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对建筑物破坏的原理分析与监舍防震设计
地震对建筑物结构的破坏和防护

地震对建筑物结构的破坏和防护地震是自然界中一种常见且具有破坏性的地壳运动,给人类社会造成了巨大的灾害和财产损失。
在地震中,建筑物是最常见的人类破坏和安全问题的关键点之一。
本文将探讨地震对建筑物结构的破坏和相应的防护措施。
一、地震对建筑物结构的破坏1.1 建筑物结构的易损性不同类型的建筑物对地震的反应能力各不相同。
一般来说,钢结构和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建筑物通常具有较好的抗震能力,而砖混结构和木结构的建筑物则较为脆弱。
此外,建筑物的年代和建筑质量也会影响其抗震性能。
1.2 地震引起的震动破坏地震的主要破坏途径是震动,地震波的传播会导致建筑物产生惯性力、失稳、屈曲和破坏等后果。
大地震的持续时间较长,地震波的振幅较大,给建筑物结构带来更大的破坏威力。
1.3 地震引起的地基液化在某些情况下,地震产生的震动会引起地基液化,这是由于土壤中的饱和水分被挤压而失去支撑性,使得建筑物的地基失去承载能力,导致结构的破坏。
二、地震对建筑物结构的防护措施2.1 结构抗震设计建筑物的结构抗震设计是最基本和最重要的防护措施之一。
通过合理的结构设计,可以使其在面对地震等自然灾害时具备较好的抵抗力和延迟破坏的能力。
其中包括合理选取结构形式、增加抗震构件、设置防护系统等。
2.2 密封钢筋混凝土剪力墙在设计和建造高层建筑时,可以采用密封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该结构能够在地震中承担大部分的地震荷载,有效地提高了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2.3 加固和改造现有建筑物对于已经建成的老旧建筑物,可以通过进行加固和改造来提高其抗震性能。
常用的加固手段包括增加钢筋、加固柱子、加固楼板和墙体等。
这样可以有效地降低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程度。
2.4 地基处理和加固对于存在地基液化问题的区域,可以采取一些地基处理和加固措施,如在地基下加设振动器、注入加固剂或增加地基密实度等,以提高地基的稳定性和抗震能力。
三、建筑物结构的破坏与防护的案例分析3.1 汶川大地震2008年5月12日,中国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里氏8.0级的大地震,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地震对建筑物破坏的原理分析与监舍防震设计

1 次 生效 应 破 坏 . 3 移 和 层 间 位 移 分 别 不 宜 大 于 楼 层 两 端 弹 性 水 平 位 移 和 层 间位 移 平 在 特 定 的地 质 、 境 条 件 下 , 震 可 能 引起 崩 塌 、 坡 或 泥 石 流 均值 的 15倍 。此外 , 环 地 滑 . 可通 过设置防震缝将复杂 的建筑结 构体 划分 等 次生 灾 害 。 陡 峭 的 山 区或 丘 陵 地 带 , 碎 的岩 石 和 松 散 的 表土 可 为较规则 的单元。 在 破
能由于地震所产生的振动 与下 卧的岩土层脱离 , 从而发生次生灾害 : 34 非结 构 件 的 安 全 。 如果地震前发生大量、 长时间降水 , 更易发生该类灾害。规模 巨大 的 出于 犯 人 的安 全 和 管 理 需 要 , 舍 设计 时 应 尽 量 采 用 非结 构 件 。 监 崩 塌 和 滑坡 灾 害 可 能摧 毁 地 面 的 建筑 物 , 埋坡 下 的居 民点 , 成 大 必须 使用 非结 构 件 应 满 足 如 下要 求 : 掩 造
防震 设 计 目标 和 特 点 。 关 键 词 : 震 监舍 地
一
摘要 : 论文通过地震破 坏建筑 物的原 理和监舍特点分析 , 出了监舍的 提
服极限 ; 此时岩石或土层不再具 有完全弹性 , 将产 生永久变形 , 进而 的整体性 , 在两个主轴方 向上的动力特性应接近。 对于监舍 , 建筑 的 导 致地 基 承 载 力 下 降甚 至 丧 失 , 基产 生 变位 、 动 。 虽 然 地 基破 坏 立 面 或 竖 向剖 面 应 规 则 , 构 的侧 向 刚 度 应 均 匀 变 化 , 向抗 侧 力 地 移 结 竖 消 耗 了地 震 波 的 能量 , 小 了震 动 对建 筑 物 的破 坏 ; 地 基 失 效 同 时 构件 的界面尺 寸和材料 强度 应 自下而上逐渐减小 , 减 但 避免抗 侧力结构
地震对建筑物破坏的原理分析与监舍防震设计

地震对建筑物破坏的原理分析与监舍防震设计作者:彭中进罗伟刘颖姣来源:《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2010年第03期摘要:论文通过地震破坏建筑物的原理和监舍特点分析,提出了监舍的防震设计目标和特点。
关键词:地震监舍防震设计0 引言云南省是我国地震灾害的高发地区。
1976年唐山大地震以来,我国共发生6级以上强破坏性地震56次,其中有15次发生在云南,占全国总数的五分之一以上。
为保证在押犯人的生命安全,在监舍设计时必须对予以考虑。
1 建筑物破坏原理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作用主要有三种因素:振动破坏、地基失效破坏、次生效应破坏。
1.1 振动破坏地震波引起的地面振动通过基础传递到建筑物上,引起建筑物本身的振动。
建筑物一般是按静力设计和建造的,耐受振动的强度有一定的限度,其破坏程度取决于地震力的大小;但地震波对建筑物的破坏作用很复杂,破坏程度常由许多因素综合决定,包括地震波频谱组成和延续时间,建筑物的材料性质,动力特性,以及地基条件和地形等环境因素。
1.2 地基失效破坏当地基强度较小或加速度很大时,地表层或下垫层可能达到屈服极限;此时岩石或土层不再具有完全弹性,将产生永久变形,进而导致地基承载力下降甚至丧失,地基产生变位、移动。
虽然地基破坏消耗了地震波的能量,减小了震动对建筑物的破坏;但地基失效同时又造成另一种灾害,如建筑物下沉、地基不均匀沉降和水平变位,进而导致建筑物结构破坏。
1.3 次生效应破坏在特定的地质、环境条件下,地震可能引起崩塌、滑坡或泥石流等次生灾害。
在陡峭的山区或丘陵地带,破碎的岩石和松散的表土可能由于地震所产生的振动与下卧的岩土层脱离,从而发生次生灾害;如果地震前发生大量、长时间降水,更易发生该类灾害。
规模巨大的崩塌和滑坡灾害可能摧毁地面的建筑物,掩埋坡下的居民点,造成大规模的破坏和伤亡;如果滑坡或崩塌造成河道阻塞,还有可能引发水灾;而大型水体下及附近发生的大规模崩滑,也会对坝体及周边建筑造成毁灭性破坏。
建筑中的地震与抗震设计

建筑中的地震与抗震设计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对建筑物的破坏性极大。
因此,在建筑设计和施工过程中,抗震设计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探讨建筑中的地震影响以及抗震设计的关键要素。
一、地震的影响地震是由于地壳发生破裂或接触面发生滑动而引起的地面震动。
其对建筑物的影响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结构破坏:地震会对建筑物的结构造成巨大的破坏,如结构的位移、变形以及部分或完全塌陷。
2. 负荷增加:地震震动会给建筑物带来额外的负荷,如地震荷载和惯性荷载,这可能导致结构超过其设计承载能力。
3. 断裂和倒塌:地震可能导致土地断裂和土地滑移,进而引发建筑物倒塌。
二、抗震设计的关键要素为了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以下几个要素在抗震设计中至关重要:1. 结构合理性:建筑物的结构设计应合理,包括选择合适的结构体系、使用适当的材料以及进行正确的构造连接。
2. 抗震准则:建筑物的抗震设计应符合国家或地区的抗震准则和规范,以确保建筑物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抵御地震的影响。
3. 基础稳固性:建筑物的基础应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承载能力,以确保在地震时能够有效地分担和抵消震动力。
4. 结构耐力:建筑物的结构材料和构造应保持足够的耐力,以应对地震时可能遭受的巨大力量。
5. 隔震与减震技术:利用隔震和减震技术可以降低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
隔震指的是将建筑物与地面隔离,采用减震器降低位移和加速度;减震则是通过添加减震装置或采用柔性材料来减小地震荷载。
6. 预制化建筑:预制化建筑可以提高施工质量和建筑物的整体稳定性,从而增加其抗震性能。
7. 定期维护:建筑物应定期进行维护和检查,以确保结构和连接件的完好性,及时修复潜在的问题。
结论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性不容忽视,因此,抗震设计是建筑领域中的重要任务。
在设计和建造建筑物时,我们必须充分考虑地震的影响,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
只有通过合理的结构设计、符合抗震准则和规范、稳固的基础、耐力强的材料、隔震与减震技术的应用,以及定期维护,我们才能有效地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损害,保护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地震对建筑物和基础设施的破坏

地震对建筑物和基础设施的破坏地震是地壳发生断裂时释放的能量引起的自然灾害,它对建筑物和基础设施造成巨大破坏。
本文将讨论地震对建筑物和基础设施的破坏情况,并探讨预防措施以减少地震带来的影响。
一、建筑物破坏地震能够直接对建筑物产生破坏,尤其是在地震波作用下,特别是高强度地震。
地震波的强烈振动会导致建筑物发生倒塌、倒斜或部分损坏等情况。
常见的建筑物破坏形式包括结构破坏、墙体倒塌、楼板垮塌等。
首先,对于结构破坏来说,主要指建筑物的结构承受不住地震波的冲击而导致发生破坏。
这可能是由于材料质量不佳、设计不合理等原因引起的。
在地震前,如果建筑物的结构不符合地震安全要求,那么一旦地震发生,其造成的破坏将更加严重。
其次,地震可能导致建筑物墙体倒塌。
大多数建筑物的稳定性依赖于墙体的支撑作用。
然而,地震波可以使墙体发生剪切和压力,从而导致墙体的倾斜和倒塌。
尤其是在旧城区,一些历史建筑的墙体结构往往较为脆弱,更容易受到地震的损害。
最后,楼板垮塌也是地震对建筑物造成的一种破坏形式。
楼板的垮塌会导致楼层之间的坍塌,对人员造成伤害甚至伤亡。
这主要是由于楼板承受不住地震波的冲击而发生破坏。
二、基础设施破坏除了建筑物,地震还会对基础设施造成破坏。
基础设施包括道路、桥梁、管道等,它们是城市运行的重要组成部分。
地震破坏基础设施可能导致交通中断、供水中断、能源中断等问题,给城市的正常运行带来巨大困难。
首先,道路破坏是地震常见的现象之一。
地震波的震动可以导致道路塌陷、沥青路面破碎等,从而阻碍车辆的通行。
特别是在地震多发区,道路维护成本较高,由于地震的频繁发生,使得道路的破坏程度进一步加剧。
其次,桥梁的破坏也是地震带来的重要影响。
地震波振动会对桥梁结构产生巨大影响,使得桥墩发生位移、梁体断裂等。
当桥梁发生破坏时,会严重影响交通运输的正常进行。
最后,地震还可能导致供水、供电和供气等基础设施的破坏。
地震波震动对管道系统产生的压力可能会导致管道断裂,从而导致供水中断。
建筑中的地震与抗震设计

建筑中的地震与抗震设计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对于建筑物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有着严重的影响。
因此,在建筑设计中,抗震设计是至关重要的一部分。
本文将探讨建筑中的地震问题,以及抗震设计的原则和方法。
一、地震对建筑的影响地震是由地壳中地质构造失衡引起的地表振动现象。
地震的震级和震中与破坏性成正相关,因此在建筑设计中需要考虑地震的力学效应。
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结构破坏:地震产生的振动会导致建筑物结构的震动,长时间或大幅度的振动可能会引发结构破坏,如倒塌、裂缝等。
2. 非结构性破坏:地震振动还会影响建筑物的非结构性元素,如墙壁、玻璃、装饰物等,导致这些元素的破碎或脱落。
3. 地基液化:地震振动会引起地下水饱和土壤中的孔隙水压力骤增,导致地基液化现象,进而使建筑物的承载能力降低。
二、抗震设计原则为了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抗震设计需遵循以下原则:1. 安全性:建筑物应能够在一定震级的地震作用下保持结构完整,避免倒塌和崩溃。
因此,建筑物的结构设计和材料选择要符合相应的强度和刚度要求。
2. 韧性:韧性是指抗震结构在遭受地震作用时能产生适量的延性变形,从而吸收和耗散地震能量,减小结构破坏程度。
常见的提高韧性的方法是采用可延性的材料和构造形式,如钢结构、混凝土框架等。
3. 稳定性:建筑物应具备稳定性,避免产生不稳定的倒塌机制。
设计中需要合理分布和设置结构支点,以保证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始终保持稳定。
三、抗震设计方法在实际建筑设计中,常用的抗震设计方法包括以下几种:1. 强度设计法:根据建筑物所处的地震区划、地震烈度和结构形式,确定相应的设计地震力参数,以保证结构的强度达到要求。
2. 动力特性分析法:通过对建筑物的固有振动特性进行分析,了解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响应,包括周期、振型等。
在设计中,需要注意调整结构刚度和附加阻尼比,以控制结构的振动响应。
3. 细部构造设计:对结构的细部构造进行设计,以确保连接节点和构造部位的抗震性能。
地震对建筑物结构的影响及抗震设计研究

地震对建筑物结构的影响及抗震设计研究地震是自然界最具破坏性的自然灾害之一,它对地球上的各类建筑物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这种自然力量的释放往往导致严重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因此,抗震设计成为建筑工程领域的一项重要研究课题。
地震所造成的破坏主要源于地壳的震动。
当地震发生时,地震波沿着地壳传播,与建筑物相互作用,并产生一系列动力响应。
这种响应会在结构内产生变形和力的集中,引起构件的断裂甚至整体的倒塌。
因此,抗震设计是为了降低地震产生的力对建筑物的影响,保护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在抗震设计中,首先要考虑到建筑物的地震力来源。
地震力主要有地震作用、风作用和雪作用等因素共同作用。
其中,地震作用是最重要的,因为地震产生的力和振动更加剧烈。
为了应对这种载荷,结构设计师会考虑采用适当的材料和结构形式,以保持结构的稳定性。
抗震设计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如何防止结构由于地震波的传播而产生的力对建筑物的破坏。
工程师通过合理的材料选择和结构设计,使建筑物具有一定的柔韧性和韧性,以抵抗地震产生的力矩和剪力。
此外,适当的支撑系统和抗震控制装置的设计也非常重要。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抗震设计研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研究人员通过实验和数值模拟等手段,深入探究了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机制,并提出了一系列抗震设计方案。
其中,基础设计、结构设计和材料选择都是关键的研究领域。
在基础设计方面,研究人员发现,地震波作用下的土壤液化和土壤侧向扩张是导致建筑物倒塌的主要原因之一。
因此,合理设计建筑物的基础结构,采用适当的地基加固技术,是抗震设计的重要内容之一。
结构设计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何提高建筑物的耐震性能。
目前,常见的抗震结构体系包括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和桁架结构等。
这些结构体系在抵抗地震作用时表现出良好的性能,但仍有一定的局限性。
因此,研究人员一直在致力于进一步优化和改进这些结构体系。
材料选择对抗震设计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高强度混凝土、钢材和复合材料等新型材料的应用,能够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
浅析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及建筑减震防震措施

浅析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及建筑减震防震措施姓名:王涛班级:土木通过对土木工程概论这门课程的学习,我对土木工程这个专业有了大概的了解。
我对建筑防震减震方面的问题有着浓厚的兴趣,通过陈老师的介绍以及我查阅的相关资料,浅析一下本人对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以及建筑物减震防震方面的认识。
破坏性地震会给国家经济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直接和间接的危害和损失,尤其是强烈的地震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
目前,每年全世界由地震灾害造成的平均死亡人数达8000一10000人/次,平均经济损失每次达几十亿美元。
据联合国统计,本世纪以来,全世界因地震死亡人数达260万,占全球自然灾害所造成的死亡总和的58%。
从某种意义上说,地震是群灾之首。
大地震如果发生在渺无人烟的地方是不会造成伤害的,如果发生在城市或农村的活,就会造成房倒屋塌,甚至建筑物与重要工程也会遭至"破坏并危及人员的生命安全,给人们造成严重灾害。
我国由于地处板块交界处地震灾害频度高,强度大,成灾率高,这是造成地震灾害特别严重的原因。
同时,我国民众防灾意识不高,同一震级的地震,造成伤亡的人数可多达数倍。
另外,我国大部分城市的基础设施,抗震性能较差。
建国头20年中,多数建筑物和工程未考虑抗震设防,加之城市生命线管线纵横交错,埋设不合理,有的材料强度不够,有的年久失修,使我国多数城镇防震抗震的能力脆弱,潜在着很大的隐患。
广大农村多属土、石结构建筑,抗震能力更差。
据估计,地震若发生在我国工业城市及人口稠密的地区,8级左右或7级左右以及5、6级左右的地震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分别为百亿元、数十亿元和数亿元人民币。
譬如1976年唐山大地震,在几十秒钟的时间内,将一座百万人口的工业城市变成了废墟,伤亡侧万人,直接经济损失100亿元以上,救灾花了6亿多元,重建用了50亿元,而且在这之后长时间内,造成全国人民的恐震心理。
去年的汶川8.0级特大地震,造成人员伤亡总数近40万之多,其中遇难者近8万左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8451亿人民币,其中房屋的损失很大,民房和城市居民住房的损失占总损失的27.4%。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震对建筑物破坏的原理分析与监舍防震设计
论文通过地震破坏建筑物的原理和监舍特点分析,提出了监舍的防震设计目标和特点。
标签:地震监舍防震设计
0 引言
云南省是我国地震灾害的高发地区。
1976年唐山大地震以来,我国共发生6级以上强破坏性地震56次,其中有15次發生在云南,占全国总数的五分之一以上。
为保证在押犯人的生命安全,在监舍设计时必须对予以考虑。
1 建筑物破坏原理
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作用主要有三种因素:振动破坏、地基失效破坏、次生效应破坏。
1.1 振动破坏
地震波引起的地面振动通过基础传递到建筑物上,引起建筑物本身的振动。
建筑物一般是按静力设计和建造的,耐受振动的强度有一定的限度,其破坏程度取决于地震力的大小;但地震波对建筑物的破坏作用很复杂,破坏程度常由许多因素综合决定,包括地震波频谱组成和延续时间,建筑物的材料性质,动力特性,以及地基条件和地形等环境因素。
1.2 地基失效破坏
当地基强度较小或加速度很大时,地表层或下垫层可能达到屈服极限;此时岩石或土层不再具有完全弹性,将产生永久变形,进而导致地基承载力下降甚至丧失,地基产生变位、移动。
虽然地基破坏消耗了地震波的能量,减小了震动对建筑物的破坏;但地基失效同时又造成另一种灾害,如建筑物下沉、地基不均匀沉降和水平变位,进而导致建筑物结构破坏。
1.3 次生效应破坏
在特定的地质、环境条件下,地震可能引起崩塌、滑坡或泥石流等次生灾害。
在陡峭的山区或丘陵地带,破碎的岩石和松散的表土可能由于地震所产生的振动与下卧的岩土层脱离,从而发生次生灾害;如果地震前发生大量、长时间降水,更易发生该类灾害。
规模巨大的崩塌和滑坡灾害可能摧毁地面的建筑物,掩埋坡下的居民点,造成大规模的破坏和伤亡;如果滑坡或崩塌造成河道阻塞,还有可能引发水灾;而大型水体下及附近发生的大规模崩滑,也会对坝体及周边建筑造成毁灭性破坏。
2 监舍防震设计目标
建筑物防震设计是指对建筑结构进行抗震设防并采取一定的抗震构造措施,以达到结构抗震的效果和目的。
抗震设防必须贯彻执行《中国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和《中国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并实行以预防为主的方针,减轻地震对建筑的破坏,避免人员伤亡,减少经济损失。
根据建筑物结构遭到不同烈度地震的影响,确定结构、构建、使用功能、设备的损坏程度及人身安全总目标,分为以下三个层次:
2.1 小震不坏——遭遇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多遇地震时,一般不损坏或不需修理即可继续使用。
2.2 中震可修——遭受相当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地震影响时,可能损坏,但一般修理或不需要修理仍可继续使用。
2.3 大震不倒——遭受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地震(预估的罕遇地震,50年超越概率2%~3%)影响时,不致倒塌或发生危及生命的严重破坏。
3 监舍的防震设计
监舍是监狱内部用于犯人住宿的建筑,一般为多层钢筋混能土建筑。
由于其用途的特殊性,监舍的防震设计应遵循如下原则。
3.1 合理选择地基基础
监舍数人员密集型建筑,防震要求较高,地基和基础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3.1.1 同一结构单元的基础不宜设置在性质截然不同的地基上;
3.1.2 同一结构单元不宜采用不同的基础形式,如部分采用天然地基,部分采用桩基础;
3.1.3 地基为软弱黏土岩、液化土、新近填土或其他严重不均匀条件时,应估计地震时地基的不均匀沉降或其他不利影响,并采取相应措施;
3.1.4 合理选择建筑环境,避免地震时发生的次生灾害对建筑物构成伤害,如避免将监舍建在松软的山坡上或陡峭的坡脚下。
3.2 合理选择结构体系
建筑物的设计应避免因部分结构或构件破坏而导致整个结构丧失抗震能力或对重力荷载的承载能力。
对于较大的建筑结构,应布置多道抗震防线,且宜具有合理的刚度和承载力分布,避免因局部或突变形成薄弱部位,产生过大的应力集中
或塑性变形集中。
结构件方面,应合理选择尺寸、配置纵向受力钢筋和横筋,避免剪切破坏限于弯曲破坏、混凝土的压溃限于钢筋的屈服、钢筋的锚固粘结破坏限于构件破坏;对于预应力混凝土抗侧力构件,应配有足够的非预应力钢筋。
构件间的连接也应保证足够的强度,要保证:节点的破坏不先于所连接的构件;预埋件的锚固破坏不先于所连接的构件;装配式结构构件的连接应保证结构的整体性。
3.3 建筑体型简单对称
建筑及其抗侧力结构的平面布置应规则、对称,并应具有良好的整体性,在两个主轴方向上的动力特性应接近。
对于监舍,建筑的立面或竖向剖面应规则,结构的侧向刚度应均匀变化,竖向抗侧力构件的界面尺寸和材料强度应自下而上逐渐减小,避免抗侧力结构的侧向刚度和承载力突变;如果建筑平面不规则,其空间结构设计应满足如下要求:扭转不规则时,楼层竖向构件最大的弹性水平位移和层间位移分别不宜大于楼层两端弹性水平位移和层间位移平均值的1.5倍。
此外,可通过设置防震缝将复杂的建筑结构体划分为较规则的单元。
3.4 非结构件的安全
出于犯人的安全和管理需要,监舍设计时应尽量采用非结构件。
必须使用非结构件应满足如下要求:
3.4.1 建筑非结构件和附属机电设备,自身及其与结构主体的连接应进行抗震设计;
3.4.2 附着于楼面结构的非结构构件必须与主体结构有可靠的连接或锚固,避免地震时倒塌伤人或破坏其他重要设备;
3.4.3 围墙或隔墙应考虑对结构抗震的不利影响,避免不合理设置导致的结构破坏(围墙破坏可能导致犯人大规模出逃等监狱安全事故)。
3.5 消能减震设计由于云南出于高强地震频发地区,而监舍又属于需重点保护的单位,因此有必要在建筑物设计过程中必须对消能减震予以考虑。
消能减震设计时,应根据罕遇地震下的预期结构位移控制要求设置适当的消能部件。
消能部件一般由消能器及斜撑、墙体、梁或节点等支撑构件组成。
消能器有速度相关型、位移相关型或其他类型;消能部件可根据需要沿结构的两个主轴方向分别设置。
4 研究结论
论文研究得出如下结论:
4.1 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原理主要有振动破坏、地基失效破坏和地震次生效
应破坏;
4.2 监舍一般为多层钢筋混能土建筑,容纳人员多,其用途的特殊性决定了其防震设计的特殊性;
4.3 监舍防震设计能保证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
4.4 根据监舍防震设计特点和要求,提出了一系列防震设计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