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地震对砖混结构的破坏和影响

合集下载

谈地震对砖混结构房屋的影响及抗震构造措施

谈地震对砖混结构房屋的影响及抗震构造措施
维普资讯

8 ・ 2
第3 2卷 第 2 2期 2 0 年 1 月 06 1
山 西 建 筑
SI A { Ⅸ I ARCHI TECTURE
Vo . 2 No. 2 13 2 No 2 0 v. 06
文章编号 : 0 .8 5 20 ) 0 2 2 1 96 2 (0 62 0 8 . 0 2 0
谈 地震 对 砖 混 结 构 房 屋 的 影 响及 抗 震构 造 措 施
田 宝 林
摘 要 : 了地震对 多层砖混结构房屋各个部分 的破坏 情况 , 限制房屋 的高度 和加强房屋 的整体性 两方 面对 多层 分析 并从 砖混房屋抗 震构造措施要求进 行 了论述 , 以尽量减少地震 对房屋的危害。 关键词 : 砖混结构 , 地震 力, 刚度
On l o ・n r a i g r c nsr c in n e t b ih d b idi g fo r i c e sn e o tu to o sa ls e u l n
LI ANG F n eg
Ab ta t sr c :Aco d n ee it n i o f u u l i ,t ea t o i u s st en c s i ff o — ce s g r c n t u t n r p s h c r i gt t x si c d t n o rb i n O h g n o i o dg h u h rd s se h e est o o r i r a i e o sr ci ,p o o e t e c y l n n o s
14 纵横墙连接 处的破 坏 .
5 结语
1 8 施 工质 量及其他 破 坏 .
参考文献 :
房屋增层改造涉及面广 , 原建筑物建 造时 间长 、 变化 多 、 况 [ ] B5 0 1 0 1 建筑抗震设计规 范[ ] 情 I G 0 1— 0 , 2 s, 复杂 , 要做到适 用 、 经济 、 快捷难 度很大 , 目前 还没有 专门的 增层 [ ] B5 0 02 0 , 2 G 0 1 —0 2 混凝 土结构设 计规范[ ] s・ 设计法令性规定 , 因此设计前要 广泛 收集 资料 、 现场调查 , 真分 [ ] B5 0 72 0 , 认 3 G 00 —0 2 建筑地基基础设 计规范[ ] s 析资料 , 确定合理 的建筑方案 和结构方案 。

地震对砖混房屋的损伤与设防

地震对砖混房屋的损伤与设防

乡建设 中这类房屋数量最多 , 分布最广 。在今后相 当长 的一段 时期里 , 虽然框架 、 剪刀墙等其他结构
形式迅速发展, 由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人 口 但 环境等现实情况 , 单层与多层砖房仍将是多数城镇 民用建筑 的主要结构形式 , 在经济不发达地 区尤其 如此。但是 , 这类房屋建筑由于采用脆性材料的黏 土砖 和砂浆砌筑而成 , 在未经合理 的抗震 、 防震措
较差 可 能 导致 倒 塌 。只 有 十度 和 十度 以上地 震 时 ,
34 施 工 质量 影响 .
这类 房屋 才大量 倒 塌 。
在砖 砌 的房 屋 中 , 比较容 易 发 生破 坏 的部 位 和
墙 体 强 度 主 要 取 决 于 砂 浆 和 砖 的强 度 以及 施 工 的质 量 , 中砂 浆 的强 度 等 级 是 最 关 键 因素 , 其 对 墙 体 的抗 震 性 能 起 决 定 性 作 用 , 因此 , 施 工 质 量 对 和操 作规 程必 须严 格要 求 。
砖混结构房屋砌体是脆性材料 , 的抗剪 、 它 抗弯和 抗拉强度都较低 , 以房屋的抗震产 生裂 缝 。这 时 , 如果 水 平
地震力不减低 , 墙体就会 因变形过大而倒塌。加之 设计施工 中, 在房屋的场地 、 建筑体型 、 结构布置、 施 工质 量 和材料 选 择等 方 面也存 在 不少 问题 , 加 更
科 技 纵横
5 IIl }cl1; lc c l l l80}
地震对砖混房屋的损伤与设防
李湘洲 ( 长春A _ 大学 西校 区 10 2 ) T - - 3 0 2
1 引言
主要原 因, 在于村镇房屋构造 、 布局不合理 , 未考虑
抗 震 的基 本 要 求 和设 防措 施 , 造 质 量低 劣 , 起 建 引 房 屋倒 塌所 致 。 因此 , 好农 村房 屋 的抗 震设计 和 做 建造工作, 以及 抗 震 防震 的技 术 指 导 和 知识 普 及 ,

地震对建筑物结构的破坏和防护

地震对建筑物结构的破坏和防护

地震对建筑物结构的破坏和防护地震是自然界中一种常见且具有破坏性的地壳运动,给人类社会造成了巨大的灾害和财产损失。

在地震中,建筑物是最常见的人类破坏和安全问题的关键点之一。

本文将探讨地震对建筑物结构的破坏和相应的防护措施。

一、地震对建筑物结构的破坏1.1 建筑物结构的易损性不同类型的建筑物对地震的反应能力各不相同。

一般来说,钢结构和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建筑物通常具有较好的抗震能力,而砖混结构和木结构的建筑物则较为脆弱。

此外,建筑物的年代和建筑质量也会影响其抗震性能。

1.2 地震引起的震动破坏地震的主要破坏途径是震动,地震波的传播会导致建筑物产生惯性力、失稳、屈曲和破坏等后果。

大地震的持续时间较长,地震波的振幅较大,给建筑物结构带来更大的破坏威力。

1.3 地震引起的地基液化在某些情况下,地震产生的震动会引起地基液化,这是由于土壤中的饱和水分被挤压而失去支撑性,使得建筑物的地基失去承载能力,导致结构的破坏。

二、地震对建筑物结构的防护措施2.1 结构抗震设计建筑物的结构抗震设计是最基本和最重要的防护措施之一。

通过合理的结构设计,可以使其在面对地震等自然灾害时具备较好的抵抗力和延迟破坏的能力。

其中包括合理选取结构形式、增加抗震构件、设置防护系统等。

2.2 密封钢筋混凝土剪力墙在设计和建造高层建筑时,可以采用密封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该结构能够在地震中承担大部分的地震荷载,有效地提高了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2.3 加固和改造现有建筑物对于已经建成的老旧建筑物,可以通过进行加固和改造来提高其抗震性能。

常用的加固手段包括增加钢筋、加固柱子、加固楼板和墙体等。

这样可以有效地降低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程度。

2.4 地基处理和加固对于存在地基液化问题的区域,可以采取一些地基处理和加固措施,如在地基下加设振动器、注入加固剂或增加地基密实度等,以提高地基的稳定性和抗震能力。

三、建筑物结构的破坏与防护的案例分析3.1 汶川大地震2008年5月12日,中国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里氏8.0级的大地震,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震害对砖混结构影响浅析

震害对砖混结构影响浅析

震害对砖混结构影响浅析摘要:我国历次地震中,砌体结构总是破坏最严重的结构形式,这给我国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历次地震中,经过抗震设防的砖混结构呈现了新的震害现象。

本文以砌体结构中量大面广的砖混结构为主要研究对象,首先简要介绍了我国砌体结构的发展现状和抗震性能研究现状,其次总结了我国砖混结构在不同地域的结构特点,然后结合地震的实际震害现象阐述了砖混结构的典型震害特征。

关键词:砖混结构震害分析破坏砌体结构由于其可就地取材,施工方便,周期短,具有良好的保温、隔热和隔音性能,良好的耐火性和耐久性,低廉的造价等原因,成为我国建筑的主要结构形式,但由于其自重大,且材料为脆性,所以抗震性能相对较差。

砌体结构作为我国面积大、分布广、数量多的主要建筑结构形式,由于组成的基本材料和连接方式决定了砌体是一种脆性材料,其抗拉、抗剪强度均较低,变形能力差,导致其整体性和抗震性能较差;另外,以目前实践中多层砖房设计来看,追求大开间、大门洞、大悬挑,甚至通窗效果等现象屡见不鲜,这些都必将大大削弱房屋的抗震能力,使砌体结构成为我国历次地震中主要的受害结构形式。

所以评估砌体结构的地震安全性,估计砌体结构在未来地震中的损失以及寻求防震减灾的对策已成为当前减轻地震灾害的一项重要课题。

由于气候的影响,我国各地区砌体结构的不同主要在于:墙厚和屋盖形式。

按纬度一般分为三类:一类是北纬以北的较寒冷地区,如黑龙江、新疆等,由于保温要求,外墙一般为37cm-49cm厚,而北方一般雨水较少,多采用平屋顶或单坡屋顶形式;二类是北纬之间,如华北一带,墙厚一般采用24cm-37cm,屋顶形式一般采用平屋顶或双坡屋顶;三类地区是指北纬以南的地区,如华南一带,外墙一般为24cm厚,由于雨水较多,屋顶多采用双坡屋顶形式。

一、震害特征及分析1、墙体弯曲或剪切破坏(1)弯曲破坏:由于墙肢较窄,尤其是窗间墙,在地震作用下墙体产生平面内受弯破坏或墙体受到垂直于墙体方向的地震作用,墙体产生平面外的弯曲破坏,使墙体产生水平裂缝。

地震灾害中砖混结构遭破坏原因及对策分析

地震灾害中砖混结构遭破坏原因及对策分析

浅析地震灾害中砖混结构遭破坏原因及对策温文德福州建交工程技术有限公司福建福州 350000摘要:砖混结构在地震灾害发生后,破坏较为严重,给人们的生命带来了威胁,并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文章基于提高砖混结构抗震性能的目的,在分析砖混结构破坏形式及震害成因的基础,提出相关的应对措施。

关键词:中砖混结;地震灾害;抗震砖混结构是指建筑物中竖向承重结构的墙、附壁柱等采用砖或砌块砌筑,柱、梁、楼板、屋面板、析架等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

一般的讲,砖混结构是以小部分钢筋混凝土及大部分砖墙承重的结构,又称钢筋混凝土混合结构。

由于砖混结构造价低、施工技术与施工设备简单,在村镇住宅建设中运用得比较普遍。

由于墙体材料为脆性和整体性能差,使得砖混结构房屋的抗震性能相对比较低。

在唐山大地震、汶川地震及玉树地震中,未经合理抗震设计的砖混结构房屋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

文章通过对几次大地震的调查研究,总结出了砖混结构的震害形式,并分析出了产生的原因,最终提出了砖混结构震害控制措施。

1砖混结构震害形式分析(1)倒塌或局部倒塌,如图1。

图1 倒塌或局部倒塌房屋(2)墙体破坏。

墙体破坏主要形式为出现“X’’形状裂缝、斜裂缝、水平裂缝等,如图2所示。

图2 X形状裂缝房屋(3)纵横墙连接破坏。

如图3所示。

图3纵横墙连接破坏(4)门窗、洞口上的破坏。

如图4所示,此类裂缝通常呈“八”字形或倒“八”字形。

图4门窗、洞口破坏(5)屋顶破坏。

如图5所示。

图5 房顶破坏(6)局部突出屋面结构的破坏。

局部突出屋面结构通常是当地居民私搭乱建的房屋。

2砖混结构的倒塌破坏原因分析经过调查大部分遭破坏的房屋砖混结构分别按照78抗震规范、89规范和2000规范进行抗震设计,少量建于80年代以前的砖混结构未按抗震设防要求设计。

大多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因此砖混结构的最大高度7层。

结构楼板多采用预制空心板。

经过分析砖混结构的倒塌和破坏程度与以下几个因素相关。

2.1建筑质量建筑物的质量是结构抗震的根本,对一栋完全倒塌的某6层砖混住宅进行研究,发现其建于1993年,在倒塌的废墟中我们发现砂浆的强度非常低,用手即可碾碎,另一栋完全倒塌的某4层中学教学楼,同样,砂浆强度用手一碾即碎。

地震对建筑结构的影响

地震对建筑结构的影响

地震对建筑结构的影响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它的到来往往造成房屋和建筑物的倒塌、破坏和损失。

在地震发生后,建筑结构的稳定性和强度将面临严峻的考验。

本文将探讨地震对建筑结构的影响,并介绍一些减轻地震影响的方法。

一、1. 结构震动地震产生的震动是对建筑结构最直接以及最明显的影响。

地震波传播至建筑物时,会引起结构的振动,当地震波强度较大时,结构振动会明显加剧。

这种震动作用下,建筑结构的部件受到力的作用,可能引起结构的破坏甚至倒塌。

2. 波动效应地震波传播过程中会形成波动效应,即波浪在建筑物内部的反射、折射和干涉。

这种效应会产生增大的地震力,对建筑结构构件造成额外的负荷,增加结构的损坏风险。

3. 地基液化地震中,若建筑物所处的地基松散,且含水量较高,就有可能发生地基液化现象。

地基液化会导致地基土壤丧失了承载能力,建筑结构将失去稳定性,因而容易受到破坏。

4. 应力集中地震力在建筑结构中的传递过程中,往往会导致应力的集中。

在某些部位,应力值会远大于结构的设计强度,造成该处的破坏。

这种应力集中现象对结构的损伤特别明显,需要特别注意。

二、减轻地震影响的方法1. 设计合理的结构在建筑结构设计时,应考虑地震力的影响,采用合理的结构形式和构造方法。

例如,采用抗震墙、框架结构等能够增强结构稳定性的设计方案。

此外,还应根据地震区特点,确定相应的抗震设防烈度,以确保结构的抗震性能。

2. 选择适宜的建材建筑结构使用的建材应具备一定的抗震性能。

例如,钢材、钢筋混凝土等材料具有较好的强度和韧性,能够在地震中更好地承受力的作用,从而减轻结构受损程度。

3. 实施抗震加固对一些老旧建筑,或者抗震性能较差的建筑,可以采取抗震加固措施。

常见的抗震加固方法包括:加固墙体、增加结构承重能力、加强结构连接等。

这些加固措施能够提升结构的整体抗震性能,使建筑物更加安全可靠。

4. 定期维护检查为了确保建筑结构的安全性,定期维护检查是必不可少的。

通过定期检查,可以及时发现结构存在的隐患,加以修复和处理。

地质灾害对建筑结构的影响

地质灾害对建筑结构的影响

地质灾害对建筑结构的影响地质灾害是自然界中常见的一种灾害形式,由自然力量引起,对建筑结构造成严重影响。

本文将探讨地质灾害对建筑结构的影响,并分析应对措施。

一、地震对建筑结构的影响地震是一种破坏性极强的地质灾害,对建筑结构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基础破坏:地震力的冲击和振动会对建筑物的地基构成巨大压力,直接导致基础破坏,使建筑物失去稳定性。

2. 结构倾斜:地震的振动力会引起建筑物结构的倾斜和变形,进而导致建筑物崩塌或破坏。

3. 破坏性振动:地震引起的强烈振动会导致建筑物结构产生扭曲、裂缝等损坏,影响其功能和使用寿命。

应对措施:1. 设计合理:在建筑结构设计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地震力的作用,采取适当的抗震设计措施,提高建筑的抗震性能。

2. 建筑材料选择:选用具有较好抗震性能的建筑材料,如钢筋混凝土等,以增加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3. 强化结构连接:加强建筑结构各部分的连接,利用预应力、扩展钢板等技术手段,提高建筑的整体稳定性。

二、滑坡对建筑结构的影响滑坡是地质灾害中常见的一种形式,对建筑结构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地基沉降:滑坡的产生会导致地基沉降,使建筑物的地基不稳定,进而引发建筑物的倾斜和破坏。

2. 坡体压力:滑坡带来的坡体压力会对建筑物施加水平和垂直方向的压力,对建筑结构产生不同程度的变形和破坏。

3. 土壤液化:滑坡发生时的震动力会引起土壤液化,使土壤失去支撑力,进而导致建筑物下陷或倒塌。

应对措施:1. 建筑分区:在滑坡易发区,需要合理划定建筑分区,明确危险区域和安全区域,尽量避免在危险区域内建设。

2. 强化基础处理:采用加固基础的方法,如灌注土法等,增加地基的稳定性,减少滑坡对建筑物的影响。

3. 排水系统:合理设计和建设排水系统,加强对地下水位的监测和维护,减少坡体滑动的可能性。

三、泥石流对建筑结构的影响泥石流是一种由于陡坡上松散物质的流动而形成的地质灾害,对建筑结构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冲击力:泥石流水流的冲击力对建筑物的结构产生直接影响,容易造成建筑物的倒塌和毁坏。

地震对建筑物的结构影响

地震对建筑物的结构影响

地震对建筑物的结构影响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给人类社会和建筑物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和伤害。

在地震中,建筑物的结构会面临巨大的挑战,可能导致建筑物的倒塌或受损。

本文将讨论地震对建筑物结构的影响,并探讨几种减轻地震影响的方法。

一、地震会对建筑物的结构造成直接和间接的影响。

直接影响包括地震产生的地表运动和地震波对建筑物的冲击。

地表运动包括水平和垂直两个方向的振动,会导致建筑物产生位移、倾斜和变形。

地震波是地震产生的能量在地球中传播的结果,会导致建筑物受到震动。

这些直接的影响对建筑物的结构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和冲击。

地震还会对建筑物的结构产生间接影响。

地震引发的地震波会导致建筑物周围的土地产生液化现象,从而导致建筑物的基础失稳。

此外,地震还可能引发火灾、爆炸等次生灾害,对建筑物的结构造成进一步的破坏。

二、减轻地震影响的方法为了减轻地震对建筑物结构的影响,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措施。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方法:1. 结构抗震设计:在建筑物的设计过程中,应该考虑地震的影响,采取合适的结构抗震设计措施,使建筑物在地震中能够承受更大的震动力。

常见的结构抗震设计包括加固建筑物的柱子、梁和墙壁,增加建筑物的刚度和延性,以及设置抗震支撑和防震器等。

2. 建筑材料的选择:选择合适的建筑材料也是减轻地震影响的重要措施。

某些柔性和延性较好的材料,如钢材和混凝土等,能够更好地承受地震的冲击。

与之相反,脆性材料如玻璃和砖块容易破碎,增加了建筑物受损的风险。

3. 地基加固:地震中,地基的稳定性对建筑物的结构非常重要。

通过加固地基,如灌注桩和混凝土加固层等方法,可以增强建筑物和地基之间的连接,提高地基的稳定性和抗震性能。

4. 预制结构:预制结构的建筑物在地震中具有较好的抗震性能。

预制结构是指在工厂中制造建筑构件,然后在现场进行组装。

由于预制构件具有较高的质量控制和施工效率,能够提升建筑物的整体抗震性能。

5. 防灾减灾教育:加强防灾减灾教育,提高公众对地震的认识和应对能力,也是减轻地震影响的重要步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地震对砖混结构的破坏和影响摘要砖混砌体房屋是我国当前建筑中使用最广范的一种建筑形式。

总结多层砖混砌体房屋的震害经验,房屋结构体系不合理或存在缺陷是多层砌体房屋产生震害的主要原因之一。

因此多层砌体房屋合理的抗震结构体系,对于提高房屋的抗震能力是非常必要的,也是房屋抗震设计中应考虑的关键问题。

关键词:结构体系结构设计砖混结构目录中文摘要 (I)一、优先采用横墙承重或纵横共同承重 (4)二、纵横墙的布置应均匀对称 (4)三、纵横墙竖向的结构 (5)四、抗震地区的抗震考虑 (5)五、防震缝的设置 (6)六、楼梯间不宜设在房屋的尽端和转角处 (6)七、关于墙体问题 (7)八、钢筋混凝土预制挑檐应加强锚固 (7)九、总结 (8)参考文献 (8)一、优先采用横墙承重或纵横共同承重多层砖混房屋的主要承重构件是纵、横墙体,在地震中主要由于承重纵、横墙在地震力作用下产生裂缝,严重者会出现倾斜、错动、倒塌等现象,进而使房屋造到破坏;所以合理布置纵、横墙对提高房屋抗震性能起到很大的作用。

多层砖混房屋应优先采用横墙承重或纵横墙共同承重的结构体系,纵、横墙的布置宜均匀对称,沿平面内宜对齐,沿竖向应上下连续,同时一轴线上的窗间墙宽度宜均匀。

房屋的空间整体刚度和整体稳定性决定着房屋抗震能力的高低,多层砖混房屋一般采用纵墙或横墙承重,由于非承重方向的约束墙体少,间距大,因而房屋该方向刚度较弱,空间刚度和整体性均较差,拉震能力低;在高烈度地区,墙体由于平面外的失稳而先行破坏,进而引起整个房屋倒塌。

而在两个方向适当布置纵横、墙混合承重的房屋,由于其限制了纵、横墙的侧向变形,增强了空间刚度和整体性,对承受纵、横两个方向的水平地震作用及抗弯、抗剪都非常有利。

墙体布置时,应尽量采用纵墙贯通的平面布置,当纵墙不能贯通布置时,可在纵横墙交接处采取加强措施,也可在纵、横墙交接处增设钢筋混凝土构造柱,并适当加强构造配筋;防止纵、横墙交接处被拉开。

纵墙承重的砌体结构,由于楼板的侧边一般不嵌入横墙内,横向地震作用有很少部分通过板的侧边直接传至横墙,而大部分通过纵墙经由纵横墙交接面传至横墙。

因而,地震时外纵墙因板与墙体的拉结不良而成片向外倒塌,楼板也随之坠落。

横墙由于为非承重墙,受剪承载能力降低,其破坏程度也比较重。

而横墙开洞较少,又有纵墙作为侧向支承,所以横墙承重的多层砌体结构具有较好的传递地震作用的能力。

二、纵横墙的布置应均匀对称,沿平面内宜对齐,同一轴线上的窗间墙宽度宜均匀,同时应尽量减少复杂装立面所造成的附加震害多层砌体房屋的平、立面布置应规则对称,最好为矩形,这样可避免水平地雳作用下的扭转影响。

然而对于避免水平地震作用下的扭转仅房屋平面布置规则还是不够的,还应做到纵横墙的布置均匀对称。

砖墙沿平面内对齐、贯通,能减少砖墙、楼板等受力构件的中间环节,使震害部位减少,使震害程度减轻;同时,由于地震作用传力路线简单,中间不间断,构件受力明确,其简化的地震作用分析能较好地符合地震作用的实际。

房屋的纵向地震作用分至各纵轴后,其外纵墙的地震作用还要按各窗间墙的侧移刚度再分配。

由于宽的窗间墙的刚度比窄窗间墙的刚度大得多,必然承受较多的地震作用而破坏,而高度比大于4的墙垛其承载力更差已率先破坏,则对于宽窄差异较大的外纵墙,就会造成窗间墙的各个击破,降低了外纵墙和房屋纵向的抗震能力。

因此,要求同一轴线的窗间墙宽度宜均匀,尽量做到等宽度。

对于一些建筑阳台和窗之间留一个240mm宽的墙垛等做法不利于抗震,宜采取门连窗的做法。

三、纵横墙竖向应上、下连续,不宜采用上刚下柔的结构房屋的纵横墙沿上下连续贯通,可使地震作用的传递路线更为直接合理。

如果因使用功能不能满足上述要求时,应将大房间布置在顶层。

若大房间布置在下层,则相邻上面横墙承担的地震剪力,只有通过大梁传递至下层两旁的横墙,这就要求楼板有较大的水平刚度。

而从房屋纵横墙的对称要求来看,大房间宜布置在房屋的中部,而不宜布置在端头。

而上刚下柔的房屋也只有通过大梁传递至下层两旁的横墙,这就要求楼板有较大的水平刚度。

楼梯间的墙体水平支撑较弱,顶层墙体较高,在8度和9度时,顶层楼梯间横墙和外墙宜沿墙高每隔500设2φ6的通长筋,9度时,在休息平台处宜增设一钢筋带。

顶层, 为防止墙体裂缝, 可采取如下措施: 保温层聚苯板由45加厚。

为防止聚苯板在施工时被踩薄,可用水泥聚苯板代替普通聚苯板。

圈梁加高, 纵筋直径加大。

架设隔热层, 不采用现浇板带加预制板(为了解决挑檐抗倾覆)的方式。

顶部山墙全部、纵墙端部(宽度为建筑宽度B/4范围)在过梁以上范围加钢筋网片。

构造柱至洞口的墙长度小于300时,应全部做成混凝土的,否则难以砌筑。

小截面的墙(<600)如窗间墙应做成混凝土的。

否则无法砌墙或受压强度不够。

注意:在砖混结构中(尤其是3层及以下),可以取消部分横墙,改为轻隔墙,以减轻自重和地震力,减小基础开挖,也方便以后的房间自由分隔,不必每道墙均为砖墙。

多层砌体房屋的局部尺寸限值过严,一般工程难以满足,在增设构造柱后可放宽。

四、抗震地区的抗震考虑在抗地震区不宜设置墙梁,墙梁是上部墙体与钢筋混凝土托梁一同进行协调工作。

而在地震作用下,上部墙体开裂使墙体与钢筋混凝土托梁不能一同进行协调工作,因此而使结构变得不安全。

抗震验算时不同的楼盖及布置(整体性)决定了采用刚性、刚柔、柔性理论计算。

抗震验算时应特别注意场地土类别。

大开间房屋,应注意验算房屋的横墙间距。

小进深房屋,应注意验算房屋的高宽比。

外廊式或单面走廊建筑的走廊宽度不计入房间宽度。

应加强垂直地震作用的设计,从震害分析,规范要求的垂直地震作用明显不足。

在地震区不宜采用墙梁,因地震时可能造成墙体开裂,墙和混凝土梁不能整体工作。

如果采用,建议墙梁按普通混凝土梁设计。

也不宜采用内框架。

.抗震验算时不同的楼盖及布置(整体性)决定了采用刚性、刚柔、柔性理论计算。

抗震验算时应特别注意场地土类别。

大开间房屋,应注意验算房屋的横墙间距。

小进深房屋,应注意验算房屋的高宽比。

外廊式或单面走廊建筑的走廊宽度不计入房间宽度。

应加强垂直地震作用的设计,从震害分析,规范要求的垂直地震作用明显不足。

[2] 五、防震缝的设置大量的震害表明,由于地震作用的复杂性,体形不对称的结构的破坏较体形均匀对称的结构要重一些。

但是,由于防震缝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建筑立面的效果各增加工程造价等,应根据建筑的类型、结构体系各建筑状态以及不同的地震烈度等区别对待。

规范的原则规定为:当建筑形状复杂而又不设防震缝时,应选取符合实际的结构计算模型,进行精细抗震分析,估计局部应力和变形集中及扭转影响,判别易损部位并采用加强措施;当设置防震缝时,应将建筑分成规则的结构单元。

对于多层砌体房屋,当有下列情况之一时宜设置防震缝:(1)房屋的立面高差在6m以上(2)房屋有错层,且楼板高差较大(3)各部分结构刚度、质量截然不同六、楼梯间不宜设在房屋的尽端和转角处由于水平地震作用为横向和纵向两个方向,所以在多层砌体房屋转角处纵横两个墙面常出现斜裂缝。

不仅房屋两端的四个外墙角容易发生破坏,而且平面上的其他凸出部位的外墙阴角同样容易破坏。

楼梯间比较空敞和顶层外墙的无支承高度为一层半,在地震中的破坏比较严重。

尤其是楼梯间设置在房屋尽端或房屋转角部位时,其震害更为加剧。

楼梯梯板要注意挠度的控制,梯梁要注意的是梁下净高要满足建筑的要求,梯梁的位置尽量使上下楼层的位置统一。

局部不合适处可以采用折板楼梯。

折板楼梯钢筋在内折角处要断开分别锚固防止局部的应力集中。

阁楼层处的楼梯由于有分户墙的存在要设置抬墙梁。

注意梁下的净空要求,并要注意梯板宽度的问题。

首段梯板的基础应注意基础的沉降问题,必要时应设梯梁。

七、关于墙体问题:墙体是多层砌体房屋承重和抗侧力的主要构件。

局部削弱的墙体,不仅在削弱处率先开裂,还将产生内力重分布。

因此,规范规定烟道、风道、垃圾道和配电箱洞口不应削弱墙体;当墙体被削弱时,应对墙体采取水平配筋等加强措施,对附墙烟囱及出屋面烟囱采用竖向配筋。

楼梯间的墙体水平支撑较弱,顶层墙体较高,在8度和9度时,顶层楼梯间横墙和外墙宜沿墙高每隔500设2φ6的通长筋,9度时,在休息平台处宜增设一钢筋带。

顶层, 为防止墙体裂缝, 可采取如下措施: 保温层聚苯板由45加厚。

为防止聚苯板在施工时被踩薄,可用水泥聚苯板代替普通聚苯板。

圈梁加高, 纵筋直径加大。

架设隔热层, 不采用现浇板带加预制板(为了解决挑檐抗倾覆)的方式。

顶部山墙全部、纵墙端部(宽度为建筑宽度B/4范围)在过梁以上范围加钢筋网片。

构造柱至洞口的墙长度小于300时,应全部做成混凝土的,否则难以砌筑。

小截面的墙(<600)如窗间墙应做成混凝土的。

否则无法砌墙或受压强度不够。

注意:在砖混结构中(尤其是3层及以下),可以取消部分横墙,改为轻隔墙,以减轻自重和地震力,减小基础开挖,也方便以后的房间自由分隔,不必每道墙均为砖墙。

多层砌体房屋的局部尺寸限值过严,一般工程难以满足,在增设构造柱后可放宽。

[3]八、钢筋混凝土预制挑檐应加强锚固由于挑檐为一悬臂构件,在地震中较容易发生破坏。

若为现浇则和屋面板一起,则抗震性能较好,对于预制钢筋混凝土挑檐则应加强与圈梁的锚固。

挑梁、板的上部筋,伸入顶层支座后水平段即可满足锚固要求时,因钢筋上部均为保护层,应适当增大锚固长度或增加一10d的垂直段。

较大跨度的挑廊下墙体内跨板传来的荷载将大于板荷载的一半。

九、总结:砖混结构由于选材方便、施工简单、工期短、造价低等特点,多年来砖混房屋是我国当前建筑中使用最广范的一种建筑形式;其中民用住宅建筑中约占90% 以上。

总结多层砌体房屋的震害经验,房屋结构体系不合理或存在缺陷是多层砌体房屋产生震害的主要原因之一。

因此多层砌体房屋合理的抗震结构体系,对于提高房屋的抗震能力是非常必要的,也是房屋抗震设计中应考虑的关键问题。

参考书目:[1]苏小卒《多层砖混结构房屋设计探讨》同济大学出版社2002年10月第一版[2]唐岱新《普通砖混结构设计技术措施》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1月第一版[3]许淑芳《砌体结构》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年5月第二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