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当前云南旱情与地下水深井开采的利弊

合集下载

抗旱打井的建设管理意见论文

抗旱打井的建设管理意见论文

抗旱打井的建立管理意见论文抗旱打井的建立管理意见论文由于近几年我国气象灾害频繁发生,且突发性较强、发生没有规律,给农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威胁,在新农村的建立当中,各级政府加大了对农村根底设施建立的投入,使农民不再受旱情困扰。

打井己经成为了农村应对旱情的有效手段,可以有效的保苗保种,解决水资源短缺造成的农作物减产的问题,为农民的生活提供了保障打井的方法有许多种,具体打井方法的选择应结合当地的地质条件,并分析工程地质因素对打井的影响,综合打井本钱等因素,选择适宜的打井方法。

常用的打井方法有手挖井、打击钻井、水力钻井、螺旋钻井和冲击钻井。

手挖井优点是施工过程中对工具和技术的要求较低,可作为水库使用,弊端是工作强度高,受水位影响大,硬岩石层不适合该方法;打击钻井施工简单,不受水位变化的影响,缺乏是需要花管,打井深度受到限制,坚硬的岩石、重黏土不适合该方法;水力钻井优点是深度不受限制,不受水位的影响,缺乏之处是对设备、技术要求较高,增加了费用的消耗;螺旋钻井适合在有经验和适合的工具时施工,施工容易,防止了水位的影响,缺点是需要专业的工具和技术,假设有比螺旋钻大的石头该方法不可取;冲击钻井优点是不受土壤类型的影响,打井深度大,缺点是对操作人员要求较高,不适合偏远的地方钻井就是利用相关的设备在地层上钻出一个有一定深度的圆柱孔。

钻井分为顿钻和旋转钻两种。

顿钻是利用游梁上下运动带动钢丝绳上下动,钢丝绳再带动钻头上下运动产生冲击作用,击碎岩石。

使用顿钻本钱较低,设备也简单,但也有缺点,工作效率较低,止在被逐渐取代还有一种钻井方法是旋转钻,这种方法目前使用较多,是利用钻头的旋转产生切削使岩石破碎,比顿钻效率高,而且能处理井塌的情况。

钻井之后还要进行洗井,目的是为了去除井内的泥沙等,并抽出含水层泥土、细沙及渗入含水层的泥浆中的次生泥质物,使井的出水量到达止常的标准。

假设一次洗井不能洗十净,应进行屡次重复洗井,直到将井内泥沙、岩屑洗干净为止3.1科学合理的布置井位由于原来土地是分散经营,土地相邻的农民在打井问题上经常发生这样的现象:假设经济条件都相对较好,就会各自打各自的井,在这样的情况下,水井密度过大,抽水会发生相互干扰,对地下水资源进行掠夺式的开采,不利于双方对水井的充分利用,而且耗能较大,设备投资多,对资源是一种浪费;如果经济条件都不好,谁也不乐意投资打井,这样如果真的出现严重旱灾却没有一口井救急,只能任农作物干旱减产甚至死亡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就必须结合井的出水量和灌溉而积合理布置井位,农民几家联合起来打一口井,减少了对设备的投资,又能充分利用地下水资源,合理控制灌溉而积,使灌溉区利益到达最大3.2合理的建立抗旱水源井家庭联产承包制度导致土地过于分散,难以进行集中灌溉,灌溉农业的开展受到限制。

浅析云南省水资源近十年的变化及面临的问题

浅析云南省水资源近十年的变化及面临的问题

浅析云南省水资源近十年的变化及面临的问题摘要:云南省水资源总量相对丰富,但时空分布不均,开发利用困难,经济发展与水资源分布严重错位,水资源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工程性、资源性、水质性缺水并存,水资源问题已成为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关键字:云南省水资源十年变化面临问题1.云南省水资源概况1.1 水资源总量丰富从总量上说,云南省水资源很丰富,仅次于西藏和四川,居全国第三,是宁夏的260倍,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1/7。

云南省多年平均降水量4820.8亿立方米,折合降水深1258.7毫米。

平均年自产水源量2222亿立方米,从西藏、四川、贵州、广西等省流来入境水量1845.8亿立方米,从缅甸、老挝、越南等邻国流来的入境水量97.2亿立方米,全省水资源总量达4165亿立方米。

但由于时空分布等原因,云南省面临着严重的水资源挑战,已威胁到全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云南省水资源总量2222亿立方米,居全国第三位。

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10364万千瓦时,可开发的装机容量为8916万千瓦,年发电量为4545亿千瓦时,居全国第二位。

云南境内径流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889条,分属长江、珠江、红河、澜沧江、怒江、伊洛瓦底江6大水系。

滇池、洱海等30个高原湖泊,总面积1066平方公里,总蓄水量300亿立方米。

1.2 季节变化明显由于年中、年际分配极为不利,云南省在某些年份和一年的某些月份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

全省湿季半年(5~10月)径流量约占全年水量的73% ~85%,而干季半年(11~4月) 径流量仅占全年总量的15%~28% ,在农业生产用水量最大的4 月和5月,径流量仅占全年水量的2%~3%。

更为严重的是呈现出径流量愈少的地区,年际变化愈大,丰枯变化更为严重剧烈。

1.3 有效水资源贫乏水愈少的地区,年际变化愈大。

云南省水资源地区分布也极不均匀,总的趋势是:南多北少,西多东少,深谷多,平坝少。

云南有众多的岩溶分布,岩溶地区的降雨径流大部分或全部下渗至地下数百米或上千米的深度,形成大小不一的地下暗河,远流它处,不能被当地截获使用,因此地表水十分缺乏,甚至人畜饮水都十分困难。

环境地质中地下水资源开采产生的影响分析

环境地质中地下水资源开采产生的影响分析

环境地质中地下水资源开采产生的影响分析近几年我国社会经济不断进步与发展,很多资源也都被大量的开采与利用,我国地下水资源近几年开采程度更高达五分之一的比例,很多地区还处于干旱状态,导致地下水源极为宝贵。

但地下水资源过度的开采会使其水位下降,水质也会发生变化,对环境有极为恶劣地影响。

本文主要针对环境地质中地下水资源开采所产生的影响进行细致地分析,从而更好地保护我国生态环境和地下水资源。

标签:地下水;过度开采;环境地质引言近几年我国城市人口数量不断增加,居民用水量也不断增加,水资源匮乏等问题成为人们重点关注的内容,很多城市为了缓解用水紧张会对地下水资源进行开采,但长时间过渡开采会导致生态环境受到严重地破坏,更会对未来人们的生活质量造成影响,对此需要重点对地下水资源进行保护,避免过渡开采。

本文针对现今地下水资源开采的情况与问题进行分析,并制定合理的应对方案。

1 地下水资源开采的现状1.1我国地下水资源开采的现状根据我国现今的城市环境资源进行分析,过渡开采资源会导致环境受到严重地污染与破坏,近几年地下水资源逐渐匮乏,经过城市水资源数量分布情况进行分析,北方城市属于干旱地区,地下水开采成为其主要的水资源来源,还有部分城市人口数量较多地城市地下水资源开采情况更为严重。

现今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与进步,居民用水量与行业生产用水量都在不断上升,我国地下水资源的水量不断减少,部分城市的地下水资源污染情况极为严重,也出现环境被破坏等问题。

1.2地下水资源开采的形式现今我国地下水资源开采的形式主要有三种,孔隙、喀斯特、裂缝等,其中孔隙水的水资源较为充足,其水源的利用率也较高,我国现今的地下水资源开采中主要运用孔隙水的开采形式。

2 地下水资源开采对环境地质产生的影响2.1地面塌陷地下水资源过渡开采会导致很多问题的发生,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例如地面塌陷,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喀斯特洞穴所造成的,或者部分为认为因素造成的地面塌陷。

地面塌陷主要发生在熔岩分布区域的地点,经过对城市塌陷的统计,很多城市现今都出现其问题,地面塌陷多大八百多处,会严重对人民的生活质量与人身安全造成影响,地面塌陷还会对地质产生直接地影响,很多塌陷的地方都不能直接运用填土的方式进行修复,其地面塌陷的主要原因就是对地下水的过渡开采。

野外调查法在云南省昭通市干旱地区找井的应用

野外调查法在云南省昭通市干旱地区找井的应用

野外调查法在云南省昭通市干旱地区找井的应用摘要:文章通过物探法和野外调查法的适用性比较,得出了野外调查法在此次的抗旱救灾中具有更大的优越性。

同时对昭通地区部分抗旱水井相关资料的分析,总结出野外调查法的相关技术要点。

为继续推进该地区的地下找水提供一定的经验技术指导。

关键词: 物探法;野外调查法;影响因素成都兴蜀勘察基础工程公司受四川煤田地质局的派遣来到云南省昭通市抗旱救灾,此次救灾过程中,该公司一共施工了30多口抗旱井,解决了昭通地区部分人民的生活用水问题,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本人有幸参加了此次的抗旱救灾行动,能够深刻的体会到缺水给当地人民的生活带来多大的不便。

为了更好的解决当地缺少的情况,特对该公司施工的水井资料和经验进行一定的总结,以期望对灾区的抗旱找水工作提供一些有益的技术和方法。

1.前言云南省遭遇了百年不遇的旱灾,而昭通市在这次大旱之中农业和工业等深受影响。

本文通过总结成都兴蜀勘察基础工程公司在昭通市的地下水勘查实例,对不同的水井数据进行统计对比。

分析在该缺水地区地下水勘查的特点,并对野外调查法在地下水勘查中的运用进行总结,已达到规避其缺点,发挥其优点的目的。

2.物探法、野外调查法的优缺点[1]在地下水勘查的方法中,物探法由于具有比较多的优点,所以被很多的单位运用。

其主要的优点有以下几点:1.场地条件要求低,受地形影响不大。

2.直观、准确性高,人为因素影响小。

3.选用的方法多,可以根据场地条件选择不同的物探方法。

同样,虽然物探有诸多的优点,但是在这次抗旱救灾之中其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其主要的缺点为:1.设备价格比较昂贵,一般单位不具备,费用高。

2.专业性高,需要专门人员利用专业软件进行解析,花费时间长。

3.各种方法适用条件和范围有限,需要考虑方法的适用性。

野外调查法在地下水勘查中也是一个重要的方法,虽然野外调查法的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其主要有以下的缺点:1.人为因素影响较大,不同的工作经验的人在同一地点可能有相左的结论。

抗旱水井工作总结

抗旱水井工作总结

抗旱水井工作总结
近年来,我国遭遇了严重的干旱灾害,给农作物的生长和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为了应对干旱,我国积极开展抗旱水井工作,通过建设水井来解决干旱地区的用水难题。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积累了一些经验和教训。

首先,抗旱水井工作需要科学规划。

在选址时,要根据地下水资源分布情况和用水需求量来确定水井的位置和规模。

同时,还要考虑到地质情况和环境保护等因素,确保水井的建设符合当地的实际情况。

其次,水井的建设需要严格按照标准进行。

在施工过程中,要严格遵守相关的技术规范,确保水井的质量和安全。

同时,还要加强对施工过程的监督和管理,防止出现质量问题和安全事故。

另外,水井的管理和维护也是至关重要的。

一旦水井建成投入使用,就需要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定期对水井进行检查和维护,确保水井的正常运行。

同时,还要加强对水井的保护,避免因为人为破坏或者其他原因导致水井损坏。

最后,抗旱水井工作需要加强宣传和教育。

要通过各种途径向社会大众宣传水井的重要性,增强人们的抗旱意识,提高用水的节约意识,共同参与抗旱工作。

总的来说,抗旱水井工作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对于缓解干旱地区的用水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需要不断总结经验,加强科学规划和严格管理,确保抗旱水井的建设和运行能够发挥最大的效益,为抗旱工作做出更大的贡献。

浅议云南大旱及相关对策措施

浅议云南大旱及相关对策措施

浅议云南大旱及相关对策措施摘要:水是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所有生物的结构组成和生命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

水在自然环境中,对于生物和人类的生存来说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而自2009年入秋以来云南省就持续干旱,严重缺水的现状对当地社会经济发展以及人民的生产生活产生了严重影响,就此对云南干旱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根据现状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

关键字:大旱原因现状分析应对措施原因一是特殊的地理位置影响。

云南处于低纬高原的特殊地理位置,平均海拔在2000米左右,位于青藏高原东南侧,临近我国南海和孟加拉湾,属季风气候,而且是高原地形,易形成“焚风效应”。

“焚风效应”是由于比较潮湿的空气在迎风山坡上升时,水汽凝结成云雨,到山顶后空气已变得比较干燥,然后沿着背风坡下沉增温,此时空气便变得更加干燥和炎热,特别是省内几条近似南北走向的大山脉对气流的阻隔,导致空气中含水量极低,难以形成有效降雨。

二是多变的气候环境影响。

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情况增多,特别是太平洋厄尔尼诺现象加剧,复杂的海洋环流和大气环流异常造成了云南持续干旱。

去年以来降水很少,是因为印(度)—缅(甸)槽活动很弱,对水汽输送不利。

另外,从去年秋冬季开始,青藏高原上的大气环流开始出现明显异常,高原地区形成顽强的冷高压气团,气压场偏强,且向下向东延伸,挡住了从印度洋和孟加拉湾过来的暖湿气流,而北方的冷空气不易到达云贵高原腹地,冷暖气流难以交汇形成降水,所以降水偏少,导致干旱比往年严重得多。

三是复杂的地质构造影响。

云南全省山区、半山区面积占94%,坝子仅占6%,地势垂直高差大,海拔最高点和最低点相差6600多米,山高谷深,雨水顺着地势快速向谷底江河汇集,利用较为困难。

另外,湖泊、江河虽多但多处于低海拔位置,将水资源从低海拔提引到高海拔地区的难度也很大,往往是“水在下面流,人在上面愁”。

特别是全省岩溶面积11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8%,岩溶面积居全国第2位;全省129个县(市、区)中,118个县(市、区)有岩溶分布,岩溶地区的降雨径流大部分或全部下渗至地下,难以发挥对地表植被的涵养作用。

西南季节性干旱

西南季节性干旱


我国的旱情有所缓解.目前,我国的将近400个 城市处于供水不足问题,其中有17多个城市出 现了断水的严重缺水状况.
2、我国的可利用水状况 我国的淡水储量大约在27890亿立方米. 根据2012人口普查结果,我国的人口在13.39 亿.我国的人均淡水量约在2000立方米。为解 决我国的水资源分布不均匀的问题,我国采取 南水北调工程等,在其中我国的水蒸发量非常 大,虽然每年都会有雨水补给,但是,随着我国 近几年来降水减少,以及饮用水污染造成
因此,水电站不仅不会造成干旱, 反而会对调节干旱发挥很大的水量作 用。 所以,云南的特大旱灾不仅不是水 电开发造成的,而恰恰是由于我们的 大型水电开发不足造成的!
二.我国水资源储存和分布情况
我国的淡水总量比较丰富,约占全球水资源 的6%,但是,我国世界第一的人口数量给我们淡 水资源带来的很大的压力,人均用水不足2000立 方米,处于严重的缺水状态. 1、我国的水资源分布状况 我国的水资源以南方充沛,北方比较干旱. 东部比较充沛,西部比较干旱的格局.我国的水 资源分布不均匀,导致了我国在用水过程中消耗 非常大.根据2012年我国气象局的数据报道,我 国2010年,上半年南方的平均降水量为37厘米, 北方为11厘米,今年南方的降水量普遍增多,对
西南地区喀斯特地貌广布,地下多 溶洞、暗河,不利于水的贮藏
春季气候干旱,空气中水汽含量 小,固体凝结核不足,没有形成 降水的条件
该地区多地质灾害,板块活跃,多断层 ,不利于修建大型的水库,水资源的储 备不足!
五、水资源的开发程度低 我国西南地区横断山脉深度切割,高差悬 殊,地形地貌复杂,人在高处住,水在低处 流。这种情况与北方的平原有所不同。 在北方的平原地带,一旦出现干旱总可以 通过向地下深处打井抽取地下水救急。但是 ,西南地区的喀斯特地貌并不像平原地区那 样容易找到地下水源,并通过打井解决水源 问题。因此,对于西南地区就更需要依靠水 库的蓄水解决特大干旱的供水问题。

云南干旱问题研究报告

云南干旱问题研究报告

云南干旱问题研究报告侯*** 土木*** 201011******摘要:云南,在人们的印象中,山水秀丽,森林葱郁,如今却湖泊干涸见底,那么,水在哪里?2012年春天水资源蕴藏量居全国第三的云南很多地方再次以干旱开年。

抗旱基础设施薄弱的问题、水资源开发利用难度大、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水平非常低凸显了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在西南地区的极端重要性。

由于特定自然地理和气候条件,云南地区干旱缺水及其灾害形势仍很严峻,抗旱工作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

关键词:极端干旱形成及因素基础水利设施“工程性缺水” 抗旱长效机制2012年,大旱第三年袭击云南,全省90个监测站出现气象干旱,120多条中小河流断流,400多座小型水库和坝塘干涸。

截至2月16日10时,持续干旱已造成云南13州市91个县(市、区)631.83万人受灾,饮水困难人口242.76万人,其中生活困难需政府救助人口231.38万人,饮水困难大牲畜155.45万头。

而云南省农业厅的数据显示,截至目前,该省农作物因干旱受灾达到559.9万亩,成灾203.7万亩,绝收32.4万亩,造成种植业直接经济损失超过6亿元人民币。

导致这些数据急剧变化有什么既定的因素?针对这些现象我们应该采取什么积极措施?是什么导致这种极端干旱现象?当然最主要的因素是自然、天气等等因素:一、西南地区特殊的气候条件、地理环境,去年秋天以来降雨少、来水少、蓄水少等多种不利因素交织在一起,造成了这场历史罕见的大旱;二、气候和地形成因,发生干旱的地区处于青藏高原的东南侧,大多为山区,喀斯特地貌。

三、地形也是造成云南干旱灾害频发的另一主要因素。

巨大的高差,与低纬度低海拔、高纬度高海拔相结合,扩大了气候变幅,形成了包括北热带到寒温带的全部气候带。

这种气候带,加上云南东西两大不同地形的影响,再叠加山地的垂直变化,导致部分地区受地形地貌影响,干旱灾害频发。

四、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降水量地区分布差异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当前云南旱情与地下水深井开采的利弊
【摘要】:至2009 年入冬起,云南地区发生了历史罕见的持续旱灾。

出现大旱灾,主要原因是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跟不上实际需求。

为缓解旱情,各种取水措施层出不穷,在此背景下,一些地区采取钻深井取水措施,这种方式确能获取大量地下水达到缓解旱情的目的,但这一措施是否合理?本文深入研究了云南旱灾发生的原因,并对地下水深井开采的利弊做了论述。

【关键词】:云南旱情;地下水;深井开采;利弊
中图分类号:s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前言
2009 年入冬以来,西南地区尤其是云南地区出现了历史罕见的持续大旱,而现实情况却是,即使西北地区半年不下雨,也没有出现这么大的灾情,西南地区降雨量丰富,年降水可以达1300mm 以上,还有大江大河,出现大旱灾,这就足以引起我们的重视,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跟不上实际需求。

另外,农村和山区的旱情比较严重,而城市的所受的影响并不大,这一点也很值得大家反思。

为缓解旱情,其中采取的一项措施便是钻深井开采地下水,开采深层地下水在我国很多地区成为重要取水方式,也发挥了重要作用,这种方式是否可行?本作者根据自己的经验作出评价。

2、云南旱灾的实际情况
云南地区大旱以来,持续干旱已造成云南13州市91个县(市、
区)631.83万人受灾,至2010年5月云南因旱灾造成农业直接经济损失达120亿元以上,农作物受灾严重。

到目前为止,全省秋冬播农作物受灾达3261.2万亩,成灾2521.8万亩,绝收1506.9万亩。

小麦粮食作物受灾1593.2万亩,成灾1296.9万亩,绝收930万亩。

水果、茶叶等五类经济林果受灾1482.5万亩,成灾432.7万亩,绝收79.9万亩,农产品供给受影响。

全省蔬菜产量同比减少30%
左右,甘蔗产糖量减少32万吨,鲜花产量减少30%左右,春茶产量减少51%。

农民收入受影响。

据初步统计,仅至2010年5月,全省农民人均收入已经减少一百元。

以上数据随着旱情的继续也会继续上升。

大旱无情,人间有爱!温总理曾多次亲赴云南指挥抗旱,慰问群众,党中央十分重视,积极解决人民缺水问题。

3、云南旱灾发生的原因
上述惨痛的数据令人心寒,我们不应沉浸在痛苦之中,痛定思痛,我们要对旱灾产生原因做多方面的探究,只有弄清楚了主要原因,方可采取有效的措施针对性地进行性治理,这样才能避免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盲目行动。

根据本作者的实际考察并参考大量有关资料,下面将从自然因素、人为因素以及工程因素三个方面对旱灾发生的原因进行阐述。

3.1、自然因素
过去的三年里,云南全省平均年降水量明显下降,这在云南中东部地区表现的更加严重。

云南省多年平均的年降水量约为1090毫米,然而资料显示,过去的3年里全省平均降水量总共偏少了接近
半年的降水量,这在受灾最严重的云南中东部地区降水量下降更加明显。

造成降水量下降的气候因素很多,主要是厄尔尼诺现象以及全球气温变暖。

自然造成的危害我们不能避免,只能从人为方面深入研究。

3.2、人为因素
把云南旱情发生的原因完全归结为自然环境的恶化是推卸责任
的做法,从自然辩证法的角度来讲,人的行为才是主要矛盾即主要因素。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整个社会对水的需求越来越大,据作者的研究,对造成旱灾的人为因素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由于历史上的错误决策,大量森林砍伐造田,使得森林覆盖率锐减,云南山区有山无林现象严重,没有了树木,所以“下雨洪灾,无雨旱灾”的现象普遍存在;第二,天然森林砍伐后,大力推广引进经济林种,经济林品种往往过于单一,这就打破了原有的生态平衡,这样地下水位下降,土壤保水能力差、土地肥力下降乃至枯竭的问题随之产生,原始植被因为得不到足够的肥料和养分而受到严重破坏,土地质量进一步下降,水土保持情况恶化,土地贫瘠;第三,高耗水工业消耗了大量的水资源,其排放的废弃物又对环境造成严重破坏,再加之人们节约用水观念淡薄,引发了水资源的枯竭。

3.3、工程因素
“水利工程是农业发展的根本”,水利设施跟不上现实发展的需要也是促使旱灾不能段时间内被遏制的重要因素之一。

首先,水利基础设施薄弱,云南广大农村的水利工程大多都以使用几十年,这
些工程先天存在不足,病险隐患多,配套设施也不够完善,加之运行年久,设施日趋老化,已满足不了当前需要,有的在建成后的几十年间,从未维修过,为了保险又限制蓄水,不能充分发挥蓄水保水作用,在旱灾发生时,其抗灾能力明显不足;其次,云南水利设施城乡分配不均匀,州市等城区附近水利工程集中,而偏远乡村山区水利设施分散,这就使得城区旱情远远轻于乡村地区。

4、深井地下水开采的利弊
随着旱情的加剧,人们开始向更深的地层索取水资源,于是开始了大刀阔斧的钻打深井。

在我国很多地区(如河北平原),深层地下水的开发利用有着重要作用,深井开采地下水已是一个存在很长时间的问题,深层地下水的开采初期, 由于人们对深层水资源及其构成尚未完全认识, 为了当地工农业发展, 常常大规模开采, 使地下水开发处于严重超采状态[2]。

然而伴随开采过程衍生的生态环境问题接踵而来, 使人们加深了对深层地下水开发利用的认识。

作者根据自己的经验认为,开采深层地下水确实能获取充足的水源,但这也无异于饮鸩止渴,弊大于利。

下面就详细介绍一下深井开采地下水带来的诸多问题。

首先,大量超采深层地下水后, 地下水位急剧下降,原有地下水的均衡状态被破坏, 这就导致含水层压密以及粘性土释水产生压缩[3], 从而导致地面沉降。

另外,深层地下水往往含氟量较大,大量引用高氟水, 敷被吸收后沉淀于骨组织中, 引起氟中毒。

针对这些问题,为合理开采和保护深层地下水资源, 我们应采取有效的措施, 扭转深层地下水严重超采的现象,
通过严格的深机井开凿与使用的审批制度, 有计划、有目的地大幅度削减深机井的数量, 加大“关井压采”的行动力度。

另外一项重要措施就是,有计划地开展对深层孔隙承压水层的人工回灌,应根据当地水文地质条件,选择回灌区,在条件较好的回灌层位与地段,先进行试点,取得经验后,再逐步推广。

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来认识深层地下水形成与开发利用的规律, 科学的利用水资源,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建立节水型社会, 提高用水效率。

5、结束语
“大旱无情,人间有爱”,既然我们无法驾驭大自然,就要认真总结,抓住自然规律,有目的的采取相应措施。

云南大旱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水利是农业之根本”,水利设施欠债不能再拖了,政府要加大对水利建设的投入,并实行严厉的执行监督制度,严格监管投资去向,建设以及维护好水利设施,造福于民。

节约用水,人人有责,人民群众要培养起并不断提高自己的节水意识,努力提高环保意识,并要努力提高用水效率。

只有这样,我们的节水型社会才能建设的更好,人民的生活才能和谐幸福。

【参考文献】
[1]《农田水利学》郭元裕等,中国农业出版社
[2]《专门水文地质学》房佩贤等,中国地质出版社
[3]《中国地下水资源》张宗祜,李烈荣等,中国地图出版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