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护理常规
新生儿专科护理常规

新生儿科护理常规目录第一章新生儿专科护理常规 (1)第一节新生儿一样护理常规 (1)第二节新生儿呕吐护理常规 (4)第三节新生儿腹泻护理常规 (5)第四节新生儿鹅口疮 (5)第五节新生儿尿布皮炎护理常规 (6)第六节新生儿脐炎 (7)第七节新生儿蓝光医治护理常规 (8)第二章危从头生儿护理常规 (8)第一节高危儿护理常规 (9)第二节早产儿护理常规 (9)第三节新生儿贫血护理常规 (11)第四节新生儿肺炎护理常规 (11)第五节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护理常规 (12)第六节新生儿窒息护理常规 (14)第七节新生儿败血症护理常规 (15)第八节新生儿颅内出血护理常规 (15)第九节新生儿硬肿症护理常规 (16)第十节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护理 (18)第十一节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18)第十二节新生儿溶血病 (19)第十三节新生儿肠阻塞护理常规 (20)第十四节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护理常规 (20)第十五节新生儿心脏病护理常规 (22)第十六节新生儿先本性梅毒护理常规 (23)第十七节新生儿低血糖护理常规 (24)第一章新生儿专科护理常规第一节新生儿一样护理常规新生儿期是指从脐带结扎到生后满28天。
在此期内小儿的各系统发育不成熟,机体处于不稳固状态,且由宫内生活向宫外生活过渡,生活方式及环境均发生了庞大转变,易受环境阻碍而致病,死亡率高。
1.新生儿病室各房间应空气新鲜,温度24℃~26℃,湿度55%~65%。
病室内每日通风两次(30~60分钟),每日用干净屏空气消毒房间两次,每次1小时,维持室内清洁。
2.保暖调剂暖箱适宜温度,护理操作集中进行,幸免没必要要的暴露。
3.维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鼻腔及口腔分泌物。
4.抱与体位(1)抱起新生儿时动作应轻、稳,使新生儿感到平安。
(2)抱起时其头和臀部需要支撑,仰卧比俯卧容易抱起。
(3)新生儿一样以侧卧位为宣,幸免溢乳致使新生儿窒息。
5.洗澡(1)洗澡时房间温度应维持在26-28℃左右;水温在38~41℃,以手腕测试较暖即可。
新生儿科一般护理常规及健康教育

新生儿科一般护理常规及健康教育【护理常规】1.病室要求:病室内要空气新鲜、室温保持在22~24℃、相对湿度在55%~65%为宜。
2.维持体温恒定:新生儿体温调节功能差,体温不稳定,易随环境温度而变化。
体温低者,可用暖箱和热水袋保温;体温高者可先松解包被,头部放置冷水袋,一般不用药物降温。
3.喂养:坚持母乳喂养,提倡按需哺乳。
喂奶后应竖抱婴儿轻拍背部,排出空气,取头高右侧卧位,观察片刻方可离开。
4.皮肤护理:新生儿皮肤娇嫩、血管丰富,易擦伤及引发感染,故应做好皮肤护理。
5.臀部护理:勤换尿布,每1~2h更换1次。
腹泻患儿随时更换,每次便后用温水冲洗,发现臀红时尿布不易包得太紧,如有破溃时,及时处理。
6.脐部护理:每日沐浴后用75%乙醇消毒脐周。
如有感染可用3%双氧水消毒脐周,后涂以75%乙醇,每日2次。
7.观察病情:新生儿病情变化快,应密切观察哭声、面色及对外反应,以判断病情的轻重。
新生儿正常呼吸频率40bpm,心率120~130bpm,如发现呼吸<20bpm,心率<100bpm,应立即通知医生进行抢救,并给予氧气吸入和呼吸兴奋剂,如可拉明、洛贝林等。
8.严格消毒隔离制度,每日行空气消毒,每日用消毒液擦拭台面及地面。
9.严格控制输液速度,保证液体均匀滴入,不能过快或过慢。
10.谢绝探视:避免患有上呼吸道、皮肤感染或其他传染病的人接触新生儿,工作人员接触新生儿前要洗手。
11.做好卫生宣教,根据具体情况给予指导。
加强围生期保健工作,减少异常分娩所致的产伤和窒息。
鼓励坚持治疗和随访,有后遗症时教会家长对患儿进行功能锻炼。
按时预防接种。
【健康教育】1.环境:室内阳光充足、空气流通,室温保持在22~24℃,相对湿度在55%~65%。
冬季要做好保暖,夏季要注意降温,维持新生儿体温稳定。
2.喂养:坚持母乳喂养,注意防止呛奶。
确实无法母乳喂养者可给予配方乳。
人工喂养者,奶具专用并消毒,奶流速以能连续滴出为宜。
3.预防感染:接触新生儿前后应洗手,避免交叉感染。
新生儿一般护理常规

新生儿是指出生后28天以内的婴儿,他们需要特殊的护理和照顾。以下是新生儿的一般护理常规。
1.温度调节:新生儿的体温调节能力较差,容易受寒暑影响。保持室温适宜,避免直接吹风和受冷暴晒。可以使用婴儿室内恒温器和棉被等来保持室内温暖。此外,要定期监测宝宝的体温,保持在36.5-37.5摄氏度之间。
8.调查和监测:定期对新生儿进行体格检查和发育评估。监测宝宝的体重、身高、头围和体征变化,及时发现并处理问题。
以上是新生儿的一般护理常规。每个宝宝都有其独特之处,父母应依据宝宝的具体情况和医生的建议来进行护理,保障宝宝的健康和安全。
2.饮食和喂养:新生儿需要经常进食,通常每天需要喂养8-12次。母乳是最佳的食物,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和抗体可以提高免疫力。如果无法喂养母乳,可以选择配方奶粉或其他替代品来喂养。喂养时要保持婴儿的头部略高,防止呛奶。
4.睡眠:新生儿需要充足的睡眠来促进生长和发育。他们的睡眠时间通常在16-18小时左右,分散在多个时间段。要创造一个安全和舒适的睡眠环境,如使用安全的婴儿床,避免过热和神经刺激。
5.皮肤护理:新生儿的皮肤较为敏感,容易受到刺激。在洗澡时使用温水和天然的婴儿洗涤剂,轻柔地擦拭皮肤,不要使用过多的化学物质。保持皮肤清洁和干燥,预防皮肤问题的发生。
7.预防接种:按照国家的疫苗接种计划,给新生儿接种必要的疫苗。疫苗可以帮助宝宝建立免疫保护,预防常见的儿童疾病,如百日咳、麻疹和脑膜炎等。
医院儿科新生儿出生后24小时护理常规

医院儿科新生儿出生后24小时护理常规
一、保暖:对新生儿必须采取保暖措施。
新生儿出生后应每4 个小时测体温一次至体温升到36~37℃止。
因为新生儿出生后体温会迅速下降,随后开始上升,在12~24小时内达到36~37℃。
二、密切观察呼吸和面色:正常新生儿面色红润,呼吸均匀,如果呼吸不畅,就会出现面色苍白或青紫,啼哭异常,应立即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或给氧,及时通知医生做必要处理。
三、注意呕吐情况,随时观察新生儿呕吐物的性质和量,新生儿取侧卧位,防止羊水及呕吐物吸入呼吸道。
四、观察脐带:严密观察脐部有无渗血,出生2小时再次扎紧脐带绳,如发现脐部出血应做紧急处理。
五、观察大、小便,一般出生后数小时即排尿,24小时内排褐黑色黏稠胎粪。
如24小时内无大、小便,应进一步检查有无畸形。
新生儿护理常规

新生儿护理常规1 注意保温,每天测温一次,体温低于36c者要采取保温措施,体温高于38C者,要4小时捡温一次,并查找原因及时处理。
2 清洁:生后6小时内油浴,每日温水浴一次,注意水勿入耳内,脐部,同时做全身检查,防止臀红。
3 脐部护理:生后两小时之内注意有无感染,保持干燥清洁。
4 喂养:指导新生儿哺乳5 生后注意眼部护理。
6 生后24小时接种卡介苗和乙肝疫苗。
难产儿护理常规臀位,横位,产钳,胎头吸引剖腹产等。
1 生后检查有无损伤,进行无菌处理。
2 头部有血肿及产瘤较大者,取头高侧卧位,血肿以绷带包扎压迫,保持头部安静,避免头部震动。
3 遵医嘱注射止血药。
4 如惊厥,躁动不安,啼哭者尊医嘱给予镇静剂。
5 喂养:协助指导新生儿哺乳。
6 注意保温。
7 随时注意有无异常情况发生,及时报告医生。
早产儿护理常规婴儿体重2500g以下,身长不足45cm,孕期不满270天者,统称未成熟儿。
1注意保暖,室温在24-27C之间,湿度在60-70%之间,体重不足2000g者放入保温箱,注意调节湿度,每6小时测温一次。
2 遵医嘱注射止血药。
3 喂养:指导协助哺乳。
4 早产儿卧位应每3小时更换一次,随时注意有无硬肿发生。
5 产后24小时油浴一次,以后隔日洗澡一次注意皮肤清洁,保持干燥。
6 体重2300g以上者,体温正常,应入母婴同室。
7 严格执行无菌隔离制度,保持室内清洁。
新生儿颅内出血诊断:出生后多数有窒息,继而出现兴奋症状,如躁动,哭闹,哭声发直或脑性尖叫。
肌肉震颤或抽搐。
亦可出现呼吸节律不正或发绀。
前囟紧张或隆起,严重可出现抑制状态,嗜睡,全身肌肉松弛,昏迷等。
1.护理:(1)保持患儿安静,头部抬高或放冰袋。
各种检查,治疗和护理应尽量集中进行,减少搬动,一切操作要轻,以免因头部振动而出血。
(2)根据病情给予新生儿哺乳,对于呕吐严重的给予静脉补液。
(3)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分泌物,预防并发症,对呼吸困难发绀者可间断吸氧。
新生儿科护理常规

一.1.患儿入院时初步判断病情的严重程度,危重者立即送监护室进行急救,如一般情况可,予入院处置。
2.更换衣被,观察患儿全身情况,核对患儿性别、出生日期、体重并填写手脚圈,系在患儿手脚上,测量体温、体重并记录。
通知医生及时诊治。
3.向患儿家属介绍病区的环境及有关病区的管理制度。
4.做好入院各项登记。
5.患儿入院后,护士应及时了解病情,书写护理病历。
理出院。
2.停止一切治疗、护理,取消各种治疗卡,整理病历。
3.家属办妥出院手续后,给予婴儿换衣。
更衣前后认真核对姓名、性别、腰牌、床头卡、手脚圈,检查全身情况。
4.婴儿交给家属时,再次核对,准确无误后才能交给家属。
5.交给家属出院小结、病历卡、出生卡(做好登记签字),并做好出院宣教。
(喂养、服药、预防接种、听力筛查、门诊随访等。
)6.取下床头卡、护理等级、饮食标志及诊断卡,做好出院登记。
18~22度为宜,相对湿度以55~65%为宜。
2.按患儿不同年龄与病种分别收住,对感染与非感染疾病必须严格分开,防止交叉感染。
3.患儿入院后测量体温、体得,做好记录,并及时通知医生诊治。
4.对病情危重者要及时备好抢救药品及器械,配合医生做好抢救工作。
5.病情较重或发热者应绝对卧床休息,注意更换体位,一般患儿可适当活动,保证病儿有足够的睡眠时间。
6.按分级护理要求做好各项护理工作,按医嘱给予营养丰富、易消化的饮食。
7.按规定要求每日测量体温,发现异常及时汇报处理。
8.做好患儿的生活护理,保持患儿皮肤清洁卫生,教育患儿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9.加强巡视病房,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并认真做好书面及床头交班。
10.根据病情向家属做好疾病知识教育及卫生保健知识宣教。
11.患儿出院后,做好床单位及用品的终末消毒处理。
体温保持稳定。
观察要点:1.了解患儿孕周、体重、日龄,观察生命体征及吃奶情况,注意有无并发症。
2.观察暖箱的工作性能。
护理措施:1.入箱前,评估患儿的孕周、体重、日龄及病情,暖箱调至适当温度预热,加湿化水,检查暖箱运行是否正常。
(完整版)新生儿一般护理常规(整理版)

1.环境要求(1)新生儿室采光充足,空气清新,通风良好,但避免对流与阳光直射。
(2)室温要求24-26℃,湿温55%-60%.(3)室内每日湿式打扫2次,每晚紫外线空气消毒(有层流或新风装置不必紫外线消毒)空气培养每月一次。
(4)减少人员走动和禁止大声讲话,保证新生儿充足睡眠。
2.入院常规(1)新生儿入院更换衣服测体重,生命体征,检查全身各部位有无异常。
根据病情作适当的卫生处理。
腕部系上写有床号、姓名、性别和住院号的标记。
(2)立即通知医生。
对危重者在听取急诊室护士交班的同时,及时配合抢教。
(3)填写病历上的有关项目,做床头小卡片及住院一览表小卡,完成护理记录。
(4)及时处理各类医嘱,完成治疗,化验标本的收集。
3.日常清洁护理(1)口腔护理:每晨1次,强调奶间喂水。
禁食、鼻饲病人每日3次,鹅口疮者每日2-3次制酶菌素甘油奶间涂口腔。
(2)皮肤护理:每日晨间护理1次,清洁脸部,五官,手心,臀部等处。
病情许可者夏季每日洗澡,冬季每周1-2次,病危者暂停。
(3)脐部护理:脐带脱落前及济部潮湿者保持局部清洁干燥,每日用双氧水,PVP 碘清洁,脐部有浓性分泌物时用抗生素稀释液湿敷。
(4)臀部护理:每次便后用温水清洗臀部,遇红臀根据轻重给予维生素滴剂涂敷,红外线照射,并增加换尿布次数,必要时在保温箱暴露臀部。
4.注意保温衣服宽大、柔软,保持清洁干燥。
遇低温及时采取保暖措施,外出检查避免受凉。
5.喂养目前采用婴儿配方奶q3h喂养,有条件可采取母乳,喂奶时抱起或抬高头部,奶后拍背驱气,右侧卧位,加强巡视,发现吐奶及时处理,重危新生儿开奶前常规先喂一次糖水,然后再喂奶。
6.预防感染工作人员除穿戴衣帽外,入室换鞋,每次接触新生儿前要洗手。
减少探望,必须探望者经同意穿隔高衣入内。
7.其他(1)病危者测生命体征q4h,其余新生儿每日测体温3次,测心率,呼吸每日三次。
体温高于38℃时松解衣被,低于36℃时做好保温工作,并增加测温次数。
新生儿护理常规

新生儿护理常规1.母婴同室室温应保持在22°C-25°c,相对湿度维持在55%-65%左右,病室早晚各通风30-60 分钟。
工作人员在护理每个新生儿前后必须洗手,有皮肤感染或急性传染病者不可接触新生儿。
2.母婴同室护士与产房护士做好交接班,详细了解了新生儿出生时情况,认真核对母亲姓名,床号、出生时间、性别与手标是何相符。
检查新生儿全身情况,尤其注意新生儿头部有无产瘤及大小,脐部是否出血、全身皮肤以及肢体活动情况,测量体温,心率、呼吸并记录。
3.将床号牌系在新生儿的睡袋上,将新生儿床号牌与手标与产妇核对无误后交给产妇。
指导并帮助产妇让新生儿正确含接乳头,鼓励按需哺乳,4、做好新生儿保暖,尤其是早产儿。
若体温不升或低于36°C应放置在保温床。
5.新生儿应取侧卧位,先右侧卧2小时后改左侧卧,24 小时内左右交替侧卧。
注意观察呼吸,皮肤颜色及有无呕吐。
出生24 小内应每4小时测体温,观察呼吸及皮肤颜色,体温正常后改每日测体温2次;若体温低于36°C或高于37°c应每4小时测1次,正常3天后改为每日测体温2次。
6.新生儿出生后24 小时内接种乙肝疫苗,母亲为乙肝大三阳者按医嘱接种乙肝免疫球蛋白。
7.新生儿出生24 小时后接种卡介苗。
早产婴,体重不足2500 克、体温超过37.5°C、头部血肿、病理性黄疸、皮肤有皮疹等应暂缓接种。
8.每日上午进行新生儿沐浴,按新生儿沐浴操作规程。
新生儿头部有血肿应做好标记并报告医生。
9.注意新生儿每1 次大便情况并记录,若出生后24 小时无胎粪排出或无小便排出应查找原因并报告医生。
10.保持皮肤干燥,每次喂奶前应换尿布,有大便者用温水擦洗臀部和外阴,观察臀部皮肤情况。
要注意观察大便的性质及颜色,如有异常报告医生。
并及时留取标本。
11.向产妇及家属指导母乳喂养的技巧及育儿知识,包括如何换尿布、更衣、沐浴、脐部护理、按需哺乳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新生儿科疾病护理常规一般护理常规护理评估1、评估患儿体温、呼吸、皮肤颜色、胎龄、喂养、体重。
2、评估患儿身体状况、皮肤完整性、有无畸形。
3、评估患儿家属对疾病的认知情况。
护理措施1.保持病室温湿度适宜,室温24-26℃,相对湿度55-65%,每日通风两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每天层流净化杀菌机对病房空气进行消毒两次,每次4小时。
2.护理人员在进入病区前须更换病室专用衣帽、鞋子、洗手,护理患儿前后洗手,操作中严格执行无菌技术。
3.Q4h测量体温,体温不升或发热者根据病情增加测量次数。
低体重和体温不升者置暖箱内。
4.早产儿及特殊患儿每日测体重一次,普通患儿每周一、四测体重两次;5.按需哺乳,首选母乳喂养。
不宜母乳喂养者,给予配方奶;不能吸奶者用滴管或鼻饲;随时观察有无溢奶及吐奶情况。
奶前换尿片,奶后轻拍背部,驱除胃内空气,并取右侧卧位,防止呛奶,奶毕立即清洗奶瓶奶嘴,送供应室高压蒸汽灭菌备用。
6.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理分泌物,给氧患儿每天晨间更换湿化瓶及给氧管道。
7.保持皮肤清洁,每日擦浴或淋浴一次,避免在喂奶前后1小时内沐浴,沐浴动作轻快,减少暴露时间,沐浴过程中观察患儿反应,浴后行脐部护理,保持脐部清洁干燥,如有异常及时报告。
便后及时更换尿片,用温水清洗臀部,预防红臀,每天更换衣被、毛巾、浴巾等用物,及时清洗后送供应室高压蒸汽灭菌备用。
8.遵医嘱正确使用药物,观察药物作用和副作用,严格控制输液速度和量。
9.勤巡视,勤观察,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及时处理。
10.暖箱每日更换无菌蒸馏水一次,每日擦拭消毒,连续使用一周者更换消毒暖箱。
健康指导1、环境:阳光充足,室温24-26℃,保持室内空气清新,每天开窗通风两次,每次30分钟。
2、喂养:母乳喂养,按需哺乳。
哺乳前更换尿裤,清洁双手及乳房,奶后将宝宝竖抱,空心掌轻拍背部驱出胃内气体,取右侧卧位。
3、脐部护理:脐带未脱落前每天用75%酒精环形擦拭,保持脐部清洁干燥,如局部红肿,有分泌物或异常气味立即就诊。
4、臀部护理:每次便后用温水清洗臀部,及时更换尿片,注意使用清洁、柔软、吸水及透气性好的浅色棉质尿片。
5、皮肤护理:保持皮肤清洁干燥,使用柔软棉质内衣。
6、沐浴:夏季每日沐浴,冬季每周2-3次,室温28℃,水温38-40℃,沐浴过程中注意保暖及宝宝安全,防止沐浴水进入眼、耳、口、鼻。
早产儿及低出生体重儿适当减少沐浴次数。
7、早教,定期检查眼底、生长发育,按时进行预防接种,满3个月、6个月、9个月、12个月随诊,不适随时就诊。
早产儿护理常规按新生儿一般护理常规护理评估1、评估患儿早产的原因,胎龄,体重。
2、评估患儿体温、呼吸、皮肤颜色。
3、严密监测患儿生命体征,面色,血氧饱和度变化。
4、评估患儿家属对疾病的认知情况。
护理措施1、保持室温在24℃-26℃,晨间护理时提高到27℃-28℃,相对湿度55%-65%;每4小时测体温一次。
2、保持中性温度:使用远红外抢救床或暖箱,根据具体情况调节温度并每准确记录。
3、出暖箱者予戴帽以降低耗氧量和散热量。
4、操作集中进行以避免体温随环境温度变化而波动。
5、每日脱去衣服同一时间同一秤测量体重,并正确记录出入量6、遵医嘱予以静脉输液、全胃肠外营养疗法、鼻饲;每小时评估1次静脉注射部位,如发生外渗等情况及时处理。
7、遵医嘱予以经口进食(母乳最佳,不能母乳喂养者早产儿配方奶),不耐受或吸吮能力差者予以鼻饲,少量多餐。
8、将早产儿与可能患感染性疾病的患儿分开;专人护理,接触患儿前后均应严格洗手,必要时带手套操作,加强口腔、皮肤及脐部护理。
9、遵医嘱予以心电监护,正确设置报警范围,严密监测HR、R、氧饱和度;呼吸暂停者给予托背、弹足底、吸氧处理,必要时予以呼吸机维持。
10、严密观察呼吸状态,频率、深度、鼻翼煽动、呻吟、三凹症等,有异常及时告知医生并处理;有缺氧症状者给予氧气吸入,吸入氧浓度及时间根据缺氧程度及用氧方法而定或在血气监测下指导用氧,禁忌过高的氧浓度,预防氧疗并发症。
11、每3小时更换尿布时评估皮肤及粘膜情况,有变化时告知医生并处理;根据要求及患儿耐受情况(除非禁忌),每2小时变化1次体位。
12、严格控制输液速度和输液量,观察评估静脉注射部位,防止外渗,及时处理;氧饱和度探头至少每2小时更换位置防止压疮。
健康指导1、听取父母诉说,提供有关信息,用通俗的言语解释病情。
2、讲解并示范婴儿的护理技术;告知父母有如下异常应及时就医:体重减轻或不增加、喂食困难、发热、呼吸困难、昏睡、肌肉抽动、颤抖。
3、保持房间空气新鲜,每日通风1~2次。
4、帮助父母拟订家庭护理计划,解释保证婴儿护理良好的必要性,并告知新生儿门诊的复诊预约时间。
5、早教,定期检查眼底、智力、生长发育,做好新生儿筛查,不适随诊;按时进行预防接种。
新生儿窒息护理常规按新生儿一般护理常规护理评估1、评估患儿窒息原因,程度。
2、评估患儿全身情况,监测患儿呼吸、心率、血氧饱和度变化。
3、评估患儿家属对疾病的认知情况。
护理措施1、用新生儿窒息复苏程序评估患儿,有完善的复苏设备及熟练的技术(ABCDE程序)并记录生命体征。
2、观察并记录呼吸窘迫症状,如呼吸时胸骨或肋缘凹陷、鼻翼煽动、气促、发绀、呼吸暂停等,通知医生及时予以处理。
3、选择合适的给氧方式,如采取头罩吸氧、球囊加压给氧,必要时CPAP或者呼吸机使用,适时配合医生采集血气分析标本。
4、观察分泌物的性质、色、量及分泌液的变化,以了解肺脏是否有液体滞留或感染的现象;遵医嘱予以拍背吸痰。
5、每1-2小时改变新生儿的体位以维持充足换气、引流肺脏分泌物及保护皮肤的完整性。
6、必要时用负压吸引方式来清除鼻咽、气管、气管插管内的分泌物,吸引压力不可超过0.02Mpa,气管内吸痰不能超过15秒。
7、遵医嘱控制输液速度,注意水分及电解质的平衡,观察注射部位有无渗漏或发炎。
8、注意血压的变化。
9、工作人员应注意无菌技术的操作,严格执行洗手,接触患儿前后要洗手或使用手消毒剂。
10、尽量保持患儿皮肤清洁干燥,注意眼部、口腔、脐部及输液部位的感染先兆,如有发红、分泌物或体温不稳等感染征兆,应立即通知医生处理。
11、静脉输液管及液体、呼吸机接管、管道定期更换,以免细菌生长。
12、室温维持在24℃-26℃,体温低于正常或是体重小于2000克的患儿,置暖箱或暖床保暖,根据患儿体重调节温湿度,护理治疗操作集中进行,尽量避免频繁打开暖箱及刺激患儿。
健康指导1.加强护理,合理喂养。
2.加强早期教育,开发智力,必要时定期复查头颅CT、定期检查眼底。
3.按时预防接种。
4.1、3、6、9、12月定期复查,不适随诊。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护理常规按新生儿一般护理常规护理评估1、评估患儿胎龄,体重。
2、评估患儿呼吸困难程度,缺氧时间。
3、严密监测患儿呼吸,心率,面色及血氧饱和度变化。
护理措施1、置患儿于鼻吸气位:仰卧,肩部垫高2--3cm,颈部稍后仰。
并依据病情及时正确清除口、鼻、咽及气道分泌物。
2、遵医嘱给予合适的给氧方式,监测氧浓度及经皮氧饱和度。
3、严密观察呼吸状态,频率、深度、鼻翼煽动、呻吟、三凹症等,有异常及时告知医生并处理。
4、观察患儿有无呼吸暂停的现象,及时准确处理,必要时配合医生予以呼吸机维持呼吸。
5、持续血氧饱和度监护,并观察呼吸形态、节律、深度,甲床及躯干颜色,分泌物颜色、性状、量等。
6、遵医嘱经气管内滴入表面活性物质并观察疗效。
7、积极配合医生监测血气分析,并遵医嘱及时处理异常情况。
8、禁食期间按医嘱补液或给予静脉高营养液,输注时注意保护血管,防止液体外漏。
9、根据病情选择合适喂养方式,早产儿给予早产儿配方奶;观察吸吮吞咽功能及有无吐奶、溢奶情况。
10、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预防感染。
11、遵医嘱正确使用药物,观察药物作用和副作用,严格控制输液速度和量。
健康指导1、加强护理,合理喂养,指导家长正确的喂养方法。
2、保持房间空气新鲜,每日通风1~2次。
3、满月行眼底检查及头颅B超检查,42天做听力筛查。
4、做好早期教育,门诊定期复查。
5、按时预防接种。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护理常规按新生儿一般护理常规护理评估1、评估患儿缺氧原因,时间,程度。
2、监测患儿意识,呼吸,心率及血氧饱和度变化。
3、评估患儿家属对疾病的认知情况。
护理措施1、置患儿于鼻吸气位,依据病情及时正确清除口、鼻、咽及气道分泌物;必要时予以吸氧。
2、监测生命体征,观察患儿神志、瞳孔、肌张力、呼吸及有无抽搐情况,如有异常及时通知医生,并积极采取急救措施。
3、积极配合医生监测血气分析,并遵医嘱及时处理异常情况。
4、加强监护(神志、肌张力、体温、呼吸、心率、血氧饱和度、血压、尿量和窒息所致的各系统症状),床旁备好吸引器、简易呼吸球囊等物品。
5、准确记录患儿抽搐次数、性质、持续时间;遵医嘱应用止惊药物,观察用药效果。
6、各种治疗护理操作应集中进行,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刺激。
7、遵医嘱给予患儿足够的液体和营养,选择合适的喂养方式,喂奶以少量多次为宜;喂奶时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呛咳者给予体位喂养。
健康指导1、加强早期教育,尽早进行智能和体能的康复训练,减少后遗症的发生。
定期复查头颅B超或CT。
2、合理喂养,指导正确的喂养方法。
3、1、3、6、9、12月门诊复查。
4、按时预防接种,不适随诊。
新生儿颅内岀血护理常规按新生儿一般护理常规护理评估1、评估患儿出血原因,部位。
2、评估患儿意识状态,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变化。
3、评估患儿家属对疾病的认知情况。
护理措施1、保持绝对安静,头部制动,采取抬高头部15—30度,右侧卧位,以减轻颅内水肿和防止呕吐物吸入气管,各种治疗护理工作集中进行,操作轻柔,减少震动,头部持续冷水枕。
2、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理呼吸道分泌物。
3、合理用氧:根据缺氧程度给予用氧,注意用氧的方式和浓度,病情好转及时停止用氧。
4、病情观察:注意体温、呼吸、心率、神志、瞳孔、前囟有无隆起,有无频繁呕吐,有惊厥者注意惊厥发生的时间,持续时间及发作部位,提示合并脑疝及时通知医生并做好抢救准备。
5、根据医嘱及时给予止血、防止脑水肿药物,严格控制输液速度和量。
6、根据病情选择不同的喂养方法,病情严重者,推迟喂养时间,一般情况好转后给予喂奶;少量喂养,逐渐增加奶量,喂奶时不要抬起头部,吸吮吞咽困难者用鼻饲喂养。
健康指导1、加强护理,合理喂养,指导正确喂养方法。
2、定期复查头颅B超或CT,有肢体瘫痪者加强功能锻炼。
3、早期干预,开发智力。
4、加强营养,防止感染。
5、按时预防接种。
新生儿黄疸护理常规按新生儿一般护理常规护理评估1、评估患儿黄疸发生的原因,黄疸的程度及范围。
2、评估生命体征及胆红素检查结果。
3、评估患儿家属对疾病的认知情况。
护理措施1、密切观察患儿的生命体征、病情变化,有异常及时处理,观察患儿有无出血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