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建筑遗址的破坏特点、加固原则和方法

合集下载

甘肃地震对建筑结构的影响与抗震加固技术

甘肃地震对建筑结构的影响与抗震加固技术

甘肃地震对建筑结构的影响与抗震加固技术地震是自然界的一种常见灾害,经常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重大威胁。

甘肃是中国地震频发地区之一,其地震对建筑结构的影响不可忽视。

本文将探讨甘肃地震对建筑结构的影响以及相应的抗震加固技术。

一、甘肃地震对建筑结构的影响1. 水平地震力影响甘肃地震区域的地震常伴随着剧烈的水平地震力,这对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长期以来,许多建筑由于设计不合理或者结构材料不符合要求,无法有效地承受地震力,导致其倒塌或严重受损。

2. 基础沉降地震过程中,甘肃地区的地基往往会发生一定程度的沉降,这将对建筑结构的稳定性产生不利影响。

特别是在软土地区,地震引发的液化现象会导致土地流动,进一步加剧建筑结构的不稳定性。

3. 结构破坏地震震动可能导致建筑结构的破坏,包括墙体倒塌、柱子断裂、梁板脱落等。

这给人们的生命安全带来了巨大威胁,同时也给灾后重建带来了巨大的困难。

二、抗震加固技术1. 建筑结构设计阶段的抗震技术在设计阶段,可以采用抗震设计规范来确定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

合理选择结构材料和布置方式,进行地震荷载的计算和分析,确保建筑在地震发生时能够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来抵抗地震力的作用。

2. 加固现有建筑对于现有的建筑,可以采用加固技术来提高其抗震性能。

例如,在墙体上增加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给柱子或墙体加固钢筋,提升抗震能力。

此外,还可以对土壤进行处理,增加地基的稳定性。

3. 抗震减灾意识的提高除了技术手段,加强抗震减灾的宣传教育也是至关重要的。

提高公众对地震灾害的认识,加强自我保护意识,学习地震应急知识和技能,能够有效地降低地震灾害对人们生命和财产的伤害。

三、结论甘肃地震对建筑结构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但通过采取合适的抗震加固技术,我们可以有效地降低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保障人们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

因此,在地震频发的地区,加强抗震技术和减灾意识的推广十分重要。

只有不断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依靠科学的技术手段来减少地震风险,才能够更好地保护人们的生命财产。

地震对建筑物结构的破坏和防护

地震对建筑物结构的破坏和防护

地震对建筑物结构的破坏和防护地震是自然界中一种常见且具有破坏性的地壳运动,给人类社会造成了巨大的灾害和财产损失。

在地震中,建筑物是最常见的人类破坏和安全问题的关键点之一。

本文将探讨地震对建筑物结构的破坏和相应的防护措施。

一、地震对建筑物结构的破坏1.1 建筑物结构的易损性不同类型的建筑物对地震的反应能力各不相同。

一般来说,钢结构和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建筑物通常具有较好的抗震能力,而砖混结构和木结构的建筑物则较为脆弱。

此外,建筑物的年代和建筑质量也会影响其抗震性能。

1.2 地震引起的震动破坏地震的主要破坏途径是震动,地震波的传播会导致建筑物产生惯性力、失稳、屈曲和破坏等后果。

大地震的持续时间较长,地震波的振幅较大,给建筑物结构带来更大的破坏威力。

1.3 地震引起的地基液化在某些情况下,地震产生的震动会引起地基液化,这是由于土壤中的饱和水分被挤压而失去支撑性,使得建筑物的地基失去承载能力,导致结构的破坏。

二、地震对建筑物结构的防护措施2.1 结构抗震设计建筑物的结构抗震设计是最基本和最重要的防护措施之一。

通过合理的结构设计,可以使其在面对地震等自然灾害时具备较好的抵抗力和延迟破坏的能力。

其中包括合理选取结构形式、增加抗震构件、设置防护系统等。

2.2 密封钢筋混凝土剪力墙在设计和建造高层建筑时,可以采用密封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该结构能够在地震中承担大部分的地震荷载,有效地提高了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2.3 加固和改造现有建筑物对于已经建成的老旧建筑物,可以通过进行加固和改造来提高其抗震性能。

常用的加固手段包括增加钢筋、加固柱子、加固楼板和墙体等。

这样可以有效地降低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程度。

2.4 地基处理和加固对于存在地基液化问题的区域,可以采取一些地基处理和加固措施,如在地基下加设振动器、注入加固剂或增加地基密实度等,以提高地基的稳定性和抗震能力。

三、建筑物结构的破坏与防护的案例分析3.1 汶川大地震2008年5月12日,中国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里氏8.0级的大地震,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古建筑木结构的主要地震破坏形态及抗震加固方法-古建筑论文-历史论文

古建筑木结构的主要地震破坏形态及抗震加固方法-古建筑论文-历史论文

古建筑木结构的主要地震破坏形态及抗震加固方法-古建筑论文-历史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引言古建筑作为我国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形成和发展从不同侧面反映了我国各个历史时期的、经济、艺术以及科学文化状况,这其中,木结构古建筑作为中国古代建筑的主流,被广泛应用在宫殿、庙宇、居民、楼阁等建筑中,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和民族文化兴衰潮汐之映射,是不可再生的珍贵的文化资源和历史文化遗产.但是对于现存的古建筑木结构来说,千百年的历史传承中受到了自然力和人为的不断破坏,再加上多年来对其保护不够重视、年久失修,使得现存古建筑木结构绝大多数处于不同程度的残损状态,对其修缮加固已迫在眉睫[1].然而,科学合理地对现存古建筑木结构进行地震破坏分析是抗震加固的前提和保障.因此,四川雅安7. 0 级地震后,笔者根据现场的震害调查,并结合古建筑木结构的构造特点,归纳总结了我国古建筑木结构的主要地震破坏形态,针对出现的不同破坏情况,提出了相应的抗震加固方法,为古建筑木结构的修缮加固研究提供依据.本文主要按照古建筑木结构由下到上的次序对地震作用下木结构的破坏情况及破坏原因进行分析.1 地基基础的破坏不论是古建筑还是现代建筑,地基基础是建筑物极为重要的一部分,它是保证上部建筑结构不发生倾斜和沉降的关键因素,地基基础的质量好坏直接影响着结构的牢固性和寿命长短.对于古建筑木结构来说,地基基础主要由地基、基础和台基三个部分,地震作用下,地基基础发生破坏的形式及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有些古建筑的选址选在软弱土、液化土、附近地下有空穴或局部塌陷等不利地段,这样在地震作用下容易引起地基基础的不均匀沉降、倾斜、甚至台基出现裂缝等; 还有一些古建筑建在容易发生山体滑坡、崩塌、地陷、地裂、洪水冲刷、泥石流等危险地段,一旦发生,将产生毁灭性的灾害( 如图 1 所示) ; 同时,当古建筑建立在突出的山嘴、高耸孤立的山尖等,发生地震时,由于地震的顶端放大作用而使得震害更加严重[2]( 如图2所示) .在地震作用下,由于地面的剧烈振动会导致剪切受力明显[3],台基砖砌体灰缝逐渐开裂并出现滑坡( 图 3 所示) ,且柱础石在强烈地震作用下有可能发生较大的水平移位导致上部结构失稳,或者由于柱础石与上部结构的接触面仅限于柱脚截面大小,庞大的竖向荷载以及竖向地震作用的影响使得柱础石发生应力集中现象,柱础石破碎而导致上部柱架失稳.同时,长年累月的风吹雨打以及战争的破坏,使得台基砖砌体发生酥碱( 如图4 所示) ,砌块材料本身发生破裂,地震作用下,台基基础很易发生变形; 另外,地下水位上升或地面由于排水不良或长期的积水,以及在现存古建筑木结构周围人为大量的取土,或在古建筑周围开展其它方面的施工( 如西安钟楼地铁施工的影响) ,都会不同程度的降低地基的承压强度,地震作用下容易引起地基基础发生沉陷性下沉.2 上部木结构的破坏分析2. 1 构件的破坏构件在地震作用下发生破坏的形式和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作为木结构古建筑的主要材料,木材不同于砌体、钢材、混凝土等材料,是一种非均质的、正交各向异性的天然高分子有机材料,其力学性质与其它建筑材料有着明显的差异[4].木材由于受光照、风干、雨雪、空气温度和湿度的变化等周围环境的影响而随时间的推移容易发生老化、开裂( 如图5 所示) ,成年累月的受荷状态使其发生蠕变,各种真菌等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导致木材腐朽( 如图 6 所示) 以及虫蛀( 如图7 所示) 导致木材有效截面削弱等,这些因素使得木材的物理性能发生不可逆的衰退和劣化,从而降低了构件甚至整体结构的力学强度和安全可靠性,减少了其剩余安全使用年限.另外,木材自身的木节、斜纹、涡纹、扭纹等疵病对构件的残损也有着加速作用.对于额枋,由于两端的普拍枋压缩变形较大,使得昂与额枋的间隔减小,而跨中的补间铺作使得其间隔不能减小,只有额枋发生弯曲变形才能使得变形协调.而古建筑木结构各开间尺寸不等,但檩条及额枋的截面尺寸基本相同,因此,大开间( 当心间) 的檩条和额枋更容易发生弯曲变形( 如图8 所示) .对于包在墙内的柱子,由于通风不良,容易潮湿导致腐朽,柱根更为明显,山蒸云,柱础湿[5]就是说柱根处容易潮湿导致腐朽( 如图9 所示) .在竖向,枓栱铺作层与普拍枋是以横纹受压传力,由于木材横纹抗压性能较差,且受构造尺寸的限制,栌斗底面与普拍枋接触承压面的面积很小,屋顶过大的竖向荷载超过了木材的横纹承载力,使得木纤维在横向发生切断、弯折、纤维分离、截面横向扩张、端头纤维撕裂等残损现象[6],造成普拍枋的受压变形( 如图10 所示) .对于枓栱,地震作用下,由于昂的歪闪或柱子的下沉容易使枓栱因受力不均而导致枓与栱之间的连接松动、歪闪或开裂( 如图11 所示) ,结构整体性能降低.2. 2 节点的破坏古建筑木结构梁柱节点多采用直榫和燕尾榫两种连接方式,施工设计时为了方便安装,一般将卯口的尺寸设计略微大于榫头的尺寸,榫与卯之间留有一定的缝隙,这样在强地震作用下,榫头反复的拔出、挤压使得卯口逐渐变宽,节点松动,复杂的受力状态使得节点处发生榫头剪断( 如图12 所示) 或拔榫( 如图13 所示)的现象,同时,榫头由于年久收缩变形及腐朽,节点松动,节点的破坏会导致建筑物出现较大的变形甚至发生整体性倒塌.另外,当额枋发生竖向挠曲时,梁柱节点腋下的雀替容易发生弯曲破坏.2. 3 整体稳定性破坏由于地基基础的不均匀沉降( 如图14 所示) 、柱根的超限滑移( 如图15 所示) 以及竖向荷载作用下各部位压缩变形的不均匀性,地震作用下使得柱架由于整体倾斜( 如图16 所示) 和梁架歪闪( 如图17 所示) 导致结构重心发生偏移和错位,降低了结构的承载力和整体稳定性,水平地震作用下容易发生整体性倒塌.2. 4 围护结构木结构古建筑的围护墙体一般较厚,采用碎石土,结构性能较差,与柱架在结构上并无拉结措施,因此,当地基基础发生不均匀沉降、地震时柱架的晃动以及弯曲变形会引起墙体的开裂( 如图18 所示) ,严重时甚至倒塌( 如图19 所示) ; 对于部分柱架的柱根腐朽下沉,使得柱架的梁枕直接压在砖墙上,墙体由于应力集中被压酥出现大裂缝[7],同时,由于墙体和柱架的抗侧移刚度相差较大,水平地震作用下,柱架与墙体的运动不协调导致墙体损坏或倒塌,特别是沿纵向,柱架的位移比墙体大得多,易导致山墙倒塌[7].对于屋面围护结构,由于年久失修,屋面杂草丛生、漏雨积水,再加上瓦面的破坏,使得屋顶出现一定程度的渗漏现象,并加剧了木构件的腐朽; 在地震作用下,由于大屋顶的刚度和质量非常大,造成屋面分配的地震作用较大,使得地震时屋顶琉璃瓦下滑( 如图20 所示) ,瓦件开裂、松动或被震落,屋顶装饰震碎( 如图21 所示) .3 古建筑木结构抗震加固研究由于木材资源的缺乏以及我国保护文物的政策性要求,不可能大面积的采用替换新材的方法来修缮和改造破坏的木结构古建筑.因此,科学合理的修缮加固成为今后古建筑木结构迫在眉睫的问题.针对以上对木结构古建筑的破坏形式及破坏原因的分析,根据古建筑木结构的构造特点并结合古建筑木结构修缮加固的保护原则,系统归纳总结了适宜于木结构古建筑加固补强技术的加固修缮方法.3. 1 地基基础的加固加固地基基础就是为了防止由于地基基础的破坏而导致上部结构的破坏,使地基基础经加固之后尽量恢复其原来的平整状态,并保证具有足够的承压能力,以延长现存古建筑的使用寿命,这是保护现存木结构古建筑的重要措施之一.( 1) 对于建在山顶或者山下的古建筑,可以采用石砌护坡或挡土墙的方法来修缮加固,这样可以稳定处于山顶的古建筑周围的地基,避免处于山脚下古建筑因滑坡等引起的建筑物破坏; 当附近地下有空穴或局部塌陷时,可以采用土方开挖碎石回填或灌浆的补救方法.( 2) 相对来说,修建合理的排水设施是一种间接的加固古建筑地基基础的方法.在古建筑周围使用明水沟排水方法,一方面能够防止大量的潴水渗透到基础下面,避免在古建筑周围形成潦水,防止地基基础变形的进一步扩大,另一方面,明水沟的使用便于检修,一旦发生堵塞,能够很快解决.( 3) 对于台基砌体的修缮加固,对严重酥碱、风化严重、有裂缝的砌块和条石拆下,在新旧砖层间加铺钢筋网,并用钢筋勾拉结,缝隙进行灌浆加固,随砌随灌,加强新旧砌体的整体性能.对于础石移位或破碎的加固,可以在础石周围可加砌纵横向龙骨撑墙,防止础石移位,采用整体顶升更换础石的方法.( 4) 对于因周围施工导致地基承载力下降或不足的古建筑地基基础可以采用打桩( 木桩或者混凝土桩)加固的方法挤紧地基土,提高地基的承载能力,从而防止基础的不均匀沉降.3. 2 上部结构的加固( 1) 木材的预防性加固对于遭受真菌以及虫害的木材,可以采用化学药剂的处理方法来增强木材的稳定性和抗虫害能力; 对于木材的腐朽,应涂防朽剂增强抗腐朽能力,并保证通风干燥.( 2) 构件的加固对于构件的裂缝,不管裂缝的大小,首要的是要清除缝中的积存物,当裂缝宽度很大( 大于30 mm) 影响结构受力性能时时,应对开裂构件采用FRP 纤维布或铁箍箍进行加固,以恢复或提高构件的自身刚度和强度.当结构构件的破坏程度非常严重时,构件不足以提供结构所需要的承载力,可用新制作的构件替换原件,但应采取一定的措施( 如施加预应力等) 以保证新旧木材的变形协调.对于构件的腐朽,当只有表层木材腐朽,而内部材料完好时且尚能满足承载能力的需求时,将腐朽部分剔除干净,并经表面清净和防腐处理后,依原样和原尺寸采用干燥木材和耐水性胶粘剂修补整齐;当木材腐朽严重时,尤其是柱根部分木材的腐朽对结构性能影响较大,一般采用墩接加固法( 如图22 所示) 将新旧材料粘结到一块,并采用铁箍或FRP 纤维布对墩接处加箍处理,加强新旧材料的协同工作性能.对于额枋的弯曲变形,主要有三种加固方式.当变形不大时,可以在额枋的受拉区采用粘贴FRP 纤维布,使之与额枋共同受荷,充分发挥纤维材料抗拉性能好的优点; 当额枋的下垂挠度较大,超过允许挠度时,可以采用支顶加固法来改善额枋的内力分布情况,提高抗弯承载力; 当额枋的挠度过大导致断裂或者不足以承担上部荷载时,为了不改变结构的受力性能以及施工方便,可以不拆除原构件的前提下在原有额枋的下部采用工字钢梁加固.对于额枋支座两端的裂缝,可以通过纤维布环箍受剪区或采用钢雀替加大支座支承面积来提高额枋的抗剪承载力.对于枓栱,由于结构比较复杂,所以针对不同的破坏情况采用不同的修补方法.当枓、栱或昂发生劈裂且能对齐的,可采用粘结剂粘牢后继续使用,断裂不能对齐或腐朽不能继续使用的应更换,压扁的枓可以采用硬木薄板补齐.( 3) 节点的加固对于榫卯节点的加固,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将节点区域的外表面用丙酮清洗干净,然后用FRP纤维布( 如图23 所示) 沿梁的纵向包住节点区域,并在梁端加一到两道环形纤维布箍住,防止纤维布与木材界面发生开裂,用耐水性粘结剂将纤维布与木材粘牢; 当榫头由于腐朽发生破坏时,应将腐朽部分凿掉,然后将新木块嵌入卯口,并用粘结剂粘牢; 还可以用扒钉直接固定、扁钢外包并用螺栓固定( 如图24 所示) 或角钢对节点进行附加支撑,为了避免对截面的破坏,文献[8]采用新型的加固装置( 如图25 所示) 对中间跨榫卯节点进行加固.( 4) 围护结构的加固对于木结构古建筑围护墙体,能不拆除应尽量不拆除,为了保存其原貌,只需要将酥碱严重的墙体拆除补砌.可采用压力灌浆或喷浆的加固方法来提高墙体的强度.为降低地震作用的破坏,应减轻墙体的自重,用砖墙或轻质高强的新型木墙代替土坯墙,使用钢筋或铅丝将墙体与柱架拉结,使两者能较好的协同工作,增强结构的整体稳定性.对于风化严重的琉璃瓦应重新更换,松动的瓦件,可增加瓦面上纵向的瓦钉,或采用灰浆并放少量的粘结剂将瓦件重新固定,及时对屋顶的杂草进行清除,对漏水部位采用青灰背进行维修.( 5) 整体结构加固当柱架倾斜、发生扭转或者拔榫比较严重时,采用加固构件已不能满足结构的承载力需求,在不拆落木构架的情况下,可采用打牮拨,对个别残损严重的构件进行更换或者其它修补加固措施[9].对残损严重且需要全部或局部拆除的古建筑,应采用落架大修对每个残损构件逐个修整,更换严重残损的构件,再重新安装,并进行加固.对于础石移位的情况,可以将础石周围采用石砌块、混凝土固住或柱基之间可加砌纵横向龙骨撑墙,防止由于础石的移位造成结构丧失稳定性.4 结语本文主要通过对现存古建筑木结构的震后现状调查,系统归纳总结了现存古建筑木结构的主要震害破坏形态,并提出了相应的加固方法,为古建筑木结构的修缮加固研究提供参考依据.参考文献[1] 薛建阳,张风亮,赵鸿铁,等. 碳纤维布加固古建筑木结构模型振动台试验研究[J]. 土木工程学报,2012,45( 11) : 95 -104.Xue Jianyang,Zhang Fengliang,Zhao Hongtie,et al. Shaking table test of ancient timber structure strengthened with CFRP[J]. China Civil Engi-neering Journal,2012,45( 11) : 95 - 104. ( in Chinese)[2] 谢启芳,薛建阳,赵鸿铁. 汶川地震中古建筑的震害调查与启示[J]. 建筑结构学报,2010,31( S2) : 18 -23.Xie Qifang,Xue Jianyang,Zhao Hongtie. Seismic damage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ancient buildings in Wenchuan earthquake[J]. Journal ofBuildingStructures,2010,31( S2) : 18 - 23. ( in Chinese)[3] 余志祥,赵世春,潘毅,等. 青城山上清宫门楼古建筑震害机理分析与研究[J]. 四川大学学报( 工程科学版) ,2010,45( 5) : 292 -296.YU Zhixiang,ZHAO Shichun,PAN Yi,et al. Seismic Analysis and Research of Gate Tower of Shangqing Temple on Qingcheng Mountain[J].Journal of Sichuan university( Engineering Science Edition) ,2010,45( 5) : 292 - 296. ( in Chinese)[4] 林森,杨恩伟,曲燕广. 浅谈古建筑木结构材性研究[J]. 科技风,2011,24( 5) : 138 -139.[5] 赵怡元. 古建筑基础的加固[J]. 文博,1985,( 3) : 76 -80.[6] 李铁英,秦慧敏. 应县木塔现状结构残损分析及修缮探讨[J]. 工程力学,2005,22( S1) : 199 -212.LI Tie -ying,QIN Hui -min. Structure analysis and repair of Ying - Xian wooden tower[J]. Engineering Mechanics,2005,22( S1) : 199 - 212.( in Chinese)[7] 张承佑. 古建筑震害及一般补强加固措施[J]. 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1981,3( 4) : 1 -9.[8] 周乾,闫维明,李振宝,等. 用于古建筑木结构中间跨榫卯节点的加固装置: 中国,200920108277. 0[P]. 2010 -04 -21.Zhou Qian,Yan Weiwen,Li Zhenbao,et al. A strengthening installation for enon - mortise joint of middle span of ancient wooden building: China,200920108277. 0[P]. 2010 - 04 - 21. ( in Chinese)[9] 古建筑木结构维护与加固技术规范[S]. :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Technical code for maintenance and strengthening of ancient tim-ber buildings[S]. Beijing: China Architecture and Building Press,1992. ( in Chinese)。

汶川地震后建筑物震害分析及加固技术综述

 汶川地震后建筑物震害分析及加固技术综述

汶川地震后建筑物震害分析及加固技术综述汶川地震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极其严重的自然灾害,震中地带的大量人员和财产都遭受到了巨大的损失。

其中,由于地震造成的建筑物震害和倒塌,给灾区的重建工作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本文将就汶川地震后建筑物震害分析及加固技术作一个综述。

一、地震造成的建筑物震害地震的力量是非常强大的,往往可以对各类建筑物造成不同程度的震害。

在汶川地震中,很多建筑物都遭遇了不同程度的震害,比如一些小公寓楼可能会出现外墙裂痕,楼板变形和屋顶掀起等现象;而一些高层建筑,则可能会因为地震而倾斜甚至是部分倒塌,给建筑物及周边环境造成很大风险。

二、建筑物加固技术为了避免在地震或其它灾害下建筑物的倒塌,许多工程师们都会采用不同的方法来加固建筑物。

一种常见的方法是墙体加固,就是在经过地震波测试后,经过色差分析后来选择贵重的岩石或水泥加固墙体,用尽最大努力使建筑物的承受力更强。

另外一种方法是带钢加固,这种方式主要是通过钢板,带或筋来将建筑物的房间或墙壁牢固结合起来,以更有效地分散地震作用力,通过带钢的力量来保证建筑物在地震期间不会倒下来。

最后,混凝土加固技术也是比较常见的一种加固方法。

方法主要包括混凝土压砂和钢筋混凝土加固天花板等。

这种方法用于创造比普通墙体重10倍的混凝土保护建筑物,将建筑物上方的重量向下分散。

因此,即使在地震或其它灾害情况下,建筑物也可以坚挺不倒。

三、安全评估在灾后建筑物修缮过程中,受损建筑物应经过专业的安全评估,以便判断应采取何种修理或改造方式。

建筑物评估从三个层次来进行: 房屋、单元和建筑。

评估主要是确定建筑物处于何种状态以及未来可能出现什么问题,从而更好地确定装修重建的方案。

四、结语汶川地震时,建筑物的震害和倒塌是造成极大财产和人员损失的主要原因之一。

因此,在日常建设中,建筑师和工程师需要注重建筑物的抗震设计,以保障人民的和财产的安全。

同时,在灾后重建中,有效地利用各种加固技术,对于增强建筑物的可靠性、增强其对自然灾害的安全性也是必不可少的。

地震对文化遗产和历史建筑的破坏

地震对文化遗产和历史建筑的破坏

地震对文化遗产和历史建筑的破坏地震是一种严重影响人类社会的自然灾害,其对文化遗产和历史建筑造成的破坏是不可忽视的。

文化遗产和历史建筑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财富,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本文将探讨地震对文化遗产和历史建筑的破坏,并提出一些保护和恢复措施。

一、地震对文化遗产和历史建筑的破坏类型地震对文化遗产和历史建筑的破坏可以分为直接破坏和间接破坏两种类型。

1. 直接破坏地震的震源释放了巨大能量,会对文化遗产和历史建筑直接造成破坏。

地震产生的地震波对建筑物进行冲击、振动和扭曲,导致建筑结构的破坏或倒塌。

文化遗产和历史建筑一旦遭受破坏,将无法再恢复其原有的历史价值,其文化内涵也会随之丧失。

2. 间接破坏地震造成的震源地表运动,如地裂缝的出现、地面沉降、地面液化等,会导致文化遗产和历史建筑的基础设施损坏,如地基沉降、墙体位移等。

这些间接破坏可能会进一步加剧建筑物的破坏程度,甚至导致建筑物的倒塌。

二、地震对文化遗产和历史建筑的具体破坏案例地震造成的破坏案例屡见不鲜,以下列举几个具体的案例。

1. 汶川大地震(2008年)2008年5月12日,中国四川汶川县发生了一次7.9级的大地震,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其中,受灾最为严重的是汶川县的文化遗产和历史建筑,包括了世界文化遗产杜甫草堂、古镇都江堰、九寨沟等。

这些文化遗产和历史建筑遭受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其中一部分甚至面目全非,丧失了原有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

2. 布尔哈齐历史城市(2010年)2010年1月12日,海地发生了一次强烈的地震,其中布尔哈齐历史城市是最受影响的地区之一。

这个历史城市曾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但地震导致了大量建筑物的倒塌和严重破坏,使其失去了原有的历史面貌,丧失了它作为文化遗产的价值。

三、保护和恢复文化遗产和历史建筑的措施在地震发生后,如何保护和恢复文化遗产和历史建筑成为重要的任务。

以下是一些可能的措施:1. 预防和减轻地震破坏加强地震监测和预警系统的建设,提前掌握地震信息,使得相关单位有足够的时间采取措施保护文化遗产和历史建筑。

地震后建筑加固方案

地震后建筑加固方案

地震后建筑加固方案地震是一种地壳运动的自然现象,经常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为了降低地震灾害对建筑物的影响,加固建筑物成为一项重要的任务。

本文将探讨地震后建筑加固的方案。

首先,加固建筑物的基础是非常重要的。

地震主要通过地面的震动向上传递,如果建筑物的基础不稳固,就容易受到破坏。

加固基础可以采取以下方案:加固地基,使用抗震橡胶垫片或钢构件等材料填充下部;增加地基的面积,以增强基础的稳定性和抗震能力;在地基的周围设置沉重的防震设备,如水箱或钢筋混凝土构件等。

其次,加固建筑物的结构是至关重要的。

在地震中,建筑的结构通常是首先受到破坏的部分,因此对结构进行加固是防止建筑物倒塌的关键。

加固结构可以采取以下方案:加固柱子和梁的连接部位,使用加固板、来复材料等材料增加连接的稳定性;增加支撑系统,使用钢梁或钢柱加固原有的支撑结构或添加新的支撑结构;在建筑物的关键部位添加加固构件,例如墙体加固纤维材料、钢筋混凝土等。

此外,加固建筑物的外墙也是重要的加固方案之一。

外墙在地震中承担着抵御水平地震力和减震的重要作用。

加固外墙可以采取以下方案:使用抗震砖块或抗震砂浆加固外墙结构;安装抗震钢板或钢构件在外墙表面或内部以增加强度;增加外墙的横向支撑,例如设置斜撑或器件等。

最后,加固建筑物的内部设施也应得到重视。

地震时,内部设施可能会受到破坏,造成更大的伤亡和财产损失。

为了提高内部设施的抗震能力,可以采取以下方案:使用抗震装饰材料,如抗震石膏板、抗震木板等;固定设备和家具到墙体或地面以保证其稳定性;采用抗震技术和设备,如抗震支架、抗震床等。

总的来说,地震后建筑加固是非常重要的,可采取多种方案来增加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加固基础、加固结构、加固外墙和加固内部设施是常见的加固方案。

然而,对于不同的建筑物和地震情况,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加固方案。

希望通过加固建筑物,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地震灾害对人们生命和财产的伤害。

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及防护措施

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及防护措施

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及防护措施地震是地球上常见的自然灾害之一,其在不同程度上会对建筑物产生不同的影响,因此建筑物的设计和建造需要考虑到地震的影响,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本文将探讨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及相关的防护措施。

一、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1. 结构失稳:地震引起的振动会导致建筑物的结构失稳,使其无法承受振动力量而发生倒塌的风险。

2. 地基沉降:地震会引起土壤的液化现象,导致建筑物的地基沉降,加剧建筑物的振动。

3. 墙体开裂:地震振动会导致建筑物墙体出现开裂现象,影响建筑物的整体结构稳定性。

4. 设备损坏:地震还可能引起建筑物内部设备的损坏,如电梯、管道等,增加人员逃生的难度。

二、防护措施1. 结构设计:建筑物在设计阶段应考虑地震的影响,采用抗震设计原则,包括增加建筑物的抗震支撑结构、设置减震器等。

2. 地基处理:在选址阶段,要充分了解地基情况,选择稳定的地基,增加地基的承载力,减少地震对建筑物地基的影响。

3. 抗震设备:在建筑物内部安装抗震设备,如减震支架、减震器等,可以减少地震对建筑物内部设备的损坏,增加人员逃生的安全性。

4. 检修维护:定期对建筑物进行抗震性能的检查和维护,及时发现和修复裂缝、损坏等问题,保障建筑物的安全性。

5. 应急预案:建立地震灾害的应急预案,包括人员疏散、紧急救援等,提高人员在地震发生时的应对能力。

结语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建筑物的防护措施至关重要。

通过加强结构设计、地基处理、抗震设备的安装和维护,以及建立完善的应急预案,可以有效减轻地震对建筑物的危害,保障人员生命财产安全。

建筑行业应积极应对地震灾害,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降低地震带来的损失。

城市建筑遗产抗震保护与灾后修复预案

城市建筑遗产抗震保护与灾后修复预案

城市建筑遗产抗震保护与灾后修复预案随着城市的发展,许多具有历史和文化价值的建筑物逐渐成为城市的宝贵遗产。

然而,这些建筑物所处的地区可能面临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威胁。

因此,城市建筑遗产的抗震保护与灾后修复预案显得非常重要。

本文旨在探讨城市建筑遗产抗震保护与灾后修复的策略和措施。

一、城市建筑遗产抗震保护城市建筑遗产抗震保护的首要任务是加强结构安全性,确保建筑物能够经受住地震的冲击。

首先,需要对建筑物进行全面的结构鉴定和评估,了解其结构状况和潜在的抗震薄弱点。

基于评估结果,可以采取以下几种策略来加固建筑物:1. 梁柱加固:对柱子和梁的连接处进行加固处理,增加其结构强度和稳定性。

2. 墙体加固:通过增加墙体的厚度、设置剪力墙等方式来提高建筑物的整体抗震性能。

3. 地基改造:对地基进行处理,提高地基的承载力和稳定性,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

4. 整体加固:通过在建筑物的结构框架中设置加固设施,增加整体抗震性能。

除了结构加固外,还应注重建筑物维护和管理。

定期检查和维修建筑物,及时处理潜在的安全隐患,确保建筑物能够在地震发生时保持最佳状态。

同时,培养专业的抗震维修人员和管理团队,提高他们的技术水平和抗震意识,以提供专业的技术支持和维护服务。

二、城市建筑遗产灾后修复预案即使在进行了充分的抗震保护工作后,地震仍然可能对建筑物造成损坏。

因此,制定城市建筑遗产灾后修复预案至关重要。

预案应涵盖以下几个方面:1. 灾后评估:地震发生后,需要尽快进行灾后评估,了解建筑物的损坏程度和需要修复的工作量。

评估内容应包括结构状况、材料损坏情况、装饰和艺术元素的完整性等。

2. 修复优先级确定:根据灾后评估结果,确定修复工作的优先级。

应首先修复那些对建筑物结构稳定性和安全性影响最大的部分,然后逐步进行其他修复工作。

3. 修复策略和技术:根据建筑物的特点和损坏情况,选择合适的修复策略和技术。

修复过程中要注重保护建筑物的原始特点和历史价值,尽量保持其原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 图 分 类 号 :U 9 T 39 文 献 标 识 码 : A
Da a e Ch r c e it s a d Ren o cn Prn i ls a d M e h d f r m g a a t r si n c ifr ig i cp e n to s o Ea t u k l s r hq a e Rei c
cn e a o tt a d hg i fte poet n po c.A t h o pei fte rif c m n n rt t n o sr t ns e n i r k o h rt i rj t f rte cm lt n o h eno e e tad poe i vi a h s co e e o r co

wh n he e t
r if r e n sc n u t d f rt e r l s h e n oc me tfrt e c l p e—r ss n a a i h u d b i e h rt en o c me ti o d ce o h e i ,t e r if r e n ol s c o h a e i a t p ct s o l e gv n t e f s t c y i
统 的分 配方 式 , 少轨 地 回流所 占的 比例 , 减 降低对 牵 引
供 电设 备 和信号设 备 的影 响 , 为牵 引变 电和 接触 网 可 的 回流系统 和信 号 系统 的设 备选 型 提 供 设计 依 据 , 在
带 回流线 的直供 方式 的牵 引 回流 系统设 计 上会有 一定 的参考 作用 。
Z O h n j n , HA C e g— i g KON D g n , a G e— a g WAN X a G io—rn , o g WAN e g—r i G Fn u
(N r w s R sa hIstt C m a yLmi do C E L nhu G nu7 0 0 . hn ) o h et eer tue o p n i t f R C,a zo , a s 3 0 0 C ia t c ni e
5 结 论
在 牵引 变 电所 附近 , 由于 回流线 长 期 处 于 大 电流 工 作状 态 , 以在 牵引 变 电所 附 近的 回流线 、 所 接地 线要
[ .B in : hn i a u lhn ue 9 3 M] e ig C iaRa w yP bi igHo s,18 . j l s [ ] 李 群湛 , 4 贺建 闽.牵 引供 电系统 分析 [ . M] 成都 : 西南 交
的牵 引 回流 进行 了分析 , 据与实 测数 据 的对 比分析 , 根
An ls [ ] h n d :S uh s ioo gU ie i a i M .C e g u o twet a tn nv r t ys J s y
Pr s ,2 0 . e s 0 7
[ ] 唐伟 , 5 李西歧.交流 电气化 铁道 牵引 系统接地 问题浅 谈
后遗址的加固保护完成后要 能集 中反 映被地震 震损或震 毁 的建 筑物 、 构筑物 的结 构类型 、 功能类 型 、 材料类
型、 损毁程度 、 损毁方式等方 面的特殊性 , 需要对遗址 的破坏特点 、 加固原则 和方法进行研究分析 。
研究结论 : 本文结合地震遗址文物保 护工 程的特殊设计 原则 , 过分析汶川及 玉树地震遗址 的主要结构 通 形式和破 坏特点 , 结合文物保护的最小干预 、 原真性 、 可逆性 和可识别 的原则 , 出地 震遗址抗震加 固的 内涵 提 是结构整体加 固而非单个构件 的补强 , 在遗址加 固时应遵循 整体以结构抗倒 塌能力补强加 固为主 , 局部 以受 损结 构构 件修 复加 固为辅 的原则 , 给出相应 的加 固方法 。 关键 词 : 地震遗址 ; 结构形式 ; 坏特 点 ; 破 加固原则 ; 固方法 加
Ab t a t Re e c p po e : Th e rhq a e ei s s n o t e e u ir ut r l e tg s sr c : s ar h ur s s e a t u k rlc i o e f h p c la c l a h r a e wih he r gl u i t t fa ie
0 2年 6 ) 第2 1 ( 9月 9期 总 18


工 程


Se p 2 2 01
J 0URN AL OF RAI W AY ENGI L NEERI NG SOCI ETY
N . ( e. 6 ) O 9 Sr18
文章 编号 :0 6— 16 2 1 )9— 0 4— 6 10 2 0 ( 0 2 0 0 2 0
通 大 学 出 版 社 ,07 20 .
L u z a , eJa mi .T a t n P w r S p l S s m i nh n H i Q n n rci o e u p yt o y e
注意满 足载 流量 和热 稳 定性 要 求 , 文 通 过 牵 引 网 阻 本 抗 和 电流分 配关 系计算 软件 T N C E I D对 牵 引变 电所 处
po c fte rl s h atq a erl ssol o cnrt l rf c te p rclri fte su trls l. rj t o h ei ,teer uk e c hud cn et e y e et h at ua t so h t c a t e es c h i ad l i ie r u y
p a e t h o e sr c u e whl h en o c me to h mb r o he d ma e t cur h u d be gv n t e s c n lc o t e wh l t t r i t e r i f r e n fte me e ft a g d sr t e s o l i e h e o d u e u pa e lc .Alo t e c re po d n en o cng meh d i o n e u n t i a e . s h o r s n i g r i f r i to sp i td o ti h sp p r Ke r :e rh u k eis;sr curlsy e;d ma e c a a t rsis;r if r i g p n i l y wo ds a q a e r lc t tu t a tl a g h r ce itc e n oc n r c p e;r i fr i g meh d i en o cn t o
R i a rcin S s m n[ ] ala oo t e al yT at yt o J .R i yL cmoi w o e w v
Ve ie , 0 6 5 :9— 0 hc s 20 ( ) 7 8 . l
[ ] 谭秀炳.交流 电气化铁道 牵引供 电系统 [ 6 M].成都 : 西 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07 20 .
mi i n mum ntr e to i e v n i n,a t e tct u h n ii y,r v ri ii n e o nto ft e p e e ain o u t r lr lc e e sb l y a d r c g i n o h r s r to fc lu a eis,a d b s d o h t i v n a e n te a a y i ft e ma n sr cu a tl n h a g haa trsis o h e c u n a d Yu h a hq a e r lc n lss o h i tu t r lsy e a d t e d ma e c r ce tc ft e W n h a n s u e r u k e is, te i t h i e so ft e a t ntn i n o h n i— s imi ri f r e e t o h e rh u k ei s i r s ntd i t i p p r Na l es c en o c m n f t e a q a e r lc s p e e e n h s a e . t mey
地 震 建 筑 遗 址 的 破 坏 特 点 、 固原 则 和 方 法 加
赵 成 江 孔 德 刚 王 晓荣 王逢 睿
( 中铁 西北科 学研 究 院有 限公 司, 兰州 700 ) 300
摘 要 : 究 目的 : 震 遗址 作 为一 种 特 殊 的文 化 遗 产 形 式 , 有保 存 状 况 脆 弱 、 护工 程 实施 风 险大 的特 点 , 研 地 具 保 震
收 稿 日期 :0 2— 7— 0 2 1 0 3 作者简 介: 赵成江 ,9 7年 出生 , , 17 男 高级工程师。
第 9期
李 良威
楚振宇
邓云川 : 直供方 式下 牵引变电所 轨地回流研 究
8 7
Ca i n o o J a y u.El c rf d Ra l y P we u y t ms
[ ]铁 道 机 车车 辆 ,06 5 :9—8 . J. 2 0 ( )7 0
T n e ,Li q .Gr u d Pr b e n Ac El cr f d a gW i Xi i o n o lms o e t i e i
得 出采 用带 回流 线 的直 供方 式 , 以 明显 改 善 回流 系 可
f n t n tp u c i y e,ma e a y e,d ma e d g e nd da g d ft e e rh u k a g d o h a h u k e to e o tr lt p i a g e r e a ma e mo e o h a q a e d ma e rt e e r q a e d sr y d t t b l i g n sr c u e . Th r fr ui n a d t t r s d u e e o e, i s e e s r t ma e n d te n lss n r s a c o t e a g t n c s a y o i k a d o h a a y i a d e e r h n h d ma e c a a trsi sa d t e n oc n rn i ls a d meh d o he e rh ua e r lc . h r c e itc n he r if r i g p c p e n t o sf rt a q k ei s i t Re e c o c u i ns Co s ar h c n l so : mbi d wih t s e il d sg rn i l f t e e rhq a e r l s n h in il s f t e ne t he p c a e in p cp e o h a i t u k e i a d t e pr cp e o h c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