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兰克福学派共16页文档
法兰克福学派

法兰克福学派的媒介文化理论:媒介文化是统治阶级在意识 形态领域维持其统治和霸权的强有力武器,文化的背后是意 识形态的入侵,是对民族文化的侵蚀,是对人的异化和麻醉!
法兰克福学派的局限性:
1. 它虽然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意识,但在构建自己的 理论体系时,却没有将辩证的思维贯穿始终,他们仅仅 是纯理论的批判,却没有实践批判。
但“工具性理性”开始展开对人的规范和控制,劳动阶级人 们以为自己过着幸福的生活,实际上是被机器掩盖了的虚假 的幸福。
人们每天和机器打交道,脑海中只有机械操作,12小时工作 制,重复一样的动作,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却还妄想自己是 幸福的。
• 人类正在走向文明,但却是有缺憾的文明。《文明与其 缺憾》——弗洛伊德
(文化的相对独立性,文化可以先于或者后于经济 或政治的发展,例如:“国衰诗家兴”)
批判学派就是希望用文化的方法解决社会存在的问题,只有 真正的文化可以担此重任。
法兰克福学派认为,在“文化工业”的社会里,媒介不是通 过恐怖和暴力,而是通过意识形态控制来影响人。也就是说, 意识形态是人在社会实践中再现的, 但是媒介却起到一种 提供给人想什么,怎么想的幻境,毕竟媒介是为统治阶级服 务并且维护本阶级意识形态的,那么它不可能让每个人都产 生自己的一套意识形态,所以媒介以此控制和麻醉人的思想。 人被同化,失去了话语权,只得听命于媒介的声音。
第四节 文化工业
“文化工业”是由阿多诺和霍克海默在《启蒙时期辩证法》 时创造的。
一、早期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观”
阿多诺认为,人类文化活动的成果应该是艺术,而不应该与 工业和金钱联系。法兰克福学派认为文化的基本功能是“否 定”和“对幸福的承诺”。
法兰克福学派课件

. 其三。批判理论不仅仅是要提出一个更好的理论, 而是要分析前有的理论的基本范畴,分析其为何 不能超越其局限——对自身理论的自我反思
. 第四是批判性的介入社会--praxis。
作为意识形态的科学技术
• 自然科学促进了可能存在一门脱离人类旨趣的纯 理论的幻觉。这使自然科学能服务于任何政治体 制。这些法则科学或实证科学促成以技术代替启 蒙了的行动。在现代社会的理性化过程中,科学/ 自然科学承担特殊功能。制造一种看似纯粹而价 值无涉的知识形式,被视作独立于特定旨趣,在 被运用时地位高于实践科学和解放科学。由此取 代了政治中的沟通性、实践性取向。
四种Action/Agency
• action (agency)可能有的四种社会学模型: —— 目的论的(策略性的)模型 物质世界中的行
动者受成功取向的动机促动,根据短期宗旨或目 标在各种行动方案之间选择 理性选择 ——规范的调节模型 行动者受社会群体成员共享 价值和规范指导 结构功能主义 ——拟剧论模型 行动者向其他行动者表达主观意 识的内容 戈夫曼、贝克尔 ——沟通模型 行动者致力于达成对其行动情境和 行动计划的理解,以便借助共识协调他们的行动。 通过言谈达成理解 符号互动论 现象学
• 《文化工业》《权威人格》《法西斯主义群众心理学 》
• 自由资本主义或垄断资本主义提供注重工具理性 的标准化大众文化。而国家资本主义则运用宣传, 强调领袖崇拜,寻找替罪羊。把大众整合在共同 国家利益观念周围,压制和排斥批判理性
马尔库塞——新资本主义
• 美国体现国家资本主义之民主形式neocapitalism
第五章法兰克福学派介绍

(三)精神分析学的自然科学和 哲学前提
其自然科学前提是变态心理学、达尔文的进 化论、和赫尔姆霍兹的能量学说。布鲁尔和夏科 是变态心理学的卓有成效的研究者,弗洛伊德通 过他们受到了变态心理学的强烈影响。弗洛伊德 承认他从生物学的观点看待人的倾向以及关于人 类行为的本性是被决定的“决定论”观点,主要 受了达尔文的进化论的影响。受能量概念和能力 守恒定律的影响,弗洛伊德把人的整体机体看做 一个能量系统,并提出心理能--利比多这一其 学说的核心概念。
第五章 法兰克福学派
第一节、导论 第二节、弗洛伊德主义概述 第三节、霍克海默 第四节、马尔库塞 第五节、哈贝马斯 第六节、该学派理论在研究工作中的应用
第一节、导论
一、定义 二、发展阶段 三、社会背景、思想渊源和理论特征 四、主要代表人物
一、定义 法兰克福学派是当代西方的一种社会 哲学流派,以批判的社会理论著称。是以 德国法兰克福大学的“社会研究中心”为 中心的一群社会科学学者、哲学家、文化 批评家所组成的学术社群。由法兰克福社 会研究所的领导成员在20世纪30~40年代 初发展起来,其社会政治观点集中反映在 M.霍克海默、T.W.阿多诺、H.马尔库塞、 J.哈贝马斯等人的著作中。
二、弗洛伊德早期的两大“发现”
(一)心理过程主要是无意识的 (二)性本能是人的精神活动的核心
(一)心理过程主要是无意识的
1、心理结构的三个系统
弗洛伊德把人的心理结构分为处于不同 层次的三个系统: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 (1)意识(conscious)即自觉,凡 是自己能察觉的心理活动是意识,它属于 人的心理结构的表层,它感知着外界现实 环境和刺激,用语言来反映和概括事物的 理性内容。
1、研究所的初创时期(1924-1933) 所长为卡尔· 格隆伯格(Carl Grunberg) ,作为一个经济学家和社会历 史学家,他强调马克思主义是一门社会科 学,而不是哲学系统,其目标不是抽象的原 则,而是变化、 发展中的具体世界。在他 的指导下,研究所的方向具有经验主义的 色彩,主要从事实证的经济研究,研究项目 包括:亚细亚生产方式研究、 资本主义经 济发展方向、 苏联由市场经济向计划经 济的转型等。
略论法兰克福学派技术理性批判理论[权威资料]
![略论法兰克福学派技术理性批判理论[权威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07982c2c86c24028915f804d2b160b4e767f8165.png)
略论法兰克福学派技术理性批判理论摘要: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家主张,科学技术作为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具有政治统治的功能。
通过分析技术理性产生的根源、本质和功能,他们探讨了技术理性盛行所造成的人的价值失落、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等问题,并对如何克服技术理性的负面影响进行了探索。
法兰克福学派的技术理性批判理论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性,开创性地将技术理性批判与价值批判和制度批判有机结合起来,并致力于实现人的自由和解放。
关键词:法兰克福学派;技术理性;批判;意识形态;工具理性科学技术在社会生活的普及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丰富了社会物资,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
但与此同时,科学技术异化为一种新型的意识形态,成为资本主义政治统治的帮凶,并导致了人的全面异化,打破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
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家们敏锐地观察到科学技术大规模使用给人类生活世界带来的危害,并试图找到问题症结所在。
他们始终坚持批判的立场,对技术理性产生的根源、本质和功能以及危害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形成了较为系统的技术理性批判理论。
一、技术理性批判问题的提出技术理性是指在近现代科学技术快速发展背景下出现的一种新的理性主义思潮,它推崇科学技术万能论,即认为科学技术可以帮助解决人类社会的所有问题。
然而现实状况并非如此,技术理性并没有解决所有问题,反而导致了人类社会的困境。
技术理性批判的展开,正是和这一现实状况和当时的哲学思潮紧密相关。
第一,在现实状况方面,资本主义发展迅猛,科学技术也得到广泛运用,并通过物质消费等形式渗透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反而,“现代人卷入愈来愈唯理化的生活形态愈深,他的反应就愈加的不合理;现代人愈从物质的困境解脱,他就愈不明白自己该做什么;现代人自由愈多,愈不知道该如何享用自由。
”[1]人被技术理性和物质生活所控制,丧失了主体地位和对自己生活的自主支配权,人的价值受到贬损。
此外,技术理性盛行还造成生态问题和人与社会的紧张关系。
第七章 法兰克福学派

第一节 霍克海默与阿多尔诺
• 3、神话 • 霍克海默与阿多尔诺认为任何启蒙都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从 神话到启蒙;从启蒙到新的神话。从神话到启蒙的过程是人 从昏睡到觉醒,即意识到自己的主体地位的过程;而从启蒙 到新神话的过程,则是一种新的权威逐渐建立的过程。 • 在近代启蒙运动中,使启蒙重新沦为一种新的神话的关键力 量是科学。近代科学不仅树立了理性权威,而且改变了主体 的形像。科学把人塑造为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新式神。 • 启蒙与神话分享着共同的目标,即都是在世界被人们不分青 红皂白地加以主宰的同时确立人类的自主地位。神话以直接 将超自然物还原为人类主体的方式,启蒙以理性的方式实现 这一目标。
第一节 霍克海默与阿多尔诺
• 一、启蒙辩证法
• 启蒙是指那些把人类从恐惧、迷信中解放出来,并确立人类 对自然界和社会控制的思想和实践。 • “辩证法”,在霍克海默与阿多尔诺的语言里指的仅仅是事 物走向反面的必然性。 • 启蒙辩证法:启蒙按照其内在的逻辑,在其发展过程中,必 然走向自己的反面,即灾难或不幸。
第一节 霍克海默与阿多尔诺
• 三、文化工业
• 指凭借现代科学技术大规模复制、传播文化产品的娱乐工业 体系,包括商业性的广播、电影、电视、报刊杂志、流行音 乐等各种大众文化和大众媒介。霍克海默尔和阿多诺认为以 商品生产为特征的后期资本主义社会,文化艺术和娱乐活动 也受交换价值与利润动机的支配,大部分文化产品成为商品, 大众文化的生产标准化、集中化,文化本身成为一种工业。 • 这种文化工业具有新的特征和功能: • 首先,具有反人本主义的性质。在资本主义绝对权威的控制 下,“普遍性和特殊性已经假惺惺地统一起来了。”文化工 业通过普遍的技术,消除了社会劳动的差异性和个体性,实 现了标准化和大众生产。
第5讲-法兰克福学派

四、批判的马克思主义的开端:《批判理论》 (二)“批判理论”与“传统理论”的对立
(2)目的 传统理论的目的是对社会现实的认同。 批判理论不会为既存现实服务,而总是试图
揭露现存世界的不合理,以促进社会向着一种新 的状态和更美好的合理社会迈进
“真正的理论更多地是批判性的,而不是肯定的”
13
四、批判的马克思主义的开端:《批判理论》 (二)“批判理论”与“传统理论”的对立
至60年代末)
西德时期(后) (20世纪70年代初
至现在)
•霍克海默尔 担任法兰克福 社会研究所所 长 •确立研究方 向——以“社 会批判理论” 为理论基础的 “社会哲学” •马尔库塞、 阿多诺来到社 会研究所工作
•社会科学所 迁至美国
•理论研究分 两组: ➢以霍克海默 尔、阿多诺为 中心,《启蒙 的辩证法》 ➢以马尔库塞 和弗洛姆为中 心,吸收弗洛 伊德学说
(3)、思维主体 传统理论的思维主体是抽象的、孤立的、形式化 了的个人 批判理论的思维主体是确定的、具体的、处于一 定关系中的个人
14
四、批判的马克思主义的开端:《批判理论》 (二)“批判理论”与“传统理论”的对立
(4)、认识方式 传统理论用自然科学的实证方法研究社会,社 会是一个合逻辑的过程。 批判理论在主体—客体的总体化运动中研究社会, 社会不仅仅是一个合逻辑的过程,而且也是一个 具体的历史过程
他认为:马克思是在对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的全 面的社会批判 2、表明自身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性
他认为:“批判理论”是朝向一个更加正义、 人道的社会。
11
四、批判的马克思主义的开端:《批判理论》
(二)“批判理论”与“传统理论”的对立 (1)与现存社会的关系 “批判理论不仅是德国唯心主义的后代,而 且是哲学本身的传人,它不仅仅是人类当下事业 中显示其价值的一种研究假说,而且是创造出一 个满足人类需求和力量的世界之历史性努力的根 本成份。……它的目标在于把人从奴役下解放出 来。” ——霍克海默
法兰克福学派

第二节 霍克海默的社会批判理论
一,霍克海默的生平 霍克海默(MHorkheimer,1895-1971)是法兰克福学派的创始人 和社会批判理论的奠基者.他生于德国的一个富有的犹太工厂主家庭.主要著作有《传统理论与 批判理论》(1937),《极权国家》(1940,与人合著),《启蒙的辩证法》(1947,与阿多诺 合著),《理性之蚀》(1947),《工具理性批判》(1967)等. 二,社会批判理论的基本纲领 霍克海默在《传统理论与批判理论》一文中第一次使用 "批判理论"这一概念来表述自己的哲学世界观,为之制订了详尽的纲领.之所以称之为"批判 理论",首先他表明了自己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性.在他看来,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是"批 判".其次是为了表明他的理论体系对现存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性,努力使其成为一个更加正义, 人道的社会.霍克海默所说的"传统理论"指的主要是近代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中具有实证主 义倾向的那些哲学流派.该文被认为是社会批判理论的宣言,它清楚,全面,系统地说明了什么 是社会批判理论,确定了其对象,性质,特征,方法和批判主体,而这一切又是通过堪定"批判 理论"与"传统理论"的界限来完成的. 三,实证主义批判 法兰克福学派一直把实证主义作为哲学上的主要批判对象,而霍克 海默是这一批判的理论先驱.他认为只有彻底否定以唯科学主义与肯定主义为核心的实证主义, 才能建立以人本主义和否定主义为核心的批判的社会理论,颠覆传统理论的长期统治.归结起来, 他主要批判了实证主义的经验主义倾向,现象主义倾向,科学主义倾向,肯定主义倾向和反人道 主义倾向.霍克海默认为根本不存在完全独立于理论之外的,对一切人都直接和共同的"经验". 经验总受到包含了描述它的那些语句的整个知识体系的调节,同时也根本不存在脱离思想的感觉 经验.除了逻辑和经验的规律外,还有理性的作用,而支配理性的原则显然不能由经验和逻辑来 证明.他对实证主义的批判归结到一点,就是批判其反人道主义.在他看来,给人以规范性指导 的理论并不是基于人的经验事实,而是依赖于对人的主体性价值的充分信念,实证主义的要害就 是忽视人的主体性.他反复强调,经验事实不是纯粹被给予的,他实际上与人的活动紧密地联系 在一起,是人的全部感性活动的产物.
法兰克福学派

三、法兰克福学派对科学技术的批判
由于科技进步带来了物质丰富,人和物的关系颠 倒了,人们把追求外在的物质欲望的满足作为生 活的全部内容,“人们似乎是为商品而生活,小 轿车、高清晰度的传真装置、错层式家庭住宅, 以及厨房设备成了人们生活的灵魂,把个人束缚 于社会的机制已经改变,而社会控制就是在它所 产生的新的需要中得以稳定的。”(马尔库塞: 《单向度的人》,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版,第 10页。)
16
四、法兰克福学派对大众传媒的批判
(一)在资本主义社会大众传媒已经完全资 本化了,成为国家机器和利润之源的重要 组成部分。 马尔库塞所说:“在这个世界中,艺术作 品,同反艺术一样,即成为交换价值,成 为商品”。(马尔库塞:《审美之维》,三 联书店1989年版,第192页。)
17
四、法兰克福学派对大众传媒的批判
14
三、法兰克福学派对科学技术的批判
技术控制的高明之处在于,它并不诉诸暴 力,而是在“润物细无声”中进行,“一 种舒舒服服、平平缓缓、合理而又民主的 不自由在发达的工业文明中流行,这是技 术进步的标志”。(马尔库塞:《单向度的 人》,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版,第3 页。) 马尔库塞指出,科技进步使人们的生活方 式同化起来,从而模糊了阶级界限。
(五)大众文化批判
阿多诺是法兰克福学派中最早关注大众文化的人。 早在1932年,阿多诺就在该学派机关刊物《社会 研究杂志》创刊号上发表了《论音乐的社会情境》 一文,开始了对大众文化的批判。
8
一、法兰克福学派的形成与理论特点
(六)文化工业
1944年,阿多诺和霍克海默出版了《启蒙辩证法》, 标志着法兰克福学派创立了具有自己特色的社会批判 理论。 其中的《文化工业:作为欺骗群众的启蒙》一文,第 一次系统地、否定性地使用了“文化工业”这个概念。 作者认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已经使“电影和广播不再 需要作为艺术”,而转变成了“工业”,因此他们就 以“文化工业”指代这些新的文化现象。该文被视为 研究当代大众文化的开山之作,它奠定了法兰克福学 派文化批判理论的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