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刀李氏唐代世系错讹问题初探
唐滕王李元婴家族历代先祖世系图

唐滕王李元婴家族历代先祖世系图上唐李氏家谱因先祖信公征南蛮有功于朝庭,而封太尉、工部尚书、太子少师、司空。
恩准编修金字玉牒族谱,有幸记载了李元婴家族在唐朝的家史,谱中除有上唐李氏家族历代先祖世系之外,还同时记载了各旁系先祖的世系图,主要是居住在江西境内的各旁系先祖,因为在唐、宋时期交通不便、关山远隔,信息不通,故而在省外的很多先祖都没有详细的记载,所以希望在今后的岁月能够联系到更多的元婴公在各省的后裔宗亲,让我们重聚首、再相会。
下面就把我们家族在唐宋时的家谱记载整理如下:一世祖:唐高祖李渊。
二世祖:李元婴,三世祖:元婴公有子十八,除元婴公的第十一子修珽公也就是我們的先祖有譜系之外,就只有元嬰公第十六子修琈公有七八代的世系,其餘的还有十六个儿子没有世系图或只有二三代的世系,其中六个在垂拱中被害,这六个被害的可能就是前面的六个儿子,多是封王封公的,其余的是元婴公另外十二個兒子:(这里说明一下,下面有关宫使的记载是在当时唐代特别的一种称谓:意思是亲王的儿子,代表王子的意思。
以后就没有这个称谓。
)這六個被害的可能就是:长子修琦;薛国公晋长乐王。
次子修珌:長安公。
第三子修瑀:嗣滕王。
第四子修瑤:下邳公。
第五子修璩:蘭陵公生子二,知禮,封金山公,知節封昌寧公。
第六子修珍:臨海公。
第七子修琬:字崇文,后封临淮公夫人王氏生子一,千七宫使,居洪都阁下,千七宫使字环衡,妣王氏生子一,十宫使,讳琛,妣熊氏生子一,猛。
居直下南塘。
第八子修顼:字崇章,居不详。
第九子修玘居游江。
第十子修字崇义,居江州。
第十一子修珽字崇禮,唐顯慶五年公元660年庚申五月生妣吳氏生子六,千宮使、千一宮使、千二宮使、千三宮使、千四宮使、千五宮使、又妣王氏生子三,千六宮使、千七宮使、千八宮使,第十二修字崇智妣王氏生子二居廣東,第十三子修琮字崇信,生子一。
第十四子,字崇純妣江氏生子二居汴州。
第十五子修理,字崇厚妣王氏生子二居不詳。
第十六子修琈,詳見下面李白家世系。
李姓的历史研究报告的作文

李姓的历史研究报告的作文李姓的历史研究报告李姓是中国最常见的姓氏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这份历史研究报告中,我们将探索李姓的起源、发展和影响。
李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春秋时期。
根据《史记》和《战国策》的记载,李姓源于黄帝的后裔,属于黄帝的玄孙颛顼的后代。
据说李姓始祖为颛顼的后裔李昆仑,他在夏朝与商纣王之间的战争中立下了赫赫战功,受封于殷商时期的阳翟。
随着历史的演进,李姓逐渐分布于中国的各个地区。
在秦朝时,李姓已成为一个普遍的姓氏,尤其集中分布于陕西、山西和河南等地。
到了隋唐时代,李姓的数量进一步增加,许多著名的李姓家族也相继兴起,如唐朝的李渊、李世民和李白等。
李姓在中国历史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许多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化人物和学者都是李姓,他们为中国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例如,唐代的李白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巨人,他的诗作被誉为“诗仙”,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此外,李姓也在科举考试中表现出色,许多李姓子弟成为高官显贵,为国家治理和社会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然而,在中国的人口基数庞大的情况下,李姓也面临着分支众多的问题。
在不同地区,不同的李姓家族有着不同的谱系和文化传承。
虽然他们都以李姓为姓氏,但在历史的演变中,有些家族已经迁徙到其他地方,有些已经扩大到了其他地区,而有些则逐渐在当地繁衍生息。
总而言之,李姓作为中国最常见的姓氏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他们为中国的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们的谱系和家族文化也丰富多样。
通过对李姓的历史研究,我们能更好地了解中国的文化传承和人口分布。
磨刀李记

磨刀李记物本乎天,人本乎祖,人之有祖,犹木之有根,水之有源也。
盖树本固者枝叶茂,祖宗泽厚者子孙兴。
慎终追远,抚今忆昔。
李氏出自嬴姓,为帝颛顼高阳氏后裔。
血缘始祖皋陶公是也,得姓始祖利贞公是也。
至周,伯阳公道德传经,世人尊奉为太上老君,李姓名声由此日显矣。
历十余世至崇公,仕秦为陇西守,为陇西房始祖。
崇孙信为秦大将军,信五世孙为汉飞将军李广,又历十六世至凉武昭王李暠。
暠六世孙昺为隋柱国大将军、封唐国公,妣独孤氏乃北周卫国公独孤信第四女,隋文帝独孤皇后之姐。
长子渊立唐,兴王朝之鼎盛,妣窦皇后之外公乃北周太祖宇文泰。
世民公贞观之治,文韬武略,名冠华夏,国祚运昌,声振寰宇。
唐太宗三子恪乃隋炀帝女杨妃所生,融北周、隋、唐皇族之血脉,史所罕见。
磨刀李始祖衟公乃恪公十世孙,唐昭宗时由承侍郎加授银青光禄大夫、太子太傅。
时唐朝风雨飘摇,岌岌可危。
天复四年(公元904年),朱温篡政,昭宗谓衟公曰:“鄙谚云‘纥干山头冻杀雀,何不飞去生处乐?’朕与诸卿,皆李氏血脉,此去洛阳,恐难保全。
念大唐列祖列宗之传嗣,卿等不必随侍……以保李氏血脉而期来日……”。
衟公得昭宗密旨,携大唐皇族谍谱南徙,偕弟術辗转卜居江西建昌(永修县)磨刀,得庇于黄师祖、李师母之家。
衟公裔孙遂以家人之礼事黄师祖李师母,鸿恩未敢忘也。
磨刀环村皆山,素有“楚头吴尾”之称,易守难攻。
衟公偏处此隅,磨刀励志,未忘国殇,怀匡复唐室之志,存东山再起之心,故名磨刀李。
时衟公旧僚李克用割据河东,袭用大唐天复年号,与朱温后梁政权争雄。
后唐同光元年(公元923年),衟公、術公助其子李存勖灭后梁,立后唐,得报国恨家仇。
后衟公归隐磨刀,经营桑梓,耕耘田园,至今历四十余世,一千余年矣。
衟公娶中书令晋公裴度裔孙女裴氏,公妣殁后合茔,卜葬于磨刀之南,俗称老鼠尾吉地,寓意老鼠搬家,越搬越发。
公生轩、辕、軿、辂四子,轩公迁瑞昌清湓,辕公守故土磨刀,軿公迁建昌桂堂,辂公迁武宁樱田。
術公迁大坪,为大坪始祖。
唐朝皇室祖籍问题辨正

重修 《 氏族志 》的动机 , 认 定祖籍 “ 赵郡说”是 不真实的 , 是 攀附山 东望族 的结果 ; 依据现有的 资料来看 , 从 “ 陇
西说 ” 为 宜。
关键词 : 唐朝皇室 ; 祖籍; 陇西 ; 赵郡 ; 光业寺碑
中图分类号 : I ( 2 : C N6 1 — 1 4 8 7 一 ( 2 0 1 5 ) 0 4 — 0 0 3 0 — 0 3
代 中原和江南, 所以, 让 随他西征的中原将士放弃 了原来 的 算 , 所以 “ 七代之庙”是追尊到李熙为止。值得注意的是 , 始祖即太祖 , 太祖之外 , 更无始 祖籍 , 把籍贯都改成 了关中或陇西, 陈先生称之为 “ 关 中本 张齐贤说追尊 的最高一代 “ 位政策” , 改籍贯的时候李虎正好赶上了。I 2 J l 宇文泰确实曾 祖 ”; 还直接说 “ 或有欲立凉武昭王为始者 , 殊为不可” 。 又有人提 出立 “ 九庙” , 尽管中宗和睿宗是 “ 以关 内诸州 , 为其郡望” , 更 改过中原将士的籍贯 ; 不过 , 宇 到玄宗的时候 , 按帝位却是两代 , 仍然是到李熙 , 与张齐贤追尊 “ 七 文泰更改的只是 中原西征的那些将领的籍贯 , 原来就是陇西 亲兄弟 , 也是要把最前面的三代放弃。 或关 中的, 当然就不用改了, 李虎和另一员大将杨 忠就是这 代之庙 ”相 同, 无论五世 、 七代或九庙 , 都是从现在在位 的皇帝算起 , 样。隋文帝杨坚是杨忠的儿子, 始祖是东汉太尉杨震 , 《 后 最高的 “ 始祖”依 次往后退延 , 不 汉 书・ 杨震传 》记载其籍贯是弘农华阴 ( 今陕西华 阴 ) , 《 隋 随着 皇帝的代 际更替 , 祖籍不应该随着 “ 始祖”的更换而改变。唐高祖 书・ 高祖本纪 》记载杨坚也是弘农华阴人 , 属于关 中地区 , 断更换 , 期 间没有更改过籍贯。李虎祖籍陇西, 应该也是这样。 宇文泰 给 中原将 士更改籍 贯之后 , 还给这些 人改 了 姓氏, 杨 氏改成 了 “ 普六茹 ” , 李 氏改 成 了 “ 大 野” , 杨 忠 和李 晒 ( 李 虎 已经去 世 )都 把姓 氏改 了。据 《 隋书・ 高 祖本纪 》记载 , 杨坚在北周后期掌实权 的时候 , 下令 “ 已 前赐 姓 , 皆复其 旧”; 《 旧唐 书・ 高祖本 纪 》也 记载说 “ 至 的时候还是这 样 , 从唐太宗 开始 故意把二者混 同, 试图把 更换始祖作为更改祖籍的前提和依据 了。但是 , 这样做总
中华磨刀李云贵家谱

中华磨刀李云贵家谱
李云贵是一个常见的姓氏,磨刀则是李云贵家族的家训或者家
训口号。
家训是家族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含了家族的价值观、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旨在引导后代子孙保持家族的传统美德和行
为规范。
中华磨刀李云贵家谱可能详细记录了李云贵家族的起源、迁徙、重要人物、世系图谱等信息。
家谱的编撰通常由家族中的长辈或专
门的族谱编纂者负责,他们会搜集家族的历史资料,整理并编写成册。
家谱的内容可以包括以下方面:
1. 家族起源,记录家族的起源地、迁徙轨迹、迁徙原因等信息,以便后代了解自己的根源。
2. 世系图谱,详细记录家族的世系,包括祖先、子孙的姓名、
字辈、排行等信息,以便了解家族的血脉传承。
3. 名人传略,记录家族中的名人、英雄、贤人等,他们的事迹
和贡献,以激励后代子孙。
4. 家族产业,记录家族的传统产业、经营范围、经济实力等信息,以便后代了解家族的经济基础。
5. 家族规矩,记录家族的家训、家规、家风等,包括家族的价值观、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引导后代子孙。
6. 家族重要事件,记录家族的婚丧嫁娶、重要庆典、盛衰兴衰等重要事件,以便后代了解家族的历史变迁。
通过研读中华磨刀李云贵家谱,可以了解李云贵家族的历史渊源、家族文化、家族传统等方面的信息,对于研究家族史、地方史和社会变迁具有重要价值。
《新唐書宗室世系表》“定州刺史房”疏證——兼考唐遂安王李世壽家族世系

2057—2177 頁。 《 宗室表》 有宋本存世,《 百衲本新唐書》 此兩卷係用歸安陸氏皕宋樓舊藏( 今藏日本静嘉堂文庫) 南宋
初期刊本,參《 百衲本新唐書》 ,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4 年,第 491—544 頁。 有關《 宗室表》 現存宋元版本的情況,參
[ 日] 尾崎康著,喬秀岩、王鏗編譯《 正史宋元版之研究》 第 3 部《 解題篇———正史宋元版書誌解題》 ,中華書局,2018 年,
係,糾正表文的錯誤,補入李世壽一支世系,使“定州刺史房”的世系更加完備與可信。
關鍵詞:《 新唐書宗室世系表》 李世壽 李麟
“ 定州刺史房” 《 李世壽墓誌》
一、《 新唐書宗室世系表》 整理研究述評
《 新唐書宗室世系表》 ( 以下簡稱《 宗室表》 ) 二卷①,共著録李唐宗室 41 房,其中包括宗
李唐宗室“ 定州刺史房” ,本房始祖李乞豆,爲唐高祖李淵之祖———入唐後受封太祖景
皇帝李虎之弟,因其曾任北魏定州刺史而得名,共收録自李乞豆以降 8 代 22 人,後世人物
中,仕宦則以肅宗朝拜相者李麟爲最顯。 前文所及《 宗室表》 的補訂成果中,除點校本校勘
記外,僅有兩條涉及“ 定州刺史房” ②,但這並不代表《 宗室表》 所録“ 定州刺史房” 人物與世
福《 〈 新唐書·宗室世系表〉 匡補》 ,《 貴州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 》 2005 年第 1 期,第 95—102 頁。 周紹良《 唐誌叢考
( 續) 》 一文有條目涉及《 宗室表》 之考訂,《 文獻》2007 年第 1 期,第 53—64 頁。 陳于全《 〈 新唐書·宗室世系表〉 “ 蔡王
房” 補考》 ,《 中國典籍與文化》2010 年第 4 期,第 131—135 頁。 張琛、勾利軍《 〈 新唐書·宗室世系表〉 校補》 ,《 北方文
唐代李氏科举家族的初步考察

唐代李氏科举家族的初步考察许友根【摘要】唐代科举家族是指在唐朝世代聚族而居,从事举业人数众多,至少有三代连续多人取得科举功名,在地方乃至全国产生一定影响的家族.文章通过李绛、李程、李憕、李汉、李夷简等五个家族科举及第者生平事迹的整理研究,对唐代李氏科举家族进行初步的考察.【期刊名称】《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4(013)005【总页数】5页(P55-59)【关键词】唐代;科举;科举家族【作者】许友根【作者单位】盐城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研究所,江苏盐城2240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242唐代的科举家族是指在唐朝世代聚族而居,从事举业人数众多,至少有三代连续多人取得科举功名,在地方乃至全国产生重要影响的家族*唐代科举家族的概念界定,系作者在参加2014年3月香港大学中文学院召开的“科举与赋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上首次提出,详见研讨会论文集。
作为一种特殊形态的家族,科举家族在唐代历史研究中尚未引起学者的关注,本文以李氏科举家族的一些个案为例,对唐代科举家族进行初步的考察。
一、李绛科举家族李绛,唐德宗贞元八年(792)“龙虎榜”进士及第,又中贞元九年(793)博学宏词科。
李绛家族背景情况,《全唐文补遗》第六辑录载的李暨撰大中三年(849)二月十一日《唐故太中大夫使持节衢州刺史上柱国赞皇县开国子食邑五百户李公(顼)墓志铭》较为详细,志云:“公讳顼,字温,其先赵郡人也。
八代祖希骞,仕后魏为黄门侍郎。
七代祖仲卿,仕后周为阁内谘议*李仲卿官职,《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载为“中山王开府谘议”。
六代祖文正,仕隋为洺州平恩县令*李文正之名,《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载为“文政”,官职载为“虢州别驾”。
五代祖晋客,唐初为司农少卿*李晋客官职,《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载为“司农卿,元氏县男”。
高祖贞*“李贞”,《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载为“李贞简”。
按:《新表》载晋客长子为贞悌,怀州司马,袭男。
新出土的唐尼姑李胜才墓志考证及相关问题探讨(1)

新出土的唐尼姑李胜才墓志考证及相关问题探讨(1)【内容提要】为了探讨李让夷的世系、历官、郡望和唐代武宗灭佛事件的背景,对西安曲江池村新出土的李胜才墓志做了详细的考证。
通过文献和地下碑铭互相印证的方法,确证李让夷既不是陇西李氏,也不是赵郡李氏。
他死于由淮南军返京的途中,而不是死在东川节度使任上。
同时这方墓志对理解武宗灭佛事件的背景也有所帮助。
【关键词】李胜才;李让夷;世系;郡望;宁安乡2004年11月,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在西安市曲江池姜骨村南(唐为宁安乡)之地发现了一批唐墓,随即进行了考古发掘。
这些墓葬均为小型唐墓,出土遗物极少,有的墓连一件随葬品也没有。
这批基的主人多为下层官吏和平民。
但是,在一座晚唐时期常见的刀形墓中出土了一方尼姑李胜才墓志。
该墓志的内容不仅涉及到了晚唐宰相李让夷兄妹的一些史实,同时也涉及到了唐武宗的灭佛事件。
因此,新出土的这方墓志无疑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研究意义。
现就墓志及相关问题考释如下。
一、墓志的形制与录文李胜才墓志呈正方形,边长36厘米,志盖为(录皿)顶,四杀刻有简单纹饰。
在志盖顶上,自左向右,分三行用楷书刻着“唐故尼大德胜才墓铭”9字。
志文首题为“兴圣寺亡尼内道场临坛李大德墓志”。
墓志全文分为26行,每行字数不等,共有690个字,全文楷书。
志石由于为麻石质,制作粗糙。
加之遭到破坏,志文的损坏程度较为严重,出现了局部残缺。
现将志石全文抄录如下(缺字用黑框表示,分行以斜线加以区分,方框内为补字,空格以空白作为特殊标记):兴圣寺(1)尼内道场(2)临坛(3)李大德墓志铭并序守秘书省校书郎(4)郑权撰大德法讳胜才,其先赵郡曲[阳](5)人也。
曾祖讳练(6),皇相州邺[县](7)人。
祖讳悦,皇密州录事参/军,累赠尚书右仆射。
皇考讳应规,卫尉少卿(8),累赠司徒。
司徒才行杰出,士流所推,德/愈称于累代,名益振于当时。
先太夫人(9)京兆田氏,赠高陵县太夫人,清门令族。
为衣缨领/袖。
外王父(10)讳峰、皇澧州(11)录事参军之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磨刀李氏唐代世系错讹问题初探善长公二十一世孙贵州李阅一、绪论打开磨刀李氏谱,我们都会看到这样一个世系:李恪—李琨—李禕—李嶧—李远—李元—李涛—李仲宝—李承休—李景圭、李景亮—李衜、李術—李轩、李辕、李軿、李辂、李輗。
軿为北宋末进士、江西提举李公懋之九世祖,輗为北宋中龙图阁直学士李常七世祖。
相传这个世系起自北宋末年,至今已经八百多年的历史。
可是近几年,随着修谱之风再起,天下李氏为修谱而寻根,为寻根而博览诸史典藏,并通过网络进行广泛交流。
在审慎的研究之中,有人发现这个相传八百多年之久的磨刀李氏世系,竟然是唐郇王李禕和吴王李恪两大房的混合体。
即第一至五代世是吴王李恪嗣,而第六至九世却是郇王禕之裔。
北宋初龙图阁直学士李常与磨刀李氏创谱人李公懋,向来都被视为磨刀李氏的名人,但随着人们对唐、宋历史的深入研究,发现了李常行状及其墓志铭等诸多史料,而这些史料都证明李常不是唐吴王李恪之裔而是郇王李禕之胤。
对此,我族有人大为恼火,认为这是在否定先世,不可接受。
由于这个世系,八百多年来一直为我族所敬奉,面对质疑,有宗亲在情感上很难接受,我想这很正常。
但毕竟有祖不能乱认,有族不能乱收,我们必须实事求是面对。
二、错讹的磨刀李氏世系本人认为,这个世系的错误是明显的。
第一,从李元到李承休四代世系明载《新唐书-宗室世系表》。
名李涛者,见诸于唐史者有三。
一是大郑王李亮六世孙之李涛,其父曰仲康,与唐玄中李隆基及我峄公同时代,卒于唐肃宗乾元二年即公元759年。
这位涛公显然不是磨刀谱中的李涛。
二是唐末至五代有位李涛,据《九国志》载,其先系赵郡李氏而非陇西,其祖名远,唐杭州刺史,父逸,寿安令,此李涛生于唐懿宗大中十四年(860年),梁太祖乾化三年(癸酉,公元913年)官至吴国招讨使,因攻袭越国临安,兵败被执。
顺义元年,吴越交好,越人厚礼归之,升宁远军节度使,卒于吴大和四年(934年),七十二寿。
这位涛公所处时代与吴王裔的涛公虽然基本相同,但也不可能是磨刀谱中的李涛。
第三位就是郇王第十一世孙的李涛,生于唐昭宗乾宁五年,即公元898年,卒于公元961年。
从磨刀谱中的世系联系和每位祖人的事迹看,族谱确认的第十代祖就是这位涛公。
但是,这位李涛家的世系,从一到十三代世系明载于《新唐书-宗室世系表-郇王房表》。
李元——李涛——李承休——李仲容、李仲宝四代人,明确记载于郇王房世系表中。
人名相同,古今屡见,但如此连续四代多人名讳相同、功名不差者,应当不可能发生。
况还有宋史李涛等名人传、名臣李常行状和墓志铭等史料佐证。
第二,平均代差失真,违背人类繁衍规律。
查阅历史可以看到:李恪生于公元618年,卒于公元653年,被长孙无忌污以谋反罪含冤辞世,时年仅35岁;李涛是五代时名臣,史上多有其传,生于公元898年,卒于公元961年;李常,字公择,北宋名臣,宋史有传,生于公元1027年,卒于1090年;公懋公,衜公九世孙,生于公元1068年,1128年六十岁而中进士,江西提举,1130年主修《仙李盘根谱》。
从世系表中可见,从恪公到涛公,代差为六代,时间差为278年,平均代差为46.3岁。
而从涛公到公懋公,间隔12代,时差170年,平均代差为14.2岁。
从涛公到常公,间隔10代,时差129年,平均代差12.9岁。
前六代人代差长达46年,而后12代人代差平均仅为14年,人类繁衍常识告诉我们,这是不太可能的。
第三,从谱中所涉历史人物看,世系矛盾明显。
据《磨刀李氏大成宗谱》和李常家的《李氏宗谱》载,景圭公:“历太常侍(应为寺)卿,居济州,娶大夫陆宣公之女,生一子名衜”;衜公:“字少贤,唐昭宗天佑由承侍郎历太子太傅特进光禄大夫上柱国,五季之乱,晦名不仕,携弟術洁身避难于湖湘,再徙南康府建昌邑市,复由建昌邑市迁磨刀里……假庇于黄师祖李师母家,人称三公,夫人裴氏,中书裴晋公之女也。
”景亮公:“历检校太保加银青光禄大夫,居寿州,娶节度使吴少诚之女,生一子術”。
查唐史,裴晋公者只有二位,一者裴度,二者其子裴识。
裴度,生于公元765年,卒于839年,74寿,其与我吴王房定公、寅公系同时代的人。
裴识,裴度之子,度卒识嗣,识之后不再称晋公。
据其父度生于765年,推识约生于785-815年间,其孙识女,即我衜公妣,最晚当约生于865年前。
若衜公果妻识之女,其生年应不晚于860年。
可若以衜公此一也。
陆宣公者陆贽也,生于公元754年,卒于805年,其女最迟也约出生于815年(60而生此女),那么其夫景圭公当生于810年左右,但依谱载世系,景圭公却应生于850年左右。
此二也。
再查节度使吴少诚,生于唐玄宗天宝九年(750年),卒于唐宪宗元和四年(809年),是一个不守法度之人,曾参与陈希烈反叛,劫取淮西,后因朝廷无力征剿,便任命他为淮西节度使。
其女最晚约生于810年,若这位景亮公是其女婿,当出生在810年左右。
此三也。
再从磨刀李氏的世系考查,始祖衜公九世孙公懋生于1068年,1128年六十而举进士是史实,据此推算,衜公至少出生于225年前的唐武宗会昌年间,即公元840多年,而这位李涛,出生在公元898年,比衜公要小约50多岁,怎么可能是衜公的五世祖?从上史实可见,磨刀之始祖衜公,若其妻裴氏果为裴识之女,则道公出生必不晚于公元860年。
三、宋初龙图阁直学士李常家族世系查看《新唐书-宗室世系表》可知郇王李禕系大唐太祖景皇帝李虎第七子,是吴王李恪曾祖父李昞之亲弟弟。
再查看苏颂《龙图阁直学士知成都府李公墓志铭》和秦观《李中丞常行狀》等,发现李常确是郇王李禕之裔。
其世系如下:1李禕(郇王,虎第七子)2李叔良(禕次子3李孝协(叔良长子)4李思忠(孝协第七子,从弟李思诲:653—718年)5李超成(思忠第四子)6李澄真(超成长子)7李文通(澄真次子,宪宗元和十二年即818年破蔡有功)8李穆(文通次子,监察御史,行二)9李镇(穆长子,临濮令)10李元(穆次子)11李涛(898—961,元长子)李瀚(元次子)12李承确(约925-)李承休(约940-1010)李承端李承续13李宗诲(《李常家谱》载生三子知微行刚知至)李惟勤李仲容李仲宝14李知(《谱》名知至)李景山15李东李柬李昭玘1060-1126 李缘16李莘李布李常(1027-1090)李邺李邴1085-1146李缜1109-1164苏颂《龙图阁直学士知成都府李公墓志铭》云:“公之裔盖出唐郇公祎之十一代孙涛,遭天佑宗室之祸,与其父间关南窜流寓湘潭,马商(殷)以为衡阳令。
时涛之从兄郁为梁合门使,上言涛父子羁族湖外可哀,诏商(殷)遣还京师,仕后唐相、汉祖,历晋周入皇朝,终官兵部尚书,封莒国公,号为名臣。
莒公之还也,间道独行,一子不能从(笔者注:李承确,约生于公元925年左右,比承休长不下十岁),遂留江南,其裔孙曰宗诲,因占数于南康之建昌县,生知藉父产,栖遁不求仕进,乡里号处士。
处士生溧水县尉,讳东,以子贵,赠金紫光禄大夫,光禄生公,讳常,字公择。
”《宋史-李涛传》云:“景德三年,其孙惟勤诣阙自陈,诏授许州司士参军。
子承休至尚书水部郎中,承休子仲容。
......。
仲容字仪父,举进士甲科,除大理评事、知三原县。
累擢监察御史,为殿试进士考官。
真宗问题义,对称旨,诏试中书,擢左司谏、直史馆。
天圣中(1023-1032),以起居郎为知制诰,累迁右谏议大夫。
在西掖八年,次当补学士,而不为宰相张士逊所喜,罢为给事中、集贤院学士、判史馆、司农寺,复知制诰。
及石中立、张观补学士,始以为翰林侍读学士。
久之,兼龙图阁学士,至户部侍郎卒。
仲容性醇易,喜饮酒,不与物忤,与人言,未尝及势利。
三弟早卒,字其诸孤十余人如己子,当世称其长者。
然于吏事非所长。
自集制草为《冠凤集》十二卷。
”《李中丞常行狀》等均有相似记载,可见李常实为郇王裔。
根据《宋史》李邴传、李昭玘传及李邴及其子李缜等人的墓志看,李昭玘一族也是郇王裔,为宋代山东济州李氏巨族。
在以上世系中,李涛生于898年,其五世孙李常生于1027年,平均代差为25.8年。
李邴这一支,由于多代都不是长房,所以从李涛到五世孙李邴,平均代差为37.4年。
这是符合人类繁衍规律的。
四、磨刀李氏是郇王裔吗以上已经明晰了郇王房世系,这个世系有历史典籍和墓志铭等充分证明。
这里有人会提出一个问题:磨刀李氏始祖衜公可能是郇王裔,即郇王李禕应是磨刀李氏之源。
理由族谱世系中本身就有郇王房世系。
那么磨刀李氏是不是源于郇王禕呢,我的回答应当是否定的。
因为人类繁衍规律不支持。
郇王第十氏裔孙李涛生于公元898年,而磨刀李氏始祖李衜的出生时间约为860年,应与李涛之父李元系同龄人,而不是李涛玄孙!李衜第九世孙李公懋生于公元1068年,且从世系看,公懋公上世多代不是长房,按平均25年一代计,代差为8,25×8等于200年,即衜公约生于公元860年,比李涛要长得多。
反之若衜为此李涛之子,当约生于公元920年以后;若为此李涛之孙、即承休之子,则当生于公元945年左右;若为此李涛之曾孙,即仲宝之子,则当生于公元970年左右;若为此李涛之玄生,则当生于公元995年左右。
这是绝不可能的。
而在磨刀李氏世系中,李衜正是作为李涛的玄生安排的,这是一个严重的错误。
五、寻找磨刀李氏真实的唐代世系磨刀李氏衜公一支既然不是郇王裔而是吴王胤,那么他的上世世系在哪里?为了找到吴王房裔的世系传承,多年来,我族不知有多少有识之士废寝忘食,费尽心血。
他们踏遍千山万水,收集铭文碑帖,详查诸史典籍,阅尽家乘谱牒,虽然有不少发现,但对解决磨刀李氏始祖衜以上世系终无所获。
多年来,本人查遍了新、旧《唐书》、《五代史》、《全唐文》、《全宋文》、翻遍了几个时代的墓志汇编,在新旧唐书中找到了有关吴王裔的记载,并先后发现了李恪、李仁、李琨、李祎、李岘、李稷、李赡、李映等先祖墓志铭,进一步完善了吴王房世系内容。
但在唐代宗以后的有关史料中,却难以找到都没有找到吴王裔的记载,对衜公以上世系的研究陷入了困境。
历史告诉我们,经过几次重大的打击,吴王房裔孙们可能已经逐渐远离了权力、淡出了历史。
高宗初,恪公以莫须有罪名含恨离世,其诸子被流放岭表,武周时方被逐渐招回起用;中宗时韦氏与武氏欲效武周故事,仁公父子力挺太子,助其诛杀二氏,但庸弱的中宗却反杀功臣,致我吴王长房几乎绝嗣。
安史之乱,李禕兄弟募兵勤王,拚死相救,然而事后子孙多遭贬抑,没有善终。
禕长子峘却因事被贬死江右之袁州,三子岘于相位贬衢州郧命,子孙终未见还朝;李祗长子岵因事被赐自尽,祗公作为嗣吴王,上书说情均未能免;三子巘虽嗣吴王,但史上未留下多少文字,只载了一个死讯;巘子寅、寅子复虽嗣吴王,并无实职;仁公裔孙徙蜀,从稷、赡、映等辈墓志看,已经成为下层人士。
自代宗朝后吴王房裔孙们已逐渐远离权力、淡出历史,以致后来续修国谱,都未呈送本房资料,这是导致其世系自第四代以后大多迷失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