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素周期表教学设计
高中化学元素周期表教案

高中化学元素周期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元素周期表的起源、发展及其结构特点。
2. 使学生掌握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数量、分布规律和命名规则。
3. 培养学生运用元素周期表进行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物质的推断和能量计算等基本技能。
4. 提高学生对化学元素周期律的认识,理解元素周期律在化学研究和应用中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元素的数量、分布规律和命名规则。
2. 难点:元素周期律的应用,如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物质的推断和能量计算等。
三、教学方法1. 采用直观演示法,通过展示元素周期表的图片和实例,使学生直观地了解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和特点。
2. 运用讲解法,详细讲解元素周期表的起源、发展、元素数量、分布规律和命名规则等。
3. 通过案例分析和练习,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巩固所学知识。
4. 利用互动讨论法,激发学生的思考,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兴趣。
四、教学准备1. 准备元素周期表的图片和实例,以便进行直观演示。
2. 准备相关的教学PPT,展示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和特点。
3. 准备一些典型的案例和练习题,用于学生的实际操作和练习。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元素周期表的图片,引导学生对元素周期表产生兴趣,并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
2. 讲解:详细讲解元素周期表的起源、发展、元素数量、分布规律和命名规则等,使学生掌握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知识。
3. 演示:通过展示实例,讲解元素周期表在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物质的推断和能量计算等方面的应用,让学生体会元素周期表的重要性。
4. 练习:让学生进行一些典型的案例分析和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5. 总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元素周期表在化学研究和应用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后续学习的兴趣。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和特点的理解程度。
2. 练习题:布置一些有关元素周期表的练习题,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初中化学——元素周期表教案

初中化学——元素周期表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元素周期表的历史及发展过程;2.认识元素周期表的组成和分类;3.理解周期表中元素的周期性规律;4.掌握使用元素周期表进行元素的分类及化合物的组成。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组成及分类;2.难点: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周期性规律。
三、教学过程:1.概述(1)典型金属元素:钠(Na)、铜(Cu)、铁(Fe)、铝(Al);非金属元素:氧(O)、氯(Cl)、硫(S)、氢(H)。
(2)元素周期表中的元素是按照一定的规律排列的,可以方便地进行分类和记忆。
2.元素周期表的历史发展(1)1869年,德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表的最早版本。
(2)20世纪初,英国化学家门德里夫提出了现代元素周期表,并用电子层模型解释了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周期性规律。
3.元素周期表的组成和分类(1)元素周期表是由行和列组成的。
(2)同一行中的元素具有相同的外层电子结构,被称为同位素。
(3)同一列中的元素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被称为同族元素。
(4)元素周期表还包括质子数、中子数、电子层数等信息。
4.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周期性规律(1)原子半径:同一周期中,元素的原子半径随着电子层数的增加而减小;同一族中,元素的原子半径随着电子数目的增加而增大。
(2)电离能:同一周期中,元素的电离能随原子半径的减小而增加;同一族中,元素的电离能随着电子数目的增加而减小。
(3)电负性:同一周期中,元素的电负性随着原子半径的减小而增加;同一族中,元素的电负性随着电子数目的增加而减小。
(4)金属特性:金属元素在周期表中处于左侧和中间位置,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和热导性。
(5)非金属特性:非金属元素在周期表中处于右侧位置,具有不良的导电性和热导性,特别是卤素族和气体族。
5.使用元素周期表进行元素的分类及化合物的组成(1)使用元素周期表可以方便地用元素的化学符号进行元素的分类。
(2)根据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组成可以确定化合物的化学公式。
4.1.2+元素周期表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元素周期表说课稿一、说教材教材内容与地位:“元素周期表”是新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教材(第一册)第四章第一节第二课时的内容。
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认识原子结构、元素性质与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位置的关系”。
元素周期表、表中元素信息及元素周期律内容描述等都属于元素周期表(律)的表层知识。
元素周期表作为元素周期律的表征模型,元素周期表(律)的本质在于科学家们建立了基于元素原子结构周期表位置元素性质之间的关系的系统模型,反映了不同元素之间的内在联系教学目标:(1)通过分析未知元素卡片上各个元素的信息,建立族和周期的位置变量在不同元素的原子结构和元素性质之间的关联,寻找元素周期表的编排原则,初步建构元素周期表模型。
(2)通过评价不同编排原则,指出所建模型的局限性,优化模型,体会门捷列夫元素周期表模型建立的本质。
(3)通过猜测未知元素的质子数并绘制原子结构示意图,应用原子结构解释元素性质及其变化规律,认识原子结构以及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关系,从核外电子排布的角度理解元素周期表周期、族、元素、核素和同位素的含义。
(4)通过应用模型给未知元素定位,熟悉元素周期表的结构,能运用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分析、推知元素的位置,用周期和族的符号表征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实现元素周期表模型中“位-构-性”3者之间的相互关联和推理。
教学重难点:1.元素周期表的发展历史2.元素周期表的结构3.核素、同位素的定义二、说教法目前教学实践中,大部分教师只是关注元素周期表的表层知识,制作元素周期表的教学活动对象一般为学生熟知的前20号元素,编排原则大多是通过分析原子结构示意图或化学史直接获得,信息单一易得。
教学活动中既没有体现元素周期表模型建构中的科学思维的变化,也没有揭示建构历程中的科学本质。
教学过程中缺乏对元素周期表知识的深层含义的挖掘,对元素周期表模型演变过程中的教育价值体现不够。
元素周期表模型的生成和完善经历160余年,其中不乏各式各样的尝试与归纳,故本节课尝试基于建模思想来进行教学,着重围绕模型的生成性和变化性等2个维度,通过建模实践活动发展学生对元素周期表模型的认知,让学生关注模型建立过程中科学思维的发展,理解元素周期表模型建立的本质。
元素周期表讲解教案

元素周期表讲解教案(本身无感情,内容来源于多个资料整理)教学目标:通过学习元素周期表,使学生掌握元素的基础知识,理解元素周期表的组成和发展史以及知道如何读取元素周期表上的信息。
重点难点:1. 掌握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排布规律。
2. 理解化学元素的一些基础概念。
3. 熟悉素周期表的构造及其发展史。
教学内容:一、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组成元素周期表是指按阶数和种类排列的元素周期性表格。
这张表分为18个列和7个横向的周期。
周期表中横向的行称为周期,而列则称为族。
这张表包括的元素数量目前已经达到了118种。
二、元素周期表的排布规律在元素周期表中,每个元素的位置是按照电子排布的方式,也是按照元素的原子序数(即原子核中质子的数目)进行排列。
我们可以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元素排布规律来推断其物理和化学性质。
1. 周期性规律元素周期表中的7个周期横向排列,每个周期代表了元素电子排布的方式。
第一周期中,元素只拥有一种电子结构,即一个s电子。
第二周期中,元素具有s和p电子,第三周期则会新增一个d电子,第四周期再新增一个f电子。
每当一个新的电子进入周期表中时,它会排在现有的周期之后,新的周期从此开始。
这种在周期表中电子数目变化的规律被称为周期性规律。
2. 周年规律周期表中的18个族垂直排列,每个族具有相同的电子结构。
代表2族的元素,例如氢和锂,拥有一个s电子。
代表3族的元素,如氮和磷,则拥有三个p电子,并用这种排列方式依次循环下去。
这种周期性规律称为周年规律。
3. 常见的元素周期表分组元素周期表一般分为1A到8A,分别以主族元素和过渡元素命名,它们与元素周期表各个列中的元素有着不同的化学性质。
三、元素周期表的构造及其发展史元素周期表是化学家迈耶和门捷列夫先后提出的。
迈耶根据原子量对元素排列进行了分类,而门捷列夫则是按照元素原子序数对元素进行排列。
现代的元素周期表则是由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表演化而来。
元素周期表的的构造和发展历程其实非常的复杂。
元素周期表教学设计

《元素周期表》是高一化学必修 2 第一节内容,是对必修一各族元素化合物的总结和升华,起到承上起下的作用。
元素周期表匡助学生建立起学习元素化合物的方法,是化学学习的基石。
本章以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为框架,首先介绍元素周期表,再通过一些事实和实验归纳元素周期律。
本节从新闻情境素材“元素周期表的 4 个新成员”引入,直接呈现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在学生了解一些元素性质和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通过比较原子结构(电子层数,最外层电子数)的异同,探索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与原子结构的关系:同一主族最外层电子数的相同;同一周期电子层数相同。
本节内容要达到“能结合有关数据和实验事实认识元素周期律,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能描述元素周期表的结构,知道金属、非金属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的递变规律”。
本课是时内容要求达到“初步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性的关系;能描述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高一学生已经在初中对于周期表前 20 号元素的原子结构和周期表有了初步了解,但主要是机械记忆,对于结构的不够理解,容易遗忘,不会运用周期表解决具体问题。
这一节课内容比较抽象枯燥,所以,如何能够通过情境素材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能够自主探索周期表结构,建立学习元素化合物的新方法,成为教学设计的关键。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初步掌握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以及周期、族等概念。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生亲自动手编排元素周期表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2)观察元素原子结构,揭示元素周期律,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生亲自编排元素周期表培养学生的求实、严谨和创新的优良品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抢答培养竞争意识。
(2)通过元素周期表是元素周期律的具体表现形式的教学,进行“抽象和具体”这一科学方法的指导。
1、重点: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周期,族的概念2、难点:元素周期表的编排多媒体教学,启示探索,合作讨论。
元素周期律的教学设计

元素周期律的教学设计(共16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元素周期律的教学设计元素周期律的教学设计篇一:元素周期律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技能:让学生初步掌握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和元素主要化合价的周期性变化;了解金属、非金属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的递变规律;认识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是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周期性排布的结果,从而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过程与方法:通过元素周期律的推出及运用,初步培养学生抽象归纳以及演绎推理能力;在学习中提高自学能力和阅读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结合元素周期律的学习,帮助学生树立由量变到质变以及“客观事物本来是相互联系的和具有内部规律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从周期律的导出,培养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以及探求知识、不断进取的优良品质。
结合周期律的推出,使学生初步掌握从大量的事实和数据中分析总结规律、透过现象看本质、宏观与微观相互转化等科学抽象方法。
教材分析:《元素周期律》是本章的第二节,本节包括三个部分内容: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和周期律的应用。
第一课时涉及的主要是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则以及原子结构、元素化合价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周期性变化规律。
元素周期表中同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的规律,是在原子结构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因此原子结构与核外电子排布的内容是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的知识基础。
考虑到新课改的要求,本部分内容有所降低,只是介绍了电子层的概念,对于排布规律示作介绍,但为了便于教学以及学生对以后知识的理解,可作适当的扩展,让学生了解简单的排布规律。
元素周期性的教学要注重“周期性”的理解,同时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尽量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鼓励学生自主总结出规律。
学情分析:本节课针对的是高一学生,从认知思维特点上看,该年龄段的学生思维敏捷、活跃,但抽象思维能力薄弱。
“元素周期律”理论性强,要求他们具备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
初中化学教案化学元素周期表的教学设计

初中化学教案化学元素周期表的教学设计对于初中化学学科来说,化学元素周期表是一个非常基础且重要的知识点。
它不仅是深入学习其他化学知识的基础,也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关键。
本教案将围绕化学元素周期表的教学设计展开,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元素周期表的构建和运用。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1 掌握化学元素周期表中常见元素的基本信息,包括元素符号、原子序数、相对原子质量等;1.2 理解元素周期表的排列规律,能够阐述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结构;1.3 掌握元素周期表的应用,如元素的周期性和族性。
2. 能力目标:2.1 能够运用元素周期表解决与元素相关的实际问题;2.2 能够运用元素周期表预测元素的化学性质。
3. 情感目标:3.1 提高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3.2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验探究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元素周期表中常见元素的基本信息;理解元素周期表的排列规律;运用元素周期表预测元素的化学性质。
2.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元素周期表构建的历史背景;培养学生对元素周期表的全面认识和应用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与扩展(5分钟)介绍化学元素周期表的概念,引发学生对元素周期表的好奇心和思考。
可以通过问一些问题或展示一些与化学元素相关的现象,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并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2. 探究元素周期表的构建(15分钟)通过展示以下几个重要科学家的贡献,帮助学生了解元素周期表构建的历史:2.1 门捷列夫的周期律法则;2.2 门捷列夫的周期表;2.3 亨利·莫塞里的化合价概念;2.4 亨利·莫塞里的周期表;2.5 亨利·莫塞里的八族法则。
3. 学习元素周期表的基本信息(15分钟)学生根据教师指导,自主查询元素周期表中常见元素的基本信息,包括元素符号、原子序数、相对原子质量等,并进行记录和整理,以便后续的学习和讨论。
4. 分析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和特点(15分钟)引导学生对元素周期表进行观察和分析,探究元素周期表的排列规律和基本结构。
元素周期表实践性教学设计教案

元素周期表实践性教学设计教案1. 教学目标本教学设计旨在通过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元素周期表,掌握元素周期表中的基本信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2. 教学内容通过以下实践活动,教授相关知识:- 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结构与组成- 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排列规律和特点- 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3. 教学方法采用探究式研究和合作研究的方法,引导学生亲自操作、观察和实践,参与讨论和团队合作。
4. 教学步骤第一步:引入元素周期表通过简短的引言,引导学生了解元素周期表的重要性和应用范围。
第二步: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结构与组成通过教师的示范,向学生介绍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结构和组成,包括周期和族的概念,以及元素符号、原子序数和原子量的含义。
第三步: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排列规律和特点让学生小组合作,观察元素周期表,探究元素的排列规律和特点。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元素的排列具有特定的规律性。
第四步: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引导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探究元素周期表中各元素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如颜色、硬度、导电性、反应性等。
第五步:总结与讨论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总结元素周期表的相关知识,并展示实验结果和心得体会。
5. 教学评价通过观察学生的实际操作和讨论表现,以及实验报告和总结的综合评估,评价学生对元素周期表的理解程度和实践能力的提高。
6. 参考资料- 元素周期表教学课件及实验指导书- 相关教材和参考书籍的相关章节以上是《元素周期表实践性教学设计教案》的内容概述,希望能帮助您设计一堂富有实践性的课程,提高学生对元素周期表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第一节元素周期表
武威市第十五中学叶承名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元素周期表》是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2第一章第一节内容。
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工具,在初中化学和化学必修1中曾经出现过元素周期表。
在必修1中已经学习一些金属元素如Na、Mg、Al、F e、Cu和一些非金属元素如C、N、Si、S、Cl、Br、I等元素的单质及化合物的性质,并初步了解了有关原子结构的知识,此时,引导学生探究一些元素的性质,从而归纳总结出它们的规律,是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和认知规律的,可将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元素周期表是元素周期律的具体表现形式,对后面元素周期律的学习也非常重要。
2、教材的功能与价值
在以前对化学的学习是分散的,通过元素周期表的学习,一方面可以丰富学生对元素的学习,另一方面可以引导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关注元素性质间的联系与区别,对他们今后元素化合物的知识学习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通过元素周期表的发展学习,使学生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化学知识,树立正确的知识观和学习观。
3、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以及周期、族等概念
了解周期、主族序数和原子结构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学有关周期表的结构的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的关系的认识,渗透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现象和本质的关系。
通过元素周期表是元素周期律的具体表现形式的教学,进行“抽象和具体”这一科学方法的指导。
4、教学重点: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结构、周期、族的概念,以及周期、主族序数和原子结
构的关系。
5、教学难点:周期表的结构,以及原子结构的规律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情面对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都有初步了解,但在学习中较多是用机械记忆的方法,对知识的理解不够深刻,易遗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低。
这一节课内容又比较枯燥,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引导学生从方法的高度来重新审视这一内容应成为教学设计的关键。
三、教法、学法
1、教学方法
本节课设计了“以问题为索引,以学生为主体”的科学探究过程,运用诱思探究法进行教学,致力于营造出师生互动的和谐课堂。
(1)基本思路:以问题诱思、观察分析、归纳总结的程序进行教学。
(2)以元素周期表为主题,使课堂教学“学不离表,表不离学”,从而突出重点。
(3)将周期表中潜在的规律转化为问题,设疑诱思、步步深入,从而突破学习难点。
2、学法指导
以发现、探究为重点,致力于教会学生“如何思考、怎样学习”。
充分体现学习知识的过程,核心是学生思维的启发、学习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提升能力。
(1)基本学习环节为:问题导入→分析归纳→理论升华→具体应用→课后探究
(2)本节课的基本结论较多,要始终让学生主动参与结论的发现和探究,在生生合作,师生互动中,使学生真正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和研究者。
对于问题的分析、思考讨论问题的结果、结论的得出、甚至课堂小结等都计划由学生自主完成。
五、课时安排:3课时
课时分配:元素周期表的结构1课时
六、分课时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