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司马迁
司马迁社会实践活动报告

一、前言作为一名历史学专业的学生,我深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
为了更好地理解历史,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我于2023年暑期参加了“司马迁历史研究与社会实践”活动。
此次活动旨在通过实地考察、访谈研究等方式,深入了解司马迁的生平事迹及其著作《史记》的历史价值和社会影响。
以下是我对此次社会实践活动的总结报告。
二、活动背景司马迁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其代表作《史记》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司马迁在编写《史记》的过程中,克服了重重困难,展现了崇高的历史责任感和社会担当。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弘扬司马迁的精神,本次活动以司马迁及其《史记》为研究对象,旨在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深入了解司马迁的生平事迹及其著作的历史价值。
三、活动内容1. 司马迁生平事迹考察在活动期间,我们首先对司马迁的生平事迹进行了考察。
通过查阅资料、实地走访,我们了解到司马迁出生于陕西省韩城市,其家族世代为官,司马迁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
然而,在司马迁的人生道路上,却遭遇了种种挫折。
他因直言进谏而被贬为庶人,在遭受宫刑后,他依然坚定地完成了《史记》的编写。
2. 司马迁墓及纪念馆参观为了更好地了解司马迁的生平事迹,我们参观了司马迁墓及纪念馆。
在墓前,我们向司马迁致敬,表达了对他的敬仰之情。
在纪念馆内,我们详细了解了司马迁的生平事迹、学术成就以及《史记》的编纂过程。
通过参观,我们对司马迁的人格魅力和史学成就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3. 《史记》研究座谈会在活动期间,我们还组织了一场《史记》研究座谈会。
邀请了历史学、文学等方面的专家学者,共同探讨《史记》的历史价值和社会影响。
在座谈会上,专家学者们分享了他们对《史记》的研究成果,让我们受益匪浅。
4. 社会实践调查为了了解司马迁及其《史记》在现代社会的影响,我们进行了一次社会实践调查。
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我们了解到,司马迁及其《史记》在当代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的地位。
许多人对司马迁的史学精神表示敬佩,认为《史记》是一部具有很高价值的史学著作。
《司马迁》读后感范文(精选15篇)

《司马迁》读后感范文(精选15篇)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
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司马迁》读后感范文(精选1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司马迁》读后感1“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说的是“太史公”司马迁写的《史记》。
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要数项羽本纪中的《四面楚歌》。
项羽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古典主义英雄,战胜千万英雄豪杰,却因一次失败而自刎而死。
难怪三国时期曹魏著名谋士郭嘉说他:“昔项籍七十馀战,未尝败北,一朝失势而身死国亡者,恃勇无谋故也!”我不禁为项羽这位霸王感到惋惜,同时,也为他自豪。
惋惜的是他一意孤行,落得十面埋伏、四面楚歌、兵败身亡的下场;自豪的是项羽连死的时候都毫无畏惧,保持了一位霸王应有的尊严和立场。
项羽也是愚蠢的。
他食古不化,竭力施展个人的聪明,却不肯与时俱进,他认为霸王的功业还跟春秋时一样,要分封天下,要靠武力征伐诸侯、治理天下,结果在五年间丢了国家、自刎乌江。
楚霸王失败后,仍不觉悟,竟然拿“,不是我用兵的过错”来自我解脱,难道不愚蠢、不荒谬吗?“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西楚霸王项羽的远大志向和傲骨气节确实令人折服。
但同时如唐代杜牧的诗所言:“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生活并不总会一帆风顺,像楚霸王一样,有破釜沉舟的胜利,也会有垓下之围的失败。
但是正确面对失败,重整旗鼓,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再站起来,才是人生应该有的态度。
《司马迁》读后感2《史记》是我国最早的纪传体通史,这部书总共有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多字。
此书也开创了纪传体史书的形式,对后来历朝历代的正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书里的一个个耐人寻味的故事编织成了这部世界闻名的鸿篇巨著,作者司马迁先生因此成为流芳百世的文化名人。
司马迁笔下的人物个个栩栩如生,有着鲜明的个性。
书中生动的语言,优美的文字,让我读起来仿佛置身于一个个真实的场景中。
关于司马迁的成长研究报告

关于司马迁的成长研究报告研究目的:我想认识司马迁大家好!我叫赵一诺,我是一个射手座小女孩,我天生乐观,我现在是河南省济源市黄河路小学四五班的学生。
我喜欢画画、唱歌、玩耍,我还非常喜欢读书,什么漫画啦,绘本啦,文学类,知识类,中国的,外国的,不管是什么书,只要看起来让我喜欢,我都会让妈妈给我买回来读一读。
现在,我正在妈妈的陪伴下读《中华历史故事》这本书。
中国的历史故事真的是太多、太好看了,这都是我们中国历史上每一个朝代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们为我们留下来的宝贵财富。
在这些人物中,最伟大的就是写《史记》的司马迁了,我想了解和认识一下司马迁,这样会更好地理解他写的历史故事。
研究方法:听听、查查、读读第一,我向老师和妈妈询问有关司马迁的故事,听听他们的讲解;第二,我和妈妈一起到网上查阅有关司马迁的资料;第三,妈妈为我买了一本《中外名人故事:司马迁》,可以读到有关司马迁的事迹;第四,一边看《简明中国历史地图集》和《中国历史图谱》,一边读《中华历史故事》。
研究内容:司马迁太伟大了司马迁出生在我国的西汉王朝,那时候的皇帝是汉武帝刘彻,他也是一位非常伟大的皇帝。
司马迁以前的历史朝代有远古时代的炎帝黄帝时期,后来又有夏朝、商朝、周朝和秦朝。
司马迁的家族在陕西,世代都是史官。
史官是干什么呢?就是记载皇帝以及那个朝代的重要事件,还要搜集整理以前的历史,给皇帝决策提供参考和借鉴。
司马迁的父亲叫司马谈,他是汉武帝刘彻时期的太史令,他非常有学问。
他有一个伟大的梦想,就是写一部有关中国历史的史书,他一直在收集资料,为写这部史书做准备。
但司马迁的父亲年纪大了,一个人完成不了这件事情,就把希望寄托在儿子司马迁身上。
司马迁十岁的时候,跟随他的父亲司马谈到汉朝的都城长安生活,在那里他认识了父亲的朋友,也是非常有学问的伏生和孔安国,跟他们诵读古文。
司马迁在父亲和老师的指导下,熟悉了上古时期一直到汉朝的历史。
20岁的时候,司马迁从长安出发,到长江、淮河和中原地区,了解了各地的风俗,考察了古籍里提到的许多历史事件的发生地点。
《离骚》研究性学习指导

《离骚》研究性学习指导一、目的和宗旨:在课文《离骚》的学习基础上,更深入的研究某一相关领域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写出1000字以上有一定见解的论文,以求加深对《离骚》的理解本初步掌握研究性学习的思路和方法。
不求课题结论的深刻老到和自成一家之言,而重在研究过程的体会和总结。
即如何查找和运用信息资料、如何推理论证形成观点结论、如何培养发现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养成良好的自学和治学方法等。
二、前期准备:熟读并背诵《离骚》课文。
深入理解屈原的思想人格和表现手法。
要注意的是“《离骚》是文学史上的名篇,由于时隔久远,语言深奥难懂,会给鉴赏造成一定的困难。
教材节选了其中的一部分,配有详细的注释,句句有译文,为的是不在理解词句上耗时费力,而把主要精力放在感受屈原的为追求理想九死未悔的高尚节操和爱国主义思想感情上,放在品赏诗作的艺术手法和艺术价值上。
”由老师指示并提供一些书籍资料。
可3-5人自由组合为一课题小组,进行协作研究。
五周之内上交论文结果。
三、课题设计:下列课题自选其一进行合作研究。
第一课题:屈原的人物研究1.课题解说:屈原可以说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位职业诗人。
更是对后世文学创作手法和文人思想人格有着极其重大影响的文学家。
我们今天对屈原其人进行研究重点不在于对其生平事迹进行展览和评述,主要应用力于探究其思想人格和艺术风格的形成与内涵及对后世的巨大影响。
本可并由此探寻屈原在当今的现实意义。
2.资料检阅和提示:①司马迁的《史记•屈原列传》。
提示:这是最早也可说是最有权威性的有关屈原生平的史料记述,同时作者司马迁在记传的同时也对屈原的为人和为文进行了评述。
也是最早研究屈原的作品。
必读。
②贾谊《吊屈原赋》。
提示:贾谊任长沙王太傅因深感怀才不遇与屈子同病相连遂有此赋。
语言艰深晦涩,含义深沉高远。
可选读。
③《屈原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天津师大学报》1992年第3期)。
提示:该文从历史的纵深角度阐述了屈原的思想人格对中国文化的贡献对中国文人性格的影响。
司马迁社会实践活动报告(2篇)

第1篇一、前言司马迁,我国古代著名史学家,著有《史记》一书,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为了深入了解司马迁的生平事迹及其历史贡献,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和社会责任感,我于2023年X月X日至X月X日,参加了由XX大学历史学院组织的司马迁社会实践活动。
以下是我此次实践活动的详细报告。
二、实践目的1. 了解司马迁的生平事迹,感受其坚韧不拔、求真务实的品质。
2. 深入研究《史记》的编纂过程,探讨其在历史学、文学等方面的价值。
3. 通过实地考察,加深对古代历史文化的认识,提高自己的历史素养。
4. 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增强社会责任感。
三、实践内容1. 司马迁生平事迹学习在实践活动中,我们首先参观了司马迁纪念馆,通过馆内丰富的展品和图文资料,了解了司马迁的生平事迹。
司马迁生于公元前145年,卒于公元前86年,字子长,西汉时期著名史学家、文学家。
他曾任太史令,负责编纂《史记》。
在遭受宫刑后,他毅然决定完成这部巨著,最终在公元前91年完成了《史记》的编纂工作。
2. 司马迁纪念馆参观在司马迁纪念馆内,我们参观了多个展区,包括司马迁生平事迹展区、司马迁著作展区、司马迁思想展区等。
通过参观,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司马迁的生平事迹、著作成就及其思想。
3. 司马迁墓实地考察为了进一步了解司马迁,我们还前往了司马迁墓进行实地考察。
在墓前,我们举行了庄重的祭奠仪式,表达了对司马迁的敬意。
4. 司马迁文化研讨会在实践活动的最后,我们参加了司马迁文化研讨会。
与会专家就司马迁的生平事迹、著作成就及其思想进行了深入探讨,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学习机会。
四、实践收获1. 增长了历史知识:通过实践活动,我对司马迁的生平事迹、著作成就及其思想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拓宽了自己的历史知识面。
2. 培养了历史素养:通过参观司马迁纪念馆、墓等地,我深刻感受到了古代历史文化的魅力,提高了自己的历史素养。
3. 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在实践活动中,我意识到作为一名历史专业的学生,肩负着传承历史文化的重任,增强了社会责任感。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案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主要内容,了解司马迁其人及其写作《史记》的背景和意义。
2. 学生能够掌握一些重点词汇和句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学生能够体会司马迁坚持不懈、勇于探索的精神,激发对历史和文化的兴趣。
2. 学生能够认识到学习历史的重要性,培养热爱祖国历史文化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1.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提高独立思考和合作能力。
2.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制作展示等方式,提高研究性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
二、教学重点1. 课文《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主要内容和相关知识点。
2. 司马迁的精神品质和对历史文化的认识。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一些重点词汇和句式的理解和运用。
2. 对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原因和意义的深入理解。
四、教学准备1. 课文《司马迁发愤写史记》及相关资料。
2. 教学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司马迁和《史记》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重点词汇和句式。
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探讨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原因和意义。
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和补充,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式。
5. 应用拓展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制作展示等方式,了解《史记》在我国历史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6. 总结反思教师带领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7. 布置作业教师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准确理解课文内容,回答相关问题,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式。
2.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表现出对司马迁精神的尊重,对历史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七、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司马迁社会实践报告

一、前言司马迁,字子长,西汉时期著名史学家、文学家。
他所著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为了更好地了解司马迁的生平事迹及其著作《史记》,我于近期开展了一次社会实践调查活动。
以下是本次社会实践的详细报告。
二、实践目的1. 了解司马迁的生平事迹,体会其坚韧不拔的精神品质。
2. 深入研究《史记》的编纂过程及其在历史、文学、哲学等方面的价值。
3. 通过实践,提高自己的历史素养和文学鉴赏能力。
三、实践内容1. 司马迁生平事迹调查(1)司马迁出生背景:司马迁出生于公元前145年,其家族世代为史官,司马迁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
(2)司马迁生平经历:司马迁曾在汉武帝时期担任太史令,因直言进谏而遭受宫刑,但他并未因此放弃自己的史学事业。
(3)司马迁精神品质:司马迁在遭受宫刑后,仍坚持撰写《史记》,展现了他坚韧不拔、顽强拼搏的精神品质。
2. 《史记》研究(1)编纂过程:《史记》共一百三十篇,分为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部分。
司马迁在编纂《史记》时,广泛搜集史料,对史料进行严谨的考证和整理。
(2)历史价值:《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面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对后世研究我国古代历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3)文学价值:《史记》在文学上具有很高的成就,其文笔流畅、叙事生动,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4)哲学价值:《史记》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如天人合一、民为邦本等,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实践感悟通过本次社会实践,我对司马迁及其著作《史记》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以下是我的一些感悟:(1)坚韧不拔:司马迁在遭受宫刑后,仍坚持撰写《史记》,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2)严谨治学:司马迁在编纂《史记》时,广泛搜集史料,对史料进行严谨的考证和整理,为我们树立了严谨治学的榜样。
(3)文学素养:司马迁在《史记》中运用了丰富的文学手法,使历史变得生动有趣,这启示我们在学习历史的同时,也要注重文学素养的培养。
关于司马迁的成长研究报告

刻画人物
司马迁在《史记》中刻画了许多生动的人物形象,如项羽、刘邦、韩信等,他们的命运和 事业被司马迁生动地呈现出来。
历史价值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被誉为中国古代史学的 里程碑。
教育做出了重要贡献。
家庭的教育背景
01
司马迁出生于一个官宦家庭,从小就受到了家庭教育的熏陶。
02
他的父亲司马谈是汉朝的一位著名思想家和教育家,曾经担任
过太史令等职务。
他的母亲也是一位知书达理的女性,对于司马迁的成长也有着
03
很大的影响。
04
司马迁的成长过程与其历史贡献
《史记》的创作背景
西汉武帝时期的社会背景
文学造诣特点
司马迁的文学造诣主要体现在其叙事和描写方面。他的作品叙事清晰 、描写生动,注重细节和人物刻画。同时,他的作品还具有深刻的思 想性和教育意义。
文学造诣形成的影响因素
司马迁的文学造诣受到汉初众多文学家的熏陶和影响,如贾谊、枚乘 等。这些文学家在诗歌、散文等方面有着很高的成就,为司马迁的文 学创作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历史观与文学造诣的相互影响
历史观对文学造诣的影响
司马迁的历史观强调历史的真实性和客观性,这使得他的文学作品具有很强的现 实意义和教育意义。他通过历史故事的叙述和描写,向读者传递了深刻的思想和 价值观。
文学造诣对历史观的影响
司马迁的文学造诣使得他的历史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他的作品 不仅记录了历史事件,还通过人物刻画和情节描写,生动地呈现了历史人物和历 史时期的各个方面。这对后人对历史的认识和理解产生了重要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研究性学习过程记录开题报告课题名称:司马迁的成就与贡献班级:高二(6)班负责人:曾木坤(组长),课题组成员:朱伟玉,罗燕妮,蔡岸珍,王桂燕,黄汉杰,陈妙丽指导教师:董红,罗发琴课题组研究涉及的主导学科:历史课题组研究涉及的相关学科:政治,语文中文摘要:司马迁的生平成就贡献,《史记》,《报任安书》关键词:司马迁,贡献,成就研究要解决的问题:对司马迁已及《史记》的了解研究问题的假设:同学门对司马迁的了解不够全面深刻,通过本次研究性学习加强同学们的了解研究采用的基本方法:文献法研究的基本过程:第四周电教室介绍特长第五周电教室讨论主题第六,七周电教室确定主题第八周电教室撰写开题报告及研究方案第九周图书馆,电子阅览室,查找资料第十一,十二周电教室撰写结题报告每一课题组成员完成的具体工作如下:开题报告准备分工陈述报告:陈梦珏,王桂燕器材准备:陈妙丽,蔡岸珍邀请人员:罗燕妮提问记录:曾木坤,黄汉杰研究方案撰写分工采访调查:罗燕妮,曾木坤,黄汉杰整理信息资料:陈妙丽,蔡岸珍结题报告:陈梦珏,王桂燕结题报告研究获得的结论:司马迁是一个值得世人尊敬的人,他的精神值得学习,我们完成了研究报告,提高了对司马迁的了解研究的结果分析:研究性学习比其它功课更具自由度,令同学们更具兴趣,大家都十分热情地投入到本次研究性学习中,克服了遇到的困难,最终取得了成功课题小组的建议或倡导:希望大家能够多学习司马迁,一起努力做一个值得尊敬的人研究及完成报告中。
课题组成员的心得和体会:曾木坤:这次研究性学习,第一次担任组长有些不知所措,但这也是其他同学对我的信任,这次司马迁的研究,使我们的见识增长不少,我们齐心协力攻克了这个难题,取得了成功朱伟玉:通过这次研究性学习,我更加深切得了解了司马迁,得到了许多有益的知识。
司马迁的人格魅力令人不得不佩服,值得我们高中生学习。
我们在此次研究性学习中互相合作,感受到了团结的力量,当然,还有一些不足之处,但我相信,只要努力,就一定能做得更好罗燕妮:终于完成了!经过几个星期的努力,我们的研究性学习活动正式完成了,个人都有很好的分工,我们做得很不错,最重要的是在于团队协作黄汉杰:这次的研究性学习让我受益非浅,我从中学到很多,能力方面有所增强,更加了解司马迁的种种,确实是一件值得做的事蔡岸珍:这次学习中,我获得了很多经验,也学到了许多相关知识,我努力执行自己被分到的工作,运用更多途径方法来完善此次研究性学习的内容,从而达到此次学习目的陈妙丽:这次研究性学习的课题是司马迁的成就与贡献,通过这次学习,我充分了解到了司马迁在当时那种社会条件之下还能保持这份热忱的不易。
我也在网上搜索到了一些资料,通过查阅资料,和小组成员的讨论之后,我们都为司马迁的这种精神而感动,这精神值得我们现在的学生学习。
王桂燕:通过这次研究性学习,我更加全面得了解了司马迁的生平,扩充了自己的知识,司马迁的人格令人折服,而他的巨作《史记》更得鲁迅先生“史家之绝唱”的美称。
本次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我们小组分工合作,团结一致完成了课题目标,也得到了更多研究性活动的经验,我相信,之后会做得更好课题组成员对同组另一成员的评价:成员组评曾木坤优朱伟玉优罗燕妮优蔡岸珍优王桂燕优黄汉杰优各个成员都很好得完成了本职工作,在大家的合作之下,这次研究性学习是成功的指导教师意见及评价1.课题适中:贴近教材,贴近生活,贴近实际2.方法得体:分工明确,组员参与性强,团队协作精神好。
3.启示感悟不少:能理论联系实际关于司马迁的研究报告课题组成员:曾木坤(组长),朱伟玉,罗燕妮,蔡岸珍,王桂燕,黄汉杰,陈妙丽司马迁的生平司马迁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史学家"他因直言进谏而遭宫刑,却因此更加发愤著书,创作了名震古今中外的史学臣著《史记》,为中国人民,世界人民留下了一笔珍贵的文化遗产。
一、继父志,任史官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在汉中央政府做太史令,负责管理皇家图书和收集史料,研究天文历法。
司马谈打算编写一部通史,愿望没有实现就死去了。
临死的时候,嘱咐司马迁完成他未竟的事业。
元封三年(前108年),司马迁继承其父司马谈之职,任太史令,掌管天文历法及皇家图籍,因而得读史官所藏图书。
太初元年(公元前104),与唐都、落下闳等共订《太初历》,以代替由秦沿袭下来的《颛顼历》,新历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
司马迁的祖先并不十分显要,其家族世代掌管太史的官职。
但是司马迁和他的父亲都以此为荣,在他们的心目中,修史是一项崇高的事业。
他们为此奉献了自己一生的精力。
司马迁做了太史令以后,就有了阅读外面看不到的书籍和重要资料的机会。
这为他以后著史记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可是,资料整理工作非常繁复。
由于当时的那些藏书和国家档案都杂乱无序,连一个可以查考的目录也没有,司马迁必须从一大堆的木简和绢书中找线索,去整理和考证史料。
司马迁几年如一日,绞尽脑汁,费尽心血,几乎天天都埋着头整理和考证史料。
司马迁一直记得父亲的遗志,他决心效法孔子编纂《春秋》,写出一部同样能永垂不朽的史著。
公元前104年,司马迁在主持历法修改工作的同时,正式动手写他的伟大著作史记。
二、直言受宫刑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正当司马迁全身心地撰写《史记》之时,却因李陵事件,而受到宫刑,这是一种对人格施以极大侮辱的酷刑。
这年夏天,武帝派自己宠妃李夫人的哥哥、二师将军李广利领兵讨伐匈奴,另派李广的孙子、别将李陵随从李广利押运辎重。
李陵带领步卒五千人出居延,孤军深入浚稽山,与单于遭遇。
匈奴以八万骑兵围攻李陵。
经过八昼夜的战斗,李陵斩杀了一万多匈奴,但由于他得不到主力部队的后援,结果弹尽粮绝,不幸被俘。
李陵兵败的消息传到长安后,武帝本希望他能战死,后听说他却投了降,愤怒万分,满朝文武官员察言观色,趋炎附势,几天前还纷纷称赞李陵的英勇,现在却附和汉武帝,指责李陵的罪过。
汉武帝询问太史令司马迁的看法,司马迁一方面安慰武帝,一方面也痛恨那些见风使舵的大臣,尽力为李陵辩护。
他认为李陵平时孝顺母亲,对朋友讲信义,对人谦虚礼让,对士兵有恩信,常常奋不顾身地急国家之所急,有国士的风范。
司马迁痛恨那些只知道保全自己和家人的大臣,他们如今见李陵出兵不利,就一味地落井下石,夸大其罪名。
他对汉武帝说:"李陵只率领五千步兵,深入匈奴,孤军奋战,杀伤了许多敌人,立下了赫赫功劳。
在救兵不至、弹尽粮绝、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仍然奋勇杀敌。
就是古代名将也不过如此。
李陵自己虽陷于失败之中,而他杀伤匈奴之多,也足以显赫于天下了。
他之所以不死,而是投降了匈奴,一定是想寻找适当的机会再报答汉室。
"据汉朝的刑法,死刑有两种减免办法:一是拿五十万钱赎罪,二是受"腐刑"。
司马迁官小家贫,当然拿不出这么多钱赎罪。
腐刑既残酷地摧残人体和精神,也极大地侮辱人格。
司马迁当然不愿意忍受这样的刑罚,悲痛欲绝的他甚至想到了自杀。
可后来他想到,人总有一死,但"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死的轻重意义是不同的。
他觉得自己如果就这样"伏法而死",就像牛身上少了一根毛,是毫无价值的。
他想到了孔子、屈原、左丘明和孙膑等人,想到了他们所受的屈辱以及所取得的骄人成果。
司马迁顿时觉得自己浑身充满了力气,他毅然选择了腐刑。
面对最残酷的刑罚,司马迁痛苦到了极点,但他此时没有怨恨,也没有害怕。
他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一定要活下去,一定要把史记写完,"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往。
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
"正因为还没有完成史记,他才忍辱负重地活了下来。
三、发愤著《史记》司马迁从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为太史令后开始阅读、整理史料,准备写作,到太始四年(公元前91年)基本完成全部写作计划,共经过十六年。
这是他用一生的精力、艰苦的劳动,并忍受了肉体上和精神上的巨大痛苦,拿整个生命写成的一部永远闪耀着光辉的伟大著作。
司马迁的著书态度1、力求真实司马迁撰写史记,态度严谨认真,实录精神是其最大的特色。
他写的每一个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都经过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并对史实反复作了核对。
司马迁早在二十岁时,便离开首都长安遍踏名山大川,实地考察历史遗迹,了解到许多历史人物的遗闻铁事以及许多地方的民情风俗和经济生活,开扩了眼界,扩大了胸襟。
汉朝的历史学家班固说,司马迁"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也就是说,他的文章公正,史实可靠,不空讲好话,不隐瞒坏事。
这便高度评价了司马迁的科学态度和史记的记事翔实。
司马迁要坚持"实录"精神,就必须面对现实、记录现实,这就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忌讳"的问题。
可是他在给人物作传记时,并不为传统历史记载的成规所拘束,而是按照自己对历史事实的思想感情记录。
从最高的皇帝到王侯贵族,到将相大臣,再到地方长官等等,司马迁当然不会抹杀他们神奇、光彩的一面,但突出的是揭露他们的腐朽、丑恶以及对人民的剥削和压迫。
尤其揭露了汉代统治阶级的罪恶。
他虽是汉武帝的臣子,但对于他的过失,司马迁丝毫没有加以隐瞒,他深刻揭露和批判了当时盛行的封禅祭祖、祈求神仙活动的虚妄。
在《封禅书》中,他把汉武帝迷信神仙,千方百计祈求不死之药的荒谬无聊行为淋漓尽致地描绘了出来。
司马迁想为封建统治者提供历史的借鉴作用,反映的是真实的历史,这是非常可贵的。
本着实录的精神,司马迁在选取人物时,并不是根据其官职或社会地位,而是以其实际行为表现为标准。
比如,他写了许多诸如游侠、商人、医生、倡优等下层人物的传记。
在司马迁心目中,这些人都有可取之处。
司马迁首创了以人载事,始终叙述一个人生平事迹的写法。
着重写其"为人",并注意其"为人"的复杂性,是司马迁的笔法。
他在作传时,把自己的看法寓于客观的事实叙述之中,来表示自己对人物的爱憎态度。
比如项羽这个人物,司马迁同情他,以非常饱满的热情来写这位失败英雄。
他既称赞项羽的骁勇,又对他的胸无大志、残暴自恃作出批评。
可是,在《项羽本纪》中,司马迁并没有发议论,但是他对项羽的爱憎态度却于叙事之中明显地表现了出来。
这便是司马迁作传的最大特点,即真实性和倾向性的统一。
2、爱憎分明司马迁爱憎分明的感情在史记当中表现得非常充分。
他高度评价了秦末农民大起义。
陈涉出身贫农,是农民起义的领导者,可司马迁却将他和诸侯并列,放在"世家"当中来叙述。
对于一个封建史学家来说,能做到这一点是非常不容易的。
他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将陈涉和古代有名的帝王--商汤和周武王相提并论,同时明确地指出,只要封建帝王暴虐无道,人民就有权利起来推翻他。
陈涉领导的这支农民军虽然没有取得成功,但却掀起了波澜壮阔的秦末农民战争,最后终于推翻了秦朝的无道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