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的线索 (课堂PPT)
合集下载
2024届中职语文对口升学考试第一轮专项复习——记叙文阅读 教学PPT模板

01 记叙文文学常识
(1)了解记叙文的六要素
记叙文有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有些记叙文还要注意对环境的分析。分析清楚每个要素的作用,有助 于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
如何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概括事例=人物+事情 概括主要内容需结合时间(季节、年代)、地点、 环境(若有特定意义也需概括在内)。
的生动性。
01 记叙文文学常识
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各
类
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顺
序
的
补叙(用少量的文字对人物和事件作简短的补充说明)
作
有助于更好地表达主题,使文章结构完整,行文跌宕
用
起伏。
01 记叙文文学常识
(5)记叙的人称
人称包括: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 记叙文常见的人称是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少数如书信,为了表达的 特殊需要等使用第二人称。 第一人称:以当事人的身份叙述,亲切真实。 第二人称:像在和读者进行对话,亲切自然,便于抒发感情。 第三人称: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多方面地自由叙述。
• 写景状物为主的文章: 按人物观察景物的观察点的变化,即空间变化或不同 景致的变化分析。
01 记叙文文学常识
(3)贯穿全文的线索
分析线索有助于把握行文的思路和全文的某一人物、某一种感情等。
01 记叙文文学常识
(3)贯穿全文的线索
线索的作用: 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 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②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住在胡同里的居民大都安土重迁,不大愿意搬 家。有在一个胡同里一住住几十年的,甚至有住了几辈子的。胡同里的房屋大都很 旧了,“地根儿”房子就不太好,旧房檩,断砖墙。下雨天常是外面大下,屋里小 下。一到下大雨,总可以听到房塌的声音,那是胡同里的房子。但是他们舍不得 “挪窝儿”,“破家值万贯”。
巧用物象妙笔生花课堂PPT

虎”。
•
它偎依在洁白的粉墙上,绿白相间,犹如一
大块翡翠镶嵌在白玉中,格外美丽。
•
“爬山虎”不如它的名字那样威武。它没有
牢固的根基,它的干和枝差不多粗细;但是,它
奋发有力,坚强不屈,无数只“脚”攀住墙壁, 在你没注意的时候,又迈出了一步,努力向上攀
登。它柔软而强劲的身体里,显露的坚强毅力和
无限生机,使人望之油然而生敬意。
自披衣临窗。夜如墨染,顷刻间我也融入这浓稠
的夜色中了。惊奇地发现,天边竟有几颗寒星眨
巴着瞌睡的眼!先前原是错觉,根本就没有下雨,
只有风,粗暴狂虐的北风。这时,最让我“心有
戚戚”的便是不远处的那株梧桐了。只能依稀看
到它黛青色的轮廓,承受着一份天边的苍凉。阵
风过处,是叶叶枝枝互相簇拥颤起的呼号,时而
像俄罗斯民谣,时而像若有若无的诗歌。不知怎
在那史无前例的岁月里,他不愿屈从于非人的折磨,
在一个冷雨的冬夜,饮恨自尽。我无缘见到他老人
家,只是从小舅家读到一张黑色镜框里肃然的面容。
我不敢说画师的技艺有多高,只是坚信那双眼睛是
传了神的。每次站到它跟前,总有一种情思嬗传于
我,冥冥之中,与我的心灵默默碰撞。
14
•
浮想联翩,伴以风雨大作,了无睡意,就独
久而消失。回想起来,有的令人愉悦,有的让人怅惘……那
么,关于“痕迹”,你有怎样的经历?又有什么感悟呢?
•
请以“痕迹”为题写一篇作文。
20
• 1.你准备通过一件什么事表达自己怎样的 感悟或认识?
• 2.你准备选择一个什么物象,该物象与你 的文章内容有何关联?
• (拟好提纲后,先小组讨论,再全班交流, 教师评点指导。)
花开花落,好一种从容淡泊的大度!不禁又感慨起外
写人记事(课堂PPT)

29
叙事作文
一、要交代清楚事情发生的地点、 时间;要把事情的经过、因果写明白。 一件事,总离不开时间、地点、人物、 事件、原因、结果等六个方面的内容, 因此,只有把这些方面写清楚了,才能 使别人明白你写了一件什么事。
30
叙事作文
交代这六个方面内容不应该呆板, 要根据文章的需要灵活掌握。时间、 地点也并不是非要直接点明,有时候 可以通过描述自然景物的特征及其变 化,将它们间接表示出来。
8
怎样把人物刻画得 生动形象?
9
一、写人离不开叙事
1、精心选择能表现人物的品质、个性 特征的典型事例或典型细节来写。 (不要对人进行空洞抽象的评判或议论)
2、叙事时,情节的安排应以“人”为 中心,而不是以“事”为中心,叙事要 为刻画人物服务。
“事因人生,人以事显。”
10
二、个性化的人物描写
人物描写的方法有哪些? 肖像描写 语言描写
32
叙事作文
三、记叙的条理要清晰。一件事都有发 生、发展和结果的过程,按照事情发展 的顺序记叙,文章的条理就会清楚明白。
确定记叙的顺序以后,还要安排好段
落层次。适当地分段,可以使文章眉目
清楚。要做到记叙的条理分明,必须在
动笔之前,仔细地想一想,文章应该先
写什么,再写什么,然后写什么,把记
叙的轮廓整理出来。
25
细节描写:
欣赏下面文段的精彩处,然后归纳一下 如何通过细节写人物。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 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路边, 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太难。他用两手攀 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 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 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 了……
26
细节描写:
叙事作文
一、要交代清楚事情发生的地点、 时间;要把事情的经过、因果写明白。 一件事,总离不开时间、地点、人物、 事件、原因、结果等六个方面的内容, 因此,只有把这些方面写清楚了,才能 使别人明白你写了一件什么事。
30
叙事作文
交代这六个方面内容不应该呆板, 要根据文章的需要灵活掌握。时间、 地点也并不是非要直接点明,有时候 可以通过描述自然景物的特征及其变 化,将它们间接表示出来。
8
怎样把人物刻画得 生动形象?
9
一、写人离不开叙事
1、精心选择能表现人物的品质、个性 特征的典型事例或典型细节来写。 (不要对人进行空洞抽象的评判或议论)
2、叙事时,情节的安排应以“人”为 中心,而不是以“事”为中心,叙事要 为刻画人物服务。
“事因人生,人以事显。”
10
二、个性化的人物描写
人物描写的方法有哪些? 肖像描写 语言描写
32
叙事作文
三、记叙的条理要清晰。一件事都有发 生、发展和结果的过程,按照事情发展 的顺序记叙,文章的条理就会清楚明白。
确定记叙的顺序以后,还要安排好段
落层次。适当地分段,可以使文章眉目
清楚。要做到记叙的条理分明,必须在
动笔之前,仔细地想一想,文章应该先
写什么,再写什么,然后写什么,把记
叙的轮廓整理出来。
25
细节描写:
欣赏下面文段的精彩处,然后归纳一下 如何通过细节写人物。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 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路边, 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太难。他用两手攀 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 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 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 了……
26
细节描写:
统编版(2024)七年级语文上册《回忆我的母亲》PPT课件 (79)

A项主要表现的是母亲的聪明能干和作者对母亲的敬佩之情。 B.母亲生我前一分钟还在灶上煮饭。【表现了母亲的辛劳和对劳动的热爱,也侧面 表现了作者当时家境的贫寒。】 C.我一天比一天更加认识:只有这种知识,这种意志,才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财产 。【通过议论突出了母亲在精神方面对我的影响。】 D.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 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卒章显志,升华主题。】
佃农:旧时农村中自己不占有土地,以租种土地为生的农民。 客籍人:寄居在本地的外地人。与“土著”相对。 无可奈何:没有办法;没有办法可想。 劳碌:事情多而辛苦。 妯娌:哥哥妻子和弟弟妻子的合称。 周济:对穷困的人给予物质上的帮助。 吃大户:旧时遇着荒年,饥民聚集在一起到地主富豪家去吃饭或夺 取粮食。 为富不仁:靠不正当手段发财致富的人,没有好心肠。剥削者唯利 是图,心狠手毒。也指富者无仁爱之心。 豪绅:旧时指地方上依仗封建势力欺压人民的绅士。 衙门:旧时官员办公的机关。 节衣缩食:省吃省穿,泛指节俭。
合作探究
2.快速浏览文章的第二部分,然后回答下面的问题。
⑺第7段中“母亲那种勤劳俭朴的习惯,母亲那种宽厚仁 慈的态度,至今还在我心中留有深刻的印象。”一句的主 要表达方式和作用是什么?
议论;突出母亲对“我”的影响,表达对母亲的敬佩和感 激之情。
合作探究
2.快速浏览文章的第二部分,然后回答下面的问题。 ⑻作者是通过哪些事来说明母亲具有朴素的阶级意识、
合作探究
小结:以上分析的是文章的第二部分,它是文章的主体。 重点记叙了母亲勤劳的一生,表达了对母亲的敬爱之情。
3. 第12自然段中“母亲年老了,但她永远想念着我,如同我永 远想念着她一样。”一句的表达方式是什么?如何理解?
佃农:旧时农村中自己不占有土地,以租种土地为生的农民。 客籍人:寄居在本地的外地人。与“土著”相对。 无可奈何:没有办法;没有办法可想。 劳碌:事情多而辛苦。 妯娌:哥哥妻子和弟弟妻子的合称。 周济:对穷困的人给予物质上的帮助。 吃大户:旧时遇着荒年,饥民聚集在一起到地主富豪家去吃饭或夺 取粮食。 为富不仁:靠不正当手段发财致富的人,没有好心肠。剥削者唯利 是图,心狠手毒。也指富者无仁爱之心。 豪绅:旧时指地方上依仗封建势力欺压人民的绅士。 衙门:旧时官员办公的机关。 节衣缩食:省吃省穿,泛指节俭。
合作探究
2.快速浏览文章的第二部分,然后回答下面的问题。
⑺第7段中“母亲那种勤劳俭朴的习惯,母亲那种宽厚仁 慈的态度,至今还在我心中留有深刻的印象。”一句的主 要表达方式和作用是什么?
议论;突出母亲对“我”的影响,表达对母亲的敬佩和感 激之情。
合作探究
2.快速浏览文章的第二部分,然后回答下面的问题。 ⑻作者是通过哪些事来说明母亲具有朴素的阶级意识、
合作探究
小结:以上分析的是文章的第二部分,它是文章的主体。 重点记叙了母亲勤劳的一生,表达了对母亲的敬爱之情。
3. 第12自然段中“母亲年老了,但她永远想念着我,如同我永 远想念着她一样。”一句的表达方式是什么?如何理解?
小说鉴赏方法(课堂PPT)

在情理之中。 • 2、戛然而止、留下空白的结尾。 • 留下了“空白”给读者想象,让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 • 3、分析令人喜悦的大团圆结局。 • ①从表达效果上看。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 • ②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凸显出的美好人性,反映美
好愿望。 • 4、分析令人伤感的悲剧结局。 • ①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 • ②从人物塑造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 • ③ 令人回味,引人思考。
•
•规范答案①“光秃秃”的大草原、“冷冷”的 圆月渲染了凄清、空旷、荒芜的氛围。
•②烘托了人物的无助感。
•③以月之“圆”显人物心情、事情结局之“残 ”,与结尾点明的已成泡影的旅游构成了对照 。
考点之四:把握小说的主题
• 一是从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 • 二是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的环境描写,认
望了一眼,这才发现前面后面的车厢都没了踪影
,就更别说车头了。四周是一片大草原,光秃秃 的,一轮圆月冷冷地照在停着第9车厢的备用道上 。他急忙叫醒了所有的乘客,大家连外衣都没穿
就从铺位上跳了下来,猜测着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他们现在是在哪儿。
• 听他讲到这儿,我忍不住哈哈地笑出了声来 。结果讲故事的人火了:“我一点都不觉得这有 什么好笑!我们第9车厢的这些乘客原本是打算去 保加利亚旅游的!”《第九节车厢》2011浙江卷
女人跟在车后,歪着腰胯,用屁股顶着那捆竹板,像企鹅一样一走一摇 摆。胡小兵不时回头看一眼女人,想喊一句什么,却什么也喊不出。他张大 了嘴巴,仍感到像被人掐了脖子一样呼吸艰难。胡小兵脱了短袖,把深红色 的上身毫无保留地展示给了太阳。太阳便在胡小兵的脸颊、臂膀、背上镶嵌 了无数个小太阳。胡小兵伸长了脖子,像一头老牛似地蹬着地面,每一步都 恨不得把水泥路踩出一个坑来。
好愿望。 • 4、分析令人伤感的悲剧结局。 • ①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 • ②从人物塑造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 • ③ 令人回味,引人思考。
•
•规范答案①“光秃秃”的大草原、“冷冷”的 圆月渲染了凄清、空旷、荒芜的氛围。
•②烘托了人物的无助感。
•③以月之“圆”显人物心情、事情结局之“残 ”,与结尾点明的已成泡影的旅游构成了对照 。
考点之四:把握小说的主题
• 一是从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 • 二是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的环境描写,认
望了一眼,这才发现前面后面的车厢都没了踪影
,就更别说车头了。四周是一片大草原,光秃秃 的,一轮圆月冷冷地照在停着第9车厢的备用道上 。他急忙叫醒了所有的乘客,大家连外衣都没穿
就从铺位上跳了下来,猜测着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他们现在是在哪儿。
• 听他讲到这儿,我忍不住哈哈地笑出了声来 。结果讲故事的人火了:“我一点都不觉得这有 什么好笑!我们第9车厢的这些乘客原本是打算去 保加利亚旅游的!”《第九节车厢》2011浙江卷
女人跟在车后,歪着腰胯,用屁股顶着那捆竹板,像企鹅一样一走一摇 摆。胡小兵不时回头看一眼女人,想喊一句什么,却什么也喊不出。他张大 了嘴巴,仍感到像被人掐了脖子一样呼吸艰难。胡小兵脱了短袖,把深红色 的上身毫无保留地展示给了太阳。太阳便在胡小兵的脸颊、臂膀、背上镶嵌 了无数个小太阳。胡小兵伸长了脖子,像一头老牛似地蹬着地面,每一步都 恨不得把水泥路踩出一个坑来。
分析小说情节结构及设置情节的作用(课堂PPT)

第一人称叙述的优点:便于抒情,拉 近与读者的距离,更真实亲切。
21
(2)、全知视角——第三人称叙述,即叙述 者站在旁观角度,把“他”或“他们”的经历或 事件的发展变化呈现在读者面前。
第三人称叙述,叙述者无所不知,不受 时空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3)第二人称:增强抒情性和亲 切感,便于和读者情感交流。
1.基本模式: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2.摇摆式:即通常所说的“一波三折”。大多数小说情 节运行并不呈现为一条直线,总会在某处放慢速度甚至停下来 做点什么,然后再回到轨道,这就出现了情节的摇摆。情节的 摇摆往往赋予小说更为摄人心魂的魅力。 3.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式:俗称“欧·亨利”式笔法。 在结尾处出其不意地揭示真相,而这个真相通常都出人意料, 回扣前面的情节,一切又都在情理之中,从而增加小说情节的 生动性。
• 三、是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又俗称为 “欧·亨利式结尾”。
7
2015届高三复习小说阅读 ——小说情节
近几年高考小说阅读“情节”类试题常见题型:
一、情节概括题 ★
二、情节鉴赏题 三、情节探究题
8
考点核心探究
考点一 小说情节的结构模式
小说情节的结构主要通过情节的推进或情绪的勾连、材料 的组织来构成。传统小说通常是以时空为本位的线性结构模式。 具体有三种:
2.从主人公的角度叙述
故事较复杂,关涉的人物较多时,要避免前后 情节的相互交错。注意把握住事件涉及的对象,从 同一角度概述,做到前后贯通。常用答题模板:某 人做了哪些事。
18
技法二 情节手法
小说情节手法包含情节叙述手法和情节结构手法。 情节叙述手法指作者叙述故事的技巧,包含叙述手法和 叙述人称; 情节结构手法指作者在安排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 过程中运用的技巧。
21
(2)、全知视角——第三人称叙述,即叙述 者站在旁观角度,把“他”或“他们”的经历或 事件的发展变化呈现在读者面前。
第三人称叙述,叙述者无所不知,不受 时空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3)第二人称:增强抒情性和亲 切感,便于和读者情感交流。
1.基本模式: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2.摇摆式:即通常所说的“一波三折”。大多数小说情 节运行并不呈现为一条直线,总会在某处放慢速度甚至停下来 做点什么,然后再回到轨道,这就出现了情节的摇摆。情节的 摇摆往往赋予小说更为摄人心魂的魅力。 3.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式:俗称“欧·亨利”式笔法。 在结尾处出其不意地揭示真相,而这个真相通常都出人意料, 回扣前面的情节,一切又都在情理之中,从而增加小说情节的 生动性。
• 三、是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又俗称为 “欧·亨利式结尾”。
7
2015届高三复习小说阅读 ——小说情节
近几年高考小说阅读“情节”类试题常见题型:
一、情节概括题 ★
二、情节鉴赏题 三、情节探究题
8
考点核心探究
考点一 小说情节的结构模式
小说情节的结构主要通过情节的推进或情绪的勾连、材料 的组织来构成。传统小说通常是以时空为本位的线性结构模式。 具体有三种:
2.从主人公的角度叙述
故事较复杂,关涉的人物较多时,要避免前后 情节的相互交错。注意把握住事件涉及的对象,从 同一角度概述,做到前后贯通。常用答题模板:某 人做了哪些事。
18
技法二 情节手法
小说情节手法包含情节叙述手法和情节结构手法。 情节叙述手法指作者叙述故事的技巧,包含叙述手法和 叙述人称; 情节结构手法指作者在安排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 过程中运用的技巧。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课件

预学检测
1.阅读资料,完成填空。 让·乔诺(1895—1970),__法___国著名_作__家__、电影编剧。在第
一次世界大战时曾当过步兵,在经历了惨烈的战争后成为坚定的和平 主义者。《植树的男人》是他于1953年应美国一本杂志专题“你曾经 见过的最特殊、难忘的人是谁”的约稿而写的。第二年在美国《Vogue》 杂志上发表,后在十多个国家翻译发表。
重点探究
2.请你用对照的手法写一段话,描写你身边的一个人物,争取写出这个人物的特点。
我的语文老师是个不拘小节的女人,她从来不会为了一点小事斤斤计较。不 像其他语文老师经常给学生们布置作业,我的语文老师更加重视课堂知识,她会 用很有趣的方式给我们讲课,勾起学生的兴趣,从而更好地让学生吸取知识。她 非常懂得欣赏作文,会以很特殊的方式来理解那些不被其他语文老师所爱好的作 文,并且认为每个人的文笔都有价值,也可以算是同学们的知己。她还是个非常 幽默风趣的人,虽然上课不会轻易开玩笑破坏课堂气氛,但是每当下课的时候就 会融入班级里,使得同学笑声连连。这就是我的语文老师。
(2)不声不响,很少说话。比喻人性情内向。 __沉__默__寡__言_____
(3)追究底细,寻根究底。
__刨__根__问__底_____
(4)不长庄稼的地方。泛指荒凉、贫瘠。 ___不__毛__之__地____
预学检测
2.再读课文,完成填空。 作者与牧羊人三次相见,每一次相见时高原的面貌都是不同的。作者初见牧
2.请你用对照的手法写一段话,描写你身边的一个人物,争取写出这个人物的特点。
重点探究
1.根据示例从文中勾画出前后对照的句子或段落,并和同学一起讨论分析 其表达效果。
示例:(1)这里海拔一千二三百米,一眼望去,到处是荒地。光秃秃的山上, 稀稀拉拉地长着一些野生的薰衣草。在无边无际的荒野中,我走了三天,终于来 到一个废弃的村庄前。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写作 思路要清晰(33页)课件

210 01
学列提纲
2.写采访提纲 采访提纲和前两个写作提纲有所不同,它是采访者在采访前所草拟
的任务大纲,涵盖了采访的目的、采访过程的操作以及可能发生的情况, 对完成采访任务起辅助性作用。
210 01
学列提纲
列采访提纲要包括这样几项内容: (1)采访对象; (2)采访主题; (3)采访时间和方式; (4)采访问题。
210 01
了解提纲
➢ 以“写作实践一”为例,分析如何列提纲。
题目:《“周大帅”二三事》 主题:同学“周大帅”有着热心、率直、敢于拼搏的性格特点。 主要事件: (1)一次我忘记带钱,无法坐公交,他为我付车费化解我的窘境。(热心) (2)为班级中受到他人嘲笑、欺负的人打抱不平。(率直) (3)与他校足球队比赛时,突破对方封锁,大破他队球门。(敢于拼搏)
210 01
方法指导
(3)形成框架,列好提纲。 经过前面的两个步骤,我们头脑中大概有了作文的框架,最后我们就
要用提纲的形式把它呈现出来,这样有助于思路的清晰和完善。
210 01
解提纲
➢ 提纲的含义 列出所要写的文章的内容要点,把它的主要框架勾画出来,以便正式
动笔之前可以大致安排一下文章的结构,如先写什么问题,再写什么问题, 主要分几层等。
210 01
学列提纲
《这天,我回家晚了》提纲 主题:我因助人而晚回家。 主要情节:①到同学家写作业;②回家路上送迷路老人回家;③回到 家被父母责备,说清真相。 写作顺序:时间顺序。 内容概述:首先写放学后我应同学的邀请去他家写作业;接着写发现 时间不早了,怕父母担忧就急忙往家赶;之后详细写回家路上碰到一个迷 路的老人,送他回家;最后写我回到家时天都黑了,父母很着急,到处找 我,我将事情经过告诉了父母,得到了夸奖。
学列提纲
2.写采访提纲 采访提纲和前两个写作提纲有所不同,它是采访者在采访前所草拟
的任务大纲,涵盖了采访的目的、采访过程的操作以及可能发生的情况, 对完成采访任务起辅助性作用。
210 01
学列提纲
列采访提纲要包括这样几项内容: (1)采访对象; (2)采访主题; (3)采访时间和方式; (4)采访问题。
210 01
了解提纲
➢ 以“写作实践一”为例,分析如何列提纲。
题目:《“周大帅”二三事》 主题:同学“周大帅”有着热心、率直、敢于拼搏的性格特点。 主要事件: (1)一次我忘记带钱,无法坐公交,他为我付车费化解我的窘境。(热心) (2)为班级中受到他人嘲笑、欺负的人打抱不平。(率直) (3)与他校足球队比赛时,突破对方封锁,大破他队球门。(敢于拼搏)
210 01
方法指导
(3)形成框架,列好提纲。 经过前面的两个步骤,我们头脑中大概有了作文的框架,最后我们就
要用提纲的形式把它呈现出来,这样有助于思路的清晰和完善。
210 01
解提纲
➢ 提纲的含义 列出所要写的文章的内容要点,把它的主要框架勾画出来,以便正式
动笔之前可以大致安排一下文章的结构,如先写什么问题,再写什么问题, 主要分几层等。
210 01
学列提纲
《这天,我回家晚了》提纲 主题:我因助人而晚回家。 主要情节:①到同学家写作业;②回家路上送迷路老人回家;③回到 家被父母责备,说清真相。 写作顺序:时间顺序。 内容概述:首先写放学后我应同学的邀请去他家写作业;接着写发现 时间不早了,怕父母担忧就急忙往家赶;之后详细写回家路上碰到一个迷 路的老人,送他回家;最后写我回到家时天都黑了,父母很着急,到处找 我,我将事情经过告诉了父母,得到了夸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4
1、以某一具体事物(事物的特征)为线索
有些文章往往是由一个具体的实物贯穿全文, 将各种人或事都集中到它的周围,以此来展开故事 情节。
《 院 中 那 棵 老 槐 树 》
《
《
老
荔
海
枝
棠
》
树
》
.
《
《
天
背
上
影
的
》
星
星
》
5
2、以思想感情或思想感情的变化为线索
有一些散文(也属记叙文),没有中心事件和具体的故事 情节,这一类文章就以作者的思想感情作为记叙的线索。
.
1
记叙文的线索是贯穿全文,将材料串连下来的一 条主线,它把文章的各个部分联结成一个统一、和 谐的有机体。
即在文章的不同段落中都可见的词、句子或是情 况等等。
.
2
a、连贯性:贯穿全文,不脱节,不跳跃; b、始终性:线头在开端、线尾在末段,线索
在开头结尾都要有体现。
.
3
贯穿全文, 使文章浑然一体, 使结构完整严谨。
.
8
.
9
线索在文中的体现,多半在标题、开头、 结尾、过渡和段首段尾的关节处;此外,还 要注意到文章中的议论、抒情的语句,以及 从头到尾反复出现的某个词语。
.
10
.
6
3、以事件为线索
情节通常包括事件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几部分, 有些文章事件本身便是线索。
《
买 年 画 出
《 溪 村 “ 尝
《
我
《
没
捅
有
马
钓
蜂
到
窝
丑
秋
那
》
记
”条Biblioteka 》》 .鱼 》
7
以
独
特
词 语 为 线
《 风 景 谈 》
索
以
地
点《
变 化 为
看 海 》
线
索
以
时
间
变《
化 为 线 索
三 峡 之 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