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湾盆地歧口凹陷盆地结构构造及演化

合集下载

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古近系泥页岩孔隙特征及孔隙度演化规律

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古近系泥页岩孔隙特征及孔隙度演化规律

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古近系泥页岩孔隙特征及孔隙度演化规律李钜源【摘要】The pore characteristics of mud shales from the lower part of the third member and the upper part of the fourth member of the Paleogene Shahejie Formation in the Dongying Sag were studied through modern experi⁃mental methods.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pore size distribution, porosity and burial depth were analyzed. Five major pore types of the Paleogene mud shales in the study area were identified, including intercrystalline pores in clay minerals, intercrystalline pores in calcites, intergranular pores in sands, intercrystalline pores in pyrites, and organic pores. Nano pores were well developed in the mud shales, and the pores smaller than 25 nm accoun⁃ted for 49.7%to 86.3%of total pores. The changing modes of porosity with depth are discussed. An model of how the pores in the mud shales evolved in the Paleogene in the Donging Sag was established from their characteristics and knowledge of their controlling factors. There were three evolution stages for pores in the Paleogene mud shales, including the original formation stage, the transformation stage and the hysteresis stage, among which the second and the third contributed more to the hydrocarbon storage capacity of the shales. Greater thickness, high organic abundance, rich pyrite and active thermal sulfate reduction effect were favorable conditions for reservoir development in mud shales.%基于现代实验手段,对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沙三下亚段和沙四上亚段泥页岩孔隙进行观察分析,研究其孔径分布和孔隙度与埋深的变化关系。

渤海湾盆地构造转换带特征研究

渤海湾盆地构造转换带特征研究

渤海湾盆地构造转换带特征研究对渤海湾盆地地层分布和构造特征进行研究发现,其构造及沉积过程与郯庐断裂带有着密切的联系。

构造转换带与油气聚集存在密切关系,目前已成为含油气盆地,特别是裂陷盆地断裂构造分析重要研究内容之一。

而渤海湾盆地是我国东部沿海地区重要裂陷盆地,针对渤海地区的构造转换带发育特征及其油气地质意义进行系统研究,具有重要实践指导作用。

渤海湾盆地发育雁列式、帚状等多种构造体系类型且空间分布复杂,不同级序的构造体系控制了渤海湾盆地内油气聚集与分布。

各油气区的油气聚集量及油气分布规律存在较大差异,渤海湾盆地复杂的构造演化形成多套生储盖组合,具备形成大型油气区的基本地质条件。

标签:渤海湾盆地;郯庐断裂带;构造;油气区1 区域地质背景渤海湾盆地是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是中朝准地台经古生代沉积并在印支、燕山期运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新生代断陷盆地,其内发育大量不同类型的構造转换带。

1.1 区域构造特征渤海湾盆地根据断层活动性质划分为三个构造区带。

1.1.1 正向构造”带和“负向构造”带呈北西向相间排列盆地东部及鲁西隆起区“正向构造”带和“负向构造”带都呈北西向相间排列。

济阳坳陷东北部的“正负向构造”带及其相邻的无棣凸起—滨县凸起“正向构造带”、渤中凸起—渤南凸起“正向构造带”都呈北西向相间排列。

1.1.2 正、负向构造”带之间或“正向构造”带上的逆断层性质相同并存在褶皱发育在济阳坳陷东北部埋北低凸起与沙南凹陷之间的逆断层同桩西潜山、孤西低潜山、孤岛凸起上发现的逆断层走向(北西)、冲向(北东)、切割地层(古生界)相同,为同一时期成因形成。

1.1.3 北北东走向的西傾断层南部转向西南济阳坳陷东北部切害少“正负向构造”带的北北东走向的西倾断层南部都转向西南。

2 构造转换带几何学特征及其演化渤海湾盆地位是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重要裂陷盆地,内部发育大量不同类型的构造转换带,对油气成藏有重要控制作用。

2.1 构造转换带研究概况构造转换带不仅在区域挤压作用下会形成,在拉张或裂谷的区域构造条件下同样会发育构造转换带。

渤海湾盆地歧北凹陷古近系沙二段复合三角洲内部结构及空间演化

渤海湾盆地歧北凹陷古近系沙二段复合三角洲内部结构及空间演化
第 2期

超等 :渤海湾盆地 歧北凹陷古近 系沙二 段复合三角洲 内部结构及 空间演化
39 1
过 隔挡层 和 沉 积 物 粒 度 变 化 来 表 征 ,朵 体 单 元 的 三 角洲 ,总能 量 属 性 能 反 映 出 三 角 洲 朵 体 与 湖 泊 确 定可 以确 定 主要 储 集 层 和 由于 朵 体 迁 移 而 沉 积 沉 积 的边 界 ,不 同 的振 幅切 片 能 清 晰地 把 东 部 三
率 的反 韵 律分 布 ,其 渗 透 率 最 高 值 在 中上 部 。 由 意义 。
图 6 a 、 ( ) 示 ,西 部 三 角 洲 和 东 部 三 角 洲 正 () b 所
韵 律 和反 韵 律 都 占有 一 定 的 比例 ,侧 向 加 积 和 前 积都 占有 一定 的 比例 。 从 侧 向迁 移 的 特 征 来 看 ,东 部 三 角 洲 最 接 近
其 可动 性 明 显 高 于 其 他 类 型 的 河 道 沉 积 物 ,砂 体
稳 定性 差 ,也易 发 生 侧 向迁 移 。辫 状 河 三 角 洲 沉 [ 3] 积 与扇 三 角 洲 和 曲流 河 三 角 洲 有 相 似 点 ,也 有 不 同点 , 2 。辫 状 河 道 及 水 下 分 流 河 道 最 显 著 - ] 0 的特征 是砂 坝 侧 向迁 移 加 积形 成 的 “ 积 交 错 层 ” 侧 特 别发 育 ,成 为 辫 状 河 三 角 洲 最 主 要 的沉 积 构 造 现象_ 1 。辫状 河 三角 洲砂 体 内为若 干 个 砂 体 透 [ 5]
辫 状河 三 角洲 的特 性 。辫 状 河 道沉 积 物 富砂 少 泥 ,
参 考 文献 :
[ ] Bo nA R S i i a r ueadte lsict n [ ] T e 1 rw . es c ti t n hi casia o J . h m tb r f i

断陷湖盆辫状河三角洲沉积特征与模式探讨以渤海湾盆地岐口凹陷为例

断陷湖盆辫状河三角洲沉积特征与模式探讨以渤海湾盆地岐口凹陷为例

93岐口凹陷为渤海湾盆地黄骅坳陷中部的一个次级构造单元,是重要的生烃凹陷之一。

岐口凹陷在新生代时期发生大规模持续稳定的沉降,物源主要来自南部和西南部隆起,沉积物有机质含量高,埋藏较深,低温梯度也好高,具有较好的成藏地质条件,但是对其的沉积特征和模式的研究较为薄弱,因此,本文以岩心观察为基础,结合测井资料、粒度分析等手段,分析了渤海湾盆地岐口凹陷的沉积特征和模式。

1 岩心特征分析钻井岩心是识别沉积相和划分沉积环境最为基础的资料,通常从岩心颜色、岩性、结构、沉积构造、古生物特征等方面入手识别沉积环境。

研究区主要以灰色和浅灰色细砂岩、泥质细砂岩、混杂泥砾岩、泥质粉砂岩为主,粒度整体偏细,混杂沉积,分析多为浅水河流环境的产物。

岩心上多见波状层理、槽状交错层理、斜层理等水动力牵引沉积构造,部分砂岩中可见粒径大小不一的不规则砾石,可见明显的冲刷面,表明研究区以河流牵引水动力为主,水动力不稳定,在湖盆扩张时期,发生短期多次的震荡。

2 粒度特征分析粒度分析通过对砂岩粒度大小和粒度分布特征的研究,可以有效判别地质历史时期沉积物沉积的环境和水动力特征。

通过对研究区岩心样品的粒度分析,绘制粒度概率累计曲线和粒度C-M图解,表明砂岩粒度特征按照沉积阶段分为三大类:(1)沉积初期,粒度无分选(或者分选很差),混杂沉积,粒度概率累计曲线以宽缓上拱一段式为主,C-M图则显示出重力流的特征;(2)沉积早期:粒度概率累计曲线开始出现跳跃-悬浮的两段式、滚动-跳跃-悬浮三段式曲线,C-M图也反映出重力流和牵引流共存的特征;(3)沉积中后期:粒度概率累计曲线以跳跃-悬浮两段式和滚动-跳跃-悬浮三段式曲线为主,C-M图显示以牵引流为主。

整个沙二段沉积期显示水动力逐渐减弱,基准面上升,沉积环境由重力流向牵引流过渡。

3 岩相类型与砂体特征通过对岩心观察描述和沉积环境判别,结合测井曲线和地震数据可以看出,研究区岩相包括早期重力流成因的水下扇砂体和牵引流成因的河道砂体。

渤海湾盆地边缘凹陷的构造意义

渤海湾盆地边缘凹陷的构造意义

渤 海湾 盆地 边 缘 凹 陷 的构 造 意义
张树 林 , 琪 , 费 叶加仁
( 国地 质 大 学 , 汉 中 武 407) 3 04
摘要: 渤海 湾 盆 地 边 缘 凹 陷 反 映 出 盆 地 形 成 演化 具 有 继 承 性 、 向 伸 展 、 多 旋转 走 滑 的被 动 裂 谷 性 质 。 结 合 盆 地 主 体 凹 陷 的 构 造 特 点・ 总结 出 毓地 新 生 代 的 裂 陷 作 用 是 在 区 域 构造 应 力 作 用 和块 体 差 异 运 动 背 景 下 发 生 的 . 块 体 间 不 均 衡 向北 推 移 引 起 向北 伸 在 展 的 同时 , 由于 华 北 亚 板 块 东 西 两 端 向 北 运 动速 率 和距 离 的差 异 , 起板 内 的北 西 向拉 张 在 块 体 差异 运 动 过 程 中 , 庐 断 裂 起 引 郯 了走 滑 调 节 作 用 。渤 海 湾 盆 地 的 成盆 模 式 可 总结 为 : 壳 拉 张 地 质 侵入 和部 分 熔 融 … ( 壳 上 升 剥 蚀 ) 热沉 降 。 表 一 关 键词 : 缘 凹陷 I 陷 盆 地 } 地 演 化 ; 边 断 盆 渤海 湾 盆地
西部 为 北 西…一 东 向伸 展 构 造 区 , 造 走 向 为北 南 构
东、 北北 东 , 凹陷 以北 两断南 东超 为主 ; 东部 为北北 东 向走 滑构造 区 , 郯 庐 断 裂带 分 布 , 北 部 形成 沿 在 北北 东 向狭长 深 凹的单 断 凹陷 , 南部 形成拉 分 盆 在 地 样 式 的菱 形 凹 陷 。在 3个 构 造 区之 间 , 部 北 西 西一 南 东 向伸 展 构 造 区与 中 部近 南 北 向伸 展 构造 区呈弧 形过 渡或 由横 向断层 调节 ; 中部 近南 北 向伸

渤海湾盆地青东凹陷古近纪烃源岩热演化史研究

渤海湾盆地青东凹陷古近纪烃源岩热演化史研究

渤海湾盆地青东凹陷古近纪烃源岩热演化史研究
渤海湾盆地青东凹陷是中国东北地区的一个大型盆地,具有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

在这个盆地中,古近纪烃源岩是石油和天然气形成的主要来源之一。

因此,对于烃源岩的热演化史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热演化是指烃源岩在地质历史长期作用下所经历的热力学变化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热源的作用下,烃源岩中的有机质分解、裂解和重组,产生了大量的烃类物质,包括石油和天然气。

因此,热演化是影响石油和天然气生成和分布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对渤海湾盆地青东凹陷古近纪烃源岩的热演化史进行研究时,主要通过采用有机地球化学和岩石热力学方法进行分析。

研究表明,这里的古近纪烃源岩主要由湖相生物(藻类和藻类残骸)、陆相生物(植物)和煤系有机质组成,具有较高的有机碳含量和
良好的早成熟度。

在热演化过程中,烃源岩因为受到地貌抬升、侵蚀剥蚀和板块运动等因素的影响,密度、温度和压力等因素也不断发生变化,因而产生了复杂的热演化史。

研究表明,早期的热演化主要发生在白垩—古新世时期,当时热源主要来自于地质构造作用和热流的作用。

而晚期的热演化主要发生在近新世时期,当时热源主要来自于深部热流和火山活动的作用。

总的来说,研究表明渤海湾盆地青东凹陷的古近纪烃源岩热演化史比较复杂,并且热演化史中还存在有许多不确定因素需要进一步探究。

这对于开发石油和天然气资源有着重要的意义。

渤海湾盆地边缘凹陷的构造意义

渤海湾盆地边缘凹陷的构造意义

渤海湾盆地边缘凹陷的构造意义张树林;费琪;叶加仁【摘要】渤海湾盆地边缘凹陷反映出盆地形成演化具有继承性、多向伸展、旋转走滑的被动裂谷性质.结合盆地主体凹陷的构造特点,总结出盆地新生代的裂陷作用是在区域构造应力作用和块体差异运动背景下发生的,在块体间不均衡向北推移引起向北伸展的同时,由于华北亚板块东西两端向北运动速率和距离的差异,引起板内的北西向拉张.在块体差异运动过程中,郯庐断裂起了走滑调节作用.渤海湾盆地的成盆模式可总结为:地壳拉张-表壳破裂伸展和下岩石圈粘弹性流变减薄-地幔上隆-幔源物质侵入和部分熔融-(表壳上升剥蚀)-热沉降.【期刊名称】《石油实验地质》【年(卷),期】2006(028)005【总页数】5页(P409-413)【关键词】边缘凹陷;断陷盆地;盆地演化;渤海湾盆地【作者】张树林;费琪;叶加仁【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武汉,430074;中国地质大学,武汉,430074;中国地质大学,武汉,43007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在断陷盆地分析中,边缘凹陷具有埋藏浅、构造遗迹便于辨认以及很多边缘凹陷处于构造枢纽带的优势,能对研究盆地形成演化提供大量有用信息。

本文在总结边缘凹陷提供的盆地演化信息的基础上,结合渤海湾盆地的总体构造特点以及深部和区域地质信息,探讨渤海湾盆地的形成演化机制。

1 渤海湾盆地的内部结构与构造渤海湾盆地上第三系和第四系拗陷构造层的构造比较简单,除渤海湾和附近地区断裂及相关构造较发育外,地层总体为简单的向盆地中心下凹或近水平的状态。

下第三系断陷构造层为一套含生油岩的湖相沉积,分割性强,每个凹陷为一个沉积和沉降中心,每个坳陷都是一个独立或半独立的湖盆体系。

断陷主要沿北北东、北东和近东西向断层分布,形成长条形单断半地堑和双断地堑。

根据凹陷(凸起)的走向和构造特征可以把渤海湾盆地分为3个构造区(图1):中部为近南北向伸展构造区,构造走向以近东西向或北东东向为主,为凸凹相间的构造格局,凹陷以北断南超或双断为特点;西部为北西—南东向伸展构造区,构造走向为北东、北北东,凹陷以北西断南东超为主;东部为北北东向走滑构造区,沿郯庐断裂带分布,在北部形成北北东向狭长深凹的单断凹陷,在南部形成拉分盆地样式的菱形凹陷。

渤海湾盆地南堡凹陷西南庄断层分段特征及演化

渤海湾盆地南堡凹陷西南庄断层分段特征及演化

渤海湾盆地南堡凹陷西南庄断层分段特征及演化孙思敏;季汉成;王建伟;章惠;陈亮【摘要】The vertical displacement of boundary faults along strike during different geologic stages was studied using seismic data as well as tectonic and stratigraphic thickness maps for the Xinanzhuang Fault in the Nanpu Sag of the Bohai Bay Basin. The segmentation and evolution of boundary faults were studied and their controls on sediments were analyzed. During the deposition of the third member of Shahejie Formation, the Xinanzhuang Fault was divided into three individual fault segments from east to west, and relay ramps developed where fault segments overlapped. When the first member of Shahejie Formation was deposited, these individual fault seg⁃ments were linked, and the fault segment to the north of Gaoliu Fault began to be abandoned. At the end of Dongying period, a unified fault was formed, yet still showed segmentation features. Some transverse folds appeared on hanging wall. The fault segment to the north of Gaoliu Fault was abandoned. Coarse sediments migrated into the basin through transverse folds and relay ramps, resulting in favorable reservoir development.%以渤海湾盆地南堡凹陷西南庄边界断层为例,应用地震资料,结合构造图和地层厚度图,分析不同地质时期边界断层垂直位移沿走向变化,对边界断层分段生长与演化过程进行了研究,分析了这种过程对沉积的控制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