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名曲欣赏:打开古典音乐之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曲欣赏:打开古典音乐之门

∙来源:《音乐爱好者》2009年第11期

∙作者:孙国忠

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的《新编世界名曲欣赏》又以新的面貌出现在我们面前,版式大气,装帧典雅,一股清新之气扑面而来。没有记错的话,这应该是此书的第三版了。它的第一版可以追溯到二十五年前,当时是一个四卷本的出版计划,书名为《世界名曲欣赏》,按地区分卷,先后出版的四卷分别为“德•奥部分”、“俄罗斯部分”、“法•东欧部分”和“西欧•美国部分”。我本人藏有第一、二、三卷,独缺第四卷。上世纪九十年代,上海音乐出版社又将四卷合为两卷本形式再版,更

名为《新编世界名曲欣赏》,当然也换了版式与封面。我是2000年留学回国后才

看到这一版的。翻看后得知,虽然多卷合为两大卷,但书的内容并无变化。最新的这一版仍然只是版式、装帧的重新设计,内容基本上没有改动。从书籍的整体

设计与装帧艺术上讲,我更喜欢2009年最新版的这一大卷,厚重大方、简洁舒

朗的风格非常适合这部著作的内涵。

杨民望先生编著的《新编世界名曲欣赏》自上世纪八十年代问世至今一直广受赞誉,音乐学术圈对它也有较高的评价。这部著作出版后,这些年来又有许多名曲赏析类的书相继问世。然而,在我看来,目前中文的同类书中还没有一本能超过杨民望的。说得更坦率些,其中一大部分的书都是在参考杨民望著作的基础上编撰而成。可以这么说:杨民望的《新编世界名曲欣赏》已成为交响音乐名曲

赏析汉语写作的“样本”。

《新编世界名曲欣赏》的一个重要特色是曲目丰富。书中介绍与赏析的交响

音乐作品达三百五十多部,共涉及到八十二位作曲家的创作,从J.S.巴赫的《勃

兰登堡协奏曲》一直到欣德米特的《画家马蒂斯》,涵盖了从巴洛克至二十世纪上半叶的交响音乐发展。浏览一下目录所示的曲目便可知晓,交响音乐会上经常演出的作品基本上都收入其中。毫无疑问,这是目前中文交响音乐赏析专著中容

纳曲目最多、篇幅最大的一部(全书总共有1297页)。因此,辞书意味的实用性

——大信息量的名曲欣赏指南——成为此书最大的亮点,其总体构架的宏阔与内容的丰厚显现出明显的优势,使其他同类中文著作难以与之相比。

名曲欣赏是音乐著述(writing about music)中一种特殊的文体。这种融分

析与鉴赏为一体的写作在论音乐的文字中魅力独具,影响甚广。音乐本是听觉的艺术,按理说,音乐的表演与欣赏过程并无文字的事。但是,音乐也是一门抽象意味甚浓的艺术,音乐作品意蕴承载的特殊性和音乐体悟过程的复杂性又给文字的介入提供了机会。文字展示的意义与逻辑自然地形成了一种关于音乐的论说,大大地扩展了理解音乐的可能性。所以,音乐著述肯定有其存在的必要性。从广义上讲,任何音乐著述都是在阐述音乐的蕴涵与意义和表达理解音乐的思考与心得。文体的不同导致了思考层面与阐述方式的差异。论说音乐的学术性写作以研究的姿态强调学理性的音乐释义,渗透其中的是科学的探索精神和追求原创的研辨及诠释。音乐论文的学术品格决定了它小众化的读者群体,这是音乐专业领域的学术交流,“精英”之间的对话期待的是关于音乐深层理解与理性阐释的思想碰撞。与之相对,名曲欣赏则属于“大众化写作”,它的读者对象主要是音乐圈之外的广大音乐爱好者,这是一个比“精英”大得多的群体。尽管音乐爱好者们的欣赏水平和音乐修养有着差别,但他们中的大多数都乐意读到有助于提升欣赏兴趣、深化音乐理解的赏析文字。

我以为,名曲欣赏的写作首先要排除论文模式的精英化言说,要用淡化专业复杂性的理路和语言为大众打开古典音乐之门。其次,名曲欣赏的写作应该呈现品位,用具有文化底蕴和音乐学识的表达来引导读者走近大师、认识名作和崇敬经典。品位是修养和情趣的体现,它联系着人的思想境界与精神生活的追求。关注品位正是为了倡导高层次的名曲欣赏写作,只有阅读具有品位的音乐赏析文本,音乐爱好者的欣赏水平才能真正地一步步提高。同样重要的是,名曲欣赏写作的文风应当大气洒脱,以清晰的叙说和生动的笔调将音乐史实、作曲家生平和作品分析合为一种引人入胜的音乐赏析话语,使“读乐”自然地融入赏乐的过程,激发读者更强烈的欣赏古典音乐的兴趣。

因此,有品位、有情趣的高水准名曲欣赏并不好写,大规模名曲荟萃的编撰工作难度更高。它要求作者不仅熟悉卷帙浩繁的音乐曲目(repertoire)并懂得

艺术经典的意涵,还需具备扎实的音乐学功底、敏锐的艺术悟性和独到的鉴赏识见。名曲欣赏的作者想必是一个真正的“爱乐人”——他既要自己爱音乐、懂音乐(有着非常丰富的音乐鉴赏实践与审美体验),还要乐于并善于说音乐——用明畅鲜活的文字解说作品、释义音乐,在关注乐曲整体艺术价值的基础上,评说作品个性化的艺术精妙。

名曲欣赏的写作在西方有着优良的传统,这类文本的作者大都是杰出的音乐家和音乐学者,他们所写的音乐赏析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音乐爱好者,其中的一些优秀著述也引起学术圈的注意,成为有价值的音乐文献。现代意义的名曲欣赏

源自为音乐会听众所写的乐曲介绍(programme notes),它产生于十九世纪,与这个时代盛行的标题音乐(programme music)密切相关。实际上,最初的乐曲介绍仅是说明作品涵蕴的“programme”,并无分析性的“notes”。换言之,

就是将标题音乐作品的“内容”用文字的表述形式呈现给听众,帮助他们了解作曲家的创作意图,尽可能地循着作曲家的标题性艺术构思及叙事去感知音乐。早

期的浪漫派作曲家都喜欢亲自动手写作“programme”,用自己的文字描述来

提示听众,引领鉴赏。标题交响音乐大师柏辽兹为自己的代表作《幻想交响曲》

所写的“programme”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开始出现带有音乐分析(analytical notes)的乐曲介绍,

其目的是为了让音乐会听众更进一步了解由音乐手段具体呈现的乐曲内容和艺术特色。同时,用文字解说的曲目也扩展至非标题性的作品。英国音乐家约翰•

埃拉(John Ella,1802—1888)是写作这种“analytical notes”的最早实践者。埃拉的后继者中也包括像乔治•格罗夫(George Grove,1820—1900)这样的“音乐作家”(writer on music)。今天,格鲁夫的大名流传是因为其开创编纂的《格罗夫音乐与音乐家词典》,这部有着一百多年历史的大型音乐百科全书(从1980年的第六版起更名为《新格罗夫音乐与音乐家词典》)已是当今人文领域中

一个极其响亮的学术品牌,成为最受重视的音乐学术资源之一。但是,这位土木工程师出身的“音乐作家”最早的文字成果并非音乐词典,而是为他任职的伦敦水晶宫撰写音乐会所用的乐曲介绍。十九世纪末,欧洲各地以及美国都已盛行撰写包含音乐分析的乐曲介绍。作为一种艺术鉴赏的阅读,它似乎已成为音乐会聆听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项内容。

二十世纪伊始,为音乐会演出的作品撰写分析性的文字解说受到当代作曲家的关注,沃恩•威廉斯、斯特拉文斯基、巴托克、布里顿和梅西安等人都曾亲自操刀,为自己的作品提供分析性的乐曲解说。随着文化意义的音乐欣赏活动的日益发展,影响更为深广的乐曲解说则从另一批人的笔端涌出。他们都是与音乐会演出与音乐欣赏活动打交道的人:乐团专职的“音乐作家”、乐队指挥、任职于报刊的音乐评论家、自由撰稿人以及在大学教书的学院派音乐学家等。正是有了这些人的写作实践,音乐赏析的文本才逐渐从即时性较强的音乐会节目单演变成具有著作意义的名曲鉴赏读本。这类著作形成了音乐文献中的一个专门类别,其价值已充分显现于文化传播、“高雅艺术”普及和音乐教育等多个层面。

这里必须再提一个英国人的名字:唐纳德•弗朗西斯•托维(Sir Donal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