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俗文化的主要特征

合集下载

中国民俗文化的主要特征

中国民俗文化的主要特征

中国民俗文化的主要特征一、多样性和丰富性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每个民族都有各自独特的民俗文化。

中国的民俗文化包括传统节日、婚姻习俗、葬礼习俗、饮食习俗、戏曲艺术等方面,每个地区的民俗文化也有各自不同的特点。

这些丰富多样的民俗文化展示了中国人民的多元性和包容性。

二、历史传承性中国民俗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传承性。

许多民俗习惯和传统活动有着千百年的历史,并在今天的社会中仍然得到保留和传承。

例如,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至少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各种庆祝活动和习俗几乎每年都会重复进行。

这种历史传承性不仅体现了中国人民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也展示了中国人民对历史的尊重和敬畏。

三、幸福美好的理念中国民俗文化中反映了人们对幸福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展望。

例如,婚礼习俗中常见的祝福词“百年好合、白头偕老”,展示了人们对长久幸福婚姻的希望。

传统节日中的各种庆祝活动和仪式,如舞龙、舞狮、放鞭炮等,也传递出人们对繁荣昌盛、吉祥如意的美好愿望。

这些理念反映了中国人民对幸福美满生活的向往。

四、社会凝聚力和集体意识五、宗教和信仰的影响中国民俗文化也受到宗教和信仰的影响。

中国是一个多宗教社会,佛教、道教、儒教等都对中国民俗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例如,清明节是中国重要的扫墓节日,人们在这一天前往祖先墓地祭拜和祭奠,表达对逝去亲人的尊敬和怀念之情。

这种信仰和宗教活动在中国民俗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塑造了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念和精神面貌。

综上所述,中国民俗文化以其多样性、历史传承性、美好理念、社会凝聚力和宗教信仰的特点而闻名。

这种文化不仅是中国人民的宝贵遗产,也是中华民族的独特魅力。

在当代社会中,传承和保护中国民俗文化是一项重要的任务,它不仅有助于增强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也有助于个体和群体的身份认同和归属感。

中国传统文化有哪些内涵和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有哪些内涵和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有哪些内涵和特征下面是由分享的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征,希望对你有用。

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特征内涵: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可大致概括为三个方面: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思想--刚健有为、和与中、崇德利用、天人协调.所强调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崇尚和谐统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价值原则;"中庸",既是思想方法、原则,又是修养境界.二、注重人的内在修养,轻视对外在客观规律的探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价值指向.三、重家族、重血缘的家庭伦理本位的价值观.总之,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丰富的内涵,且精华与糟粕并存,要使传统文化的精华在现代社会中发挥积极作用,不仅要批判地继承,更要进行创造性的转换.特征:以四书五经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几千年来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因此我认为中国文化最主要的特征就是儒家文化:强调天人合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使人的内在修养和外在的经世治国达到完美的统一.儒家文化的精髓就是平和中正,思无邪!传统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等;传统节日(均按农历)有:正月初一春节(农历新年)、正月十五元宵节、四月五日清明节、五月五日端午节、七月七七夕节、八月十五中秋节、腊月三十除夕以及各种民俗等;包括传统历法在内的中国古代自然科学以及生活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各地区、各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体现在: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智慧、文明的结晶,它以儒家文化为核心内容,另外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

这个思想体系蕴涵着丰富的文化科学精神,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凝聚之学,中国传统文化是内部凝聚力的文化,这种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注重和谐,把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群体、人与自然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一种文化关系;二是兼容之学,中国传统文化并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尽管在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受到限制,还是以开放的姿态实现了对外来佛学的兼容,三是经世致用之学,文化的本质特征是促进自然、社会的人文之化,中国传统文化突出儒家经世致用的学风,它以究天人之际为出发点,落脚点是修身、治国、平天下,力求在现实社会中实现其价值,经世致用是文化科学的基本精神。

中国民俗文化的主要特征

中国民俗文化的主要特征

中国民俗文化的主要特征[ 来源:| 发布日期:2008-06-24 | 浏览(231)人次| 投稿| 收藏]信息中心萧放民俗文化是民众的生活文化,它与民众所处的特定的自然、人文环境紧密相关。

中国传统社会是以农耕生产为主业的社会,因而围绕着农耕生活累积形成的中国民俗具有一种大农业的特点。

中国还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中国民俗具有独特的民族气质。

中国民俗文化特征主要有以下表现:多元性与复合性中国民俗因为民族文化的关系呈现出多元复合的性格特征。

中国自立国之始,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形成今天56个民族共处的状态。

在中华各民族的不断融合中,民族习俗被接纳到中华文化体系之中,但程度不一地保存着各自的民俗特性,从而丰富了中国的民俗文化。

中国民俗的多元特性不仅体现在各民族不同习俗上,还表现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民俗共存上。

既有繁华的都市民俗,也有古朴的乡村民俗,还有部分地区不同程度地保持着原始的民俗生活形态。

在中国统一的地域空间共存着不同性质的民俗文化,体现了中国民俗的多元特性。

我们在探讨中国民俗多元性特点时,不能忘记中国民俗的另一特性即复合性。

多元性与复合性紧密相关。

中华文化向以包容四方的气象著称于世,其中民俗涵化之功甚伟。

自古及今民族文化的融合,首先是民俗层面的接纳,民俗化人于细微处,却影响深远。

汉俗中复合了不少少数民族习俗,可以说从来就没有纯粹意义的汉俗,只有民俗复合时间的早晚而已。

同样,现存的各少数民族也程度不一地受到汉俗影响。

阶层性与地方性首先看阶层性,这是就社会民俗的纵向分布而言。

中国传统社会中,处于社会中下层的广大民众,是民俗文化的主要创造者和承载者,因此民俗文化主要体现了他们的认识与思想要求,具有较强的民间性特点。

不仅中下层社会相较于上层社会有着层位的差别,就是中下层社会部亦有着民俗差异。

农民与手工业者是物质财富的直接创造者,因此形成了淳朴、节俭、勤劳的民俗本色。

而属于中层社会的商人与城市平民,他们的民俗观念与民俗行为有着自己的层位特色,在行业的竞争与酬对中,他们逐渐养成铺、浮靡、好新慕异的风尚。

民俗文化的特征、功能与传承

民俗文化的特征、功能与传承

民俗文化的特征、功能与传承一、本文概述民俗文化,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社区的历史记忆、生活方式、信仰习俗和审美观念。

它不仅是一种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更是一种活态的文化传承,深深地植根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本文旨在探讨民俗文化的特征、功能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方式,以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保护这一独特而宝贵的文化遗产。

我们将首先概述民俗文化的核心要素,然后分析其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最后探讨如何在现代社会背景下实现民俗文化的有效传承。

通过这一研究,我们希望能够为民俗文化的保护和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二、民俗文化的特征民俗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具有一系列鲜明的特征。

它体现了深厚的历史积淀性。

民俗文化往往是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渐形成的,它承载了一个民族或群体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传统。

这种历史积淀性使得民俗文化具有深厚的底蕴和独特的魅力。

民俗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性。

不同的地域环境、自然条件和社会背景,孕育了各具特色的民俗文化。

这些文化形式在地域的限定下,形成了各自独特的风格和特点,成为当地人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再者,民俗文化具有广泛的群众性。

它是人民群众在日常生活中共同创造和传承的,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参与性。

无论是节日庆典、婚丧嫁娶,还是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民俗文化都渗透其中,成为人民群众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俗文化还具有传承性与变异性。

一方面,民俗文化通过口口相传、代代相传的方式,在人民群众中得以传承和延续。

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民俗文化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异和创新。

这种传承性与变异性相结合,使得民俗文化既保持了传统的精髓,又能够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

民俗文化还具有功能多样性。

它不仅具有物质层面的实用价值,如手工艺品、建筑艺术等,还具有精神层面的价值,如道德教化、审美愉悦等。

民俗文化在人民群众的生活中发挥着多重功能,满足了人们的精神和物质需求。

三、民俗文化的功能民俗文化,作为人类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多重功能,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生活,还对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中国民俗文化

中国民俗文化

中国民俗文化一、民俗的概念民俗是一个有共同地域,共同语言,共同经济生活和表现在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人文共同体,也就是风俗习惯。

民俗文化:文化是人们的生活方式,而且民俗本身,又是一种观念。

中国传统社会是以农耕生产为主业的社会,因而围绕着农耕生活累积形成的中国民俗具有一种大农业的特点。

二、民俗的基本特征1、共同性特性2、历史性特征具有时代特点;具有传承性;可变性和创造性;有消亡的可能性3、民族性和地域性不同民族有不同的文化特色;不同地域会形成不同的地域文化。

三、民俗文化的分类四、生产民俗从经济生产的民俗事象上看,生产民俗大体上有四种形态:山村狩猎民俗、渔村捕捞民俗、牧村畜牧民俗和农村农耕民俗。

1、种植与养殖民俗稻作风俗,山林风俗,养蚕风俗2、狩猎与采集民俗捕猎方法,捕鱼民俗,采集民俗——东北采参五、生活民俗1、中国的饮食民俗1)特点:食品种类之丰富属世间少有构成区域性食谱程式——菜系色、香、味俱全(烹调艺术化)构建了民间各种饮食风俗的惯制独特的茶艺与酒俗2)中国各地的饮食习俗1.北方人的饮食习俗:过年吃饺子(远为“交子”),主食吃馒头(馍馍),花卷(丧事),大碗喝茶、大口吃饭2.南方人的饮食习俗:过年吃馄饨、年糕(年年高),饮酒喝茶3.壮族人的饮食习俗:喜欢吃腌制的酸食,以生鱼片为佳肴;逢年过节要吃糯米饭;壮族妇女有嚼槟榔的习惯4.满族人的饮食习俗:早晚吃干饭或稀饭,中午吃面食;萨其马是传统食物;过年吃饺子,除夕吃手抓肉5.回族人的饮食习俗:宰杀牲畜时要念经文;饮食要求“清、净、香”;羊羔肉、肉夹馍、馓子等;盖碗茶3)中国饮食业发展现状餐饮业迅速发展菜肴自成特色,并有新的发展(1500种菜点)烹饪教育和科研工作发展迅速国外饮食进入中国市场。

4)中国饮食业发展趋势特色餐馆、酒楼会继续增加。

中式快餐会突现异军。

餐饮更重视营养配食。

中外饮食大融合。

2、中国的服饰民俗(1)中国传统的服饰文化特点:历史性特征,阶级性特征,职业性特征,民族性特征(2)中国古代服饰的发展:春秋战国服饰——出现胡服;魏晋南北朝时期——胡服流行;隋唐服饰(转变时期);宋朝服饰——趋于保守(3)近现代服饰:旗袍3、中国的居住民俗4、中国的器用民俗文房四宝,算盘,筷子,扇子,泥人,陶瓷,窗花六、少数民族民俗七、旅游与民俗文化的关系1、旅游对民俗文化的正面作用增加民俗文化的吸引力自然风光+民俗文化=旅游景区的腾飞促进文化间的交流和民族团结促进文化的复兴,轿子、黄包车丰富旅游资源的内容为当地居民提供新的就业机会保护自然环境2、旅游对民俗文化的负面影响不真实的反映本土文化当地居民参与旅游活动的机会有限文化侵犯。

文化传统的特征(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

文化传统的特征(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

文化传统的特征(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今天给各位分享文化传统的特征的知识,其中也会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文库,现在开始吧!本文目录:1、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点2、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有哪些3、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4、传统文化的特点是什么?5、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有哪些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点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点1、中国传统文化丰富多样居中心地位的是以儒家伦理道德为核心的,以扬善抑恶、以真善美相统一,以文化教化为目的的伦理政治型文化。

它是一种德智统一、以德摄政的文化,是带有一种民族的、独特的、重伦理价值取向的特色。

中国传统伦理政治思想,不仅决定了中国古代人的文化人格,而且决定中国传统文化的民族特征。

2、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发展创新性在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中华文明是唯一延续时间最长、未曾中断的文化系统。

中华民族自夏代进入文明社会,历经各朝代,传统文化代代相传,经久不衰,这都展现了它所具有的顽强生命力和应变能力,这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在漫长而曲折的过程中顽强的传承下来,而且经历了无数个后人继承前人又发展前人,虚心学习前人又丰富前人,依据时代需求又超越前人,这样一个周而复始、连续不断的接力运动,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得到充实、丰富、发展和创新。

3、具有较强的融合性和凝聚性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多元化的。

传统中国社会,儒、道、佛等多种派系并存,这就决定了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汇集百川优势、兼容八方智慧的显著特点。

中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各民族在生活方式和文化理念上存在很大的差异。

在中国历史上出现了几次大规模的民族融合。

中国文化历经艰辛,在数千年的发展中经历了多民族、各地域文化的融合发展,以汉民族文化为主体、以中原文化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逐渐融合其他少数民族文化和周围地域文化、形成了同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的发展态势。

扩展资料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中国传统文化作为概念,不仅是指“文化”,更是强调“文化”与“传统”的结合。

中国民间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

中国民间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

这篇关于《中国民间传统⽂化的基本特征》,是特地为⼤家整理的,希望对⼤家有所帮助!民间传统⽂化的特征表象是多种多样、多彩多姿的,即民谚所说“百⾥不同风,⼗⾥不同俗”,极富个性特⾊。

但取决于原⽣态的本质属性,各地域之间的民间传统⽂化⼜具有本原化的共性特征。

此处所归纳的民问传统⽂化的基本特征,是指各种民间⽣活事象⽂化中普遍具有的共性特征。

1.民间传统⽂化具有满⾜⼈的⽣存需要的本能特征民间传统⽂化是社会⽣活事象⽂化,其所具有的原⽣态本质属性,使其始终围绕着民众求⽣存的机能要求服务,⽽没有向“源于⽣活⽽⾼于⽣活”的更⾼⽂化层蜕变。

其恪守着⼀种基础性的⽂化职能,满⾜着民众本能的⽣存需要。

这样⽣⽣世世地绵延不断,就使民间传统⽂化保留了⼀种本原性的与⼈的⽣理机能密切联系的本能特征。

⼈,⾸先要作为⼀种有⽣命活⼒的动物⽣存下来,才能够作为⼀种有⽂化创造⼒的⾼级动物⽽有质量地⽣活下去。

民间传统⽂化所具有的本能性特征,就在于它充分满⾜了⼈的最基础的⽣存要求。

⽐如,要吃,是⼈为了存活下来对⾷物的最低需求;吃好,是⼈为了活得更加美满⽽对饮⾷的要求。

⼈在解决了最低⽣存保障问题的基础上,就会逐步延伸发展⾷物种类、饮⾷习惯、饮⾷理念、烹调⽅式等⼀系列饮⾷⽂化,以⾯对提⾼⽣活质量的问题。

在这个延伸发展过程中,需要吃是⼈的⽣理本能,要求吃好是⼈的欲望本能,⼆者都是⼈与⽣俱来的⼀种本性机能。

可以说,在民间传统⽂化中,⽆论是饮⾷⽂化、服饰⽂化、居住⽂化,还是⽣产习俗、⼈⽣礼仪、禁忌信仰等⼀切⽣活事象⽂化,所传达的都是关于如何活下去,如何⽣活得更好这样⼀些信息。

因此,能不能活着与怎样更好地活着,是民间社会⽣活事象⽂化构成和发展的根本动⼒和终极⽬的,也是民间传统⽂化⽣命活⼒的本能特征。

有形的与⽆形的体现着⼈的⽣存本能的民间传统⽂化,渗透于传统社会⽣活的各个⾓落,表现在民众⽣活的⽅⽅⾯⾯,如同⼀本⽣活的⼤百科全书,在让⼈学会怎样活着的同时,也提⾼了⼈的本能作⽤的能⼒和范围。

中国传统节日有哪些主要的特点

中国传统节日有哪些主要的特点

中国传统节日有哪些主要的特点中国的传统节日有很多个,但是不同的节日特点都会不相同。

下面是由小编分享的传统节日的特点,希望对你有用。

中国传统节日主要的特点1、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我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古老,堪称与中国历史同步,大部分节日在先秦时期,就已初露端倪,从西周后期开始,将一年划分为春夏秋冬四时,每时分为孟仲季三个月,共十二个月,是岁时风俗的雏形期。

而到了秦汉时期,节日基本定型,汉代是中国统一后第一个大发展时期,政治经济稳定,科学文化有了很大发展,这对节日的最后形成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条件。

我国大部分传统节日此时已经形成,与之相关的习俗也已经产生。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风俗中加入了更多人文因素,节日活动从最早的原始祭拜、禁忌神秘的气氛中解放出来,转为娱乐礼仪型,成为真正的佳节良辰。

到了隋唐宋元时期,节日风俗基本定型。

纵观我国传统节日的发展线索,不难看出节日的日期一旦固定下来,千古不变,尽管伴随着王朝的更迭、时代的转换,但是节日的时间始终不变。

由于起源久远,很多节日起源的具体时间和原因都很难说清楚,这也是中国传统节日的一大特点。

2、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传统岁时节日在民众的时间分类中,被区分为人、鬼、神三类。

人节有春节、端午、中秋,重在人伦活动。

鬼节有清明节、中元节、十月一,为追怀亡灵。

神节有三月三、六月六、九月九,重在祭祀天神。

我国的传统节日根据节日的类型又可分为农事节日、祭祀节日、庆贺节日、娱乐节日等。

我国传统节日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还体现在节日的时间上,每月的朔望日多为节日,像正月初一为春节,正月十五为元宵节,七月十五日中元节,八月十五日中秋节,十月十五日下元节等。

月日数字重复的日子常被确定为节日,如正月初一的春节,二月二的春龙节,三月三的上巳节,五月初五的端午节,六月六的姑姑节,七月七日的七夕,九月九日的重阳节等。

传统节日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具体体现在:清明节是中国人扫墓祭祖的日子,在这一天,人们缅怀先辈,激励后人;端午节源于屈原投江的传说,有浓重的爱国主义色彩;中秋节是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有“庆丰收”、“人团圆”之意,并以赏月吃月饼的形式,把中华传统民族的真善美发挥到了极致;元宵节和重阳节则充分体现了保持家庭和睦、尊老敬老的优良传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民俗文化的主要特征[ 来源:| 发布日期:2008-06-24 | 浏览(231)人次| 投稿| 收藏]信息中心萧放民俗文化是民众的生活文化,它与民众所处的特定的自然、人文环境紧密相关。

中国传统社会是以农耕生产为主业的社会,因而围绕着农耕生活累积形成的中国民俗具有一种大农业的特点。

中国还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中国民俗具有独特的民族气质。

中国民俗文化特征主要有以下表现:多元性与复合性中国民俗因为民族文化的关系呈现出多元复合的性格特征。

中国自立国之始,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形成今天56个民族共处的状态。

在中华各民族的不断融合中,民族习俗被接纳到中华文化体系之中,但程度不一地保存着各自的民俗特性,从而丰富了中国的民俗文化。

中国民俗的多元特性不仅体现在各民族不同习俗上,还表现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民俗共存上。

既有繁华的都市民俗,也有古朴的乡村民俗,还有部分地区不同程度地保持着原始的民俗生活形态。

在中国统一的地域空间内共存着不同性质的民俗文化,体现了中国民俗的多元特性。

我们在探讨中国民俗多元性特点时,不能忘记中国民俗的另一特性即复合性。

多元性与复合性紧密相关。

中华文化向以包容四方的气象著称于世,其中民俗涵化之功甚伟。

自古及今民族文化的融合,首先是民俗层面的接纳,民俗化人于细微处,却影响深远。

汉俗中复合了不少少数民族习俗,可以说从来就没有纯粹意义的汉俗,只有民俗复合时间的早晚而已。

同样,现存的各少数民族也程度不一地受到汉俗影响。

阶层性与地方性首先看阶层性,这是就社会民俗的纵向分布而言。

中国传统社会中,处于社会中下层的广大民众,是民俗文化的主要创造者和承载者,因此民俗文化主要体现了他们的认识与思想要求,具有较强的民间性特点。

不仅中下层社会相较于上层社会有着层位的差别,就是中下层社会内部亦有着民俗差异。

农民与手工业者是物质财富的直接创造者,因此形成了淳朴、节俭、勤劳的民俗本色。

而属于中层社会的商人与城市平民,他们的民俗观念与民俗行为有着自己的层位特色,在行业的竞争与酬对中,他们逐渐养成铺张、浮靡、好新慕异的风尚。

居于社会支配地位的达官贵人,他们拥有明显区别于社会中下层的生活方式,因此有着不同的生活习俗。

当然,在传统社会中,各阶层之间仍然有着部分具有共同意义的习俗。

其次是地方性,这是就民俗的区位性特点而言。

除了中华民族文化大传统之外,各个地方依自己的特殊生境形成了服务地方的文化小传统。

乡民的生活文化具有明显的地方性,所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还有一种说法是“百里而异习,千里而殊俗”,这是较概略的区分。

总之,民俗文化的发生、发展、演变是在一定地域空间下进行的,它受地理环境、人们谋生方式与历史传统的影响和制约,因此民俗文化显现出浓烈的地方特色。

神秘性与实用性神秘与实用是中国传统民俗的一大特性,这是就民俗事象本身性质来说的,在中国传统社会里,民众的实用目的,大多依靠神秘的民俗行为来促成,神秘性事象无论怎样复杂,目的也只有一个,即服务于人们的生活需要。

首先看中国民俗的神秘性。

民间传承着大量古老风习,“万物有灵”的原始观念依然浓烈,民俗事象大多蒙上了神秘色彩。

佛、道二教的传播与流行,尤其是道教对民俗生活的介入,使中国传统民俗的神秘色彩更为浓厚。

其次,实用性。

实用性是中国民俗最本质的特点,民俗服务于人们的生产与生活,人们依赖民俗开展生产,繁衍后代,寻求精神愉快。

民众创造了民俗,民俗服务了民众。

民俗信仰的直接功利性是它区别于一般宗教信仰的根本特征之一。

当然,中国民俗的实用性,不仅仅表现在信仰心理方面,更重要的是许多民俗活动在民众实际生活中发挥着效用。

稳定性与变异性民俗文化因其传承的特殊性,在日常生活中人相袭,代相传,具有相对稳定的特性。

但民俗作为一种基础文化,它在传承与传播过程中并非一成不变。

相反,它随着时空的变化不断地发生变异,形成了与稳定性相联系的变异性特征。

稳定性,是中国民俗性格突出表现之一。

中国经历了几千年的农业社会,虽然发生了几十次大规模的王朝更迭的战争,但农业社会的基础并未动摇,几千年一以贯之的农业宗法社会性质没有发生大的改变,由此围绕着农耕社会所形成的大农业民俗得到相对稳定的传承。

这种稳定性主要有以下体现:家族观念的稳定性,节俗传统的稳定性,以及人生仪礼习俗的稳定性。

但是,中国民俗性格的稳定性只是相对而言,我们在讨论民俗的稳定特性时更应强调其变异的特性。

变异性是中国民俗的显明特征之一。

民俗在传承中变异,在变异中传承。

民俗的变异性从总的方面看,与历史性、地方性相关联,同类民俗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区都会有各自的特点。

民俗的变异性还表现在横向的地域分布中。

我们在论述民俗地方性特征时已涉及到民俗的地方变异问题。

同一种民俗事象,在各地会出现不同形态,有的是因为发生的基础不同,有的是在传播过程中的变形。

民俗的变异性,一般说来有3种情况:一种是民俗表现形式的变化;一种是民俗性质的变异;再一种是旧俗的消亡。

民俗的变异性特征为移风易俗提供了学理的依据,人们可以依据民俗变异的规律,“化民易俗”,删繁就简,推陈出新,为建设民族的新文化服务。

精品课程:《蒙古民俗》教学大纲《蒙古民俗》教学大纲敖其编写扎格尔审定课程名称:蒙古民俗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教学目的:1.通过传授蒙古民俗学基本理论,使学生掌握民俗的内容、概念、功能、研究方法、蒙古民俗的分类、学科研究现状等基础知识。

2.使学生了解蒙古民俗与社会科学的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教学原则与方法:1. 理论结合实践,注重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 结合课堂教学、讨论和田野调查,使学生掌握研究方法。

课堂教学课时共:54课时主要教学内容和课时分配:导言(1课时)在导言部分介绍民俗的涵义、蒙古民俗发展史及特征的同时介绍蒙古民俗的分类、研究现状等。

第一部分生产民俗民俗(2课时)第一章采集业民俗第一节文献中的信息本节主要从文献、游记中收集有关采集业民俗的内容,追述生产民俗发展的历程。

第二节民间野生采集食物介绍了野生植物蒙古族游牧生活中的的意义与价值,以及将采集到的食物分为果实类植物、叶类植物,同时阐述了食用采集食物的习俗。

思考与讨论题:1. 说说您家乡野生植物的种类及使用方法2. 从民俗角度出发,谈谈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第二章狩猎民俗(3课时)第一节狩猎目的本节将蒙古族狩猎的目的分为满足生活需要、进行军事演练、保证食品来源、娱乐作用等几方面加以解释。

第二节狩猎方法介绍蒙古族传统狩猎方法的同时,介绍狩猎工具及技巧。

第三节猎物的价值介绍狩猎是出于皮张、肉油、贵重器官的实用价值。

第四节特殊的狩猎习俗阐释狩猎习俗中的昂根仓(意为猎神祈颂词)、甘旗甘仓、朱力特礼、图腾崇拜、去躁礼及禁忌、思考与讨论题:1. 举例说明狩猎民俗。

2. 简述昂根仓与甘旗甘仓的联系与区别3. 信仰崇拜在狩猎过程中的影响?第三章牧业生产民俗(6课时)第一节五畜及其名称在饲养和管理五畜过程中,牧民们对牧养的牛、马、骆驼、羊、山羊根据毛色、牙齿、体态等不同特点命名。

第二节四季游牧营地及走场主要讲授游牧的目地;春、夏、秋、冬四季营地;介绍与其相关的民俗事项,以及选择游牧迁居点的过程。

第三节饲养牧业生产是一项有规律的完整的生产过程,其中包括接羔、打印、育肥、配种、分群、驯化使用,以及相关民俗事象。

第四节畜产品的加工与利用畜产品加工与利用的具体形式主要有制作奶食品、肉食品棕毛利用、皮革加工、燃料利用等,通过介绍上述形式及相关的民俗事项,介绍五畜的价值及牧民利用畜产品的技艺。

思考与讨论题:1. 掌握根据五畜体态与特征的命名方式。

2. 游牧的有益之处是什么?3. 简述马奶宴?4. 举例说明利用畜产品的生产经验。

第四章农业生产民俗(3课时)第一节农耕史概要考古学和文献记载证明蒙古草原很早就有了农业生产活动。

随着清朝末期大规模的开垦土地,及其大规模的人口迁移,使得农耕面积逐渐扩大,形成了四大农业区。

生产方式的多方面改变影响了蒙古族生活方式,并促进其生产方式的改变。

第二节农业生产方式及农作物蒙古族农业生产方式在不同的时期表现出不同的特点,起初是最原始的耕种方式,后来受到汉民族农民的影响,改进了耕种方式。

随着农作物品种的不断增加,出现了粮农与菜农两类农民。

介绍私田、合作田、租田的联系与区别。

第三节农业的其他民俗农业生产逐渐成为蒙古族生产中的主要生产方式,在这一变化过程中,蒙古族创造了新的农耕文化及独特的民俗。

其中包括梨米拉礼、驯礼、观征兆、福苗宴及颂词粮仓宴及正月二十五天仓日仪式等。

思考与讨论题:1. 了解蒙古族农业生产的发展过程。

2. 举例说明蒙古族农业民俗。

第五章工匠习俗(3课时)第一节蒙古族手工艺特点蒙古族手工艺产品是以家庭生产,仅供给家庭需求,牲畜及其皮毛等初级畜产品用于和异邦进行交易。

蒙古族工匠以自己娴熟的工艺技术展现了手工技术的高超,其中不仅有蒙古族还有中原地区的(工)匠、回族、尼泊尔、俄罗斯工匠。

第二节铁匠和其他工匠关于铁匠,在《史集》《蒙古秘史》等文献中均有记载,并主要记载了生产工具和在战争中使用铁的纪录。

使用铜制作家庭用具的同时作装饰。

金银为珍贵金属,所以能显示人们的富有、社会地位、名誉声望等。

第三节木匠和其他工匠工匠在蒙古族生产实践中承担着重要的角色。

他们的作品渗透于蒙古族生活各方面。

除蒙古族工匠,需专门提到瓦匠和农区的其他工匠。

思考与讨论题:1.讨论蒙古族手工艺的特点。

2.举例说明在手工艺制作过程中需完成的民俗。

第六章交易和运输的民俗(3课时)第一节交易民俗交易民俗的渊源;基本因素,即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对象;双方需有剩余产品或为了交易而生产的产品;有固定的时间、固定地点、媒介。

介绍蒙古族商贸的历史概况,从交易猎物皮张到交换五畜产品的规律,介绍各种媒介的区别。

第二节交通运输本节将注明交通运输习俗的构成因素,介绍蒙古地区交通运输概况、运输方式及工具。

介绍有关交通运输组织和阿音钦习俗。

思考与讨论题:1.交易习俗的产生原因是什么?2.掌握蒙古族商贸历史概况。

3.举例论述交易的基本因素。

第二部分生活民俗第七章服饰民俗(3课时)第一节蒙古族服装服饰是民族文化的一面镜子。

讲述体现在蒙古服装的颜色、镶边儿、纽扣缝制针线的蒙古族传统思维和审美观。

介绍蒙古服装的种类及因性别、地区差别而产生的不同蒙古服装,总体介绍蒙古服装的象征礼仪、祝福礼、迷拉礼等。

第二节腰带本节要介绍腰带不仅是适应游牧生产的蒙古装饰,并且是精神、主权的象征物。

阐述蒙古族珍重腰带的历史记载及腰带的颜色、形状、阐释用腰带辨别性别的蒙古族特有的文化思维方式。

第三节蒙古帽子本节阐释蒙古文化习俗中的尊重帽子的礼仪。

详细介绍蒙古帽子的种类:鹰帽、狐皮帽、圆顶帽、头巾等。

介绍蒙古帽子的形状、帽子颜色的象征礼仪和禁忌习俗。

第四节其他类蒙古服装本节详细介绍蒙古族传统服装中的皮马甲、上衣等的制作工艺、形状、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