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湾盆地构造转换带特征研究

合集下载

渤海湾盆地中、新生代构造演化研究

渤海湾盆地中、新生代构造演化研究

渤海湾盆地中、新生代构造演化研究侯贵廷;钱祥麟;蔡东升【期刊名称】《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01(37)6【摘要】根据中生界上侏罗统和下白垩统地层和控盆断裂分布分析 ,中生代晚期晚侏罗—早白垩世郯庐断裂带的左旋走滑平移导致郯庐断裂带以西自北向南发育了 3个北西向断堑系,即北部的渤海断堑系、中部的济阳断堑系和南部的鲁西南断堑系。

从区域资料综合分析 ,渤海湾盆地的基本格局是早第三纪以来的新生代盆地格局。

渤海湾盆地的形态、构造和沉积特征及热流值分布表明该盆地在新生代为拉分盆地。

根据渤海湾盆地的各个坳陷内新生代各时期的地层分布、沉积厚度和控盆边界断裂在各时期的空间位置以及活动性质综合分析 ,恢复了盆地新生代以来的构造演化格局。

中、新生代盆地构造和沉积分布特征表明渤海湾盆地是一个中、新生代叠合盆地。

【总页数】7页(P845-851)【关键词】渤海湾盆地;新生代;构造演化;拉分盆地;叠合盆地;中生代;成因机制【作者】侯贵廷;钱祥麟;蔡东升【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地质学系;渤海石油公司地质研究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48.2【相关文献】1.渤海湾盆地中新生代构造演化与构造样式 [J], 夏斌;刘朝露;陈根文2.渤海湾地区中生代地层剥蚀量及中、新生代构造演化研究 [J], 纪友亮;胡光明;黄建军;吴智平3.渤海湾盆地新生代以来构造-热演化模拟研究 [J], 刘琼颖;何丽娟4.东海盆地中、新生代盆架结构与构造演化 [J], 刘金水; 许怀智; 蒋一鸣; 王军; 何新建5.新生代大陆板内伸展盆-山耦合与大陆碰撞效应 --以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周缘隆起及边界断裂构造演化为例 [J], 李理;赵利;钟大赉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渤海湾盆地沙南凹陷构造发育与演化特征

渤海湾盆地沙南凹陷构造发育与演化特征

深层动力因素。该研究可为沙南凹陷进一步的油气勘探提供一定借鉴和指导 。
关键词:渤海湾盆地;沙南凹陷;逆冲构造;差异沉降;共觇走滑
中图分类号:TE121.3
文献标识码:A
DOI :10.16028力.1009-2722.2019.11004
0引言
渤海湾盆地是中国东部重要的油气产区,其 构造演化及成盆机制一直是研究热点〔屈。沙南 凹陷位于渤海西部海域,属于埠宁隆起带内部的 二级构造单元,是以新生代沉积为主的北断南超 的箕状凹陷,始探于20世纪70年代,是中国海洋 油气勘探较早的地区之一。研究区区域上位于张2盆地来自裂体系特征2.1几何学特征
沙南凹陷断裂全区发育,空间上,主要发育 NE、NW、近EW向3组走向断裂,其中近EW向断 层控制了研究区的构造格局。从横切盆地主体的 骨干地震剖面上可以看出,沙南凹陷规模最大的主 要断裂系统为沙南边界断层(简称沙南断层)、沙中 断层,两者共同控制了沙南凹陷的演化(图2)。
蓬断裂与黄骅-东明断裂系的交汇处,构造演化 复杂,且由于其属于隆起带内部的二级凹陷 ,其 沉降特征与渤中凹陷、歧口凹陷等深盆明显不 同,因此,研究区的构造演化研究具有很强的必 要性和意义。但是由于该区长期以来处于二维 地震资料覆盖之下,三维地震资料落实较晚,国 内外学者尚未对沙南凹陷的构造开展过系统研 究,少有的研究成果仅局限于凹陷内部东西两 个次洼古近系地层厚度及埋深差异性上⑼ ,对 前新生界潜山特有的演化格局更是少有论述 , 导致该区复杂构造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认识 不清楚,使得该区一直是渤海油气勘探的难点。 更为重要的是,研究区无论前新生代的逆冲构 造还是古近纪的应力转换以及新近纪的共辄走 滑发育特征都是渤海西部乃至整个渤海湾盆地
20
Marine Geology Frontiers 海洋地质前沿

渤海湾沙北地区盆地结构构造及其演化分析

渤海湾沙北地区盆地结构构造及其演化分析

渤海湾沙北地区盆地结构构造及其演化分析陈树光;任建业;辛云路;张建丽;吴峰【摘要】本文以覆盖全区的3D 地震和钻井资料为基础,追踪并闭合了盆内重要的层序界面,精细解释了盆内主要构造和地震反射特征,新识别出了中生代逆冲构造体系,包括逆冲反转构造和逆冲未反转构造两种型式,它们分别形成了中生代的半地堑盆地和古潜山。

分析了新生代不同时期盆地结构构造特征和古构造格架,发现在E2s3-E3s1时期,盆地受到NW-SE向伸展作用,到Ed3-Ed1时期盆地应力场转变成了近SN向伸展,表明东营组底界面是古近纪应力场发生变化的重要构造变革界面,反映了盆地由沙河街时期走滑伸展到东营时期斜向走滑拉分的演化过程。

研究了不同时期控盆断裂体系特征,认为盆地中、新生代主要经历了四期构造演化阶段,分别为中生代的挤压剥蚀,沙河街时期NW-SE向伸展,东营时期近SN向伸展以及新近纪的热沉降和共轭走滑阶段。

根据以上盆地结构构造特征和演化过程分析,结合区域动力学背景,认为地幔物质上拱导致的地壳减薄是盆地发生裂陷作用的直接因素,周缘板块重组事件是控制并影响断陷盆地演化和不同期次断裂体系展布方向不同的重要因素。

%Based on the 3D seismic and drilling data of the Shabei area of the Bohai Gulf Basin, we tracked the important basin sequence boundaries and interpreted the structure styles and seismic reflection characteristics. Two types of Mesozoic thrust structures, i.e., the negative inversion and non-negative inversion structures, were identifiedin the study area, which led to the formation of the Mesozoic half-grabens and buried hills, respectively. Analyzing the basin-structure characteristics and tectonic framework of different period, we found that the basin was influenced by the NW-SE trending stretching in E2s3-E3s1 and the nearlySN trending stretching forces in Ed3-Ed1. The change of the Paleogene stress field suggests that the bottom of the Dongying Formation is the essential tectonic boundary, which is consistent with the switch of transtensional (E2s3-E3s1) to oblique strike-slip pull-apart (Ed3-Ed1) of the basin. The tectonic evolution from Mesozoic to Cenozoic can be divided into four stages, which are the Mesozoic compression and denudation, NW-SE trending stretching (E2s3-E3s1), nearly SN trending stretching (Ed3-Ed1), and thermal subsidence and conjugate strike-slip period (Neogene). The basin structures and tectonic evolution, as well as the regional dynamics background, demonstrated that the mantle upwelling may be the direct cause for the basin rifting. The configuration of the periphery plates controlled the evolution of the fault basin and the directions of the fault systems.【期刊名称】《大地构造与成矿学》【年(卷),期】2015(000)005【总页数】12页(P816-827)【关键词】渤海湾盆地;沙北地区;逆冲构造;共轭走滑;斜向走滑拉分【作者】陈树光;任建业;辛云路;张建丽;吴峰【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资源学院,构造与油气资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湖北武汉 430074; 中国石油华北油田地球物理勘探研究院,河北任丘 062552;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资源学院,构造与油气资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湖北武汉430074;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资源学院,构造与油气资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湖北武汉 430074;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资源学院,构造与油气资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湖北武汉 430074;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资源学院,构造与油气资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湖北武汉 43007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1;P54卷(Volume)39,期(Number)5,总(SUM)148页(Pages)816~827,2015,10(October,2015)渤海湾盆地是中国重要的油气产区,其盆地构造演化特征及形成机制备受关注(陈发景和汪新文,1997; 侯贵廷等,1998,2001; Allen et al.,1997,1998; 任建业等,2010; Qi and Yang,2010; 童亨茂等,2013)。

渤海湾盆地某断裂带构造特征及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

渤海湾盆地某断裂带构造特征及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

渤海湾盆地某断裂带构造特征及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杨 鹏1,闫长辉2,张 亮1(1.成都理工大学能源学院;2.成都理工大学“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四川成都 610059) 摘 要:研究区断裂带为一个典型的复杂断块油气富集区,其临近生油洼陷,储层物性优良且分布广泛,区域盖层稳定,区内断裂系统不仅对断块的形成具有控制作用,而且对油气的运聚也有显著的影响。

但历经40多年的滚动勘探工作中,一直未有明显的突破。

本文通过研究该断块区油气富集规律及成藏控制因素,对断裂组合进行分析结合相邻勘探成功区进行类比,提出了在其它成藏要素时空匹配的基础上,断层变换带及收敛带将成为下一步有利的勘探区。

关键词:断裂带;成藏要素;转换断层带;断层收敛带 中图分类号:T E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981(2010)24—0171—031 区域地质背景与前人研究简况1.1 研究区概况研究区所处洼陷位于渤海湾盆地一个四级凹陷的东北部,面积约200km2,主要含油层位为古近系沙河街组沙三段。

断裂带构造北高南低,典型特征是被一系列北西西走向的正断层切割成大小不等的长条形断块。

研究区相邻的生油洼陷最基本的特征为,古近系沙河街组三、四段沉积了巨厚的生油岩系;同时受陈家庄凸起、东营三角洲和永安三角洲等多向物源的影响,三角洲前缘砂和滑塌浊积砂两种成因的砂体较为发育,拥有良好的生储盖配置和有利的圈闭构造条件,具备形成隐蔽性岩性油气藏的潜力和可能性。

但是由于该断裂带构造、沉积及油气成藏条件复杂,其复杂性和经典性在国内外享有盛名。

近年先后部署了4口探井,仅一口井在4039m见到油气显示外,其余全部为干井,40多年的滚动勘探工作中,一直未有明显的突破。

1.2 前人研究简况薄冬梅(2008年)对该地区油气成藏系统的划分与评价认为陈南断层和永北断裂带是研究区的主控断层,两者在断陷期的活动构成了宽阔的二台阶,形成了永安地区的“台阶式”边界类型。

渤海湾盆地海域古近系_新近系地质结构和构造样式地震解释

渤海湾盆地海域古近系_新近系地质结构和构造样式地震解释

渤海湾盆地海域古近系_新近系地质结构和构造样式地震解释中国地质GEOLOGY IN CHINA第37卷第6期2010年12月Vol.37,No.6Dec.,20101渤海湾盆地海域古近系—新近系地质结构特征1.1古近系地质结构特征渤海湾盆地古近系地质结构在海域大体上可划分为NNE 向和近东西向略偏NWW 向以及NE 向3类构造体系。

1.1.1NNE 向构造体系该构造体系展布于辽东湾坳陷内,其地质结构为箕状断陷夹凸起的构造格局(图1)。

辽西箕状断陷与辽中箕状断陷夹辽西低凸起,两箕状断陷均为东断西超(剥)的单断构造格局(图2),说明辽西凸起为单断结构;以及辽中箕状断陷与辽东箕状断陷夹辽东凸起,而辽东箕状断陷为西断东超(剥)的构造格局,说明辽东凸起为双断结构,其可延至渤中坳陷的渤东低凸起。

1.1.2渤南东西向略偏北西西向构造体系该构造体系展布在海域南半部,其地质结构也为箕状断陷夹凸起的构造格局。

从北向南为秦南断陷与南堡箕状断陷、渤中箕状断陷夹石臼坨凸起构造格局,南堡箕状断陷、渤中箕状断陷都为北断南超(剥)的构造格局。

沙垒田凸起北有南堡、渤中两箕状断陷,南有歧口、沙南箕状断陷所夹,歧口、沙南两箕状断陷都为北断南超(剥)的构造格局。

埕北低凸起北有沙南箕状断陷,南有埕北箕状断陷所夹,两箕状断陷都为北断南超(剥)的构造格局。

渤南凸起北有渤中箕状断陷、渤东箕状断陷、庙西箕状断陷,南有黄河口箕状断陷所夹,这种箕状断陷都为北断南超(剥)的单断构造格局。

垦东凸起—莱北低凸起,北有黄河口箕状断陷,南有莱州湾、青东箕状断陷所夹,这3个断陷也都为北断南超(剥)的单断构造格局。

昌北凸起北有莱州湾—青东箕状断陷,南有潍北箕状断陷所夹,潍北箕状断陷同样是北断南超(剥)的构造格局(图1,3)。

1.1.3北东向构造体系北东向构造体系在海域只有庙西凸起为NE 向,受渤东箕状断陷和庙西箕状断陷所夹的双断结构。

1.1.4渤海海域古近系东西向隐蔽横断裂是不同方向构造体系的调节带(传递带)渤海海域南半部古近系构造格局是近东西向凹凸相间北断南超(剥)箕状断陷构造带与渤中坳陷的渤中低凸起呈相互垂直拉张构造样式,其分界从庙渤海湾盆地海域古近系—新近系地质结构和构造样式地震解释刘春成1戴福贵2杨津2杨克绳3(1.中海石油研究中心,北京100027;2东方地球物理公司研究院,河北涿州072751;3.东方地球物理公司研究院地研中心,河北涿州072751)提要:本文以地震信息为基础,应用多旋回先张后压中国含油气盆地构造演化史理论[1,2],系统阐述了渤海湾盆地海域古近系—新近系地质结构演化过程和形成机制。

渤海湾盆地沉积构造演化研究

渤海湾盆地沉积构造演化研究

渤海湾盆地沉积构造演化研究渤海湾盆地是中国东部沿海地区重要的沉积盆地之一,其沉积构造演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盆地形成背景、沉积相变化和构造演化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盆地形成背景渤海湾盆地位于中国东北地区,地处华北兴陇构造带和东北三角洲构造带的交汇处。

在构造背景方面,渤海湾盆地形成与华北兴陇构造带的活动关系密切。

华北兴陇构造带是古特提斯洋闭合过程中的一部分,其构造演化历史非常悠久。

盆地的形成与该构造带的持续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

沉积相变化渤海湾盆地具有多种沉积相类型,反映了不同时期的地质环境变化。

在晚中生代至早新生代,盆地发育有一个大范围的浅海相沉积体系,主要以碳酸盐岩和凝灰岩为主,这表明当时该地区处于较为稳定的海洋环境。

中新世至晚新生代,盆地沉积相逐渐转变为陆相沉积,主要是以河流冲积扇和湖泊相为主。

这表明该地区逐渐演化为陆地环境,可能与构造抬升有关。

构造演化渤海湾盆地经历了多期的构造活动,形成了较为复杂的构造格局。

早白垩世至晚白垩世,盆地发生了一次重要的构造抬升,形成了东北向的樊哙断裂带。

这一断裂带在盆地内部切割,使得盆地的构造格局更为复杂。

新生代以来,渤海湾盆地经历了一系列的隆升和沉降过程,形成了现今的沉积盆地。

总结通过对渤海湾盆地的沉积构造演化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该地区在地质历史上的演化过程。

从盆地形成背景、沉积相变化以及构造演化三个方面的研究,我们可以对该地区的地质环境有更加详细的了解。

这对于资源勘探和地质灾害预测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应用前景。

需要指出的是,本文只是对渤海湾盆地沉积构造演化的简要描绘,对于该领域的研究仍有许多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的科学家致力于这一领域的研究,以推动渤海湾盆地沉积构造演化的研究进展,为地质科学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渤海湾盆地黄骅坳陷潜山演化历程及展布规律

渤海湾盆地黄骅坳陷潜山演化历程及展布规律

矿产资源潜力
黄骅坳陷的矿产资源潜力较小,但仍然存在一些有价值 的矿床和矿点,如金、铜、铁等。这些矿产资源的开发 利用有助于促进该区域的经济发展。
06
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论与成果
01
渤海湾盆地黄骅坳陷潜山的形成可以追溯到古生代至中生代早 期,经历了多期构造运动和岩浆活动。
02
潜山主要受控于板块构造运动和地壳隆升,具有明显的分区性
要点二
水质状况
黄骅坳陷的地下水质状况总体较好,但存在不同程度的 污染。其中,平原地区的地下水污染较为严重,而丘陵 地区的地下水污染较轻。针对不同地区的水质状况,需 要采取相应的水处理措施,以保障地下水资源的安全利 用。
其他资源潜力评价
地热资源潜力
黄骅坳陷具有丰富的地热资源潜力,主要分布在多个构 造单元和沉积盆地中。这些地热田具有良好的热储条件 和开发利用前景,为该区域的能源利用提供了新的选择 。
潜山形成时期与背景
形成时期
黄骅坳陷潜山形成时期主要集中在晚第三 纪和第四纪,特别是新构造运动期间。
VS
背景
在地质历史长期演化过程中,渤海湾盆地 经历了多期构造运动和沉积作用,形成了 复杂的构造形迹和地层序列。
潜山演化过程与机制
演化过程
黄骅坳陷潜山的演化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 个阶段:原形形成、坳陷沉降、构造抬升 和外力侵蚀。
地质构造
构造运动是影响潜山展布的主 要因素之一,包括板块运动、
断裂活动等。
地层岩性
地层岩性对潜山展布也有重要 影响,不同地层岩石的力学性 质和热学性质等会影响潜山的
形成和分布。
气候与环境
气候和环境因素也会对潜山展 布产生影响,如气候变化引起 的海平面升降、河流冲刷等。

3.渤海湾含油气盆地[总]

3.渤海湾含油气盆地[总]

目前已发现的油气藏圈闭类型共有四类八种型式(图13)
1.构造圈闭油气藏
①穹隆型圈闭。位于二级构造带轴部。有时呈披覆构造,有 时呈挤压背斜。
油气层在构造顶部厚、边部薄,有统一的油水界面。如王徐庄 油田和濮城油田等。
②逆牵引型圈闭(滚动背斜)。位于凹陷或二级构造带主断层 下降盘。圈闭由同生断层下降时的重力塌扭作用所形成。常沿 着主断层下降盘成串分布。油气藏受构造高点控制,深部高点 依次向断层面下倾方向偏移。上下油藏各有独立的油水界面。 如胜坨油田和港东油田等。 ③断块型圈闭。构造被一系列断层所复杂化。油藏分布在断 层两侧,靠断层愈近,油藏厚度愈大。油水界面比较复杂。各 断块之间,含油层位不同,油层厚度不等,油水界面不一致, 甚至原油性质也有差异。如东辛油田和临盘油田等。
6.太行山东麓深断裂带,由三条大断裂呈羽状排列, 走向北北东,构成渤海湾盆地 区的西部边界。 7.黄河深断裂带,走向北西西,延伸200km,为内黄 隆起与开封拗陷的分界断层,是盆地的南界,
上述断裂带控制了盆地的边界及盆地内大型沉 积拗陷区和隆区,使盆地内构造呈 现东西分带 南北成块的格局.
1.郯庐断裂带
2.齐河_广绕深断裂带 3.聊兰_埕西深断裂带 4.沧东深断裂带 5.宝坻_昌黎深断裂带 6.太行山东麓深断裂带 7.黄河深断裂带
凹陷是拗陷内次一级的负向构造单元,接受了较厚的 下第三系沉积。全区共划分了50 多个凹陷。这些凹陷在 拗陷内多呈雁行排列。如冀中拗陷内就有四排呈北北东 雁行排列的 凹陷, 下第三纪凹陷的基本型式有两种,即单断型凹陷和双断 型凹型(图3—5)。 1.单断型凹陷:块体张裂时一侧产生主断裂,形成一侧 下掉另一侧台升的箕状凹陷. 它们一般分布在拗陷腰部。 单断式凹陷是常见的凹陷形式。 2.双断型凹陷:块体张裂时在两侧产生断裂,其中一侧 断裂发育稍晚。两侧断裂之间,块体下掉形成地堑式凹 陷,多分布在盆地边缘,如辽河东部凹陷。 上第三纪形成的凹陷,断裂活动一般较弱,在凹陷中 心部位沉积厚度最大,如渤中凹 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渤海湾盆地构造转换带特征研究
对渤海湾盆地地层分布和构造特征进行研究发现,其构造及沉积过程与郯庐断裂带有着密切的联系。

构造转换带与油气聚集存在密切关系,目前已成为含油气盆地,特别是裂陷盆地断裂构造分析重要研究内容之一。

而渤海湾盆地是我国东部沿海地区重要裂陷盆地,针对渤海地区的构造转换带发育特征及其油气地质意义进行系统研究,具有重要实践指导作用。

渤海湾盆地发育雁列式、帚状等多种构造体系类型且空间分布复杂,不同级序的构造体系控制了渤海湾盆地内油气聚集与分布。

各油气区的油气聚集量及油气分布规律存在较大差异,渤海湾盆地复杂的构造演化形成多套生储盖组合,具备形成大型油气区的基本地质条件。

标签:渤海湾盆地;郯庐断裂带;构造;油气区
1 区域地质背景
渤海湾盆地是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是中朝准地台经古生代沉积并在印支、燕山期运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新生代断陷盆地,其内发育大量不同类型的構造转换带。

1.1 区域构造特征
渤海湾盆地根据断层活动性质划分为三个构造区带。

1.1.1 正向构造”带和“负向构造”带呈北西向相间排列
盆地东部及鲁西隆起区“正向构造”带和“负向构造”带都呈北西向相间排列。

济阳坳陷东北部的“正负向构造”带及其相邻的无棣凸起—滨县凸起“正向构造带”、渤中凸起—渤南凸起“正向构造带”都呈北西向相间排列。

1.1.2 正、负向构造”带之间或“正向构造”带上的逆断层性质相同并存在褶皱
发育在济阳坳陷东北部埋北低凸起与沙南凹陷之间的逆断层同桩西潜山、孤西低潜山、孤岛凸起上发现的逆断层走向(北西)、冲向(北东)、切割地层(古生界)相同,为同一时期成因形成。

1.1.3 北北东走向的西傾断层南部转向西南
济阳坳陷东北部切害少“正负向构造”带的北北东走向的西倾断层南部都转向西南。

2 构造转换带几何学特征及其演化
渤海湾盆地位是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重要裂陷盆地,内部发育大量不同类型的构造转换带,对油气成藏有重要控制作用。

2.1 构造转换带研究概况
构造转换带不仅在区域挤压作用下会形成,在拉张或裂谷的区域构造条件下同样会发育构造转换带。

2.2 离散转换断层
依据构造转换带的发育规模和成因机制,将渤海湾地区发育的构造转换带分为两类,一类是在区域规模上发育的离散转换断层,另一类是发育在断层叠置范围内的局部转换带。

张家口-蓬莱断裂带的存在具有明显的天然地震活动证据。

7级以上地震都是分布在渤海中部和胶东半岛的北部沿海。

1976年唐山7.8级、1969年渤海7.4级、1679年三河-平谷8级等均位于北西向的张家口-蓬莱断裂带内。

3 构造转换带与油气关系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渤海湾盆地先后找到一批地质储量超过亿吨的大油气田,是中国重要的能源基地。

3.1 渤海湾盆地油气分布规律及特征
渤海湾盆地是一个多凸多凹、凹凸相间排列、由多个箕状断陷组成的复杂断陷盆地,,盆地内大型断裂控制了箕状断陷的产生、发展和消亡,使渤海湾盆地具备了形成大型油气区的基本地质条件。

3.1.1 油气垂向分布规律
渤海湾盆地油气垂向分布具分层性。

各含油气层系的规律概括如下。

①断陷前含油气层系:具有新生古储的生储盖组合,以古潜山油气藏为主,油气富集程度高,产量高。

如华北任丘、胜利桩西、大港千米桥等古潜山油田。

②断陷期含油气层系:渤海湾盆地的主要含油气层系,具有自生自储的生储盖组合,油气资源量大,油气藏类型丰富,以构造型油气藏为主,还发育岩性、地层型油气藏。

如胜坨油田古近系沙河街组油气藏等。

③坳陷期含油气层系:具有下生上储的生储盖组合,以披覆构造、地层圈闭等次生油气藏为主,埋藏浅、油质重。

如孤岛、孤东新近系馆陶组披覆构造油气藏等。

3.2 渤海湾盆地构造演化及其与油气的关系
3.2.1 中生代及以前构造演化及其与油气的关系
早—中侏罗世,受库拉—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的影响,华北地区出现了EW向构造,渤海湾地区强烈抬升,仅形成小型的相互独立的盆地。

3.2.2 新近纪构造演化及其与油气的关系
新近纪,郯庐断裂除渤海海域表现为张扭性外,其它地区主要表现为压扭性。

太行山山前断裂在古近纪末期的东营运动时期受挤压应力,断裂作用消失,古近系地层遭受一定的挤压变形和剥蚀。

新近纪以来断裂活动日趋微弱,随着岩石圈均衡作用的发生,盆地裂陷阶段逐渐转变为整体下沉的坳陷时期,沉积了平缓的新近系地层,发育一套泛滥平原相沉积,该时期才形成真正的渤海湾盆地。

4 结论
①渤海湾盆地新生代早期形成的构造格局受到印支运动和燕山运动的影响,具有明显的继承性;盆地内的凸起或凹陷都是在褶皱基础上经断层改造形成的。

②渤海湾盆地是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重要裂陷盆地,内部发育大量不同类型的构造转换带。

③渤海湾盆地新生代构造体系叠合在中生代构造背景上,发育雁列式、帚状、网状等多种构造体系类型,空间分布复杂,导致渤海湾盆地油气聚集与分布规律复杂。

④渤海湾盆地现已发现的油气藏大多数与构造密切相关,盆地内油气聚集与分布受不同级序的构造体系控制,可分为5个大型油气区,各油气区有不同的油气聚集和分布规律,油气聚集量也有较大差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