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对建筑的影响
地震对建筑物的危害及预防措施

人员伤亡
直接死亡:因建筑物倒塌、塌 陷等造成的人员死亡
间接死亡:因建筑物内部结构 破坏、次生灾害等造成的死亡
受伤:因建筑物倒塌、塌陷等 造成的受伤
失踪:因建筑物内部结构破坏、 次生灾害等造成的失踪
财产损失
建筑物损坏:地震会导致建筑物出现裂缝、倾斜甚至倒塌,造成严重财产损失。 基础设施受损:地震可能会导致水、电、燃气等基础设施瘫痪,影响居民生活和城市运转。 工业设施受损:地震会对工业设施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坏,影响企业生产和经营。 农业损失:地震会对农田、水利设施等农业基础设施造成损坏,影响农业生产。
施工质量
施工材料不合格:使用劣质材料或不符合规范要求的材料,导致建筑物结构强度不足
施工工艺不当:施工方法不正确或操作不当,如混凝土浇筑不密实、钢筋布置不合理 等
施工管理不到位:缺乏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和监督机制,导致施工过程中出现质量问 题
施工环境影响:如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对施工质量和建筑物结构造成损害
感谢您的观看
汇报人:
自然灾害
地震是自然灾害之一,由地球内部的构造运动引起 地震波传播的距离有限,通常只在几百公里范围内 地震波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物质的运动速度有关 地震波传播过程中会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对建筑物造成破坏和倒塌
预防地震对建筑 物危害的措施
加强建筑物抗震设计
合理选择建筑场地:避免在地质条件差、地震烈度较高的地区建设建筑物 合理规划建筑布局:使建筑物在地震时能够保持稳定,减少倒塌和破坏 加强结构设计:采用合理的结构形式和构造措施,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加强施工质量控制:确保施工符合规范要求筑物设计不合理:建筑物的设计不合理是地震对建筑物危害的主要原因之一。 建筑物施工质量差:如果建筑物的施工质量不好,地震时容易发生倒塌或裂缝。 建筑物材料选择不当:如果建筑物的材料选择不当,地震时容易发生变形或破裂。 建筑物抗震能力不足:如果建筑物的抗震能力不足,地震时容易发生倒塌或裂缝。
地震对建筑结构的影响与抵抗

地震对建筑结构的影响与抵抗地震是地球上一种常见而又可怕的自然灾害,它不仅可以造成许多生命的损失,还会对建筑结构造成巨大的破坏和重大经济损失。
因此,了解地震对建筑结构的影响以及有效的抵抗措施,对于减少地震灾害的影响至关重要。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地震对建筑结构造成的影响。
地震的震中产生的能量会以地震波的形式传播,当地震波经过建筑物时,会对其产生水平和垂直的振动。
这些振动会引起建筑结构的应力和变形,导致其受损或倒塌。
地震对建筑结构的冲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地震会导致建筑物的倾斜和滑移。
当地震波穿过建筑物时,建筑物的基础会受到振动的冲击,导致建筑物整体发生变形。
这种变形可能导致建筑物倾斜或滑移,增加了其倒塌的风险。
其次,地震会引起建筑物的结构破坏。
地震波的振动会导致建筑物内部结构的应力集中,从而导致柱子、梁和墙壁等承重结构的破损。
特别是当地震波频率与建筑物自然频率相接近时,共振效应可能会导致结构的破坏更为严重。
最后,地震还会对建筑物的地基产生影响。
地震波的传播将给地基施加巨大的力量,特别是在地震波的频率与地基自然频率相近时。
这种力量会导致地基的沉降、振动和变形,进而影响到建筑物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然而,地震对建筑结构的影响是可以被一定程度上抵抗和减轻的。
为了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我们必须采取一系列的工程措施来强化建筑结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抗震设计是非常关键的一环。
建筑师和结构工程师在设计建筑物时,必须合理地选择结构材料和结构形式,以适应预计的地震力。
抗震设计应考虑地震波的作用和建筑物的自振频率,确保建筑物能够吸收和分散地震能量,减轻或避免结构的应力集中。
其次,加固已有的建筑结构也是非常重要的。
对于存在安全隐患的老旧建筑,可以借助加固技术对其进行结构改造,提高其抗震性能。
加固措施可以包括在梁柱连接处加固、增加支撑和加强墙体的抗震能力等。
最后,规范的施工质量和维护也是确保建筑物抗震性能的重要保证。
地震发生会产生多大的影响

地震发生会产生多大的影响
地震发生会产生广泛的影响,其具体影响的程度取决于多个因素,如地震的震级、震源深度、震中距离、地质条件、建筑结构等。
以下是地震可能产生的一些影响:
1. 破坏性:较强的地震可以破坏建筑物、基础设施和道路等人造结构,导致房屋倒塌、桥梁坍塌、道路毁损等损坏情况。
2. 地质灾害:地震可能引发地质灾害,如山体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降、断裂带的形成等,进一步增加破坏和威胁。
3. 人员伤亡和失踪:严重地震可能造成人员伤亡和失踪,包括直接因地震引起的伤害、被压埋、建筑物倒塌及次生事故。
4. 经济影响:地震造成的破坏和人员伤亡会导致直接和间接的经济损失,包括房屋损毁、停产和停业、供电和输送中断,以及重建和恢复所需的成本等。
5. 社会心理影响:地震对人们的心理状态和社会心理造成巨大影响,如造成恐慌、不安、焦虑等心理问题,后续的心理康复也需要关注。
需要注意的是,地震影响的程度会因地区差异和地震特征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地震预警系统的发展和加强建筑防震能力等措施可以帮助减少地震影响的程度。
同时,当地震发生时,适当的紧急预案和应急措施也可以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建筑中的地震与抗震设计

建筑中的地震与抗震设计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对建筑物的破坏性极大。
因此,在建筑设计和施工过程中,抗震设计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探讨建筑中的地震影响以及抗震设计的关键要素。
一、地震的影响地震是由于地壳发生破裂或接触面发生滑动而引起的地面震动。
其对建筑物的影响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结构破坏:地震会对建筑物的结构造成巨大的破坏,如结构的位移、变形以及部分或完全塌陷。
2. 负荷增加:地震震动会给建筑物带来额外的负荷,如地震荷载和惯性荷载,这可能导致结构超过其设计承载能力。
3. 断裂和倒塌:地震可能导致土地断裂和土地滑移,进而引发建筑物倒塌。
二、抗震设计的关键要素为了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以下几个要素在抗震设计中至关重要:1. 结构合理性:建筑物的结构设计应合理,包括选择合适的结构体系、使用适当的材料以及进行正确的构造连接。
2. 抗震准则:建筑物的抗震设计应符合国家或地区的抗震准则和规范,以确保建筑物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抵御地震的影响。
3. 基础稳固性:建筑物的基础应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承载能力,以确保在地震时能够有效地分担和抵消震动力。
4. 结构耐力:建筑物的结构材料和构造应保持足够的耐力,以应对地震时可能遭受的巨大力量。
5. 隔震与减震技术:利用隔震和减震技术可以降低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
隔震指的是将建筑物与地面隔离,采用减震器降低位移和加速度;减震则是通过添加减震装置或采用柔性材料来减小地震荷载。
6. 预制化建筑:预制化建筑可以提高施工质量和建筑物的整体稳定性,从而增加其抗震性能。
7. 定期维护:建筑物应定期进行维护和检查,以确保结构和连接件的完好性,及时修复潜在的问题。
结论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性不容忽视,因此,抗震设计是建筑领域中的重要任务。
在设计和建造建筑物时,我们必须充分考虑地震的影响,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
只有通过合理的结构设计、符合抗震准则和规范、稳固的基础、耐力强的材料、隔震与减震技术的应用,以及定期维护,我们才能有效地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损害,保护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地震对建筑的影响

第九组组员:陈耀铭、黄伟鹏、江信贤地震与民用建筑一、民用建筑在地震中的震害特点(一)砌体结构房屋的震害及分析1)震害现象(1)墙角的破坏:房屋的四角墙面上开裂以至于局部倒塌的现象。
(2)楼梯间的破坏:楼梯间两侧承重墙出现严重的斜裂缝。
(3)内外墙连接的破坏:内外墙连接处出现竖向裂缝,严重时纵横墙拉脱。
造成纵墙外闪倒塌,房屋丧失整体性。
(4)突出屋面的屋顶间等附属结构的破坏:地震时,平面突出部位出现局部破坏现象。
相邻部位的刚度差异较大时尤为严重。
突出屋面的屋顶间、烟囱、女儿墙等附属结构,由于地震“鞭鞘效应”的影响,一般较下部主体结构破坏严重,而且突出部分面积和房屋面积相差越大,震害越严重,如图所示。
(5)墙体的破坏:墙体出现水平裂缝、斜裂缝、X形裂缝,严重的则出现歪斜以致倒塌现象,图所示。
方向平行的墙体,在水平地震作用下,墙体首先出现斜裂缝,如果墙体高宽比接近1,则墙体出现X形交叉裂缝;如果墙体的高宽比较小,则在墙体中间部位出现水平裂缝。
(6)其他部位常见破坏:由于楼盖缺乏足够的拉结或施工中楼板搁置长度过小,会造成楼板坠落;由于伸缩缝过窄,不能起到防震缝的作用,地震时缝两侧墙体放生碰撞而造成破坏。
2)分析:历次大地震,如1963年前南斯拉夫地震,1972年美国费尔南多斯地震,1976年罗马利亚地震,1975年营口海城地震,1976年唐山地震以及2008年汶川地震中,都证明底部框架砌体结构房屋震害是相当严重的。
在地震作用下,底部框架—抗震墙结构房屋的底层承受着上不砖房倾覆力矩的作用,其外侧柱会出现受拉的状况;底层为内框架时,外侧的砖壁柱则会因砖柱受拉承载力低而开裂,甚至严重破坏;底层为半框架时会出现底层横墙开裂,而后由于内力重分布,加重了层半框架的破坏;底层商店住宅,由于需要大空间,横墙较少,因底层的抗震能力弱形成特别的薄弱楼层,造成破坏特别严重。
(二)钢结构房屋的震害及分析1)钢结构的震害主要有节点连接的破坏、构件的破坏以及结构的整体倒塌三种形式。
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与改善

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与改善地震是自然界的一种常见地质灾害,对建筑物造成了广泛而严重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并探讨一些改善方法。
1. 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地震引起的地震波会对建筑物产生巨大的力量。
其中,地震波的振动频率和幅度会导致建筑物的振动。
这些振动力量可能会使建筑物发生许多破坏,包括结构的倒塌、墙壁的开裂、屋顶的坍塌等。
对于一座建筑物,地震波与其结构的相互作用被称为“动力响应”。
建筑物在地震波作用下的动力响应是由其质量、刚度和阻尼等因素决定的。
因此,建筑物的结构和设计在地震中的响应方式将直接影响到其抗震性能。
2. 建筑物的改善方法为了减轻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采取一系列的改善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改善方法。
(1)抗震设计抗震设计是建筑师、工程师和设计人员在设计和建造建筑物时采取的一些措施,以使建筑物在地震中具有较好的抗震能力。
抗震设计考虑了建筑物的结构形式、材料选择、墙体抗震加固、梁柱连接等因素,以确保其在地震时能够承受较大的地震力。
(2)建筑物的改造与加固对于一些已经存在的建筑物,加强其抗震能力也是必要的。
常见的加固方法包括:增加梁柱的截面尺寸,增加墙体的厚度和高度,添加钢筋混凝土结构等。
通过这些改造和加固措施,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可以得到提升。
(3)土壤的改良地震波在穿过地壳时,会受到地表和地下土壤的影响。
一些松散的或不稳定的土壤会增加地震波的振动幅度,从而对建筑物产生较大影响。
因此,改善土壤的稳定性和强度很重要。
土壤改良技术包括土壤加固、地基加固等,可以增加土壤的稳定性,从而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4)地震遥测与监测系统地震遥测与监测系统是用于监测地震活动的技术。
它们可以提供实时的地震数据,包括地震波的频率、幅度和持续时间等。
这些数据对于建筑物的设计和改善非常有价值,可以帮助工程师更好地了解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3. 现代建筑与地震在现代建筑设计中,越来越多的关注点放在了建筑物的抗震能力上。
地震对工程施工的影响

地震对工程施工的影响地震对工程施工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 地基沉降和水文条件变化地震会引起地下岩层的错动和变形,导致地基的沉降和变化。
对施工工程来说,地基的沉降和变形可能会导致工程结构的不稳定和失稳,从而造成巨大的破坏和损失。
此外,地震还可能引起地下水文条件的变化,如地下水位升高或下降,有可能导致地下水进入基坑或工程施工现场,从而影响施工的进行和工程的质量。
2. 地面沉降和地基变形地震会导致地表的沉降和变形,这对地面上的工程施工也会产生重大影响。
地震可能导致地面沉降、地基变形和裂缝产生,从而影响地面上已建工程的结构稳定性和使用寿命。
此外,地震还可能导致路面的龟裂、沉降和变形,对交通运输和施工施行都会造成严重影响。
3. 结构安全和建筑物损坏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是最为明显的,地震会导致建筑物的振动和倾斜,进而产生结构破坏和崩塌。
对工程施工来说,地震对建筑物的损坏可能影响施工工程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从而导致工程中断和重新施工,增加施工成本和周期。
4. 施工设备和人员安全地震会影响施工现场的设备和人员的安全,地震发生时施工中的大型机械设备可能会失去平衡或倒塌,导致设备的损坏和人员伤亡。
此外,地震还会影响施工现场的秩序和安全,造成施工现场的混乱和失控,导致更大的灾害和损失。
因地震对工程施工的影响如此深刻,施工单位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预防措施和安全措施,以减少地震带来的损失和影响。
这些措施包括:1. 地质调查和工程设计在地震频发地区开展工程施工前,需要进行充分的地质勘查和调查,了解地震发生的频率和强度,确定地质构造、地基特征和水文条件。
在设计工程时,需要充分考虑地震对工程的影响,并采取相应的设计措施,如提高结构强度、增加抗震设防等,以增强工程的抗震性能。
2. 安全管理和培训施工单位需要加强安全管理和培训,培养施工人员的抗震意识和技能,制定应急预案和紧急撤离方案,确保施工现场的安全和秩序,减少灾害和损失。
地震灾害对建筑物结构的影响与抗震设计

地震灾害对建筑物结构的影响与抗震设计地震是自然界中常见的自然灾害之一,对建筑物结构具有严重的破坏作用。
在地震发生时,地震波能量传播至建筑物,产生水平和垂直方向的振动力,使结构受力加剧,从而引发倒塌或损坏。
因此,抗震设计成为建筑工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本文将着重探讨地震灾害对建筑物结构的影响,并介绍抗震设计的原则和方法。
一、地震灾害对建筑物结构的影响1. 水平地震力对建筑物结构的破坏地震波在水平方向上产生的冲击力会使建筑物产生水平位移和摇摆,导致结构变形和破坏。
特别是高层建筑,容易受到水平地震力的影响,随着层数的增加,受力加剧,结构变得更加脆弱。
2. 垂直地震力对建筑物结构的破坏地震波在垂直方向上产生的地震力会使建筑物上下震动,对建筑物的基础和承重结构产生压缩和拉伸力,导致结构损坏。
基础的稳固性和承重结构的强度对地震破坏的抵抗能力至关重要。
3. 地震灾害对非结构性构件的影响地震波的振动会对建筑物内部的非结构性构件(如墙面、天花板、家具等)产生影响,容易产生倒塌和碎裂等危害,给人员安全造成威胁。
二、抗震设计原则和方法1. 抗震设计的重要性抗震设计是为了确保建筑物在地震发生时能保持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首先需要按照强震动区的地震烈度要求进行概率计算,然后确定设计地震力。
抗震设计的目标是提高建筑物的抗震韧性,减小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程度。
2. 结构设计的抗震原则抗震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1) 增加结构的刚度和强度,提高整体稳定性。
(2) 使用适当的结构形式,如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等。
(3) 采用合理的构造材料和技术,确保结构的韧性和耐震性。
(4) 设计合理的承重结构和基础,确保建筑物有足够的抵抗能力。
3. 结构设计的抗震方法为了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抗震设计采用了以下方法:(1) 设计地震时考虑结构的动力特性,进行地震响应分析和结构参数的选择。
(2) 考虑结构的容位能,采取一定的变形控制措施,例如添加剪力墙、减轻层间位移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九组组员:陈耀铭、黄伟鹏、江信贤地震与民用建筑一、民用建筑在地震中的震害特点(一)砌体结构房屋的震害及分析1)震害现象(1)墙角的破坏:房屋的四角墙面上开裂以至于局部倒塌的现象。
(2)楼梯间的破坏:楼梯间两侧承重墙出现严重的斜裂缝。
(3)内外墙连接的破坏:内外墙连接处出现竖向裂缝,严重时纵横墙拉脱。
造成纵墙外闪倒塌,房屋丧失整体性。
(4)突出屋面的屋顶间等附属结构的破坏:地震时,平面突出部位出现局部破坏现象。
相邻部位的刚度差异较大时尤为严重。
突出屋面的屋顶间、烟囱、女儿墙等附属结构,由于地震“鞭鞘效应”的影响,一般较下部主体结构破坏严重,而且突出部分面积和房屋面积相差越大,震害越严重,如图所示。
(5)墙体的破坏:墙体出现水平裂缝、斜裂缝、X形裂缝,严重的则出现歪斜以致倒塌现象,图所示。
方向平行的墙体,在水平地震作用下,墙体首先出现斜裂缝,如果墙体高宽比接近1,则墙体出现X形交叉裂缝;如果墙体的高宽比较小,则在墙体中间部位出现水平裂缝。
(6)其他部位常见破坏:由于楼盖缺乏足够的拉结或施工中楼板搁置长度过小,会造成楼板坠落;由于伸缩缝过窄,不能起到防震缝的作用,地震时缝两侧墙体放生碰撞而造成破坏。
2)分析:历次大地震,如1963年前南斯拉夫地震,1972年美国费尔南多斯地震,1976年罗马利亚地震,1975年营口海城地震,1976年唐山地震以及2008年汶川地震中,都证明底部框架砌体结构房屋震害是相当严重的。
在地震作用下,底部框架—抗震墙结构房屋的底层承受着上不砖房倾覆力矩的作用,其外侧柱会出现受拉的状况;底层为内框架时,外侧的砖壁柱则会因砖柱受拉承载力低而开裂,甚至严重破坏;底层为半框架时会出现底层横墙开裂,而后由于内力重分布,加重了层半框架的破坏;底层商店住宅,由于需要大空间,横墙较少,因底层的抗震能力弱形成特别的薄弱楼层,造成破坏特别严重。
(二)钢结构房屋的震害及分析1)钢结构的震害主要有节点连接的破坏、构件的破坏以及结构的整体倒塌三种形式。
2)分析:历次地震表明,在同等场地、地震烈度(seismic intensity)条件下,钢结构房屋的震害要较钢筋混凝土结构房屋的震害小得多。
以1985年9月墨西哥城大地震(里氏8.1级)的震害为例,其中倒塌和严重破坏的钢结构房屋为12栋,而钢筋混凝土房屋却有127栋。
1、节点连接的破坏(1)框架梁柱节点区的破坏由于节点集中力、构造复杂、施工难度较大,极易造成应力集中,因此节点破坏时发生最多的一种破坏形式。
1994年美国诺斯里奇(Northridge)地震和1995年日本阪神地震均造成了很多梁柱刚性节点的破坏。
2008年汶川地震也造成钢结构网架节点破坏。
诺斯里奇地震时,H形截面的梁柱节点的典型破坏形式。
由图中可见,大多数节点破坏发生在梁端下翼缘处的柱中,这可能是由于混凝土楼板与钢梁共同作用,使下翼缘应力增大,而下翼缘与柱的连接焊缝又存在较多缺陷造成的。
阪神地震中带有外伸横隔板的箱形柱与H型钢梁刚性节点的破坏形式。
此外,连接裂缝主要向梁的一侧扩展,这主要和采用外伸的横隔板构造有关。
(2)支撑连接的破坏在多次地震中都出现过支撑与节点板连接的破坏或支撑与柱的连接的破坏。
1980年在日本的宫城县-大木地震中,一栋两层的框架-支撑结构(两层仓库),由于支撑节点的断裂,使仓库的第一层完全倒塌。
采用螺栓连接的支撑破坏形式包括支撑截面削弱处的断裂、节点板端部剪切滑移破坏、以及支撑杆件螺孔间剪切滑移破坏。
支撑是框架-支撑结构中最主要的抗侧力部分,一旦地震发生,它将首当其冲承受水平地震作用,如果某层的支撑发生破坏,将使该层成为薄弱楼层,造成严重后果。
2、构件的破坏①支撑杆件的整体失稳、局部失稳和断裂破坏在框架-支撑结构中,这种破坏形式是非常普遍的现象。
支撑杆件可近似看成两端简支轴心受力构件,在风荷载和多遇地震作用下,保持弹性工作状态,只要设计得当,一般不会失去整体稳定。
在罕遇地震作用下,中心支撑构件会受大巨大的往复拉压作用,一般都会发生整体失稳现象,并进入塑性屈服状态,耗散能量。
但随着拉压循环次数的增多,承载力会发生退化现象。
当支撑构件的组成板件宽厚比较大时,往往伴随着整体失稳出现板件的局部失稳现象,进而引发低周疲劳和断裂破坏,这在以往的震害中并不少见。
试验研究表明,要防止板件在往复塑性应变作用下发生局部失稳,进而引发低周疲劳破坏,必须对支撑板件的宽厚比进行限制,且应比塑性设计的还要严格。
②钢柱脆性断裂在1995年阪神地震中,位于芦屋市海滨城高层住宅小区的21栋巨型钢框架结构的住宅楼中,共有57根钢柱发生了断裂,所有箱形截面柱的断裂均发生在14层以下的楼层里,且均为脆性受拉断裂,断口呈水平状。
3、结构的倒塌破坏1985年墨西哥大地震中,墨西哥市的Pino Suarez 综合大楼的三个22层的钢结构塔楼之一倒塌,其余二栋也发生了严重破坏,其中一栋已接近倒塌。
这三栋塔楼的结构体系均为框架-支撑结构,细部构造也相同,分析表明,塔楼发生倒塌和严重破坏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由于纵横向垂直支撑偏位设置,导致刚度中心和质量重心相距太大,在地震中产生了较大的扭转效应,致使钢柱的作用力大于其承载力,引发了三栋完全相同的塔楼的严重破坏或倒塌。
由此可见,规则对称的结构体系对抗震将十分有利。
1995年阪神地震中,也有钢结构房屋倒塌,倒塌的房屋大多是1971年以前建造的,当时日本钢结构设计规范尚未修订,抗震设计水平还不高。
在同一地震中,按新规范设计建造的钢结构房屋的倒塌数要少得多,说明震害的严重与否,和结构的抗震设计水平有很大关系。
二、建筑结构减隔震及结构控制技术的现状一)、传统的抗震方法1、概念设计的一些原则1)总体屈服机制。
例如强柱弱梁。
2)刚度与延性均衡。
砌体结构中为提高延性设构造柱与圈梁,形成一个较弱的框架。
3)强度均匀。
结构在平面和立面上的承载力均匀。
4)多道抗震防线。
5)强节点设计。
6)避开场地卓越周期区。
2、在此基础上作结构地震反应分析,其分析方法主要有:①地震荷载法;②振型分解法;③动力时程分析法。
现在还发展了push-over法、能力谱等方法。
抗震设防目标也从单一的、基于生命安全的性态标准发展到基于各种性态,强调“个性”设计的设计理念。
3、传统抗震方法的缺点与不足传统抗震结构主要利用主体结构构件屈服后的塑性变形能和滞回耗能来耗散地震能量,这使得这些区域的耗能性能变得特别重要,而一旦由于某些因素导致这些区域产生问题,将严重影响到结构的抗震性能,产生严重破坏,由于破坏部位位于主要结构构件,其修复是很难进行的。
由于传统抗震结构是以防止结构倒塌为目标,其抗震性能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结构(构件)的延性,以往的许多研究也注重于提高结构(构件)的延性方面,却忽略了对结构损伤程度的控制。
4、传统的抗震方法在提高结构性能方面有较多困难。
传统抗震结构的耗能能力主要依赖于主体结构的延性。
既要求主体结构强度高,又要求延性好,很难实现。
1)框架结构许多研究者推荐强柱弱梁体系作为最合适的抗震框架体系。
该体系可将地震输入能量分散在结构的许多部位耗散掉,甚至可以控制塑性铰出现的顺序与部位,延性对于使建筑物在罕遇地震中保存下来固然很重要,但这些预期的塑性铰区在中等程度的地震中也会产生,延性也同时应被看作是一种“破坏”。
后期修复费用也很高。
2)剪力墙结构剪力墙结构体系具有抗侧刚度大,在水平地震作用下的侧移小,其总的水平地震作用也大等特点,常见的震害一般来说为墙面的斜向裂缝或是底部楼层的水平施工缝发生水平错动,当底部屈服后,剪力墙的抗侧作用就很小,且剪力墙的耗能也基本集中与底部塑性铰区域,上部墙体对抵御强震无显著作用。
而且剪力墙要承担一定的竖向荷载,因此底部的破坏也十分难修复。
3)框架-剪力墙结构从抗震概念设计来说,框架-剪力墙结构具有了多道抗震防线。
有框架和墙体组成的抗震结构中,框架的刚度小,承担的地震作用力小,而弹性极限变形值和延性却较小。
整个结构在地震作用下,墙体很快超过自身的较小弹性极限变形,出现裂缝,水平承载力下降,此时框架尚未充分发挥自身的水平抗力;墙体开裂后,框架承担的地震力增大,同时由于结构刚度的变化,地震作用效应也发生了变化。
但无论是剪力墙还是框架,都是主体结构的一部分,损伤坏后的修复工作都是比较困难的,而且花费也不小。
二)、减振、隔震和振动控制的现状鉴于上述传统抗震方法的缺点与不足,并在全部了解地震引起结构震动的全过程。
由震源产生地震动,通过传播途径传递到结构上,从而引起结构的震动反应。
通过在不同阶段采取震动方法控制措施,就成为不同的积极抗震方法。
大致包括以下四点:①震源→消震消震是通过减弱震源震动强度达到减小结构震动的方法,由于地震源难以确定,且其规模宏大,目前还没有有效可行的措施将震源强度减弱到预定的水平。
②传播途径→隔震隔震是通过某种装置将地震与结构隔开,其作用是减弱和改变地震动时结构作用的强度和方式,以此达到减少结构震动的目的。
隔震方法主要有基底隔震和悬挂隔震两种。
③结构→被动减震被动减震是通过采取一定的措施或附加子结构吸收和消耗地震传递给主结构的能量,达到减小结构震动的目的。
被动减震方法有耗能减震,冲击减震和吸震减震。
④反应→主动减震主动减震是根据结构的地震反应,通过地震系统地执行机,主动给结构施加控制力,达到减小结构震动的目的。
结构隔震、减震方法的研究和应用开始于60年代,70年代以来发展速度很快。
这种积极的结构抗震方法与传统的消极抗震方法相比,有以下优点:①能大大减小结构所收得的地震作用,从而可减低结构造价,提高结构抗争的可靠度。
此外,隔震方法能够较准确地控制传到结构上的最大地震力,从而克服了设计结构构件时难以准确确定载荷的困难。
②能大大减小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变形,保证非结构构件不受地震破坏,从而减少震后维修费用,对于典型的现代化建筑,非结构构件(如玻璃幕墙,饰面,公用设施等)的造价甚至占整个房屋总造价的80%以上。
③隔震、减震装置即使震后产生较大的永久变形或损坏,其复位、更换、维修结构构件方便、经济。
④用于高技术精密加工设备、核工业设备等的结构物,只能用隔震、减震的方法满足严格的抗震要求。
(一)、隔震1、基地隔震1)夹层橡胶垫隔震装置用于隔震装置的橡胶垫块,可用天然橡胶,也可用人工合成橡胶(氯丁胶)。
为提高垫块的垂直承载力和竖向刚度,橡胶垫块一般由橡胶片与薄铜板叠合而成。
2)铅芯橡胶支座这样就使支座具有足够的初始刚度,在风荷来和制动力等常见载荷作用下保持具有足够的刚度,以满足正常使用要求,但强地震发生时,装置柔性滑动,体系进入消能状态。
3)滚珠(或滚轴)隔震有自复位能力的;有加铜拉杆风稳定装置;横向油压千斤顶位的。
另外,还有加消能装置的,消能装置有软消能杆剪,铅挤压消能器,油阻尼器,光阻尼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