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 家乡变了样》教案
人教版二年级美术下册《家乡变了样》教学设计

人教版二年级美术下册《家乡变了样》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家乡变了样》是人教版二年级美术下册的一课,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和感受到家乡的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创新意识,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教材内容丰富,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现了家乡的变化,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视觉和思维空间。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在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家乡变化的经验,他们对家乡有着深厚的感情。
但学生的绘画能力和观察能力参差不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发挥想象,创作出富有特色的美术作品。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家乡的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创新意识。
2.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保护环境的情感。
3.提高学生的绘画能力和审美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描绘出家乡的变化。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创新,使作品具有独特的视觉效果。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引导发现法:引导学生发现家乡的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3.动手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绘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小组合作法:鼓励学生相互合作,共同完成作品,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教材内容,了解学生情况,准备相关教学资源。
2.学生准备:带回家乡的照片或故事,准备绘画工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谈话方式引导学生回忆家乡的变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同学们,你们的家乡有什么变化吗?谁能来说一说。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家乡变化的照片或故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家乡的变化。
同时,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角度,共同创作一幅描绘家乡变化的画。
在讨论过程中,教师给予指导和鼓励,帮助学生确定创作主题。
4.巩固(10分钟)教师邀请每组的学生展示作品,并分享创作过程和心得。
家乡变了样(教案)人教版(2023)美术二年级下册

(3)如何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使作品具有个性;
(举例: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尝试不同的绘画技法,如水彩、蜡笔等,让学生在创作中找到自己的风格。)
(4)培养学生对家乡文化的理解与传承意识;
(举例:教师可以通过讲解家乡的历史文化背景,引导学生关注家乡的文化特色,并在作品中体现出来。)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家乡的自然与人文景观特点,学习了如何运用绘画技巧表现家乡的变化。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这些知识点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技能,并在日常生活中继续关注家乡的变化。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五、教学反思
2.提升学生的美术表现力,通过运用线条、色彩等绘画语言,表达对家乡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3.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他们在绘画过程中尝试新技法,创作出具有个性的作品;
4.培养学生的文化理解与传承意识,了解家乡文化特色,弘扬家乡优秀传统;
5.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激发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紧密围绕新教材要求,旨在提升学生的综合美术素养,培养他们具备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审美品质和创造力。
其次,在新课讲授环节,我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了解家乡的自然与人文景观特点,并通过案例分析、示范等方式教授绘画技巧。但在讲解过程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对线条、色彩的运用仍然存在困难。因此,在后续教学中,我需要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实践活动环节,分组讨论和绘画操作使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中,提高了他们的实践能力。但我也发现,部分小组在讨论过程中,成员之间的交流不够充分,导致绘画作品的表现力不足。为了改善这一情况,我计划在下次活动中,增加一些互动环节,促进小组成员之间的沟通与合作。
二年级下册美术教学设计-第15课《家乡变了样》人教新课标

二年级下册美术教学设计-第15课《家乡变了样》人教新课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家乡的自然环境、历史文化和发展变化,学会用线条、颜色等绘画语言表现家乡的特色。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讨论、实践等环节,培养学生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学生的绘画技能。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家乡、关注家乡发展的情感,培养学生珍惜家乡文化遗产、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了解家乡的自然环境、历史文化和发展变化。
2. 学习用线条、颜色等绘画语言表现家乡的特色。
3. 学会欣赏和评价家乡的美。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让学生学会用绘画语言表现家乡的特色。
2.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家乡的美,并将其融入绘画作品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图片、视频等。
2. 学具:绘画纸、彩笔、水粉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视频等展示家乡的自然环境、历史文化和发展变化,引导学生关注家乡的美。
2. 新课讲解:讲解绘画线条、颜色等基本技巧,让学生了解如何用绘画语言表现家乡的特色。
3. 实践环节:学生分组进行观察、讨论,发现家乡的美,并尝试用绘画作品表现出来。
4. 作品展示与评价:学生展示自己的绘画作品,互相评价,教师给予点评和指导。
六、板书设计1. 《家乡变了样》七、作业设计1. 画一幅家乡的风景画,要求用线条、颜色等绘画语言表现家乡的特色。
2. 写一篇关于家乡变化的短文,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八、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让学生了解家乡的自然环境、历史文化和发展变化,学会用绘画语言表现家乡的特色,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在实践环节中,学生积极参与,互相学习,提高了绘画技能。
通过作品展示与评价,学生更加关注家乡的美,激发了热爱家乡、关注家乡发展的情感。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但在教学过程中还需进一步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更多个性化的指导。
重点关注的细节: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是整个教学设计的核心部分,它关系到教学目标能否实现,教学内容能否被学生有效吸收,以及教学效果的好坏。
二年级下册美术教案-家乡变了样-人教新课标

二年级下册美术教案-家乡变了样-人教新课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家乡的自然环境、人文景观和民俗文化,培养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 培养学生观察、发现、表达和创造美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分享、交流的学习态度。
二、教学内容1. 家乡的自然环境:地理位置、气候特点、自然资源等。
2. 家乡的人文景观:名胜古迹、建筑风格、特色街区等。
3. 家乡的民俗文化:传统节日、民间艺术、特色美食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观察、发现、表达和创造美的能力。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发现家乡的美,并用适当的形式表达出来。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教学课件、示范作品等。
2. 学具:绘画工具、手工材料、参考资料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家乡的自然环境、人文景观和民俗文化,激发学生对家乡的兴趣。
2. 观察:引导学生观察家乡的自然环境、人文景观和民俗文化,发现家乡的美。
3. 表达:鼓励学生用绘画、手工、写作等形式表达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4. 交流:组织学生分享自己的作品,互相学习、交流,提高表达能力。
5. 展示:将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让更多的人了解家乡的美。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家乡变了样2. 板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学过程、作业设计、课后反思。
七、作业设计1. 绘画作业:描绘家乡的自然环境、人文景观和民俗文化。
2. 手工作业:制作家乡的特色手工艺品。
3. 写作作业:写一篇关于家乡的短文。
八、课后反思1. 教师反思:教学内容是否充实,教学方法是否得当,教学效果是否达到预期。
2. 学生反馈: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的感受,收集意见和建议,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参考。
总结:本节课通过让学生了解家乡的自然环境、人文景观和民俗文化,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提高观察、发现、表达和创造美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师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合作、分享、交流的学习态度。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美术下册《第15课家乡变了样》教案教案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美术下册《第15课家乡变了样》教案教案一. 教材分析《第15课家乡变了样》这一课旨在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描绘家乡的变化,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想象力和绘画能力。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家乡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以及城市乡村的变化,通过图片和文字的展示,使学生对家乡的变化有直观的认识。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力和想象力,他们对自己的家乡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对家乡的变化没有深刻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家乡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以及城市乡村的变化。
2.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绘画能力。
3.增强学生对家乡变化的认知,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描绘,表达对家乡变化的认知。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让学生观察家乡的图片,了解家乡的变化。
2.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家乡变化的看法。
3.绘画法:让学生通过绘画表达自己对家乡变化的认知。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家乡的图片,包括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以及城市乡村的变化。
2.准备绘画材料,如画纸、画笔、水彩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家乡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家乡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以及城市乡村的变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家乡的变化,让学生对家乡的变化有更深入的了解。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家乡变化的看法,教师巡回指导。
4.巩固(10分钟)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和想象,用绘画的方式表达家乡的变化。
教师巡回指导,给予鼓励和表扬。
5.拓展(10分钟)学生相互欣赏作品,分享创作心得,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家乡变化的意义。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家乡变化的重要性。
7.家庭作业(5分钟)学生回家后,观察家乡的变化,用绘画的方式记录下来,下节课分享。
二年级美术下册《家乡变了样》教案 教学设计

《家乡变了样》教案【学习领域】造型•表现【课时建议】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乡村或城市的发展历史,感受乡村或城市的变化,捕捉创作灵感,用拼贴或绘画的方式创作表现乡村或城市变化的作品,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与造型表现能力。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多方位地了解自己的家乡,观赏、对比家乡的旧貌新颜,感受家乡的巨大变化,培养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思想感情,通过自主探索,了解表现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了解家乡和城市的发展,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发现家乡的变化,感受家乡的美丽,进而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用绘画或拼贴的方式表现家乡的变化,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
【教学难点】如何表现出家乡的变化。
【教具学具准备】教师:当地建筑、街景、风土人情、风味小吃等具有地方特色的图片。
学生:收集家乡以前的街景、建筑照片或图片、彩色卡纸、图画纸、彩笔、剪刀、胶水。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同学们,我们身边的一切都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着变化,就拿我们的学校来说吧,还记不记得你刚来时,学校是怎样的?学生讨论回答。
师:现在变成什么样了?欣赏视频《家乡变了样》(老师以学校情况自行拍摄,可以是视频可以是照片,意在让学生了解学校的过去和现在。
)(设计意图:通过与学生互动导入新课,吸引学生注意力,提出课堂重点。
)二、新课讲授(一)介绍教师自己的童年,与学生的童年进行对比。
同学们在这么优越的学习环境中学习,你们的童年真是幸福啊!你们想不想知道老师的童年是怎样的?那咱们就跟着老师的回忆,一起来比比童年。
1.小组交流,合作探究师:最近一段时间我们进行了一项调查活动,寻找家乡的变化,同学们在调查、观察中一定有了许许多多的收获,现在小组内交流一下你的收获。
看看家乡都发生了哪些变化?2.汇报结果,探究提升下面以小组为单位,展示一下你们的调查成果,针对衣食住行其中一方面即可。
通过课件辅助,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回答:(1)衣服方面的变化学生通过绘画,展示衣服的变化。
第15课 家乡变了样(教案)人教版(2012)美术二年级下册

第15课家乡变了样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观察、讨论,引导学生了解家乡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以及家乡的变化,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珍惜家乡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观察、表达、交流、合作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美术素养。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情感,激发学生关注家乡发展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关注家乡的变化,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珍惜家乡的情感。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观察、表达、交流、合作,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美术素养。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收集家乡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以及家乡的变化的图片、视频等资料。
2. 学生准备:观察家乡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以及家乡的变化,准备相关的绘画工具。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展示家乡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以及家乡的变化的图片、视频等资料,引导学生关注家乡的变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学习(1)引导学生观察家乡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以及家乡的变化,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2)教师讲解家乡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以及家乡的变化,引导学生了解家乡的发展历程。
(3)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如何表现家乡的变化,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创作出自己的作品。
3. 实践操作(1)教师发放绘画工具,引导学生进行绘画创作。
(2)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在绘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3)学生完成绘画作品,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作品展示,互相交流、欣赏。
4. 总结评价(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收获。
(2)教师对学生的绘画作品进行评价,鼓励学生的创新精神。
(3)教师强调家乡的变化对我们的影响,引导学生珍惜家乡,为家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讨论、创作,培养了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美术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关注每一个学生,引导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第15课家乡变了样(教学设计)人教版(2012)美术二年级下册

第15课家乡变了样(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能够了解家乡的变化,运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家乡的美。
培养学生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美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讨论、实践,提高学生的绘画技能和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珍惜家乡美好生活的情感,激发学生建设家乡、美化家乡的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了解家乡的变化,包括自然景观、建筑物、生活设施等方面的变化。
2. 学习绘画技巧,如线条、色彩、构图等,用于表现家乡的美。
3. 培养观察力、创造力和审美能力,学会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事物。
4. 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珍惜家乡美好生活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观察家乡的变化,学会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家乡的美。
2. 教学难点:如何运用绘画技巧表现家乡的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创造力和审美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图片素材、示范作品等。
2. 学具:绘画纸张、彩色铅笔、水彩笔、油画棒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展示家乡的老照片,引导学生关注家乡的变化。
2. 新课内容学习:讲解绘画技巧,如线条、色彩、构图等。
3. 实践环节:学生分组观察家乡的变化,进行绘画创作。
4. 作品展示与评价: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互相评价,教师给予点评。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家乡变了样2. 板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学过程七、作业设计1. 课后作业:学生运用本课所学绘画技巧,创作一幅表现家乡美的作品。
2. 作业要求:作品要具有创意,能体现家乡的变化,色彩搭配和谐,构图合理。
八、课后反思1. 教师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学生在绘画创作中是否掌握了绘画技巧,是否激发了学生热爱家乡、珍惜家乡美好生活的情感。
2. 学生反思:自己在绘画创作中的表现,对家乡变化的观察和表现是否到位,如何改进。
3. 教师针对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家乡变了样》教案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感受家乡的变化发展,进一步激发其热爱家乡的情感。
2、发现家乡变化给人们带来的一些不良影响,引发学生的思考,使之提高环保意识。
3、培养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让学生感受家乡的变化发展,进一步激发其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准备过去的老照片、记录故事和一些物品、现在的照片和你知道的情况。
教师: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体验初步感悟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来看看家乡到底有哪些变化。
师:谁能来说说你觉得现在的生活怎么样?(生:好幸福)师:我们今天的生活是多么美好,多么舒适啊!可是你知道20年前的家乡什么样吗?课前老师让大家搜集了这方面的资料,同学们抓紧在小组内交流交流吧!(学生小组内交流)(学生汇报交流结果)·指名到前面说,带着资料向同学们介绍。
二、课中体验深化感悟
1、同学们请看屏幕,这是老师找到图片资料,我们来看。
(屏幕出示图片)·每一张要
做介绍和交流,让同学们更深入的感受过去的生活。
2、教师总结:看了这么多的图片,你有什么样的感受?(学生说感受)板书:过去差过渡:过去的生活水平差,那现在的生活什么样呢?请同学们把你课前搜集的资料在小组内交流交流吧!(学生交流、汇报)指名到前面说,带着资料向同学们介绍。
3、教师展示搜集的图片(屏幕出示图片)每一张要做介绍和交流,让同学们更深入的感受现在生活的美好和幸福。
总结:看了这么多的图片你有什么样的感受?(引导学生说感受)板书:现在好过渡:我们现在的生活这么美好,这么舒适,这些都是怎么来的呢?(生:靠改革开放和党的好政策靠人民的辛苦劳动)板书:党的好政策改革开放劳动师:做为新世纪的少年,我们应该怎么办?(生:珍惜现在的生活。
好好学习。
学生自由说)
三、课后践行内化感悟师:同学们说的真好,家乡的变化给我们带来了美好生活,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看到这些图片你有什么感受?(屏幕出示环境污染的图片)。
在看每张图片的时候,要注意说些煽动性的话语,让孩子深切的感受污染的坏处。
师:同学们在课下的时候要想办法寻求帮助或查找资料针对这些问题想些好办法,我们下节课再来交流,并评选出最好的“金点子”。
家乡变了样》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找家乡的变化,为家乡的建设出金点子。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找到所需资料的能力。
2、培养学生与人交流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对家乡的自豪感和荣誉感。
2、激发学生立志为家乡建设贡献力量的热情。
教学内容:我的家乡变了样
教学重点:
1、感受到家乡的变化
2、为家乡创作图画
教学难点:体会到家乡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感受家乡人民的勤劳智慧。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采访调查表,心愿卡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首好听的歌,大家想不想听?
提出要求:认真听,仔细看。
听听歌曲唱的是什么地方?都有哪些特产?
生:学生观看录像。
师:这首歌唱的是哪个地方啊?
生:我们的家乡。
师:对,是我们的家乡——某某。
录像中,你看到家乡的哪些特产啊?
生:某某家乡特产
师:恩,除了这些,我们的家乡还有哪些特产?
咱们除了有好看的,好吃的,还有哪些地方是好玩的?咱们别说远了,就说说城区有哪些地方既漂亮又好玩?
生:列举一些地方。
二、新授
1、咱们现在的家乡真是又有好吃的、又有好玩的、还有好看的,真是个好地方。
可以前的家乡就没有这么好啦!你们想不想去看看过去的家乡?
观看一些老照片。
如街道、我们的学校、公路、桥等图片。
2、出示现在的图片。
家乡的地标建筑风景等图片。
(在观看图片的同时,引导学生说说:“你可以在这里干什么?感觉怎么样?”等等。
)
3、对比。
师:看了以前的家乡,也看到了现在的家乡,你有什么感受?
生:变化很大。
师:板书——我的家乡变了样
4、师:你觉得咱们的家乡怎么样?(美、繁荣)
你爱不爱家乡?
作为一名家乡人,你感觉怎么样?(骄傲、自豪)
你能用一句话来表达你的这种心情吗?
生:(家乡真美啊!我的家乡真美!啊作为一名家乡人,感觉真自豪!)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
咱们家乡现在这么繁荣、美丽,我们都为自己是一名家乡人感到骄傲、自豪。
5、鼓励同学们画出家乡的变化。
《家乡变了样》教案
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思想情操,了解家乡或城市的发展历史。
2.发展学生观察、记忆的形象思维能力与绘画造型能力,画乡村或城市的各种变化。
教学重点:
画乡村或城市的各种变化。
教学难点:
表现家乡楼房建筑的特点。
教具准备:
照片图、图片、彩色笔、蜡笔、挂图。
学具准备:
彩卡纸、图画纸、彩色笔、蜡笔、剪刀、胶水。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组织讨论。
1.谁都有自己的家乡,我们都热爱自己的家乡。
你了解家乡的历史吗?以前家乡的面貌是什么样子,让我们通过图片或录像来了解家乡的模样。
2.让同学来说说以前家乡的样子。
三、通过改革开放,我们家乡发生的很大的变化。
让同学来说说家乡的变化。
四、通过图片和录像来了解家乡的变化。
五、欣赏用不同方法描绘家乡景物的图片。
六、引导学生利用所带家乡景物的图片进行拼贴。
1.分小组讨论画出家乡的景物(不包括建筑物)。
2.剪拼图片中的建筑物或用画的建筑物。
3.粘贴。
七、布置作业、巡视辅导。
八、课堂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