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解剖生理学-血液的组成与功能
合集下载
人体解剖生理学--循环系统全

束细胞(蒲肯野纤维) Purkinje fiber
心的血管
左冠状动脉 冠状动脉
右冠状动脉
前室间支 旋支
右缘支 后室间支 左室后支
心的静脉 冠状窦及属支(心大、中、小静脉)
心包 包裹心及出入大血 管的锥形囊,包括 纤维性心包、浆膜 性心包 (一)纤维性心包 (二)浆膜性心包 心包腔:浆膜性心 包脏壁两层之间的 间隙
血管组成: 微动脉、中间微动脉、 真毛细血管、直捷通路、 动静脉吻合、微静脉.
(四)血管分布的规律
血 管 吻 合 及 侧 支 循 环
侧支循环
(二)血管分布及其规律 1 全身血管分布
1)动脉系
(1)肺循环的动脉 1.肺动脉干 (与主动脉弓间有动脉韧带,
即闭锁后的动脉导管) 2.左肺动脉 3.右肺动脉 (2)体循环的动脉 主动脉:3段
右缘 下缘 四沟:冠状沟 前室间沟 后室间沟 房间沟
心 尖 : 朝左前下方,由左心室组成. 心 底 : 朝右后上方,大部分由左心房组成,
小部分由右心房组成. 胸 肋 面: 即前面,大部分由右心房和右心室构成;
小部分由左心耳和左心室构成. 膈 面 : 即下面,大部分由左心室,小部分由右心室构成. 冠 状 沟 :为心表面心房和心室的分界线. 前室间沟: 从前面冠状沟开始斜向心尖右侧的心切迹,
心脏的传导系统主要 由起搏细胞、移行细 胞和浦肯野纤维 (Purkinje fiber/束细胞) 构成。其中浦肯野纤 维位于心内膜下层内, 是特化的心肌纤维。 有1~2个核,染色淡, 肌丝居边。闰盘丰富, 能迅速传递电冲动。
蒲肯野纤维
普通心肌纤维
心脏
内皮
❖
心内膜 内皮下层
endocardium 心内膜下层:含心脏传导系分支
心的血管
左冠状动脉 冠状动脉
右冠状动脉
前室间支 旋支
右缘支 后室间支 左室后支
心的静脉 冠状窦及属支(心大、中、小静脉)
心包 包裹心及出入大血 管的锥形囊,包括 纤维性心包、浆膜 性心包 (一)纤维性心包 (二)浆膜性心包 心包腔:浆膜性心 包脏壁两层之间的 间隙
血管组成: 微动脉、中间微动脉、 真毛细血管、直捷通路、 动静脉吻合、微静脉.
(四)血管分布的规律
血 管 吻 合 及 侧 支 循 环
侧支循环
(二)血管分布及其规律 1 全身血管分布
1)动脉系
(1)肺循环的动脉 1.肺动脉干 (与主动脉弓间有动脉韧带,
即闭锁后的动脉导管) 2.左肺动脉 3.右肺动脉 (2)体循环的动脉 主动脉:3段
右缘 下缘 四沟:冠状沟 前室间沟 后室间沟 房间沟
心 尖 : 朝左前下方,由左心室组成. 心 底 : 朝右后上方,大部分由左心房组成,
小部分由右心房组成. 胸 肋 面: 即前面,大部分由右心房和右心室构成;
小部分由左心耳和左心室构成. 膈 面 : 即下面,大部分由左心室,小部分由右心室构成. 冠 状 沟 :为心表面心房和心室的分界线. 前室间沟: 从前面冠状沟开始斜向心尖右侧的心切迹,
心脏的传导系统主要 由起搏细胞、移行细 胞和浦肯野纤维 (Purkinje fiber/束细胞) 构成。其中浦肯野纤 维位于心内膜下层内, 是特化的心肌纤维。 有1~2个核,染色淡, 肌丝居边。闰盘丰富, 能迅速传递电冲动。
蒲肯野纤维
普通心肌纤维
心脏
内皮
❖
心内膜 内皮下层
endocardium 心内膜下层:含心脏传导系分支
人体解剖生理学第六章-循环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分为间皮和结缔组织.
二、动脉: (一)肺动脉 (二)主动脉
1. 升主动脉 左心室至第二胸肋关节 2. 主动脉弓 升主动脉开始弯向右后方至第4胸椎体
(1)头臂干:至右胸锁关节,分右颈动脉和右锁骨下动脉 (2)左颈总动脉: (3)左锁骨下动脉(锁骨下动脉及上肢动脉):锁骨下动脉—腋 动脉—肱动脉—挠动脉和尺动脉
恢复活性的钠通道数增多。 *钠通道三种状态的转换是电压依从性和 时间依从性的.
(四)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与收缩的关系:
1.一次兴奋过程中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
(1)有效不应期(effective refractory period,ERP) 包括绝对不应期和可引起局部兴奋的时期
(2)相对不应期(relative refractory period,RRP) (3)超常期 (supranormal period,SNP)
心脏被心包包裹,位于胸腔两肺间的 纵隔内。心脏似前后略扁的圆锥体, 尖向左前下方,底向右后上方,近心 底处有环行的冠状沟。心外形分为心 底、心尖、胸肋面和隔面。
(二)心脏的结构
1.心脏的分腔、各腔的通路及构造 心脏分四腔:右心房、右心室、左心房、左心室。 三尖瓣、二尖瓣、肺动脉瓣、主动脉瓣
2.心脏的传导系
干。 胸腔器官及部分胸腹壁的淋巴管汇合成左、右
支气管纵隔干。 腹腔不成对器官的淋巴管汇合成1条肠干。 下肢、盆部和腹腔成对器官及部分腹壁的淋巴
管汇合成左、右腰干。
乳糜池
全身9条淋巴干最后合成2条淋巴导管,即胸导 管和右淋巴导管,分别注入左、右静脉角
脾位于左季肋区胃底与膈 之间,与第9~11肋相对, 其长轴与第10肋一致,脾 属于网状皮系统,是人体 最大的淋巴器官,其结构 基本上与淋巴结相似,由 被膜、小梁及淋巴组织构 成。其与淋巴结不同的地 方是没有淋巴窦。发挥滤 血、免疫、造血和贮血作
二、动脉: (一)肺动脉 (二)主动脉
1. 升主动脉 左心室至第二胸肋关节 2. 主动脉弓 升主动脉开始弯向右后方至第4胸椎体
(1)头臂干:至右胸锁关节,分右颈动脉和右锁骨下动脉 (2)左颈总动脉: (3)左锁骨下动脉(锁骨下动脉及上肢动脉):锁骨下动脉—腋 动脉—肱动脉—挠动脉和尺动脉
恢复活性的钠通道数增多。 *钠通道三种状态的转换是电压依从性和 时间依从性的.
(四)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与收缩的关系:
1.一次兴奋过程中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
(1)有效不应期(effective refractory period,ERP) 包括绝对不应期和可引起局部兴奋的时期
(2)相对不应期(relative refractory period,RRP) (3)超常期 (supranormal period,SNP)
心脏被心包包裹,位于胸腔两肺间的 纵隔内。心脏似前后略扁的圆锥体, 尖向左前下方,底向右后上方,近心 底处有环行的冠状沟。心外形分为心 底、心尖、胸肋面和隔面。
(二)心脏的结构
1.心脏的分腔、各腔的通路及构造 心脏分四腔:右心房、右心室、左心房、左心室。 三尖瓣、二尖瓣、肺动脉瓣、主动脉瓣
2.心脏的传导系
干。 胸腔器官及部分胸腹壁的淋巴管汇合成左、右
支气管纵隔干。 腹腔不成对器官的淋巴管汇合成1条肠干。 下肢、盆部和腹腔成对器官及部分腹壁的淋巴
管汇合成左、右腰干。
乳糜池
全身9条淋巴干最后合成2条淋巴导管,即胸导 管和右淋巴导管,分别注入左、右静脉角
脾位于左季肋区胃底与膈 之间,与第9~11肋相对, 其长轴与第10肋一致,脾 属于网状皮系统,是人体 最大的淋巴器官,其结构 基本上与淋巴结相似,由 被膜、小梁及淋巴组织构 成。其与淋巴结不同的地 方是没有淋巴窦。发挥滤 血、免疫、造血和贮血作
人体解剖生理学-血液循环

有效不应期 ERP 相对不应期 RRP 超常期 SNP
第一节 心脏生理
兴奋的周期性变化与心肌收缩关系
心室肌AP、机械收缩曲线与兴奋性的关系
AP 机械收缩
心肌细胞有效不应 期长,延续到心肌 舒张早期。决定了 心室肌不会发生强 直收缩。
第一节 心脏生理
期前收缩与代偿间歇
期前收缩:心脏受到窦性节律之外的刺激,产生的收缩在 窦性节律收缩之前。 代偿间歇:1次期前收缩之后出现一段较长的舒张期。
第二节 血管生理
(三)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
1.搏出量:主要影响收缩压。收缩压的高低主要 反映心室收缩力的强弱。
2.心率:主要影响舒张压。
3.外周阻力:主要影响舒张压。舒张压的高低 主要反映外周阻力的大小。
4.大动脉弹性:缓冲动脉血压的波动幅度。
5.循环血量的变化
第二节 血管生理
4、静脉血压与静脉回心血量 (一)静脉血压
第一节 心脏生理
心脏的起搏细胞的分布 正常起搏点:窦房结 潜在起搏点:窦房结以 外的自律细胞受窦房结 控制,自律性表现不出 来。 异位心律:病理情况下, 潜在起搏点发出兴奋控 制全心所表现出的节律 性活动。
第一节 心脏生理
(二)生理特性
2.兴奋性(excitability)心肌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
血液循环 blood circulation
概念
血液循环(blood circulation) : 心脏与相通的血管构成了密闭的 循环系统,心脏推动血液在心血 管系统内周周而复始的定向流动 称为血液循环 血管
心脏
血液循环 系统
血液
心脏的重要性
80岁的一生中:
心脏跳动30亿次之多!
输送的血液达3亿多升,可装满1600架四引擎 波音747客机的全部油箱! 所作的功,相当于将3万公斤物体举到喜马拉 雅山顶峰所作的功!
《人体解剖生理学》第六章循环系统的结构和功能ppt课件

酸碱平衡
血液pH值维持在7.35-7.45之间,对维持生 命活动至关重要。
05
循环系统的调节
神经调节
神经调节的定义
神经调节是指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来调节循环系统的功能。
神经调节的机制
神经调节主要通过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种神经的作用来实现。交感神经兴奋时,会释 放去甲肾上腺素等递质,使心跳加速、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副交感神经兴奋时,会释放 乙酰胆碱等递质,使心跳减慢、血管舒张,血压降低。
心肌收缩机制
心脏的神经调节
心脏受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支配, 通过神经调节来影响心脏的搏动频率 和强度。
心肌细胞通过横桥连接和钙离子触发 的方式实现收缩,将血液泵出心脏。
03
血管的结构和功能
血管的分类和解剖结构
血管的分类
根据血管的结构和功能,可以 将血管分为动脉、静脉和毛细
血管三种类型。
动脉的解剖结构
体液调节的意义
体液调节对于维持人体内环境的稳定和生理功能的平衡具有重要意义。例如,在失血、休克等情况下, 体液调节机制会迅速启动,通过分泌激素等化学物质来调节循环系统的功能,以维持生命活动的正常进 行。
自身调节
自身调节的定义
自身调节是指循环系统中的器官或组 织通过自身的生理特性来调节其功能 。
自身调节的机制
原微生物的入侵。
维持内环境稳态
通过渗透压、酸碱平衡等机制 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
血液凝固与止血
血小板参与血液凝固,在损伤 时止血。
血液的理化特性
血量
正常成年人血液总量约占体重的7%-8%。
渗透压
指血液中溶质颗粒对水的吸引力,与血浆蛋 白含量有关。
粘滞性
指血液在血管内流动的阻力,与红细胞数量 和变形能力有关。
血液pH值维持在7.35-7.45之间,对维持生 命活动至关重要。
05
循环系统的调节
神经调节
神经调节的定义
神经调节是指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来调节循环系统的功能。
神经调节的机制
神经调节主要通过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种神经的作用来实现。交感神经兴奋时,会释 放去甲肾上腺素等递质,使心跳加速、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副交感神经兴奋时,会释放 乙酰胆碱等递质,使心跳减慢、血管舒张,血压降低。
心肌收缩机制
心脏的神经调节
心脏受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支配, 通过神经调节来影响心脏的搏动频率 和强度。
心肌细胞通过横桥连接和钙离子触发 的方式实现收缩,将血液泵出心脏。
03
血管的结构和功能
血管的分类和解剖结构
血管的分类
根据血管的结构和功能,可以 将血管分为动脉、静脉和毛细
血管三种类型。
动脉的解剖结构
体液调节的意义
体液调节对于维持人体内环境的稳定和生理功能的平衡具有重要意义。例如,在失血、休克等情况下, 体液调节机制会迅速启动,通过分泌激素等化学物质来调节循环系统的功能,以维持生命活动的正常进 行。
自身调节
自身调节的定义
自身调节是指循环系统中的器官或组 织通过自身的生理特性来调节其功能 。
自身调节的机制
原微生物的入侵。
维持内环境稳态
通过渗透压、酸碱平衡等机制 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
血液凝固与止血
血小板参与血液凝固,在损伤 时止血。
血液的理化特性
血量
正常成年人血液总量约占体重的7%-8%。
渗透压
指血液中溶质颗粒对水的吸引力,与血浆蛋 白含量有关。
粘滞性
指血液在血管内流动的阻力,与红细胞数量 和变形能力有关。
《人体解剖生理学》血液

心脏推动含氧血液经动脉 系统流向全身。
2 毛细血管交换
血液中的氧气和营养物质 通过毛细血管进入组织细 胞。
3 回流至心脏
含碳 dioxide 和废物的血液 通过静脉系统回流至心脏。
常见的血液疾病和预防措施
贫血
增加摄入富含铁和维生素 C 的食物。
血小板减少症
避免外伤和过度运动,保持 健康的生活习惯。
白细胞的种类和免疫功能
中性粒细胞
主要负责吞噬和消灭病原体。
淋巴细胞
产生抗体,参与免疫应答。
巨噬细胞
吞噬和消化病原体和废物。
血小板的作用和止血机制
1
血小板聚集
血小板黏附并聚集在受损的血管壁。
2
栓塞形成
血小板聚集和凝血因子活化导致栓子形成。
3
止血
பைடு நூலகம்
栓子阻止血液流出,停止出血。
血液循环的过程和调节
1 心脏泵血
人体解剖生理学:血液
血液是人体中至关重要的液体之一,承载着各种重要的功能和信息。在这个 演讲中,我们将探索血液的成分、功能和调节机制,以及常见的血液疾病和 预防措施。
血液的重要性
1 氧气运输
2 废物清除
血液通过红细胞携带氧气, 将其供应给全身组织和器 官。
血液通过肾脏和肝脏将体 内废物和毒素清除。
白血病
早期发现和治疗,保持健康 的免疫系统。
3 免疫防御
血液中的白细胞起着重要 的免疫功能,保护身体免 受感染和疾病。
血液的组成和成分
红细胞 白细胞 血小板 血浆
携带氧气和碳 dioxide 免疫功能 止血机制 含有营养物质、激素和废物
红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形状
圆形凹陷的结构,便于通过 毛细血管。
2 毛细血管交换
血液中的氧气和营养物质 通过毛细血管进入组织细 胞。
3 回流至心脏
含碳 dioxide 和废物的血液 通过静脉系统回流至心脏。
常见的血液疾病和预防措施
贫血
增加摄入富含铁和维生素 C 的食物。
血小板减少症
避免外伤和过度运动,保持 健康的生活习惯。
白细胞的种类和免疫功能
中性粒细胞
主要负责吞噬和消灭病原体。
淋巴细胞
产生抗体,参与免疫应答。
巨噬细胞
吞噬和消化病原体和废物。
血小板的作用和止血机制
1
血小板聚集
血小板黏附并聚集在受损的血管壁。
2
栓塞形成
血小板聚集和凝血因子活化导致栓子形成。
3
止血
பைடு நூலகம்
栓子阻止血液流出,停止出血。
血液循环的过程和调节
1 心脏泵血
人体解剖生理学:血液
血液是人体中至关重要的液体之一,承载着各种重要的功能和信息。在这个 演讲中,我们将探索血液的成分、功能和调节机制,以及常见的血液疾病和 预防措施。
血液的重要性
1 氧气运输
2 废物清除
血液通过红细胞携带氧气, 将其供应给全身组织和器 官。
血液通过肾脏和肝脏将体 内废物和毒素清除。
白血病
早期发现和治疗,保持健康 的免疫系统。
3 免疫防御
血液中的白细胞起着重要 的免疫功能,保护身体免 受感染和疾病。
血液的组成和成分
红细胞 白细胞 血小板 血浆
携带氧气和碳 dioxide 免疫功能 止血机制 含有营养物质、激素和废物
红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形状
圆形凹陷的结构,便于通过 毛细血管。
(人体解剖生理学课件)血液系统

• 前体细胞→各级幼稚细胞→成熟
(二)红细胞的生成与破坏: 1. 红细胞的生成所需的原料: 蛋白质:来源于食物 铁 外源性:来自于食物(1 mg/d) 内源性:红细胞破坏后Hb所释放(25 mg/d) 缺铁性贫血,又称低色素小细胞性贫血 2. 影响红细胞成熟的因素: 叶酸、 维生素B12、内因子,这些物质的缺 乏都可导致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血细胞比容(hematocrit)—— 男:40-50% 女:37-48%,新生儿:55% 红细胞比容(erythrocrit)
• 血浆:占全血的55% • 成分:水、血浆蛋白、电解质、气体、营养物、
代谢废物、激素等。
• 血浆蛋白(plasma protein):65-85 g/L
白蛋白(albumin): 40-48 g/L 球蛋白(globulin):15-30 g/L, 分为α1,α2,β,γ球
晶体渗透压: 血浆=组织液,维持水平衡、细胞形态和体积 胶体渗透压:血浆≠组织液,维持血容量、水平衡
• 等渗溶液(isosmotic solution)——与血浆渗 透压相等的溶液。 如:0.9% NaCl, 5% glucose
• 等张溶液(isotonic solution)——能使悬浮于 其中的RBC维持正常形态和大小的溶液。是由不能 自由通过细胞膜的溶质所形成的等渗溶液。 如:0.9% NaCl, 5% glucose; 1.9% 尿素则不是
1. 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ic granulocyte)
• 形态:数量最多,50-70%。
• • 功能:趋化作用,吞噬细菌和异物。大量吞噬后死
亡,变为脓细胞。
2. 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
形态:胞质内充满粗大的鲜红色嗜酸性颗 粒。 0.5-5%。
(二)红细胞的生成与破坏: 1. 红细胞的生成所需的原料: 蛋白质:来源于食物 铁 外源性:来自于食物(1 mg/d) 内源性:红细胞破坏后Hb所释放(25 mg/d) 缺铁性贫血,又称低色素小细胞性贫血 2. 影响红细胞成熟的因素: 叶酸、 维生素B12、内因子,这些物质的缺 乏都可导致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血细胞比容(hematocrit)—— 男:40-50% 女:37-48%,新生儿:55% 红细胞比容(erythrocrit)
• 血浆:占全血的55% • 成分:水、血浆蛋白、电解质、气体、营养物、
代谢废物、激素等。
• 血浆蛋白(plasma protein):65-85 g/L
白蛋白(albumin): 40-48 g/L 球蛋白(globulin):15-30 g/L, 分为α1,α2,β,γ球
晶体渗透压: 血浆=组织液,维持水平衡、细胞形态和体积 胶体渗透压:血浆≠组织液,维持血容量、水平衡
• 等渗溶液(isosmotic solution)——与血浆渗 透压相等的溶液。 如:0.9% NaCl, 5% glucose
• 等张溶液(isotonic solution)——能使悬浮于 其中的RBC维持正常形态和大小的溶液。是由不能 自由通过细胞膜的溶质所形成的等渗溶液。 如:0.9% NaCl, 5% glucose; 1.9% 尿素则不是
1. 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ic granulocyte)
• 形态:数量最多,50-70%。
• • 功能:趋化作用,吞噬细菌和异物。大量吞噬后死
亡,变为脓细胞。
2. 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
形态:胞质内充满粗大的鲜红色嗜酸性颗 粒。 0.5-5%。
血液系统解剖与生理学

内分泌调控
内分泌系统通过激素对造血过程进行调控,如促 红细胞生成素(EPO)和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G-CSF)等。
04
血液循环与血管系统
心脏的结构与功能
心脏的位置和形态
心脏位于胸腔中纵隔内,呈倒置 的圆锥形,大小约与本人拳头相
等。
心脏的内部结构
心脏内部被心间隔分为左右两半 ,每半又被房室口分为心房和心
室。
心脏的功能
心脏是循环系统的动力器官,通 过心肌的收缩和舒张,推动血液 在血管中循环流动,为全身各组
织器官提供充足的血流量。
血管系统的组成与分类
血管的组成
血管系统由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组成,它们分别负责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到全 身各部位、将血液从全身各部位输送回心脏以及进行血液和组织之间的物质交 换。
100%
体液调节
激素等体液因素可影响造血过程 和血液循环,如肾上腺素可促进 红细胞生成。
80%
自身调节
血液系统具有自身调节能力,如 当机体失血时,骨髓会加速造血 以补充丢失的血液。
02
血液的组成与性质
血液的组成成分
血细胞
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是血液的主要有形成分。
血浆
由水、蛋白质、电解质、营养物 质和代谢废物等组成,是血液的 液态部分。
白血病
造血干细胞恶性克隆性 疾病,表现为发热、贫 血、出血、肝脾淋巴结
肿大等。
淋巴瘤
淋巴组织恶性增生性疾 病,表现为无痛性淋巴 结肿大、肝脾肿大、发
热等。
血小板减少症
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 异常,导致出血倾向, 表现为皮肤瘀点、紫癜
、鼻出血等。
血液系统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诊断方法
包括血常规检查、骨髓穿刺活检、免 疫学检查等,用于明确疾病的类型和 严重程度。
内分泌系统通过激素对造血过程进行调控,如促 红细胞生成素(EPO)和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G-CSF)等。
04
血液循环与血管系统
心脏的结构与功能
心脏的位置和形态
心脏位于胸腔中纵隔内,呈倒置 的圆锥形,大小约与本人拳头相
等。
心脏的内部结构
心脏内部被心间隔分为左右两半 ,每半又被房室口分为心房和心
室。
心脏的功能
心脏是循环系统的动力器官,通 过心肌的收缩和舒张,推动血液 在血管中循环流动,为全身各组
织器官提供充足的血流量。
血管系统的组成与分类
血管的组成
血管系统由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组成,它们分别负责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到全 身各部位、将血液从全身各部位输送回心脏以及进行血液和组织之间的物质交 换。
100%
体液调节
激素等体液因素可影响造血过程 和血液循环,如肾上腺素可促进 红细胞生成。
80%
自身调节
血液系统具有自身调节能力,如 当机体失血时,骨髓会加速造血 以补充丢失的血液。
02
血液的组成与性质
血液的组成成分
血细胞
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是血液的主要有形成分。
血浆
由水、蛋白质、电解质、营养物 质和代谢废物等组成,是血液的 液态部分。
白血病
造血干细胞恶性克隆性 疾病,表现为发热、贫 血、出血、肝脾淋巴结
肿大等。
淋巴瘤
淋巴组织恶性增生性疾 病,表现为无痛性淋巴 结肿大、肝脾肿大、发
热等。
血小板减少症
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 异常,导致出血倾向, 表现为皮肤瘀点、紫癜
、鼻出血等。
血液系统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诊断方法
包括血常规检查、骨髓穿刺活检、免 疫学检查等,用于明确疾病的类型和 严重程度。
《人体解剖生理学》第五章 血液循环

④心缩(舒)期以心室的活动作为心脏活动的指标。
心率 心动周期 室缩期
室舒期
40
1.5
75
0.8
150
0.4
0.35
0.30
0.25
0.15
1.15 0.50
(四)心率
①概念:单位时间内心脏舒缩的次数称心率。
②正常: 年龄:初生儿(130次/分) 成人(60~90次/分) 性别:女>男 体质:弱>强 兴奋状态:运动、情绪激动>安静、休息 体温每升高1℃→心率升高10次/分
窦房结:位于上腔静脉根部与右心房交界处、界 沟上部的心外膜下。正常起搏点,长椭圆形。
房室结:位于房间隔下部右心房的心内膜下,冠状窦口的前 上方。扁椭圆形,前下端发出房室束。将窦房结传来的冲动 在结内作短暂的延搁后传至心室,使心房肌和心室肌不在同 一时间内收缩。
正常情况下,房室结不产生冲动,但当窦房结功能发生障 碍时,房室结也可产生冲动。
心腔
左半心 右半心 心房 心室 房室口 左心房 右心房 房间隔 左心室 右心室 室间隔
右心房
三尖瓣环、三尖瓣(右房室瓣),腱索、乳头肌。 四者在功能上是一个整体,防止血液逆流。
左心室 二尖瓣环、二尖瓣、腱索、乳头肌、肉柱
心传导系
特殊分化的心肌细胞构成,产生并传导冲动,以 维持心的节律性舒缩。
3.说明第一心音、第二心音的产生原因及特点。 4.以心脏的缩舒、压力的升降、瓣膜的开关、血流 的方向和容积的变化为基础说明射血和充盈的过程。
5、心动周期中,在下列哪个时期主动脉压最低( A) A.等容收缩期末 B.等容舒张期末 C.心房收缩期末 D.快速充盈期末 E.减慢充盈期末
6、心室舒张期( E) A.血液粘滞度增大,冠状动脉血流量减少 B.主动脉血压过低,冠状动脉血流量减少 C.心肌对冠状动脉的挤压力增大,冠状动脉血流量减少 D.冠状动脉阻力增大,冠状动脉血流量减少 E.心肌对冠状动脉的挤压力减小,冠状动脉血流量增加
心率 心动周期 室缩期
室舒期
40
1.5
75
0.8
150
0.4
0.35
0.30
0.25
0.15
1.15 0.50
(四)心率
①概念:单位时间内心脏舒缩的次数称心率。
②正常: 年龄:初生儿(130次/分) 成人(60~90次/分) 性别:女>男 体质:弱>强 兴奋状态:运动、情绪激动>安静、休息 体温每升高1℃→心率升高10次/分
窦房结:位于上腔静脉根部与右心房交界处、界 沟上部的心外膜下。正常起搏点,长椭圆形。
房室结:位于房间隔下部右心房的心内膜下,冠状窦口的前 上方。扁椭圆形,前下端发出房室束。将窦房结传来的冲动 在结内作短暂的延搁后传至心室,使心房肌和心室肌不在同 一时间内收缩。
正常情况下,房室结不产生冲动,但当窦房结功能发生障 碍时,房室结也可产生冲动。
心腔
左半心 右半心 心房 心室 房室口 左心房 右心房 房间隔 左心室 右心室 室间隔
右心房
三尖瓣环、三尖瓣(右房室瓣),腱索、乳头肌。 四者在功能上是一个整体,防止血液逆流。
左心室 二尖瓣环、二尖瓣、腱索、乳头肌、肉柱
心传导系
特殊分化的心肌细胞构成,产生并传导冲动,以 维持心的节律性舒缩。
3.说明第一心音、第二心音的产生原因及特点。 4.以心脏的缩舒、压力的升降、瓣膜的开关、血流 的方向和容积的变化为基础说明射血和充盈的过程。
5、心动周期中,在下列哪个时期主动脉压最低( A) A.等容收缩期末 B.等容舒张期末 C.心房收缩期末 D.快速充盈期末 E.减慢充盈期末
6、心室舒张期( E) A.血液粘滞度增大,冠状动脉血流量减少 B.主动脉血压过低,冠状动脉血流量减少 C.心肌对冠状动脉的挤压力增大,冠状动脉血流量减少 D.冠状动脉阻力增大,冠状动脉血流量减少 E.心肌对冠状动脉的挤压力减小,冠状动脉血流量增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浆蛋白
(主要是白蛋白)
生理 维持细胞内外水平衡, 维持血管内外水平衡, 意义 维持细胞正常形态。 维持正常血容量。
医学PPT
5
4. 等渗溶液
等渗溶液:溶液的渗透压=血浆渗透压
医学PPT
6
第二节 血细胞生理 一、红细胞
(一)红细胞的形态和数量
医学PPT
7
(二)红细胞的生理特性
1.红细胞膜的选择通透性
结果判断:
医学PPT
21
自学
➢3. ABO血型的遗传
ABO血型系统中控制A, B, H凝集原形成的基因位于9号染 色体的等位基因上。 A、B基因为显性基因,O基因为隐 性基因。可据此判断亲子关
22
(二) 输血的原则
避免供血者红细胞凝集原与受血者血清中凝集素发 生红细胞凝集反应。
第五章 血液的组成与功能
第一节 血液组成及理化特性 第二节 血细胞的形态和功能
第三节 生理性止血和血液凝固
第四节 血型和输血
医学PPT
1
第一节 血液组成及理化特性
一、血液组成 血细胞比容:概念、正常值
血细胞 血 液
血浆
医学PPT
2
二、血液的理化特性
(一)比重
(二)粘滞度
医学PPT
3
(三)血浆渗透压
凝血酶原激活物(Xa, Ca 2+ , V, PF3)
凝血酶原 凝血酶(Ⅱa)
纤维蛋白原
纤维蛋白(Ⅰa)
内源性:启动因子Ⅻ
2.凝血途径
外源性医学:PPT启动因子FⅢ
16
凝血酶原激活物
医学PPT
17
第四节 血型与输血 血型(blood group) :血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的类型。
凝集原
凝集素
红细胞凝集:指红细胞的凝集原与其所对抗的凝集素相遇
医学PPT
13
(一)凝血因子
1.概念:血浆与组织中直接参与血液凝固的物质。
医学PPT
14
血友病(hemophilia)
缺因子Ⅷ——血友病甲(A)
缺因子Ⅸ——血友病乙(B)
缺因子Ⅺ——血医友学P病PT 丙(C)
15
(二)血液凝固过程
①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
1.基本过程 ②凝血酶的形成
③纤维蛋白的形成
注
意
医学PPT
9
医学PPT
10
医学PPT
11
(三) 红细胞的生理功能
① 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 ② 缓冲血液pH值
医学PPT
12
第三节 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
一、血液凝固 ➢概念:溶胶状态→凝胶状态
➢本质:纤维蛋白原(可溶) 纤维蛋白(不溶)
➢血清:血块发生收缩析出的淡黄色的液体。
➢血清与血浆的区别:血清中缺少纤维蛋白原和凝 血发生时消耗掉的一些凝血因子,但增添了一些凝 血时由血管内皮细胞和血小板释放出的化学物质。
“万能受血者”
医学PPT
24
复习思考题
一、主要概念:
红细胞比容、等渗溶液、红细胞沉降率(血沉)、 血液凝固、血清、凝血因子、血型、
二、问答题:
1.血液的基本组成? 2.血液生理特性、生理功能? 3.血浆渗透压组成及其意义? 4.红细胞生理功能?
医学PPT
25
5.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 6.血清与血浆有何区别? 7.什么是血型?ABO血型中对应血型血液中红细胞 膜上存在的凝集原以及血浆中凝集素的分布如何?
2.可塑变形性
医学PPT
8
3.红细胞悬浮稳定性(suspension stability)和血沉 (1)概念:红细胞能悬浮在血浆中不容易下沉的特性。
➢某些疾病使红细胞叠连→表面积/体积↓→摩擦力↓ →血沉加快。
➢血浆球蛋白↑、纤维蛋白原↑、胆固醇↑→叠连↑→血沉↑ 血浆白蛋白↑、卵磷脂↑→叠连↓→血沉↓
时 发生的抗原抗体免疫反应(本质),红细 胞聚集成团,破裂溶血。
血液凝固:
医学PPT
18
一、ABO血型系统
➢1.分型依据:红细胞膜上抗原的种类不同和有无。 特 点:
ABO血型系统中的抗原和抗体
医学PPT
19
医学PPT
20
➢2.ABO血型的检测
用已知血清中抗体检测 红细胞膜上抗原种类和 有无来判断血型。
1. 概念:渗透压是指溶液中溶质颗粒透 过半透膜的吸水能力。
2. 影响因素:溶液的渗透压与单位体积溶 液中溶质颗粒的数目成正比,而与溶质的 种类和颗粒大小无关。
医学PPT
4
3.血浆渗透压组成及其相对稳定的生理意义
组成 血浆晶体渗透压
血浆胶体渗透压
数值 (770-3.33)kPa
3.33kPa
形成 血浆中晶体物质 物质 (主要是电解质Na+、Cl- )
8.输血的原则是什么?
医学PPT
26
①首先必须鉴定ABO血型,保证血型相合;
②同一血型系统输血前必须进行交叉配血试验
(cross-match test)
结果分析:
①主侧(-)次侧(-)
配血相合,可以输血。
②主侧(-) 次侧(+)
配血基本相合
紧急少量(<200ml)缓慢输血。
③主侧(+)
医学PP配T 血不合,禁止输血
23
“万能供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