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田间管理技术方案
玉米中后期田间管理技术要点

玉米中后期田间管理技术要点玉米中后期田间管理主要指穗期及花粒期的田间管理。
其中拔节到孕穗为穗期;开花受粉及成熟期为花粒期。
1、穗期管理(1)及时中耕、锄草、打杈。
玉米孕穗前具有较强的抗旱能力,要以蹲苗为主。
应结合机械或人工中耕松土锄草,不时打去玉米基部孽杈,避免养分无端分散损失。
中耕时要避免伤苗、埋苗和铲苗。
(2)追肥。
当玉米株高60厘米左右,结合最后一次机械中耕,亩追尿素20—25公斤于根旁5厘米、深8厘米处,15天左右灌头水。
(3)玉米螟防治。
在秋翻冬灌、轮作倒茬、青黄贮、当年4月中旬集中碾压焚烧玉米秸杆的基础上,还应采用生物、化学及物理防治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玉米螟防治。
如用BT、白僵菌等农药封闭场院上的玉米秸秆堆;在喇叭口期每亩用BT、白僵菌等生物制剂200克或用高效低毒农药灌心1-2次;在越冬代玉米螟成虫及第一代玉米螟成虫羽化期挂频振式杀虫灯诱杀等,防治或降低玉米螟的危害。
(4)化控。
玉米抽雄前5~7天(即上部7~8片叶未完全展开时),亩用玉米健壮素30克(一支)加水16公斤均匀喷施于叶片,可壮秆较好防止倒伏。
(5)实施头水前揭膜,减轻土壤残膜污染。
当中午叶片暂时萎焉、早晚又恢复正常持续2~3天时即蹲苗结束。
此时,要因地制宜地实施头水前揭膜,这不仅可提高灌水质量,促进玉米气生根下扎,增强抗倒伏能力,而且更能有效提高玉米地残膜回收率,减轻土壤污染。
玉米大喇叭口期,地膜已基本不起作用,对于不易受旱的下潮地、河坝地以及浇水便利、水源充足的壤土和粘壤土等地,均应全部实施头水前揭膜,且揭膜后确保1~2天内及时浇上水,以免受旱;尤其秋后要采用机械收获的玉米村队,更要加强头水前揭膜工作的力度。
(6)灌水。
揭膜后要及时进行灌水,这次水一定要灌透灌匀。
10-15天及时跟上第二水,抽穗开花时及时浇第三水。
2、花粒期管理(1)适时灌水。
玉米从开花到成熟不能缺水。
要及时灌水,保证充分灌浆。
此期一般应浇水两次,最后一次要控制水量,以防贪青晚熟。
玉米田间管理技术

玉米田间管理技术摘要介绍玉米田间管理技术,主要包括平衡施肥、水分管理、病虫害防治、其他管理、适时收获等田间管理实用技术,为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玉米;田间管理;平衡施肥;水分管理;病虫害防治中图分类号 s513.0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1007-5739(2009)13-0073-01玉米是安徽省的重要粮食作物,种植时间跨度大,从4月至7月下旬都可以种植。
要提高玉米单产,获得丰收,除选用优良品种、适宜播种量和密度外,加强玉米生产中的田间管理、减少空秆和秃穗也是关键,现将玉米田间管理技术总结如下。
1 平衡施肥1.1 施肥量玉米氮肥应分次施用,基肥和大喇叭口期各占1/2,磷、钾肥作基肥施用,基施锌肥(硫酸锌)15.0~22.5kg/hm2。
提倡配合施用有机肥或实行秸秆直接粉碎还田,不仅可提供完全营养,而且对改良砂姜黑土不良的水分物理性质和耕作性质以及改善作物根系生长环境都是非常关键的措施。
玉米7.50~9.75t/hm2的施肥方案规定,目标产量7.5t/hm2,土壤基础产量2.25~3.75t/hm2,净增产量3.75~5.25t/hm2,需施氮180.0~232.5kg/hm2、五氧化二磷37.5~60.0kg/hm2、氧化钾90~120 kg/hm2;目标产量8.25t/hm2,土壤基础产量3.0~4.5t/hm2,净增产量3.75~5.25t/hm2,需施氮180.0~232.5kg/hm2、五氧化二磷37.5~60.0kg/hm2、氧化钾90~120kg/hm2;目标产量9 t/hm2,土壤基础产量3.00~5.25t/hm2,净增产量3.75~6.00 t/hm2,需施氮180.0~247.5kg/hm2、五氧化二磷37.5~75.0 kg/hm2、氧化钾105~135kg/hm2;目标产量9.75t/hm2,土壤基础产量3.00~5.25t/hm2,净增产量4.50~6.75t/hm2,需施氮210~270kg/hm2、五氧化二磷45~75kg/hm2、氧化钾120~150 kg/hm2。
玉米田间管理的关键技术的五个环节

玉米田间管理的关键技术的五个环节1. 土壤准备玉米是一种对土壤要求较高的农作物,土壤的质地、pH值、肥力等因素直接影响着玉米的生长和产量。
因此,进行适当的土壤准备是玉米田间管理的第一个关键环节。
1.1 土壤检测在种植玉米之前,首先需要进行土壤检测,以了解土壤的性质和特点。
通过土壤检测可以确定土壤的PH值、有机质含量、氮磷钾含量等关键指标,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土壤调整和施肥。
1.2 土壤改良根据土壤检测结果,选择合适的土壤改良措施,如施加有机肥、石灰等。
有机肥可以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增加孔隙率和保水性;石灰能够调节土壤的酸碱度,改善土壤的透水性和通气性。
1.3 土壤肥力调整根据土壤检测结果和玉米生长的需求,进行土壤肥力调整。
根据缺失的养分元素,合理施加氮、磷、钾等肥料,以满足玉米生长的需要。
同时,注意肥料的施用量和施用时机,避免过量施肥或施肥不当导致土壤肥力失衡。
2. 种子选择与处理种子是玉米田间管理的基础,种子的品质和处理方法直接影响着玉米的生长和产量。
因此,在种植玉米前,必须进行种子选择与处理。
2.1 品种选择根据种植区域的气候条件、土壤特点和市场需求等因素,选择适合该地区种植的玉米品种。
同时,还可以考虑品种的抗病虫害能力和产量稳定性等因素,以提高玉米的抗逆性和产量。
2.2 种子处理在选择好的玉米种子后,需要对种子进行处理,以提高其萌发率和抗病虫害能力。
一般的种子处理方法包括浸种、种子消毒等。
浸种可以通过浸泡种子于适宜的保护性剂溶液中,提高种子的发芽率和抗病虫害的能力。
种子消毒可以通过对种子进行热处理或化学处理,杀灭种子表面的病菌和虫卵,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3. 播种与密植调控播种和密植调控是玉米田间管理的关键环节之一,直接影响玉米的出苗率和生长情况。
3.1 播种方式选择根据地区的气候条件、土壤特点和机械设备的情况,选择适合的播种方式。
常用的播种方式包括直播、穴播和条播等。
直播适用于平坦土地,可节省劳动力和机械投入;穴播适用于土地不平坦、密植较大的情况;条播适用于规模较大的种植区域,可以提高播种效率。
玉米田间管理技术要点分析

玉米田间管理技术要点分析玉米是一种经济作物,为了获得高产量和高质量的收成,田间管理技术至关重要。
以下是玉米田间管理技术的要点分析:1. 土壤准备在种植前,需要进行土壤准备。
首先,清除杂草和根系,同时深翻土地。
对于中性和弱碱性土壤,需要进行酸化处理。
而对于酸性土壤,则需要施加石灰或其他中和剂来平衡酸碱度。
从中长期来看,在秸秆还田、绿肥轮作和有效微生物的使用等方面,也可以维持和改善土壤质量。
2. 种子选择种子选择是影响收成的关键因素之一。
应选用耐旱、耐病、高产的品种,同时视土壤类型、季节等条件选择适当品种。
3. 播种时间玉米的播种时间要考虑到气温、降雨情况等因素。
在大多数地区,玉米的合适播种时间是早春至初夏。
如在此时间之前播种,作物会遭受霜冻,而在之后播种,气温过高可能会影响种子的发芽和幼苗的生长。
4. 合理施肥玉米生长需要大量的养分,特别是氮肥、磷肥和钾肥。
合理施肥可以促进植株生长,提高玉米产量。
在培育过程中,应根据土壤的性质和作物种类进行施肥。
施肥的时间和剂量也要适当,应根据作物生长期和土壤状况进行控制。
5. 喷药防治病虫害玉米在生长过程中容易受到蚜虫、螟虫、粉蝶、斑点病等害虫和病菌的攻击。
喷药能够有效地控制这些病虫害,使玉米健康地生长。
但是,必须注意化学物质的安全使用,以保护农业生产环境和人类健康。
6. 及时灌溉玉米对水分需求较高,缺水或过多的水都可能对生长产生不利影响。
在干旱地区,应加强灌溉管理。
在多雨的季节,要防止积水,必要时要加强排水。
此外,不同生长阶段的灌溉量和频率也应适当。
总之,玉米的田间管理技术是保障订单产的重要因素。
农民应参照以上要点,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以获得理想的收成。
玉米各时期田间管理技术要点及病虫害防治

玉米各时期田间管理技术要点及病虫害防治玉米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也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
玉米的生长阶段分为苗期、生长期、开花期、灌浆期等,不同的生长阶段需要不同的田间管理措施。
同时,玉米也容易遭受多种病虫害的侵袭,病虫害防治也是玉米田间管理的重要内容。
下面将从玉米不同生长阶段和不同病虫害防治方面,详细介绍玉米田间管理的技术要点。
一、苗期管理技术要点苗期是玉米生长的第一个关键时期。
此时,种子萌发,幼苗出土,接受阳光、雨水、营养,开始生长。
因此,苗期管理对后期的生长发育影响很大。
苗期主要包括基肥施用、病虫害防治、杂草清除等方面。
(一)基肥施用适量的基肥施用可以保证玉米幼苗的营养供应,加快幼苗的生长速度。
一般情况下,可以在播种前施用,也可以在幼苗生长1-2叶时进行。
基肥的施用量应该根据土壤类型、肥料品种、玉米品种等因素进行调整,一般来说每亩施用20-30kg的有机肥和30-50kg的复合肥。
(二)病虫害防治苗期是玉米受害最严重的时期之一,常见的病虫害有玉米疫病、玉米夜蛾、玉米螟、白粉虱等。
病虫害防治的方法包括化学防治、生物防治以及农业措施等,这里主要介绍农业措施。
①密植:种子的密植可防止害虫和病菌侵袭,提高幼苗生长率和产量。
②合理施肥:受到虫害和病菌侵袭的玉米地严重缺乏营养,因此,合理施肥有助于增强玉米抗病虫的能力。
③灌溉:及时合理地浇水,保持土壤的湿润,有利于幼苗生长、防治病虫害。
④轮作:轮作可以控制病虫害源头,减少土壤虫害和病害的发生。
(三)杂草防治苗期进行适量的杂草清除,有助于减少玉米的营养损失,维护玉米的健康生长。
可采用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两种方法,物理防治主要是通过机械除草和人工除草进行;化学防治可以使用除草剂进行,需要注意药剂的选择和用量。
生长期对玉米的成材率和产量影响很大,合理的田间管理可以提高玉米的生产性能。
生长期包括施肥、中耕、喷灌、病虫害防治等方面。
生长期的施肥应当根据玉米不同生长阶段的需要进行。
玉米田间管理技术

玉米田间管理技术一、及时补苗、间苗、定苗玉米顶土出苗后,需及时查苗,发现缺苗严重,应立即进行补苗,采取移栽补苗或催芽补种的方法。
间苗在3叶期进行,定苗在4~5叶展开时完成,拔除小株、弱株、病株、混杂株,留下健壮植株。
二、灌溉播种期灌溉:套播玉米在播种前要浇1次水,既有利于小麦灌浆,又有利于玉米出苗。
麦茬平播玉米播种时遇干旱,要进行造墒灌溉,30~40m3/667m2水即可,有利于保证播种质量。
夏玉米拔节后进入生长旺盛阶段,对水分的需求量增加,尤其是大喇叭口期发生干旱(俗称“卡脖旱”),将影响抽雄和小花分化;抽雄开花期玉米需水量最多,是玉米需水的临界期,此期干旱将影响玉米散粉,甚至造成雌雄花期不遇,降低结实率,因此在大喇叭口期到抽雄后25d这一段时间,发生旱情要及时灌溉。
玉米生育后期,保持土壤较好的墒情,可提高灌浆强度,增加粒重,并可防止植株早衰。
此期干旱应及时灌水。
三、中耕玉米是中耕作物,其根系对土壤空气反应敏感,通过中耕保持土壤疏松有利于夏玉米生长发育。
夏玉米田一般中耕2次,定苗时锄1次,10叶展开时锄1次,人工或机械锄地。
用除草剂在玉米播种后进行封闭处理的田块或秸秆覆盖的玉米田,可在拔节后到10叶展开时进行1次中耕松土。
四、施肥夏播玉米一般不施有机肥,可利用冬小麦有机肥的后效。
夏玉米要普遍施用苗肥,促苗早发。
苗肥在玉米5叶期施入,将氮肥总量的30%及磷钾肥沿幼苗一侧(距幼苗15~20cm)开沟(深10~15cm)条施或穴施。
化肥用量每667m2施纯N为14~16kg,P2O5为6~9kg,K2O 为8~10kg。
在缺锌土壤每667m2施ZnSO4为1~1.5kg。
磷肥、钾肥全部基施,氮肥分期施。
使用玉米专用长效控释肥时在播种时一次性底施。
基肥和种肥:全部磷肥、钾肥及40%的氮肥作为基肥在播种时施入,或播种后在播种沟一侧施入。
施肥深度一般在5cm以下,不能离种子太近,防止种子与肥料接触发生烧苗现象。
玉米田间管理技术

3、防止倒伏。玉米中后期倒伏是高产玉米经常遇到的问题,
玉米一旦倒伏,就会形成“千斤的长相,六七百斤的产量” 的被动局面。因此,在玉米叶龄指数达到60%时,叶面喷玉 米健壮素,同时注意及时排涝。 4、防治病虫害。注意及时防治玉米螟,大、小斑病,灰斑 病和锈病。 玉 米 螟
5、适时收获。当玉米籽粒着生部位产生黑层时,玉米即成
熟,应及时采收。现在很多品种是活杆成熟,穗子成熟了, 还青枝绿叶的,因此成熟期不能看茎杆。
祝各位农民朋友来年获得大丰收!谢谢大家!
长兰村的农民正在操作施肥期对水分反应敏感,又 正值高温天气,蒸腾作 用、光合作用都较强, 需要大量水分,如果缺 水,将会影响雌、雄穗 分化发育,造成抽雄吐 丝困难、授粉受精不良, 形成缺粒秃顶,灌浆受 阻,粒重下降,影响产 量,因此,遇旱应及时 灌水抗旱。如遇大雨, 应及时排除田间积水, 增强土壤通气性,否则 会削弱根系的吸收作用, 导致空秆倒伏。
玉米田间管理技术
洪凝农技校 徐瑞苗
玉米从种到收,大致经历3个时期,即苗期、
穗期、花粒期。
一、玉米苗期管理
苗期:是指玉米出苗至拔节前的一段
时期,这一时期以长根为中心,根系 生长较快,地上部分生长缓慢,这一 时期为营养生长期。苗期的田间管理 目标是苗全、苗齐和苗壮。壮苗的标 准是:根系发达,根深叶绿、叶片宽 短,苗基较扁,节间粗短,群体整齐 一致,长势旺盛。
苗期管理的措施
1、早查苗、
补苗,保证全 苗。补苗可选 阴雨天或晴天 下午进行,在 幼苗3—5叶时 移,选壮苗, 带湿土整体移 栽。先在需要 补苗的地方挖 一个10X10X10 坑
移苗前适当用
水浇灌被移栽 苗,土坨 8X8X8
移栽后浇
玉米的种植及田间管理技术

玉米的种植及田间管理技术玉米是世界上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也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
玉米的种植及田间管理技术直接关系到作物产量和品质。
下面将从玉米的种植准备、育苗、田间管理和病虫害防治等方面介绍玉米的种植及田间管理技术。
一、玉米的种植准备1. 选地选择土壤肥沃、排水良好、光照充足的土地种植玉米。
避免低洼地或土层较浅的地块,以免影响生长和产量。
2. 土壤翻耕在种植前应对土壤进行深翻、平整,去除杂草和积水,为玉米的生长创造良好的生长条件。
二、玉米的育苗1. 种子选择优质、抗逆性强的玉米种子。
在育苗过程中要选用良好的育苗基质,保持基质湿润,确保玉米种子的发芽率。
2. 每穴定植在玉米育苗阶段,每穴定植3-4粒玉米种子,保证发芽率。
3. 温度管理在育苗时要注意保持适宜的温度,不宜过低或过高,避免影响玉米种子的发芽和生长。
三、田间管理1. 合理密植玉米是受密植喜高的作物,在种植过程中要合理控制玉米的密植程度,一般每亩种植量为2.5-3万株。
2. 土壤保湿玉米的生长需要充足的水分,而土壤保持一定的湿润度对玉米的生长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玉米的生长期间,要适时施以足够的水分,保持土壤湿润。
3. 施肥管理在生长季节中,要适时施肥,促进玉米的生长和发育,提高产量。
一般在玉米苗期施用底肥,结穗期和灌浆期再追施一次氮肥。
4. 土壤松耙在玉米生长期间,要适时进行土壤的松耙,松耙可以改善土壤的透气性和保持土壤的湿润度。
5. 防治玉米苗期间的病虫害玉米苗期是玉米易感病虫害侵害的时期,要加强玉米的病虫害防治工作。
一旦发现有害生物的存在,要及时进行防治。
四、病虫害防治1. 主要病害玉米的主要病害有晚疫病、锈病、叶斑病等,防治措施主要包括清除病株、药剂喷洒和轮作栽培等措施。
2. 主要害虫玉米的主要害虫有玉米螟、玉米蚜、玉米象等,要加强虫情监测,采用化学的、生物的和物理的方法进行防治。
通过以上的介绍,我们可以了解到玉米的种植及田间管理技术的重要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玉米田间管理技术方案
今年小麦普遍晚收,夏玉米播种比常年晚7-10天左右。
针对今年特殊气候,要以”一早(早管理)一晚(适当晚收)三防(防芽涝、防病虫、防倒伏)为重点,切实加强玉米田间管理,特提出如下技术指导方案一、及早动手,苗期管理争主动一是注意防旱排涝,确保苗全苗壮。
墒情不足的,播后要浇蒙头水保苗。
由于晚播,苗期可能正好遇雨季,玉米苗期怕涝,要特别注意做好雨后排水工作。
二是注意防治病虫草害,重点防控粗缩病。
要在小麦收割后立即喷洒吡虫啉或啶虫脒,地头的杂草也要均匀喷洒药剂,有效控制灰飞虱,防止病毒传播。
三是及时间苗定苗,留足亩株数。
3叶间苗,5叶定苗。
在播期推迟的情况下,今年要特别注意保证密度。
四是定苗后要尽量早施提苗肥,促苗早发。
同时避免苗期氮肥过量,造成中后期倒伏。
二、环环紧扣,中后期管理不放松一是适当化控。
茎叶生长过快的玉米田,在拔节期(6片展开叶)到大喇叭口期(13片展开叶)期间可喷洒玉黄金等化控试剂。
二是合理施肥,防止早衰。
大喇叭口期重施穗肥,开花灌浆期注意补追粒肥、浇水。
玉米生长后期可结合蚜虫防治喷洒天达2116、磷酸二氢钾等,防止早衰。
三是及时拔除弱株,改善光照条件。
开花吐丝期阴雨寡照或特别高温须人工辅助授粉。
三、适当晚收不动摇目前我市的玉米主导品种生育期都在95~108天,但是按照品种介绍的生育期收获并不能保证完全成熟,适当推迟收获期可显著增产。
特别是在今年玉米播期普遍推迟的情况下,更要避免玉米过早收获,最佳收获期应在国庆节后。
收获后立即播种小麦,不影响小麦的秋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