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
不同地区的民俗文化

不同地区的民俗文化民俗文化是指在特定地域特定社会群体中流传的、反映群体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各种习俗、传统和文化活动。
由于地域和历史的差异,不同地区的民俗文化呈现出丰富多样的特点。
本文将以地域为线索,介绍几个不同地区的民俗文化。
一、云南的傣族泼水节傣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地区。
他们热爱自然,善于歌舞和独具特色的传统习俗,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泼水节。
泼水节通常在农历4月中旬举行,人们在这个节日里相互泼水,以洗涤身心、驱赶霉运。
节日期间,人们身穿鲜艳的传统服饰,手持水壶,边唱传统歌曲边相互泼水,场面十分热闹欢乐。
二、日本的盂兰盆节盂兰盆节是日本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也是日本佛教的重要节日之一。
在这个节日里,人们会祭奠祖先和亲人的亡灵,并相信亡灵会回到人世间与亲人团聚。
节日期间,人们会在家中张灯结彩,供奉食物和饮品。
此外,还有传统的骨灰撒水仪式,人们会将亡灵的骨灰扔入水中,以祈求其得到超渡。
三、印度的哈里纳卡什瓦节哈里纳卡什瓦节是印度北部拉贾斯坦邦的传统节日,也是印度教的重要节日之一。
在这个节日里,人们举行庆典,庆祝丰收和神圣的婚姻。
庆祝活动包括狂欢游行、舞蹈、音乐、各种节目表演等。
同时,人们还会使用不同颜色的粉末互相洒、涂在彼此的脸上,象征着欢乐、友谊和团结。
四、西班牙的圣人节西班牙是一个宗教传统深厚的国家,圣人节是西班牙各地的重要节日。
每个城市都会有自己的守护圣人,当圣人的庆祝日到来时,人们会举行盛大的庆典活动,包括游行、音乐、跳舞和烟火表演等。
此外,人们还会在广场上摆放各种传统的市集摊位,供人们品尝当地特色美食和手工艺品。
五、埃及的法尼尔节在埃及,法尼尔节是一年一度的清明节,用来纪念农业之神法尼尔。
在节日里,人们会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包括戏剧表演、音乐和舞蹈。
此外,人们还会彩绘庙宇和大门,装饰家园,祈求法尼尔保佑农作物和人们的幸福安宁。
这个节日传承至今,成为埃及民众欢度春天的重要节日。
结语不同地区的民俗文化各具特色,彰显了地域和历史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民俗文化包括哪些方面

民俗文化包括哪些方面?
民俗文化包括:生产、生活习俗、游艺竞技习俗、节庆、礼仪、祭祀习俗以及民间文化艺术等,其内容包罗万象,十分庞杂,渗透于民众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婚、丧、嫁、娶等多个方面。
人们常常通过民间歌舞、歌谣、谚语、谜语、歇后语、民间传说、寓言故事等抒发情感,表达喜、怒、哀、乐。
在我国广大农村,不计其数的奇山异石、险峰秀水等自然景观都有着各自美丽动人的神话与传说。
民众通过传说和故事、赋予自然景观神奇的力量、神秘的色彩,有的甚至被世代视为保佑一方的神灵。
民俗文化知识

民俗文化知识民俗文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特定的传统习俗和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反映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和精神追求。
在民俗文化中,人们通过各种仪式、节日、习俗和传统活动来表达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民俗文化的丰富多样性令人叹为观止。
每个国家和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民俗传统,其中包括婚礼、葬礼、节日庆祝活动等。
这些传统活动不仅给人们带来了欢乐和娱乐,更是人们凝聚情感、传递价值观念的重要途径。
婚礼是民俗文化中最重要的仪式之一。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婚礼仪式各不相同,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目的,那就是将两个人的生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婚礼通常包括结婚仪式、婚礼宴会和婚礼舞会等环节。
婚礼上,新郎新娘会穿上华丽的婚纱和礼服,接受亲友的祝福和祝福。
婚礼还常常伴随着一系列的习俗和传统,如拜堂、喜糖、敬酒等,这些习俗代表着对新婚夫妇的祝福和祝福。
葬礼是民俗文化中最庄重的仪式之一。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葬礼习俗各不相同,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目的,那就是为逝去的亲人送行,表达对逝者的敬意和怀念之情。
葬礼通常包括告别仪式、火化仪式和悼念活动等环节。
在葬礼上,亲友们会穿上素色的服装,为逝者送行和祈祷。
葬礼还常常伴随着一系列的习俗和传统,如守夜、烧纸、撒纸钱等,这些习俗代表着对逝者的尊重和怀念。
节日庆祝活动是民俗文化中最欢乐的时刻之一。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节日庆祝活动各不相同,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目的,那就是庆祝特定的事件或纪念特定的人物。
节日庆祝活动通常包括庆祝仪式、游行游玩和娱乐活动等环节。
在节日庆祝活动中,人们会穿上节日的盛装,参加各种庆祝活动和游戏。
节日庆祝活动还常常伴随着一系列的习俗和传统,如燃放烟花、舞狮、吃汤圆等,这些习俗代表着对节日的庆祝和祝福。
民俗文化不仅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传统习俗和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通过参与和传承民俗文化,人们能够感受到历史的底蕴和文化的魅力,增强自身的文化自信和身份认同。
因此,保护和传承民俗文化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和义务。
各地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各地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民俗文化是一种丰富多彩的文化形态,它代表着一定地区、一定民族的聚居与生活方式,是这些地区、民族自然环境、社会制度、历史文化相互作用的结果。
各地的民俗文化具有不同的特色与魅力,如何传承与发展成为了我们需要探讨的话题。
一、民俗文化的传承1、家庭传承民俗文化的传承最初是从家庭开始的。
在中国,许多家庭都有传统的文化传承方式,如新年扫楼、贴春联、包饺子等都是一种非常生动有趣的传承方式。
家庭传承不仅能够增强家庭的凝聚力,同时也能让家庭成员在传承中获得更多的文化体验。
2、民间组织传承民间组织在传承民俗文化方面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如中国的庙会、戏曲、民乐、舞蹈等都是民间组织通过传承和推广而得以传承下来的。
在这些组织中,从专业人士到业余爱好者都有参与,他们通过教授技巧、传授经验,以及示范演出等方式,让更多人了解、参与和喜欢上这些文化形态。
3、地方政府传承地方政府在民俗文化的传承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地方政府为了维护、传承当地的民俗文化,会在重要节日或特别的文化活动中,组织相关的文化表演,如大型的民俗游戏、演唱会、花灯展等。
这些活动不仅能够吸引大量的游客,还能让当地居民更加了解和传承民俗文化。
二、民俗文化的发展1、深度学习在当今社会,网络的普及使得学习民俗文化变得越来越方便。
现在,我们可以通过许多渠道了解、学习和了解不同地方的民俗文化,如电影、电视、书籍、互联网等等。
例如,通过字幕组、博客、论坛等方式,了解到不同地区的民俗文化,既能增长知识,也能促进不同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
2、创新开发另外,民俗文化的传承发展还可以从创新开发方面入手。
一些创意公司正在研发有趣的民俗文化衍生产品,如连衣裙、墙纸、家居饰品等等,这些文化创意产品既能体现深厚的地域文化特色,同时也适合长时间佩戴或使用。
3、文化旅游除此以外,文化旅游也成为了重要的民俗文化发展方向。
通过旅游,人们可以亲身感受、体验不同地区的民俗文化,增加旅游地的吸引力,同时也为当地旅游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民俗文化

民俗文化服饰篇
• 历史和心理的鸿沟 汉服至少存在三千多年,但从满清强行实行 “剃发易服”以来,至今已断流360年,对 于一个民族的文化演变来说却是一个漫长的 过程。
• 心理的鸿沟 现代中国人的文化意识淡薄和汉民族文化的 长期虚无化和不完整化导致汉服恢复工作很 可能无人问津,无人喝彩。
• 新民族政策 主张各民族平等团结,由于汉民族在人口和 文化方面的特殊性,政府一直刻意对汉民族 意识模糊化处理,重点强调历史上的民族融 合,淡化民族矛盾。
贰 由于世界各地、各民族之间所存在的自然地理气候与人文历史传 统的差异,是导致各民族的服饰有所差别的根本原因。
叁 也正是因为这种差别,也使得各民族的人民对其传统服饰产生了 特殊的热爱之情,而这种热爱,实际就是民族感情的具体表现。
民俗文化服饰篇
• 服饰风格与其所属民族的生活习性息 息相关。例如古代文化较为先进,而 政权相对稳定的农业国家,如古中国 的特色服饰---即汉族服饰,以宽袍大 袖为主,正是汉族人生活条件优越的 表现。
• 一般来说,春秋季节服饰的特点尤为突出。春秋季服饰上装以拼接衫为主,色彩对比鲜 明,常用几种色彩的面料拼接而成,剪裁得体,缝工精细,装饰性很强,它的特点也是 通过服装的装饰工艺宋体现的:有拼接、滚边、纽攀、带饰、绣花等。
• 裤于多用蓝地白印花布或白地蓝印花布,裤挡用蓝或黑色士林布拼接。拼接时由实现实 际需要的拼接发展到主观意识的拼接,无不讲究整齐均衡和对称的形式美。
• 汉族民间故事说:当年轩辕黄帝要选十二动物担任宫廷卫士,猫托老 鼠报名,老鼠给忘了,结果猫没有选上。大象也来参赛,被老鼠钻进 鼻子,给赶跑了。其余的动物,原本推牛为首,老鼠却窜到牛背上, 猪也跟着起哄 ,于是老鼠排第一,猪排最后。虎和龙不服,被封为 山中之王和海中之王,排在鼠和牛的后面。
中国民俗文化的类型

中国民俗文化的类型
中国民俗文化的类型有三大类八小类的民俗:
1、物质生活民俗
(1)生产民俗(包括采集民俗、狩猎民俗、畜牧民俗、农耕民俗、手工业民俗等。
)
(2)共商业民俗(服饰民俗、饮食民俗、居住民俗、手工业、服务业和商贸诸业等物质资料的加工服务方面)
(3)生活民俗(衣、食、住、行等物质消费方面)
2、社会生活民俗
(1)家庭民俗,包括称谓民俗、排行民俗、亲族民俗、财产继承民俗等。
(2)村落民俗,包括集市民俗、乡规民俗、村社民俗等。
(3)民间组织民俗,包括行会民俗、社团民俗、帮会民俗等。
(4)礼仪民俗.包括生育礼俗、成年礼俗、婚嫁礼俗、寿诞礼俗、丧葬礼俗等。
(5)岁时节日民俗,包括传统节日、公历节日、宗教节日、二十四节气等
3、精神生活民俗
(1)信仰祭祀民俗,包括民间宗教信仰、巫术星占、礼俗禁忌等;
(⑵)口承语言民俗,包括民间神话、民间传说、民间故事、民间歌谣、民间叙事诗、谚语、方言俚语等;
(3)民间艺术民俗,包括民间音乐、民间美术、民间工艺、民间小戏、民间舞蹈等;
(4)民间游戏娱乐民俗,包括民间游戏、民间体育竞技、民间杂艺等。
(⒂)民俗旅游资源。
传承民俗文化

传承民俗文化民俗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独有的宝贵财富,它承载着人们的历史记忆、道德观念和生活方式,是国家和民族的根基。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传承民俗文化面临着严重的挑战和威胁。
本文将探讨传承民俗文化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有效地推动传承工作。
一、民俗文化的重要性1.保护国家文化身份民俗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独特标识,它反映了这个国家的传统习俗、价值观念和审美观念。
传承民俗文化有助于保护和传承国家的文化身份,让后代更好地了解和热爱自己的传统。
2.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民俗文化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石,它通过规范人们的行为举止和礼仪习惯,促进了社会的互信和团结。
传承民俗文化能够增强社会的凝聚力,促进社会和谐。
3.培养优秀品质民俗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如尊老爱幼、勤劳勇敢、孝顺敬爱等,这些品质是人们的精神财富。
传承民俗文化有助于培养人们的优秀品质,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二、有效推动传承工作的措施1.教育引导教育是传承民俗文化的最重要手段之一。
学校应该加强对民俗文化的宣传和教育,使学生了解并热爱自己的传统文化。
此外,家庭教育也应该注重培养孩子对民俗文化的兴趣和认同感。
2.社区活动社区是传承民俗文化的重要场所,通过举办各种民俗活动和节庆,可以激发社区居民的参与热情,增强他们对民俗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3.优秀传统艺术的传承传统艺术是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民歌、民舞、传统戏剧等。
政府和社会应该采取措施,加强对传统艺术的保护和传承,推动艺术人才的培养和传习。
4.利用新媒体平台宣传随着新媒体的发展,通过互联网、社交媒体等平台,可以更广泛、更迅速地传播民俗文化。
政府、学校、社团等可以利用这些平台定期发布有关民俗文化的信息和活动,引导公众的关注和参与。
5.加强相关法律和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传承民俗文化需要政府的支持和引导。
政府应该加强相关法律和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保护传统文化遗产,推动传承工作的开展。
中国的传统民俗和寓意

中国的传统民俗和寓意
中国的传统民俗有着丰富多样的寓意和象征意义,以下列举几个典型的传统民俗和它们的寓意:
1.拜年:在春节期间,人们互相拜年,祝福彼此新年快乐和
幸福。
拜年的行为寓意着互相尊重和团结,希望彼此的生
活都能如春节一样充满喜庆和繁荣。
2.舞龙舞狮: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祥瑞和力量的象征意
义,舞龙舞狮是为了迎接吉祥的标志。
舞者扮演的龙和狮
子传递着祝福和喜庆的信息,同时还有驱邪和辟邪的意义。
3.破五节:在农历五月初五,人们会划龙船、放龙舟,以纪
念古代诗人屈原,并清除瘟疫和灾难。
破五节象征着驱邪
和辟病,也是为了呼唤丰收和保佑。
4.婚礼习俗:中国传统婚礼习俗多种多样,在其中包含着对
夫妻和婚姻的寓意和祝福。
例如,新郎新娘敬茶象征着尊
敬和感恩;喜饼和红包代表着祝福和财富。
5.制作汤圆:汤圆是许多传统节日的必备食物,特别是在元
宵节,它寓意着团圆、家庭和睦。
汤圆的圆形象征着团结
和完整,吃汤圆寓意着合家团圆和幸福安康。
6.红包:在春节和其他重大庆典上,人们会给孩子和年长者
发红包,其中放着一定金额的钱。
红包象征着祝福和好运,也代表着对受红包者的关爱和尊重。
以上只是一些中国传统民俗的寓意和象征意义,每个习俗中还
有许多细节和地域特色。
这些民俗传承了中国丰富的文化和价值观念,通过庆祝活动和传统习俗,人们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俗文化是广大劳动人民创造和传承的一种中下层文化现象,她作为一种悠久的地域文化,属于民族文化的一个部分.研究地域方言词汇的民俗文化内涵,有助于开发语言资源,为汉语史的研究提供重要的活素材,而且可以为社会学、民俗学、历史学、考古学提供借鉴,同时也有助于民俗语言学和民俗文化的研究.我作为一个在沂蒙山区土生土长的大学生见证了我们临沂的风土人情,寒假期间,我又十分有幸的参加了“罗庄信合杯”非物质文化遗产暨沂蒙民俗展,该展览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守住精神家园”为主题,汇集了大量传统民俗物品以及临沂文艺界的名家精品,云锦,脸谱,剪纸,绘画,书法,雕刻,烫画,年画,泥塑,砚台等艺术作品应有尽有.... 下面我就我们临沂的传统节日集市庙会民间秧歌、乐舞戏曲、剪纸印、书画、特色饮食、手工艺制作品等蒙山风俗人情作了调查:集市庙会蒙山一带过去交通闭塞,“舟车不通,人民稀少,土货不出,外货不入”。
集市是居民进行交易活动的主要场所。
一般的说,临近春节的集叫做“年集”,年集孩子愿意去,可以随大年们买些玩具。
集多以五日为期,例如一六、二七、三八、四九、逢五排十,我们老家费县上冶是逢一六,到现在我们那儿还有句歇后语说:初一集----没赶(敢)的。
到集市上进行买卖交易称为“赶集”。
集市结束,称为“散集”。
一般大集从上午至下午,小集至中午即散。
亦称“赶会”、“赶山”,多于春初和秋末在庙宇所在地举行,会上一般有戏剧演出或其他娱乐活动,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进行贸易,有的并来烧香拜佛。
旧时蒙山泰山行宫每逢“三月三”、“九月九”庙会,士女云集,熙熙攘攘。
至今,蒙山万寿宫、明广寺每年三月初一至初五仍举行庙会,人山人海,热闹空前,今年我们地区河东区在太平街道办事处的影视城举办了庙会。
民间秧歌这是临沂重要的社会文化品牌,我们临沂三区驻地相对多一些,已经延伸到了全市城乡、社区、基层和广大农村。
民间秧歌会的举办把群众文化艺术活动推向高潮。
我市兰山区苗庄社区的老年老年健身秧歌队、女子威风锣鼓队、摩托车特技表演队等蕴含传统文化特色的沂蒙民间表演,每年春节前后让市民感受到浓浓的乡土气息。
特别是无极健身球保健操融运动健身、医疗保健、文化娱乐于一体,既锻炼了身体,又给观众美的享受。
戏曲沂蒙地区的戏曲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其中以柳琴戏最为著名。
建国之初涌现出一批优秀的柳琴演员,如李春生、唱青衣花旦的张金兰等。
柳琴戏旧称拉魂腔,唱词通俗生动、善于铺陈,尤其长于叙事和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
柳琴戏的唱腔音乐,源于临沂流行的姑娘腔、花鼓调,并受到柳子戏的影响,其唱腔以多彩的花腔、独特的拖腔为主。
剧目多取材于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表演朴实、生活化。
特别是小丑的表演,诙谐又不流于庸俗。
沂蒙地区有很多庄户剧团,1941年成立的沂水高庄镇朱位村剧团,人换了一茬又一茬,但热爱戏剧的激情不减,他们每年用牛车、马车拉着演员和戏箱,四邻八村汇演。
无需高台大院,也不用急管繁弦,篱边场院扎个架子,村头旷野搭个土台,锣鼓响起时,粗布棉袄一甩,高大嗓门一亮,就踩着碎步粉墨登场了。
大红帷幕开合处,戏中的角色水袖飘飘,名眸流转,字正腔圆的演绎着剧中的悲欢离合。
剪纸沂蒙地区是著名的剪纸之乡。
无论走到哪个村庄,不管经过哪家窗前,你几乎都会发现吉祥的、火红的窗花点缀着农家的日子。
炕头上,灶火前、雪夜里、老树下,一双双灵巧的手,一把把飞舞的剪刀,将日新月异的农家生活剪出无限风光,剪出浓郁的诗情画意。
剪纸是民情民俗的载体。
临沂市艺术馆的王滨先生在剪纸领域取得了有代表性的成就。
20世纪7年代住在艺术馆阴冷潮湿的地下室里的民间艺术家,把艺术创作的根深深的扎在祖传文化的沃土里,从民间美术中提取令人振作的元气,去体现时代精神。
他和他的学生田归红创作的大型剪纸《莲生贵子》、《桃孩》、《王祥卧鱼》等,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全国剪纸展览中获三个金奖,两个银奖;剪纸连环画《王祥卧鱼》被清华大学工艺美术学院收藏。
这幅剪纸把天地作半圆,天空布满半圈雪花,王祥卧冰的腹部剪一大鱼,周边浮游着一群小鱼,构成一幅汉画石刻和富有装饰味的现代木刻。
他在《水浒人物一百零八将》、《西游记》、《三国演义》、《红楼梦》等剪纸创作中,吸收了民间传统文化丰富的形象内涵,在造型和刀法上大刀阔斧、得意出神,从有法到无法,把民间艺术的传统魅力转化为新的剪纸语言符号。
王滨还借鉴中国画的传统装裱技法,把大型剪纸作品反放在布面上喷水展平,然后将剪纸正面粘封四边,成功的装裱出一幅幅剪纸作品。
沂蒙地区还有一种挖补门笺,也叫套色门笺,民间叫做“换堂子”,富丽而不失朴实,鲜艳而不媚俗,统一而又富有于变幻。
春节飘在家家的门楣,象流水流出几番喜庆的韵致书画沂蒙是“书圣”王羲之的故里,著名的书画之乡。
受书圣的影响,这里自古就有研习书法的风尚。
“鲁南古城秀,琅琊名士多”,临沂古称琅琊,历史人物荟萃,墨客迭出,除了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之外,唐朝大书法家颜真卿也诞生在这里。
临沂旧城西南角的普照寺遗址,原是王羲之的故居,过去一直保留着王羲之的“晒书台”和“洗砚池”等遗迹。
临沂城内原有一座五贤祠,是古人为纪念诸葛亮、王祥、王览和颜真卿、颜杲卿五位先哲而建。
千万年来,临沂书画之风不衰,小至几岁垂髫幼童,上至八十白发老翁,多有挥毫泼墨,纸上生花者,张寿民、王小古、惠玉坤、皮之先、高庆荣、马约、颜泉、李大坤等书画名家,将传统的书法艺术进一步发扬光大。
近年来,书法热已逐渐成为具有浓郁地方风情的地域性文化。
一些研究王羲之、颜真卿的民间学术团体也相继成立。
1990年5月,临沂地区成功的举办了书圣艺术节,同时举办了“中国临沂书圣杯国际书法大赛”和“王羲之故里国际书画”邀请展。
临沂地区正以传统书法艺术的魅力,吸引着愈来愈多的海内外人士来此观摩书法、交流技艺2006年,我市又成功的举办了第三届书圣艺术节。
著名书法大师沈尹默曾说过:“世人公认中国书法是最高艺术,就是因为它能显示出惊人奇迹,无色而具画图的灿烂,无声而有音乐的和谐,引人欣赏,心畅神怡。
”这一对中国书法美学特征的准确评价,在古临沂得到了鲜明的印证。
特色饮食风味小吃历史悠久,品种繁多,其中尤以糁(sa)和八宝豆豉最具著名。
糁在临沂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其中主要原料是母鸡肉(或牛肉、羊肉)和麦米、面粉、辅以葱、姜、盐、酱油、胡椒粉、香油等20多种佐料,不仅营养丰富,味道鲜美;还可以祛风逐寒、健胃温脾。
近些年来作为一种名吃已进入各大城市。
八宝豆豉因用黑豆、茄子、鲜姜、杏仁、花椒、紫苏叶、香油、白酒八种原料发酵而成,故称“八宝”它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赖氨酸等营养成分,具有温中健脾、益气补肾、温中散寒、宽中降逆、开胃止呕、滋补润燥、舒筋活络等多种保健医用功能,远销全国各地及日本、中非等国家。
“吃了临沂饭,走遍天下不用看”,一句朴实的民间俗语,道出了临沂饮食文化的丰盛。
手工艺制作品沂蒙地区的手工艺制作品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更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莒南的王家坊曾被中国文化部誉为“中国雕塑之乡”。
那些在山野中沉睡的石块,在刚錾、锤子的叮当声里,在汗水顺着黝黑的脊背砸落下来的滴答声里,成为一件件构思巧妙、造型古雅、风韵天成、内涵深邃的珍品。
临沭县苍马山下朱苍乡的花岗岩,色正质纯是石雕的上等材料,所雕狮、虎之类制品,艺术品味也很高。
苍山县小郭东村被国家文化部誉为“中国泥塑之乡”,做泥玩具的历史至今已有130多年。
这些泥玩具有泥模成型,注重外形的夸张。
在泥坯上涂以白粉做底色,再施以大红、桃红、黄绿、紫等颜色,最后用黑色进行勾勒,达到多样统一的效果。
有的背部和底部仍表露泥的本色,朴实无华。
临沂泥玩具以桃红和绿色为主调,热烈、明快、活泼、各种戏曲人物、各种动物的造型惟妙惟肖,展现了劳动人民非凡的智慧。
褚庄的“牛头哨”能吹出几个单调的曲调。
“五丝哨”以红、黄、蓝、白、黑五色线系着陶哨,取端午节民间佩戴“万岁索”的吉利。
这些富有乡土气息和浓厚趣味的玩具,多次出国参加民间艺术展览,有的被送往宋庆龄故居纪念馆陈列。
值得一提的是,与泥玩具亲缘很近的民间工艺——捏面人,在沂蒙地区也经常见之于街头。
几种染了色的糯米面团,在手艺人捏型搓揉下,几分钟时间内就成为各种神话人物如孙悟空、猪八戒之类造型,令孩子们爱不释手。
2001年,中央电视台在临沭县拍摄《梦想剧场》,捏面人就入了镜头呢。
郯城的木雕玩具历史悠久,式样繁多,刀枪剑戟、车马鸟兽、各种人物、挂饰灯具,达7大类500多个品种之多。
那些虎头钟、梅花枪、龙泉剑;那些核桃人、马拉车、八仙花篮驮载着美丽的童话,民谣和无数神奇的传说,吱吱碾过岁月的小巷,穿过了一代又一代人的童年。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的提高和艺术鉴赏水平的上档次,过去许多不起眼的东西也登上了大雅之堂。
临沭、莒南一带的柳编工艺品,遍地开花;以沂蒙山、苍马山树根为原料的根雕也初现风采。
沂水高桥镇被中国文化部誉为“中国刺绣之乡”。
民间女子手绣的荷包,又香又软,细细密密装满了一代又一代山区女子的爱情。
“约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绣好的荷包默默递给心上人的一刹那,那种古典的婉约的情怀足以醉透一千个春秋啊!与巧手少女的刺绣技术可以媲美的是,农村老太太手制的老虎鞋、活泼可爱的布娃娃也是临沂一大景观。
“民间工艺是沂蒙的特色,是长期历史文化积淀下的民族产物。
希望这种展览多搞几次,以此展现临沂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城市魅力。
” 作为当地彩印花布的传人,张明建老先生对民俗艺术有着独特感受。
千百年来,勤劳智慧的沂蒙人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民间文化。
看到栩栩如生的蒙山根艺、古朴素雅的民间印花布、惟妙惟肖的老虎鞋帽、拉腔唱魂的柳琴戏……这些艺术瑰宝已成为临沂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代表。
难怪举办这次沂蒙民俗展的张先生说:我们临沂将通过举办民间艺术博览会、成立民俗文化研讨会等形式,使民间艺术这张古老“名片”成为向外推介临沂、促进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