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辊轧辊设备制造技术要求(0310)
轧辊技术方案

轧辊技术方案引言轧辊是重要的轧制工具,广泛应用于金属加工行业中,用于将原材料压制成所需的形状和尺寸。
轧辊的技术方案对轧制过程的稳定性和产品质量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将介绍一种轧辊技术方案,包括轧辊材料、设计和制造等方面。
轧辊材料轧辊材料的选择是轧辊技术方案的核心之一。
常用的轧辊材料有铸铁、钢和合金钢等。
铸铁轧辊具有良好的耐磨性和耐热性,但韧性较差,容易发生裂纹。
钢轧辊具有较好的韧性和强度,但耐热性和耐磨性较差。
合金钢轧辊综合了铸铁轧辊和钢轧辊的优点,具有良好的耐磨性、耐热性和韧性。
轧辊的选择需要根据具体的工作条件和轧制要求来决定。
对于高温、高压或高速轧制,通常选择合金钢轧辊。
对于普通轧制,钢轧辊或铸铁轧辊可以满足要求。
轧辊设计轧辊的设计是确保轧制过程稳定和产品质量的关键。
轧辊的设计考虑了以下几个方面:1.尺寸和形状:轧辊的尺寸和形状应根据轧制要求来确定,包括轧制厚度、宽度和形状等。
较大的轧辊可以增加轧制的稳定性,但会增加轧制力和能耗。
2.线速度:轧辊的线速度是轧制过程中的关键参数,影响轧制力和产品质量。
过高的线速度可能导致轧辊磨损和产品变形,过低的线速度则影响生产效率。
3.精度和表面质量:轧辊的设计应确保所需的精度和表面质量。
轧辊的表面必须光滑,以便获得良好的产品表面。
4.热处理:轧辊经过适当的热处理可以增强其硬度和韧性,提高耐磨性和耐热性。
轧辊制造轧辊的制造包括轧辊的加工和装配。
主要步骤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材料准备:根据轧辊的材料要求,选择适当的铸锭或钢材进行加工。
2.加工工艺:根据轧辊的尺寸和形状要求,采用适当的加工工艺进行加工,包括铸造、锻造、热处理、精密加工等。
3.表面处理:根据轧辊的表面质量要求,进行适当的表面处理,如研磨、抛光等。
4.装配:将轧辊的各部件进行装配,在此过程中确保轧辊的尺寸和精度要求。
轧辊维护轧辊的维护非常重要,可以延长轧辊的使用寿命和保持产品质量。
轧辊维护的主要内容包括:1.轧辊清洁:定期清洗轧辊,去除尘土和其他杂质,防止轧辊表面磨损。
轧辊车(磨)削加工技术要求

轧辊车(磨)削加工技术要求1普通轧辊车床加工1.1操作工本人必须自检现用测量卡尺起始尺寸,检测后将起始尺寸值用不干胶粘在卡尺上,并传达到使用卡尺的每一个人。
1.2首槽自测量基准传动端(扁头部位)起始中心距误差≤0.5mm,每对轧辊首槽起始端距应在端部注明实际加工尺寸,凡超出此其尺寸范围的,经检查员、技术人员确认后方可再次加工;加工切分轧制型槽时,应按切分槽成组加工,保证每组切分槽的相邻槽间距135±0.1mm,其余尺寸按图纸加工。
1.3轴径跳动量的控制。
两顶尖装夹,找正后两端轴径跳动量K1辊≤0.03mm, K2-K5辊≤0.05mm,粗中轧辊≤0.07mm,凡无法调整,轴径跳动值超差的,经检查员出具检测报告,由机加班长安排修复中心孔或由供应处协调解决,方可再次加工。
1.4轧辊辊身尺寸的加工。
轧辊辊身尺寸按图纸中公称尺寸加工(修复辊保证去除螺纹横肋及其裂纹),其中K1-K5辊身直径大小端尺寸偏差≤0.1mm,配对轧辊的辊身直径差≤0.1mm;初中轧辊辊身直径大小端尺寸偏差≤0.1mm,配对轧辊的辊身直径差≤0.15mm。
1.5车削型槽尺寸精度,K1辊尺寸精度≤0.05mm, K2-K5辊尺寸精度≤0.07mm,初中轧辊尺寸精度≤0.1mm;加工切分轧辊时,要保证成组孔型尺寸的一致性。
1.6在普通轧辊车床上半精车轧辊孔型时,每对轧辊辊身直径偏差≤0.15mm,每支轧辊辊身直径两端大小头尺寸偏差≤0.15mm,辊身粗糙度约≤Ra6.3μm(精加工时磨削外圆或数控车削外圆);K1辊型槽尺寸深度单边留余量1-1.5mm;为避免精车时槽口处崩角、掉肉,槽口处倒角(考虑槽型内所留加工余量)。
2磨床加工2.1磨削K1辊(高速钢、高硼钢等材质)外圆时,检测轴颈处跳动值应符合要求,否则返修中心孔至尺寸要求;辊身处加工尺寸要求每对轧辊辊身直径偏差≤0.1mm,每支轧辊两端大小头尺寸偏差≤0.03mm,粗糙度约Ra6.3μm (可以保留刀纹)。
锻钢冷轧辊辊坯技术条件

锻钢冷轧辊辊坯技术条件(标准)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锻钢冷轧辊(单重1.0—5.0t)辊坯的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和合格证书。
2、引用标准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
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校。
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试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适用下列标谁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226-91 钢的低倍组织及缺陷酸蚀检验珐GB1299-85 合金工具钢缺陷组织评级图GB1979-80 结构钢低倍组织缺陷评级图GB/T13315-91 锻钢冷轧工作辊超声波探伤方法YB9-68 铬轴承钢技术条件YB/T036.9-92 冶金设备制造通用技术条件水压机自由锻件加工余量与公差XBJ01.019-1999 锻钢冷轧辊用电渣重熔钢锭技术条件XBJ01.059-1997 锻钢冷轧辊用精练钢锭技术条件JIS0555(1977) 钢中非金属夹杂物的显微检验法3、技术要求3.1辊坯制造3.1.1辊坯用精练钢锭应符合XBJ01.059(或近似标准)的规定,电渣钢锭应符合XBJ01.019(或近似标准)的规定。
3.1.2锻造采用镦粗拔长联和工艺。
精练钢锭辊身锻比不小于4,电渣钢锭身锻比不小于3。
3.1.3锻造操作应保证辊坯轴线与钢锭轴线基本重合。
两端切斜角不大于15o。
3.1.4辊坯的加工余量与公差应符合YB/T036.9的规定。
3.1.5辊坯应进行锻后热处理,保证处理后的辊坯内部无白点。
3.1.6辊坯应清除表面缺陷并保证单边应有不小于10mm的加工余量,清理的宽深比不小于5,并圆滑过渡到表面。
3.1.7气体含量[H]≤2.5PPM目标2PPM,[O]≤25PPM,[N]≤60PPM3.2低倍组织辊坯低倍组织不允许有白点、内裂、缩孔、气泡、翻皮和肉眼可见的非金属夹杂物。
一般疏松≤1.5级中心疏松≤1.5级点状偏析≤2级3.3枝晶辊身枝晶长度≤8mm3.4显徽组织珠光体组织1-4级;网状碳化物≤2级;带状碳化物≤2级;碳化物液析≤1级。
轧辊工艺技术

轧辊工艺技术轧辊是轧机的重要部件,对轧机的性能和产品质量有着重要影响。
轧辊工艺技术是一门综合性的技术,涉及材料学、热处理学、机械加工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轧辊的材料、热处理、机械加工和检测等方面。
轧辊的材料选择是轧辊工艺技术的首要问题。
轧辊要承受高温、高压和大变形等极端条件,必须具备优异的耐热、耐磨和高强度等性能。
常用的轧辊材料有合金铸铁、合金钢和陶瓷等。
合金铸铁具有良好的热传导性和抗热疲劳性能,适合用于轧制各种金属板材;合金钢具有优异的机械性能,在大型轧机中应用广泛;陶瓷轧辊具有更好的耐磨性和抗高温性能,适用于特殊轧制工艺。
轧辊的热处理是确保轧辊性能的重要环节。
通过适当的热处理工艺,可使轧辊获得良好的组织和性能。
常见的热处理方法有退火、正火和淬火等。
退火可以消除轧辊的残余应力,提高轧辊的韧性和耐磨性;正火可以提高轧辊的硬度和耐磨性;淬火可以使轧辊表面形成高硬度的工作层,提高轧辊的使用寿命。
轧辊的机械加工是轧辊工艺技术的重要环节。
轧辊的外形尺寸和轮廓形状对轧制工艺和产品质量起着重要作用,必须精确控制。
机械加工的主要工艺包括车削、铣削、磨削和抛光等。
车削和铣削是常用的粗加工方法,用于修整轧辊的几何形状;磨削是提高轧辊表面粗糙度和精度的关键工艺;抛光可以提高轧辊表面的光洁度,减小轧辊与轧件的摩擦阻力。
轧辊的检测是确保轧辊质量的重要手段。
检测要求对轧辊的尺寸、形状、硬度、组织和表面质量等进行综合评价。
常用的检测方法有金相检测、硬度检测、超声波检测和表面质量检测等。
金相检测可以观察轧辊的组织形态和组织密度;硬度检测可以了解轧辊的硬度分布和硬度深度;超声波检测可以检测轧辊内部的缺陷和杂质;表面质量检测可以评价轧辊表面的光滑度和平整度。
综上所述,轧辊工艺技术是一门综合性的技术,涉及材料学、热处理学、机械加工学和检测学等多个学科领域。
通过合理的轧辊材料选择、科学的热处理工艺、精确的机械加工和可靠的检测手段,可以提高轧辊的性能和寿命,保证轧机的正常运行和产品质量的稳定性。
轧辊应符合的技术要求

轧辊应符合的技术要求轧辊是金属加工过程中常用的工具,用于将金属坯料通过连续的轧制操作加工成所需形状和尺寸的产品。
轧辊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加工产品的质量和生产效率。
为了确保轧辊的性能和使用寿命,轧辊应符合一系列的技术要求。
轧辊的材料选择至关重要。
常见的轧辊材料包括铸铁、铸钢、钢、合金钢等。
不同的材料具有不同的特性,需要根据具体的加工需求选择合适的材料。
同时,轧辊的材料应具有良好的机械性能,如高强度、高硬度、耐磨性等。
这样可以确保轧辊在高负荷和高速度的工作环境下能够正常运行,同时提高轧辊的使用寿命。
轧辊的几何形状也是重要的技术要求之一。
轧辊的几何形状包括直径、长度、圆周速度、工作辊型等。
这些几何参数的选择应根据加工产品的要求和工艺过程来确定。
例如,对于需要高精度加工的产品,要求轧辊的直径和长度精度较高;对于高速轧制工艺,要求轧辊的圆周速度较大;对于不同的产品形状,需要使用不同的工作辊型。
因此,轧辊的几何形状应根据具体的加工需求进行设计和选择。
轧辊的表面质量也是一个重要的技术要求。
轧辊的表面应光滑平整,不得有明显的凹凸、破损和裂纹等缺陷。
这是因为轧辊的表面质量直接影响到产品的表面质量,如光洁度、粗糙度等。
因此,在制造轧辊时需要采取适当的工艺措施,如研磨、抛光等,确保轧辊的表面质量符合要求。
轧辊的热处理也是一个重要的技术要求。
通过适当的热处理工艺,可以改善轧辊的组织结构和性能,提高其硬度、强度和耐磨性等。
常用的热处理方法包括淬火、回火、正火等。
在热处理过程中,需要控制好加热温度、保温时间和冷却速度等参数,以确保轧辊的热处理效果符合要求。
轧辊的质量检测也是不可忽视的技术要求。
在制造和使用轧辊的过程中,需要进行质量检测,以确保轧辊的性能和使用寿命。
常用的轧辊质量检测方法包括金相检测、硬度测试、超声波检测等。
通过这些检测方法,可以对轧辊的材料、几何形状、表面质量和热处理效果进行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提高轧辊的质量和可靠性。
锻钢冷轧工作辊通用技术条件

国家标准《锻钢冷轧工作辊通用技术条件》(送审稿)编制说明宝钢集团常州轧辊制造公司二○○七年九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锻钢冷轧工作辊通用技术条件》(送审稿)编制说明1 修订任务来源根据冶金工业信息标准研究院冶信标院[2003]045号文“关于转发2003年制修订国家标准项目和2002年增补项目计划的函”的要求,国家标准GB/T 13314-1991《锻钢冷轧工作辊通用技术条件》的修订工作由常州宝菱重工机械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常州宝菱)承担。
根据宝钢集团内部产品结构调整,今年九月,常州宝菱和宝钢集团常州轧辊制造公司(以下简称常州轧辊)共同商量,报请冶金机电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同意,标准的修订工作由常州轧辊承担。
国家标准GB/T 13315-1991《锻钢冷轧工作辊超声波探伤方法》的修订工作由中钢集团衡阳重机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钢衡重)承担。
2 修订本标准的重要性由常州冶金机械厂起草的GB/T 13314-1991《锻钢冷轧工作辊通用技术条件》和由衡阳冶金机械厂起草的GB/T 13315-1991《锻钢冷轧工作辊超声波探伤方法》,自1991年发布实施后,在指导锻钢冷轧辊设计、推动锻钢冷轧辊制造技术的发展,提高轧辊及冷轧产品质量起到了积极作用。
近十年来,冷轧机设计性能及装机水平不断提高,冷轧产品的结构、品种不断增加,促进了轧辊的制造技术迅速发展。
2.1 轧机性能的发展变化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前,以二辊、四辊单机架不可逆轧制为主,仅宝钢、本钢、攀钢等国有大型钢厂有几套串联式连轧机,近十年特别是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引进或自行设计制造了批量的串联式连轧机组、六辊或四辊可逆机。
轧机自动化控制程度高、轧制速度快、产量高,板形控制能力强。
轧机按板型控制形式分主要有CVC系列、HC系列、UC系列,大量采用冷轧辊在线轴向移动或交叉、弯辊。
为降低工作辊备件消耗,控制轧机生产成本,工作辊的有效使用层深度增加,这对冷轧工作辊的设计及制造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
冷轧轧辊工作条件

冷轧轧辊工作条件冷轧轧辊是冷轧生产线上的重要设备之一,对于提高钢材的表面质量和尺寸精度起着关键作用。
冷轧轧辊的工作条件对于冷轧生产线的稳定运行和产品质量的提升至关重要。
本文将围绕冷轧轧辊的工作条件进行深入的介绍和分析,分为轧辊材料、工作温度、轧辊形状和轧辊磨损等方面展开论述,以期为相关工作者提供参考。
一、轧辊材料冷轧轧辊的材料对其工作性能和寿命有着重要的影响。
常见的轧辊材料包括铸铁、铸钢、锻钢和硬质合金等。
在选择轧辊材料时需要考虑到工作强度、热硬度、耐磨性和疲劳性能等因素。
轧辊的材料还应具备良好的热导性和热膨胀系数,以确保在高温条件下仍能保持稳定的工作状态。
针对不同的轧制工艺和钢种,选择合适材料的轧辊能够有效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成本。
二、工作温度冷轧轧辊在工作时需要承受高温和大变形力,因此工作温度是其工作条件的重要参数之一。
一般来说,冷轧轧辊的工作温度介于室温至几百摄氏度之间,不同材质的钢材对应不同的工作温度范围。
在工作温度较高的情况下,轧辊应具备良好的热稳定性和热疲劳寿命,以免发生开裂、热疲劳等问题。
工作温度还会对轧辊的表面质量和尺寸精度产生影响,因此需要通过精准的工艺控制和冷却系统来确保轧辊在合适的温度范围内工作。
三、轧辊形状冷轧轧辊的形状是决定产品尺寸精度和表面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
合适的轧辊形状能够减小轧件的厚度误差、提高表面光洁度和整平性。
轧辊形状的设计需要考虑到材料的变形行为、机械应力分布和温度场分布等因素,通过优化轧辊的形状可以改善产品的质量和工艺性能。
冷轧轧辊的形状还会受到轧件的变形规律和轧制力的影响,因此需要通过轧机模拟和实际生产验证来确定合适的轧辊形状。
四、轧辊磨损冷轧轧辊在长期的工作过程中会发生磨损,磨损会导致轧辊的几何尺寸变化、表面质量下降和工作性能减弱。
轧辊磨损的形式包括磨粒磨损、磨料磨损和接触疲劳等。
为了延长轧辊的使用寿命,需要通过合理的润滑和冷却措施、定期的表面修磨和更换等方法来减小轧辊的磨损。
轧辊

工作辊材质的选择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板坯厚度大,轧辊必须具有较好的咬入性。
(2)板坯温度高,轧制速度较慢,轧件和轧辊接触时间较长。
轧辊必须具有较好的抗热裂性、抗热疲劳性。
(3)工作辊直径大(Φ1210/1110mm)、辊身长度大(5050mm),承受的轧制力高,主电机带动工作辊传动。
要求轧辊有较高的抗断裂性,轧辊辊身和辊颈必须有较高的强度。
(4)高的轧制温度也要求轧辊具有高温耐磨性。
(5)由于粗轧和精轧在同一机架完成,所以既要考虑到粗轧时轧件厚度大,宽度小,轧辊所受冲击大,轧辊使用面积少,轧件与轧辊间易出现打滑等。
也要考虑精轧时,轧件宽而长,轧辊使用面积大。
同时,单机架四辊轧机,在轧制低合金专用钢和高强度品种钢时,要采用控制轧制和控制冷却技术,通常进行交叉轧制,轧制温度低,轧制力大。
要求轧辊具有耐磨性好、抗热裂性好、耐表面粗糙能力好、强度高、对热的敏感低等性能。
传统的四辊精轧机,往往是前面有一架粗轧机(二辊、三辊或四辊)。
粗轧用四辊轧机工作辊通常采用高镍铬无限冷硬铸铁轧辊。
近年来,开始使用高铬铸铁轧辊,这种轧辊组织中碳化物含量较高,摩擦系数小,硬度高,耐磨性能优良。
但对热的影响十分敏感,易打滑,而且出现卡钢等事故时形成的热裂纹较深。
而精轧机轧辊工作条件相对较好,热影响及机械冲击也小,选择材质时主要考虑耐磨性和耐表面粗糙能力,保证钢板表面质量。
5m宽厚板四辊轧机的粗轧和精轧都是同样的轧辊来完成。
经过多年的实践,同时考虑到其他新开发新品种如高速钢轧辊等价格昂贵等因素,5m宽厚板轧机的工作辊采用高镍铬无限冷硬铸铁轧辊。
这种轧辊多采用立式离心复合铸造而成。
由于外层镍、铬、钼等合金元素的作用,珠光体转变推迟,因而铸态下的组织为贝氏体+马氏体残奥+碳化物+短片状石墨。
经过热处理后的组织为贝氏体+少量马氏体残奥+碳化物+短片状石墨。
轧辊心部组织为贝氏体+片状石墨或珠光体+少量碳化物(+牛眼状铁素体)+团球状石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工作辊
用户需求和技术规格书
广东星湖新材料有限公司
2011-3-10
一、标书规范要求
投标人投标时必须注明投标货物的规格型号、数量、技术参数和要求,设计、制造和质量验收规程、规范和标准,及配套部件的生产厂家等。
投标货物的技术参数必须满足技术规格书的要求。
二、供货明细及技术要求
三、设备加工技术要求
1、工作辊设备用途
整套设备用于铝锭带材轧制
2、技术要求
设备在加工、装配过程中要求按需方提供的加工图纸上的“技术要求”标准执行。
如加工图纸上的“技术要求”与以下技术要求相矛盾时,按以下技术要求执行。
3、零件加工技术要求:
A、2000热轧机φ930*2100工作辊
1)材料化学成分按JB/T6401-1992标准执行,采用电渣重熔冶炼;
2)坯料锻压应多方向均匀,锻压比不小于3,不允许存在如气孔、砂眼、夹渣和偏析等影响使用的制造缺陷;
3) 辊身与辊颈表面应光洁无裂纹、压痕、斑点、刮伤等缺陷;
4) 新辊时辊面硬度HS70~75,重磨至φ870时辊面硬度应不小于HS60,辊身表面硬度的不均匀性应小于2个肖氏单位,辊身边缘在30~50mm范围内硬度可略低;辊颈表面及轧辊扁头工作面硬度HS45~50;
5) 辊身硬层深度不小于30mm;
6) 一对工作辊外径差不大于0.03mm;
7) 抛光所有沟槽和圆角,不留任何机加工刀痕;
8) 探伤检查按锻钢冷轧工作辊超声波探伤方法(GB/T13315-91)标准A级执行;
9) 辊身边缘处圆角,每次轧辊重磨后,重新修圆;
10)两端中心孔应当保留,并注意不得损坏;
11)轧辊使用质量:无因轧辊在制造过程因成分不均;内部金相化物组织不均细;随后淬火、调质等处理不好,所产生的各种质量缺陷存在,致使使用中产生轧辊龟裂、裂纹、丢皮、气孔、砂眼、软点等缺陷。
B、1850冷精轧机φ360/φ340*1900工作辊
1)材料化学成分按JB/T6401-1992标准执行、采用电渣重熔冶炼;
2)坯料锻压应多方向均匀,锻压比不小于3,不允许存在如气孔、砂眼、夹渣和偏析等影响使用的制造缺陷;
3)辊身与辊颈表面应光洁无裂纹、压痕、斑点、刮伤等缺陷;
4)新辊时辊面硬度HS95~100,重磨至φ330时辊面硬度应不小于HS90,辊身表面硬度的不均匀性应小于2个肖氏单位,辊身边缘在30~50mm范围内硬度可略低;辊颈表面及轧辊扁头工作面硬度HS55~60;
5)辊身硬层深度不小于15mm;
6)一对工作辊外径差不大于0.03mm;
7)抛光所有沟槽和圆角,不留任何机加工刀痕;
8)探伤检查按锻钢冷轧工作辊超声波探伤方法(GB/T13315-91)标准A级执行;9)辊身边缘处圆角,每次轧辊重磨后,重新修圆;
10)两端中心孔应当保留,并注意不得损坏;
11)轧辊使用质量:无因轧辊在制造过程因成分不均;内部金相化物组织不均细;随后淬火、调质等处理不好,所产生的各种质量缺陷存在,致使使用中产生轧辊龟裂、裂纹、丢皮、气孔、砂眼、软点等缺陷。
C、1850冷粗轧机Φ440/Φ410mm×1900mm工作辊
1)保证材料的化学成分,实验方法和规则符合JB/ZQ4289-86中有关规定。
2)对坯料要多方均匀锻压,不允许有气孔,砂眼,夹渣偏析等缺陷,辊身与辊颈表面应光洁,无压痕,斑点,刮伤等,即符合JB/ZQ4000.7-86中规定。
3)辊身热处理后,新辊表面硬度HS=95-100,重磨至φ410时,辊面硬度不低于HS95;辊身硬度不均匀性不大于2HS,辊颈表面硬度HS48-53,辊身边缘在30-50mm范围内硬度可略低,辊身淬硬层深度不小于20mm。
4)一对工作辊外径差不大于0.02mm;
5)按GB/T13315-91进行超声波探伤检查,表面进行荧光探伤检查,达A级精度。
抛光所有沟槽和圆角,不留任何机加工刀痕并须倒圆所有棱角;
7)轧辊使用质量:无因轧辊在制造过程因成分不均;内部金相化物组织不均细;随后淬火、调质等处理不好,所产生的各种质量缺陷存在,致使使用中产生轧辊龟裂、裂纹、丢皮、气孔、砂眼、软点等缺陷。
四、供货范围
1、合同供货范围
合同供货范围包括了所有货物、技术资料、双方约定的服务。
但在执行合同过程中如发现有任何漏项和短缺,在发货清单中并未列入而且确实是卖方供货范围中应该有的,均应由卖方负责按买方要求时间将所缺的货物、技术资料、检验报告等补上,费用由卖方承担。
2、具体供货配置明细:
承揽方必须按照定作方提供的加工“图纸”及“技术要求”加工制作。
五、质量标准以及要求
1、2000热轧工作辊必须符合《大型锻造合金钢热轧工作辊》JB/T3733-2006, 1850冷轧工作辊必须符合《锻钢冷轧工作辊通用技术条件》GB/T13314-2008等国际和相关国家质量标准和相关行业的质量标准及双方规定技术要求。
2、2000热轧工作辊、1850冷精轧工作辊材料化学成分按JB/T6401-1992《大型轧辊锻件用钢》标准执行;1850冷粗轧工作辊材料化学成分JB/Z Q4289-86《合金锻钢》标准执行。
六、监制的要求与标准
监制人员根据需要按照《大型锻造合金钢热轧工作辊》JB/T3733-2006;《锻钢冷轧工作辊通用技术条件》GB/T13314-2008等国际和相关国家质量标准和相关行业的质量标准及双方规定技术要求进行监制。
可以检验合同设备任何制造环节,承揽方应积极配合监制工作。
七、检验和性能验收试验
1工厂检验
1)工厂检验是质量控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卖方须严格进行厂内各生产环节的检验和试验。
卖方提供的合同货物须签发质量证明、检验记录和测试报告,并且作为交货时质量证明文件的组成部分。
2)检验的范围包括原材料和元器件的进厂,部件的加工、组装、试验至出厂试验。
3)卖方检验的结果要满足本技术规格书的要求,不得提交不符合标准要求的加工件。
4)工厂检验的所有费用包括在合同总价之中。
八、验收和验收标准
1验收前应具备的条件:
1)设备已全面自检(制造单位质量部门)完毕。
2)有详细、全面的自检(制造单位质量部门)记录。
3)有其合法有效的材质证明文件、热处理报告、探伤检验报告、加工精度检验、动
平衡实验报告、表面硬度检验报告。
4)每根辊子的动(静)平衡检测记录、热处理记录、硬度检测记录。
5)设备应有出厂合格证。
6)设备应处于可检验状态,设备生产单位应具备验收工作开展的必备条件。
2双方验收依据:
设备制造承揽合同、合同附件、设计图纸,以及国家与行业的相关标准。
具体验收标准由需方在合同执行过程中提供。
九、包装、运输和储存
1、包装
1)货物应分类装箱并应遵循适于运输、便于安装和查找的原则。
2)包装箱外壁应有明显的文字说明,如:货物名称、用途及运输、储存安全注意事项等。
3)包装箱内应附带下列文件,但不限于此:
〔1〕装箱单;
〔2〕产品使用说明书;
〔3〕产品检验合格证书;
〔4〕材质证明书,试验报告。
〔5〕安装指示图。
2、运输
卖方发运给买方的所有货物到买方工厂现场。
并须在每批/次起运前5天内通知买方,以便买方做好有关准备工作。
卖方每批/次发运给买方的货物,须在装运后及时以快递方式向买方送达该批货物的有关凭证、文件(包括提货单、装箱单、出厂检验证书、保险单据等),送达买方时间应早于货物到达买方时间。
3、储存
卖方应根据包装箱内所装物品的特性,向买方提供安全保存方法的说明。
卖方所供的备品备件及专用工具亦应有安全储存方法的说明。
十、技术文件
1 卖方应在投标文件中提供的资料
1)说明书、样本等;
2)满足技术参数和要求的技术支持文件。
2 应随所供货物提供与操作、维修、检验和测试有关的所有技术资料,这些资料应不少于以下部分:
1)货物安装、操作、使用、维护技术文件。
2)制造厂的检验、测试报告,货物检验合格证书,质量保证书等。
3)投标人认为有必要提供的其它技术资料。
十一、交付进度
卖方应提供设备设计制造进度表,买方按进度表监督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