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化学平衡教学文案

合集下载

高中化学化学平衡教案

高中化学化学平衡教案

高中化学化学平衡教案1. 知识与技能:学生掌握化学平衡的概念及相关计算方法。

了解化学平衡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实验设计与实验操作的能力。

3. 情感态度:培养学生对化学平衡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 化学平衡的概念及相关计算方法。

2. 化学平衡所遵循的规律和影响因素。

三、教学准备1. 教科书、教学课件、实验仪器和试剂。

2. 备好实验步骤和实验记录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验引入化学平衡的概念,让学生对化学平衡产生兴趣。

2. 教学:讲解化学平衡的概念、性质和相关计算方法。

让学生了解化学平衡所遵循的规律和影响因素。

3. 实验:进行关于化学平衡的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实验,培养其实验设计与实验操作的能力。

4. 讨论与总结:与学生讨论实验结果,总结实验规律,引导学生思考。

5. 作业布置:布置化学平衡相关的作业,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五、教学反馈1. 课后作业的批改与讲解。

2. 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学习感受和问题反馈。

六、板书设计1. 化学平衡的概念2. 化学平衡的计算方法3. 化学平衡所遵循的规律和影响因素七、课后拓展1. 让学生通过相关化学实验,进一步加深对化学平衡的理解。

2. 带领学生多角度地了解化学平衡对实际生活的影响。

八、教学反思1. 对本节课教学效果进行评估,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2. 接受学生的反馈意见,不断完善教学内容和方式。

以上是一份高中化学化学平衡教案范本,希會对您有所帮助。

化学平衡教案

化学平衡教案

化学平衡教案1. 教案简介本教案主要介绍化学平衡的基本概念、平衡常数的计算方法以及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化学反应在达到平衡时的特点和条件,并能够分析影响平衡位置和平衡浓度的因素。

2. 教学目标在本节课结束后,学生应能够:•理解化学平衡的概念和条件;•掌握平衡常数的计算方法;•分析影响平衡位置和平衡浓度的因素;•解决与化学平衡相关的问题。

3.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平衡常数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影响平衡位置和平衡浓度的因素的分析。

4. 教学内容和步骤4.1 化学平衡的概念和条件(1)引入化学平衡的概念,简要介绍化学反应的平衡状态。

(2)讲解平衡位置的静态和动态理解,以及平衡状态的特点。

(3)介绍达到平衡的条件,包括反应物浓度、温度、压力等因素的影响。

4.2 平衡常数的计算方法(1)介绍平衡常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2)通过实例演示平衡常数的计算过程。

(3)让学生进行练习,巩固平衡常数的计算方法。

4.3 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1)介绍影响平衡位置的因素,包括温度、压力、浓度以及催化剂等。

(2)讲解这些因素对平衡位置和平衡浓度的影响机制。

(3)通过实例分析这些因素的影响。

4.4 习题训练(1)安排一定数量的习题,让学生进行个人或小组练习。

(2)课堂讲解和解析习题,解决学生在练习中遇到的问题。

5. 教学工具和材料•教学投影仪和电脑;•演示用的化学试剂和实验器材;•习题练习册。

6. 教学评估方式•课堂讨论和回答问题;•习题练习成绩评估;•学生学习笔记的评估。

7. 参考资料•《化学》教科书;•《化学平衡与化学反应动力学》教材;•网络资源:化学平衡相关的学习视频、文章等。

以上是化学平衡教案的详细内容,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希望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化学平衡的概念和条件,掌握平衡常数的计算方法,并能够分析各种因素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和补充,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化学平衡教学设计优秀6篇

化学平衡教学设计优秀6篇

化学平衡教学设计优秀6篇化学平衡教案篇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使学生建立化学平衡的观点;理解化学平衡的特征;理解浓度、压强和温度等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理解平衡移动的原理。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通过对变化规律本质的认识,培养学生分析、推理、归纳、总结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及从微观到宏观,从现象到本质的科学的研究方法。

通过讨论明确由于反应可逆,达平衡时反应物的转化率小于100%。

通过掌握转化率的概念,公式进一步理解化学平衡的意义。

平衡的有关计算(1)起始浓度,变化浓度,平衡浓度。

例1 445℃时,将0.1l I2与0.02l H2通入2L密闭容器中,达平衡后有0.03lHI生成。

求:①各物质的起始浓度与平衡浓度。

②平衡混合气中氢气的体积分数。

引导学生分析:c始/l/L 0.01 0.05 0c变/l/L x x 2xc平/l/L 0.0150+2x=0.015 l/Lx=0.0075l/L平衡浓度:c(I2)平=C(I2)始-℃C(I2)=0.05 l/L -0.0075 l/L=0.0425l/Lc(H2)平=0.01-0.0075=0.0025l/Lc(HI)平=c(HI)始+℃c(HI)=0.015l/Lw(H2)=0.0025/(0.05+0.01)通过具体计算弄清起始浓度、变化浓度、平衡浓度三者之间的关系,掌握有关化学平衡的计算。

【小结】①起始浓度、变化浓度、平衡浓度三者的关系,只有变化浓度才与方程式前面的系数成比例。

②可逆反应中任一组分的平衡浓度不可能为0。

(2)转化率的有关计算例2 02lCO与0.02×100%=4.2%l水蒸气在2L密闭容器里加热至1200℃经2in达平衡,生成CO2和H2,已知V(CO)=0.003l/(L·in),求平衡时各物质的浓度及CO的转化率。

℃c(CO)=V(CO)·t=0.003l/(L·in)×2in=0.006l/La=℃c/c(始)×100%=0.006/0.01×100%=60%【小结】变化浓度是联系化学方程式,平衡浓度与起始浓度,转化率,化学反应速率的桥梁。

第6章化学平衡 教案

第6章化学平衡 教案

第6章 化学平衡教案§6.1 化学反应的平衡条件§6.1.1 化学反应概述化学热力学研究的内容:变化(包括化学变化)过程中能量转化的关系 热力学第一定律 变化(包括化学变化)的方向与限度 热力学第二定律 所有的化学反应都可以几乎同时朝正、反两个方向进行,根据正、反方向进行程度不同,可将反应类型分为两类。

单向反应:逆向反应程度很小,可忽略,如2221H +O H O 2→对峙反应:正、逆反应程度相当,如酯化反应:+2533252H C H OH+CH COOH CH COOC H +H O当正、逆两个方向的反应速度相等时,体系所达到的动态平衡状态叫化学平衡。

动态平衡状态:正逆两个方向的速率相等时,在宏观上看反应体系已不再发生变化的状态。

但从微观上看,反应还在继续进行,只是正、逆反应的速率相等。

§6.1.2 化学反应的方向和限度化学反应体系:封闭的单相体系,不作非膨胀功,发生了一个化学反应,设为:D E F G d e f g ++⋅⋅⋅→++⋅⋅⋅各物质的变化量必须满足:B B0B ν=∑根据反应进度的定义,可以得到:BBd d n ξν=B B d d n νξ=多组分系统的热力学基本方程B B Bd d d d G S T V p n μ=−++∑等温、等压条件下,,B B B B BBd d T p G n d μνμξ==∑∑() B B (d d )n νξ=,B B B() (a) T p Gνμξ∂=∂∑当 1 mol ξ=时:r m ,BB B(b) T p G νμΔ=∑()这两个公式适用条件:(1) 等温、等压、不作非膨胀功的一个化学反应; (2) 反应过程中,各物质的化学势 μB 保持不变。

公式(a)表示有限体系中发生微小的变化;公式(b)表示在大量的体系中发生了反应进度等于 1 mol 的变化。

这时各物质的浓度基本不变,化学势也保持不变。

用,Br m B() , ()T p B T p GG νμξ∂Δ∂∑ 或 ,T p G ΔT p G ΔT p G Δ判断都是等效的。

化学教师的化学平衡教案

化学教师的化学平衡教案

化学教师的化学平衡教案引言:化学平衡是化学领域中一个重要的概念,也是学生在学习化学过程中较难理解和掌握的内容之一。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化学平衡,本文将提供一个化学平衡的教案,通过有趣的实验和互动的讨论,使学生对化学平衡有更深入的认识。

一、教学目标1. 理解化学平衡的概念及其特征。

2. 掌握化学平衡的表达式和平衡常数的计算方法。

3. 学会预测和解释影响化学平衡位置的因素。

4. 能够分析和解决与化学平衡相关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和方法1. 化学平衡的概念和特征通过简明的讲解介绍化学平衡的概念和特征,引导学生思考化学平衡的定义及其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

2. 化学平衡的表达式和平衡常数通过实验演示和学生参与,引导学生发现化学平衡表达式的建立过程,并结合实例计算平衡常数。

3. 影响化学平衡位置的因素通过实验和讨论,让学生探究温度、浓度、压力等因素对化学平衡位置的影响,并引导学生解释影响的原因。

4. 解决与化学平衡相关的实际问题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与化学平衡相关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三、教学步骤1. 导入环节通过展示一个与化学平衡相关的实际例子,引起学生对化学平衡的兴趣,并激发他们的思考。

2. 知识讲解简明扼要地讲解化学平衡的概念和特征,引导学生理解化学平衡的含义。

3. 实验演示选择一个与化学平衡相关的实验,如铁离子和硫氰酸根离子的反应。

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到反应在达到平衡时的特征,并帮助学生建立化学平衡表达式。

4. 学生参与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分析实验结果,计算平衡常数,并与其他小组共享结果和讨论。

5. 探究因素设计不同条件下的实验,如不同温度下反应速率的测定、反应物浓度对平衡位置的影响等。

通过实验和讨论,让学生发现和解释这些因素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6. 案例分析提供一些与化学平衡相关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分析和解决这些问题,并在小组内进行讨论。

7. 总结归纳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强调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加深对化学平衡的理解。

化学教案:化学平衡 (2)

化学教案:化学平衡 (2)

化学教案:化学平衡一、引言化学平衡是化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它描述了化学反应在达到一定条件下的动态过程。

本文将深入探讨化学平衡的概念、平衡常数以及如何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

二、化学平衡的概念1. 定义与说明化学平衡是指在封闭系统中,反应物与生成物浓度(或压力)不再发生明显变化的状态。

在这种状态下,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反应速率相等,且正好可以通过理论计算得到。

2. 平衡表达式与平衡常数对于一个由反应物A和B生成C和D的简单反应来说,其平衡表达式为:aA+ bB ⇌ cC + dD。

其中a、b、c、d分别代表其在化学方程式中的系数。

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浓度(或压力)之间的比例关系,可以得到该反应的平衡常数Kc。

3. 平衡常数与热力学稳定性平衡常数可以用来描述一个反应系统在不同温度下热力学稳定性的变化。

当Kc > 1时,表示产生生成物的趋势更强,而Kc < 1则表示产生反应物的趋势更强。

根据平衡常数的值大小,可以判断反应是否趋向向前或向后进行。

三、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1. 浓度(压力)变化对平衡的影响当在封闭系统中增加某个物质的浓度(或压力),会导致反应朝着生成该物质的方向移动以减小浓度差异。

相反,如果减少某个物质浓度(或压力),则反应将朝着生成该物质所需的反应方向移动。

2. 温度变化对平衡的影响根据Le Chatelier原理,升温会使得可逆反应中吸热反应(正ΔH)朝着生成物方向移动,而使得放热反应(负ΔH)朝着反应物方向移动。

降温则会产生相反的效果。

通过控制温度来调节可逆反应方向是控制平衡态下某种成分浓度比例的重要手段。

3. 原料浓度与产品选择对于多组份体系,在一定条件下,改变其中一种原料物质的浓度可以选择性地产生不同的产品。

这是工业过程中的一种重要应用,可以优化反应条件,提高产品产率。

4. 压强变化对平衡的影响在气相反应中,增加总压强会导致浓度增加,从而使反应向浓度较小的方向移动。

减小总压强则会产生相反的效果。

化学平衡教案范文

化学平衡教案范文

化学平衡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了解化学平衡的基本概念和条件;2.能够根据化学平衡方程式判断反应的方向和平衡常数的大小;3.掌握计算化学平衡中物质的摩尔浓度以及平衡常数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1.化学平衡的概念和条件;2.反应方向的判断;3.平衡常数的计算方法。

三、教学难点:1.平衡常数的计算方法;2.平衡的动态过程。

四、教学准备:实验仪器和试剂:盛装强酸液的玻璃管、酚酞溶液、无水CaCl2、量筒、滴管、试剂瓶。

五、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实验展示几种可逆反应,并请同学观察反应前后物质的数量变化,引出化学平衡的概念。

2.知识讲解(15分钟):(1)化学平衡的概念:当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速率相等时,反应达到平衡状态。

(2)化学平衡的条件:封闭容器、恒温、常压。

(3)平衡常数的概念:在一定温度下,反应物浓度与生成物浓度的比值的常数,用K表示。

3.反应方向的判断(15分钟):(1)以CO和Cl2的反应为例,根据化学方程式CO + Cl2 ⇌ COCl2,通过Le Châtelier原理讲解了影响平衡方向的因素,如浓度、温度和压力。

(2)根据平衡方程式,当反应物浓度增加时,平衡会向生成物的方向移动,反之亦然。

(3)分析其他反应的平衡方向。

4.平衡常数的计算方法(20分钟):(1)以酚酞指示剂的颜色变化实验为例,引导学生计算反应物浓度和生成物浓度。

(2)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摩尔浓度,计算平衡常数K的方法。

如:对于方程式CO+Cl2⇌COCl2,当CO和Cl2的初始浓度分别为a和b,COCl2的初始浓度为c,平衡时CO和Cl2的浓度分别为(a-x)和(b-x),COCl2的浓度为(c+x),则平衡常数K=[COCl2]/([CO]*[Cl2])。

5.实验演示(20分钟):(1)将强酸液分为两份,分别滴加酚酞溶液和无水CaCl2溶液,观察颜色的变化,并解释为什么酚酞溶液的颜色变为红色。

(2)根据酚酞溶液的颜色变化,判断反应物的浓度和生成物的浓度,并计算平衡常数K的值。

化学平衡教案

化学平衡教案

化学平衡教案【化学平衡教案】2019年8月20日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 理解化学平衡的基本概念;- 掌握平衡常数的计算方法;- 理解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 能够应用化学平衡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一、引入(5分钟)- 引导学生回顾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化学反应关系。

- 提问:你们是否听说过化学平衡?你认为什么是化学平衡?二、概念讲解(15分钟)1. 化学平衡的定义- 解释化学平衡是指反应物与生成物浓度或物质量达到一定比例时的状态。

- 引导学生理解平衡反应的特点:反应物与生成物浓度之间保持相对稳定。

2. 平衡常数(K)- 定义平衡常数为反应物浓度和生成物浓度之比的乘积,可以通过实验测量获得。

- 引导学生理解平衡常数表示反应物和生成物在平衡状态下的浓度关系。

三、计算练习(20分钟)1. 计算平衡常数的方法- 给出一个化学方程式,例:2A + 3B → 4C + 5D- 引导学生计算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然后计算平衡常数K。

2. 平衡常数的意义- 引导学生思考平衡常数的大小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关系。

K>1表示生成物浓度较高,K<1表示反应物浓度较高。

四、动态平衡(15分钟)1. 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 温度:引导学生理解温度升高会使平衡位置向反应物或生成物的方向移动。

- 压力/浓度:引导学生理解提高压力或浓度会使平衡位置向摩尔数较少的方向移动。

- 添加催化剂:引导学生了解催化剂对平衡位置的影响。

2. 实例讲解- 举例说明温度、压力和催化剂对平衡位置的影响。

五、应用练习(20分钟)1. 针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 提供一些与化学平衡相关的实际问题,例如工业生产中的平衡反应控制等。

- 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利用化学平衡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2. 小组讨论与分享- 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并分享各自的解答方法和答案。

-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提高综合应用能力。

六、总结与拓展(10分钟)1. 梳理学习的重点内容- 回顾本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强调化学平衡的定义、平衡常数和影响平衡位置的因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 化学平衡一、选择题1、在恒温恒压下,某一化学反应达到平衡时,一定成立的关系式是( )(A)Δr G m >0 (B)Δr G m <0 (C)Δr G m =0 (D)Δr G m ø>02、当产物的化学势之和小于反应物的化学势之和时一定是( )(A)Δr G m (ξ)<0 (B)Δr G m (ξ)>0(C)Δr G m ø=0 (D)Δr G m (ξ)=(∂G/∂ξ)T ,p3、对于理想混合物反应体系,标准反应自由能与平衡常数之间的关系,不正确的是:( )(A) K RT G ln m r -=∆ (B) x K RT G ln m r -=∆(C) a K RT G ln m r -=∆ (D) c K RT G ln m r -=∆4、在恒温恒压下,化学反应 a A + b B = l L + m M 的ΔrGm 所代表的意义在下列说法中哪种是错误的? ( )(A)Δr G m 表示有限物系中反应进行时产物与反应物间的吉氏自由能之差(即终态与始态的自由能之差)(B)Δr G m 表示有限的反应物系处于该反应进度a 时的反应倾向(C)Δr G m 表示若维持各反应物化学势不变时发生一个单位反应时的吉布斯自由能变化(D)Δr Gm 代表变化率(∂G/∂a)T,p ,即表示在 G-a 图上反应进度为a 时的曲率线斜率5、已知1000K 时,(1)CO(g)+1/2 O 2(g)=CO 2(g) K ø⑴=1.659×1010(2)C(s)+CO 2(g)=2CO(g) K ø⑵=1.719则反应C(s)+1/2 O 2(g)=CO(g)的K ø⑶为( )(A)9.651×1010 (B) 1.036×1010(C)4.731×1010 (D)2.852×10106、在298K 时N 2O 4(g)=2NO 2(g)的K ø =0.142,当p(N 2O 4)=101.325kPa ,p(NO 2)=10.133kPa 时,判断反应的方向为( )(A)Q a <K ø,自发 (B) Q a > K ø,非自发(C)Q a = K ø,平衡 (D)Q a < K ø,非自发7、平衡常数与温度的关系为dlnK ø/dT=Δr H m ø/RT 2,对于任一反应( )(A)K ø必然随温度升高而加大 (B) K ø必然随温度升高而减小(C)K ø不随温度而变 (D)随温度升高K ø可增大、减小或不变8、某温度时,NH 4Cl(s)分解压力是标准压力,则分解反应的平衡常数K 0为:( )(A) 1 (B) 1/2 (C) 1/4 (D) 1/89、已知下列反应的平衡常数:H2(g) + S(s) = H2S(g) ①K1;S(s) + O2(g) = SO2(g) ②K2。

则反应H2(g) + SO2(g) = O2(g) + H2S(g) 的平衡常数为:()(A) K1 + K2 (B) K1 - K2 (C) K1·K2 (D) K1/K210、某反应的Δr G mø=a-bT(a,b均大于零),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升高温度有利于反应正向进行(B)降低温度,Kø增大(C)温度对平衡的影响不能确定(D)降低温度,有利于反应正向进行11、设反应a A + b B = g G + h H,在p下,300K时的转化率是600K的2倍,在300K下,总压力为p时的转化率是总压力2p的2倍,可推测该反应:()(A) 平衡常数与温度、压力成正比(B) 平衡常数与温度成正比,与压力成反比(C) 该反应是一个体积增加的放热反应(D) 该反应是一个体积增加的吸热反应12、在某温度下,一密闭的刚性容器中的PCl5(g) 达到分解平衡,若往此容器中充入N2(g) 使体系压力增大二倍(此时体系仍可按理想气体处理),则PCl5(g) 的离解度将:()(A) 增大(B)减小(C)不变(D)视温度而定13、反应2NaHCO3(s)=Na2CO3(s)+H2O(g)+CO2(g) 在温度T时的标准平衡常数为90,该反应的压力平衡常数是( )(A)9119.25(kPa)(B)924008(kPa)2(C)9119.25 (D) 92400814、若反应气体都是理想气体,反应平衡常数之间有K a=K p=K x的反应是:()(1) 2HI(g) = H2(g) + I2(g);(2) N2O4(g) = 2NO2(g);(3) CO(g) + H2O(g) = CO2(g) + H2(g);(4) C(s) + CO2(g) = 2CO(g)(A)(1)(2) (B) (1)(3) (C) (3)(4) (D) (2)(4)15、理想气体反应CO(g) + 2H2(g)=CH3OH(g)的r mG∆与温度T的关系为: 0r mG∆=-21660+52.92T,若要使反应的平衡常数K>1,则应控制的反应温度:( )(A) 必须低于409.3℃(B) 必须高于409.3 K(C) 必须低于409.3 K (D) 必须等于409.3 K16、已知反应C(s)+H2O(g)→H2(g)+CO(g) 在1000K时,Kø =2.472,Δr H mø=1.36×105J·mol-1,ΔC p=0,则1200K时Kø的值( )(A)10.94 (B)3.758 (C)1.631 (D)37.5817、放热反应2NO(g)+O2(g)→2NO2(g) 达平衡后若分别采取以下措施⑴增加压力;⑵减小NO2的分压;⑶增加O2的分压;⑷升高温度;⑸加入催化剂,能使平衡向产物方向移动的是( )(A)⑴⑵⑶(B)⑷⑸(C)⑴⑶⑷(D)⑴⑷⑸18、假设各反应中的气体都是理想气体,则Kø=K p=K x=K n的反应是( )(A)CaCO3(s)= CaO(s)+CO2(g)(B)N2O4(g)= 2NO2(g)(C)2ZnS(s)+3O2(g)=2ZnO(s)+2SO2(g)(D)CO(g)+H2O(g)= CO2(g)+H2(g)19、反应CH3COOH(l) + C2H5OH(l) = CH3COOC2H5(l) + H2O(l) 在25℃时平衡常数K为4.0,今以CH3COOH 及C2H5OH 各1mol混合进行反应,则达平衡最大产率为:( ) (A) 0.334%(B) 33.4%(C) 66.7%(D) 50.0%20、根据某一反应的r mG∆值,下列何者不能确定:( )(A) 标准状态下自发变化的方向(B) 在r mG∆所对应的温度下的平衡位置(C) 在标准状态下体系所能作的最大非膨胀功(D) 提高温度反应速率的变化趋势21、某实际气体反应,用逸度表示的平衡常数Kf 随下列哪些因素而变:( )(A) 体系的总压力(B) 催化剂(C) 温度(D) 惰性气体的量22、在20℃时气相反应A+B= 2L+M ,当达到平衡时应( )(A)Kø=1 (B)Kø>K p(C)Kø<K p(D)Kø=K p23、现有四个化学反应,在标准状态下,反应的自由能变化分别为Δr G mø⑴,Δr G mø⑵,Δr G mø⑶,Δr G mø⑷,且有Δr G mø⑴=Δr G mø⑵-Δr G mø⑶+2Δr G mø⑷,则这四个反应的平衡常数之间的关系为( )(A)K1ø=K2 ø·(K4 ø)2/K3ø(B)K1ø=K2ø-K3ø+2K4ø(C)K1ø=2K2ø·K3ø/K4ø(D)lnK1ø=(K2ø-K3ø+2K4ø)24、当温度T时,将纯NH4HS(s)置于抽空的容器中,则NH4HS(s)发生分解:NH 4HS(s)= NH 3(g)+H 2S(g)测得平衡时物系的总压力为p ,则平衡常数K p 为( )(A)p 2/4 (B) p/4 (C)p 2 (D)p 2/225、298K 时,反应 CaCO 3(s)→CaO(s)+CO 2(g)的Δr G m ø=130.17kJ·mol -1,为了使CaCO 3顺利分解,可采取的最合适的措施是( )(A)增加CaCO 3的量 (B)降低CO 2的压力,减少CaO 的量(C)降低CO 2的压力和温度 (D)升高温度,降低CO 2的压力二、判断题1、因为θθp m K RT G ln -=∆,而θp K 是由平衡时的组成表示的,所以θm G ∆表示平衡时产物的吉布斯自由能与反应物的吉布斯自由能之差。

( )2、某一反应的平衡常数, 一定是一个不变的常数。

( )3、下列反应的平衡常数0K 为22CO O C =+为01k ;222CO O CO =+为02K ;CO O C =+221为03K ,则三个平衡常数间的关系为:020103/k k k =。

( ) 4、某化学反应00<∆m r H ,00<∆m r S ,则反应的标准平衡常数10>K ,且随温度升高而减小。

( )5、对于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数减少的体系,保持温度不变,增加总压,θp K 将增大。

( )6、反应)(2)(3)(322g NH g H g N =+,00>∆m r H ,达到平衡后增加H 2的压力,能使平 衡的相对大小为:0K =P 。

( )7、对反应)()()(523g PCl g Cl g PCl =+,减小总压能提高3PCl 的转化率。

( )8、复分解反应如有沉淀、气体生成,容易进行完全,,因为不断析出沉淀或不断放出气体,反应始终达不到平衡因而能进行到底。

( )9、反应)()()()(222323g CO g O H s CO Na s NaHCO ++=的平衡常数p K 与分解压力P 的关系为P/2。

( )10、已达平衡时的化学反应,只有当温度改变时平衡才会移动。

( )三、计算题1、合成氨时所用氢和氮的比例为3:1,在400℃和105Pa 时,平衡混合物中氨的摩尔百分 数为3.85%,求:(1)反应 N 2(g)+3H 2(g)=2NH 3(g) 的K p ;(2)在此温度下,若要得到5%的氨,总压应为多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