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算之看风》观后感
《暗算--听风》观后感

[《暗算--听风》观后感]断断续续算是看完了《暗算》,虽然说我看这电视剧的时间已经过了时,毕竟2005年才是它正热的时间,但是既然是好的东西,它就没有时令的问题,《暗算--听风》观后感。
看完了,我有一种强烈的写文章的感觉,就是那种久违的感觉。
这部电视剧把英雄的一切都塑造的很人性化,很神圣,很有魅力。
很多人在革命中,都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无论是以何种形式、何种原因。
对于《听风》章节中的阿炳的妻子林小芳,关于她的戏份我看完之后,有说不出来的疑问,说不出来的疑问。
不可否认,阿炳确确实实是安在天以及组织冒着生命危险、不惜一切代价挖出来的人才,他也确确实实为捕捉敌人信号做出了无与伦比的贡献---尽管他是个智障。
安在天和组织也确确实实应当给予阿炳丰厚的奖励,但是我一直在揣测安在天是出于一种什么样的心理,去为了仅仅是满足阿炳提出找老婆这个希望,而不惜在整个所里去找,并且还找了一个条件不错的林小芳。
也许我能在给阿炳介绍林小芳之前,老铁与丁姨她们讨论如何开导的丁姨身边的小秦的过程中获得一些启发:阿炳解决701乃至国家安危的燃眉之急,在短短一个月里所做的,比全部701人捆在一起所做的一切还要多得多,还要好得多。
所以,他理应得到701所有人的敬仰和爱戴,也理应得到属于701人的所有荣誉和勋章。
在老铁看来,人家阿炳就是对党和国家有着重大贡献的人,你们做他的妻子就是理所应当,不管他是什么智障。
对这种问题,我不知道我可不可以用以下两种观点来理解老铁的这种想法:1、或许在那个年代,嫁给一个傻子,并非是什么不可能的事情,更何况,阿炳他作为一个秘密战线上的英雄,各方面生活待遇都不差;2、老铁也可能这样想:人家阿炳,原本好端端地在江南水乡生活,他本来可以安静祥和的过完他那一生的,观后感《《暗算--听风》观后感》。
◆分享好文◆却因为组织要求战斗,生生地被组织拽出了山,打破了原本属于他的那片小环境,甚至可能因为这而丧命。
人家既然做出了如此大的牺牲,并且到后来,人家还做出了如此大的贡献,那么我给他找个媳妇,找个照顾他的人又怎么了呢。
暗算读后感_读后感_模板

暗算读后感_读后感_模板暗算读后感(一)南瓜文章写了三个有特殊才能的人,听风者瞎子阿炳、看风者有问题的天使黄依依、捕风者借用韦夫身体的“胡海洋”,总体来说,他们是一个特殊的群,他们的存在本身就是一个秘密,不为外人所知,他们在没有硝烟的战场进行着自己的战斗。
“俗话说,10个天才中有9个疯子,10个疯子中有1个天才”,这就是那个群体真实的写照,天才和疯子之间只有一线之隔,而那条线又细弱游丝,极其脆弱。
瞎子阿炳就是这么被发现的,他是一个看似不那么正常的疯子,书中的故事我不想再赘述,借用书友的点评,三个故事都是英雄被发现--英雄的行为不被理解--英雄立功受人敬重--英雄被小事儿击倒--英雄逝世。
这是我一打开便想一口气读完的书,用一个词儿形容那就是看的过程很过瘾,当然看完后我百度了一部分资料,有根据本书改变的电视剧,瞎子阿炳是王宝强演的,我想他演的一定很好,也有根据这本书或者作者麦家写的别的书(他写的基本上都是这个题材)改编的电影《听风者》。
当然电视剧或者电影我都没有找来看,一是觉得浪费时间,没有文字让人觉得亲切,让人更有想象,二来是想再看看麦家别的作品,在书城搜到之后看到书友评论说麦家成也《暗算》,败也《暗算》,别的书也是一样的套路,就是上面说的英雄被发现--英雄的行为不被理解--英雄立功受人敬重--英雄被小事儿击倒--英雄逝世,麦家一直没有突破这个模式,我就放弃继续看了,留点时间给别的书吧,也许以后时间充足了我会继续看他的作品的。
看完本书,有几方面的感悟,一是对英雄的敬畏,英雄就是英雄,只要立了功,为人民做了贡献,就值得我们永远的敬仰,容不得后人半点的抹黑和恶搞;二是对美好和平生活的珍惜,我们都不知道意外和明天哪一个先来,自然的,我们也不知道战争什么时候就会莫名其妙的拉开,人人都讨厌战争,但战争绝对没有绝迹,每个人都应该想想,如果和平被打破,战争来临,我们正常的生活已不存在,我们怎样才能贡献自己的力量,为祖国,为我们的人民。
暗算观后感

《暗算》——一部革命战争年代的谍战片,在这一场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塑造了安在天、阿炳、黄依依等鲜活的人物,通过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物,反映着那个年代的特点,也反映出革命党人以及那个特殊年代人们的特点及思想观念。
《暗算》包含《听风》、《看风》、《捕风》三部分,其中让我感触最多的就是《听风》了。
敌人的天网行动即无线电静默让701必须找到一个听力十分灵敏的人,来帮助他们找到敌人的电台。
经过几番辗转,安在天和金鲁生在陆家村找到了阿炳,将他带到了破译局。
在这期间,三爸由于阻拦村里人导致余生都在床上度过,公安局送人的小钱和小陈也将热血洒在了黄土地上······他们只是平凡的老百姓,但由于对祖国的热爱、对党的信任,他们也可以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为战争的胜利奉献出自己的力量,也许这力量微不足道,但众人拾柴火焰高,微小的力量也可以汇聚成强大的、无坚不摧的力量。
接下来说说阿炳,他是《听风》中最核心的人物,肩负着从一千多组摩斯电码里听出敌方电台的任务,他是整个701的希望。
铁院长在第一次见到阿炳时,他是瞧不起阿炳的,因为他是个瞎子,也傻里傻气的,认为他干不了这样重大的任务。
而阿炳的确是个天才,他听得出车的老旧,听得出狗的公母,这不得不让所有人吃惊,也对他刮目相看。
紧接着阿炳开始学习福尔斯电码,找到每个报务员的发报特点······一切进行得都十分顺利,让原本一年的计划只用了不到三个月就完成了。
黑暗即将过去,黎明就在眼前。
当敌人电台找到时众人的激动和兴奋不言而喻,同时阿炳也得到了701所有人的敬仰和爱戴。
这中间还有许多人的努力,照顾阿炳的勤务兵胖子,教阿炳电码的杨红英······还有侦听员、警务员等不可或缺的力量支撑。
对阿炳来说,最重要的人就是安在天了,对他也特别依赖,也只信任他,在我感觉,他是将安同志当成了他的第二个母亲。
电视剧《暗算》观后有感

电视剧《暗算》观后有感这两年有点喜欢看电视剧,看了很多的美剧,比如《纸牌屋》,《冰与火之歌》,《国土安全》还有英国的电视剧《白王后》,《终极特警》等。
这些电视剧有时让我如痴如醉。
《冰与火之歌》我一口气看了三季,一度沉浸在残酷的梦幻和壮丽的史诗之中。
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样憎恶央视,把这样一部优秀的电视剧第四季弄成付费片,并加以阉割。
《纸牌屋》反映了政治的丑陋,但是我也相信很多观众和我一样潜意识里面站在了坏人弗兰西斯一边,希望他成功。
我很喜欢美国的政治制度,也很喜欢美国的历史,所以这部片子在观看的时候几乎没有出现任何的认识上的障碍。
这部片子让我再一次确信,美不一定是纯洁的,美也是一种心灵的共鸣。
美国给了每一个美国人一个美国梦。
但是一个底层的美国人要实现这个梦,需要不停的斗争。
对于英剧《白王后》在看完后有了别样的感觉。
这是一部女性作家的作品改编成的电视剧,原来女性对历史描述是那么的细腻和深邃。
其中有一个镜头,放荡的国王爱德华四世在临死之前对他的王后伊丽莎白说:“You are my home”,我居然感动了。
中国是一个有悠久历史的的国家,中国的文学也曾盛极一时。
但是说实话,中国的文学在衰落,连带的中国的影视作品也乏善可陈。
至于其中的原因我们都心知肚明,心灵和思想的自由是创作的源泉。
但是有一部电视剧却是中国电视剧的异类,那就是《暗算》,特别是其中的第二部《看风》。
这部电视剧我看了好几遍,前几天又看了一遍其中的《看风》。
看完之后同上几次一样感到惊奇,有点怀疑自己以前根本就没有看过。
这部片子是一个可以无限挖掘的宝藏。
《看风》最经典的地方就是塑造了安在天和黄依依两个经典的人物形象。
这两个人物在人性上有很多相同的地方,但是对立面却在剧中占据了主导地位。
安在天可以说是那个时代的宠儿-----烈士遗孤,在苏联长大,养父为在职的高官,才华横溢,坚定的革命信念和对时代的极强的适应力,可以说他在政治没有一丝的污点。
虽然他的内心也时常充满困惑,但是仍不失为体制的产物和杰出的代表。
暗算读后感1000字5篇精彩范文

暗算读后感1000字5篇精彩范文暗算这本书讲述了一个秘密的军事情报机构701,它的存在是大多数人不了解,不知道的。
就这样的一群特殊的人被封闭在一个特殊的山中,与世隔绝。
701这个组织分为听风者,看风者,捕风者3类机构,他们的任务主要是密码破译,情报收集和特殊行动。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暗算读后感1000字,供大家参考。
暗算读后感1当我在选择读那本茅盾文学奖书的时候,我一眼就看到了暗算,一见钟情的冲动想把这本书吃透,果然它没让我失望。
暗算的作者麦家是我第一次接触这位作者,所以我在底下又了解了一下麦家这位作者,毕竟知书先知人嘛。
当我看到他的简历时我就了解到了他为何可以写出这样优秀的作品,长期的军旅生活以及他大学所从事的专业决定了他对这份职业的特殊了解。
从他的笔触中就可以感受到他对军旅生活的回味,是他把我们带到了一个无人知晓的全新的世界。
暗算这本书讲述了一个秘密的军事情报机构701,它的存在是大多数人不了解,不知道的。
就这样的一群特殊的人被封闭在一个特殊的山中,与世隔绝。
701这个组织分为听风者,看风者,捕风者3类机构,他们的任务主要是密码破译,情报收集和特殊行动。
大家之所以爱听故事,是因为故事里的人发生着不同寻常的事,越是巧合,越是神奇,观众也就越呼较好。
很显然麦家是一个会讲故事而且可以讲好故事的作家。
在他笔下的701是不仅是一个神秘的情报组织,更是一个神人的汇聚之地,他们特殊的超人技能让大家看的直喊过瘾。
瞎子阿炳就是麦家第一位所描写的神人。
人们常说当上帝为你关上一扇门,相反他会为你开一扇窗。
这话在阿炳身上是一点也不掺水分。
阿炳在陆家村被大家认为是一个又瞎又傻的人,但是他的听力是常人远远不及的,他的使命是被注定了的。
他还具有过耳不忘的超强记忆力,在村里无论什么事情都被他知道的一清二楚。
这样的一位奇才只要剑走偏锋定能光芒闪耀。
701的出现让这位奇才可以脱鞘迎敌。
进入701他好像就是天生为701所生的天选之子,他快速的适应工作环境,强大的听力与记忆力更是他在情报战争中的锐器。
风声读后感600字

风声读后感600字
《风声》是一部写在《暗算》之后的小说,在看完这本书之后,我久久沉浸在小说的情节中无法释怀。
这本书虽然是麦加在2007年写的一部比较年轻的小说,但其内容却围绕着中共地下工作者“老鬼”展开。
小说以日伪追查打入其内部的“老鬼”为切口,将特情、侦破等故事要素与小说艺术、人性的发掘和谐地熔铸一炉,故事发展扑朔迷离、险象环生,充满理性与情感的高强度较量。
下面,我简要从文本结构和阅读感受这两个方面谈谈我个人的感受。
一、文本结构
对于《风声》这本书,其文本结构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就是它的“复调”叙事策略。
“从多重叙事视角来讲述同一段历史完成整体叙事。
这种多重主体的对话形成一个众声喧哗的局面,在人物多重视角讲述中作者质疑‘既定’历史,并对其话语的有效性进行拆分,试图还原历史本真面目。
”这一文本结构体现在现实中“我”与潘教授的酒席交谈和故事中寻找代号“老鬼”的地下共产党员的故事相互串联。
这种文本结构不断将读者从沉浸式的故事体验中拉出来,这种文本行进的方式使我联想到了村上春树的《奇鸟行状录》中退伍二战老兵的自述和一个中年男子寻找失踪妻子的故事相互穿插交错。
这种文本结构都是为了更好地体现出作品的主旨。
二、阅读感受
阅读了这本书,我感受到的还是那一种扑面而来的共产主义精神,那种为了自己心中的信仰不惜放弃一切甚至自己生命的极高觉悟。
作为一名党校毕业生,我能够深切地体会到他们的精神,在将来会以他们为标杆进行个人思想的升华提高。
在这本书中,麦家用他高超的写作技巧的情节设计,给我们展现了一个激动人心的故事。
电视剧暗算观后感

电视剧暗算观后感电视剧《暗算》改编自麦家同名小说,由柳云龙、陈数、王宝强、高明等领衔主演,柳云龙执导的谍战类电视剧。
全剧分第一部《听风》、第二部《看风》、第三部《捕风》。
《听风》,即无线电侦听者;这是一群“靠耳朵打江山”的人,他们的耳朵可以听到天外之音,无声之音,机密之音。
《看风》,即密码破译的人;这是一群“擅长神机妙算”的人,他们的慧眼可以识破天机,释读天书,看阅无字之书。
《捕风》,即我党地下工作者;在国民党大肆施行白色恐惧时期,他们是牺牲者,更是战斗者,他们乔装打扮,深化虎穴,迎风而战,为缔造共和国立下了不朽的丰功伟业。
《暗算》无疑是06年备受关注的一部电视剧,它以紧凑的叙事、炫目的画面、精彩的表演吸引了众多观众的眼球。
柳云龙更是以导演、演员的双重身份于戏里戏外出尽风头。
柳云龙自导自演想必过足了戏瘾,而观众看《暗算》同样是一种过瘾的体验,然而过瘾之余总觉得少了些什么。
本剧取巧地分为《听风》、《看风》、《捕风》三局部,将一部长篇电视剧一分为三无疑大大降低了叙事的难度,同时也使该剧在形式上就引人注目,一举两得。
说“取巧”而非“巧妙”是因为这三个局部除了名称上的噱头之外并无本质的关联。
虽然都紧扣了地下工作的主题,可主人公假设不是安在天或安在天之父,换作别人亦无不可。
就算编剧欲用版块式构造讲述地下工作者安在天的一生,那最后一部突然回溯到解放前,讲述主要人物的史前史就殊难理解了。
这样的安排难免给人以拼凑之感。
分开看三局部。
《听风》胜在玄妙。
将阿炳、安在天神化为非人的英雄,再辅之以丰富的视听手段,为本来平淡的故事增添了些许神采。
故事落脚于阿炳因妻子出轨羞愤而自杀,安在天勃然大怒,处分了阿炳妻子及情夫,并以烈士之名厚葬了阿炳。
这个本来很俗套的情节被导演处理得风生水起,极富表现力。
最突出的便是柳云龙富于张力的表演和极其煽情的台词。
可当我们回过神来却发现故弄玄虚的背后缺乏关心。
本应予以同情的阿炳妻子被简单粗暴地设置为英雄的对立面。
《暗算之看风》观后感_小学六年级作文900字

《暗算之看风》观后感很早以前看过《暗算》,今天又重温了一下,感受和想法比以前多了很多,尤其是《暗算之看风》给我的感受和震撼很大,让我看完后,心里久久不能平静。
《暗算之看风》的主角是天才数学家黄依依和稳重的安在天。
我最喜欢的就是黄依依,她大方,有知性的气质,像个天使,可是对于上世纪60年代,她的所作所为被人们称为“魔鬼”,她的西方观念,使她与当时的环境格格不入;也许不是她受西方观念的渲染,而是天才的特性:骄傲与脆弱并存,智慧与疯狂同行。
当时的人太千律一篇,她就是701的一景。
她和安在天让我看了以后,一直感叹爱情是什么。
她对爱情的执着追求,让人为她心痛,如果站在她的立场,我会恨安在天,恨他放弃那么好的一位女孩;但是,我认为他是一直爱着依依的,无论安在天做了什么样的选择,但是,爱就是爱,这是没有什么可以主宰的事实!从安在天孤注一掷的选择,到后来依依遇到生命危险的毫不犹豫的挺身相救,还有依依遇到危险时,尽管安不在旁边,也能察觉到的心灵相通,依依植物人后的悉心照顾……可以看出,安在天是爱黄依依的。
可能安在天的冷漠表现,使许多人困惑不解,认为安是不爱依依的。
但是我认为,这是安在天以大局为重,当时国家处于困难、危险阶段,他自己说过他是一棵树,他的父母亲都是为革命牺牲的,是国家抚养他成人,所以他自己有一种责任感,无论如何,国家革命事业第一,否则,他就不会亲手杀死小雨(安在天的妻子)了。
对于对依依的个人情感和国家事业,他选择了隐藏自己的感情,全身心的投入到革命事业当中……我一直为黄依依的死而感到惋惜,觉得一代天骄,香消玉殒……可惜啊!可是仔细想了想,编剧的做法就是想让黄依依再受尘世之苦,爱情折磨之苦,才让她被自己爱的男子照顾两年多后,安静的离开这尘世间……可能悲剧更加显得凄美,让人久久难忘吧!……问时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己感叹黄依依的命运,随笔之句)无题此女之应天上有,人间能有几多闻?自古红颜多薄命,伊人能使君时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暗算之看风》观后感
《暗算》是久违的精品电视剧。
粗黄的基调泛着历史的痕迹,映衬了实朴的真切。
入之观众之心。
《暗算之看风》,因为黄依依的重现而夺目。
陈树重现了黄依依,黄依依造就了陈澍。
对于《看风》中黄依依一见如故,难以释怀,对于她在数学领域和破译密码方面的建树和成果居然无动于衷,反而更为感兴趣的是这位奇女子本身。
黄依依吸引人之处无需赘述,满世界都飘洒着,观赏完后《看风》被莫名其妙的吸引,这是一种很奇妙的感觉,很奇妙,完全是一种有爱无欲的状态,就象一粒带吸盘的种子,向下扩展蔓延,生根发芽,向上紧紧吸附,挥洒不去。
以前“柏拉图式的情感”只是个名词,在书本上躺着,在别人口中念着,对它全无知觉,现在用它来解释这种心理状态也许在合适也不过,柏拉图前辈发现的这个情感区域实在是能量巨大,潜入无声,沁入心脾,用沉默游走在心灵和意识中,一旦显形,必将人推入欲罢不能的境地。
陈数对黄依依的诠释非常成功,以至于让人不由得将二者化等号,甚至爱屋及乌的将对黄依依的莫名的情愫传导至演员本身,这多少有点荒唐,有点无奈,又略带一丝窃窃的希望,这一切也许都错位了,黄依依只剩下的是一个奇女子的符号,根本无从追寻,而对于陈数,一个29岁的美丽女
子,恐怕只能用人生永远都是两条平行线来解释了,一切都是水中月、镜中花。
情感的囚笼往往说明是庸人自扰之,多情不义必自毙。
最珍贵的东西,始终是得不到的或者是已失去的。
在那段爱与恨,敢爱与不敢爱之间,黄依依其实是盲目的。
剧中,黄依依在被安在天把她从数研所挖到701从事破绎光密工作时就对安说:我相信,我是被一个男人带走的。
黄依依对安在天的爱不用修饰,从黄的眼神就可观及。
但是安在天不敢爱。
黄依依是留洋数学家,身体内相当融入了西方与东方交织的文化,在那个年代是标新立异是不被常人理解的,更何况她是作为科研人员的身份。
安在天知道黄依依对其爱慕,可惜于安一直本着原则,可以与其成为上级对下级的同事关系、朋友关系、兄妹关系,但成不了恋人关系。
如果安在天在黄依依需要的时候投她一个拥抱,也许,黄依依的结局会相反。
可惜一切不如愿,在光密成功破绎后,安在天回上海完成个人事宜后,安对黄的态度有所改变,那刻,安在天趋向于敢爱黄依依。
但是一切太迟了,在黄依依争端成为植物人后,安在天把她接回家照看,以此弥补。
在安在天家中沉睡了877天之后,黄依依离世。
安在天在遗体鉴定报告书上的家属一栏签上了:安在天。
这是惋惜的结局,但近乎满足。
黄依依因其介于女性最两极化的性格之间,而精彩十足。
观后《看风》,有很多观众会打听是否有黄依依其人、墓址在何处,要去祭奠她。
观众完全入戏了。
《暗算》的出色在于作者把故事、人物构架在革命年代里,那个疑云重重的国家情报组织701所。
也许,历史是真的,黄依依确有其人,观众完全认可了黄依依,认可了陈数的演艺。
因为的确,观后《看风》的感觉依旧强烈,绝非一般看片所能营造的。
网上聚集了很多数枝,探讨黄依依的世界。
有网友惊叹:陈数哇陈数哇!你饰演的黄依依害了多少人为你痴迷而狂……恋上黄依依,恋上陈树。
似乎没有勇气观看陈数在《暗算之看风》之后的作品,虽然陈数因《暗算》促使其演艺转向另一个方向,开始出演《新上海滩》、《夜宴》等大片,但黄依依已不再,黄依依的陈数已不再。
感化,来自无形的力量,只是一部戏剧,由平民上升为大师的“柏拉图式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