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美国社会科教师角色论析
政治教师需要进一步阅读的书籍

需要进一步阅读的书籍:一、关于拓宽政治教师的课堂教学视野的书籍3、《中国国际环境问题报告》宋国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4、《世界问题报告》金鑫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5、《中国问题报告》金鑫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5、《中国发展问题报告》张国林善浪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6、《中国国际战略问题报告》阵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7、《中国企业前沿问题报告》周永亮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8、《中国经济前沿问题报告》周永亮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9、《中国入世问题报告》金鑫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0、《中国和平崛起》夏立平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1、《世界热点问题报告》金鑫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2、《科技革命与当代社会》陈筠拳人民教育出版社13、《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美]亨廷顿(Samuel P.Huntrington)新华出版社14、《中国历史文化》李文芬等旅游教育出版社15、《中国文化通论》.顾伟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6、《思想的肖像》—历史上的伟大哲学家 [美]艾伯特.哈艾伯特(Elbert Hubbart)金城出版社17、《国史十六讲》樊树志复旦大学出版社18、《中国近代史》徐中约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全球通史》(美)斯塔夫里阿诺斯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中国古代文化讲义》葛兆光复旦大学出版社21、《百工竞技.【阅读中国.科技史卷】》周瀚光王贻梁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2、《世界文明史》(美)菲利普·李·拉尔夫商务印书馆23、《科学发现纵横谈》王梓坤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4、《当代文化的哲学阐释》朱希祥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5、《生活中的经济学》茅于轼暨南大学出版社 2007 第三版26、《教师职业道德》钱焕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7、《大国崛起的文化解读》陈会颍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凤凰出版社28、《观察中国》(美)费正清世界知识出版社29、《中国:传统与变迁》(美)费正清世界知识出版社30、《美国与中国》(第四版)(美)费正清世界知识出版社31、《中国的思想与制度》(美)费正清世界知识出版32、《改变从现在开始》张锦贵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33、《中国贫富分化的价值阐释》唐莉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34、《个人权利与社会正义》王彩波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35、《中国民族问题报告》徐晓萍/金鑫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36、《在历史与经济之间> 梁小民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37、《文化哲学论稿》霍桂桓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38、《中国古代灾害史研究》赫治清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39、《公民文化与法治秩序》刘雪松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40、《中国文明的反思》肖建生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41、《合资留给了我们什么?》段福德等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42、《中国文化史》(上下)柳诒徵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43、《公民文化与法治秩序》刘雪松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44、《礼仪的伦理学视角》蒋璟萍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45、《全球化对我国政治价值的挑战与对策研究》丁志刚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46、《全新思维:未来将属于那些拥有与众不同思维的人》(美)平克著,林娜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47、《天使的和弦-全球化时代的宗教冲突与对话》高长江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48、《近代科学为什么诞生在西方》作者:(美)托比·胡弗(Toby E. Huff) 北京大学出版社49、《一个国家的十年记忆》--新华社《新华视点》笔下的2000-2010 新华社国内部编著定价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50、《诺贝尔奖获得者与儿童对话》贝蒂娜·施蒂克尔 : 三联书店出版社51、《西方科技价值观的嬗变》李征坤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52、《三十年河东》杨继绳著武汉出版社53、《美国科技与教育发展》何晋秋等编著人民教育出版社54、《公司的力量》中国篇:薛金福,詹志方著山西教育出版社55、《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最新升级版)梁晓声著文化艺术出版社56、《科学史十五讲》江晓原编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57、《像科学家一样思考:运用科学方法解决日常问题》麦当强,麦安琪,麦博威著张云译人民邮电出版社58、《科学的价值》(法)昂利·彭加勒著李醒民译商务印书馆59、《科学究竟是什么》,张红霞著:教育科学出版社60、《兴盛与危机-论中国社会超稳定结构》金观涛刘青峰著法律出版社61、《开放中的变迁-再论中国社会超稳定》结构金观涛刘青峰著法律出版社62、《中国革命的历史透视》(美)石约翰著王国良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63、《一部世界性的经济学教科书——解读萨缪尔森〈经济学〉》,范家骧著,山东人民出版社64、《故事照亮未来:通往开放社会的100个观念》杨照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65、《你应该知道的2000个人文常识(全本珍藏)》李问渠著哈尔滨出版社 66、《科学技术史》李思孟等著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67、《科学的灵魂》(美)佩尔斯,查理士·撒士顿著江西人民出版社68、《改变人类命运的科技力量》(美) 迈克尔·G·泽依著机械工业出版社69、《改变人类命运的八大宣言》编者: 张宏良中国社会出版社70、《时间简史》【普及版】史蒂芬.霍金著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71、《中国社会价值变迁30年》潘维康思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72、《让科学的光芒照亮自己》-近代科学为什么没有在中国产生刘青峰著新星出版社二、关于提升教师教学艺术,深刻理解教育的书籍1、《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美]丹尼尔.T威林厄姆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教育中的心理效应》刘儒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3、《教师应该做到和能够做到的》[美]琳达.达林-哈蒙德等中国青年出版社4、《最伟大的教育家-从苏格拉底到杜威》[爱尔兰]弗兰克.M弗拉纳根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5、《成长比成功更重要》凌志军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6、《我喜欢的学校》[英]Catherine n Grosvenor 祝莉丽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7、《透视美国教育》王定华北京大学出版社8、《教育的挑战》钟启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9、《教师一定要思考的四个问题》[英]爱恩.戴维斯中国青年出版社10、《教师如何做研究》郑金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1、《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钟启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2、《学校法律顾问》解立军开明出版社13、《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教育部师范教育司人民教育出版社14、《课程改革与课程评价》叶澜主编教育科学出版社15、《教师礼仪》李兴国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6、《当代美国教育问题透析》冯增发主编中山大学出版社17、《现代教学论》(1-3卷)裴娣娜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18、《做个充满激情的教师》[美] Robert L.Fried 张乃柬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教育的伦理精神》孙彩萍山西教育出版社20、《百年哈佛教给学生的人生哲学》(1-2)舒天戈石油工业出版社21、《来自美国最优秀教师的建议》[美]沙拉.布朗 .韦斯林等著中国青年出版社22、《什么是真正的教育》-50位大师谈教育杨斌编福建教育出版社23、《教育学是什么》励雪琴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4、《教学设计》P·L·史密斯、T·J·雷根著, 庞维国等译25、《课堂评估:理论与实践》(美)阿来萨Peter W.Airasian 徐士强赵中建校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6、《给教师的一封信:对学校教育和教学艺术的反思》 [美]维托·佩龙著27、《对话教育热点2010 》教育科学出版社28、《大教学论》夸美纽斯著,傅任敢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9、《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加)范梅南著李树英译教育科学出版社30、《中小学教育科研指导丛书:课堂观察指导》陈瑶著教育科学出版社31、《走进教材与教学的性别世界》史静寰教育科学出版社32、《学校与社会》(第4版)作者:(美国)沃尔特·范伯格,(美国)乔纳斯F.索尔蒂斯教育科学出版社33、《课堂观察、参与和反思》(第5版)(美)里德,(美)贝格曼著伍新春,管琳译教育科学出版社34、《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石中英著教育科学出版社35、《反映的实践者:专业工作者如何在行动中思考》舍恩,夏林清教育科学出版社36、《教学伦理》(第4版)(美国)斯特赖克著洪成文,张娜,黄欣教育科学出版社37、《智慧教师的50个创意》张肇丰李丽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38、《中国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状况调查与政策分析报告》丁钢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39、《课堂深处的精彩--中外教育对比赏析》雷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40、《教育-科学的世界》李政涛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41、《中小学班主任专业成长:理论与案例》陈向阳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42、《班主任工作的30个典型案例》(中学篇)主编李方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43、《谁教出来的“问题孩子》郜云雁,却咏梅北京大学出版社44、《有多少状元能够真正成才》杨东平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45、《美国学生课外作业集锦》胡庆芳等编著教育科学出版社46、《实践智慧-一种可能的教学价值》刘冬岩著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47、《学生是如何学习的-课堂中的历史》(美)M。
班杜拉——教师资格考试人物及其理论重点考点

班杜拉——教师资格考试主要考点人物介绍:班杜拉,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新行为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社会学习理论的创始人。
他认为来源于直接经验的一切学习现象实际上都可以依赖观察学习而发生,其中替代性强化是影响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
1974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1980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
常考知识点一:交互作用论班杜拉反对环境决定论和个人决定论的观点,他认为,行为、个体和环境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即三者之间是相互独立同时又相互作用的实体,三者之间互为因果,且每两者之间都具有双向互动和决定关系。
不能把某一个因素放在比其他因素重要的位置,尽管在某些情境中,某一个因素可能起支配作用。
他把这种观点称为“交互作用论”。
常考知识点二:观察(社会)学习理论一、实验在早期的研究中,班杜拉及其合作者首先让儿童观察成人对一个充气娃娃拳打脚踢的过程,然后将儿童带到一个放有充气娃娃的实验室,让其自由活动,并观察他们的行为表现。
结果发现,儿童在实验室里对充气娃娃也会拳打脚踢。
这说明,成人榜样对儿童行为有明显影响,儿童可以通过观察成人榜样的行为而习得新行为。
后来,他们对早期的实验做了进一步的延伸,把儿童分为三组,首先让儿童看电影中成年男子的攻击性行为。
在影片结束后,第一组儿童看到成人被表扬,第二组看到成人被批评,第三组看到成人既没被表扬也没被批评。
然后,再把儿童带到实验室,里面有成人攻击过的对象。
结果发现,榜样受奖组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最多,受罚组最少,控制组居中。
这说明,榜样攻击性行为所导致的后果是儿童是否自发模仿这种行为的决定因素。
二、观察学习(代替学习)所谓观察学习,又称替代学习,是指通过对他人及其强化性结果的观察,获得某些新的反应,或者矫正原有的行为反应,而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作为观察者并没有外显的操作。
(一)观察学习的分类(二)观察学习的过程:包括注意、保持、复制和动机四个子过程。
(1)注意过程:观察者注意知觉榜样情景的过程。
以美国为代表的当代社会学

2、帕森斯和结构功能主义
塔尔科特·帕森斯(Talcott Parsons, 1902~1979): 美国社会学第三时期的主角、结 构功能主义学派的创始人。 博士论文: 《桑巴特和韦伯理论中的资本 主义概念》(1927) 代表著作:《社会行动的结构》(成名作和 主要代表性著作,1937 ), 《社会系统》, 《行动理论手稿》(合著,1953),《经济 与社会》(合著)。
4、沃思
路易斯·沃思(Louis Wirth, 1897~1952): 芝加 哥社会学学派十分有影响的代表。 其代表著作: 《城市少数民族聚居区》(1928) 《城市和社会生活文集》(由他的学生在 其去世后于1964年编辑出版) 是国际社会学协会(The International Sociological Association)的创建人之一,1949 年任该协会第一任主席。
⑤
科技决定论 未来社会学派(科技决定论、技术统治 论) 代表著作: 托夫勒(T. Toffler):《第三次浪潮》 丹尼尔·贝尔(D. Bell):《“后工业社 会”的来临》 赖斯比特(J. Naisbitt):《大趋势》
第四节 社会学在中国
一、社会学的传入 时间:19世纪末20世纪初~20世纪20年代。 两种传入方式: 引进:中国具有改良主义或民主主义思想 的学者或维新派人物的主动“引进”; 输入:西方传教士与西方社会学者的有意 “输入”。
•《欧洲和美国的波兰农民》
美国社会学发展史上的第一部专业性的 巨著 两点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1. 它首创了利用私人文献(波兰农民家 庭成员间的私人信件、日记、自传、 私人文书等)进行社会学研究的新途 径; 2. 它开辟了社会学研究的新领域——人 们“生活史”的领域。
2、兹纳涅斯基
罗杰斯“以学习者为中心”教学理论及其对成人教学的启示

罗杰斯“以学习者为中心”教学理论及其对成人教学的启示崔囡【摘要】美国当代著名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结合患者中心疗法提出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理论,对成人教学有着很多启示,如:注重挖掘成人学习者的学习潜能,倡导“以成人学习者为中心”的有意义学习,为成人学习者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转变教师角色,等等。
%Inspired by his patient-centered therapy, American contemporary famous humanistic psychol-ogist Carl R.Rogers puts forward a theory of learner-centered teaching. Following are the enlightenment of those per-spectives on adult teaching:to pay attention to mining learner’s learning potential;to advocate“adult learner-cen-tered”meaningful learning;to cr eate good learning atmosphere for adult learners;to shift teacher’ s role.【期刊名称】《职教通讯》【年(卷),期】2013(000)004【总页数】4页(P49-51,55)【关键词】罗杰斯;教学理论;成人教学【作者】崔囡【作者单位】曲阜师范大学职业与成人教育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720人本主义心理学产生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其核心思想是强调人的价值,并以人性的研究作为其理论使命。
卡尔·罗杰斯(CarlR.Rogers)是当代美国著名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和教育改革家,他在人本主义心理学对教育产生的最直接而重要的影响中当推首位。
当代教育教师角色转换

当代教育教师角色转换一、教师的角色1.导师在计算机网络时代,人们很容易从外部数据资源中获得信息和知识,教师的角色不再以信息的传播者、讲师或组织良好的知识体系的表现者为主,其主要职能已从“教”转变为“导”,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引导:协助学生决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
(2)指导: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和发展元认知水平。
(3)诱导: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辅导: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使他们能够很快在网络上找到需要的信息并利用这些信息完成学习任务。
同时利用新技术协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困难,实现智力技能的迁移。
(5)教导:教师应是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朋友和榜样,教导学生养成高尚的道德、完善的人格、健康的心理等符合时代精神的各种优秀的品质,具备区分良劳信息的水平,抵制新技术带来的负面影响,避免信息作弊、侵权等不良行为的发生。
在信息时代,以计算机网络为特征的各种技术把跨学科领域联结起来,形成一个世界化课堂,它们支持地理上分离的研究单位、学科以及个体之间的合作,提供更公平地获取专门知识、信息和工具的途径,因而对教育改革提出了重大的挑战—建立新型的合作关系,改变以往制度上分离以及个体之间的工作相互隔绝的状况。
在教学的准备过程中,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教师可一起合作,设计课程,讨论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革新,交换意见,分享经验,讨论难题的解决办法。
学科教师还可合作开发教学软件。
在教学中还能够合作的方式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解决问题的水平。
此外,教师还可通过网络与学生实行正式或非正式的交流,并实行研讨,促使学生在合作的学习环境中发展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水平。
在信息时代的新教育系统中,教师作为课程的设计者和开发者在其众多角色中显得十分重要。
因为社会各方面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使课程和教学范例不可避免地发生改变。
教师应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实行课程开发。
当前美国中小学家校社合作初步研究

当前美国中小学家校社合作初步研究一、综述随着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的不断变革,家校社合作已经成为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小学阶段,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相互协作,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本文将对当前美国中小学家校社合作的基本情况进行分析,并探讨其重要性和实施策略。
在城市和乡村地区,中小学家校社合作的情况存在一定的差异。
城市学校通常拥有更多的教育资源和师资力量,因此家校社合作程度相对较高。
而乡村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家校社合作的进程相对较慢。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更新,家校社合作在乡村地区的普及程度也在逐渐提高。
家校社合作的形式和内容也在不断创新。
传统的家校沟通主要通过家长会、电话联系等方式进行,而现在则出现了线上家长会、家庭教育指导课程等多种新型合作形式。
这些新型合作形式不仅提高了家校沟通的效率,也有助于更好地满足家长的需求。
家校社合作也对学校的教育质量产生了积极影响。
家校社合作能够提高学生的课外活动参与度,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家校社合作也有助于提升家长的教育水平和家庭教育质量,从而培养出更加优秀的下一代。
尽管家校社合作具有诸多优势,但在实际操作中仍面临着一些挑战。
学校和家长之间的信息沟通不畅、合作意识不强等问题都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解决。
如何确保家校社合作的长期有效性和可持续性也是未来需要关注的重要议题。
1. 社区参与在当代教育中的重要性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变革,社区参与在当代教育中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对于美国的中小学而言,学校与社区的紧密合作已成为提升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
社区参与有助于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
通过参与社区活动,学生能够接触到更广阔的社会背景,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社区资源如博物馆、图书馆、公园等也为学生提供了实践学习的场所,激发了他们对知识的兴趣和热爱。
社区参与为学校带来了丰富的教学资源。
许多社区组织和企业会为学校提供资金支持、物资捐赠或专业指导,助力学校开展各类教育项目。
当代美国基础教育改革及其启示

当代美国基础教育改革及其启示齐彦(长春师范大学,吉林长春130500)基础教育是国民教育的基础,是人才培养的基石,是国家竞争力的有力保证。
在这个谁在教育上处于领先地位,谁就能在国际舞台上处于战略主动地位的时代,我国已经认识到教育改革对国家各方面发展的影响,并付之行动的同时,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取得了一些成绩又存在一些问题,在这种情况下,要进一步了解发达国家的基础教育改革,特别是美国的教育改革,将为我们推进教育改革提供重要的借鉴。
一、当代美国基础教育改革进程概述1.改革的序幕。
1983年,美国教育质量委员会提出《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的报告拉开了美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序幕。
接下来的二十多年,美国一直存在危机意识,美国对于危机内容的研究也不断地出现,不断地推出改革基础教育的新举措,以解决基础教育改革问题的出现。
2.改革的预热。
在1989年9月,美国总统布什成功竞选连任之后不久,组织各州长召开了至今未有的“教育”峰会,在2000年,第三次峰会在IBM纽约总部举行,“提高教育质量”被提到改革的日程上来。
3.改革的发展。
2002年,《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的提出,标志着美国的教育基础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该法案美国创造了四个历史第一:1)历史上第一次对学校进行统一评估;2)第一次对教学质量实行严格的规定;3)第一次将联邦政府的教育经费与每所学校的教学质量联系起来;4)最先关注全国学生学习质量的提高。
二、我国目前基础教育改革存在的问题1.对我国考试改革要重视。
在阅读文献中,了解到中学或大学等的入学考试几乎成为制约改革思想的严重问题。
由于我国人口众多,选拔人才的制度从古代顺延到现在就是考试制度,这样一方面可以为普通的学生提供一条走向成功的途径,但考试制度的存在,已成为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巨大的绊脚石。
我们只有将我国考试制度重新审视,引入与新改革理念相符合的考试制度,才能更好的适应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顺利进行。
2.教师面临的困扰不可小视。
当代美国初等教育的发展及其启示

7、教育标准化的作用:在六次改革浪潮中,标准化考试和评估起到了关键 作用。它们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学校教育的均衡发展,但同时也引发了一些争议 和问题。在未来的教育改革中,需要更加权衡标准化考试和评估的利弊,制定科 学合理的评估体系。
8、教师角色的转变:随着改革的深入,教师的角色也在发生变化。从最初 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逐渐转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教师的角色逐渐 转变为指导者和辅导员。
同时,为了提高教育质量,美国也推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其中最具影响 力的是“核心课程计划”和“学生成就评估”。前者强调核心学科的重要性,如 数学、阅读、科学和社会研究等;后者则通过对学生的定期评估来衡量其学习成 果。这些改革措施有效地提高了教育质量,并推动了美国初等教育的快速发展。
二、多元化和包容性的教育环境
五、当代美国初等教育给我们的 启示
1、注重核心学科和多元化教育:美国初等教育的经验表明,注重核心学科 和多元化教育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在中国,我们也应该更加基础学科的教学 和多元文化教育的发展,为学生提供更多元的学习资源和机会。
2、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美国的科技教育经验提醒我们,培 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是非常重要的。中国也应当加强这方面的投入和 探索,利用科技手段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水平。
4、第四次浪潮(1980-1990)
第四次浪潮主要涉及标准化考试、择校和学校联盟。在此期间,联邦政府通 过《美国复苏与再投资法案》支持学校改革,推动标准化考试。同时,家长选择 权得到扩大,学区间的竞争加剧,学校开始形成联盟以共享资源和提高教育质量。
5、第五次浪潮(1990-2000)
第五次浪潮主要教育技术、学生评估和教育标准化。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 发展,教育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学生评估方面,出现了以“全国教育进步评估” 为代表的大型标准化评估项目。然而,这也引发了关于评估目的和方法的争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泼、更有思想性、更具伦理关怀的课堂,那么根据特 三定的目标和主题,有意识地选择和运用这些不同的教
—三师角色,就可以给学生的学校生活增添变化、挑战和 —三快乐。
三
四、当代美国社会科教师角色的特点和
三启示
二
首先,教师角色与课程特性相结合。美国社会科
—三协会(NCSS)对社会科做出以下界定:社会科是为了
任京民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博士生 200234
万方数据
在所有思考的角色中,发问者可能是最重要的, 因为它要求教师担当苏格拉底式的哲学家,像苏格拉 底那样善于寻求事物清晰、明确的解释,进行标新立 异的分析,质疑人们习以为常的观念。教师应该深入 分析学生对于问题或议题的设想,以便促成令人满意 的讨论。在这个意义上,质问学生意味着教师必须首 先形成系统的推理,评价资料来源的客观性或偏颇性, 并担当怀疑论者,不满足于一本书中呈现的精确、完 美、唯一的结论。由这样一个怀疑论者教育的学生, 一定会形成他们自己认为是某一特定情景下正确的、 “最好的”或者合理的观念,并为之辩护。这类怀疑论 者的目的并非是帮助学生积累知识,而是旨在利用知 识去发现和解决问题——即怎样思考。因此,发问者 的角色强调的是过程而不是结果。
几乎在日常的每一堂课中,教师都可以提出一些问题, 诸如“你能证明你说的话吗?…‘你的证据是什么?”或 者“有足够的例子来证明我们的观点吗?”以便对学生
进行启发。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科学探究。探究 开始于发现和界定问题,通过寻找解决办法形成和检 验结论,最终做出决定。必要时,也可以对科学探究 的价值观进行审查。通过这一过程,学生将学会科学 探究的方法。
冲图分类号]G51 5.712 f文献标识码IA【文章编号】1009—718X(2009)01—0072-K)4
教师角色是教师的多重社会属性和社会关系在教 学活动中的反映,是教师的一整套行为规范和人们对 教师的角色期待。fl】教师所扮演的角色成功与否,直 接决定着他箍否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施加积极影响,能 三否对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发挥应有豹作用。一个优秀 三的教师,必定是一个善于扮演课堂角色的教师。与中 三小学一般学科相比,社会科教师在课堂上扮演的角色 —三更加丰富多样。社会科教师的每一种课堂角色都会对 —三学生的社会性发展产生特殊的影响,包括学生的社会
识有助于学生准备考试的内容、未来的学习以及公民 的角色。
作为知识权威,教师通过传递知识的方式影响学
生身心的发展,促使他们社会化。角色的关键在于把 事实教给学生,让学生牢记,使之成为思考和评价的 基础。作为知识源泉,教师以现有理论为基础,向学 生推荐文献、学术著作、参考资料,拟定研究方法, 教会学生利用图书馆。教学的过程包括布置任务、提 出问题、回答质疑和论证假说。作为引导者或顾问, 教师力图减少刻板和指令性的学习。然而,教师知识 权威的地位仍在,引导的目的是针对学生个人的需求 和问题,更好地因材施教。教师通过对已有观点提出 质疑,推荐有关的重要书籍材料,帮助学生思考和解 决问题。教师提供了专家性的指导后,也应该鼓励学 生自己检验和思考收集到的资料。因此,引导者或顾 问的角色虽然本质上是教导的,但也能起到强化思考 的作用。
当代美国社会科教师角色论析
任京民
【摘 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扮演的角色,对学生的身心发展和教育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美国在中 小学开设社会科、已有百年的历史,为了顺利实现教学目标,美国的社会科教师扮演的角色主要有教导的 角色、思考的角色和情感的角色。当代美国社会科教师角色,具有教师角色与课程特性相结合、与教学 目标相结合、与学生的学习心理特征相结合三大特点,这对于我国中小学社会科教学改革的推进具有一 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美国;社会科;教师角色
,:==:
_口■■ 1教_ 育科学研究2009 7 l
的眼光来观察、看待复杂的社会事件,让他们产生关
于信仰和价值观的新认识。学生通过参与课堂剧表演,
可以提高学习欲望,增强社会活动能力。成功的课堂
剧表演必须包含四个基本要素:背景知识、视角与观
点、情景与境遇、组织和指导。001例如,杜鲁门总统决
定在广岛和长崎投放原子弹的历史剧目可以重演,教 师担任导演或扮演总统,学生们参加演出,扮演一个
哪一种组织模式,教师的角色都是为学生的参与租自三一 由表达创造积极的情感氛围,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三一 都有发言权。毫无疑问,通过让学生亲身思考影响他三一 们自己和整个世界的严重问题,学生将学会民主的参三一
与引方起式一。些当愤然怒,、。激重动大、的喊问H题H乃和至令混人兴 乱奋,的越观些点现有象时应会该发生。当民主讨
三论的过程变得熟悉和轻松自在的时候,主动发问和回
’■三答问题的学生就会越来越多。由于学生成长时更多地
—三体验了教师扮演的角色,他们自己可能就会接纳这些
—三角色,并在教师的示范下履行这些角色。在辩论和讨
—三论有争}义的问题时,特别是在这些问题中明显形成了
—三不同的阵营或对立的双方时,煽风点火者或唱反调者
陪审团讨论这个决定。通过探讨使用武力和人类生命 价值的伦理或道德问题,训练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培
养学生的历史观与社会观。…】课堂剧表演需要较多的 时间、精力投入,应该进行充分准备,留出专门的活
动时间。
情感的第三种角色是煽风点火者或唱反调者,不
论学生提出什么,该角色都强调不同、的观点。在这个
角色中,教师故意采取不受欢迎的、令人讨厌的甚至
作为社会代表,教师应该构建一个有序、礼貌的 学习组织,使辩论有章可循,保证绝大部分学生有机 会分享同学的观点和情感。为了实现分享,教师可以三 制定一套非正式的规则,例如轮流发言,肯定某些学= 生的发言,或者指派学生担任监督;也可以借鉴较为三一 正式的辩论规则,一例如罗伯特的次序规则、议会的规三一
则、小组或协会陈述,或者是以上规则的混合。无论一
鼍认知、情感体验,甚至于社会行为的倾向。根据教学
—三情境的不同,教师有意识并恰当地扮演多种角色,不 —三仅可以使课堂生活变得更加有趣、更加具有生成性, —三而且可以提高或形成特殊的教学效果。为了顺利实现 —三教学目标,在美国,社会科教师扮演的角色主要有教 1,'—三0导的角色(didactic roles)、思考的角色(reflective
对社会代表起补充作用的是剧作家的角色,教师三一 创设课堂剧,进行戏剧表演,这也是社会科常见的教三一 学模式。课堂剧表演需要准备一些道具,包括舞美、三一 服装、工艺品、海报或布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三一 增强表演的效果。课堂剧表演通过把学生的情感带入三一 某一特定社会、历史情景之中,尝试让学生用该时代三一
是站不住脚的古怪理论、判断和信仰,通过这种方式
检查学生对某一问题或主题的观点,并激励学生辩论。
教师可以通过挑起争论或“改变立场”来“煽风点
火”;教师也应该做好充分准备,以还击和反驳学生的
主张。不习惯教师扮演唱反调者的学生,开始时可能
感到迷失方向和困惑不解,但不久就会逐渐喜欢上这
种挑战。如果教师在一次争论中被打败,学生会觉得
艺术诠释者旨在通过个人的和创造性的方式来研 究社会科的问题,这些问题需要解释和讨论其中的文 化含义与象征意义,可以借鉴历史编纂、法律推理或 文艺批评的方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小说或电影 中的人物、情感和情节,探讨其中的文化含义,小说
如巴克的(伏坳、阿奇贝的《瓦解》等,【51电影如《西
线无战事》、《北方》或《乱》等;[6】随着社会或技术进 步,寻找图像和文字之间的联系,譬如,教师可以拿 来林肯、尼赫鲁、孙中山、侯赛因等人的官方照片, 要求学生根据照片中使用的国家象征符号和呈现方式 的不同,比较和对比这些领导人,以此为基础,可以 对不同时代和地区的领导人和领导阶层进行概括。尤 其是在中学,绘画、音乐、摇滚歌曲、诗词都可以用
—三的角色可能最有用。故而,此角色更适合于处理大量
—三含糊的问题或道德两难问题。
—三
综上所述,在进行社会科课堂教学时,教师扮演
—三多种多样的角色,可以对学生的学习动机、思维和情
.。 三..感产生重大影响。教师角色的多样化有助于学生对教 三学内容形成更全面、透彻的理解,得出更合理的结论,
:=做出更明智的决定。而且,教师如果想创设一个更活
=roles)和情感的角色(affeetive roles)。12]
一、社会科教师教导的角色
教导的角色旨在传递知识。有三个角色起到传递
知识的作用,分别是知识权威(authority)、知识源泉 (resource)、引导者或顾问(guide or-adviser)。脚这三个 角色的核心是教导,即教师成为事实、观念和结论的 源泉。传递知识的方式通常是讲授和解惑等。这些知
二、社会科教师思考的角色
思考的角色旨在促进思维技能和问题解决。思考
的角色主要有三个类型:催化剂或发问者(catalyst or questioner)、科学探究者(scientific inquirer)、艺术诠释 者(artistic interpreter of symbols)。141这三个角色的核 心是让学生掌握思维方法,j例{妻Ⅱ,形成、修正以及验 证假说。教师负责提出问题而不一定回答,要求学生 与同学合作,尽可能拿出大量的证据、事实,形成他 们自己的解释或观点,并依据来源和逻辑对结论进行 检验。如果教师干预或帮助学生发现正确答案,那么 教师思考的角色就转变为教导的角色。
万方数据
。
外国教育
于教学,要求学生思考某时某地文化形成的方式,文 化产物影响社会的可能方式,等等。历史绘图法可以 促进学生形成对历史记载和表达方式的认识,从中可 以引出丰富的问题。可以评价历史见证人,同时讨论 一手和二手资料价值观的不同。教师对艺术作品的诠 释,是从~个范围更广的人文主义的视野中看待历史 和文化,使学生在享受审美情趣的同时激发学习的兴 趣,在展开想象的同时激起创新的欲望,在欣赏艺术 作品的同时进行艺术的探究。川
二三提升公民能力的、关于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综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