教学目标,在教学中应抓住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依据新课程标准和对教材的分析,我将本节的重点和难点确定如下:本节的重点,海陆变迁的原因、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的观点。
这些知识是本课学习的基础,也是自然地理学习的基础。
而板块运动这一知识,相对较为抽象,对于刚开始接触地理学习的七年级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我把板块运动作为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把握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在教学中应当采用适宜的教学方法。
二、说教法现代教学论认为,在教学中应当遵循学生是学习的主题,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这一原则,并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出发点,所以在教学中我将呈现出问题,并利用启发的方式引导学生通过各种途径解决问题,使学生更好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逐渐完成对知识的自我建构,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陆的变迁》详细说课稿荣获荆州市一等奖
《海陆的变迁》说课稿
谢婷指导老师:赵老师
尊敬的评委老师:大家好!我叫谢婷,是石首市的一名中学地理老师。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海陆的变迁》。
下面我将按照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这四个步骤来说课。
首先,说教材,我主要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三个方面分析。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从本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来看,是在学生从静态角度认识海陆分布的基础上,又从动态方面了解地球表面的海陆格局也是不断变化的,其目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探究精神,初步形成世界海陆不断变化的观念。
因此,本课的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制定教学目标的理论依据:
(1)初中地理课程标准的总目标:“掌握基础的地理知识,获得基本的地理技能和方法”
(2)新课标对本节课的要求:“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
我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制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能运用实例说明海陆变迁,了解大陆漂移学说,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运用板块学说解释有关地理现象的成因,如火山和地震。
②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图、阅读、讨论等,培养学生的读图、想象、推理能力和合作能力。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学生进行科学史教育,使学生初步形成
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世界火山、地震主要分布规律。
难点:“大陆漂移假说”;世界火山和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二、本课的教法
在教学中,把生活实际和地理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能力;既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也关注学生学习过程。
因此,本节课的教学运用启发探究式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小组合作讨论等方法来落实重点。
通过学生自己观察、探究讨论使学生有所感悟突破难点,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
三、说学法
现代教育对受教育者的要求,不仅是学到了什么,更主要的是学会怎么学习。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要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本节课在学生学习方法上作以下指导:
1、读图观察法:指导学生读图、观察、分析、归纳,培养学生观察、想象、综合分析的能力。
2、教给学生合作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动画导入,激发兴趣
七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易于接受新鲜事物,幽雅动听的音乐,鲜艳夺目的色彩,美丽斑斓的图画,都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因此我选用沧海桑田的动画来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进而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兴趣。
又点明了主题,沧海桑田即海陆变迁。
(二)合作探究,学习新课
教师引导:出示三组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海陆的变化,并且让他们思考:1、为什么喜马拉雅山会出现海洋生物化石?产生这种沧海
变桑田的原因是什么?2、我国东部海底发现的古河流和古水井等人类活动的遗迹,说明过去这里是什么状况?这种桑田变沧海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3、荷兰的国土面积不断扩大,反映了什么活动也能引起沧海桑田的变化?
学生活动:学生带着我提出的三个问题认真阅读教材,经过独立思考,相互交流,逐一解决。
这样安排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典型实例,将沧海桑田的实例举证和原因分析融合在一起,引导学生从中感悟体会,重在帮助学生树立海陆变迁的观念。
你还能举出哪些实例?我们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例子?学生分组讨论,师生交流。
联系家乡的沧海桑田,体现了地理就在身边的教学理念。
教师过渡:海陆在变迁曾经有人发现了吗?他是怎样发现的呢?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魏格纳的事迹,他的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他还提出了一个什么假说?设疑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出魏格纳生病时的偶然发现。
他发现南美洲和非洲轮廓非常吻合,魏格纳受到启发提出大陆漂移假说。
接着我再播放大陆漂移的过程,让学生观察:1、两亿年前的地球有几块大陆?2、6500万年前这块大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3、现在地球的海陆轮廓如何?学生通过上述活动,了解大陆漂移假说的基本内容。
正确的论断需要科学的依据来支持。
有哪些证据能证明该假说成立?学生阅读教材找证据, 学生得出三个有力证据:大陆古老岩层的相似性,海牛、鸵鸟在非洲和南美洲大陆分布的相同性。
引导学生学习科学家求真求实、勇于探索的精神。
多媒体演示大陆漂移过程,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
教师过渡:许多地理科学研究结果表明大陆确实在漂移,大陆为什么会漂
移?引导学生思考,引出板块构造学说。
画图记忆:用课件展示六大板块分布,指导学生读图说出六大板块名称并掌握其分布。
思考:哪一个板块比较特殊?并且在之前学习的七大洲地图上描出六大板块,增强了学生对六大板块的记忆以及一些细节,如:印度半岛和阿拉伯半岛虽然在亚洲,但是属于印度洋板
块。
小组讨论:播放板块运动的视频,让学生小组讨论,运动方向相对时表示什么?运动方向相反时表示什么?并且思考:喜马拉雅山是如何形成的?红海为什么不断扩张?
小组讨论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能在课堂上积极交往的机会,有利于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让学生观察“六大板块和世界火山地震图”,发现了什么现象?学生看图交流,明确火山地震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谈一谈地震带来的灾难及怎样逃生,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三)课堂小结,升华思维
课堂小结我是这样这样安排的:地球上海陆轮廓的形成和分布都是板块运动的结果,同学们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我在学生交流学习成果的基础上,指出本节学习的主要内容:运用实例说明海陆变迁,知道板块学说的主要理论。
(四)练习思考,知识巩固
地理课程具有生活性,表现为课程内容紧密联系生活实际,突出反映学生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地理现象和可能遇到的地理问题,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生活质量和生存能力。
为此,我设计了4道选择题和一道填图题,来检验本节课学生的掌握情况。
(五)板书设计:
意图:简单明了,条理清楚,教师边讲解边板书便于学生巩固掌握。
(六)教学反思:
可取之处:
1、课堂整体设计能做到“学生有效参与”为宗旨,能让学生始终在自主学习、有效参与的过程中,掌握知识技能。
2、动画导入增添了教学的趣味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3、将地理知识与学生的生活联系在一起,使其感到学有所用,体会到地理学科的实用性。
不足之处:
1、教学过程中为了完成本节课的任务,尽管教学目标已设立,但怕自己讲的不够充分,所以采用的更多是让学生记知识,难免有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
2、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能力都不一样,在布置作业时,应该按照他们的标准分三个层次,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降低学习要求,努力达到基本要求
以上是我说课的所有内容,欢迎各位评委、同仁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