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视域中的《西游记》
电视剧《西游记》翻拍的传播学研究--毕业论文

电视剧《西游记》翻拍的传播学研究--毕业论文电视剧《西游记》翻拍的传播学研究摘要:《西游记》是我国古代经典文学作品。
1982年至1988年,中央电视台根据这个题材拍摄、放映了同名电视剧,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之后,在国内外陆续出现了一些翻拍作品。
电视剧《西游记》被屡屡翻拍,从传播学上看有五个方面的原因,符合传播学的“使用与满足”理论;符合“娱乐至死”的当代传播氛围;满足传播者的“收益”需求;传播者有意识地进行议程设置;中国古代经典传播的当下延续。
电视剧《西游记》的翻拍在传播学可以产生多方面的意义:通过影像传播强化经典的地位和影响,满足一部分受众的心理需求,繁荣文化传播。
翻拍电视剧《西游记》也存在着过度娱乐化、背离原作文化内涵的问题。
关键词:电视剧;《西游记》;翻拍;传播学;研究Abstract:Journey to the West is one of China's famous classics. From 1982 to 1988,according to the subject, CCTV filmed TV series of the same name. After the show, many television stations all over the country showed. Later, there have been some remake works at home and abroad.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communication, frequently remaking of Journey to the West has five reasons. First, it is in line with the communication of the "uses and gratifications" theory. Second, it is in line with the "entertainment to death" atmosphere of contemporary communication. Third, it meets the dissemination of "proceeds" demand. Fourth, communicator consciously sets the agenda. Fifth, the spread of ancient Chinese classics continues in today. Remaking of Journey to the West can have many meanings: (1)strengthen the status and influence of classical through the Visual Media ,(2)satisfy the psychological needs of the audience,(3) prosperity culture communication. RemakingJourney to the West there is also excessive entertainment, deviated from the original cultural connotation issues.Keywords:TV play; Journey to the West; remake; communication; study目录一、《西游记》翻拍情况概述 (1)(一)当前影视剧翻拍的繁荣 (1)(二)电视剧《西游记》翻拍热潮 (2)二、电视剧《西游记》翻拍的传播学缘由 (4)(一)符合传播学的“使用与满足”理论 (4)(二)符合“娱乐至死”的当代传播氛围 (5)(三)满足传播者的“收益”需求 (5)(四)传播者有意识地进行议程设置 (6)(五)中国古代经典传播的当下延续 (7)三、电视剧《西游记》翻拍的传播学意义 (7)(一)通过影像传播强化经典的地位和影响 (7)(二)满足一部分受众的心理需求 (8)(三)繁荣文化传播 (8)四、翻拍电视剧《西游记》存在的不足 (9)(一)过度娱乐化 (9)(二)背离原作历史风貌和文化内涵 (9)参考文献 (11)电视剧翻拍是近些年来常见的影视现象。
西游记网络时代的新媒体传播

西游记网络时代的新媒体传播在当代社会中,新媒体成为了人们获取信息、沟通交流的重要手段。
尤其是在网络时代,新媒体的传播速度更快、范围更广,无疑为传统作品的推广和传播提供了新的机遇。
《西游记》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无疑是最受欢迎的一部作品之一。
本文将就《西游记》在网络时代的新媒体传播进行探讨。
一、社交媒体平台上的《西游记》推广如今,社交媒体平台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分享观点的重要渠道。
借助社交媒体平台的强大传播力量,许多传统作品都得到了重新推广和宣传。
《西游记》也并不例外。
通过微博、微信、抖音等社交媒体平台,人们可以轻松分享关于《西游记》的图片、文章、视频等内容。
这些内容不仅能够吸引现有的读者,还可以引起新读者的兴趣。
同时,也可以通过社交媒体与读者进行互动,回答读者的问题,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接触《西游记》。
二、网络文学平台传播《西游记》新作品随着网络文学的兴起,越来越多的作者创作了关于《西游记》的新作品。
这些新作品以网络文学的形式传播,吸引了大量读者的关注。
在这些作品中,作者可以灵活运用网络的特点,加入新的元素和情节,以更吸引人的方式讲述《西游记》的故事。
同时,网络文学平台也为读者提供了便利,使得他们可以随时随地阅读关于《西游记》的新作品。
这种便利性进一步扩大了《西游记》的读者群体,并且为该作品的延续和传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在线综艺节目与《西游记》的结合在网络时代,综艺节目也是人们广泛关注的内容之一。
许多综艺节目也尝试将《西游记》的元素融入其中,以吸引更多的观众。
通过与《西游记》相关的选手、明星参与,综艺节目制造了与该作品相关的话题和氛围。
观众在观看综艺节目时,不仅可以享受综艺节目本身的娱乐性,还可以进一步了解并关注《西游记》。
这种结合不仅满足了观众的娱乐需求,也提高了《西游记》在当代社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四、游戏与动漫推动《西游记》再度火爆随着游戏和动漫产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与《西游记》相关的游戏和动漫作品涌现出来。
《西游记》在传媒时代的开题报告

《西游记》在传媒时代的开题报告
尊敬的评委们:
我的开题报告题目是《西游记》在传媒时代的研究。
在当今数字化
与媒体化的时代环境下,《西游记》作为中国文化中的经典巨著,其价
值与意义已逐渐超越了传统意义,更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文化符号。
本研究旨在通过研究《西游记》的历史背景与文化内涵,探究其在
传媒时代的变革、价值与影响,进一步切入文化产业的层面,探讨其文
化传承与推广的途径与方式,并且从中彰显《西游记》作为中国古代文
化符号的地位与影响。
具体研究方法上,本研究将采用文献调查的方式,分别从《西游记》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等多维度方面进行研究,并结合文化娱乐产业、
电子媒体等现代传媒,探究《西游记》在当代传媒中的传播方式与方式,并考察其产生的影响。
预期的研究成果将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提升对《西游记》
文化内涵的理解,并探究其在传媒时代的变化;其次是探究《西游记》
的文化传承与推广途径与方式;最后是通过对传媒领域的考察,展现
《西游记》作为中国文化符号的重要地位与其在文化产业中的应用前景。
最后,本研究希望通过对《西游记》在传媒时代的探索,让更多人了解并认识到这一文化巨著的价值,并且利用传媒手段,让其得到更加广泛
的传播和应用。
谢谢!。
明代戏曲改编小说《西游记》在传播文化方面的意义

明代戏曲改编小说《西游记》在传播文化方面的意义1. 引言明代戏曲改编小说《西游记》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部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作品。
它不仅是一部长篇小说,更是一部融合了神话、民间传说和历史背景的文化瑰宝。
本文将探讨《西游记》在传播文化方面的意义。
2. 文化背景在明代,戏曲是广泛流行的娱乐形式之一,大多数老百姓都能欣赏到。
戏曲通过表演、音乐和歌唱传递故事情节和价值观念,因此扮演着将文学艺术传播给大众的角色。
3. 《西游记》的创作与背景《西游记》是明代作家吴承恩所著,以佛教故事为基础,结合自由创作撰写而成。
这个故事被转换成小说形式后更便于推广和流传。
4. 塑造深入人心的角色形象《西游记》中塑造了具有个性特征和独特魅力的主要角色,如孙悟空、唐僧、猪八戒和沙僧。
这些形象通过他们的言行和冒险经历,向读者传递着勇气、智慧、善良等价值观念。
5. 反映社会与人性问题《西游记》不仅展现了神话传说,还通过取材于当时社会的问题来反映社会与人性的方方面面。
例如,对官僚体制、妇女地位以及道德伦理等问题进行了批判。
6. 融合多元文化《西游记》融合了佛教、道教和民间信仰等多种文化元素,表现出中国文化多样性,并突出了互相融合、共存的重要价值观念。
7. 影响后世作品创作《西游记》不仅在明代广为流传,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许多文学作品或戏剧都以《西游记》为基础进行改编或借鉴其中人物设定和情节。
8. 成为中国文化标志之一由于其深远影响和独特价值观念,《西游记》在中国文化中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标志之一。
无论是戏曲、文学、电影等艺术形式,都无法绕过《西游记》的影响。
9. 结论明代戏曲改编小说《西游记》作为一部具有重要意义的作品,在传播文化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它通过塑造丰富多样的角色形象、反映社会问题、融合多元文化以及影响后世创作等方面,为中国文化贡献了丰富而独特的价值。
传播学视野下文学经典形象流传与演变——以古典名著《西游记》中菩提祖师形象为中心分析

传播学视野下文学经典形象流传与演变——以古典名著《西游记》中菩提祖师形象为中心分析冯志静菩提祖师是《西游记》内的关键人物,是《西游记》开篇就出现的第一位神通广大的神仙,他传授了美猴王本领,给美猴王取了“孙悟空”这个名字。
同时,菩提祖师是继孙悟空之后,《西游记》第一回就出现的第二位关键人物,他理应成为《西游记》的第二主角,却在孙悟空出山后便从《西游记》原著内销声匿迹。
笔者认为,弄清楚菩提祖师的原型是解开《西游记》唐僧取经之谜的钥匙,目前对菩提祖师的原型到底是谁的主流观点要么证据不足,缺乏说服力,要么严重背离作者的原意,导致《西游记》研究方向与作者的本意越走越远。
本文从原著中寻找充分的证据,并用排除法探讨《西游记》中菩提祖师的原型,最终揭开唐僧取经之谜。
目前研究、探究菩提祖师的原型(真实身份)几乎是每一个《西游记》读者的共同课题,因为这一重要人物在作品开始大放异彩之后就彻底消失。
这与整部作品前后呼应的惯例完全不一致,由此引发了所有读者的疑惑。
而对该人物身份的探讨扩大了该作品以及作品中世界观、价值观的传播效果。
现在,人们往往认为菩提祖师是太上老君、元始天尊、隐士型道士、如来佛、如来佛的弟子须菩提、金蝉子或者纯粹是一位虚构的人物。
还有人认为菩提祖师与须菩提、金蝉子以及唐僧是同一人。
笔者认同菩提祖师与须菩提、金蝉子和唐僧是同一人的观点,找到了更为合理、更为充分的证据以论证该观点,并有说服力地排除了为什么菩提祖师不是太上老君、元始天尊、如来佛等人,通过对菩提祖师原型的研究揭开唐僧取经之谜。
本文从传播学的基本理论出发,以我国古典名著《西游记》中关键人物之一菩提祖师为研究对象,探讨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流传与发展的过程及其特点,以及形象流传过程中的谜团设定对提高作者世界观、价值观传播效果的影响。
一、传播主体研究(一)菩提祖师与须菩提、金蝉子以及唐僧是同一人的原因分析《西游记》主要讲述了唐僧师徒从东土去西天拜佛求经的故事,实质是一个佛教故事。
《西游记》的域外传播及其启示

[ 中图分 类号] I0 . 1 2 7 4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 10 -4 5 2 0 ) 30 2 -4 0 76 2 ( 09 0 - 1 0 0
传播学四大先驱之一 的拉斯韦尔在 14 年 98 发表的《 社会传播的结构和功能》 一文中, 提出了 著 名 的五要 素 ( w) 式 。拉 斯 韦尔 认 为 : 五 模 一个 传播过程包含五大要素: 即传播者( o 、 Wh )传播 内
第3 5卷 第 3期
2 0 年 5 月 09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 J f uhuN r l n. P i sp ya dSca Si csE io .o zo oma U i( h oo h n o i c n e dt n X l l e i
Vo . 5, . 13 No 3 Ma 2 0 v. 0 9
《 西游 记 》 的域 外 传 播 及 其启 示
李 萍 , 李庆本
(. 1 江苏技术 师范学院 人文学院 , 苏 常州 江 2 30 ;. 10 12 北京语言 大学 人文学院 , 北京 10 8 ) 0 0 3
【 关键 词 ] 《 西游记》 域外传播 ; ; 文化传播 [ 摘 要 ] 中国古代 文学经典是 中国古典文化 的重要 组成 元素 , 西游记》 中国古典 文学 中一部十 分 《 是 独特 的作 品。近年 来 , 官方到 民间对 建设 国家文化“ 实力” 发展 文化产 业的呼吁 与努 力都 不断增加 。考 从 软 、 察中国古典 文学作 品 , 无论从 范围、 形式来看 , 还是从 影响力来 看, 西游记》 《 都在 中国古代 文化 的域 外传播 中
19 年 ( 73 清代乾隆五十八年) 传人 日 本 ; 日本 而 人湖南文山翻译的《 通俗三国志》 五十卷在 18 69
[整理]重视《西游记》的海外传播
![[整理]重视《西游记》的海外传播](https://img.taocdn.com/s3/m/b01eb038e3bd960590c69ec3d5bbfd0a7856d559.png)
重视《西游记》的海外传播中国古典小说的域外传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化交流现象,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华文化世界传播和接受的程度。
其中,《西游记》作为中国古典文学中一部十分独特的作品,无论从范围、形式来看,还是从影响力来看,《西游记》都在中国古代文化的域外传播中独树一帜。
不仅海外传播时间早,译本多,影响大;在影视、动漫改编传播方面也表现出较强的活力和领先的态势。
近年来文化学术界与文化政策领域对中华文化海外传播有着不同的理论或看法。
追寻理论的统一总是艰难的过程,而具体的个案研究,循序渐进地推进恰恰是可以形成积累的。
从《西游记》等中国文化在海外传播的得失,看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或有一些可借鉴之处。
依托产业,加强文化产品输出文化传播大体可以分为非产业性传播和产业性传播两种途径。
所谓非产业性传播,往往由政府起主导作用,通过各种非盈利性的文化交流等形式宣传并推广本国文化。
产业性传播,往往由市场起主导作用,各国把各种文化资源加工成文化产品,通过文化贸易的形式向外推广。
与非产业性传播相比,产业性传播接受者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要更大。
《西游记》近年来在海外的传播大都是通过产业化传播的方式。
在日本,2006年由富士通电视台播出的连续剧《西游记》,首集便创下了29.2%的收视率。
2007年又在暑期推出了电影版《西游记》,并在戛纳电影节上进行宣传。
在美国,2001年由NBC电视台制作了The Monkey King(《美猴王》),并由德国电视台在2009年元旦期间引进播放。
好莱坞近年来推出的大片《功夫之王》《龙珠:进化》等也出现了《西游记》的题材或人物。
通过文化产品的形式推出《西游记》在海外已经形成了初步的受众基础,并取得了相当的经济收益。
但是,目前《西游记》在海外传播的过程中,传播者大多不是中国本土人士而是域外人士,也就是说,在海外比较有影响的《西游记》版本不是由我国主动推出,而是由他国传播者将我国的文化资源进行改编并在本国或全世界推广。
传播学视阈下蓝诗玲英译《西游记》的副文本研究

媒介与文化研究MEIJIE YU WENHUA YANJIU 传播学视阈下蓝诗玲英译《西游记》的副文本研究◎ 崔子涵[摘要]企鹅出版社于2021年推出了中国古典长篇小说《西游记》的最新英译本Monkey King: Journey to the West,该译本由英国新生代汉学家、翻译家蓝诗玲担纲翻译。
文章研究发现,蓝诗玲英译《西游记》的封面、译序、导言等副文本体现了五个传播学理论,对促进译本传播起到了推动作用,也为中国文化外译提供了借鉴。
[关键词]副文本;蓝诗玲;《西游记》;传播学《西游记》讲述了唐僧师徒四人降妖伏魔、西行取经的故事,是中国古典神魔小说的经典之作,达到了古代长篇浪漫主义小说的巅峰。
几百年来,《西游记》的魅力经久不衰,不断吸引着不同文化圈层和年龄层次的读者,在中国人心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西游记》不仅在国内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在国外也颇受欢迎,仅就英语目标语而言,上百年的《西游记》英译史中相继出现了李提摩太、亚瑟·韦利等译者的节译本和詹纳尔、余国藩等译者的全译本。
2021年,企鹅出版社隆重推出了《西游记》的最新英译本Monkey King:Journey to the West。
副文本(Paratext)这一概念最早由法国叙事学家、文学理论家杰拉德·热奈特提出,其将副文本定义为“用于描述围绕正文本、协调正文本与读者关系的文本材料”[1]。
根据与正文本的位置关系,副文本有内副文本和外副文本之分:内副文本包括标题、封面、出版信息、前言、后记、序跋、导读、注释、附录等;外副文本包括书评、作者日记,以及有关论著、文章、采访等。
副文本是译本不可或缺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无论译本以何种媒介呈现,副文本都伴随其左右。
副文本可以帮助译本传达正文所必须的,而又不便在译本中表述的诸多信息,比如原著背景、翻译动机、翻译策略等。
这些信息不仅为我们揭示翻译现象提供了第一手线索,而且为目标语读者理解作品提供了重要指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讲:崔小敬
传播学视野中的《西游记》研究
一.前《西游记》时代的西游故事传播 二.图像时代的西游故事传播 三.当代古典名著的文化生态
★
一.前《西游记》时代的西游故事传播
I. 取经史实与历史文本
II.
传说的滥觞
III. 神魔化文本
IV. 百回本的经典地位
二.图像时代的西游故事传播
《朴通事谚解》
VI. 不同形态之二:《销释真空宝卷》
唐圣主,烧宝香,三参九转。祝香停,排鸾驾, 送离金门。将领定,孙行者,齐天大圣。猪八界, 沙和尚,四圣随跟。正遇着,火焰山,黑松林过。 见妖精,和鬼怪,魍魉成群。罗刹女,铁扇子, 降下甘露。流沙河,红孩儿,地勇夫人。牛魔王, 蜘蛛精,设入洞中。南海里,观世音,救出唐僧。 说师父,好佛法,神通广大。谁敢去,佛国里, 去取真经?灭法国,显神通,僧道斗圣。勇师力, 降邪魔,披剃为僧。兜率天,弥勒佛,愿听法旨。 极乐国,火龙驹,白马驮经。从东土,到西天, 十万余里。戏世洞,女人国,匿了唐僧。到西天, 望圣人,殷勤礼拜。告我佛,发慈悲,开大沙门。 开宝藏,取真经,三乘教典。暂时间,一刹那, 离了雷音。取真经,回东土,得见帝王。
松枝西指东回
孙悟空(猴行者)的出现
安西榆林窟
西夏· 唐僧取经图
三.神魔化文本 I. 《大唐三藏取经诗话》
花果山紫云洞八万四千铜头铁额猕猴王 此去程途百万,经过三十六国,多有祸难之处 铜筋铁骨大圣
深沙神
一堕深沙五百春,浑家眷属受灾殃
II. 《唐僧西天取经》(队戏)
二.传说的滥觞
玄奘取经为何会变为故事?
在哲学意义上,玄奘证实了任何理想都是可以实 现的 在现实意义上,玄奘证明了任何理想都是可能实 现的 在文学本身,玄奘西行提供了文学必须的自由创 作空间
李亢《独异志》
授《心经》
《法师传》:初,法师在蜀,见一病人,身疮臭秽,衣服 破污,展愍将向寺,施与衣服饮食之直。病者惭愧,乃授 法师此经,因常诵习。到沙河间,逢诸恶鬼,其状异类, 绕人前后,虽诵观音,不得全去。即诵此经,发声皆散, 在危获济,实所凭焉。 沙门玄奘……行至罽宾国,道险虎豹不可过。奘不知为计, 乃锁房门而坐。至夕开门,见一老僧,头面疮痍,身体脓 血,床上独坐,莫所来由。奘乃礼拜勤求,僧口授《多心 经》一卷,令奘诵之,遂得山川平易,道路开辟,虎豹藏 形,魔鬼潜迹。遂至佛国,取经六百多部而归。其《多心 经》至今诵之。
元磁州窑唐僧取经瓷
鲜明民主倾向和时代特征 体现人类某些理想的孙悟空成为主要人物 笔调幽默风趣
一秀才将试,日夜忧郁不已。妻乃慰之曰:“看 你作文如此之难,好似奴生产一般”。夫曰: “还是你们生子容易。”妻曰:“怎见得?”夫 曰:“你是有在肚里的,我是没在肚里的。”
I. 图像时代的转型
II. 西游故事影视创作与改编的类型
1. 忠于原著:杨洁版《西游记》 2. 接续原著:曹荣《西游记后传》 3. 旧瓶新酒:TVB《西游记》 4. 取其一点:各剧种及影视《孙悟空三打白骨精》
5. 面目全非:刘镇伟《大话西游》
6. 另起炉灶:范小天《春光灿烂猪八戒》
III.西游动漫与电子游戏
唐太宗驾,唐十宰相,唐僧领孙悟恐、朱悟能、沙悟 净、白马,行至师陀国;黑熊精盗锦兰袈沙;八百里 黄风大王,灵吉菩萨,飞龙柱杖;前至宝象国,黄袍 郎君、绣花公主;镇元大仙献人参果;蜘蛛精;地勇 夫人;夕用(多目)妖怪一百只眼,蒀波降金光霞佩; 观音菩萨,木叉行者,孩儿妖精;到车罕(迟)国; 天仙,李天王,哪吒太子降地勇;六丁六甲将军;到 乌鸡国;文殊菩萨降狮子精;八百里,小罗女,铁扇 子,山神,牛魔王;万岁宫主,胡王宫主,九头驸马, 夜叉;到女儿国;蝎子精;房日兔;下降观音张伏儿 起僧伽帽频波国(半截观音仗法儿欺唐僧,假冒贫婆 国女);西番大使,降龙伏虎,到西天雷音寺,文殊 菩萨,阿难,伽舍,十八罗汉,四天王,护法神,揭 地神,九天仙女,天仙,地仙,人仙,五岳,四渎, 七星,九曜,千山真君,四海龙王,东岳帝君,四海 龙王,金童,玉女,十大高僧,释伽仸(佛),上, 散。
玄奘、辩机:《大唐西域记》
慧立、彦悰:《大唐大慈恩 寺三藏法师传》
古今所有名人谱传中,价值 应推第一 ——梁启超《支那内学院精校本
玄奘传书后》
历史文本中的神异化描写
魔怪抢婚 女儿国 遇突伽教徒
黑风四起,折树飞沙,河流涌浪,船舫飘覆
观音显灵 为后人虚构和幻想提供了基础,成为玄奘取经故事 神魔化的先声
三.当代古典名著的文化生态
I. 图像时代文学经典的处境
II.
从想象性虚拟到数字化呈现
III. 教训与启示
《西游记》故事的演化过程
一.取经史实与历史文本
玄奘
洛州缑氏人 陈祎
胜典虽来,而圆宗尚阙。 常思访学,无顾身命
践流沙之浩浩,陟雪岭之 巍巍。铁门巉崄之途,热 海波涛之路。
历史文本 佛国遐远,灵迹法教,前史 不能委详。师既亲睹,宜修 一传,以示未闻。
V. 不同形态之一:平话《西游记》
《永乐大典》13139卷“送”字韵、“梦”字条
梦斩泾河龙 车迟国斗胜 今按法师往西天时,初到师陀国界遇猛虎毒蛇之害;次 遇黑熊精、黄风怪、地涌夫人、蜘蛛精、狮子怪、多目 怪、红孩儿怪,几死仅免。又遇刺钓(钩)洞、火炎山、 薄屎洞、女人国,及诸恶山险水怪害,患苦不知其几, 此所谓刁蹶也,详见《西游记》。
III. 杨景贤杂剧《西游记》
第一本:之官逢盗 第二本:诏饯西行 第三本:神佛降孙 第四本:妖猪幻惑 第五本:女王逼配 第六本:贫婆心印 逼母弃儿 村姑演说 收孙演咒 海棠传耗 迷路问仙 参佛取经 江流认亲 木叉售马 行者除妖 导女还裴 铁扇凶威 送归东土 擒贼雪仇 华光署保 鬼母皈依 细犬擒猪 水部灭火 三藏朝元
确立了取经队伍的基本人物,性格更鲜明
孙行者:喜时攀藤揽葛,怒时搅海翻江
思想性得到充实
目的:祝皇图永固宁,拜如来愿长生。保护得万 里江山常太平,普天下田畴倍增,民乐业息刀兵 高僧与美女的纠葛
IV. 不同体系:传为王振鹏《唐僧取经图册》
梁章钜跋:此册人物楼台工细非常,每幅似须一 月可竟。上下册计三十二幅,几费三年之工力然 后乃成,谓非巨制可乎?
鞠 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